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研究方法怎麼寫模板
論文研究方法怎麼寫模板,很多同學在寫論文的時候都是一頭霧水,有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接觸根本不知道該怎樣寫,那麼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論文研究方法怎麼寫模板的相關知識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論文(1)
研究方法:
通過普遍聯系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獻結合的寫作方法。較全面地分析不同情況下視聽資實的效力認定問題。普遍聯系是要將我國視聽資料效力認定的各個法律與外國相關的法律法條,以及我國法律所不祥盡的具體情況和外國相關規定統一結俁起來,對視聽資烊的效力進行一個具體全面的剖析,以對比、引用等方式對本文進行論述。案例分析法是在論證問時注重從實際出發,在事實基礎上講道理、擺證據,運用法律知識和條文進行證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文獻法是對目前學術界研究的理論成果進行分析。用這三種方把整篇文章緊密聯系起來,使整篇論文富有邏輯和深刻度。從而得出在不同情況下如何認定視聽資料問題。
研究條件:
1、電子科技迅猛發展,視聽資實的效力認定越來越受到關注。因此,可通過書店、互聯網、圖書館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2、有論文老師的細心指導。3、大學三年的學習,法學知識有了一定積累,具備研究的能力。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通過視聽資料效力認定問題,解決司法實踐中視聽資料認定難等問題,找出立法上不足,從而切實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各諧發展。
論文(2)
研究方法:
由於犯罪的復雜性,承繼共犯的成立存在不同情況。通過對不同成立條件的對分析,找出承繼共犯成立的不同情況。案例分析法則是通過具體案例進行具體分析,以闡釋承繼共犯承擔刑事責任的不同情況。
研究條件:
1、學校圖書館和資料室 具備論文研究所需要的較豐富的書籍,期刊等參考文獻
2、已收集了較豐富和全面的文獻資料。
3、具有上網條件和豐富的網路資源。
擬解決主要問題:
本課題旨在研究承繼共季的刑事責任問題,從理論上著手探討承繼共犯的特徵及成立條件,再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承繼共犯的刑事責任問題。對國內相關不同學說研究研進行對比分析。同時針對新出現的理論爭議和實踐難題也進行一定的關注。
陳:論文(3)
研究方法:
1、比較研究法。比較國外立與中國立法,找出雙方的優劣,並此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議。
2、描述法。用描述的方法描術欠薪行為。以例子及材料將現象和事件描棕和識別,將欠薪的各個方面展現出業。
3、實證分析法。以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就案件進行論證。
研究條件:
目前已有很多現成文獻 和資料。各國、各地的理論研究成果、網路上豐富的資源。
擬解決問題:
對惡意欠薪罪做一個深入剖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議。
論文(4):
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概念的研究和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具體表現在:一是對不純正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概念進行祥細論述。剖析其包含的身份僅影響刑罰輕重和身份即影響犯罪性質,同時影響刑罰輕重兩個方面的內容。二是將國內外學者對不純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問題的各種觀點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得出本文的結論。
研究條件:
1、時間充裕。從論文選題到定稿要6個月時間。
2、參考資實齊全,利用網路、圖書館查找相關文獻 期刊。
3、論文指導師的指導和幫助。
4、大學四年的法學積累,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擬解決主要問題:
如何對不純正身份犯共犯問題進行完善,進而有利於刑法理論的發展。
論文(5):
研究方法:本文採用眾多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 獲取相應資料,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全面、准確的了解與掌握;歷史研究法,對研究問題的一些歷史因素、形成背景調查得出原因;實證研究法,即將所研究的問題,通過相應資料佐證,得出一些結論。
研究條件:
圖書館、網路、已有知識積累,老師的指導。
