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步驟是什麼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步驟:
1、指導與選題
階段選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教師提供參考課題和學生自選課題。教師提供的參考課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條件和從學生生活的學習的外在條件考慮。而教師更需鼓勵學生自選課題,但是,學生自選課題必須經教師的審批,以保證選題的地理性。
2、實施研究階段
這個階段在研究性地理過程中極為重要。應由學生獨立完成,但教師可隨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在前面提出問題的基礎上,這個階段主要經過:科學假設,資料收集,研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後以報告或論文形式呈現研究過程和結論。
3、評價階段
研究性地理學習課題評價的內容概括起來包括三個方面,即論點、論據和書面文字表述。評價過程中要突出實踐和創新兩個方面,例如,就論點講,觀點是否明確,是否符合地理學科的科學性,是否具有實際利用或參考價值,是否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4、研究成果交流階段
選擇合適時間,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論文交流。首先由小組代表發言:陳述論文的主要內容,重點介紹自己研究成果中的獨到之處,談談對整個研究性學習的—些突出體會。其次,由其他組的同學提出質疑。最後,由教師進行小結。
學校對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1、建立起相應的指導、管理小組,負責校內外指導力縣的組織協調和設備利用、過程落實、實施檢查等項工作的統籌安排,以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
2、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訂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一年和三年規劃。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
3、注意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發揮年級組在組織、協調方面的作用,強調班主任在研究性學習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指導。
4、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包括桃內資源、社區資源和學生家庭中的教育資源。學校內部資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識貨景、特長、愛好的教師和職工,包括圖書館、實驗室、計弊機房、校園等設施、設備和場地,也包括反映學校文化的各種有形、無形的資源。
Ⅱ 研究性學習報告活動步驟怎麼寫
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
課題的提出: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關鍵詞:
研究過程:
具體計劃:
一、任務分工
二、活動步驟:
階段性
時間(周)
主要任務
階段目標
活動所需條件:
預期成果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學習報告研究步驟
(一)調查法與實驗法
(二)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
(三)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
(四)文獻綜合法與個案研究法
(文獻綜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Ⅲ 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方法
各類研究方法:
1. 經驗性方法
(1) 觀察法
從觀察進行的方式來看,可以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又稱肉眼觀察和儀器觀察)。
所謂直接觀察,是指憑借人們的感官直接對研究對象進行描述。隨著觀察工具的發展,儀器設備的出現,在觀察者和觀察對象之間出現了中間環節——儀器。儀器在觀察方法中的使用,使人們的觀察能力大大躍進了一步,由直接觀察發展到了間接觀察。直接觀察的優點是感官能夠對所觀察的事物進行直接作用,可以避免由於運用中間環節——儀器所引起的誤差。但是直接觀察有它的局限性,它使人們只能觀察分辨5——100U左右的點,只能聽到200——2000赫茲頻率范圍具有一定音響的聲波。因此,由直接觀察發展到間接觀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
所謂間接觀察,是指藉助儀器設備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隨著儀器和技術手段的發展,間接觀察的范圍大大向前推進了。
在宏觀方面搏滲,在1608年伽利略使用最原始的望遠鏡對天體進行觀察,當時只能看到月亮上的「環形山」、木星的衛星和金星的圓缺;而今天使用直徑6米的天文望遠鏡,卻能觀察到距地球三十億光年的遙遠天體,使人們的視野不知擴大了多少倍。至於把人們的視野擴大到二百億光年之遠天體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則把人們的觀察能力提高到了更高的程度。
在微觀方面,由於光學顯微鏡的發明,人們觀察分辨能力提高了五百倍,能觀察到0.2U的物體。而電子顯微鏡的出現,則把人們的分辨能力提高了一萬倍,在理論上能夠分辨0.018A°的點,比最小的原子直徑(H=1.06A°)還要小。
從觀察描述的結果來看,可以分為定性觀察(質的觀察)和定量觀察(量的觀察)。
所謂定性觀察,是指對所觀察的對象進行性質和特徵方面的描述。這是觀察方法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這種觀察在動植物分類學、地理學、傳統生物學等學科中運用比較廣泛。如動物分類學常常要描述動物的體形、四肢、頭胸腹等形態特徵,以便進行分類。
所謂定量觀察,是指對觀測對象的位置遠近、體積大小、運動速度快慢等數量方面的觀測或測量。這種觀察在天文學、物理學和技術科學中運用較為廣泛。如天文學中對遙遠星球的位置、運行軌道的觀察等,技術科學中對各種物理量的定量觀測。隨著各門科學向精密科學發展,定量觀察愈益顯得重要,數學方法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也正反映這一特點。
觀察方法從定性向定量的發展,是人們認識能力、觀察水平的提高。對觀察事物能夠作定量描述,表明了人們從認識事物的特性、特徵向更深層次的本質認的發展。如人們對紅橙綠青藍紫各種顏色定性辨別的認識,發展到各種顏色是由於各種物體所吸收的光的波長不同所引起的認識,這在認識層次上是一個飛躍。
從觀察者的空間位置來看,又可分為地叢段面觀察和空間觀察。
所謂地面觀察,是指觀察者在地球表面上所進行的觀察。當科學技術水平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觀察手段還無法擺脫地球引力的作用時,在有些領域中觀察所獲得的資料,就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對地震的觀測、星球的觀測等。
所謂空間觀察,是指在宇宙空間所進行的觀察。由於空間技術的發展,遙測遙控手段的出現,設立了能夠擺脫地球引力作用的星際飛行器和避開大氣屏障的空間觀測站,這種觀察手段所取得的資料,能夠更客觀地反映宇宙、天文、氣象、地震等情況。近年來,宇宙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與空間觀察手段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
另外,觀察還可以根據觀察者的自覺程度分為:自發觀察或被動觀察、誘發觀察或主動觀察等等。
(2) 實驗法
實驗方法和觀察方法相比較所不同的是,實驗方法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科學研究目的,利用科學儀器設備,在人為控制或模擬的特定條件下,排除各種干擾,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的方法。
