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詩歌的方法

分析詩歌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05 16:39:31

Ⅰ 分析詩歌情感的方法

送別抒懷詩

鑒賞要點

送別抒懷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

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

常見情感

A.依依不捨的留念。

B.情深意長的勉勵。

C.坦陳心志的告白。

常見特徵

古人送別的習俗:①折柳送別 ②飲酒餞別 ③唱歌送別

羈旅思鄉詩

鑒賞要點

①分析人們思鄉緣由。戰亂頻仍;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遊不歸

漂泊在外;貶官異地

雁歸故鄉;逢年過節

②了解常見思想情感。

A.羈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親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C.徵人思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③表達思鄉之情方式

觸景傷情: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王禹偁《村行》)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因夢寄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傳情: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常見特徵

常見場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 路口、長亭 驛站、渡口 碼頭等 楊柳、 酒等。

思婦閨情詩

鑒賞要點

思婦閨情詩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征婦、商婦、遊子婦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見情感

A.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B.對易逝青春的哀怨,對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嚮往,以及歌頌真摯愛情。

C.宮怨詩,專寫古代宮女嬪妃因其失寵而生怨情的詩歌,表達盼幸承歡、失寵被棄、孤寂善感、渴望愛情與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詩中,一些詩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較為突出。主要通過男女的戀愛關系比喻君臣關系。具體分為兩種: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戀表達詩人對君王的依戀,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戀,女子被拋棄來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山水田園詩

鑒賞要點

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

1、意象特徵:山水草木、鳥語花香、田園風光、農村景物農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

2、情感特徵:或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或表達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或表達自己從容閑適的生活態度,以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嚮往歸隱的情懷。

3、技巧特徵:融情於景,白

Ⅱ 詩歌鑒賞方法

方法如下: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雲亦雲、甚或抄襲。 解答技巧 (一),解題入格 1,詩歌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一),解題入格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題入格 9,體會詩歌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二),答題程式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情),懷古詠史,即事感懷,邊塞征戰,山水田園,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題李凝幽居》思考: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什麼內容 【提示】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仔細推敲關鍵詞句.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綠肥紅瘦". (4)調動知識積累. 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麼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虛實相濟,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 (二),答題程式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 

Ⅲ 如何分析詩歌藝術手法

一、煉詞 從詩人對某個詞的用法,提煉出詩的品味
二、詩眼 好詩都有詩眼,需要我們發現的眼睛 詩一般也圍繞著這個詩眼展開
三、意境 意境的高低與作者的學識、氣質分不開,同一個題材,有人寫得大氣蒼桑,有人寫得輕靈婉轉,所以世人才有豪放和婉約兩分
四、氣質 人有氣質,詩也有氣質,或纖儂或艷麗,或剛健或激昂,前者看似女人所作,後者好似男人所作,其實不然。

