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行為主義研究方法

行為主義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04 23:42:12

1. 行為主義主張研究什麼內容

研究「情境」。斯金納是典型代表,在美國享有盛名,華生也是這方面的,也比較有名。他認為「人」是「情境」下的人,改變情境即可以改變人。

2. 行為主義的觀點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1、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2、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動物的行為,而人和動物的行為都是由刺激—反應的聯結構成的。這樣心理學通過對行為的研究就可以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連接規律,以便人們在已知刺激後,能預測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反應,或者當已知反應後,能夠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質。

3. 行為主義時期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二次世界大戰後,行為主義政治
學迅速崛起,它反對傳統的制度研究方法,注重創立經驗方
法。70年代以後,行為主義政治學進入了一個相對蕭條的時
期 ,它過分強調技術手段 , 忽視價值因素的傾向受到批判。
人們反省行為主義專注純 粹 學 術卻喪失了價值方向的缺點,
乃提出「政治學的新革命」,即政治學的再理論化、再意識
形態化的主張。在這種情況下,當代政治學進入了後行為主
義時期。

4. 現代政治學研究方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關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的表述正確有

E

5. 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與早期心理學種的聯想主義和機能主義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其理論先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桑代克早期主要通過動物的行為來研究動物心理,特別是研究動物的"學習"行為。他創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籠等試驗工具,在對魚、雞、貓等動物的學習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之後認為,動物通過不斷的嘗試可以偶然獲得成功,不成功的反應被排除,成功的動作則由於引起的興奮而被牢記,因此動物的學習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他根據動物學習的實驗,提出了兩條學習的定律:練習律和效果律。練習律就是學習需要重復,重復能使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得到鞏固和強化,但僅此還不夠,因為實行多次的動作不僅不能不一定都會是聯結加強。因此,桑代克主要用效果律來解釋動物的學習行為,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可因滿足的效果而加強,也可因煩惱的效果而減弱。桑代克後來又進一步研究了人類的學習,並對這些學習定律作了修改和補充。
在現代心理學派中樹立起行為主義旗幟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他提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是人的意識而是人的行為,他把有機體應付環境的一切活動統稱為行為,把作為行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稱之為反應;把引發有機體活動的外部或內部變化統稱為刺激,由此建立起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公式:"人和動物的全部行為都可以分析為刺激和反應",而最基本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叫反射。華生提出的這個刺激—反應公式成為行為主義解釋學習的理論基礎,他們認為學習的實質就在於形成、強化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習慣性聯結。後來華生發現可以把巴甫洛夫和赫切利夫的條件反射觀點用作解釋學習行為的良好依據,於是便折衷地採納了其成果。在華生後期的著作中,條件反射成為學習的中心,成為構成習慣的基本單位。
在行為主義發展的後期,對學習理論影響最大的是斯金納,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程序教學的思想。斯金納認為,塑造有機體行為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他將學習的公式概括為:刺激—反應—強化。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摸其強度就會增加。用這種方法就可以提高這一操作再次發身的概率。斯金納還對強化的時間安排進行了深入研究,比較了連續強化和間歇強化、長間歇強化和短間歇強化、固定經常強化和不固定偶然強化對學習效率的影響,揭示了操作反應與學習安排之間的許多規律性問題。斯金納還研究了與強化相聯系的泛化現象,研究餓學習過程中的消退和遺忘,設計了一整套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的新技術、新方法。斯金納還將其操作強化原理運用與學校的教學實踐,產生了程序教學,並為此製成用於程序學習的教學機器。盡管程序教學只是風靡了一段時間,但這種思想卻為以後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不管是早期的"聯結說"還是以後發展起來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說,他們強調外部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學習只是在特定環境下所發生的特別行為的變化。應用到教學,就是安排環境條件,向學生展示分步的教學內容,並將教學目標分解為簡單行為的集合,分散安排,引導學生逐步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所要做的工作則可總結為:(1)提供指導學生採取希望行為的提示;(2)要用結果強化所希望的行為,經過強化的行為更可能被重復。首先是選擇強化物,為特定環境特定人選擇特定方式的強化;合理安排強化物,注意強化的及時性。