隨著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實驗手段的日益提高,實驗方法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按照科學實驗方法的不同方面,可以分為許多種類型。
①以實驗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不同作用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析因實驗、判決實驗、探索實驗、比較(對照)實驗、中間實驗等。
析因實驗是指為了尋找引起某些變化或結果的原因而安排的實驗。它的特點是從已知的結果中去找出未知的原因。科學史上這種例子很多。如二十世紀初,法國細菌學科尼科爾根據醫院里斑疹傷寒病人經過衛生措施而沒有傳基鄭脊播這一事實斷定,這種病是以體虱為媒介的,後來經過實驗證實了這一推斷。
判決實驗是指為了判定某種假說是否正確而安排的實驗。它的特點是能夠宣判這一假說的前途命運。經過這類實驗,假說就可以被證實或被否定。如吳健友將鈷60冷卻到0.01K的情況下,排除了熱運動的干擾所作的實驗就是對楊振寧、李政道提出的微觀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假說的一種判決實驗。
探索實驗是指創設一定的條件來達到某一目的而安排的實驗。它的特點是從已知的原因來發現它將產生的未知結果。如英國科學家戴維(1778——1829)在真空中使兩決冰在水的冰點上互相摩擦,結果冰融化了,證明了冰融化所要求的熱是由於摩擦產生的,推翻了「熱素」說。
比較(對照)實驗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組群進行比較,一個是「對照」組,作為比較的標准;另一個是試驗組,是進行某種試驗而採取的一些措施,通過一些實驗步驟,然後觀察其結果,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得出這種措施對研究對象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方法的特點往往運用於生命科學中,如醫葯學中新研製的葯品療效的試驗,農業科學研究中的田間試驗等。
中間實驗是指在科學研究中已取得初步成效,在生產應用前必須進行的一種模擬生產條件的實驗。這種實驗方法一般應用於農業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試驗中比較復雜、規模又比較大的研究項目,以便通過中間實驗來最後確定其科研成果能否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價值。
②從實驗結果的性質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定性實驗、定量實驗和結構分析實驗。
定性實驗是指為了測定研究對象的性質及其組成部分而安排的實驗。其目的就是為了判定某種組成部分是否存在,或是否起作用。它的特點是回答「有沒有」或者「是不是」等問題。這種實驗在科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科學史上很多著名的實驗都屬於定性實驗,如戴維用氧化二氮作麻醉劑的實驗,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雷電之謎的實驗等等。
定量實驗是指在測定研究對象的組成成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測定各組成成分之間的數量關系,確定含有某一組成成分的數值等實驗。在化學實驗中,往往不僅要了解某一化合物的化學組分,而且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確定其各組分的含量,或者了解化學反應中各組分參與反應的消耗量,或者了解各組分的最佳配方比例等等。在物理學實驗中往往要確定某一物質的物理特性,如溶點、沸點、冰點以及其他一些物理學常用數值等,這些都屬於定量實驗的范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就是在大量定量實驗基礎上,建立氧化還原理論的。
定性實驗和定量實驗雖然是不同性質的實驗,但是它們之間又是不可割裂的。定性實驗是定量實驗的基礎,只有在確定了某一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後,才能進一步測定其含有的數值。同時,也只有經過定量實驗,才能對這一物質的整體性質有所了解。因此,從定性實驗發展到定量實驗,這是認識不斷深化的表現。特別當定量實驗與數學方法相結合之後,它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運用的范圍也日益廣泛,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
實驗方法離不開儀器的幫助,而儀器的精密度直接影響實驗的效果,這對定量實驗尤為突出。定量實驗的精確與否,又會直接引起研究對象性質判別上的差異。
結構分析實驗是指為了測定研究對象的空間結構狀況並對其進行分析而安排的實驗。它既有定性的一面,也有定量的一面。如沃森—克里克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苯結構的實驗等等,都屬於這一類。
實驗方法還可以按照實驗場所的不同進行分類,如地面實驗、空間實驗、地下實驗等。還可以按照實驗對象的不同進行分類,如化學實驗、物理實驗、生物實驗等。總之,實驗方法根據其分類的標准不同可以進行多種區分。並且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實驗方法的種類將不斷豐富。
(3) 訪談法
訪談,就是研究性交談,是以口頭形式,根據被詢問者的答復搜集客觀的、不帶偏見的事實材料,以准確地說明樣本所要代表的總體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較復雜的問時需要向不同類型的人了解不同類型的材料。
適用范圍:訪談法收集信息資料是通過研究者與被調查對象面對面直接交談方式實現的,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訪談廣泛適用於教育調查、求職、咨詢等,既有事實的調查,也有意見的征詢,更多用於個性、個別化研究。
訪談研究法的優點: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導深入交談可獲得可靠有效的資料;團體訪談,不僅節省時間,而且與會者可放鬆心情,作較周密的思考後回答問題,相互啟發影響,有利於促進問題的深入。
訪談研究法的缺點:樣本小,需要較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應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無法控制被試受主試的種種影響(如角色特點,表情態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訪談法一般在調查對象較少的情況下採用,且常與問卷法、測驗等結合使用。
訪談的技巧
(1)談話要遵循共同的標准程序,避免只憑主觀印象,或談話者和調查對象之間毫無目的、漫無邊際的交談。關鍵是要准備好談話計劃,包括關鍵問題的准確措辭以及對談話對象所做回答的分類方法。也就是說要事先做好如下准備:①談話進行的方式,②提問的措辭及其說明,③必要時的備用方案,④規定對調查對象所做回答的記錄和分類方法。
目前往往出現的問題是,訪談時總想跳過制定談話計劃這一步進入具體實施階段,事先准備不充分,因而不能收到預期效果。一個不願思考問題、不善於提出問題的人,在研究工作中是很難有成功的希望的。
(2)訪談前盡可能收集有關被訪者的材料,對其經歷、個性、地位、職業、專長、興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訪者能否提供有價值的材料;要考慮如何取得被訪者的信任和合作。另外,在訪談時要掌握好發問的技術,善於是洞察被訪者的心理變化,善於隨機應變,巧妙使用直接法————開門見山,間接法等。
(3)關於訪談所提問題,要簡單明白,易於回答;提問的方式、用詞的選擇、問題的范圍要適合被訪者的知識水平和習慣;談話內容要及時記錄。記錄也可以用類似下列表格整理談話材料。
(4)研究者要做好訪談過程中的心理調查。如,為了使被訪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善於溝通,消除誤會隔閡,形成互相信任融洽的合作關系。研究者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其中關鍵是以誠相待,熱情、謙虛、有禮貌。有時訪談的失敗正是在於溝通不夠。