大體就說這些,不構成標准答案,僅供參考

Ⅳ 如何分析現代詩歌

高考越來越重視能力的考查,而詩歌鑒賞又是高考語文評價能力綜合考試的主要題型,所以對鑒賞評價能力的培養,解題技巧方面的訓練也就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重視了。通過這幾年的高三語文現代詩歌鑒賞的教學實踐,我摸索了以下幾個解題技巧。1.領會意境,綜合分析,整體閱讀防片面。現代詩歌鑒賞中,有些關於思想內容和寫作手法的考題,往往採用以偏概全的方法來設置迷惑項干擾考生。答題時,應整體閱讀、把握原詩、看清注釋及題干中提供的條件綜合起來考慮分析,領會意境,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例如: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醉 漢(台灣 非 馬)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條曲折/回盪的/萬里愁腸左一腳,十年,右一腳,十年,母親啊/我正努力向您/走/來(1997年2月5日).A.前五句詩,淋漓盡致地描寫了醉漢酒後神情恍惚、走路左搖右擺的神態。B.「左一腳/十年/右一腳/十年」形象地說明醉漢酒後已被酒精麻醉20年,難以自拔。C.詩的最後三句回答了人們的疑問,醉漢之「愁」的原因在於思念「母親」,卻又長時間的骨肉分離。D.詩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灣海峽,「母親」則指祖國,「醉漢」喻指遠離祖國的遊子。全詩篇幅短小,內豐涵富,表達了痛心分裂、渴望統一的感情。「左一腳/十年/右一腳/十年」,表層意義是寫醉漢的蹣跚步態,實際上是以腳步與時間的對映,形象說明回歸路途之遙遠與回返之艱難,這種象徵蘊含的咫尺天涯的悲劇意識,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生的悲劇。所以B是不恰當的一項。2.把握意象,咀嚼重點,深刻體味辨真偽。現代詩歌的考查,一般側重於詩歌的主題、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往往會採用肯定與否定的矛盾方法來干擾考生。因此,應該先找出矛盾之項再緊扣題目和旨趣,把握詩歌意象特點,咀嚼重點,感受情感內容,辨出真偽來。例如: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我愛這土地艾 青假若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型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影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B.關於「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又隱含獻身之意。D.「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我愛這土地》一詩是艾青在抗戰時期的名作,四個選項分別著眼於詩歌所抒發情感。形象所蘊涵的意義、文字表達技巧等項,其中C、D項,一說「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一說「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構成明顯的矛盾項,必有一誤。答題時便可從此人手,細作分辨。讀詩可知,「我」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點是「愛這土地」,詩題已很明確。至於詩中寫到「鳥」,是對「我」的擬物,以豐富「我」的形象,「鳥」不是全詩的形象。再說,這最後兩句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返回現實,是詩人在向讀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據這一形象特點,我們就不難判斷D項不恰當了。3.分析技巧,品味表達,以小見大看本質。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麼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是運用象徵或其它表現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如果我們在應試時能藉助這一作詩的技巧,抓住這些技巧和關鍵性的詩句,根據詩歌內容,加以比較,准確理解,那麼我們就能撥開迷霧,透過現象,以小見大,把握全詩的主旨或詩歌的關鍵詞語的含義,從而解答關於主旨、詩句這一類考題。例如:對臧克家在1932年寫的《老馬》一詩的主旨理解正確的是(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肚裡咽。眼裡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采望望前面。A.反映舊中國生產力低下.長途運輸還得靠老馬拉車。B.同情老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躪的命運。C.顯示舊中國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命運十分悲慘。D.揭示了中國人民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沉重的苦難。本詩以馬為描繪對象,作者決不會是說現實中的馬如何如何。作者自然是在以馬喻人。本題A、B兩項都是誤在不懂得這種技法。C項能聯系該詩寫作的時代背景來展開想像和聯想,以馬喻人,但對詩的主旨理解錯了。「它橫直不說一句話」、「它把頭沉重地垂下」、「它有淚只往肚裡咽」這些關鍵語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掙扎」,它是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悲慘形象的真實寫照。可見答案應為D。]

Ⅳ 詩歌運用表現手法並分析

詩歌表現手法總匯

第一節:修辭技巧

一、常用修辭

(一)、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如「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二)、 擬人

1、請看下面兩首詩歌: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第一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第二首詩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雨景,並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三)、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四)、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①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 「終歲不聞絲竹聲」、 詩中以「絲竹」代音樂 。

③ 「門前冷落鞍馬稀」(白居易《琵琶行》)詩中的鞍馬代「客人」

④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詩中以「杜康」代酒。

(五)、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發,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六)、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七)、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八)、 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純用名片語合,構成典型環境 。
(九)、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十)、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如「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迭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十一)、用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於鑒賞者來說,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義,就不能很好的讀懂這些詩歌,更談不上鑒賞。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為杜甫點化,在《詠懷五百字》中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②引用神話故事,如李賀的《李憑彈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有「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還有「吳質不眠倚佳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的詩句,都是形容李憑彈的好。引用神話傳說,能增強詩詞的藝術表現力,構成奇特的藝術境界。③運用歷史故事,比如,漢文帝(劉恆)愛賈誼之才,將他從長沙招回,在宣室接見,而李商隱寫《賈生》,卻用「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賈誼,這是對漢文帝接見賈誼的反用。通過反用,實則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第二節 表現技巧

一、 抒情方式

(一)、總論情與景關系: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情與景的處理不單是詩歌的問題。其它的藝術,則小說、戲劇、電影、繪畫,也有這個問題。一般是情與景配合。拿電影來說,情與景配合的例子如:當災禍將發生時,電影中常使我們看到雷電和暴風雨,為觀眾作心理准備,預感未來的災禍。當電影中男女二人熱戀,或夫婦新婚,他們會在公園里散步,天氣晴朗,春暖花開,一片令人歡喜的景色。這樣的情景配合,在電影或其它藝術中與寫詩時相類似。這叫做「情景陪襯」或「情景交融」。在中國與西洋的詩歌中,都可找到詩人成功地處理情與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下面兩首詞都是情與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析]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