6. 行為主義定義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行為主義是強調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對社會政治生活的過程做系統的、經驗的和因果的解釋的西方政治學思潮和流派。
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形成於20世紀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於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行為主義作為一種觀點,主張對政治行為進行科學的研究,特別是通過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創立完全以經驗數據為基礎的政治科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為作為政治的出發點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單元,主張政治應從國家制度、法律、政治權利的性質的研究,轉向對政治行為的研究。反對傳統主義政治學歷史的、法律的研究方法

主要觀點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

(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系,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7. 新行為主義方法的主要特點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的創建人為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只能是有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於有機體整體的適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適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准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適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於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於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別,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拉什利明確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並極表贊賞。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採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華生一方面反對內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內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於是他把內省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言語報告」的名義從後門請進來。這樣就把言語的兩種作用混淆了。言語固然和動作一樣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但也可用來陳述自己的心理,這種陳述其實就是內省。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深受進化論問世以來的動物心理學的影響。動物不會作內省報告,所以只能根據它對刺激的反應來推測其心理。這樣就使早期的動物心理學染上濃厚的擬人論色彩。摩根提出要盡量克服擬人論,經過勒布的進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華生承其餘緒,做過許多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反擬人論的結論,斷言人和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別,但不能按人的心理來推測動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來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贊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它可以使像感覺辨別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

但從根本上看,華生與巴甫洛夫完全不同。華生否認神經中樞在動物行為中的特殊重要性,認為它僅起聯絡作用。巴甫洛夫則把身體外周器官活動與神經中樞活動的關系看作投影關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動,目的在於了解神經中樞的活動。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認意識,而且非常強調人和動物在心理上的本質差別。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復雜行為都取決於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當作行為主義的「樞石」。華生誇口說,給他一打健康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他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做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後來侈言要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

華生式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中去,從而出現了「行為科學」的名稱。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領域仍日益擴大。它們盡管不全以行為主義為指導觀點,但名稱的起源則不能不歸之行為主義。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他的預測和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界公認,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問世後,有很長一個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多是實際上的行為主義者。認知心理學興起後,雖然意識重新被重視,但認知心理學在方法上也盡量通過觀察客觀行為來研究主觀經驗。

華生過分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不能解釋行為的 最顯著特點,即選擇性和適應性。30年代以後,他的一些後繼人在操作主義的指引下試圖克服這一致命缺點,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行為主義。如果說華生廢除意識的主張,由於使心理學丟掉主題而漸被拋棄,那麼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則在美國借操作主義的巧辯而延續。

