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常用需求分析方法

常用需求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04 14:52:13

1. 企業常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stow分析法這是很多企業在使用的方式,你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2. 需求分析有哪些方法

三種需求分析的方法:結構化分析方法、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面向問題域的分析方法。
結構化的分析方法是傳統的分析法,它的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可以不需要精確地定義系統,只需要根據業務框架確定系統的功能范圍,以及每個功能的處理邏輯和業務規則,功能需求規格書等。因為不需要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方式比較靈活多樣,可以採用圖表、示例圖、文字等等方式來描述系統。在系統開發以前,一般還可以採用更為直觀的原型系統方式和最終用戶進行交流和確認,因此對業務需求的要求會低一些,業務需求階段的周期相對容易控制;通過業務全景圖,最終用戶也能了解系統的功能;通過功能活動圖和業務規則的描述,也可以相對精確地描述業務系統;因為沒有嚴格的標記語言,可以採用適當的篇幅描述適當的系統。當然,這種方法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分析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可能缺乏共同語言,機器不能識別業務需求書,在設計階段還需要繼續和用戶確認一部分功能。

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的最大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就能夠非常精確地描述一個系統,採用程序語言的方式和最終用戶交流(最終用戶必須要熟悉這種語言),能夠在項目一開始就發現很多問題,避免在開發的過程中出現需求的反復,而且在系統設計和開發階段不需要最終用戶參與。在實施上,一般可以採用場景、業務功能等方式來描述,比較適合於業務流程環節多的系統,或者軟體產品的開發。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現實中,絕大多數的應用系統都很難在需求階段就可以被精確地抽象化定義,所以這種方法的缺點和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用戶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最終的業務系統應該是什麼樣,或者採用一種抽象的方式能夠確定最終的應用系統;其次,因為最終用戶不需要參與設計和開發階段的工作,所以雙方確定業務需求的過程也會比較長;同時,因為是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語言是非常邏輯化的,一般通過某種方式可以使機器識別業務需求,採用這種方式寫的業務需求是非常格式化的,一方面描述一個系統需要的信息非常多,可能使需求說明的篇幅非常長,不便於理解和閱讀;另外由於通過抽象的方式來推演最終系統的運行方式,對業務人員的要求非常高。

3. 傳統需求分析方法包括哪些主要特點是什麼

傳統需求分析方法:結構化分析方法。

主要特點:結構化的分析方法是傳統的分析法,它的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可以不需要精確地定義系統,只需要根據業務框架確定系統的功能范圍,以及每個功能的處理邏輯和業務規則,功能需求規格書等。

因為不需要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方式比較靈活多樣,可以採用圖表、示例圖、文字等等方式來描述系統。在系統開發以前,一般還可以採用更為直觀的原型系統方式和最終用戶進行交流和確認,因此對業務需求的要求會低一些,業務需求階段的周期相對容易控制。

通過業務全景圖,最終用戶也能了解系統的功能;通過功能活動圖和業務規則的描述,也可以相對精確地描述業務系統;因為沒有嚴格的標記語言,可以採用適當的篇幅描述適當的系統。

當然,這種方法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分析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可能缺乏共同語言,機器不能識別業務需求書,在設計階段還需要繼續和用戶確認一部分功能。



需求分析原則

為了促進軟體研發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軟體領域提出了許多軟體開發與說明的方法,如結構化方法、原型化法、面向對象方法等。這些方法有的很相似。在實際需求分析工作中.每一種需求分析方法都有獨特的思路和表示法,基本都適用下面的需求分析的基本原則。

1、側重表達理解問題的數據域和功能域。對新系統程序處理的數據,其數據域包括數據流、數據內容和數據結構。而功能域則反映它們關系的控制處理信息。

2、需求問題應分解細化,建立問題層次結構。可將復雜問題按具體功能、性能等分解並逐層細化、逐一分析。

3、建立分析模型。模型包括各種圖表,是對研究對象特徵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通過邏輯視圖可給出目標功能和信息處理間關系,而非實現細節。由系統運行及處理環境確定物理視圖,通過它確定處理功能和數據結構的實際表現形式。

4. 軟體工程中常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一、過濾需求的方法
做後端系統,要學會的第一個技能就是砍需求。也就是過濾需求。