(二)、抒情手法分類:

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秋緒。

[技巧指要] 抒情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一種是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也叫直抒胸臆。如:李白《夢游天姥呤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陸游《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山裡的小詩〉:鳥兒出山去的時候 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裡,告訴那住在谷口的女郎,說山裡的花已開了。這算是一首表白愛戀的情詩,直接抒情,但含蓄、耐人尋味。

間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襯情、托物言志。如上文李白的《贈汪倫》和劉禹錫的《竹枝詞》,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採用間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汪倫送我情」,後者巧用諧音雙關,將戀人之間若明若暗的愛情表現得真切動人。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描寫技巧

1、烘托與對比

A、概念: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通常就叫烘托,烘雲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景物烘託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而悲傷的心情。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互相形成對比映襯,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杜牧《齊安郡後池絕句》最後兩句:「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以成雙成對的「鴛鴦」襯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反襯也叫反映,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烘托主體。

B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如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高適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等,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給人以深刻印象。元代王冕《白梅》的前兩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將「冰雪林」中潔白的梅花與「混芳塵」的桃李對比,顯梅花之高潔守志,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虛實結合

A、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B、概念: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a、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雲:「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c、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 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劃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C、關系:「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3、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4、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從「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蜀相》一首是杜甫的七律名作,由諸葛亮的祠堂寫到這位蜀漢賢相的一生事業。其頸聯雲:「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之所以顯得格外厚重,就是因為它所包容的內容異常豐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對》,後一句,抵得兩篇《出師表》;從三顧茅廬到白帝託孤,他與先主劉玄德的君臣遇合,從七擒孟獲到六齣祁山,他治蜀的政績和北伐的功業;「天下計」言其宏圖,「老臣心」表其忠貞;……。老杜以外,哪個詩人曾有過這樣的筆力?類似這種手法,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5、細節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6、色彩的渲染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7、觀察角度的變化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描寫緊十八盤時,運用的便是這種手法:遠眺「緊十八盤彷彿一條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峽當中」;仰望「緊十八盤彷彿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近看「新砌的石級窄窄的,擱不下整腳」;俯視「低頭望著新整然而長極了的盤道------」總之,景物描寫,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觀察,詳盡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

8、白描

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上文兩句詩,即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月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9、以少總多、以小見大

(1)以少總多: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唐朝劉知己《史通•敘事》:「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句外」;王安石「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以少總多」應具有以下特徵:一是概括性:所表現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二是具體性:指所表現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讀者的聯想。如:《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濺欲迷人眼,錢草才能沒馬蹄。「早鶯」、「新燕」、「亂花」、「淺草」這些景物增加了個性,使我們知道這是早春,不是暮春。

(2)以小見大: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徵,藉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表現了窗中觀景的藝術趣味,通過有限聯想到無限,「物小蘊大」,意趣無窮。同樣,竹中觀日、鏡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樣具有這種藝術效果。

10、詩中有畫

詩中有畫,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個個畫面,表現一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一個畫面,透著一股空靈微妙的意蘊,我們讀著徐虎的《春遊湖》,也不難體味到這一點。


三、表現手法
1、象徵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徵。
2、聯想和想像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大膽豐富的想像也常表現為誇張手法的運用。所謂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該句就運用了誇張和烘托的寫法來表現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賀的《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在詩人的眼中茫茫中國大地上的九州島成了微不足道的塵煙九點,浩淼無邊的東海成了杯中之物,通過想像和誇張的手法,抒寫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
3、抑揚關系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後揚,即文勢先下抑後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後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後抑,即文勢先高揚後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後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

4、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

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表面回憶歷史,敘述古人,實則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如:《蜀相》「臣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影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際老臣心,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杜甫本詩借諸葛亮的故事,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84daf0100qmaz.html‍

怎麼樣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

不一樣。表現手法只是藝術手法的一種。
藝術手法也叫藝術技巧、藝術特色,它包括:表現手法、修辭方法和表達方式。
具體區別:
1.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
2.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於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
3.表現手法
主要著眼於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徵、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庄於諧、聯想和想像、象徵、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見大、開門見山等等。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但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於對句子的修飾;表現手法是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