8. 行為主義方法的基本思想拜託各位大神

20世紀60年代末發端於美國的一種政治學革新思潮和運動。它以批評、修正行為主義政治學,倡導政治學與現實政治相關聯,加強應用性研究為要旨。因與行為主義政治學密切聯系而得名。代表人物有D.伊斯頓、G.格雷厄姆、G.卡瑞爾、E.桑道斯、J.普萊福德等。 20世紀60年代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美國國內反對侵越戰爭、反對貧困和種族歧視的斗爭浪潮日益高漲,行為主義政治學對這種現實無力解釋,暴露了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缺陷。美國政治學界在「新左派」運動和「反文化」思潮影響下,紛紛抨擊行為主義政治學。一批青年政治學者組成「新政治科學核心小組」,以表示他們對現存的政治學理論的不滿。1969年,新任美國政治學會會長伊斯頓發表題為《政治學的新革命》的就職演說,標志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興起。 後行為主義政治學以現象學認識論為基礎,認為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客觀存在於人們認識社會的過程中,行為主義的所謂「價值祛除」不過是掩蓋其保守主義傾向。政治學不應該也不可能在評價問題上持中立態度,不能將事實和價值截然分開。政治學研究應著重「關於統治目標的系統的考察」,注重價值觀念和道德標准,肯定「規范」在經驗政治理論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於社會政治問題的復雜性與迫切性,後行為主義政治學批評行為主義政治學局限於抽象的分析和描述,使政治學與現實世界嚴重脫節,強調政治學必須關心人類所處的環境,關心社會政治問題,注重政治和社會目標與行為的關聯。呼籲政治學者承擔社會責任,將自己的特殊知識付諸改造社會的實際行動,即政治學要「政治化」。針對行為主義政治學「寧可錯誤,也不可含混不清」的口號,後行為主義政治學提倡「寧可含混不清,也不可於世無補」,指責行為主義政治學過分注重方法與技術的精確,狂熱地追求科學主義,忽視了政治學存在的意義;認為實質性的內容比高深嚴密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更為重要,提倡政治學要向應用性方面發展,加強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的結合,價值和科學方法的結合。在後行為主義政治學推動下,歐美政治學逐漸向政策科學過渡,運用決策分析、理性抉擇、博弈論、政治心理學等方法研究可行的公共政策。 後行為主義政治學自詡為「取向未來的革命」,是「理智與道德覺悟的運動」,它並不完全否定行為主義政治學,只是在研究方向與內容上對行為主義政治學加以修正,贊同行為主義政治學要使政治學成為一門科學的主張,並在以下兩點上與行為主義政治學意見一致:所有與政治有關的事物都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是對同政治有關的問題作出概括性的論述。行為主義政治學並不是一個發展完善的學說或流派,內部意見也不盡一致,但基本方向為伊斯頓所稱,要使政治學變得「更有創造性和更富有想像力」。後行為主義政治學有兼容並蓄,博採眾家之長的趨勢。 網路裡面的看看!

