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統計學
統計學是關於認識客觀現象總體數量特徵和數量關系的科學。
它是通過搜集、整理、分析統計資料,認識客觀現象數量規律性的方法論科學。
由於統計學的定量研究具有客觀、准確和可檢驗的特點,所以統計方法就成為實證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廣泛適用於自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分析研究。
(1)古希臘的實證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在統計學中,數據是非常重要的這里的「數據」是指信息的載體,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的概念也越來越靈活多變。
但萬變不離其宗,「由數據探索事物內在規律」依舊是統計學的核心思想。
數理統計學是統計學科的基礎理論,包括觀察和試驗數據的收集以及數據分析的理論基礎;統計推斷和決策中的統計思想、理論模型及樣本結構等。
具體而言有統計推斷、統計建模、數據分析方法、統計計算等為核心的理論和方法研究。
統計學的核心課程主要有統計學基礎、應用概率論、高等統計、應用隨機過程、回歸模型、非參數統計、多元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抽樣調查、試驗設計、統計計算、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保險精算;
不完全數據分析、生存分析與可靠性、縱向數據分析、定型數據分析、運籌學、計量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質量控制、高級宏觀經濟學、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數學規劃理論與方法、高級時間序列分析、博弈論及其應用等。
② 伽利略的科學方法的特點和影響是什麼
人類自古以來,就在大自然中進化、生存和發展。人類對自身生命的奧妙,以及對絢麗多彩而又復雜多變的自然界,不斷地在進行探索,不斷地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解釋,包括用詩歌、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用哲學、宗教和各種假說等。但是,科學的解釋與它們不同。科學的語言是基於實證的,有推理和經過歸納的,科學上力求用定量而簡明樸素的語言來描述事實,表達概念和規律。
例如,在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自然界的現象,這之中包含了一些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我們松開手,石頭就會落到地上」。古代的人們試圖去描述這個過程,石頭和其它物體是怎樣落向地面的。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首先把對這類現象的描述歸納成為規律,他認為,體積相等的兩個物體,較重的下落的較快。他又認為,在物體下落的過程中,下落的速度是恆定的。直到伽利略以前,在近兩千年的時間里,沒有人對亞里士多德的主張提出疑問。
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主張發生了懷疑。為此,伽利略設計了試驗。傳說他在二十多歲時,爬上位於義大利比薩城的比薩斜塔,做實驗來證實亞里士多德關於物體下落的快慢精確地與它們的重量成正比的論斷是錯誤的。他經過推理,對物體下落是否速度恆定也產生懷疑,為證實他對亞里斯多德主張的疑問,他用一塊近十一米長的木板。木板中間刻畫出一個寬為兩個多厘米的溝槽,並用非常光滑的牛皮紙覆蓋它,讓一個光滑的銅球沿著斜面滾下,用一個帶有閥門的蓄水器計時。在做了球從不同高度滾下斜面的百次左右試驗後,他發現距離和時間之間的關系非常近似於z = Kt2,而不是如亞里斯多德所總結的 z = Kt ,式中K是常數,z是距離,t是時間。當時還沒有可以精確計量時間的儀器,為了計量時間,伽利略在一個水桶的底部裝上一個很細的管子,在做實驗時,在物體沿著斜面下滑的過程中,水同時經過這根細的管子流入一個杯子,精確地稱出杯子里水的重量,就可以知道不同運動時間之間的比例。
伽利略用了定量的方法來進行測量,用實證的試驗方法證實了他的假定,歸納出了規律,證明物體落下是加速度不變的加速運動,而不是速度不變的勻速運動。這種因懷疑而提出問題,用具有精確定量的方法來做試驗,並從事實中歸納出定律和數學模型的過程,集中體現了近代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所以,人們一般認為近代科學從伽利略開始。
伽利略解決了物體是怎樣落向地面的問題。為什麼物體會落向地面,而不是遠離地面呢?這個現象人們都很熟悉,但是很長時期里沒有人問為什麼。直到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Newton,1642-1727)進一步研究了石頭為什麼會落向地球,為什麼是加速運動。他力圖歸納出不僅適用於地球與地球上物體之間的作用規律,也適用於宇宙大千世界的規律。在觀察了許多在自然界發生的過程以後,他從直覺的假想出發,利用數學模型歸納出適用於世上萬物間作用的萬有引力模型。許多不同的試驗為牛頓的假想提供了實證,他的假想就成為了公認的萬有引力定律。
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Einstein,1879-1955)認為牛頓的定律在描述宇宙的某些現象時有局限性,他又在牛頓的基礎上發展了相對論。這種對客觀世界的研究進程會繼續不斷地深入進行下去,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依靠實證來不斷逼近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真理。
總之,科學知識就是指人類經過科學研究而積累的,系統的對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的認識。這個認識在不斷修正,不斷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觀存在。科學知識的表現形式有科學事實、科學概念、科學原理、科學理論和科學模型等。科學知識並不是客觀不變的真理,更不是絕對的真理。通俗地說,科學知識的得來是有道理的,經過實證證明的,但是,它又是有局限性的,它在科學家不斷地探究之中發展和深化。無限的客觀世界是如此復雜,而且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我們人類主觀的認識能力與之相比是十分有限的,人類對客觀真理的探究總是不斷地在曲折中前進。
