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業務上雲之需求分析方法

業務上雲之需求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4-03-22 19:11:15

⑴ 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1.1 需求的背景

需求的背景指的是動機,這一項實質上是換位思考,它能夠幫助我們從業務方的角度,從使用場景、用戶心理去理解需求。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所接收到的「需求」常常是表述不清晰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具有欺騙性的。

一個問題會對應許多的解決方案,找到真正的需求,也正是我們的職責。

1.2 需求的受眾

需求的受眾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兩點:

誰是真正的受眾;
受眾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
需求的來源很多,可能是用戶、業務方等。我們需要分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受眾。

在一個需求里不同的角色認知和訴求是不同的,當信息帶上了主觀判斷也就被污染了。

其次,則是覆蓋度的問題。對於頻次不夠高或者人群不夠有代表性的需求,投入產出比會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辨清受眾,在評估需求的優先順序和制定解決方案時,迷惑性會大大降低。

1.3 需求的目的

需求的目的指需要做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接到的「需求」其實是業務方過濾後的「解決方案」。

以「口渴」為例,此時業務方提出的需求是要製作一台飲水機,然而飲水機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挖掘到背後的動機是「口渴」,那麼我們可以從補充水分和減少水分的流失來著手提供解決方案。

1.4 需求的目標

在漢語辭典里的解釋,目的是期望,而目標是成果。

目標更為具象,並且能夠用數據指標來衡量,後續也能夠指導需求的改進。

需求的本質是為了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最直白的則是開源和節流。具象到目標,可以用創造的收益,提升的效率以及節省的資源等方面進行量化。

2. 因果關系分析法
、需求優先順序的評定
最後一個環節是需求優先順序的評定,我常用的方法是選取影響優先順序的因素並設定比例,經過加權計算出優先順序,分數越高優先順序越高。

其公式如下:

優先順序=因素1比例*因素1分值+因素2比例*因素2分值+….

表1-需求評估加權表

這張表,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兩項:投入產出比以及重要程度。

投入產出比個人認為是必選的,而重要程度中的維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增加、減少。同理,加權中比例的設置也是如此。

⑵ 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是

目前,軟體需求的分析與設計方法較多,一些大同小異,而有的則基本思路相差很大。從開發過程及特點出發,軟體開發一般採用軟體生存周期的開發方法,有時採用開發原型以幫助了解用戶需求。在軟體分析與設計時,自上而下由全局出發全面規劃分析,然後逐步設計實現。
從系統分析出發,可將需求分析方法大致分為功能分解方法、結構化分析方法、信息建模法和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
(1)功能分解方法。
將新系統作為多功能模塊的組合。各功能義可分解為若乾子功能及介面,子功能再繼續分解。便可得到系統的雛形,即功能分解——功能、子功能、功能介面。
(2)結構化分析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是一種從問題空間到某種表示的映射方法,是結構化方法中重要且被普遍接受的表示系統,由數據流圖和數據詞典構成並表示。此分析法又稱為數據流法。其基本策略是跟蹤數據流,即研究問題域中數據流動方式及在各個環節上所進行的處理,從而發現數據流和加工。結構化分析可定義為數據流、數據處理或加工、數據存儲、端點、處理說明和數據字典。
(3)信息建模方法。
它從數據角度對現實世界建立模型。大型軟體較復雜;很難直接對其分析和設計,常藉助模型。模型是開發中常用工具,系統包括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和決策支持。實質上,也可看成由一系列有序模型構成,其有序模型通常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數據模型、控制模型和決策模型。有序是指這些模型是分別在系統的不同開發階段及開發層次一同建立的。建立系統常用的基本工具是E—R圖。經過改進後稱為信息建模法,後來又發展為語義數據建模方法,並引入了許多面向對象的特點。
信息建模可定義為實體或對象、屬性、關系、父類型/子類型和關聯對象。此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實體和關系,基本工具是E-R圖,其基本要素由實體、屬性和聯系構成。該方法的基本策略是從現實中找出實體,然後再用屬性進行描述。
(4)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
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的關鍵是識別問題域內的對象,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並建立三類模型,即對象模型、動態模型和功能模型。面向對象主要考慮類或對象、結構與連接、繼承和封裝、消息通信,只表示面向對象的分析中幾項最重要特徵。類的對象是對問題域中事物的完整映射,包括事物的數據特徵(即屬性)和行為特徵(即服務)