這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是體現後端產品價值判斷的基礎。

過濾需求的方法,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判斷需求是否是偽需求,應該被過濾掉。

1. 用戶場景模擬法
後端產品的出發點就是幫助業務用戶,因此在調研需求的時候要模擬業務的場景,分析業務用戶提到的需求是否能解決他的問題。

如果不能幫助用戶,那麼這個需求就可能是偽需求。

以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貨到付款」類型的訂單會因為缺貨而無法發出,如果超過一定的時間,客服就會跟顧客溝通,幫顧客取消訂單。

需求:由於這種訂單的數量還是蠻多的,逐個取消太費時間,因此業務用戶要求在「缺貨訂單」列表頁增加「批量取消訂單」按鈕。

分析:調研到業務操作場景,是先找到該類缺貨訂單,然後和顧客溝通,顧客同意刪除,才進行刪除。也就是逐個溝通確認,再逐個取消訂單的,所以「批量取消訂單」無法被有效使用。

因此,該需求是個偽需求,應該被過濾掉。

2. 功能歸屬分析
專門的系統做專職功能,有助於合理的產品體系建設。

因此需求調研的時候,可以通過系統的定位,判斷需求是否應該在該系統完成。

如果不屬於該系統范疇,那麼直接說服需求方更換方案。以

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CRM系統(顧客關系管理系統)有一個顧客標簽生成功能,就是根據顧客的消費行為數據,自動對應關聯上標簽,如優質顧客、高潛力顧客、欺詐顧客等。

需求:業務用戶提出需求,除了做上述的基礎標簽之外,還要做出英語版本的標簽(就是把標簽文案翻譯成英文),這樣歐美員工可以在英語版本的系統下使用。

分析:調研到翻譯之後的標簽不是在CRM系統使用的,而是給到SMS(客服系統)使用的。

所以應該由SMS根據CMS提供的基礎標簽數據,自己做二次的衍生。

之所以這樣,首先是為了避免未來更多語言版本的擴展需求或更多系統提出類似的需求;

其次,CRM系統已經完成了「接力賽」的第一棒,創造了基礎數據,那麼其他系統要特殊化使用,完全可以自行進行特殊化處理,無需耦合回CRM系統。

結論:案例的需求本身是真需求,並且實現上也沒難度,但是該功能的定位超出了本系統范疇,專門系統做專職功能,化衍生需求應該在下游執行。

否則,耦合性過高只會增加系統的復雜程度,難以維護和擴展。

二、拆分和聚合的方法
1. 拆分需求法
業務用戶提出一個需求,很可能只是短短的一段話。

但是不要高興太早,可能這一句話暗含了很多線索,因此要善於拆分:

先找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再圍繞核心點,理清前、後、左、右、上、下的旁系需求點。

每個需求點再當做一個子需求進行調研,最後再聚合在一起。

以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訂單業務的類型很多,訂單退貨之後需要創建售後單據,但是因為數量大,所以花費很多人力,且手動創建有出錯的風險。

需求:業務提出的需求是「增加退貨訂單自動創建售後單的功能」,這是個一句話需求。

該一句話需求,其實包含了多種具體的訂單類型和場景,那麼我們就要拆分調研,拆分的維度比如:

自營訂單、第三方訂單、貨到付款訂單、先款後貨訂單、部分退貨訂單、完全退貨訂單、服裝事業部訂單、電子事業部訂單等,其中每一個維度就相當於一個小需求。

這里不一一展開。

2. 聚合需求法
拆分法是對單個需求分解成若干小需求進行調研,聚合法相反,是找到許多個相互關聯的小需求的共性,然後統籌成一個大需求去完成。例如:

由於業務用戶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各自為政,於是張三、李四可能都對一個業務流程有相同的需求,或者對同一個功能有相同的優化期望,結果倆人分別提了需求過來。那麼產品經理就要找到二者背後的相關性和交叉區。

然後統籌規劃,聚合在一起當作一個需求來調研,最終輸出一個整體的需求調研結果。

三、利用輔助功能調研需求
調研產品現有功能,可以用來確認原有功能的邏輯,或者確定新需求方案是否可行。

比如業務用戶需要更新一個功能,為了避免更新出錯或遺漏,產品經理需要知道修改前和修改後是否會能正常運行。

最基礎的辦法就是自己設計一個測試用例,記錄操作方式、狀態變化、數據流向等。看看下面的例子:

背景:從銷售網站獲取到OMS系統(訂單管理系統)的訂單信息中帶著顧客的郵箱。顧客下完單,可能會在銷售網站修改郵箱,而此時已經獲取到OMS的歷史訂單中的郵箱是不變的。