③ 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指要求任何科學必須以可感覺到的事實作為出發點,並限於描述這些可感覺的事實及其規律的哲學觀點。「實證」一詞(Positive)的意思,按孔德的解釋有四種意義:一是與虛幻相對立的真實,二是與無用相對立的有用,三是與猶疑相對立的肯定,四是與模糊相對立的精確。據說,「實證」一詞直接來自聖西門的著作。孔德稱自己的哲學為「實證哲學」,其目的在於表示他的哲學是依據近代實證科學為基礎的一種「科學的」哲學。「實證」一詞,無非就是要為他的哲學增加一些科學色彩。
孔德認為,一切科學知識必須建立在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這本來是正確的。但是孔德卻由此出發,進而認為一切科學知識必須局限在經驗的范圍內,而且否定規律的客觀性,認為規律只不過是感覺與感覺之間的某種「不變的先後關系和相似關系」,科學的任務就在於從經驗中發現這種先後關系和相似關系。他以傅立葉為例,認為他只研究熱擴散的現象,而且得出許多最重要的嚴格的定律,但他從不探討熱的本質,不像他的先輩那樣在關於產生熱的物質上爭論不休,這就是按照實證的方法去處理自己的課題。所以,從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堅持知識的實證性和科學性,實際上他反對去研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和原因,他認為這些問題應交給形而上學家,也就是哲學家或神學家去論證,這就完全把科學的真正任務搞錯了。科學的任務不僅要總結出現象與現象之間的規律,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現象後面的本質,也就是事物之間的必然的聯系,從而反過來指導實踐。
孔德自認為他的這種實證方法是處理問題的有效的方法,它不僅能處理物理現象,而且能處理社會現象和政治現象。他的這種方法,可以用他的一句明確的陳述來表示,即:任何不能最終還原成特殊或一般事實的簡要闡述的命題是沒有實際或理智上的意義的。他認為除了現象以外,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知識,現象的規律就是我們關於現象所知的一切,現象的本質和最終原因不論是有效的還是最終的,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知和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孔德及其追隨者所說的實證方法的相對主義和懷疑論的實質。這種思想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反對理論思維、反「形而上學」的思潮,實際上是打著科學的旗號反對真正的科學的理論思維,宣揚不可知論。
孔德自稱發現了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也就是人類智力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的發展通過三個階段:①神學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現象被解釋成是神的力量造成的;②是形而上學階段,在這階段上,神的似人的概念由非人和抽象的力量所代替;③是實證主義的或科學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只考慮現象之間的連續的關系,所有想用超出經驗的存在來解釋事物的企圖都被放棄了。
孔德認為這種進化三階段的規律,在思想中是如此,在科學中也是如此,甚至對社會政治秩序的發展也有效。如思想開始是宗教神學觀念的統治,然後讓位於一些抽象的實體如動力因、目的因之類的形而上學概念,實證主義階段則是他的實證哲學統治人們的思想,放棄一切對終極原因和現象本質的徒勞探索而專心致志於現象間定律的發現。
科學在神學階段,天文學表現為占星術,化學表現為煉金術,中期受形而上學支配,力求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近期進入實證時期,則力學、物理學、化學相繼成為實驗科學。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神權社會,中期科學知識形而上學化,政治上則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則所取代,未來的社會則是一個實證的社會,應按孔德擬定的實證政治的原則來辦事,如「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則要由明確的事實,即人是不平等的所取代,要有效地處理這些政治秩序就需要在社會學方面進行細心的工作。所以孔德著手創造社會學。與此三階段相適應,在宗教上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哲學上則是神學哲學、形而上學哲學和實證哲學,處處把實證哲學放在最高位置。
孔德這套三階段發展模式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其實,早在古希臘,那時就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形而上學也相當發達。到了中世紀,隨著神權的統治,各種神學式的經院哲學才發展起來。孔德把他的實證主義作為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只能說明他的不自量力而已。有人指出,聖西門就曾說過類似三個階段的話,認為古代是宗教神學統治的時代,後來是「假設體系」或「自然神論」的時代,近代則是實證的時代。孔德的三階段發展模式不過是將其實證主義的方法硬塞進去,並把它擴展應用到所有的方面。
孔德關於科學分類的思想是比較有名的,將科學分成五類:①天文學;②物理學;③化學;④生物學;⑤社會學。基本上是把學科按發展的時間先後來排列。他有機械論的觀點,並用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至於數學,則被認為只是一種工具,可以放在第一,也可以放在最後。其實,在聖西門的著作中也有類似的思想。他的這種分類法曾經影響了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