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視唱練耳課上課時學生提不起精神,怎樣才能調解好課堂氣氛啊謝謝了!
視唱練耳教學的四個環節
要使視唱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提是要教學得法,具體來說,應抓住以下四個環節:
1、識譜
要做到視譜即唱,首先必須識譜。識譜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全面掌握樂理,能識別各種音樂符號、標記,並了解它們的確切含義。在這方面,我們要先培養學生識譜興趣,採用多變手段進行識譜教學,幫助學生認識音符,識別音符的唱名和時值。比如先學歌曲,再識譜;或者分句、分段逐一識譜。
2、節奏
節奏在音樂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是音樂的生命,人們常常把節奏比作是音樂的脈搏。音樂節奏的主要來源之一是人類的語言,語言本身含有豐富、生動、微妙的節奏,學生生活在語言環境當中,從語言節奏出發來掌握節奏是比較容易的,節奏大多是從人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音樂的節奏與語言的節奏有密切聯系,為了表現節奏,可進行有節奏的語言朗讀。在教學中,建議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即用音樂帶動孩子做各種符合節拍的形體動作。
3、音的強弱
音的強弱是音樂要素之一,但對學生來講是個新名詞,所以必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音響幫助學生理解音的強弱。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聽辨出樂曲中的強弱和初步理解其表現的音樂形象。而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對音的強弱概念常常會說成響,所以教師要在直觀教學中讓學生接受強、弱新知識,並在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強、弱不同效果。
4、音準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是藝術就會有天賦和悟性。音準是一種基本的音樂素質,我們要想把一首歌曲唱好,把音高唱準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內容。沒有這個東西作為保障,其他的什麼都會遜色。但是現階段小學音樂教育中出現的實際性問題就是學生完全或是極少有音準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通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和一些特定的教學用具來加深學生對音準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音準。
改進視唱練耳教學的教學方法
在掌握了視唱練耳教學的四個重要環節後,我們可以以此為基礎找出教學弊端,探求改進的方法。
首先,教師的備課是關鍵。
學生學習視唱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學生大致需要經歷三個過程:一是接受信息,即耳朵和眼睛把音樂信息輸入大腦;二是對信息的整理、加工,即大腦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形成一定的經驗;三是信息的輸出,即大腦對形成的經驗進行轉換,用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所以備課時,教師應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來進行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識譜能力的提高。
其次,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由於現階段的視唱練耳課程過於枯燥,練習過於乏味等原因,遏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對視唱練耳產生厭學心理。所以,我們需要改變以往那種用琴帶、跟琴唱的傳統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上課的模式。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大伊教學中的柯爾文手勢唱名教學法,要求學生集中思想注視教師用直觀形象表達的手勢變化,迅速反映音高的變化,然後准確的把音唱出來。這種訓練方法能使學生思維高度集中,大腦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的狀態,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同時,學生也能自覺地做到用心用腦去唱,使音高概念真正印在腦子里。
再次,培養學生的聆聽能力。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依賴於聽覺,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聆聽,通過「聽」來更好地指導教學,以提高視唱課的質量。教師在教學時應多放幾次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體會,每聽一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歌曲的意境。
最後,以美育人,誘發學生審美感受。
新課標提出:「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其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這就告訴我們,視唱練耳教學一定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教師應把新課標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於音樂視唱練耳教學始終,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教材、組織教材時,應注意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對比性,利用歌曲的立意和情境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最終誘發學生的音樂審美感受,使學生在輕松、優美的氛圍中學習歌曲。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是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它的教學過程雖然漫長而又復雜,但只要我們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以新課標為依據,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便能達到以美育人的目標,從而使學生學會用心去聆聽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在音樂美的感染下,逐步培養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調解課堂氣氛的方法
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向課堂四十五分鍾要質量,有的放矢地調節課堂氣氛。課堂上氣氛時而低落,時而混亂,時而活躍,教者要像醫生那樣把握學生的脈搏,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否則,事倍功半。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課堂上經常出現的幾種氣氛,略抒個人拙見,供同仁斧正。
一、課堂氣氛低落時
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一節課內小學生可能30%-40%的時間精神不集中,思想鬆弛。他們或打盹,或無精打采,或開小差,交頭接耳,此類現象,司空見慣。這時,教師就應及時加以適當調節,我有時突然提高嗓音,引起學生警覺;有時像講評書那樣,把黑板擦當驚堂木往桌上一拍(不是發脾氣拍桌打椅,而是根據教學需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有時停下來講一個小插曲,借題發揮,講趣味性的故事,促使學生大腦神經興奮;有時以齊讀公式、定理、名言警句讓學生振作精。注意力相對集中,他們就會繼續沿著老師的思路專心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四十分鍾的教學效益。
二、課堂氣氛混亂時
小學生年齡小,不懂的問題多,但思維靈敏、活躍。因同學們看課外書、電視、電影多,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時,教者要冷靜,切忌一概否定。畢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師應尊重學生獨創精神,或充分肯定,或留有餘地。某個同學一旦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偏見,即使教師講多遍,他仍固執已見,形成僵持局面。教者不能潑冷水,以「權」壓人,應首先肯定這個同學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推廣,值得大家學習,接著對他提出的意見進一步分析、疏導,如講一遍能達到共識就不用多講;短時間內不能達到一致,就叫他保留自己的意見,待課後再作討論。這樣既沒有打消這個同學勇於思考的積極性,以激發了其他同學探索的興趣,使教學秩序正常進行,可謂一箭雙雕。
少數學生在課堂上嘩眾取寵,擾亂課堂秩序時,教者既不能採取高壓手段,以力服人,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泛濫。有次上《精彩馬戲表演》時,小丁同學提出帶低級趣味的怪問題引得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正好當時要解釋「鬨笑」一詞,我問剛才的課堂氣氛可用文中的哪個詞語來概括,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出了「鬨笑」。我說「小丁同學當了小老師,幫了我們的大忙,我代表全班同學感謝他,大家歡迎。」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中,他羞紅了臉。我趁熱打鐵,告誡他以後發言要注意語言美。大夥都把目光投向了小丁,我沒有再深究了。因為,不能損害他的自尊心,綳弦也應適可而止。
當然也有時因教者的教學藝術水平低,講得枯燥無味,學生在下面嘰嘰咕咕,使得課堂氣氛混亂。教者應從主觀上檢查,有勇氣的教師可當場接受同學批評,不怕丟「面子」。古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師應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學習,才能教學相長。
三、課堂氣氛活躍時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有時老師的一句笑話也會引起他們的鬨堂大笑,這當然與青少年的心理特徵不相違背。為了抑制他們的情感,讓他們盡快靜下心來聽講,我經常用眼神或手勢暗示,讓學生心領神會,抑制情感,專心致志於正常學習中。
有時候課堂氣氛活躍,是教師添油加醋,旁徵博引所致,此舉適可而止。一越軌,超越極限,就會離譜,脫離課本中心。學生聽起課來高高興興,做起作業來懵懵懂懂。教者不能只求形式上的熱鬧,而脫離了根本,忽視了「傳道授業解惑」,得不償失。
課堂上隨時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教者應迅速准確地做出決策,多替學生著想,對學生既嚴格又不死板,既寬容又不失度。師生感情融洽,配合協調,才會使教和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