需求:顧客若在銷售網站修改郵箱,要求已獲取到OMS的該顧客的訂單中的郵箱也要同步修改。

分析:需求是很明白的,也有它的意義,但有風險。

因為我們知道訂單信息貫穿於整個訂單流轉過程中,牽扯到訂單編輯、審核、取消、配貨、發貨等,而這些環節跳轉的觸發條件可能就是某個信息更新(這裡面就可能包括有郵箱更新)。

因此,更新郵箱是否會影響流程中的某些環節,一時間很難准確知道。

於是,我們可以採用預測試的方式,設計測試用例,在測試機運行一些訂單,觀察各個環節郵箱變更的影響,然後收集起來分析對策。

測試法就像是探雷一樣,主要用來解決未知風險點。這個方式的重點是記錄和分析操作前狀態、操作位點、操作後狀態、操作後觸發的連鎖反應、數據流向等。

四、「拔蘿卜帶出泥」的方式調研需求
調研需求時,產品經理要拔蘿卜帶出泥,挖掘用戶沒看到的需求點和價值。

舉例說明:

背景:公司入駐到銷售平台後,銷售平台會對入駐的店鋪的違規行為進行罰款。

需求:業務用戶提出需求,將銷售平台的罰款數據抓取到訂單系統,關聯訂單數據,以便進行人工分析。

分析:

第一步,先拆分需求,確定什麼是罰款數據,總共有哪些罰款種類,需要對接哪些罰款種類,罰款數據與訂單系統關聯方式是什麼,是否都能關聯到,關聯不到怎麼辦,銷售平台是否已經提供了公用的罰款介面,Token(請求許可權)如何獲取,抓取頻率怎麼樣,數據增長幅度多大,獲取之後做哪些展示和搜索,用戶許可權怎麼設置,需要和訂單系統做哪些交互,該需求的價值是什麼……

第二步,挖掘需求:是否需要作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規則是什麼;是否需要做監控和預警,是否需要指派負責人;其他業務人員是否也有類似需求,其他平台是否也有類似需求……

通過「拔蘿卜帶出泥」的方式,連帶出更多需求點。將上述調研結果重新組裝起來,得到一個系統化的完整需求。

羅列出需求要點和對應的驗收目標,這樣使得需求具象化,同時又不會遺漏細節,內部充實,外部閉環,並且進行了價值挖掘,做成控制閾值、預警、責任人分派、趨勢分析、損失分析等高價值的功能,超出業務的預期。

5. 需求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結構化的分析方法是傳統的分析法,它的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可以不需要精確地定義系統,只需要根據業務框架確定系統的功能范圍,以及每個功能的處理邏輯和業務規則,功能需求規格書等。因為不需要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方式比較靈活多樣,可以採用圖表、示例圖、文字等等方式來描述系統。在系統開發以前,一般還可以採用更為直觀的原型系統方式和最終用戶進行交流和確認,因此對業務需求的要求會低一些,業務需求階段的周期相對容易控制;通過業務全景圖,最終用戶也能了解系統的功能;通過功能活動圖和業務規則的描述,也可以相對精確地描述業務系統;因為沒有嚴格的標記語言,可以採用適當的篇幅描述適當的系統。當然,這種方法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分析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可能缺乏共同語言,機器不能識別業務需求書,在設計階段還需要繼續和用戶確認一部分功能。

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的最大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就能夠非常精確地描述一個系統,採用程序語言的方式和最終用戶交流(最終用戶必須要熟悉這種語言),能夠在項目一開始就發現很多問題,避免在開發的過程中出現需求的反復,而且在系統設計和開發階段不需要最終用戶參與。在實施上,一般可以採用場景、業務功能等方式來描述,比較適合於業務流程環節多的系統,或者軟體產品的開發。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現實中,絕大多數的應用系統都很難在需求階段就可以被精確地抽象化定義,所以這種方法的缺點和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用戶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最終的業務系統應該是什麼樣,或者採用一種抽象的方式能夠確定最終的應用系統;其次,因為最終用戶不需要參與設計和開發階段的工作,所以雙方確定業務需求的過程也會比較長;同時,因為是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語言是非常邏輯化的,一般通過某種方式可以使機器識別業務需求,採用這種方式寫的業務需求是非常格式化的,一方面描述一個系統需要的信息非常多,可能使需求說明的篇幅非常長,不便於理解和閱讀;另外由於通過抽象的方式來推演最終系統的運行方式,對業務人員的要求非常高。