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中國刑有關結果加重犯的定,找出中國對結果加重犯規定的不足,完善我國刑法對該問題的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3、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2)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3)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4)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5)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6)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7)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3.1.7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3.2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3.3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3.5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3.6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3.7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3.8 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2. 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與分析
系統收集研究區區域地質資料、煤炭地質資料、煤層氣地質資料、煤層氣生產開發資料(鑽井、測井、煤岩、壓裂、排采等相關資料)及研究成果。通過資料分析,為研究區內煤田構造、含煤地層與煤層特徵、煤變形與構造煤、煤岩煤質以及煤層氣井煤粉產出影響因素研究提供資料基礎。
圖1-1 技術路線圖
2.礦井調查及煤岩樣品採集
充分利用地質學研究方法,開展野外地質調查和礦井地質調查,運用煤田地質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學的野外工作方法,觀察研究區的煤層宏觀結構構造特徵,研究煤田構造、含煤沉積與煤層特徵、煤變形與構造煤、煤岩等,系統採集煤岩樣品,為煤岩測試分析和煤粉產出物理模擬實驗提供樣品。
3.現場監測及煤粉樣品採集
選擇不同井型、不同排采工藝、不同排采條件的典型煤層氣生產井,對煤粉產出液進行長期、連續地觀察、描述和監測煤粉產出情況及特徵,獲得煤層氣生產井排采工藝、排采參數和煤粉產出的實際資料,用煤粉濃度測試儀測試煤粉液樣中煤粉濃度,系統採集煤粉樣品,為煤粉測試分析提供原始樣品。
4.室內測試分析
對研究區的煤岩樣品和煤粉樣品進行室內測試分析,包括煤岩的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用顯微光度計測定煤岩樣品的反射率,用光學顯微鏡對煤岩樣品和煤粉樣品進行煤岩顯微組分定量分析,用掃描電鏡對煤岩樣品和煤粉樣品進行形態特徵和結構構造分析,用X射線衍射儀對煤粉樣品進行無機礦物成分分析,採用激光粒度分析儀對煤粉粒度進行分析等。研究產出的煤粉與煤岩之間的關系,從煤粉的粒度、形態、成分等方面描述煤粉產出特徵,研究煤粉的來源和成因。
5.物理模擬實驗研究
針對不同煤岩樣品,在不同排采條件下,進行煤粉產出的物理模擬實驗。模擬煤層氣生產過程中不同排采條件下圍壓和驅替流速的改變對煤粉產出的影響。模擬相同排采條件下,具有不同煤岩組分和不同煤體結構的煤岩樣品對煤粉產出的影響。模擬不同粒度和不同成分的煤粉在不同流速下的運移情況,揭示煤層氣排采過程中煤粉在煤儲層、井筒和排采系統中的運移規律。
6.測井資料分析與煤體結構解釋
利用煤田地質勘探鑽孔和煤層氣井的測井資料,分析不同煤體結構煤在不同類型的測井曲線上的響應特徵,利用測井曲線組合特徵解釋研究區內煤層氣井主採煤層的煤體結構,揭示煤層氣井煤層特性及不同煤體結構煤的分布情況。
7.圖件編制
利用排采日報中的數據,結合監測煤粉濃度數據,繪制煤粉濃度與排采參數關系的曲線圖,分析煤粉產出與排采參數之間的關系。運用測井曲線對煤層的煤體結構進行識別,統計各個煤層的煤體結構解釋結果,編制各煤層煤體結構類型分布圖,結合現場煤層氣井煤粉產出情況,分析煤體結構對煤粉產出的影響,預測煤層氣井煤粉的產出情況。
8.綜合分析
綜合分析煤礦井下觀察到的煤層現象、測井解釋結果、室內測試數據、物理模擬實驗數據及現場監測數據,從煤層自身特徵和工程擾動及其耦合效應入手,分析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研究煤粉的成因機制,查明煤粉產出的主控因素,揭示煤粉產出規律,提出合理的管控措施。
3. 《普通心理學》第一章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20200510
寫在前面:心理學研究生課程正式啟動,內心無比激動,同時也倍感壓力之大。激動源於自己的喜好,壓力來自於跨領域而對陌生事物的畏懼。於是決定每次課程結束之後,整理分析所學內容,並將自己的理解加以總結,寫在這里。當作對自己的學習的跟蹤與監督,在激勵自己的同時,如果有感興趣的簡友,可以一起學習、探討,共同進步。
授課老師:田宏傑
筆記摘抄與總結:巨山
田老師講課生動有力接地氣,讓我內心原本緊張的情緒放鬆了不少,不過也不能過度鬆弛,干貨滿滿的課堂,一刻都不能走神。
本次課程田老師主要講了《普通心理學》的 第一章: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 第二節 人的心理的本質
• 第三節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第四節 心理學的過去和現在
在理論知識展開之前,田老師帶來幾個生動的例子,馬上調動了同學們的情緒,課堂互動慢慢,讓大家通過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或者有趣的測驗來了解什麼是心理學,心理學能幹什麼,研究心理學可能會用到哪些方法,也告訴我們心理學區別於手相、算命以及占星術等偽科學。讓我們明白心理學不是帶領我們找尋快樂的世界,而是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個孩子在拓展訓練中過斷橋:
老師講我們需要先共情再安慰孩子。對於過斷橋,並不是邁過去就是勇敢,沒邁過去就是懦弱。在勇敢與膽小之間還有謹慎、小心和韌性。