如有人想對師范生職業理想狀況進行調查,採用訪談法。問:「你為什麼報考師范?」答:「喜歡」「你爸爸媽媽支持你報考師范嗎?」「支持」。「周圍親戚朋友是什麼態度?」「不反對」。結果談話進行不下去,真實材料沒有收集上來。
為防止被調查者出現反應效應,可先用非正式談話溝通感情。
至於如何開好調查會,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選擇好對象。參加調查會的人數不要太多,一般參加人數以6至12人為宜;參加成員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參加者在學歷、經驗、家庭背景等各方面情況盡可能相近。事先要了解一下與會者的個人問題,避免觸及個人隱私而適成被動局面。
第二,擬訂好問題。問題設計要具體,如有可能,可事先發給每人發言討論提綱,讓他們事先做好准備,並約定好開會時間和地點。臨開會前應追發一個通知。
第三,要創造一個暢所俗言的氣氛。座談會要按計劃進行,目的明確,中心議題要集中。視具體情況,也可根據調查課題的需要臨時提出提綱上沒有的問題,讓與會者作答。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氣氛。討論中若發生爭執,如果爭執有利於課題的深入,支持爭執下去;爭執與結論無關,要及時引導到問題中心上來。主持人一般不參加爭論,以免堵塞與會者的思路。主持人應以謙虛平等的態度,詼諧親切的語言,爭取與會者的合作。
訪談的類型:訪談的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逐一采訪詢問,即個別訪談(indivial interview),也可以開小型座談會,進行團體訪談(group interview)。
(4) 問卷法
問卷調查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研究者將所要研究的問題編製成問題表格,以郵寄方式、當面作答或者追蹤訪問方式填答,從而了解被試對某一現象或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所以又稱問題表格法。問卷法的運用,關鍵在於編制問卷,選擇被試和結果分析。
問卷類型及問題形式結構型、非結構型、綜合型。
問卷的設計過程,是研究者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編寫問題和形成問卷的過程。編製程序包括下列步驟:
明確研究目的,根據研究目的和假設范圍收集所需資料,並確定調查對象;
列出問卷調查所需研究問題的綱要,確定所要搜集的信息和問卷類型;
圍繞主題草擬問題,列出標題和各部分具體項目;
徵求有關人員、專家的意見,修訂項目;
試測,從總體樣本中抽取30——50人為試測樣本,以檢查問卷表述的方式、項目、內容能否被受試才所理解,並求出信度、效度;
再修訂。根據試測結果,對項目內容、排列方式加以改進,然後列印;
結構型試卷
結構型,也稱為封閉式問卷,是把問題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許在問卷所限制的范圍內進行挑選。
例如:「你購買××牌電扇的主要原因:①價格便宜;②保修期長;③看到電視廣告宣傳;④聽親朋介紹;⑤樣式時髦。」這是固定應答題,對指定答案方式的回答。
結構型問卷包括是否式、選擇式、評判式、劃記式三種問題型式。
是否式:把問題可能答案列出兩極端情況,從中擇一,「是」與「否」,「同意」與「不同意」。
評判式:每個問題後列有許多答案,要求被試依其重要性評定等次,所以評判式也叫排列式、編序式,是用數字表示幾種答案應排列順序。
劃記式按同意或不同意,在答案上分別作記號「√」或「×」。這是一種核對表形式。在核對表的細目中,被調查者通過選擇一個提供選擇的答案來回答,與選擇式、評判式不同之處在於。答案在連續統計上並不代表分點,而是稱名類型。
非結構型
非結構型也稱開放式問卷,問卷由自由作答的問題組成,是非固定應答題。這類問卷,提出問題,不列可能答案,由被試自由陳述。就題型分析,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問答式的。
非結構型問卷往往用於以下情況:一是較深層次的問題研究。被調查者不受研究者和題目答案選擇范圍已界定的限制,按各自在對問題的理解回答。這種問卷能如實地反映出被調查者的態度、特徵、對有關情況的了解程度以及所持看法的依據等。因此用於探討那些只能進行描述性分析的較復雜問題,以及獲得有關人士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二是在研究初期,對所研究的問題或研究的對象有關情況還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採用開放式問卷,來幫助研究人員設計封閉式問卷。一般做法是:在小范圍內進行問卷調查,並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在掌握相當的資料後,再採用結構型問卷進行較大規模的調查和進行定量分析。因此,在一定意義上,開放式問卷調查正是封閉式問卷調查的基礎。
這種問答式問卷,搜集到的材料豐富、具體,往往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很有價值的資料。由於答案不集中,材料分散,難於對答案進行橫向比較,所以不易進行統計處理。
綜合型
綜合型,形式一般以封閉型為主,根據需要加上若干開放性問題。也就是說,將研究者比較清楚、有把握的問題作為封閉性問題提出,而對那些調查者尚不十分明了的問題作為開放性問題放入,但數量不能過多。經調查,在積累一定材料基礎上,問卷中的某些開放性問題就有可能轉變為封閉性問題,這也是問題設計時常常使用的技巧。
Ⅳ 哪些學習內容適合於運用研究性的方法學習
參考文章:
「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
一、 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
從加強研究管理入手,我們首先優化了研究人員的配備。從最初的語文學科擴展到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讓學科一線骨幹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實施,落實具體責任,加強人員的培訓,學習教育科學研究理論,貫徹課題研究的意義、目標、方法和步驟。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探索出了一條在網路環境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活動新路,為學校構建創新型的數字化校園賦予新的內涵。
一)分層模式:即課程的開發是根據不同的標准分為不同的民展層次,主要有目標分層、主題分層、內容遞進分層三種類型。
1、目標分層:即課程的開發是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而設計的,一般主要是根據不同年級的培養目標來設計課程。
在研究型課程實踐中,將課程的培養目標在總目標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的年級分為三個分階段目標:
高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態度,增強學生的綜合意識和整體認識能力;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出要研究的問題,並學會判斷問題的價值。
高二,培養學生搜集、分析、綜合信息,並具有初步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實驗方案)、構建知識模型、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三,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與批判性反思的能力,為學生思維模式上的創新意識打下一定的基礎;為學生研究能力的發展奠定初步的基礎。
圍繞這些目標,學會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知識論"為載體,通過思辨學習,初步形成發展方向。
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將整個課程的過程放長,目標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反復性、遞進性。
