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的轉變課題研究現狀

教學方法的轉變課題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2023-12-11 00:32:42

⑴ 新課改背景下化學教學方式研究的論文

摘 要: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堅持「以人為本,成功育人,和諧發展」。緊緊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課改的核心理念,鼓勵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為學生創設自由、和諧發展的空間,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正在向積極方面發生著轉變。

關鍵詞:新課改;化學;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轉變

一、新課改背景下化學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化學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首先體現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教師在自己的腦海中初步樹立了課程意識、過程意識、導學意識、開放意識、整合意識和創造意識。這種定時定量對教師進行的校本教研,有力地促進了教師和學生與新課程的共同成長。教師已理解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真正意義,並嘗試著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空間,鼓勵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六個方面的具體目標,這為我們的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首粗求。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首先就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適應新課程要求的課程觀、教學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新課程的實質,才能自覺地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在每節課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在每個學生的培養過程中。

實施新課程,必須樹立新型的人才觀,自覺地圍繞新課程的培養目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著眼於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發展學生的潛能;必須樹立新型的教學觀,自覺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建立新型的教與學的關系;必須樹立新型的評價觀,自覺地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不斷改進教學的作用;必須樹立新型的課程資源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大力開展新課程校本教研,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二、新課改背景下化學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的現狀與實施

目前,化學課堂教學方式雖有許多轉變或改進,但是離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還相距甚遠。如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觀念「重教書輕育人」,課程資源「重靜態輕動態」,教學目標「重雙基輕能力」,教師備課「重備書輕備人」,教學方法「重教法輕學法」,實踐參與「重陸鍵個體展示輕整體參與」,教學評價「重單元和結早芹巧果輕多元和過程」。

因此,每一位教師必須自覺革除長期在應試教育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必須改變以往自己已駕輕就熟、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和方式,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實現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化學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可以從以下及幾個方面加以實施:

1、認真研究課程目標,目標導學、提高效益。

研究課程目標,要弄清課程目標體現了新時代對人才素質的哪些要求;弄清課程標准倡導了怎樣的課程理念;弄清課程目標反映了數學學科知識領域和教學領域的哪些新成果和新發展。要能夠站在整體的角度上,從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出發,去確定教學課題目標,做到「目標導學、提高效益」教學。

2、深入鑽研課程內容

自己從整體上把握課程內容,要系統學習課程標准,精心教材,把握知識的縱橫聯系,以便在教學中能夠溝通知識的關聯與發展,做好學生學習知識中的孕伏和延伸,使學生在知識循環中上升,在知識滲透中提高。要悉心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教師不再是課程的復印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整合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根據達成目標的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加工,如對教材進行調整、組合,增刪等。以便掌握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為學生今後繼續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細致了解學生

新課程的實施,必須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要求,通過學習,要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要實現這一點,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全面細致了解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等情況,以便能針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教學活動獲得最大效益,使每一節課優質高效。

4、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設計教學方案,是教師備課的最後一道工序。教師要在前面分析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分析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個部分做出整體安排。它既是對學生要學知識的加工整理,又是對引導學生如何學進行的加工整理,是對每節課要達到某教學目標進行的教什麼、怎樣教、達到什麼結果的策劃。它包括教學程序的安排、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實施教學評價等。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學方案的設計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師要改革教學方式,轉換角色,努力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全力優化課堂教學

新課程的實施,必須把好課堂教學的關口,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它充滿了創造的生機,無論多完善的教學設計都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調整和豐富,都會在師生交往互動中生成和發展出許多新問題,新認識和新成果。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新課程開放性、創新性的特點,將研究的重心下移到課堂,以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為宗旨,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校本教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所以,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了平台。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是無意中抑制了學生特長的發揮還是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可以說,沒有新課程課改,就沒有這種深層次的反思,沒有這種深層次的反思,就不可能從過去的模糊認識或困惑中走出來。今後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自己切實做到,按新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做學生的真正朋友,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真正面向全體,分層次施教,成功教育。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嚴格按照「減負」的有關規定布置家庭作業,增加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並指導學生科學安排這些時間,使學生能結合個人情況而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實踐,達到陶冶情操、豐富知識、增長才幹、發展特長的目的。

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個系統的綜合治理工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行為,學生也要改變完全依賴老師的學習習慣和行為。只有師生齊心協力,共同合作,加大校本研究的力度,相信我們的新課程研究成果必定會讓學生的終身發展受益。這是對我們教師付出的最好回報,也是我們的最大願望。