我的理解: 對於上面的例子,我們需要觀察細節,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分析一下孩子在斷橋上站十分鍾的心理活動(想像自己遇到害怕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推斷孩子可能做過的一些努力,再講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籠統的應付式的安慰,這樣的安慰孩子其實根本不會認同,反而可能會失去對家長的信任。所謂的共情,不是嘴上說我理解你,理解你的處境,而且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這是最難的,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自身條件、思考角度、觀察方法等等的差異,所以我們需要藉助一套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也許正統的學習掌握了這套理論與方法,我們就能做到更好的共情,幫助到別人,甚至自己。
接下來田老師給大家看了幾張羅夏墨跡圖,來告訴大家不同人對同一圖的不同看法,對於本身沒有任何意義的圖,不同的人由於不同的經歷和心理差異而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故事,通過這些圖把自己的內心投射出來,通過投射出來的故事我們可以分析來訪者的心理狀況。
羅夏墨跡測試圖 (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圖畫,你看到什麼呢?有人甚至覺得這些圖是淫穢的或者是來索命的):
此外,老師還講到 OH卡(潛意識圖像卡) ,其實這個和上面的羅夏墨跡圖是一樣的原理。老師給大家看了好幾張OH卡,我自己試著挑了兩張OH卡,也玩了玩。
對於第一張OH卡,我看到的是:一個身有殘疾的人(我看他兩腿僵直站著撒種子,第一反應是他身有腿疾),他無奈的的播撒種子維持自己的生活,他很隨意,甚至有些灑脫,遠方是美好的田野和未來,但是他迫於某種原因,只能囿於當前的生活。
對於第二張OH卡,我看到的是:遠處有彩虹有美好的未來,但是卻沒有找不到通向美好未來的路。
分析完以上兩張OH卡,我靜下來想了想我自己,似乎這兩張OH卡投射的就是我目前的狀態:第一張: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雖然生活和工作上都沒有壓力,但是也不能放棄工作全心投入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第二張:目前已經設定了自己的五年計劃,已經出發,但是有很多迷茫,沒有明確的指引和路徑。
簡單了解了羅夏墨跡圖和OH卡,我想應該還有其他更多的工具和方法,期待進一步的學習與實踐。
•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一、心理學的定義 :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
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科學。它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的方面: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這三方面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個體意識與無意識、社會心理及其與個體心理的關系,也是心理學重要的研究對象。
三、心理學的分類 :
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軍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上圖清晰明了的給出了心理學的分類和作用領域。
• 第二節 人的心理的本質
一、心理是腦的機能 :心理是神經系統的機能,特別是腦的機能。
田老師講了幾個例子來說明大腦以及大腦額葉對人的認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A非B錯誤
棉花糖實驗
巧克力餅干與蘿卜實驗
男人四十一枝花 :為什麼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因為男人相對於女人而言,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神經抑制功能下降明顯,且快於快於女人,所以相對來說這個年齡段的男人更容易出現問題。作為妻子,當丈夫處於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就要稍微多於以往的關心愛護丈夫;而作為丈夫,當自己達到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就應該格外控制自己或者從其他方面填充自己的生活,比如運動、學習或者家務。
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不集中 的問題,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人的腦神經分神經興奮,神經抑制,神經抑制在大腦額葉,大腦額葉要在14歲才能發現成熟,所以作為家長不能一味的指責埋怨孩子自控力弱、注意力不集中,這些問題存在生理性,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去干預,溫暖而善意的干預,幫助孩子逐漸建立自覺性和專注力(注意力有自動和主動之分,主動的注意力需要自我抑制、自我調節)。
二、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心理是人腦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結果。
1. 人對現實的反映是積極能動的
2. 心理是人腦對現實的主觀映像,非物質
3. 心理支配人的行動,又通過行動表現出來
4. 心理是自然(生理)和社會相結合的產物
為什麼說心理學是中間科學或邊緣科學?