Ⅶ 分析詩歌的藝術手法《艾青詩選》

也許是提醒你要如艾青一樣單純,為表忠心,粉身碎骨也不計較。希望能幫到你。

Ⅷ 賞析詩歌的方法有幾種

「詩歌鑒賞」歷來是讓學生頭痛的一個考點,缺乏知識積累,「讀不懂」已將很多學生攔在詩歌鑒賞的門檻之外。但當詩歌鑒賞題以客觀題形式出現的時候,畢竟還有選項可依託來解讀。自2002年之後,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命題方式改為主觀題,令很多學生倍感吃力,詩歌鑒賞這一道題著著實實讓學生吃盡苦頭。那麼,如何提高學生這個考點的得分能力呢?
一、明確考綱要求,抓准要點,解讀詩歌
《考試說明》對詩詞鑒賞的定位是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但近十年來高考該題得分一直較低。2002年高考試卷選用李白《春夜洛城聞笛》,雖然該詩符合命題人所確定的「膾炙人口」、「蘊含哲理」的選擇標准,「折柳」寓意也較為淺顯,但據抽樣數據,詩歌鑒賞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難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問題產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學生讀不懂詩歌,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盲目答題則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詩歌解讀能力,除了加強考生的文化積累、提高考生文化素養外,還應掌握一些便於操作、能夠迅速破譯作品思想內容的方法,比如:
1、審清題目:題目在某種意義上是「天機」的泄露者,因為它對詩中廣泛豐富的內容往往有較明顯的提示作用,抓准題目,也就大體把握住詩歌的思想內容。例如陸游《書憤》一詩,單從題目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所抒發的感慨與憂憤之情了。
2、分析尾句:詩歌的結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以情結句的方式卻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類型的詩歌往往在做了充分鋪墊、蓄勢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將濃烈情感噴薄而出。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結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3、抓重點字詞:閱讀詩歌時如能抓住一些能較直接表示作者感情的字詞,則猶如找到一把能開啟詩歌意蘊的鑰匙,能迅速解讀詩歌。如閱讀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如能抓住「客行」「悲」這兩個重點詞語,則基本能判斷這首詩大約寫的是「思鄉羈愁」之類的情感。
4、抓重點意象:古典詩詞講究意境,而意象則是構成意境的最小單位;古代詩人常用一些典型意象來暗示其感情,如松、梅、鷓鴣、杜鵑、羌笛、浮雲等。其實作者筆下的這些意象,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而是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積累了一定的象徵意義,如果我們能多掌握一些這樣的「公共意象」,則無疑對理解詩歌有極大的幫助的。
當然,以上種種只是把握詩歌的內容一些輔助手段而已,閱讀詩歌一定要結合語境進行具體分析。二、仔細分析題目,理清答題思路
1、仔細分析題目,確定答題要點
根據考綱要求,試題的設置一般不會離開對上述四個方面的考查,學生要懂得分解題目要求,明確考查方向,確定答題的要點。現以
2003年全國高考17題為例,試題選用王維《過香積寺》,題為: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道題要求分析「詩眼」實際上是要鑒賞其語言(即煉字);所謂「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詩眼」也即是詩歌「心靈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即可窺見詩歌的「心靈(主題)」。通過以上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確定這樣的答題思路:a、詩眼是哪兩個字;b、詩眼在句中表達的內容;c、詩的主題是什麼;d、詩眼與詩的主題有何內在聯系。這四個方面實際上就已涵蓋了題目的各個信息要點。
2、加強類型題訓練,提煉解題思路
回答詩歌鑒賞題,應該「因題而異」:對「問答型」題,要做到「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對「綜述型」題,一般採取「總分總」的模式,即「詩歌寫了什麼——如何寫的——這樣寫的好處」來回答。一般說,鑒賞的終點要落在對主旨情感的分析上,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詩人創作的原動力,任何形象、語言、手法的使用與優劣評價的標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為重心的。筆者通過自己的解題經驗,結合試題的參考答案,試擬出幾條解題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麼形象 + b形象的基本特徵 + c形象的意義;
2、語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藝術手法:a什麼手法 + 表達作用(b句意文意 + c主旨情感);
4、思想內容:a客觀現實生活 + b主旨情感。
以鑒賞詩歌形象為例:駱賓王《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問:請具體分析作者所塑造的「蟬」的形象的象徵意義。這道題的答案就可以用上述的思路來組織:a(什麼形象)「蟬」是清高君子形象。b(形象特徵)它雖自身高潔,卻受打擊,被壓抑,「露重飛難進」寫蟬因為被露水打濕了翅膀,無法高飛;「風多響易沉」寫出因風大,蟬的鳴聲被蓋住。c(形象意義)從而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品質和蒙受冤獄,有冤難訴,空有壯志卻無法施展的悲憤。
三、兩點說明
1、試題設問的方式可能很靈活,但一般不離上述幾種情況,考生應懂得追根溯源,對號入座。

