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途徑及方法有哪些

研究途徑及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04 15:16:54

⑴ 課題研究常用方法哪些

1、觀察法:研究者按照定的目的和計劃,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例如對於一些植物,一些動物等進行研究,以每日或者每周為單位,做出准確,具體的相關記錄。


2、文獻法:通過閱讀國內外的相關圖書,資料和文件,或者將國內外的相關課題成果進行對比參考,全面拿握所需材料。


3、調法: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必要時可同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


4、統計法: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求出數量分析結果,用於支持研究。


5、歷史研究法:通過對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歷史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吸其精華,探索事物發晨的規律性,用於指導今天的研究。


6、比較法:對某類研究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環境下進行觀察,記錄相關表現,以便於進行比較研究。


7、實驗法:針對於研究對象和方向,來進行相關的實驗,例如做一些相關的化學或者物理實驗,並將相關數據進行記錄,以便於今後做相關對比。



(1)研究途徑及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實施課題研究,主要是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概括結果。


1、收集資料方法:


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


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


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


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


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⑵ 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⑶ 論文中提到研究路徑和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

論文工具箱是為畢業生提供查重、寫作、場景化服務。選擇添加按鈕,進入查找界面使用即可。

區別:

1、性質不同:研究方法是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文工具箱為畢業生提供查重、寫作、場景化服務。

2、特點不同:論文工具箱依託微軟跟金山,合作開發了論文寫作編輯器中的效率工具。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

3、原理不同: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研究工具的場景化寫作、快捷高效排版、智能校對、智能化查重、降重提醒,後續將會開發更加便捷化、實用化的功能。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⑷ 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

在介紹論文方法時,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就要闡述清楚問卷是自製,還是沿用的前人。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

研究價值就這個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羅列許多根本解決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師說他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某某地區的教育質量等等,別人一看「提高」這個詞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的質量不是一項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廣性,還有待實證。

研究的創新相對別人這方面的研究,別人沒有的,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新亮點,也是文章的亮點。研究的價值與創新應立足於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無關的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的羅列上去。

(4)研究途徑及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開題報告的內容: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及創新點。

4、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5、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

6、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及解決的措施。

7、主要參考文獻。

⑸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方案基本內容

教育科研課題的種類多種多樣,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種類,但究其結構,則大同小異。它基本上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⑴課題的表述

一項研究課題必須有一個名稱表述其所研究的內容。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了整個課題的形象和質量.一個好的課題名,要符合準確、規范、簡潔、醒目的要求。

准確,就是課題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內容)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課題名稱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蓋所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檢驗與衡量研究者認識程度和水平的標志。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個適宜的切口,能准確地把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規范、科學,一些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方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果作為一篇經驗總結論文的題目還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則不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准備進行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此外,在確定課題名稱時,還應慎用疑問句。因為,疑問句表述的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論點或假設。課題應以陳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有何影響」就是一個問題,一般不宜用作課題名稱。如果要作為課題來研究則應改為「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或「家庭壓力與小學生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簡潔,就是名稱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醒目,就是課題研究的切口適宜、新穎,使人一看就對課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作為課題方案,首先應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需要達到的研究目的進行闡述,回答「為什麼要進行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在方案中,課題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課題的提出」或「課題的背景」的方式來闡述的,主要是介紹所研究課題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
⑶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針對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陳述課題范圍內有沒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麼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這些內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因為我們對某一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

⑷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們中小學教師現在進行的課題研究,基本上是應用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實驗研究,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為理論依據。

⑸研究的假設

課題選定後,根據事實和已有資料對研究課題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這就是「假設」。假設是根據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設想的、暫定的。在研究的假設中要涉及到一些研究的變數,研究的變數依其相互關系可分為:自變數、因變數、控制變數。自變數是由研究者主動操縱而變化的變數,是能獨立地變化並引起因變數變化的條件、因素或條件的組合。如在學習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上研究者採取的變革措施。因變數是由自變數的變化引起被試行為或者有關因素、特徵的相應反應的變數,它是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控制變數是與某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數,也叫無關變數,由於它對研究結果將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加以控制。

⑹研究對象與范圍

教育研究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這些對象往往是人、由人組成的群體、組織及他們的行為和特質。由於人及其行為和特質的極其復雜性,所以對之進行研究時必須先對之明確界定,以避免不同人從不同的視角理解而帶來的混亂。