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學一樣,因而它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心理學又研究社會心理和行為,這些心理現象和行為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又具有社會科學性。所以說研究心理現象的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科學。就心理學而言,它是一門中間科學或邊緣科學。
• 第三節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學研究的客觀性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和其他科學一樣,應該採取客觀的研究方法。
反例:用半杯水通過觀察者的反應來測試一個人是樂觀還是悲觀。
二、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
1. 觀察法 (observation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這種方法也叫自然觀察法。
適用范圍:①對所研究的對象無法加以控制;②控制條件可能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③由於社會道德的要求,不能對某種現象進行控制。
缺陷:①對某種現象難以進行重復觀察,而對觀察結果也難以進行檢驗和證實;②在自然條件下,由於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觀察法往往難以進行精確分析觀察得到的結果;③由於不能控制條件,所以可能出現不需要的現象而需要研究的現象卻不出現;④容易受觀察者的主觀興趣、意願、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影響。
2. 測驗法 (measurement method)
測驗法是指用一套預先經過標准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按內容分:智力測驗,成就測驗,態度測驗,人格測驗
按形式分:文字測驗,非文字測驗
按測驗規模分:個別測驗,團體測驗
測驗要注意兩個基本要求:測驗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信度是指一個測驗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有效的測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質的程度。
這里附上幾張測驗圖片(一套測驗題的部分):
3. 相關法
相關(correlation)是事物間的一種關系。相關法是心理學研究的另一種重要的方法。
兩個事物(現象)的相關程度或強度可以用相關系數來表示,相關系數是從-1到1之間的一個數值,如果相關系數為0,則表示兩者的相關性很小,或者沒有關系。相關本身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
4. 實驗法 (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叫實驗法。在實驗中,研究者可以積極干預被試的活動,創造某種條件使某種心理現象得以產生並重復出現。這是實驗法和觀察法的不同之處。實驗法可以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雙盲控制 (double blind control):實驗中,主試和被試都不知道自變數是怎樣被控制的,它對排除實驗者的偏好有作用。
5. 個案法 (case method)
個案法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方法。它是由醫療實踐中的問診方法發展而來的;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和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
例如:西方兒童發展心理學鼻祖普萊爾,對自己孩子系統觀察:每天觀察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從出生一直觀察到三歲末。寫成了《兒童心理》一書。
個案法的誤區:個體可能是非典型的,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 第四節 心理學的過去和現在
一、科學心理學的建立
心理學古老而又年輕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公元前五世紀:
古希臘哲學家、醫生(被譽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創氣質學說,講人分為四類: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四種類型是由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黑膽所佔的比例不同造成的。
羅馬醫生蓋倫(Galen,C)提出了氣質概念。
19世紀以前,心理學一直隸屬於哲學范疇。
19世紀中葉,引入實驗方法,成為實證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
1840年,德國生理學家韋伯,差別感覺閾限
1860年,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心理物理學
1879年,威廉·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室研究,標志著心理科學的誕生和獨立。
中國心理學的萌芽 :自古以來人們就關注人的心理,如對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而產生的一些人性觀以及個體差異。
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孟子:人性善
荀子:人性惡
世碩:人性有善有惡
告子:人性無善無惡
二、學派的紛爭
(一) 構造主義 (structuralism)
創立時間:1879
奠基人:馮特
著名代表人物:鐵欽納
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 意識 ,即人對直接經驗的覺知。人的經驗分為 感覺、意象和感情 二元素。心理學目的是通過 內省 了解在不同刺激下各種元素之間的結構,分析心理的構造。(實驗科學)
批評:
①簡化論:人類體驗簡化為簡單的感覺
②元素論:把成分和元素聯接起來,非直接研究整體
③心靈主義:只研究人有意識覺知的口頭報告,忽視不能描述其內省經驗的個體,包括動物、兒童或精神混亂者
(二) 機能主義 (functionalism)
創立時間:1896年
創始人:1896年杜威和安吉爾受達爾文進化論和詹姆士實用主義影響
奠基人:1890年詹姆士《心理學原理》