⑵ 試評析我國教育研究現狀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 問題。

【答案】:(1)我國教育研究的現狀: 首先,對教育理論領域內許多新的、有價值的問題探討不夠深入。教育界雖然注意到了時代的變化,積極吸取科學、哲學研究的成果和養分,但總體上還未實現理論基礎的更新,理論還缺乏超前意識和對實踐的指導力量。 其次,對實踐的研究領域有了很大的拓展. 但深度還不夠,教育經驗的總結還很少上升到足夠的理論程度。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得還不好。 再次,在國外教育理論和思潮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多停留在介紹和闡述的層面,而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討論,且偏向於歐、美、日等發 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研究還不夠晌液孝重視從總體上看,比較、分析、創造性的吸收不足,存在著忽視對本國教育進行深人研究的趨勢。 另一方面,在21世紀我國的教育理論界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嶄新局面,無論研究所涉及的領域、採取的視角、採用的方法,還是提出的理論、觀點,得出的結論,都有較重要的突破,充分反埋枝映出教育理論界創新、進取的新景象。 (2)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問題: 盡管教育理論界日益關注教育研究的科學化,但教育研究方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重思辨、輕實踐、少實驗。在思辨分析中,往往把教育問題套人某種既定的公式,單純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或者從某種固有的經典模式理論出發,到實際中找例證。其結果是,由於不能深人地研究教育實踐,宴稿缺乏對教育活動規律的深刻揭示,因而使教育理論顯得十分貧乏。 第二,在進行教育研究時,往往採取直線式、絕對化、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常常出現要麼全盤肯定,要麼全盤否定,在糾正某一種片面觀點時又出現另一種片面觀點的情況。 第三,對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缺乏理論的概括總結。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進行了新穎多樣的教學實驗,這是我們教育科學發展的寶貴財富。可惜由於不善於提煉、概括,導致對教育成果的認識停留在一般經驗總結和感性認識層面,無形中給教育理論研究的深人帶來阻礙。 第四,對國外教育理論及學派觀點鑒別、反思不足,往往走向兩個極端。或者因循守舊,一概排斥,或者不加分析,全盤照搬。 第五,教育研究方法中有不少方法是從其他學科移植而來的,所以缺乏自身的規范和標准,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

⑶ 高校教學方法如何改革

導語:高校教學方法如何改革?為了補救改軟肋大短板,知時識勢,聚心智,拉滿弓,早出發,盯落地,盡快開展一場以小見大的方法問題專項大改革,一掃長期籠罩的舊教學方法陰霾,以期收獲投入相對較少而見效大且廣的功用績效,也是必要和可能的,而且會是澤及眾生、功德無量的善舉。

高校教學方法如何改革

1 高校課程教學方法研究現狀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學方法研究引起了眾多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的廣泛興趣。姚利民對高校教學方法研究進行了綜述,他與其合作者從教學方法研究的重要性出發,闡述國內的教學改革的現狀,認為盡管政府和高校在教學改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教學方法的改革面臨著很多阻力,包括來自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有必要打破教學改革堅冰,創新高校教學方法;蔣家瓊等在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2009學術年會中強調了教學方法改革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切入點。

2 高校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思路與手段

2.1 在教學方法的功能上,由“授人以魚”轉到“授人以漁”。

知識信息的海量增長、學習型社會的到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不確定性,今後職業變換的可能性等決定了高校教學的成敗不能以知識傳遞多寡為衡量標准,而要教授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或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分析和解決能力,因此,要轉變以教授、知識傳遞、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採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加強學習方法與研究方法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重點,發展應變能力,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和創新性的教學方法。

2.2 在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上,由注入式發展為啟發式。 我國高等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的容器,他們必須主動建構知識,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主動地學習,教師必須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因而應廢止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代之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生思考、發現、理解、生成,建立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找到知識與生活、將來工作等關聯性。教法與學法相結合,由重“教”輕“學”轉到重“學”,探索、採取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或個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獨立程度與水平,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2.3 教學內容優化和教學方法改革相結合。 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學的載體,也是師生授受、生成、創新的基本素材,即使用最好的教學方法去教陳舊、無用、缺乏意義或價值、模糊、混亂的教學內容,也不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法改革必須與教學內容優化相結合,在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精品課程、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等基礎上,實施教學方法的改革。