Ⅸ 賞析詩歌的方法技巧哪些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辭手法

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深化理解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9)分析詩歌的方法擴展閱讀:

要多讀

一個古詩詞讀得很少的人,是談不上有鑒賞能力的。鑒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諸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

要多看

要指導學生多看名家賞析的文章,或向學生推介優秀的鑒賞名篇。可以說,名家賞析的文章是比較典範的,而且很多東西是可供學生借鑒的範例,只要引導學生帶著分析的、揚棄的眼光去看,對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要多練

每次閱讀古詩詞時,若能堅持讓學生寫點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對於訓練思維,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Ⅹ 分析詩詞鑒賞的方法

一、至少准備兩個前提

其一,抓住作者和相關的時代背景,因為它們是互相制約又相互闡釋的關系。抓住作者就是抓住作者的藝術風格,藝術風格是作者的個性在作品中的體現。凡是優秀的、藝術上成熟的詩詞作者,無論是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形象的塑造,還是結構的安排和語言的選用,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這些鮮明的特色顯示在作者一定時期乃至整個的創作生活中,貫穿在他一系列的作品裡,成為他創作上的獨特標志,這就構成了他作品的風格。那麼,我們抓住了作者就等於從整體感受上抓住了作品,不同的作者,創作風格有的清新飄逸,有的沉鬱頓挫,有的氣勢奔放,有的凝練舒捲,各有不同,把握好這一點對於我們鑒賞詩詞會有很大的幫助。

「背景」是大語境,是理解詩詞意義的重要依據,鑒賞要把詩詞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這是一種重要的意識。通過背景去讀詩解義實在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其二,解讀詩詞要通解文字。詩詞的語言文字是凝練而生動的,其凝練主要體現在對篇、章、句、字的錘煉上。煉句、煉字的目的是煉意,是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達更深廣的思想感情。鑒賞詩詞不通解文字,就像學生背下了一篇古文,卻對文中的一些字句不大理解一樣,這是不正常的,不通解文字就無法理解詩詞所提供的形象,也就無法展開我們的想像力。宋代的朱熹曾批評過這種做法:「曾見有人說《詩》,問他《關雎》篇,於其訓詁名物全未曉,便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空言無實,不濟事。」這里與「空言」相對的,就是要「仔細理會」,就是要把語言文字弄明白。這個問題涉及面很廣,這里只說四點。

1.典故問題。詩詞中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這叫「用典」,因為詩詞要「寓萬於一」,以簡括體現豐富,用一個典故可以省去一大段文字。作為讀者,如果不懂得這些典故,自然無法理解作品,更談不上去鑒賞作品。理解典故有兩個層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要理解這首詞,當然也離不開對那個時代和辛棄疾的了解,但這里的一個又一個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掃除的攔路虎。

2.語句的跳脫。詩的語言,古人稱為「詩家語」,強調它和一般文章語言的不同。這「不同」之中的重要一點就是「跳脫」:或者突兀而起,或者省卻聯絡,甚至寫問答而有答無問,記事情而藏頭露尾。不把「跳脫」之處連貫起來,達到「通解」,也就無法進入鑒賞的階段。這里舉個例子詳細來談,比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有人說自「言」字以下盡是童子的回答,這沒錯,但很容易使人誤解,以為這童子的回答是連貫而下,一口說完的。其實,這里有三問三答,只不過把具體的問話都省去了。我們須從童子的答詞中體會這問話的內容:

問:師往何處去?答:吾師采葯去。

問:采葯在何處?答:只在此山中。

問:山前抑山後?答:雲深不知處。

通解至此,我們才能進而體會它的妙處。

3.詩詞用曲。詩詞用曲,曲在反常,比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是以有聲寫無聲,以動寫靜;「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以無聲來反襯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是樂人之景,可它卻引出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人心情;而「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傷人之景,引出的卻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之情。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4.虛實相間。所謂實,就是正面寫,直接寫,寫眼前所見所聞;所謂虛,就是側面寫,間接寫,寫想像中的所感。寫實時,以實帶虛;寫虛時,以虛傳實。這樣,虛實相間,相輔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而且往往更能傳情達意,在藝術上奏奇功,獲佳趣。詩詞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從「實」的圈子束縛中跳出來,避實就虛,借用「虛」來另闢一番新的天地。