主張:反對把意識分解為感覺情感等,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體,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反對把心理只看作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功能和作用。因其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心理在適應環境中的能動作用,故稱為機能主義心理學。
(三)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創立時間:20世紀初
奠基人:華生(美國)1913年發表《一個行為主義者眼中所看到的心理學》 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
主張:①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②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的方法。
行為主義主張科學心理學應當研究可觀察性的外顯行為,應當把人的意識當作一個黑箱,不管裡面裝的是什麼,只需要考察在刺激影響下的反映活動,行為就是由這些反應活動構成的。 認為研究任務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由此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只要確定刺激和反應間的關系,就可以預測行為,並通過控制環境去塑人的 心理和行為。
行為主義還主張「環境決定論」,認為個體的行為完全是由環境控制和決定的。華生名言:
「請給我十幾個強健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放在自己的特殊的世界中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來一個,都可以訓練其成為任何專家——無論他的能力 、嗜好、趨向、職業及種族怎樣,我都能任意訓練他們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領袖、或可 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
例子:
①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實驗(中學課本里學到過,故不再贅述)
② 華生的恐懼形成實驗
備註:華生的這個實驗有悖倫理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比較特殊,主要是以人被試。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要充分考慮倫理上的問題,要認真評估研究是否可能給被試者帶來傷害,被試者的權利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除了要重視實驗工作中的倫理道德外,心理學家在研究的各個環節上還要恪守誠信的原則,杜絕學術欺詐、抄襲學術成果、數據作假、一稿多投等違反學術規范的不道德行為。
(四) 格式塔心理學 (gestalt psychology)
創立時間:1912年
代表人物:韋特海默(1880—1943,德國心理學家),克勒( 1887-1967),科夫卡(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學家)
主張:人的知覺和意識不等於感覺或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為也不等於反射弧的集合,因而反對把心理現象分解為組成它的元素,主張從整體上來研究心理現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學或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即整體的意思,格式塔即德文整體的譯音。
(五)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學派
創立時間:20世紀
奠基人: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Freud 1856-1939)
主張:人類的一切個體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於心靈深處的慾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慾。慾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性慾的沖動支配人,並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行為中。
精神分析的主要觀點:潛意識理論/人格結構理論/性慾發展階段理論
1. 人格動力
人的本能、沖動 (libido)
人的本能沖動 :性本能
(1)生本能 : 食、性、愛欲
(2)死本能 : 沖突、攻擊性、死亡
2. 人格結構理論(人格三論)
本我( 原始的人 ):人格結構的最底層,包括人的各種生理需要。尋求直接的滿足,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 現實的人 ):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在本我的沖動與實現本我的環境之間的沖突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本我與超我之間起到調節作用,遵循現實性的原則。
超我( 道德的人 ):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遵循道德原則。
超我開始發展的時間:一種認為在6歲開始醞釀形成,另一種觀點則認為10歲左右開始形成的。
3. 意識與無意識
意識:個人在任何時刻覺察到的感覺和體驗。
前意識:使用適當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關於事件和體驗的記憶等(人生觀)。
無意識(潛意識):對意識構成威脅而必須推開的記憶和情緒等內容,是不能簡單注意就能意覺察到的,可能在夢、口誤、詼諧中泄露其部分。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學等技術發現。
4. 人格發展階段
三、當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 生理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關注身體和大腦如何產生情緒、記憶等種種感官體驗。 採用這種取向的心理學家關心心理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把生理學看成是描述和解釋心理學功能的基本手段,認為我們所有的高級心理功能(如知覺、記憶、注意、語言、思維和情緒)都和生理功能,特別時腦的功能由密切關系。
舉例:信息在身體內中如何傳遞的?血液中的化學物質如何與情緒和動機相聯系?