①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對象帶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學校」、「品德不良學生」。我們可根據某一標准(有權威性的標准最好)來做出劃定,例如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估標准,評估分數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學校」。

②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

總體是統計學概念,是指研究對象的全體。研究對象的范圍大小,得根據研究目標考慮。其范圍有來源范圍和特徵范圍。來源范圍有地域、學校、班級;特徵范圍有性別、年齡、心理特質等。例如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學生的范圍是某一地區還是某一學校,在什麼類別的學校,在什麼年級或年齡段,這些都要進行明確的界定。范圍不同,最後得出的研究結果會很不同。

③對一些關鍵概念進行界定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由於學派林立、觀點各異,所以有許多名詞術語往往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為了避免由於一些關鍵性名詞概念上的歧義,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評審、研究過程中產生認識上、觀念上的不統一,避免由於這些歧義造成他人對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時,對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詞下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⑺研究的內容

研究內容是研究方案的主體,回答的是研究什麼問題,問題的哪些方面。它把課題所提出的研究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小問題。研究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關,課題越大內容就越多。但許多老師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這對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細化,一點一點地去做。

⑻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問題。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根據各種研究方法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收集研究數據資料的方法,如調查法、觀察法、測量法、文獻法等。這些方法旨在獲得對象的客觀資料,而不給予對象任何影響。另一類方法是旨在改變和影響變數的方法,如實驗法、行動研究法。這些方法是要通過施加某些干預而獲得某些期望的結果。有一些研究可能採用單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則可能採用多種方法。例如採用實驗法或行動研究法,也必然要採用第一類的數據資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實驗的最終結果如何。

⑼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要求,用多少時間,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它使得研究者一開始就心中有數,在實施研究中一環接一環、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作,從而保證研究能按預定要求如期完成。步驟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備階段;方案實施階段;專家論證評價,總結驗收和結題三個階段。

⑽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後的研究結果以什麼形式出現。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論文和報告,專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學儀器,教學軟體(包括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研究周期較長的課題,還應該分別有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階段成果可以按學期列出。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就沒有完成。

⑾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課題組成員要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而確定。課題組成員並不是越多越好。課題組的成員必須都承擔課題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務。不應有光掛名不幹事者。課題組各成員承擔的任務的性質應與承擔者的學識、能力相適合。計劃中要把課題組負責人、成員的名單、分工寫出。必要時,還應把各人的專業、能力特長,曾有的研究經歷和成果列出,以便課題管理者對課題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⑿、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經費與設備是開展教育科研的物質條件。要本著少花錢辦大事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謀劃。
課題研究方案基本內容

教育科研課題的種類多種多樣,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種類,但究其結構,則大同小異。它基本上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⑴課題的表述

一項研究課題必須有一個名稱表述其所研究的內容。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了整個課題的形象和質量.一個好的課題名,要符合準確、規范、簡潔、醒目的要求。

准確,就是課題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內容)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課題名稱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蓋所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檢驗與衡量研究者認識程度和水平的標志。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個適宜的切口,能准確地把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規范、科學,一些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方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果作為一篇經驗總結論文的題目還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則不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准備進行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此外,在確定課題名稱時,還應慎用疑問句。因為,疑問句表述的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論點或假設。課題應以陳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有何影響」就是一個問題,一般不宜用作課題名稱。如果要作為課題來研究則應改為「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或「家庭壓力與小學生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簡潔,就是名稱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醒目,就是課題研究的切口適宜、新穎,使人一看就對課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作為課題方案,首先應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需要達到的研究目的進行闡述,回答「為什麼要進行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在方案中,課題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課題的提出」或「課題的背景」的方式來闡述的,主要是介紹所研究課題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
⑶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針對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陳述課題范圍內有沒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麼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這些內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因為我們對某一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

⑷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們中小學教師現在進行的課題研究,基本上是應用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實驗研究,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為理論依據。

⑸研究的假設

課題選定後,根據事實和已有資料對研究課題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這就是「假設」。假設是根據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設想的、暫定的。在研究的假設中要涉及到一些研究的變數,研究的變數依其相互關系可分為:自變數、因變數、控制變數。自變數是由研究者主動操縱而變化的變數,是能獨立地變化並引起因變數變化的條件、因素或條件的組合。如在學習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上研究者採取的變革措施。因變數是由自變數的變化引起被試行為或者有關因素、特徵的相應反應的變數,它是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控制變數是與某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數,也叫無關變數,由於它對研究結果將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加以控制。