(1)第一階段(初一年級第一學期):以"選題"為載體,學習查閱文獻和網路資料、問卷調查、訪談、演說答辯等幾種常見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識,並通過親身嘗試初步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著重培養以下幾種實踐能力:查閱文獻資料的技能,網路技能,與陌生人溝通的能力,數據歸類統計的能力,與人談話的技巧,演說技巧,答辯中的臨場應變能力等。
(2)第二階段(初一年級第二學期):以"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為載體,在實踐中繼續運用和鞏固已經學過的幾種常見的研究方法,同時嘗試觀察、實驗等新的研究方法,著重培養: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資料搜集、數據整理的科研意識,分析資料、提煉觀點的能力,制訂計劃、獨立構思的能力,觀察生活、獨到地分析問題的意識等。
(3)第三階段(初二年級第一學期):以"實施研究"為載體,在研究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不斷鞏固和熟練掌握各種技能,同時著重培養:預見困難並進行預防的能力,面對困難的應變和處理的能力,堅韌的耐挫力和意志力,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協作互助的團隊合作精神,多角度思考問題並提出個性化觀點的能力,關注社會、他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等。
(4)第四階段(初二年級第二學期):以"撰寫研究報告、演示匯報"為載體,重點培養學生以下能力:整理並利用資料佐證觀點的能力,熟練操作、運用多媒體的能力,清晰自如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條理明晰的書面表達能力,綜合思辯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等。
2、主題分層:即按照主題序列將課程分為不同的階段,並最終形成一個整體。
如上海市七寶中學的"開放性主題活動課程":
高一年級上學期的主題是"文藝與人生",偏重人文教育,要求在提高人文素養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社會科學基本研究方法的訓練,學習觀察社會、了解社會。
高一下學期的主題是"人與自然",偏重於科學教育,要求學生體驗一個課題研究的完整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流程,嘗試圍繞一個問題,通過自己的研究進行解決與證明。
高二下學期的主題是"我與祖國",偏重於德育教育,要求學生進行比較規范的調查與研究的訓練,從形式、方法、分析到結論都強調規范、完整,讓學生從自己的調查或研究中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祖國、了解社會、了解人、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高二下學期的主題是"我的未來",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經過前三個學期的訓練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在設計研究題目、實施調查、實驗、製作、發明等研究活動中,體現個性發展,課題結果要有一定的創造性。
高二、高三之間的暑期,主題是"社會實踐",全部學生到本區的街道、居委會掛職鍛煉,獲得對社會實際的深入體驗,鍛煉社會工作能力,結合掛職鍛煉,提出合理化建議,直接參與社區服務。
再如蕭山臨浦鎮中學"農村初中研究性主題活動課程開發",將五大活動主題--社會實踐系列、科學探索系列、報評書評系列、語言操演系列他別按年級進行分列(主要是初一、初二兩個年級):以科學探索系列為例--
初一年級:學科背景下的問題研究。比如實驗的改進、實驗的設計,以及學科知識的綜合、融匯和對外遷移等。專題有《關於簡易啟普發生器》、《化學實驗室廢氣回收的設想》、《初中階段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系列研究》、《恆等變形》等。
初二年級:綜合理科背景下的問題研究。比如生活中的科學技術、計算機軟體的應用、高科技動態等,專題有:《生活和生產中的壓強知識》、《鳥類的飼養--生物的多樣性和我們的未來》、《信息技術和我們》、《關於納米技術》等。
3、內容遞進分層:即根據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規律,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來組織課程。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瑞安中學所設計的研究型課程方案。
本著"生活是創造源泉"的基本理念,首先讓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生活,因此在高一上半學年首先實施"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專題調查研究課程,這一課程的設置,旨在使學生通過對自然、社會、生活進行專題調查,掌握發現矛盾和問題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懷疑和探究性思維的品質,培養學生的探索興趣與能力。同時通過這一課程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增進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的關注與了解。
本著讓學生獲得創造發明的切身體驗的考慮。在完成"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專題調查研究課程後,在高一下半學年實"追尋創造發明的蹤跡"體驗性研究課程,通過追尋一項創造發明,使學生了解創造發明的全過程,重演創造發明的各個環節,進而體驗其中的甜酸苦辣;並利用榜樣效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初步掌握創造發明的基本技能,獲得創造發明的真實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創新的興趣與信心。
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研究課題的能力,在高二學年,開設"探索未知的領域"小課題研究課程,包括小論文、小製作、小發明等有關的活動,通過對科學、技術、社會某方面問題的簡單研究,實現知識的綜合運用,訓練學生解決綜合性問題創造能力。使學生參與創新性的活動,並形成一些創造性的成果。本課程主要是為了鞏固前兩個階段所取得的成績,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的關注,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促使學生認識創造發明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價值,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以上是對分層模式的一些簡單劃分,實際上,在許多情況下,目標、主題、內容等方面往往是結合在一起,同時分層遞進的。如江蘇太倉高級中學高中三年的研究性學習,在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上就是同時按照"分清層次、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來規劃與構建的。
高一年級通過教師的參與,以人文、社會等為主要內容,使學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打好學科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交際能力、想像力及實踐能力,學會尋找信息源,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
高二年級:通過教師的協助,以自然科學研究為主要內容,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學會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的聯系,具有獨立、合作開展工作的能力以及多渠道獲取、分析、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