(二) 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關注人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加工、儲存和檢索,提取和使用。把人看作是信息的加工者。
舉例:人們如何在記憶、思考和解決問題中使用信息。
(三) 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著重於人格方面的研究,關注人的本性與價值。
主張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潛能,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 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的。
他們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
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
(四) 進化論的觀點
進化心理學強調自然選擇對人類普遍行為傾向塑造的作用。如果一種行為傾向有助於個體的生存,那麼這種行為傾向就會被自然選擇,並且通過基因遺傳保留下來。
最後列出老師推薦的部分書目和影視:
推薦書籍:心理學與生活
推薦電影:盜夢空間
推薦電視劇:lie to me
<到頂了 查看專題 下一章>
4. 《普通心理學》第一章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授課老師:田宏傑博士 副教授
由於報名較晚,培凱《普通心理學》已經上完了,於是自己看回播。田洪傑老師授課生動親切,在課程之前先帶來了幾個例子,引導大家了解什麼是心理學、心理學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也告訴我們心理學區別於手相、算命及占星術等偽科學。心理學不是去知曉別人的所知所想,不是帶我們找尋快樂的世界,而是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
Example1: 一個孩子在拓展訓練中過斷橋
故事: 一個孩子挑戰五米的高空斷橋,斷橋空缺處為1米,孩子不敢邁步,同學和老師們各種鼓勵加油,十分鍾後還是沒有跨過去,從橋上下來了。
媽媽: 沒事孩子,媽媽覺得你已經很棒了,我們下次加油。
孩子: 覺得丟臉,悶悶不樂。
田老師 (作為駐場心理指導):我看到你站在上面有點緊張(孩子回答「是」),但是老師特別欣賞你的勇敢(孩子瞪大眼睛「啊?!」,特別驚訝)。我看到你剛站上去腿就發抖,是不是想立刻轉身就往回跑(孩子說「是」),可是你那麼害怕卻一直站在那裡,這十分鍾里你是不是一直在給自己加油,鼓勵自己跳明拿過去(孩子說「是」。)所以我認為你很勇敢,那麼害怕卻還一直鼓勵自己,也許下一次你就跳過去了。(孩子由陰轉晴)
老師結論: 要先跟孩子共情,再安慰孩子。不是說一下子跳過去了就是勇敢,沒跳過去就怯懦。邁過去只是結果,在結果之前,孩子會有挫折和心理過程。在勇敢與怯懦之間還有謹慎、小心和韌性。孩子心裡勇敢的小火苗明明滅滅,我們要讓火苗亮起來。
個人理解: 共情,不是簡單的說「我理解你」,而是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推斷孩子在橋上十分鍾可能做過的努力,與孩子溝通自己的感受,然後予以鼓勵和引導。籠統的應付式安慰並不能真正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並配合你的引導。( 自我檢討: 盡量多跟自己的孩子共情,了解他最真實的想法)
Example 2: 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嗎?
用手指或不透明的東西,把上下兩個框的分界線擋住,你發現了什麼?
Example 3: 羅夏墨跡測驗
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畫面,從而投射出不同的心理活動和心理軌跡。
Example 4: OH卡(潛意識圖像卡)
原理同上面的羅夏墨跡卡
(本人心理:這兩張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和童年。第一張讓我看到自己的父親,精瘦的父親獨自在田間秋播,一邊播種一邊看著遠處的山脊和近處的豐收景象,他應該是滿心歡喜的。第二張讓我想起小時候和兄弟姐妹們玩耍,玩水玩泥巴玩石子,哥哥們在河邊的大柳樹上拴上結實的藤條,坐在鞦韆上可以直接盪到河水中央的上方,第一次盪的時候我嚇的哇哇叫......)
Example 5: 巴納姆效應 2020-06-27 -
有關星座的描述也如此。
引出問題:
本節課主要講解《普通心理學》的 第一章: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第二節 人的心理的本質
第三節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四節 心理學的過去和現在
定義 :研究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
心理學的 目標 :
1. 描述(精確的觀察、行為數據、適宜的分析水平)
2. 解釋(個體因素、環境因素,解釋因果關系。通過多個因素解釋一種行為,或一個因素解釋多種行為)
3. 預測(科學、精確的敘述,能夠被檢驗或否定)
4. 控制(通過控制因來控制果)
基礎心理學 :以 正常成人 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總結心理活動 最普遍、最一般規律 的心理學的最基礎的學科。
例: 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不集中 的問題:
父母焦慮 的問題:具有全球性,主要兩個因素起作用,一是經濟差異水平,二是教育的投入產出比。德國父母焦慮水平較低,因為德國收入差異比較小,不用高學歷的工匠同樣具有較高的收入。
· 基礎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
· 實驗心理學:用實驗方法研究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
· 比較心理學:研究動物心理學與人類心理比較以探討人類心理演化而來的科學
· 發展心理學激中搭:研究個體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
· 生理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 ·司法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
心理是腦的機能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感覺(環節動物)————— 知覺(脊椎動物)———萌芽(靈長類)———思維(人類)
環節動物開始有了心理現象——感覺(心理活動產生的標志),脊椎動物有了感知的心理現象,靈長類動物有了思維的萌芽,認識了事物的外部聯系,人類有了思維、意識和精神,認識了事務的本質聯系。
(蜂群:工蜂餵食蜂後,蜂後通過接觸熟悉工蜂的氣息和健康,從而保證整個蜂巢的團結健康)
(猩猩發現棍子有白蟻,後面就會用棍子伸進白蟻洞里,等沾上白蟻後拿出來吃掉)
心理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活動的結果,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
心理是人腦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結果
1. 人對現實的反應是積極能動的
2. 心理是人腦對現實的 主觀 映像,非物質映像
3. 心理支配人的行動,又通過行動表現出來
4. 心理是自然(生理)和社會相結合的產物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應該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 中間科學,屬於中間科學或邊緣科學。
(一見鍾情的例子:在顫悠悠的吊橋上更容易一見鍾情。一見鍾情可能是自然生理(喜歡)、社會因素(緊張、危險情況下)共同的的產物,因此屬於心理學范疇)
推薦閱讀:《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
1. 不同的人看半杯水的心態 2. 聰明的漢斯馬(不是漢斯多麼聰明,而是漢斯捕捉到了主人細微的情緒變化) 3. 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更聰明嗎?