9. 行為主義的理論體系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
(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系,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只能是有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於有機體整體的適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適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准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適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於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於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別,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拉什利明確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並極表贊賞。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採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華生一方面反對內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內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於是他把內省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言語報告」的名義從後門請進來。這樣就把言語的兩種作用混淆了。言語固然和動作一樣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但也可用來陳述自己的心理,這種陳述其實就是內省。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深受進化論問世以來的動物心理學的影響。動物不會作內省報告,所以只能根據它對刺激的反應來推測其心理。這樣就使早期的動物心理學染上濃厚的擬人論色彩。摩根提出要盡量克服擬人論,經過勒布的進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華生承其餘緒,做過許多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反擬人論的結論,斷言人和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別,但不能按人的心理來推測動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來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贊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它可以使像感覺辨別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
但從根本上看,華生與巴甫洛夫完全不同。華生否認神經中樞在動物行為中的特殊重要性,認為它僅起聯絡作用。巴甫洛夫則把身體外周器官活動與神經中樞活動的關系看作投影關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動,目的在於了解神經中樞的活動。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認意識,而且非常強調人和動物在心理上的本質差別。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復雜行為都取決於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當作行為主義的「樞石」。華生誇口說,給他一打健康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他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做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後來侈言要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
華生式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中去,從而出現了「行為科學」的名稱。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領域仍日益擴大。它們盡管不全以行為主義為指導觀點,但名稱的起源則不能不歸之行為主義。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他的預測和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界公認,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問世後,有很長一個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多是實際上的行為主義者。認知心理學興起後,雖然意識重新被重視,但認知心理學在方法上也盡量通過觀察客觀行為來研究主觀經驗。
華生過分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不能解釋行為的最顯著特點,即選擇性和適應性。30年代以後,他的一些後繼人在操作主義的指引下試圖克服這一致命缺點,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行為主義。如果說華生廢除意識的主張,由於使心理學丟掉主題而漸被拋棄,那麼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則在美國借操作主義的巧辯而延續。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個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以斯金納為代表,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他自製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內裝一特殊裝置,壓一次杠桿就會出現食物,他將一隻餓鼠放入箱內,它會在裡面亂跑亂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壓杠桿就得到食物,此後老鼠壓杠桿的頻率越來越多,即學會了通過壓杠桿來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納將其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食物即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叫做強化。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表的行為, 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他認為科學必須在自然科學的范圍內進行研究,其任務就是要確定實驗者控制的刺激繼之而來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數關系。當然他不僅考慮到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關系,也考慮到那些改變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的條件,他的公式為:R=f(SoA)其中R為反應,S為刺激,A為實驗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實驗變因。然而,他對行為的研究只著重對單個被試進行嚴格控制條件下的實驗研究。
斯金納從1930年代至1950年代主要是從事實驗性的比較心理學,但他一直是依然在世的行為主義理論家中最知名的,直到他於1990年去世為止。他發展了一套不同的行為主義哲學,被稱為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radical behaviorism)。在他出版了《生物個體的行為:一種實驗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後他被歸功於創造了另一種新的心理學變化形式—被稱為行為分析學(behavior analysis )或行為的實驗性分析學(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斯金納對於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的定義有很大影響,依據分類的法則他的研究被命名為行為的實驗性分析學(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簡稱EAB),EAB和其他行為研究在許多方法和理論上都不同。與方法論的行為主義相較,方法論者認同對於觸覺的實驗,並認為心靈和內省是存在且可以用科學解釋,而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則否認這些看法。
斯金納行為分析
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劃他的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他的關於操作條件作用的原理就是他的行為分析的核心觀點。
斯金納用他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對動物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他把條件作用分為兩種,一種是應答性條件反射,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條件反射;另一種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即他自己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那種條件反射。前者是由一種可以觀察到的刺激引發起來的,而後者則是在沒有任何可以觀察到的外來刺激的情境中發生的,後者比前者在學習過程中更為重要。
1、習得律
斯金納認為,塑造動物行為的過程就是動物學習的過程,他把學習公式概括為: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就會增加。這里所說的強度的增加並不是某一特定的反應,而是使這些反應發生的一般傾向。他認為使條件作用的速率增加,關鍵的變數是強化,練習不會使反應速率上升,只是為進一步強化的發生提供機會而已。
斯金納還對不同的強化程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認為不同的間歇、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的時間安排對行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2、條件強化和泛化現象