高二年級:通過教師的指導,以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研究性學習與未來相結合,樹立遠大理想,明確人生目標,嘗試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拓展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
(二)單一模式:既課程的設計是以一個單一的主題或單一的研究方法的方式展開。
1、單一主題模式:指以單一主題為中心展開的課程。比如有的學校設計的研究型課程圍繞一個研究主題,如"人與社會"、"環保"、"青少年發展研究"等,讓學生圍繞這個大的主題設計自己的研究主題。這樣做可以使課題比較集中,學生的研究、教師的指導都比較容易,對資源的要求相對與其他類課程也不高。適合於一些基礎條件與師資條件中等的學校。
2、單一方法模式:以單一的研究方法實施課程,這主要指一些研究型課程實驗。研究型課程在一些學校首先是在某個試點班級或年級甚至少部分學生中進行課程實驗,這種實驗一般採取這種單一方法的模式。比如有的學校選擇在德育方面進行社會調查研究課程,要求全體學生圍繞社會問題進行調查,進而增加德育主體體驗,在這種社會調查成功實施後再將課程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各科教學中的滲透擴張
研究性學習的含義,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可以貫穿在各科、各類學習活動中。從狹義解釋,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本文前一部分論述的課程開發模式主要取的是後一種含義。而從廣義來說,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從目前情況看,在學校教學中普遍實施還有困難。但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展開。上海市二期課改的目標之一就是將研究型課程的活動方式向必修基礎課程輻射,使每門必修學科都能把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我們的許多優秀教師,正是原先的學科課程教學中,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意識和能力。這方面各地學校已開發出了不少的成功的案例。
下面以敬業中學高"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研究性學習為例進行剖析:
案例:高二"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研究性學習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激素的調節功能,人體內主要激素及其調節功能;理解激素的概念;拓展關於激素和激素調節的知識面;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進行收集、處理的能力。教學主要採用學生研究活動、實驗演示和課堂討論等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大致包括以下六個階段:(1)教師介紹"體育運動與興奮劑"相關知識,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2)學生研究活動一:作"對興奮劑的初步研究"報告。(3)教師引出"激素及激素調"的概念。(4)學生研究活動二:腎上腺素對小白鼠的生理影響的實驗。(5)學生研究活動三:對糖尿病的調查研究。(6)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激素調節功能表"。
敬業中學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的教學形態,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它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有利於解決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教材載體的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研究課題的質量,便於克服學生在基礎性課程學習和研究性課程中學習方式相悖的問題;有利於高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作文教學中開展了研究型作文教學的改革嘗試。其具體操作如下:
1、設計論題,激發興趣。根據研究型課程的特點,設計出三個命題:《漢字的演變》、《書籍的變遷》、《說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對寫作對象熟悉的程序,任選一題,自行搜集材料,寫一篇3000字以上的科研性小論文,時間為半個月,課外完成。
2、作好指導,打消顧慮。為了使學生掌握論文的一般寫法,教師做了如下指導:(1)指導學生結成合作小組;(2)指導學生查找資料;(3)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4)指導學生編寫論文提綱。
3、師生共評,分享成功。作文評講以原來的合作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成員相互傳閱各自的作文及老師的評語,歸納總結出優缺點。同學們還可就文章的某一內容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最後,教師在肯定了這次作文的成功之後,針對論文存在的問題如文章的構思,提綱的編寫,標注的位置,材料的搜集,用語的准確等不足之處作總結,並提倡學生在自願的原則下,寫出對本次作文全過程的心得、體會、思考和意見,以鞏固教學效果。
類似的課程教學改革在各地不乏其例。總的來看,在各科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大致有如下特點:一是把接受式學習與問題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二是把知識的傳授民應用研究指導有機結合起來;三是把知識的系統性學習與經驗性學習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滲透一點經驗性學習;四是把邏輯的論證與歷史的敘述有機結合起來,融入一點知識發展的過程史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開展的"基於網路應用的探究性學習"的小學,比如有:上海市虎林路小學的"internet學習環境下,小學語文互動拓展閱讀";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學的"internet環境下,小學生綜合主題單元探究活動";上海市六一小學的"網路環境下兒童哲學學習";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學的"網路夥伴學習";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基於網路運用的小學生綜合主題活動";北京丁香胡同小學的"主題化互聯網教學";杭州勝利小學的"網路綜合主題探究";上海市寶山區一中心的"基於互連網資源的社會課探究活動";上海市寶山區三中心的"基於網路應用的"創造發明探究活動"……
1、從學習的目標來看:
(1)能夠把網路信息素養、探究學習和學科領域的有關目標統合起來進行思考。
比如虎林路小學的"internet環境下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培養目標中,從網路信息素養、專題問題的研究以及拓展閱讀三個緯度進行思考。
(2)對不同年齡段的探究學習的目標存在不同看法。
這是上海市寶山三中心的探究性學習的分年級目標:
低年級(1-2年級):讓學生體會同學間合作的快樂;激發對自然,對社會現象的強烈好奇心;知道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養成愛觀察、愛動腦的習慣。
中年級(3-4年級):讓學生體會同學間合作的必要性;學會提問,啟發探究願望;養成開放性和多維性的思維習慣;根據給予的問題,進行信息收集;根據給予的信息進行分析練習。
