⑴ 軟體測試有哪些方法
問題一:軟體測試的方法一共有幾種 1、按是否查看程序內部結構分為:
(1)黑盒測試(black-box testing):只關心輸入和輸出的結果
(2)白盒測試(white-box testing):去研究裡面的源代碼和賀虛程序結構
2、按是否運行程序分為:
(1)靜態測試(static testing):是指不實際運行被測軟體,而只是靜態地檢查程序代碼、界面或文檔可能存在的錯誤的過程。
靜態測試包括:
對於代碼測試,主要是測試代碼是否符合相應的標准和規范。
對於界面測試,主要測試軟體的實際界面與需求中的說明是否相符。
對於文檔測試,主要測試用戶手冊和需求說明是否真正符合用戶的實際需求。
(5)動態測試(dynamic testing),是指實際運行被測程序,輸入相應的測試數據,檢查輸出結果和預期結果是否相符的過程
3、按階段劃分:
(1)單元測試(unit testing),是指對軟體中的最小可測試單元進行檢查和驗證。
樁模塊(stud)是指模擬被測模塊所調用的模塊,驅動模塊(driver)是指模擬被測模塊的上級模塊,驅動模塊用來接收測試數據,啟動被測模塊並輸出結果。
(2)集成測試(integration testing),是單元測試的下一階段,是指將通過測試的單元模塊組裝成系統或子系統,再進行測試,重點測試不同模塊的介面部門。
集成測試就是用來檢查各個單元模塊結合到一起能否協同配合,正常運行。
(3)系統測試(system testing),指的是將整個軟體系統看做一個整體進行測試,包括對功能、性能,以及軟體所運行的軟硬體環境進行測試。
系統測試的主禪輪燃要依據是《系統需求規格說明書》文檔。
(4)驗收測試(acceptance testing),指的是在系統測試的後期,以用戶測試為主,或有測試人員等質量保障人員共同參與的測試,它也是軟體正式交給用戶使用的最後一道工序。
驗收測試又分為a測試和beta測試,其中a測試指的是由用戶、 測試人員、開發人員等共同參與的內部測試,而beta測試指的是內測後的公測,即完全交給最終用戶測試。
4、黑盒測試分為功能測試和性能測試:
1)功能測試(function testing),是黑盒測試的一方面,它檢查實際軟體的功能是否符合用戶的需求。
包括邏輯功能測試(logic function testing)
界面測試(UI testing)UI=User Interface
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是指從軟體使用的合理性和方便性等角度對軟體系統進行檢查,來發現軟體中不方便用戶使桐李用的地方。
兼容性測試(patibility testing):包括硬體兼容性測試和軟體兼容性測試
2)性能測試(performance testing)
軟體的性能主要有時間性能和空間性能兩種
時間性能:主要指軟體的一個具體事務的響應時間(respond time)。
空間性能:主要指軟體運行時所消耗的系統資源。
軟體性能測試分為:
一般性能測試:指的是讓被測系統在正常的軟硬體環境下運行,不向其施加任何壓力的性能測試。
穩定性測試也叫可靠性測試(reliability testing):是指連續運行被測系統檢查系統運行時的穩定程度。
負載測試(load testing):是指讓被測系統在其能忍受的壓力的極限范圍之內連續運行,來測試系統的穩定性。
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是指持續不斷的給被測系統增加壓力,直到將被測系統壓垮為止,用來測試系統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Validate the system or software ca......>>
問題二:軟體測試方法有哪些 軟體測試的方法根據軟體工程的組織和實現方式,有很大差別,有些是比較技術化的方法,有些則是工程方法,主要分為:
黑盒測試方法群:等價類劃分、邊界值、因果圖、基路徑法、專家測試法、 *** oking、場景測試等
白盒測試方法群:同行評審、需求審查、代碼審查、介面測試(調用測試和返回測試,需要結合等價類和因果圖方法)等。
當在單元層面黑盒而在集成層面白盒時,基本上兩類方法就會有結合了,就會出現習慣上說的灰盒測試(說實話,不做到純產品級開發,基本上都是用的灰盒測試)。
問題三:軟體測試方法有哪些分類? 軟體測試方法分類:
白盒、黑盒、灰盒;
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回歸測試、Alpha 測試、Beta 測試;
靜態測試和動態測試。
設計測試用例的主要方法有:等價類劃分;
邊界值分析法;
因果圖法;
場景法。
希望能幫到你,
您的滿意就是我的動力。