斯金納指出,當用強化物強化某一動作時使用某一刺激,這一刺激最終會成為一個條件強化物,和以前的強化物一樣,可以用來強化這個動作其他一些操作。
如果一個條件強化物和許多初級強化物發生聯系,那這個條件強化物就被泛化了,如金錢就是最好的泛化強化物。
3、消退和遺忘
斯金納認為,消退是由無強化引起的,而遺忘則是隨時間消逝而逐漸衰退的。 在新行為主義中分化成兩派,一派是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激進派,一派是以班杜拉為代表的主張採用更「溫和」態度的陣營。
班杜拉提出四個主要理論,分別為:三元交互決定論、觀察學習理論、自我效能理論、行為矯正理論。
班杜拉的新行為主義被稱之為社會認知行為主義。
△代表理論: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觀察學習理論)
羅推爾的社會行為學習理論;
米契爾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共同特點:既堅持行為主義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具體表現(特點):
1、大膽地使用以往被傳統行為主義所摒棄和拒絕的心理學概念,探索認知、思維、意象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
2、強調行為和認知的結合。既可以通過人的思維、信念和期待等認知過程預測人類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來改變人類的行為,通過行為的改變也可改變人的信念、期待等認知過程。
3、強調自我調節的作用。傳統的行為主義強調外在強化對行為的影響,忽視了「自我」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新的新行為主義者認為,如果行為僅僅由外部的獎勵或懲罰所決定,人就會像風向標一樣,不斷地改變方向,以適應作用於他們的各種短暫的影響。
4、強調心理過程的積極與主動性。新的新行為主義者強調要把行為主義同建構論結合起來,重視以往經由學習而獲得的認知規則在對環境信息作出反應過程中的作用。
5、堅持客觀主義的態度。
班圖拉(1925- )美,觀察學習理論。1974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主要思想:
【觀察學習】又稱無嘗試學習或替代性學習。由於人有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得信息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得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不必事事經過親身體驗,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
特點:1、觀察學習不一定具有外顯的行為反應;
2、觀察學習並不依賴直接強化;
3、觀察學習具有認知性;
4、觀察學習不等同於模仿。
基本類型:
【直接的觀察學習】也稱行為的觀察學習,指對示範行為的簡單模仿。
【抽象性觀察學習】指觀察者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以後在一定條件下觀察者會表現出能體現這些規則或原理的行為,卻不需要模仿所觀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應方式。
【創造性觀察學習】指的是觀察者通過觀察可將各個不同榜樣行為特點組合成不同於個別榜樣特點的新的混合體,即從不同的示範行為中抽取不同的行為特點,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
班圖拉主張行為、環境、個人內在諸因素三者相互影響、交互決定,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他認為個人的成就如何是由外界環境與人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評價交互決定論的獨到之處在於把人的行為與認知因素區別開來,指出了認知因素在決定行為中的作用,在行為主義的框架內確立了認知的地位。此外,這種觀點視環境、行為、人的認知因素為相互決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為及其認知因素對環境的影響,避免了行為主義的機械環境論的傾向。
▲自我調節論
自我調節論是個人的內在強化過程,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的行為的過程。它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成。
評價班圖拉的自我調節論強調了人的心理的主觀能動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認知的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這一點無疑是值得稱道和肯定的。
▲自我效能原理
△知覺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種對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覺,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結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價值系統就成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關自我能力判斷的認知取向。
△自我效能從本質上講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①行為的成敗經驗;②替代性經驗;③言語勸說;④情緒的喚起;⑤情境條件。
▲對班圖拉觀察學習理論的評價
[貢獻]
1、注重社會因素的影響,改變了傳統學習理論重個體輕社會的思想傾向,把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對學習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獨樹一幟的貢獻。
2、吸收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把強化理論與信息加工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行為主義重「刺激—反應」輕中樞過程的思想傾向,使解釋人的行為的理論的參照點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變。
3、強調學習過程中的社會因素和認知過程在學習中的作用,在方法論上注重以人為被試的實驗,改變了行為主義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把由動物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推廣到人類學習現象的錯誤傾向。
4、他的概念和理論建立在豐富堅實的實驗驗證資料的基礎上,其實驗方法比較嚴謹,結論比較有說服力。
[局限]
1、由於班圖拉的理論具有開放性特徵,導致了它缺乏富有內在統一性的理論框架。
2、大多數發展心理學家認為班圖拉的觀點忽視了發展變數的重要性。即它忽視了兒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獨立進行學習,以及發展階段在多大程度上對兒童的觀察學習產生影響。
3、班圖拉在研究攻擊行為觀察學習中所採用的一些方法難以讓人苟同。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4、班圖拉雖然強調了人的認知能力對行為的影響,但他以研究行為為重心和目的,實際上並沒有給認知因素以應有的位置。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說服了許多的學院研究者,使他們相信在心理學的實驗上研究行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比較心理學上,更早時便有人於這方面提出警告,批評當時有些研究者的研究越來越偏向擬人化。例如羅意德·摩根(C.LloydMorgan)便曾批評喬治·羅曼(GeorgeRomanes)在他的研究中竟直接地形容動物的心理過程。愛德華·桑代克也曾做了類似的研究(研究貓咪逃離迷箱的反應)。 然而,大多心理學家採取了他們稱為方法論的行為主義(methodologicalbehaviorism)的立場,他們承認「行為」是唯一的、或最簡單的用以觀察心理的方法,但認為它可能只是表現了精神狀態運作後的結果。支持這樣立場的知名行為主義者,包括了自稱為新行為主義的克拉克·L·赫爾(ClarkL.Hull),以及稍後發展了認知主義的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C.Tolman)。托爾曼的實驗發現,老鼠即使在缺乏獎勵條件的情況下也能自行探索出迷宮的分布,他主張刺激與反應(S->R)之間還有第三者作連結—生物個體(organism),因此整個步驟應該是(S->O->R)。他的理論和其他一些理論一起被稱為「有目的行為主義」(purposivebehaviorism)。
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到今天仍是最強調實驗的心理學流派,包括許多研究認知心理學的人,只要行為被定義為包括言語在內——至少非內省的言語都有研究價值。自從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動物認知研究,以及一些非正統的觀點如唐納德·格利芬(DonaldGriffin),在討論動物的心理時也出現越來越多包括討論意識的心靈性的用詞,比較心理學與動物心理學,方法論的行為主義並不會出現矛盾。 關於行為主義路線分別到還沒有一定的共識,以下只是簡略的分別:正統(Classical):華生所論述的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行為,否定心理的過程和內部狀態。
方法論(Methodological):以第三人稱的客觀觀點觀察行為,觀察到的心理數據必須以主體間(inter-subjectively)可檢驗的方式記載,而不是理論上的方式。此方法被運用於一般的實驗中,並為認知心理學所吸收。
基本教義派(Radical):斯金納派的行為主義,因為擴大了行為主義的原則至有機體內的過程,與方法論相較,並不需中介觀察者的認同,不經過機械化或簡化,假定「行為」並不是(心理的)內部狀態所造成的,人的行為現象至少必須由他自身所體驗到。
邏輯式(Logical):由牛津大學哲學家吉伯特·賴爾(GilbertRyle)在他所著的TheConceptofMind(1949)一書中所建立。
目的論(Teleological):後斯金納派,目的論的行為主義,接近微觀經濟學概念。
理論派(Theoretical):後斯金納派,允許觀察內部狀態(「在皮膚內的狀態」曾經被認為是「無法觀察的」,但現代的科技技術將有可能辦到)的心理動力學,但在理論的架構上采折衷路線,強調實驗上的謹慎。
生物學(Biological):後斯金納派,注重於知覺和運動神經架構的行為,理論上屬於行為主義之一。
內部派(Interbehaviorism):由J·R·坎特(J.R.Kantor)在斯金納提出理論前就已創建,正由L.Hayes、E.Ribes、S.Bijou等人繼續研究。注重生物個體內部的過程,對行為廣泛研究,重點在人的行為上。
另外兩派普遍卻不太典型的是新-:克拉克·L·赫爾(ClarkL.Hull)派和後赫爾派,屬理論性的、聚集數據的非心理動力學,偏向生理學。和有目的地: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C.Tolman)的預測行為的認知心理學。

