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評價方法如下:
1、評價要具有發展性:所謂發展,指的是教學評價要改變統一的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2、評價方法要多樣化:多樣化指的是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即在實際評價時,要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與在學習過程中進步表現相結合等等。
Ⅱ 學生評價方式具體有哪些
學生評價的基本方法
提到學生評價,人們很容易立刻聯想到考試與分數。其實考試只是評價學生的方法之一,分數也只是學生發展情況的衡量指標之一。那麼評價學生都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呢?了解並掌握這些方法和手段是我們實施學生評價改革、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就介紹幾組基礎教育實踐中常用的學生評價方法。
一、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又稱准備性評價,是在教育活動開始之前或教育活動進行之中對學生的學習准備情況或特殊困難進行的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准備。它主要是對教育背景、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作出診斷,以便「對症下葯」,據此進行教育設計。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它涉及的內容主要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學生前一階段學習中知識儲備的數量和質量;學生的性格特徵、學習風格、能力傾向及對本學科的態度;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的態度、身體狀況及家庭教育情況等。一般來說,教師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價藉助的手段主要有:以前的相關成績記錄、摸底測驗、智力測驗、態度和情感調查、觀察、訪談等。
二、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育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引導教育過程正確而高效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育效果所採取的評價。與診斷性評價不同,形成性評價一般是在教育活動進行過程之中開展。為了做到及時評價、及時反饋,形成性評價一般評價次數較多,概括性水平較低,評價內容和范圍主要是每個形成性單元的內容與目標。形成性評價所藉助的主要手段有平常作業、學生成長檔案袋、日常觀察和形成性測驗等。
三、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又稱結果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結束後對整個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作出的評價。它要以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為基準,考察學生發展達成目標的程度。終結性評價的次數比較少,一般是一學期或一學年兩三次,在學期或學年結束時進行。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試以及畢業會考等均屬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