⑶ 需求分析常用方法

行為事件分析

行為事件分析是根據運營關鍵指標對用戶特定事件進行分析。通過追蹤或記錄用戶行為事件,可以快速的了解到事件的趨勢走向和用戶的完成情況。

以用戶投標的行為事件為例,出借人在完成投標過程中,所進行的注冊、認證、開戶、充值、投資等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事件,也是完成投標成功的一個完整事件。
確定投標行為事件後,我們可以根據事件屬性細分維度:用戶來源、性別、出生年月、注冊時間、綁卡時間、首次充值時間、首次投資時間、標的ID,標名、期限、利率、還款方式等。然後從中找出符合指標的規律,並制定針對性的措施。

用戶留存分析

用戶留存分析是一種用來分析用戶參與情況與活躍程度的模型。通過留存量和留存率,可以了解用戶的留存和流失狀況。比如用次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等指標來衡量產品的人氣或粘度。以渠道訪問的用戶留存為例,我們對APP端有過訪問行為的渠道用戶進行留存分析。用戶留存一般符合40-20-10法則,即新用戶的次日留存應該大於40%,周留存大於20%,月留存大於10%才符合業務標准。我們做用戶留存分析主要驗證是否達到既定的運營目標,進而影響下一步的產品決策。

漏斗模型分析

漏斗模型分析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描述各個階段中關鍵環節的用戶轉化和流失率情況。比如在日常活動運營中,通過確定各個環節的流失率,分析用戶怎麼流失、為什麼流失、在哪裡流失。找到需要改進的環節,要重點關注,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整體轉化率。

邀請人將活動專題頁分享給好友,之後進行的注冊、認證、開戶、充值到投資,用漏斗模型分析一些關鍵節點的轉化率。其中用戶注冊轉化率為68%,實名認證轉化率為45%,綁卡開戶轉化率為29%,線上充值轉化率為17%,投資標的轉化率為8%。
漏斗模型分析可以驗證整個流程的設計是否合理。經過對比發現,訪問到注冊的轉化率為68%,遠低於預期的80%。這次運營策略是用戶必須先注冊才能領取新手福利。之後採取A/B測試的方式,優化為先領取新手福利再誘導用戶注冊。經過數據對比分析,注冊轉化率提升了20%。因此,通過對各環節相關轉化率的比較,可以發現運營活動中哪些環節的轉化率沒有達到預期指標,從而發現問題所在,並找到優化方向。

行為路徑分析

行為路徑分析就是分析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訪問路徑。通過對行為路徑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用戶最常用的功能和使用路徑。並從頁面的多維度分析,追蹤用戶轉化路徑,提升產品用戶體驗。

不管是產品冷啟動,還是日常活動營銷,做行為路徑分析首先要梳理用戶行為軌跡。用戶行為軌跡包括認知、熟悉、試用、使用到忠誠等。軌跡背後反映的是用戶特徵,這些特徵對產品運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可以記錄用戶從注冊、認證、開戶、充值到投資的行為軌跡。通過分析用戶的這些行為軌跡數據,來驗證訪問路徑是否和預期指標的一致。

⑷ 需求分析有哪兩種主要分析方法

從系統分析出發,可將需求分析方法大致分為功能分解方法、結構化分析方法、信息建模法和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
(1)功能分解方法。
將新系統作為多功能模塊的組合。各功能義可分解為若乾子功能及介面,子功能再繼續分解。便可得到系統的雛形,即功能分解——功能、子功能、功能介面。
(2)結構化分析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是一種從問題空間到某種表示的映射方法,是結構化方法中重要且被普遍接受的表示系統,由數據流圖和數據詞典構成並表示。此分析法又稱為數據流法。其基本策略是跟蹤數據流,即研究問題域中數據流動方式及在各個環節上所進行的處理,從而發現數據流和加工。結構化分析可定義為數據流、數據處理或加工、數據存儲、端點、處理說明和數據字典。
(3)信息建模方法。
它從數據角度對現實世界建立模型。大型軟體較復雜;很難直接對其分析和設計,常藉助模型。模型是開發中常用工具,系統包括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和決策支持。實質上,也可看成由一系列有序模型構成,其有序模型通常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數據模型、控制模型和決策模型。有序是指這些模型是分別在系統的不同開發階段及開發層次一同建立的。建立系統常用的基本工具是E—R圖。經過改進後稱為信息建模法,後來又發展為語義數據建模方法,並引入了許多面向對象的特點。
信息建模可定義為實體或對象、屬性、關系、父類型/子類型和關聯對象。此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實體和關系,基本工具是E-R圖,其基本要素由實體、屬性和聯系構成。該方法的基本策略是從現實中找出實體,然後再用屬性進行描述。