⑹研究對象與范圍

教育研究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這些對象往往是人、由人組成的群體、組織及他們的行為和特質。由於人及其行為和特質的極其復雜性,所以對之進行研究時必須先對之明確界定,以避免不同人從不同的視角理解而帶來的混亂。

①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對象帶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學校」、「品德不良學生」。我們可根據某一標准(有權威性的標准最好)來做出劃定,例如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估標准,評估分數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學校」。

②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

總體是統計學概念,是指研究對象的全體。研究對象的范圍大小,得根據研究目標考慮。其范圍有來源范圍和特徵范圍。來源范圍有地域、學校、班級;特徵范圍有性別、年齡、心理特質等。例如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學生的范圍是某一地區還是某一學校,在什麼類別的學校,在什麼年級或年齡段,這些都要進行明確的界定。范圍不同,最後得出的研究結果會很不同。

③對一些關鍵概念進行界定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由於學派林立、觀點各異,所以有許多名詞術語往往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為了避免由於一些關鍵性名詞概念上的歧義,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評審、研究過程中產生認識上、觀念上的不統一,避免由於這些歧義造成他人對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時,對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詞下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⑺研究的內容

研究內容是研究方案的主體,回答的是研究什麼問題,問題的哪些方面。它把課題所提出的研究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小問題。研究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關,課題越大內容就越多。但許多老師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這對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細化,一點一點地去做。

⑻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問題。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根據各種研究方法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收集研究數據資料的方法,如調查法、觀察法、測量法、文獻法等。這些方法旨在獲得對象的客觀資料,而不給予對象任何影響。另一類方法是旨在改變和影響變數的方法,如實驗法、行動研究法。這些方法是要通過施加某些干預而獲得某些期望的結果。有一些研究可能採用單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則可能採用多種方法。例如採用實驗法或行動研究法,也必然要採用第一類的數據資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實驗的最終結果如何。

⑼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要求,用多少時間,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它使得研究者一開始就心中有數,在實施研究中一環接一環、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作,從而保證研究能按預定要求如期完成。步驟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備階段;方案實施階段;專家論證評價,總結驗收和結題三個階段。

⑽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後的研究結果以什麼形式出現。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論文和報告,專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學儀器,教學軟體(包括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研究周期較長的課題,還應該分別有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階段成果可以按學期列出。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就沒有完成。

⑾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課題組成員要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而確定。課題組成員並不是越多越好。課題組的成員必須都承擔課題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務。不應有光掛名不幹事者。課題組各成員承擔的任務的性質應與承擔者的學識、能力相適合。計劃中要把課題組負責人、成員的名單、分工寫出。必要時,還應把各人的專業、能力特長,曾有的研究經歷和成果列出,以便課題管理者對課題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⑿、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經費與設備是開展教育科研的物質條件。要本著少花錢辦大事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謀劃。