二、投入之後要跳出,情理結合

投入作品的境界,重在體察情狀,獲得情感的體驗;「投入」之後,還要能夠「跳出」,跳出就是對詩詞進行理性的思考分析。跳出以後可以在技巧、語言或意旨、義理方面進行鑒賞。鑒賞的時候,有幾點要注意。

1.鑒賞語言時要力求既能意會,又能言傳。有時聽人說某作品之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自然是一種境界。但如果停留在這一地步,也就容易陷入渾沌,甚至走入玄化。這樣的鑒賞不可取,一定要具體化,你覺得好,就要把這好處說出來。這既是審美深入,也是一般語言訓練的需要。比如,宋祁的《木蘭花》中有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有人鑒賞說這是「卓絕千古」,也有人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其中「境界全出」四字並不能給一般的讀者以深切的指示,「卓絕千古」之類的贊詞更是無濟於事。那麼,這個「鬧」字到底妙在哪裡?有人這樣評價:「春意以『鬧』字形容之,粗看似乎不合理。但是,藝術的想像和審美的特殊能力,則賦予這個字以特異的功能。春意是一種綜合的感覺,也可以借用一下「感覺的復合」這個詞來說明;而「鬧」字,恰恰足以表現由多種感覺獲得的意象所構成的復合的境界和氣氛。綠楊、輕煙、紅杏……這些都是訴諸視覺的春天景物,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畫面,這是春意鬧的視覺意象,這春意已不是單純的靜物寫生和畫面,而是類似立體聲電影給觀眾的那種身臨其境的綜合感受,給人以鳥語花香、萬象更新的春天的濃烈氣氛。」像這樣的鑒賞就不是膚淺或玄化,這就是說,我們的鑒賞一定要離開表面化而做到具體、明確。

2.鑒賞技巧時,要從作品的整體著眼,不能孤立地去看。離開了整體,只欣賞局部的技巧,那技巧就失去了依託,甚至失去了生命;從而也就失去了精彩的藝術珍品。比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著名的一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它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的倒裝句式,如果我們在欣賞時只看到了句式的新穎和奇特,只體會到作者細膩的觀察和描寫,這還遠遠不夠,這兩句詩實際上是寫一個夜行人面對夜色和疏雨對行路的威脅而感到焦急、迫切,急於趕路而不斷地看天色:天什麼時候亮呀!雨什麼時候停啊!看來不從整體上去把握、去體會,就很難領略到這一步。

3.體會作品的意旨義理,要盡可能地避免主觀隨意性。雖然鑒賞因為多種多樣的原因存在著差異性,盡管這是正常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差異性而否認它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因為鑒賞是一種審美過程,而美本身是客觀的,不會因為我們的好惡而變化。另一個原因是人有心境、個性和民族、階級性的不同,但也有人所共有的生理、心理基礎,這些相通、相同的基礎又往往能使人在欣賞作品時消除或超越人與人的差異而產生相同的感受。親情就是親情,愛情就是愛情,外國人喜歡《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國人也同樣喜歡《羅密歐與朱麗葉》,這無論在誰的鑒賞中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相反,在承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同時,又完全可以自由思考,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只不過這些結論是圍繞著作品的中心上下波動而已。

文章來源:高中語文在線

閱讀全文

與分析詩歌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720除45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175
數控切割機故障大全及解決方法 瀏覽:296
黃金眼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794
睡前提升氣質健身鍛煉方法 瀏覽:560
日照常用消防設備銷售方法 瀏覽:524
白涼粉製作西瓜果凍的方法步驟 瀏覽:904
正確帶文件夾的方法 瀏覽:266
垃圾分析方法國標 瀏覽:796
讓牙齒快速變白的7個小方法 瀏覽:186
簡單的方法製作泡椒 瀏覽:76
構杞的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272
向量組選擇題解題方法和技巧 瀏覽:669
手機熱點隱藏方法 瀏覽:886
檢測hcv抗體的常用方法 瀏覽:693
黃金眼霜使用方法 瀏覽:139
計算輔助設計中常用的建模方法 瀏覽:995
舊牆刮大白最簡便方法 瀏覽:246
調查方法有哪些北科大 瀏覽:484
半年獎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瀏覽:199
乒乓球拉球合力的訓練方法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