(一)觀察法 Observation method
也稱自然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個體的行為活動進行有系統、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例如:古德爾從1960年起在坦尚尼亞觀察黑猩猩,寫成《黑猩猩在召喚》)
(Examples:1.文化、氣候和生活節奏; 2. 女性在不同環境下的嫵媚表現:在酒吧和圖書館; 3.等紅燈時,綠燈亮時,第一輛車不走,多長時間後面車會開始按喇叭;)
(二) 測驗法 Measurement method
用一套標准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按內容分:智力測驗、成就測驗、態度測驗、人格測驗。
按形式分:文字測驗和非文字測驗。
按測驗規模分: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
兩個基本要求 :信度(reliability)——測驗的可靠程度
效度(validity)——測驗能有效測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質的程度
(三)實驗法 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分兩種: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現場實驗法)。 相關名詞: 自變數(獨立變數)、因變數(依從變數)
(四)相關法 Correlation method
兩個事物(現象)的相關程度或強度可以用相關系數表示,該系數為-1到1之間的的一個數值:系數為0,兩者關系 很小或沒有關系 ;大於0: 正相關 ;小於o: 負相關 。
相關本身不能提供因果信息。
(五)個案法 Case method
.. 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這是一種較古老的方法,由醫療實踐中的問診方法發展而來。
.. 個案法並非流水賬,而是科學、系統的記錄關鍵言語資料和重要鏡頭
.. 西方兒童發展心理學鼻祖 普萊爾 ,對自己孩子系統觀察:每天觀察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從出生一直觀察到三歲,寫成了》兒童心理一書
個案法 優點 :直觀、具體、明白
個案法 可能誤區 :個體可能是非典型的,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科學心理學的建立 二、學派的紛爭 三、當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取向
「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希臘哲學家、醫生,被譽為醫學之父。將人分為四類: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
. 羅馬醫生蓋倫(Galen, C)提出氣質概念
. 19世紀以前,心理學一直率屬於哲學范疇。
. 19世紀中葉,引入試驗方法,成為實證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
. 1840年,德國心理學家韋伯,差別感覺闕限。
. 1860年,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心理物理學。
. 1879 年,威廉.馮特在 德國 的 萊比錫大學 創立了世界上 第一個有影響 的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 心理科學的誕生 和獨立。
中國心理學的萌芽: 自古以來,人們就關注人的心理,如對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而產生的一些人性觀以及個體差異。
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也
孟子:人性善
荀子:人性惡
世碩:人性有善有惡
告子:人性無善無惡
(一)構造主義 (二)機能主義 (三) 行為主義 (四)格式塔心理學 (五) 精神分析
(一)構造主義(structuralism)
創立時間: 1879年
奠基人: 馮特 ;
著名 代表人物 : 鐵欽納 (E.B.Titchener,1867-1927)
主張 :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 意識 ,即人對直接經驗的覺知。人的 經驗分為感覺、表象(image) 和 情感(feeling) 三元素。心理學的目的是通過 內省 了解在不同刺激下各種元素之間的結構, 分析心理的構造 。
缺點 :1.簡化論:人類體驗簡化為簡單的感覺
2.元素論:把成分和元素聯接起來,非直接研究整體
3. 心靈主義:只研究人有意識覺知的口頭報告,忽視不能描述其內省經驗的個體,包括動物、兒童或精神混亂者
(二)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
創立時間及代表:
創始人 :1896年 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和 安吉爾 (james Angell,1869-1949),受達爾文進化論和詹姆士實用主義影響
主張:反對把意識分解為感覺情感等,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體,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反對把心理只看作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因其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在適應環境中的能動作用,故稱為機能主義心理學。
機能主義心理學不去研究情緒、元素之類的,主要研究情緒在適應環境中的作用。譬如:
(三)行為主義(behaviorism)
創立時間: 20世紀初
奠基人: 美國華生 (John Watson, 1878-1958),1913年發表《一個行為主義者眼中看到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