6. 需求分析有哪兩種主要分析方法

從系統分析出發,可將需求分析方法大致分為功能分解方法、結構化分析方法、信息建模法和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
(1)功能分解方法。
將新系統作為多功能模塊的組合。各功能義可分解為若乾子功能及介面,子功能再繼續分解。便可得到系統的雛形,即功能分解——功能、子功能、功能介面。
(2)結構化分析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是一種從問題空間到某種表示的映射方法,是結構化方法中重要且被普遍接受的表示系統,由數據流圖和數據詞典構成並表示。此分析法又稱為數據流法。其基本策略是跟蹤數據流,即研究問題域中數據流動方式及在各個環節上所進行的處理,從而發現數據流和加工。結構化分析可定義為數據流、數據處理或加工、數據存儲、端點、處理說明和數據字典。
(3)信息建模方法。
它從數據角度對現實世界建立模型。大型軟體較復雜;很難直接對其分析和設計,常藉助模型。模型是開發中常用工具,系統包括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和決策支持。實質上,也可看成由一系列有序模型構成,其有序模型通常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數據模型、控制模型和決策模型。有序是指這些模型是分別在系統的不同開發階段及開發層次一同建立的。建立系統常用的基本工具是E—R圖。經過改進後稱為信息建模法,後來又發展為語義數據建模方法,並引入了許多面向對象的特點。
信息建模可定義為實體或對象、屬性、關系、父類型/子類型和關聯對象。此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實體和關系,基本工具是E-R圖,其基本要素由實體、屬性和聯系構成。該方法的基本策略是從現實中找出實體,然後再用屬性進行描述。

7. 項目需求分析的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只強調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結構化方法,動態分析法等(個人認為,對初學者不必深究這些方法,實際上我也從來沒用過這些方法)在此不討論.
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軟考等常考的知識點).原型就是軟體的一個早期可運行的版本,它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
原型化方法就是盡可能快地建造一個粗糙的系統,這系統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這個系統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這樣一個系統的目的是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演算法的可行性,技術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等.如,為了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軟體工具快速的建造一個原型系統,這個系統只是一個界面,然後聽取用戶的意見,改進這個原型.以後的目標系統就在原型系統的基礎上開發.
原型主要有三種類型(軟考考過):探索型,實驗型,進化型.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對目標系統的要求,確定所希望的特性,並探討多種方案的可行性.實驗型:用於大規模開發和實現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適,規格說明是否可靠.進化型:目的不在於改進規格說明,而是將系統建造得易於變化,在改進原型的過程中,逐步將原型進化成最終系統。
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是有兩種不同的策略:廢棄策略,追加策略.廢棄策略:先建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針對這個系統反復進行修改,形成比較好的思想,據此設計出較完整,准確,一致,可靠的最終系統.系統構造完成後,原來的模型系統就被廢棄不用.探索型和實驗型屬於這種策略。
追加策略:先構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作為最終系統的核心,然後通過不斷地擴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發展成為最終系統。進化型屬於這種策略.

8. 需求分析常用方法都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問卷調查法,是指設計方就用戶需求中的一些個性化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的需求或問題,通過採用向用戶問卷調查表的方式,達到徹底弄清項目需求的一種需求獲取方法。 這種方法適合於設計方和建設方、使用方都清楚項目需求的情況。因為建設方和使用方都清楚項目的需求,需要雙方進一步溝通的需求或問題就比較少,通過採用這種簡單的問卷調查方法就能使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顯然對於樂百氏集團這樣規模龐大的公司,簡單的問卷調查是不能夠滿足准確獲得需求的需要的。會議討論法,是指設計方和用戶相關人員召開若干次需求討論會議,達到徹底弄清項目需求的一種需求獲取方法。這種方法適合於設計方不清楚用戶的詳細業務需求,但使用方清楚項目需求的情況。因為使用方清楚項目的需求,他們能准確地表達出他們的需求,而設計方有專業的需求,而我們有專業的軟體開發經驗,經過回憶討論交流之後,能夠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准確描述和把握。這個方法對於准確的獲得樂百氏公司的需求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本案例中系統的設計人員也是這么做的,他們通過和樂百氏項目組經理的討論,很快了解了樂百氏的運作過程的數據。界面原型法,是指設計方根據自己所了解的用戶需求,描畫出應用系統的功能界面後與用戶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界面原型」這一載體,達到雙方逐步明確項目需求的一種需求獲取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於設計方和用戶都不是非常清楚項目需求、只是大概了解用戶需求的情況。因為設計方和用戶方都不能非常准確的描述出客戶的需求,因此此時就更需要藉助於一定的「載體」來加快對需求的挖掘和雙方對需求理解