⑸ 需求分析有哪幾個步驟

一、需求獲取階段
在需求獲取階段,需要做好收集和管理兩件事。

這些需求既有產品經理主動挖掘的,也有從用戶、運營、業務方、領導等渠道被動獲取的,無論哪個渠道來的需求,都需要有一個正式的地方進行管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需求池。

不過,對於多方關注的重點需求,通過需求池來向各方同步就不太合適了:

一是因為需求池內容太多、太雜,向業務方、領導匯報的時候會有很多干擾信息,難以快速抓住重點;
二是因為需求池裡面可能有些需求不適合完全公開。
這時我們就需要使用《事項跟蹤表》來單獨跟進,形式上用Excel、PPT都可以。

而放在《事項跟蹤表》里的需求,也要在需求池裡記錄下來,即需求池是做全量需求管理的,《事項跟蹤表》是做重點需求跟進、匯報的。

二、需求分析階段
1. 分析內容
需求分析主要從需求要素、定位、分解、優先順序四個方面進行。

1)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分析是從需求本身出發,不考慮其他因素。

這些要素包括:內容、用戶/角色、頻次、價值、場景-動機、強度六個方面,這些要素的含義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了,這里說一下分析各個要素的目的是什麼:

分析需求內容,是為了弄清楚需求是什麼;
分析需求用戶/角色,是為了弄清楚需求為誰服務;
分析需求頻次、強度,是為了弄清楚需求對用戶的重要性、緊迫程度;
分析需求場景-動機,是為了弄清楚需求真偽、用戶目的,更深入的理解需求;
分析需求價值,是為了弄清楚需求值不值得做。
2)定位分析

需求的定位分析是分析需求對產品當前階段目標的意義。

分析需求的定位,有以下兩個目的:

一是作為優先順序排期的判斷條件之一,如果需求與產品當前階段的目標密切相關,則需要作為高優先順序上線;
二是為了框定需求范圍。每個需求的實現程度都有深有淺,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了解了需求之於產品的定位,就能判斷需求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一個需求對產品很重要,那就需要做得很豐富,如果只是輔助需求,則需要適當輕量。
3)需求分解

原始需求的顆粒度往往較粗,不利於後續的分析、設計、開發等工作,所以我們需要對這些顆粒度較粗的原始需求進行分解,分解為一個個完整、獨立、可實現的子需求。

4)優先順序分析

優先順序分析是以拆解後的子需求為單位進行的,根據各類優先順序的判斷方法、原則,初步評估各個子需求的上線順序及時間。

2. 常見問題
需求分析應該是大家從入行那天就知道要做的事,但大多數同學在做需求分析時會犯以下三個比較常見的錯誤。

1)缺乏系統性

這是在分析中最常見的問題,即很多同學在分析需求時沒有系統性的框架,導致很多方面沒有分析到、考慮到,從而對需求認識不全面。

2)缺乏深度

對需求某些要素認識比較淺,不夠細致深入,例如在分析需求的用戶時,沒有對用戶分層、切片,對各個分層的用戶也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對用戶只有一個籠統、模糊的認識,最後自然無法深入進去。

不過分析是否有深度的定義其實很難把握,也缺乏明確的判斷標准,需要隨著分析者思維能力的提升、信息量的提升來加強。

閱讀全文

與業務上雲之需求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清理垃圾方法的小視頻 瀏覽:103
蠍子培育方法有哪些 瀏覽:713
熏肉的製作方法視頻大全 瀏覽:397
振動桿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708
如何過冬的正確方法 瀏覽:493
非常簡單的畫龍方法 瀏覽:696
肩胛下肌鍛煉方法啞鈴 瀏覽:525
鮮花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714
如何用下定義的方法誇人 瀏覽:615
25乘36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71
頸椎突出如何鍛煉方法 瀏覽:508
樁基聲測管檢測方法 瀏覽:750
用什麼方法來豐胸 瀏覽:556
小西瓜的養殖方法視頻 瀏覽:260
鑒別合金和金屬的方法 瀏覽:494
8cm方管計算方法 瀏覽:276
裝修公司貸款計算方法 瀏覽:749
銷售快速推銷方法 瀏覽:702
吸奶器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703
漏腸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