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述孔子的教學方法與意義
孔子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作為一份珍貴的教育遺產,至今對我們後來的教學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 、學思結合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精闢見解。一個人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孔子提倡獨立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他說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並教育學生要「多聞闕疑」,敢於發現問題,以培養思考能力。一個人苦思冥想,就會陷入瞎想的境地,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不益,不如學也。」而且他提倡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不恥下問」,要放下架子,甘當學生,要「學而不厭」,向人學,向書本學。
二、因材施教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
也》)這句話意思很清楚,對於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對於智力中等以下水平的人 ,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教育活動,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通過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志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勢必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孔子善於了解學生們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循循善誘。他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樂於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只有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自覺主動地去學習,不會感到厭倦。
孔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例子,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來比喻節操,用「逝者如斯夫」來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學生珍惜時間。孔子的這種教學方法,受到學生的稱贊,顏回總結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孔子對學生耐心誘導,使學生自覺主動進行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很值得借鑒。
三 、觸類旁通
孔子提倡啟發式教學。孔子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教育學生不應採取灌注式的方式,而要結合教學去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想說出自己意見又說不出來時,要啟發他自己去說出來。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這一教學方法是很高明,現在還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 、教學相長
《論語·學而》中記載孔子和子貢師生之間互相討論問題的兩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與他的弟子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他認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對孔子的話句句唯從,從不提意見,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論語·先進》)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鼓勵學生主動求學,發揮主體作用。孔子在教學上是民主的、開放的,這對於我們這些後來的教學工作者,還是有重要的啟迪和示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