9. 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1.1 需求的背景

需求的背景指的是動機,這一項實質上是換位思考,它能夠幫助我們從業務方的角度,從使用場景、用戶心理去理解需求。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所接收到的「需求」常常是表述不清晰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具有欺騙性的。

一個問題會對應許多的解決方案,找到真正的需求,也正是我們的職責。

1.2 需求的受眾

需求的受眾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兩點:

誰是真正的受眾;
受眾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
需求的來源很多,可能是用戶、業務方等。我們需要分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受眾。

在一個需求里不同的角色認知和訴求是不同的,當信息帶上了主觀判斷也就被污染了。

其次,則是覆蓋度的問題。對於頻次不夠高或者人群不夠有代表性的需求,投入產出比會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辨清受眾,在評估需求的優先順序和制定解決方案時,迷惑性會大大降低。

1.3 需求的目的

需求的目的指需要做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接到的「需求」其實是業務方過濾後的「解決方案」。

以「口渴」為例,此時業務方提出的需求是要製作一台飲水機,然而飲水機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挖掘到背後的動機是「口渴」,那麼我們可以從補充水分和減少水分的流失來著手提供解決方案。

1.4 需求的目標

在漢語辭典里的解釋,目的是期望,而目標是成果。

目標更為具象,並且能夠用數據指標來衡量,後續也能夠指導需求的改進。

需求的本質是為了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最直白的則是開源和節流。具象到目標,可以用創造的收益,提升的效率以及節省的資源等方面進行量化。

2. 因果關系分析法
、需求優先順序的評定
最後一個環節是需求優先順序的評定,我常用的方法是選取影響優先順序的因素並設定比例,經過加權計算出優先順序,分數越高優先順序越高。

其公式如下:

優先順序=因素1比例*因素1分值+因素2比例*因素2分值+….

表1-需求評估加權表

這張表,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兩項:投入產出比以及重要程度。

投入產出比個人認為是必選的,而重要程度中的維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增加、減少。同理,加權中比例的設置也是如此。

10. 需求分析的方法

原型法:獲取一組基本需求之後,快速構造出一個能夠反映客戶需求的初始系統原型。

讓用戶看到未來系統的概貌,以便判斷哪些功能是符合要求的,哪些還需要改進。

按照信息的流向、結構和內容三個方面將現有的需求分析建模方法劃分為結構化分析方法,Jackson分析方法和面向對象分析方法。

通過E-R圖提供表示實體、屬性和聯系的方法,描述顯示世界中的概念模型,不涉及這些實體在系統中的實現方法。

通過數據流圖描述邏輯模型,表示數據在系統內的變化;分層表示信息流和功能的細節。

行為建模採用動態分析方法,直觀地分析系統的動作,最常用的動態分析方法包括狀態遷移圖,時序圖和Petri網。

狀態遷移圖通過描述狀態以及導致系統改變狀態的事件來表示系統的行為,指明了系統如何在狀態間移動。

閱讀全文

與常用需求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扁平疣最佳方法 瀏覽:132
定編的方法案例分析 瀏覽:170
簡易雨傘安裝方法 瀏覽:703
手機液晶屏閃爍解決方法 瀏覽:137
兩極管測量方法 瀏覽:39
女性治療甲亢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9
簡單做香蕉布丁的方法 瀏覽:825
絕對濕度計算方法高中 瀏覽:525
gta5mod安裝方法 瀏覽:924
一根線最簡單取戒指方法 瀏覽:300
49生男生女計算方法 瀏覽:193
農村房屋拆遷面積測量方法 瀏覽:790
十畝小麥種植方法 瀏覽:492
所謂自愈的方法就是手機調成靜音 瀏覽:371
醫用免縫膠帶使用方法 瀏覽:877
甄別性評價方法有哪些 瀏覽:225
沙糖橘的控制方法視頻 瀏覽:342
肌腱炎快速止痛方法 瀏覽:169
天平使用過程研究方法 瀏覽:958
錄像機故障檢測方法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