高年級(5-6年級):讓學生體會合作的有效價值;能圍繞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並能把問題轉化為研究的課題;能按研究的課題,具備較獨立的收集、分析和判斷信息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認為分年級的區別,不是在探究的完整性上加以區分,不管是低年級,中年級,還是高年級,都要體現探究學習的基本過程,即發現問題、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在學習目標上的區別主要在於問題涉及的范圍、理論思維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難度。
例如,在"傘的技術改進"的課題研究中,三年級的學生提出了傘具有"傘面淋濕後攜帶不方便"的問題,想進行面料改進或其他補救的研究;而五年級的學生也同時發現了這個問題。第一組試驗用海綿貼附在傘面上,試驗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傘面濕的問題,反而加重了傘的重量,試驗失敗了。第二組學生利用中國專利發明網,查找了關於能夠防水的面料,並試圖和廠家聯系,最後,面料的改進存在現實困難後,提出了兩個解決的方案,一是在每個傘尖裝一個滴水管,二是在傘柄處加一個能反套的傘套,並製作了模型。
因此,對於能否發現問題,能否去主動尋求信息,能否形成獨立的觀點,能否解決問題,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對於發現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是不是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到哪兒去尋求信息,找到了多少信息,採用了什麼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這是存在差異的。虎林路小學的語文拓展閱讀也有類似的情況,不同年級的學生基本都能根據老師提供的研究范圍找到自己的研究專題,但對於閱讀信息的聯系比較、理解感悟和觀點表達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
2、從學習的課程形態來看:
(1)有學校獨立開發的校本課程,如六一小學的"兒童哲學課程"。
(2)有基礎學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學科的主題研究,但課程相對獨立,如虎林路小學,主要是就語文基礎教材中閱讀文章或主題進行專題性的閱讀拓展,但它區別於基礎教材中的閱讀學習。月浦新村小學,結合自然常識、社會等學科進行有主題范圍的探究活動。
(3)有結合基礎學科融合式的探究學習,如上海市寶山區一中心小學,結合社會課"香港和澳門"一課,學生進行有自己獨立專題的學習研究。
(4)由原來學生的興趣活動發展而來,如寶山區三中心小學的創造發明活動、杭州勝利小學等等
3、從學習的內容上看:
內容來源:
(1)基礎學科知識的拓展延伸,如虎林路小學的拓展閱讀
(2)某一學科領域的問題,如寶山一中心的社會課學習
(3)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具體現象或問題,如寶山區三中心的創造發明、六一小學的兒童哲學
(4)與社會生活相關又涉及跨學科內容,如月浦新村小學的綜合主題學習
內容組織:
一般以探究的大主題單元為基本單位,在學習網站上建立一個學習內容素材的教學資源區,其實是一個數字化的教學檔案,有一定范圍的主題是進行網路信息組織的基本依據。
4、從問題探究的開放程度來看:
按照各個學校實踐情況,對於問題探究一般都採取半開放的策略,就是教師給定一個共同的范圍或主題,學生然後由學生提出一個在該主題范疇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題目,交全班討論後由教師協調、學生按照研究興趣相近的組成協作小組。根據實踐教師陳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主題集中便於學生研討與交流;二是導師一般由執教的教師負責,因此指導的力量非常有限,大主題的集中有利於教師統籌指導;三是由於小學生在網路上搜集信息的能力還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師做一定的信息代理,大主題集中有利於教師為學生做必要的信息代理。
5、從問題探究的方法來看:
上述學校開展的探究性學習學生採用的方法,多數是文獻法、觀察法和調查法,也涉及到少量的實驗法和模擬法。
6、從學習的組織形式來看:
集中上課的教學單位主要還是原來的教學班(40人左右),或是重組的教學班,(一般20~30人左右)。
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時主要採取協作小組的形式進行,一般小組由3~5人組成,每個小組一般按照研究主題的興趣分組,並共同協作完成一個研究課題。下一輪的研究再按照研究的課題興趣分組。
為了避免集中上課時一人一機造成的小組協作不充分,缺乏人與人直接面對的研討機會與氣氛,同時也為了緩解計算機配置上的有限數量,一般在集中學習時採取一個小組一台計算機,大家合作並分工搜集、瀏覽信息,按照一定的分工做記錄。以小組的名義研討發貼子,並參加集體討論等。
7、從學習的一般操作流程來看:
由於各個學校開展的探究性學習,所涉及的學科領域不同,因此主要的學習流程也由所不同,網上網下的教學組織也各有不同。下面,以例舉三所學校逐一說明。
(1)虎林路小學----"internet環境下小學語文拓展閱讀":(V為虛擬,R為現實)
廣泛閱讀(以V為主)------深入閱讀(V R結合)---------協作作業(以R為主)---------展示反思(V R結合)
(2)月浦新村小學----------"internet環境下小學綜合主題單元探究學習"
問題發現、確立課題(V R結合)---------實踐研究(V R結合)----------成果共享(V R結合)
(3)六一小學-------"基於互連網應用的兒童哲學學習"
主題展示、創設問題情境(V)-------網上討論(V)-------課堂辨析(R)--------主題研究(V R結合)-----交流反思(V R結合)------修改報告(R)-------成果共享(V)
8、一個研究項目的基本周期:
從各所學校實踐的情況來看,一個專題或課題的單元時間基本在一~二個月左右。大家普遍認為課題的研究周期太短,不利於研究尤其是實踐階段的落實。但周期過長,對於小學生恐怕難以堅持,在教學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困難。當然這個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9、從教學的時間安排來看:
堅持長期實踐的學校,一般每周安排2課時左右,另外,也包括課余時間向學生開放網路教室,學生在自己的時間開展實踐研究。但教學時間主要安排在學校里完成,校外的實踐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活動、小組活動或家長協助完成,教師一般不安排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開展實踐性的研究活動。上網的時間也主要在學校完成,學生在家裡基本不上網。
另外,除了與基礎課程融合的學習,學校一般把教學時間安排在原來的活動板塊,也有把信息技術課整合進去同時進行的。
10、從學生參與的情況看:
目前參加"基於網路的探究學習"的學生,由於學校的機房有限,以及能夠從事這項教學的教師還非常有限,因此,基本上處於教學實驗階段。最多的一個學校是五個班參加實驗,其次是三個,絕大多數的是一個實驗班(原始教學班或重組教學班)。從參與的年級段上看,根據實踐情況,大家認為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可能是開展"基於網路應用的探究學習"的合適年齡。
11、從教師的基本條件、准備狀態和輔導情況來看:
教師在應用網路與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教學觀念上。