10. 下面哪些方法屬於行為主義方法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行為主義是強調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對社會政治生活的過程做系統的、經驗的和因果的解釋的西方政治學思潮和流派。
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形成於20世紀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於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行為主義作為一種觀點,主張對政治行為進行科學的研究,特別是通過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創立完全以經驗數據為基礎的政治科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為作為政治的出發點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單元,主張政治應從國家制度、法律、政治權利的性質的研究,轉向對政治行為的研究。反對傳統主義政治學歷史的、法律的研究方法。

閱讀全文

與行為主義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in10在哪裡連接網路連接網路設置方法 瀏覽:26
霍香正氣水可以治療腳氣的最佳方法 瀏覽:96
快速減輕胃痛的方法 瀏覽:471
快速降體重的方法 瀏覽:683
我是賣家鏈接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83
手機不開機修復方法 瀏覽:90
扁平疣最佳方法 瀏覽:132
定編的方法案例分析 瀏覽:170
簡易雨傘安裝方法 瀏覽:703
手機液晶屏閃爍解決方法 瀏覽:137
兩極管測量方法 瀏覽:39
女性治療甲亢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9
簡單做香蕉布丁的方法 瀏覽:825
絕對濕度計算方法高中 瀏覽:525
gta5mod安裝方法 瀏覽:924
一根線最簡單取戒指方法 瀏覽:300
49生男生女計算方法 瀏覽:193
農村房屋拆遷面積測量方法 瀏覽:790
十畝小麥種植方法 瀏覽:492
所謂自愈的方法就是手機調成靜音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