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收藏!這5個養脾胃的歷代名方,在家就能調理:消食、止瀉、補氣
暑邪、濕邪、寒邪,是夏季損傷脾胃的勁敵,如何護脾,歷代有很多經典名方,到底哪個才是最適的?
《金匱要略》里有一個名方,叫枳術湯,金代中醫大家張元素,在枳術湯基礎上研發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劑:「枳術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強胃」的作用。
枳術丸的妙處,正如清代名醫徐大椿所說,「脾虛氣滯,不能磨食,而飲食易傷,故中脘痞結,谷少肌消焉」,可見脾胃虛弱定會影響食慾,而用上枳術丸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枳術丸的做法很簡單, 白術二兩,枳實(麩炒)一兩。將兩味葯研為細末,用荷葉包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50丸(大約6g)。
如果覺得用量比較大,也可以 煮枳術荷葉飯(枳實9克、白術15克、荷葉1張、米飯100克)來吃。
當然,也可以簡單一點,把枳實和白術的葯末直接拌在米飯里煮,或是用煮熟的米飯再包上這些葯材,做成枳術荷葉飯來食,可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人體最怕濕邪,長期濕氣重,就易困擾脾胃,導致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藿香正氣方葯一直都是醫家驅濕聖方。比如,幼兒腹瀉,不能亂吃葯,就可以試試藿香正氣水。
用一塊干凈紗布,折疊成4~6層置於患兒肚臍處,將藿香正氣水置水中預熱,待葯溫適宜時倒入紗布上,用塑料布覆蓋紗布後,再用醫用膠布固定,2~3小時後取下,每日2~3次,一般兩日即可見效。
另外,藿香正氣對空調綜合征、暈車暈船、水土不服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由藿香正氣散與平胃散組成的簡方保濟丸也是解表祛濕調和脾胃的好葯,如果是水土不服導致的上吐下瀉,或是還伴有點打噴嚏流鼻涕則可以用保濟丸。
保濟丸健脾消食理氣,也可以用於緩解飽食引起的腹脹,南方地區很常用,但只能對症救急。腸胃不好,還是應該從「根」上調理,平時要注意管住嘴,多想高興事,生活規律,再加上中葯健脾胃、調肝氣,效果才長久。
歸脾丸方子出自宋代醫家嚴用和的《濟生方》。方中原有八味葯,即: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炙甘草。
明代醫家薛己為加強本方養血安神之效,補入當歸、遠志兩味葯。所以兼具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導致的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健忘失眠、心悸等症。
夏天人們常會感覺心胸不適,還伴有失眠、消瘦、胃不舒服、經常睏倦等症狀,這些都符合中醫心脾兩虛的癥候,用歸脾湯調理最為合適。
最新研究發現,歸脾丸不僅可以治療脾虛,同時對於高血壓、冠心病、失眠等中老年常見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療和緩解的效果。症狀輕的人一般吃一周可見效,重的人需要堅持三個月。
需要注意的是, 歸脾丸應在飯前服用,而且要忌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對於小兒、孕婦、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補中益氣湯是金元時期名中醫李東垣的代表方子。那個時代,百姓生活顛沛流離,飢飽無常,脾胃病是高發病,此方幫助了很多人。生活一動盪,脾胃最易受影響,其實這跟大腦的過度思慮也有很大的關系。
現代雖然生活好了,但「文弱書生」卻似乎越來越多,這跟缺乏鍛煉,平時勞心勞神,長年用腦有關。
這類人想改善體質,補中益氣湯正好合適,可以每天早上起來空腹吃一次,晚上臨睡時再吃一次,堅持服用一至兩個月可有明顯改善。
有的人每天下午三四點左右會感覺肚子有點鼓,里邊像有氣一樣,但摸起來是軟的。如果在醫院檢查,里邊什麼東西都沒長,也就是說里邊沒有腫瘤、積水、積液等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也適合用點補中益氣湯。
中醫認為,這種情況多數是喜歡吃寒涼的東西,比如生冷水果隨便吃,喝冷飲喝得多使得陽氣受傷所致,用點補中益氣湯可以補中益氣。
四君子湯脫胎於《傷寒論》中的「理中丸」,由 黨參、白術、茯苓、甘草 四味中葯組成,最擅長做的一件事便是補氣,後來許多補氣方都是在它的基礎上加味,所以稱得上補氣葯里的鼻祖。
如果有面色發黃,氣短乏力,說話聲低,脾虛氣弱、不愛動等現象,就可以用四君子湯調理, 黨參為君葯 ,甘溫益氣,健脾養胃。
臣葯是白術 ,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的茯苓,健脾滲濕之功益著。使葯是炙甘草,益氣和中,可調和諸葯。
覺得湯葯的味道不會太好,可以做成葯膳,比如燉肉的時候適量放上一些,美味又滋補。
在四君子基礎上,再加上四物湯(由當歸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組成),就成了著名的八珍湯,它適合氣血兩虛引起的面色蒼白或萎黃,還有助於增進食慾。病後腎虛的人可以在中醫指導下用這個湯來調養身體。
中醫經典方劑「參苓白術散」是中醫治療腹瀉、脾虛濕困的最基本方劑。對於各種腸炎腹瀉,只要屬於脾虛濕困證候的,表現為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等症,都可以選用參苓白術散作為基本方劑,然後隨症加減。
這個方劑可以用湯葯,也可以用中成葯進行治療。一般說來,慢性腹瀉需要長時間做好 健康 管理,不會很快緩解,選用參苓白術散治療,一個月的療程比較好。
參苓白術散,由人參、茯苓、炙甘草、陳皮、山葯、炒扁豆、蓮米、桔梗、大棗等十二味中葯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