有一位參加實驗的教師談到,"我簡直就是和學生在賽跑,他們在研究專題中涉及的內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一開始,我非常擔心,怕自己在學生面前出醜。有一次我們在研究』我喜愛的風景名勝』專題,有些小組對研究瀑布有興趣,當時,我對世界各地的瀑布也是一無所知,於是,我急忙通過搜索引擎,找到了很多著名的瀑布風景,還有很多的珍貴的圖片資料,通過超鏈的方式,我把它們做在導航頁上,但孩子們在深入研究的時候,自己找到的已遠遠不止我所找到的,從孩子們的研究中,我又學到很多原來所不知的。後來,我想通了,不知道就和他們一起學。網路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們一起研究,它的開放與便捷往往使我和學生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它使我的生活節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對教學有一些懈怠。為了跟上學生學習的節奏,我總感覺自己不斷的往前跑啊跑。"
通過實踐,發現能夠象上述那位老師一樣放下包袱與學生一起研究的,在知識領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並不存在很大的困難,反而樹立了終生學習的正確觀念。
另外,各校學生的研究課題,基本上由上探究課的教師直接擔任導師。也有個別的學校讓學生自己邀請其他老師擔任自己的導師。或在網上發貼子或e-mail尋求一些網上專家的幫助。
12、從學習的評價來看:
主要是網上網下相結合的評價。
從評價的標准看,主要是先有一個最核心和簡單的初始目標,按照學習的不同水平制訂階梯性的目標,按照研究的不同大主題制訂伴隨性的目標,按照每個小組或學生的研究課題制訂發散性的目標。初始目標是預設的,但實踐的過程中發現,還有很多的目標是在過程中生成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主要是考慮如何確定恰當可測的生成性目標。
從評價的主體看更為開放,基於網路應用的探究學習,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比例上升。他們可以通過BBS或留言版的方式相互評價。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小組協作自評和導師評價。
從評價的方法來看,現在的幾所學校主要採用"課題檔案袋法"和"課堂辨析法"、以及"個案分析"。到目前還沒有形成相當成熟的做法,正在實踐摸索階段。
13、從網路在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運用來看:
(1)信息資源的獲取、組織與利用:
教師根據探究學習的主題為學生做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製作一些導航頁。一些學校也利用學科或教師製作的個人學習網站開展學習活動。
(2)互動式的學習討論:
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尤其需要相互交流,根據幾所學校實驗的情況,一般採用BBS的方式,由於採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因此,聊天室的應用還非常有限。
(3)學生探究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探究性學習中,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學生自我效能感尤其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需要一個學生作品的展示區。但是由於技術上的有限,現在學生作品,還不能做到自動上傳,一般由教師幫助上傳。
14.關於主題學習網站的建設:
通過實踐,一般認為小學開展基於互連網應用的探究性學習,是需要一個主題學習網站。原因是學生需要教師較大的指導與導航,無關的干擾不宜過大,需要有集中的作品展示區,滿足學生自我效能感。。
Ⅳ 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研究性學習的兩種含義: ⑴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探究和發現進行書本知識的學習,並把書本知識作為結果,是一種接受性學習。⑵作為一種課程領域,研究性學習強調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要求學生自主地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關於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問題,展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從而獲得探究的體驗,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一種以「研究」或「探究」為中心的實踐性學習活動。二、為什麼要提出研究性學習(1)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於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於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狀況,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並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2)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掌握和運用,需要依託相應的課程載體。在學科課程教學中,如果能做到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那是教學上的很高境界。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更廣泛做到這一點還有困難。第一,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形成定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第二,基礎性課程的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打基礎」(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與培養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系,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新課題。因而,如果能開發出一種新的課程類型,它的實施主要地採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那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會比較容易實現。(3)原有的活動課實踐的發展需要新的生長點。近年來,活動課作為一種與學科課程相區別又相補充的課程類型,在學校教育中廣泛實施,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踐中,已有的活動課較多的還是著眼於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的知識類活動課,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還未能起到的獨特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板塊中研究性學習的設置,為高中階段活動課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點。(4)每一個高中生都具有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很大潛能。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組往往只有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能否為全體同學提供這種開放性研究活動的機會?已有的實踐經驗表明,每個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探索慾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見得就比別人差。(5)各地學校都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可能性。