問題四:軟體測試方法(Method)有哪些 有4種方法可以達成測算程序運行時間的目的。它們分別是使用clock, times, gettimeofday, getrusage來實現的。下面就來逐一介紹,並比較它們的優劣點。 系統測試環境: VirtualBox (Ubuntu 9_sec + (double)stTimeval.tv_usec*1E-6; } int main() { int i, j; int n = 0; clock_t clockT1, clockT2; double doubleT1, doubleT2; if (TEST_METHOD == TEST_BY_CLOCK) { clockT1 = clock(); } else if (TEST_METHOD == TEST_BY_TIMES) { times(&clockT1); } else if (TEST_METHOD == TEST_BY_GETTIMEOFDAY) { doubleT1 = getTimeval(); } else if (TEST_METHOD == TEST_BY_GETRUSAGE) { doubleT1 = getTimeval(); } for (i = 0; i >
問題五:關於軟體測試的常見方法有哪些 手動測試和自動化測試
自動化測試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比如TestWriter~
問題六:軟體測試的方法有哪幾種? 5分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教程軟體測試》
目錄
第1章 軟體測試的基本概念
1.1 軟體質量的概念
1.1.1 軟體質量的定義
1.1.2 軟體質量的屬性
1.1.3 軟體質量模型
1.1.4 軟體質量的度量
1.1.5 影響軟體質量的主要因素
1.2 軟體測試的概念
1.2.1 軟體測試的定義與目的
1.2.2 軟體測試的原則
1.3 軟體的缺陷與錯誤
1.3.1 軟體缺陷的定義和類型
1.3.2 軟體缺陷的級別
1.3.3 軟體缺陷產生的原因
1.3.4 軟體缺陷的構成第1章 軟體測試的基本概念
1.1 軟體質量的概念
1.1.1 軟體質量的定義
1.1.2 軟體質量的屬性
1.1.3 軟體質量模型
1.1.4 軟體質量的度量
1.1.5 影響軟體質量的主要因素
1.2 軟體測試的概念
1.2.1 軟體測試的定義與目的
1.2.2 軟體測試的原則
1.3 軟體的缺陷與錯誤
1.3.1 軟體缺陷的定義和類型
1.3.2 軟體缺陷的級別
1.3.3 軟體缺陷產生的原因
1.3.4 軟體缺陷的構成
1.3.5 修復軟體缺陷的代價
1.4 軟體測試的經濟學與心理學
1.4.1 軟體測試的心理學
1.4.2 軟體測試的經濟學
1.5 軟體質量保證
1.5.1 軟體質量保證概要
1.5.2 軟體質量保證活動的實施
1.5.3 軟體的驗證與確認
1.5.4 驗證和確認任務分析
本章小結
第2章 軟體生存周期中測試的實施
2.1 軟體開發階段
2.1.1 軟體生存周期
2.1.2 軟體測試的生存周期模型
2.1.3 軟體測試過程模型
2.1.4 測試信息流
2.2 需求獲取與分析階段的測試
2.2.1 需求評審的實施
2.2.2 需求規格說明的評審
2.2.3 Wiegers 用例與需求評審表2.2.4 基於原型的測試
2.2.5 基於需求的測試覆蓋率評估
2.3 設計階段的測試
2.3.1 設計的測試因素
2.3.2 設計評審的實施
2.3.3 設計規格說明的評審
2.3.4 設計元素的覆蓋原則
2.4 編程階段的測試
2.4.1 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
2.4.2 源代碼的控制流覆蓋原則
2.4.3 源代碼的數據流覆蓋原則
2.4.4 源代碼的靜態分析與動態測試
2.5 運行和維護階段的測試
2.6 回歸測試
2.6.1 回歸測試的概念
2.6.2 回歸測試的類型
2.6.3 回歸測試的時機
2.6.4 回歸測試的實施
本章小結
第3章 代碼檢查、走查與評審
3.1 桌上檢查
3.1.1 桌上檢查的實施
3.1.2 桌上檢查的檢查表
3.2 代碼檢查
3.2.1 特定的角色和職責
3.2.2 代碼檢查的實施
3.2.3 用於代碼檢查的檢查表
3.3 走查
3.3.1 特定的角色和職責
3.3.2 走查的實施
3.3.3 走查中的靜態分析技術
3.4 同行評審
3.4.1 同行評審的角色和職責
3.4.2 同行評審的內容
3.4.3 評審的方法和技術
3.4.4 評審工作
本章小結
第4章 白盒測試
4.1 覆蓋率的概念
4.2 邏輯覆蓋
4.2.1 語句覆蓋與塊覆蓋
4.2.2 判定覆蓋(分支覆蓋)
4.2.3 條件覆蓋
4.2.4 條件/判定覆蓋
4.2.5 條件組合覆蓋
4.2.6 路徑覆蓋
4.2.7 ESTCA覆蓋
4.2.8 LCSAJ覆蓋
4.3 路徑測試
4.3.1 分支結構的路徑測試
4.3.2 循環結構的路徑測試
4.3.3 圈復雜度與基本路徑測試
4.4 數據流測試
4.4.1 定義M使用測試的幾個......>>
問題七:軟體測試的目標和准則是什麼?有哪些測試方法?測試步驟有哪些 具體地講,測試一般要達到下列目標:
1、確保產品完成了它所承諾或公布的功能,並且所有用戶可以訪問到的功能都有明確的書面說明------在某種意義上與ISO9001是同一種思想。