2.4 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當代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研究說明,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相互作用。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氣質等,這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活動過程,但它們是學生智力活動的精神支柱和學習過程的動力系統,因而可以調節教學活動,使之順利地進行,從而極大地影響學生智力水平的發揮。

2.5 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 的有效應用。 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知識信息量猛增的形勢下,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只有採用更加科學、更加現代化的技術設備來服務教學,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

2.6 教學模式的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互動,不能一味地給學生滿堂灌,不顧及學生的聽課感受;在實驗教學中,由於實驗內容包括化探數據處理、化探制圖以及數據解釋評價,對教師和學生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在教學模式改革中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在野外地質實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化探采樣、岩石學肉眼觀察,樣品標記和樣品加工處理等一系列的專業實踐技能,提高學生課堂理論知識與野外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高校教學方法如何改革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學生與教師是構成大學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兩類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離開任何一方,大學就不再為大學,人才培養就不可能進行。因此,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以學生為本”與“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就是樹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思想,要把能否有效促進學生發展作為衡量教學改革成敗的惟一標准。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以期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的創新過程中,既要遵循教學的原則和規律,又要符合學生學習可能性和個別差異。潘憊元先生對此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高校教學方法並無絕對優劣之分”,“高校教學方法改革不是尋求剔除所謂不好的教學方法而採用好的方法,或剔除傳統方法而採用現代的方法,而是尋求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觀念,熟練地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自身的個性以及學生情況等來選擇在達到目標時最合適的方法。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學生基礎與學習態度是阻礙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創新的三大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學方法創新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改變以“注人式”和死記硬背為特徵的傳統教學方法,秉承現代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新精神,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方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以及學生積極學習、能動發展的過程。

(二)積極探索並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機制

科學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證教學改革的有序開展並順利達到既定目標。教學改革必然伴隨著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沒有制度建設,就不能保證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沒有制度創新,教學改革就難以突破性進展。在教學方法創新的過程中,回報率低及教學與科研難以協調的問題尤為突出。除此還表現在難以獲得立項支持、教師間交流與合作環境差、教學設施與條件保障不足等方面。教學方法的改革僅靠教師群體的自發自覺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就學校而言,應從積極建立教學方法創新資源保障機制,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改變教師評價體制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面,根據教師情況各異,在對待教學與科研的關繫上有所區別。在進行職稱、業績評定時,處理好教學指標與科研指標之間的關系;發揮評獎評優引導作用,營造教學方法創新的氛圍,引導教師重視教學方法的應用與實踐,鼓勵教師從事教學方法的探索;吸收借鑒其他高校在建設教學方法方面的做法,建立多種方式的教學經驗交流渠道,讓教師能夠及時分享其他同事在教學方法探索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出台激勵性政策,要求名師、教授承擔教學工作等方面積極探索並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機制。

(三)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榜樣作用

在新的形勢下,教學名師對教師專業的發展和對學科專業的引領,應當成為教學名師管理的重要內容。所謂高校教學名師可以理解為出名的或是有名聲的有較高學術造詣、教學藝術、教學成就的教師,是高校教師中學識淵博、道德高尚、受人景仰的人。[10]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精神,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由每三年評選改為每年評選一次,大力表彰在教學和人才培養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學名師的重視及肯定,教學名師作為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本身所具備的優秀特徵值得其他高校教師學習。大多數教師對教學名師不管在教學上,還是科研上都是比較認可的,但多數教師也認為目前我國教師名師的示範作用發揮得不夠。我們通過對高校教師教學方法的來源進行統計分析時發現,83.7%的教師認為自身教學方法的來源主要是自我學習與摸索,65.3%的教師認為是觀摩與借鑒同事,來自專門培訓和承襲教師這兩個方面所佔的比例不大。這說明了高校教師教學方法不是可以通過簡單培訓就能得到。高校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並且要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榜樣作用。高校可以通過推動名師上講台、開設教學名師的觀摩課,或者是學校組織教學名師開一系列的講座傳授創新的經驗或心得,這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不失為培養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新的一個良好途徑。

(四)加強培訓與引導,全面提高教師教學素質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的實施,必須依賴於教師知識水平、教學才能和教師的素質。新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知識的傳播方式,要求教師具備利用先進技術的能力,要求教師以平等的、謙虛的態度來組織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具備引導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穿針引線的支持能力。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教學的需要,高校應該改進和完善青年教師培訓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引導,教師必須努力學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斷吸收新觀念、新方法,以發展個性、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在教學中探索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心理學,提高教育理論素養,拓寬專業知識面,提高學術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教育工作者,才可以擔負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