⑹ 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學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目前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
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法、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 觀察法的一般步驟是:(1)事先做好准備,制訂觀察計劃,先對觀察的對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最後制定整個觀察計劃,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的步驟、次數、時間、記錄用紙、表格,以及所用的儀器等;(2)按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在進行觀察過程中,一般要嚴格按計劃進行,必要時也可隨機應變,觀察時要選擇最適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並及時作記錄;(3)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二、調查法
調查法是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教育實踐的方法。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訪問、開調查會、發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調查法常同觀察法、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調查法的步驟是:(1)准備,選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研究有關理論和資料,擬定調查計劃、表格、問卷和談話提綱等,規劃調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種必要的安排;(2)按計劃進行調查,通過各種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況,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調查報告。
三、歷史法
歷史法強調一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性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廣泛搜集被研究國家教育的歷史文獻資料,鑒別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較被研究國家教育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最後得出相應的結論。
四、比較法
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的方法。採用比較法要注意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反映,等等,明確可比較的指標。從而正確掌握某一國家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明確可以借鑒和學習什麼。 比較法的步驟是:(1)描述,准確、客觀地描述所要比較的教育現象的外部特徵,為進一步分析、比較提供必要的資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如做出統計材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設立比較的標准等;(3)比較,對資料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異同和差距,提出合理運用的意見。比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五、統計法
統計法是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的方法。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如整理實驗或調查來的大量數據,找出這些數據分布的特徵,計算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將大量數據簡縮,找出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還可進一步使用推斷統計法,即利用描述統計取得的信息,通過局部去推斷全局的情況。此外,近幾十年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實驗設計,要求在較嚴謹的實驗研究中檢驗設計中所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 統計法一般分為兩大步驟:(1)統計分類:整理數據,列成系統,分類統計,制統計表或統計圖;(2)數量分析;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找出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從中找出改進工作的措施。使用統計法,必須學會科學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統計計算的技術。
六、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設置的條件下進行,可藉助各種儀器和現代技術。後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條件下進行。兩者都要保證受試者處在正常的狀態中。 實驗法一般分三種:(1)單組法:就一個組或班進行實驗,看施加某一實驗因子與不施加實驗因子,或在不同時期施加另一實驗因子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2)等組法:就各方面情況相等的兩個班或組,分別施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再來比較其效果;(3)循環法:把幾個不同的實驗因子,按照預定的排列次序,分別施加在幾個不同的班或組,然後把每個因子的幾次效果加在一起,進行比較。實驗法進行的步驟是:①決定實驗目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擬定實驗計劃;②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③實驗的進行,在實驗過程中要作精確而詳盡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④處理實驗結果,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對結論,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與實驗法有關的還有模擬法,即創設專門類似物(模型)或情境的辦法。科學模擬便於進行精確分析,把所得結論用於現實環境。
七、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為了克服傳統的教育研究脫離教育實際、脫離教師實際的弊端,教育實踐的參與者與教育理論工作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技術,在真實、自然的教育環境中開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模式。

⑺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⑻ 研究課題的途徑和方法怎麼去解釋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型、拓展型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去探求知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實際的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為主要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它以研究課題為載體,使學生通過最基礎的研究活動,學會科研的基本方法,並初步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中,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新穎關系,能營造一個使學生勇於探索、勇於爭論、相互學習鼓勵的良好學習氛圍。數學研究性學習注重問題的解決,但更加關注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
用於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材料,一般是以課題形式為主,一個課題探討一個專題。對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既要是學生所學數學知識的綜合與實際應用,又要對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有較好的訓練價值,對高中學生來說,較好的課題應該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有體驗的數學問題,或者是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因此在確定研究課題時,不僅由教師提供,而且更要鼓勵學生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調查、思考,抽象概括出數學問題,從而形成研究課題。下面從課題確定的原則和來源兩個方面來談談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研究課題的選擇。
一、確定研究課題的原則
1.適應性原則
學生是研究課題的研究者和解決者,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角,因此,研究課題的選擇要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相適應,課題的難度要掌握在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太難或太容易的問題都不宜作為課題讓學生研究,選題時要充分利用學生所學知識,使學生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基本方法。
2.問題性原則
在選擇課題時,不是提供一篇學生沒有學過的教材讓學生去學習、理解與記憶,而是呈現給學生一個需要學習和探究的數學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是一些背景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數學建模去解決。
3.開放性原則
數學研究性學習具有最大的時空開放性,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後,走出課堂和書本,通過媒體、網路、調查等多種渠道,收集信息資料,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另外,由於各人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及學習能力的差異,對課題的理解,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設計,手段的應用以及研究結果的表達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所選課題應該能讓學生應用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得到解決。同時,課題解決過程中學習時間的安排,課題切入點的確定,研究方式的選擇,結果的表達等方面均要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為學習者和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足夠的空間,而不能強調結論的唯一性與標准化。
4.社會性原則在確定研究課題時,應強調數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數學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因此,我們在選擇課題時,應特別關注與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研究課題的研究學習,學會發現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並進一步體會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5.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點。數學研究性學習要使學生在解決研究課題的過程中,通過親身參與社會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結論表述與分析驗證等一系列實踐活動,獲取親身參與研究與探索的體驗,體會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並使他們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二、數學研究課題的來源
1.深入研究教材,從教材中取得課題
數學教材是研究課題的重要來源,新編的高中數學教材(練習部分)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如果我們注意挖掘教材,就可以從中找到很多適合學生探究的課題。

