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市規劃的方法有數學分析法,景觀生態學規劃法和什麼法
城市規劃的方法,
有:
數學分析法,景觀生態學規劃法和過程分析發法。
『貳』 生態環境容量的測算方法有哪些
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確定與量測方法很多,總體可分為客觀評估法和主觀評估法兩大類。客觀評估法即下面所講的理論推測法,需要長時間的觀察研究和詳細的數據資料的收集分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但所得結果具有客觀性,對於旅遊規劃具有重要意義。主觀評估法即下面所講的經驗量測法也同樣重要,尤其是當在較大的區域范圍內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與其他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同時發生,糅合在一起時,對環境容量的經驗量測反而更具有科學性。
(1)經驗量測法。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經驗量測方法是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而得出其經驗值或經驗公式。這種量測方法適用於生態旅遊空間、自然資源、生態旅遊氣氛、旅遊者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等。常用的方法有:
①自我體驗法。即調查者作為一名生態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來體驗所需要的最小空間,感受不同旅遊者密度,並感知旅遊者數量、活動強度對生態旅遊環境的影響等。
②調查統計法。在不同的生態旅遊地域、社區、路段等分別對不同的生態旅遊者進行調查,了解生態旅遊者對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各方面的認知、感受與需求,並進行統計處理。
③航拍問卷法。以航拍來了解生態旅遊者人數和分布狀況,同時採取問卷形式調查生態旅遊者的看法,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經驗值或相關結論。
(2)理論推測法。理論推測法往往是在調查研究或經驗量測法的基礎上,對生態旅遊環境容量進行推算,以求得更合適的生態旅遊環境容量。主要有單項推測法和綜合推測法,其中單項推測法比較常用。
①單項推測法。是指對生態旅遊環境容量體系中某一個方面的容量因素建立簡單的線性關系模型進行推測。
②天然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量測。天然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確定與量測立足於維持當地原有的自然生態質量,包括兩方面:一是生態環境能承受因生態旅遊造成的直接消極影響(如遊人對植物的踐踏等),即生態環境本身再生能力能很快消除這些消極影響;二是天然生態環境對生態旅遊者所產生的污染物能完全吸收和凈化,如生態旅遊者聚集所產生的對水的污染可在較短時間內為當地天然生態系統所凈化。基本要求是旅遊地的生態系統維持在一個穩定的、良性循環的狀態。下面是一個生態旅遊地域生態旅遊環境容量量測公式:
式中:F為天然生態旅遊環境日容量,Si為天然生態環境凈化吸收第i種污染物的數量(量/日),Ti為各種污染物的自然凈化時間,一般取1天,對於非景區內污染物可略大於1天,但累積污染物最遲應在1年內完全凈化完,n為旅遊污染物種類數,Qi為每天人工處理掉的第i類污染物量,Pi為每位生態旅遊者一天內產生的第i類污染物量。
③生態旅遊空間環境容量的量測。生態旅遊空間環境容量的確定與量測包括旅遊線路、旅遊景點和旅遊景區容量之和,再加上非活動區接納旅遊者人數:
式中:Cp為日容量,Cr為時點容量,A為資源的空間規模,K為單位空間合理容量;T為每日開放時間,T0為人均每次利用時間。
(3)綜合推測法。對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各個方面作出綜合推測。作為綜合推測,往往遵循最低因子限制律,即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大小往往受到生態旅遊環境容量中最小的那一個分容量或者叫做因素的限制,該分容量或因素決定了整個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就像木桶原理一樣。用量測公式來表示生態旅遊環境容量(E):
E=min(E1,E2,E3,E4…,E10)式中:E1為天然生態旅遊環境容量,E2為生態旅遊空間環境容量,E3為自然資源環境容量,E4為生態旅遊政治環境容量,E5為「天人合一」文化旅遊環境容量,E6為外部生態經濟旅遊環境容量,E7為內部生態經濟旅遊環境容量,E8為區域生態旅遊氣氛環境容量,E9為社會生態旅遊環境容量,E10為旅遊者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即某一分量最小值限制了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值。
對於農家生態旅遊環境容量而言:
E=min(E1,E2,E3,E4…,E9)式中:E1為天然生態旅遊環境容量,E2為生態旅遊空間環境容量,E3為自然資源環境容量,E4為生態旅遊政治環境容量,E5為外部生態經濟旅遊環境容量,E6為內部生態經濟旅遊環境容量,E7為區域生態旅遊氣氛環境容量,E8為社會生態旅遊環境容量,E9為旅遊者生態旅遊環境容量,也是某一分量最小值限制了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值。
在實際應用中,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研究要注重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目前的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確定與量測,有些可用經驗值加以推測運算獲得,如前述的某些單項容量推測,而有些還難以做到定量量測,如生態旅遊政治環境容量等,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可能會逐漸找到定量量測方法。
需要強調的是,生態旅遊容量分析是確定旅遊開發、旅遊者使用的最大限度以及旅遊業資源的最佳利用的一種基本方法,它不能代替目的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評估和對這些影響的連續觀察。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確定與量測是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科學依據之一,但其概念體系、內涵及其量測等仍有待於進一步深化,從而使它在實際應用上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