高校教學方法如何改革

(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念依然存在

教師是教學的執行者,在教學中處於主導地位,教學方法創新的關鍵在於教師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現代教學理念是否真正樹立起來。教育部教改項目“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課題組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發現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大多數學生認為教師用於知識傳授的時間遠遠多於能力的培養;超過5%的學生認為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程度一般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時,在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時間分配上,更加註重知識的傳授,習慣於“一言堂”、“唱獨角戲”,教師講學生聽的習慣很難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是高校教師的首要選擇,我們知道傳統的教學方法具有本身的優點,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不利於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盡管一些教師對教學方法創新有一定的認識,對如何創新教學方法進行深人研究探討的教師卻為數不多,真正付諸實施的就更是少數。

(二)現行的教學管理不利於教學方法創新

建立和完善學校管理制度與配套措施,是促進高校教學改革、實現其最終目標的必要保障。目前,對於什麼樣的班,什麼樣的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教學,教師如何駕馭不同的課程教學,學校的政策制度應當提供什麼支持,這些是我國大學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的。根據我們對普通教師的調查數據顯示(如下表1),影響教學方法創新的前5個因素,依次是回報率低(47.8%)、科研與社會工作任務重,精力不足(37.3%)、學生基礎與學習態度差(34.5%)、教學設施與條件保障不足(34.1%)、難以獲得立項支持(30.5%),除此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高校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還不完善,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依然存在,促進教學方法創新的激勵機制還不夠,教學方法創新涉及到的物質條件和運用環境有待加強。當教學管理難以營造和諧的環境時,教學方法的創新就難以進行。學校要採取根本的鼓勵政策與措施,真正樹立起重教風氣,圍繞“教學改革”合理有效地實施教學管理以激發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積極性。

(三)教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教學評估制度(即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視,促進了本科教學工作,但就教學方法而言,在整個評估體系中,只是作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下面“課程”里的一個指標。按此評估,很難看出教學方法在學校整個教學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就更難以談得上促進高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對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新情況的調查發現,目前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創新,認為“普遍的”僅佔7.2%,“較多的”也只佔36.8%,“少數的”占最高的比例達41%olal換句話說,目前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與實踐尚未形成一種氛圍,還處於一種教師個人自行摸索的階段。

在高校中,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相比,缺乏有效競爭機制和激勵措施。政策制度的精神與教學要求不相吻合,是制約大學教學方法創新的主要障礙。對教學方法創新的重視大多停留在會議和文件上,在實踐上缺乏必要的措施和制約機制。如教師採用教學雙方共同參與的,以問題為中心,通過探素、討論、案例等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發現知識,甚至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學時,由於教學評價機制的不完善,產生了難以衡量教師的工作量,難以考察學生學習情況的問題。加上近年來,有關職稱評定、考核政策的導向作用,導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與成果輕工作態度、責任心、敬業精神等問題。這些都不利於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只有當評價不僅僅是源於行政壓力,而是源於教師內在的發展需求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對學生的評價也影響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僅局限於知識的掌握情況的考核,教學的重心應由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從側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轉向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需要以多樣化、適應性的質量觀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更有利於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的轉變課題研究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學測量的基本方法 瀏覽:923
ddp的分配方法包括哪些 瀏覽:516
設計師面試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740
船櫓使用方法 瀏覽:174
家裡有書虱子怎麼去除最快方法 瀏覽:205
設計興利庫容的常用方法 瀏覽:420
我是怎麼幫人漲粉的方法 瀏覽:257
中醫貼耳朵治療方法 瀏覽:92
機構養老金計算方法 瀏覽:406
力學有哪些研究方法 瀏覽:713
請說明假幣識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瀏覽:352
瘦肚子的最快方法懶人圖片 瀏覽:726
如何教小朋友認識響板的使用方法 瀏覽:185
簡答題如何培養科學的記憶方法 瀏覽:111
女性排卵期怎麼計算方法 瀏覽:364
角120度角下料計算方法 瀏覽:157
檢測汽車玻璃結冰的最好方法 瀏覽:730
雲南棉柔衛生巾鑒別真假方法 瀏覽:642
小學畫圖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639
求職面試正確方法與錯誤方法 瀏覽: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