這些課題的特點是學生利用近階段所學數學知識,通過探究與合作,教師作適當的指導,都能很快得到解決,具有「短、平、快」的特點。
2.結合生活、聯系社會實際選擇課題數學的應用是廣泛的,要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生產實際中把實際問題提煉成數學研究課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處處皆數學」。也可由教師選編一些與社會、生產、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研究課題供學生選擇解決,這些課題既要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吸引學生進行研究探索。例如以下的一些課題:
(1)去銀行存錢,存五年期和一年期的年利率是不同的。請學生調查銀行存款利率,然後解決以下問題:甲、乙兩人在同一天各去銀行存入1000元錢,甲存為五年期,乙存為一年期並在每年到期時領取本息後一並再存為一年期,每次領取時要交納20%的利息稅,問五年後,甲乙兩人誰的收益大,兩人的本息合計金額差是多少?
(2)在一條生產流水線上有5台機器工作,它們間隔的距離是相等的,我們要在流水線上設一個檢驗台,零件經檢驗合格後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若5台機器的工作效率相同,問檢驗台應設在何處,可使移動零件所走的路程之和最小?如果是n台機器呢?如果這些機器的工作效率各不相同呢?
(3)調查報亭賣報情況(進價、售價及賣不出去而退回每份報紙賠錢多少),統計一個月的銷售情況,為報亭主人決策,使之收益最大。
(4)調查保險公司養老保險險種及分紅方法,某人在40足歲時參加保險,或將應交保額逐年存入銀行,假設此人預期壽命為75足歲,請你對這兩種投資方式進行比較,確定此人是投保收益大,還是存銀行收益大。
(5)叫做「黃金數」,一個矩形的寬與長之比為黃金數的叫做「黃金矩形」,這樣的矩形看起來比較美觀,因此有人認為一般的報刊版面的寬與長之比是黃金分割比,請你去學校閱覽室實地測量10種報紙雜志的寬與長之比,找出它們的比值大致是什麼數,為什麼用這個數?
(6)現在很多人家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請你用所學的數學、物理、地理知識說明在各個不同季節,熱水器安放的傾斜角為何值時,可使正午時陽光直射熱水器,從而取得最大熱效率。根據你的研究,你可以向熱水器生產廠提何建議?
3.由學生自行提出問題,確定課題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力和想像力,一旦他們研究問題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超乎教師的想像。以下幾個問題就是由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總結提煉而提出來的:
(1)節假日隨父母去超市購物,去收銀處付款時往往要排很長的隊,如何合理安排收銀機,使顧客排隊時間最短?
(2)商店經常打出打折的招牌來吸引顧客,「打折」背後究竟有什麼奧妙,進價和原價到底是多少,調查進價和原價,計算「打折」後的實際利潤是多少?
(3)居民住宅區中兩幢樓房之間的距離為多少時,可以使每幢房子底樓在冬季每天10點到下午2點能曬到太陽?
(4)下雨天用各種不同的容器收集雨水,分別計算降雨量,與氣象台的預報作比較。
(5)足球運動員在射門時,面對對方守門員,射門時的角度、球速與守門員撲球時的移動速度有何關系,能將球射進球門?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需要教師從可行性、實用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指導,以防不切實際。但要以鼓勵為主,對目前限於知識結構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切不可輕易否定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有的課題可適當增加條件,以使課題更切實可行。
在實施數學研究性學習時,課題可以在課堂上或課外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後進行探究學習,收集信息資料做研究,可一人研究,也可以幾人合作,教師可作適當的點撥指導,然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主要是做聽眾,也可發表意見、見解或提出疑問,不要追求結論的完美,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過程。

⑼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五、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八、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 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研究途徑及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in10在哪裡連接網路連接網路設置方法 瀏覽:27
霍香正氣水可以治療腳氣的最佳方法 瀏覽:96
快速減輕胃痛的方法 瀏覽:472
快速降體重的方法 瀏覽:683
我是賣家鏈接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83
手機不開機修復方法 瀏覽:90
扁平疣最佳方法 瀏覽:132
定編的方法案例分析 瀏覽:170
簡易雨傘安裝方法 瀏覽:703
手機液晶屏閃爍解決方法 瀏覽:137
兩極管測量方法 瀏覽:39
女性治療甲亢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9
簡單做香蕉布丁的方法 瀏覽:825
絕對濕度計算方法高中 瀏覽:525
gta5mod安裝方法 瀏覽:924
一根線最簡單取戒指方法 瀏覽:300
49生男生女計算方法 瀏覽:193
農村房屋拆遷面積測量方法 瀏覽:790
十畝小麥種植方法 瀏覽:492
所謂自愈的方法就是手機調成靜音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