產品缺少明確的書面文檔,是廠商一種短期行為的表現,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所謂短期行為,是指缺少明確的書面文檔既不利於產品最後的順利交付,容易與用戶發生矛盾,影響廠商的聲譽和將來與用戶的合作關系;同時也不利於產品的後期維護,也使廠商支出超額的用戶培訓和技術支持費用。從長期利益看,這是很不劃算的。領測認為接觸過的軟體產品,很少有向方正這樣大大的產品、薄薄的文檔。
當然,書面文檔的編寫和維護工作對於使用快速原型法(RAD)開發的項目是最為重要的、最為困難,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最後,書面文檔的不健全甚至不正確,也是測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和最頭痛的問題,它的直接後果是測試效率低下、測試目標不明確、測試范圍不充分,從而導致最終測試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測試效果不理想。
2、 確保產品滿足性能和效率的要求
使用起來系統運行效率低(性能低)、或用戶界面不友好、用戶操作不方便(效率低)的產品不能說是一個有競爭力的產品。
用戶最關心的不是你的技術有多先進、功能有多強大,而是他能從這些技術、這些功能中得到多少好處。也就是說,用戶關心的是他能從中取出多少,而不是你已經放進去多少。
3、 確保產品是健壯的和適應用戶環境的
健壯性即穩定性,是產品質量的基本要求,尤其對於一個用於事務關鍵或時間關鍵的工作環境中。
另外就是不能假設用戶的環境(某些項目可能除外),如:報業用戶許多配置是比較低的,而且是和某些第三方產品同時使用的。
測試的原則---Good Enough
對於相對復雜的產品或系統來說,zero-bug是一種理想,good-enough是我們的原則。
Good-enough原則就是一種權衡投入/產出比的原則:不充分的測試是不負責任的;過分的測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同樣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我們的操作困難在於:如何界定什麼樣的測試是不充分的, 什麼樣的測試是過分的。目前狀況唯一可用的答案是:制定最低測試通過標准和測試內容,然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明顯的例子就是FIT3.0中文報版的產品測試。
測試的規律----木桶原理和80-20原則
1、木桶原理。
在軟體產品生產方面就是全面質量管理(TQM)的概念。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是分析、設計和實現,測試應該是融於其中的補充檢查手段,其他管理、支持、甚至文化因素也會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應該說,測試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產品質量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但決不是一種根本手段。反過來說,如果將提高產品質量的砝碼全部押在測試上,那將是一個恐怖而漫長的災難。
2、 Bug的80-20原則。
一般情況下,在分析、設計、實現階段的復審和測試工作能夠發現和避免80%的Bug,而系統測試又能找出其餘Bug中的80%,最後的5%的Bug可能只有在用戶的大范圍、長時間使用後才會曝露出來。因為測試只能夠保證盡可能多地發現錯誤,無法保證能夠發現所有的錯誤。
軟體測試的方法:
1、按是否查看程序內部結構分為:
(1)黑盒測試(black-box testing):只關心輸入和輸出的結果
(2)白盒測試(white-box testing):去研究裡面的源代碼和程序結構
2、按是否運行程序分為:
(1)靜態測試(static testing):是指不實際運行被測軟體,而只是靜態地......>>
問題八:軟體測試方法?都有哪幾種? 第一類測試方法是試圖驗證軟體是「工作的」,所謂「工作的」就是指軟體的功能是按照預先的設計執行的;而第二類測試方法則是設法證明軟體是「不工作的」。
還有兩大類:白盒法和黑盒法。
白盒法:你清楚程序的流程時,用不同的數據測試你程序的代碼,驗證程序的正確性,有:條件測試,路徑測試,條件組合。。。。
白盒法用在程序開發階段的前期。
黑盒法:主要用於程序開發階段的後期,即程序的流程測試正確後,測試程序的結果。有什麼因果法,邊緣值法等。
具體你可以買本軟體工程方面的書看看。
還有一下方法:
功能測試:可接受性測試:用戶界面測試:探索或開放』型的測試:性能測試:回歸測試:強力測試:集成與兼容性測試:裝配/安裝/配置測試:國際化支持測試:本地化語言測試:
攻些都是測試的方法.