(6)有助於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三、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四、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1.開放性(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並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於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網際網路、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5)師生關系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著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於否定。2.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五、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1)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學會分享與合作(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六、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1.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選擇上的主要特點第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當廣泛,既可以是屬於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屬於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於社會實踐的,又可以偏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辨的。第二,在同一主題下,研究視角的定位、研究目標的確定、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留有展示學習者、指導者個性特長和發揮才能的足夠空間。2.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指導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專題或課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3.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是研究學習內容選擇和組織時應該重視的幾個方面:(1)綜合性,即圍繞某個專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內容,以利於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 (2)社會性,即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注意開發社區資源;(3)實踐性,即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提供學習直接經驗並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與機會。4.研究性學習的重點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中學生而言,創新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影響。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體現主體性,發展學生豐富的個性;具有針對性,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 研究性學習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一方面應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搞小發明、小製作,開展思維訓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創新和實踐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圍,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追求。5.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1)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2)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對於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鑒作用。將這些資料積累起來,成為廣大師生共享並能加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是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七.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1.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三)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1.研究性學習具體實施的一般要求與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非只關注少數尖子學生競賽得獎。2.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1)開設相關講座,參觀訪問。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提供選題范圍,誘發探究動機。(2)指導選題。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指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最後確定題目。(3)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組多採用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調節的做法。研究計劃中要有對目標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設計。可以組織由教師參加或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課題組聘請本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課題指導者,對於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會起到有益的作用。(4)實施研究。學校要給予一定的時間保證,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並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的指導和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指導。學生要作好比較詳細的工作記錄,並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課題組應積極主動地爭取校外力量的幫助.(5)處理結果,撰寫報告。研究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教師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6)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