主張:1. 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觀察性的 外顯行為 ,不管意識如何,只要考察在 刺激影響下的反應活動 ,而意識就是由這些反應活動構成的;2. 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的方法,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於是通過刺激就可以預測行為,並通過控制環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3.環境決定論:研究者:郭振華(「超華生」);研究:貓捉耗子現象(實驗一:將出生一個月的小貓和小耗子一起飼養;實驗二:實驗組看電影,控制組不看電影);觀點:人的發展由後天環境決定。
例子:♠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 ♠ 華生的恐懼形成實驗
強化:將行為與收獲(好處)建立連接,即「打勾」機制。行為如果跟好處連接,每次行為出現都會有好處,這個行為的出現頻率就會提高,這就是強化,即建立連接——重復該連接——保留。
所有行為,無論好壞,只要有好處,就會多次出現,甚至保留下來。
行為有用,就會保留,行為無用,就會逐漸消退。
(四)格式塔(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創立時間:1912年誕生
代表人物: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克勒(Wolfgang Kolhler,1887-1967)、科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主張:強調整體
(生活中的運用:1. 怎麼穿才顯瘦? 2. 如何給別人好的印象?)
例子: 蔡加尼克效應
(五)精神分析(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創立時間:20世紀
奠基人:奧地利的弗洛伊德(Fred,1856-1939)
主張:人類的一切個體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於心靈深處的慾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慾的沖動。慾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並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行為中。
1. 人格動力
人的本能、沖動(libido)
人的本能沖動:性本能
(1). 生本能:食、性、愛欲 (2) .死本能:沖突、攻擊性、死亡
2. 人格結構理論
本我 :人格機構的最底層,包括人的各種生理需要,尋求直接的滿足,遵循快樂原則。原始的人
自我 :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在本我與實現本我的環境之間的沖突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本我與超我之間起到調節作用,遵循現實性的原則。現實的人
超我 :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遵循道德原則。道德的人 超我開始發展的時間:一種認為在6歲開始醞釀形成,另一種觀點認為10歲左右開始形成的。
(一座冰山,上面是行為,中間是情緒,最下面才是需求,而這個需求很不容易被察覺,可能會在一些口誤和夢囈中體現出來。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些空洞,學習心理學不是為了填滿這些空洞,而是讓我們更好的認識到真實的空洞,察覺到真實的需求。)
( 一個行為——例如夫妻吵架——的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冰山下面的需求。也許行為(吵架))是不對的,但冰山下的需求是正常的,只是曾經的經歷、心理年齡等問題沒能好的行為來滿足這種需求)【突然想起自己平常對家人的行為,冰山下的需求是對的,只是採取的行為有些偏頗或過激】
3. 意識與無意識
意識:個人在任何時刻覺察到的感覺和體驗。
前意識:使用適當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關於時間和體驗的記憶等。(人生觀)
無意識(潛意識):對意識構成威脅而必須推開的記憶和情緒等內容,是不能簡單注意就能覺察到的,可能在夢、口誤、詼諧中泄露其部分,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學等技術發現。
4. 人格發展階段
(一)生理心理學 (二)認知心理學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 (四)進化論的觀點
(一)生理心理學
關注身體和大腦如何產生情緒、記憶等種種感官體驗。
舉例:信息在身體內如何傳遞的?血液中的化學物質如何與情緒和動機相聯系?我們在憤怒、壓力之時體內到底會分泌什麼
實驗:下丘腦的快樂中樞
(二)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關注人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加工、儲存和檢索
如:人們如何在記憶、思考和解決問題中使用信息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心理學第三勢力
關注人的本性與價值
代表人物:馬斯洛(Abraham Maslow,908-1970);卡爾.羅傑斯(C.Ranson Rogers 1902-1987)
主張:主張 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 的發展。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 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和巨大的心理潛能 ,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的。
他們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 研究「健康」人 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發展人的潛能的途徑。
(四)進化論的觀點
關注特質的自然選擇如何促使基因永存。
例如:進化如何影響行為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