問題九:軟體測試有幾種方法?每種方法的特點是什麼 黑盒:不透明盒子
--所有的輸出結果都以界面的顯示為准
--不關心底層代碼(Java代碼的邏輯)
--手動測試 使用測試用例方法
灰盒:半透明盒子
--所有的輸出結果都以界面的顯示為准
--查看底層代碼 不修改
--自動化測試 使用自動化腳本
白盒:全透明盒子
--所有的輸出結果都以後台代碼為准
--必須查看且修改底層代碼
--必須有開發經驗(5年以上)
⑵ 軟體測試方法有哪些測試用例設計方法有哪些(詳細)
一、等價類劃分法
所謂「等價」,就是具有相同屬性或者方法的集合,這個集合中某個個體所表現的特徵與其他個體完全一致。
由此可知,等價類劃分就是將所有可能的輸入數據,劃分成若干個等價類,然後從每個部分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數據當做測試用例進行合理的分類,分為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
例如,規定的用戶名長度區間為4~8個字,那麼它的有效等價類是用戶名長度在[4,8],無效等價類為用戶名長度大於8位,或用戶名長度小於4位。
二、邊界值
測試經驗告訴我們,在測試有時會涉及到大量的數據,遍歷所有數據會使測試效率低下,如果是手工執行,更加難以覆蓋所有數據。這時更有效率的做法是,先劃分等價類,再從等價類中選擇部分參數測試,邊界值是等價類所有可選參數中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所以我們一般會選擇邊界值作為測試的重點,邊界值法的應用步驟如下:
1.先根據等價類法劃分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確定上點、離點及內點。上點是邊界上的點,離點是離上點最近的點,內點則是邊界有效范圍內的任意一點。同樣以用戶名長度為4~8位為例,4和8為上點,3和9為離點,6則為內點。
2.設計一個新的測試用例,使其盡可能地覆蓋所有尚未覆蓋的有效等價類,直到所有有效等價類完全覆蓋。
3.設計一個新的測試用例,使其僅覆蓋一個無效等價類,直到所有無效等價類都被覆蓋。
三、判定表法
判定表又稱策略表、決策表,能表示輸入條件的組合,以及與每一輸入組合對應的動作組合。判定表法適合邏輯判斷比較復雜的場景,通過窮舉條件獲得結果,對結果再進行優化合並,具體又明確地表達復雜地邏輯關系和多種條件組合情況。
判定表主要由條件樁和動作樁兩部分組成。條件樁是功能要滿足地所有條件,動作樁則是所有可能的操作以及產生的結果。
判定表能夠將復雜的問題按照各種可能的情況全部列舉出來,簡明並避免遺漏。其缺點是判定表的建立過程較煩雜,當條件過多時,需要分析的邏輯組合呈2的倍數增長。測試工程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與等價類劃分法、邊界值法結合使用。
四、正交試驗法
正交試驗法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組合的一種實驗法,它是利用正交表來對實驗進行設計,通過少數的實驗替代全面實驗。正交表中所有參與試驗的、影響試驗結果的條件成為因子,影響試驗因子的取值或輸入的成為水平。
在設計測試用例時,採用正交試驗法能夠有效地、合理地減少測試的工作量與和成本。正交試驗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分析測試需求,獲取因子和水平
2)根據因子和水平選擇合適的正交表
3)替換正交表中的因子和水平,獲取試驗次數
4)根據經驗或者其他因素補充試驗次數
5)細化輸出獲得測試用例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測試用例設計方法,希望能夠解答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