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詮釋性現象學研究方法

詮釋性現象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11-26 08:38:10

『壹』 現象學研究方法與步驟的內容簡介

之後,現象學又傳入英、美、日、加、印度、蘇聯和東歐等國家。至此,現象學成為一股國際性的哲學思潮。本書對現象學研究方法與步驟作一些探討。全書共分十二章,主要內容包括作為理論的現象學,體驗與反思,體驗與反思,資料分析,現象學研究實踐探討,反思與評價等。

『貳』 詮釋學的研究方法

有一種教育研究方法叫做「詮釋學」

關於詮釋學方法的歷史發展,美國當代學者帕爾默(R.E. Palmer)在《詮釋學:狄爾泰、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解釋理論》一書中從性質和作用的角度提出了六種界定:1、作為聖經注釋理論;2、一般文獻學方法論;3、一切語言理解的科學;4、人文科學的方法論基礎;5、存在和存在理解的現象學;6、重新恢復和破壞偶像的解釋系統。[3]我國學者洪漢鼎亦提出詮釋學方法的六種性質規定,與帕爾默的差別在於最後一種規定,帕氏主要根據利科爾(P. Ricoeur)的觀點,而洪氏則主要依據伽達默爾(H.-G. Gadamer)的觀點,認為作為實踐哲學的詮釋學是20世紀詮釋學的最高發展。[4]從詮釋學方法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發展來看,詮釋學存在三次重大的轉向:

『叄』 論文用到的研究方法

論文用到的研究方法如下:

實證研枯唯耐究方法:通過收集、分析和解釋實際觀察到的數據來回答研究問題。常見的實證研究方法包括實證調查、實驗研究、案例研究、觀察研究等。

在選擇研究方法時,需要考慮研究目的、研究問題、數據可獲得性、時間和資源限制等因素。同時,還要確保所選的研究方法與論文的主題和研究目標相匹配,並能夠提供有效和可靠的研究結果。具體選擇哪種研究方法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評估和決策。

『肆』 什麼是現象學

概念
現象學phenomenology, 20世紀在西方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
狹義的現象學指20世紀西方哲學中德國哲學家E.胡塞爾創立的哲學流派或重要學派。其學說主要由胡塞爾本人及其早期追隨者的哲學理論所構成。廣義的現象學首先指這種哲學思潮,其內容除胡塞爾哲學外,還包括直接和間接受其影響而產生的種種哲學理論以及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中所運用的現象學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現象學不是一套內容固定的學說,而是一 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說的現象既不是客觀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觀存在的經驗事實或馬赫主義的「感覺材料」,而是一種不同於任何心理經驗的「純粹意識內的存有」。

詞源
「現象學」的詞源可上溯至18世紀法國哲學家蘭伯爾以及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G.W.F.的著作,但其含義均與胡塞爾的用法不同。胡塞爾賦予「現象」的特殊含義,是指意識界種種經驗類的「本質」,而且這種本質現象是前邏輯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現象學還原法的結果。

發展時期
現象學思潮從20世紀初以來,按時序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胡塞爾現象學時期(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存在論現象學時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和綜合研究時期(40年代以後)。三個時期互有交叉,各時期均包括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胡塞爾現象學時期
胡塞爾現象學是在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學的影響下創立的,但布倫塔諾認為心理行為的意識與該行為對象的意識是同一現象。胡塞爾則認為二者有分別,意識經驗的內容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與二者相關的意向性結構,從而離開了主張主體內在性的傳統唯心主義,返回到原始的「現象」,即各類經驗的「本質」。在他的倡導下所形成的早期現象學運動,旨在使哲學關注的重點,從當時新康德主義的「批判唯心主義」的主體概念,轉向意識經驗中的實在對象。這一運動的主要成員除胡塞爾和對意識中的情緒及價值結構進行現象學描述的舍勒,M.以外,還有所謂哥丁根與慕尼黑小組的A.賴那赫、A.普凡德爾(1870~1941)、M.蓋格(1880~1937/1938)、H.康拉德-馬修斯以及因加爾登,R.等。他們分別在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學、心理學、自然哲學、文學理論等研究中,運用現象學描述法探尋研究對象的「本質」,在對象中尋找不變的「先天」因素。胡塞爾的追隨者們當時認為,現象學是一種實在論哲學。早期現象學運動興起不久便由於胡塞爾轉向先驗現象學而趨分化。胡塞爾通過對意向結構進行先驗還原分析,分別研究不同層次的自我、先驗自我的構成作用和諸主體間的關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他認為,現象學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先驗反思過程中存在著意向對象和與其相應的「諸自我」之間盤結交錯的反思層次。胡塞爾指責其追隨者們誤解了他的「事物本身」的概念,並由於囿於客觀主義和實在論而無法達到先驗意識水平。其追隨者們指責胡塞爾重返側重主體概念的唯心論老路。現象學研究的胡塞爾時期,最終由於海德格爾,M.學說被提出以及舍勒去世(1928)和納粹上台而宣告結束。
存在論現象學時期
胡塞爾的弟子海德格爾在20年代末改變了現象學研究的方向,開創了側重探討存在問題的新思潮。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研究基地也從德國移向法國,並逐漸擴展到其它地區。海德格爾認為,反思的意識盡管重要,但必須首先研究意識經驗背後更基本的結構,即所謂前反思、前理解與前邏輯的本體論結構——此在 (da-sein)結構。只有通過對這一基本結構的研究,才能了解意識和先驗自我的可能性及其條件,從而揭示隱蔽的「存在」。由於海德格爾探討存在的意義問題,因而其學說又被稱作是解釋學的現象學。然而,海德格爾的後期哲學無論是從對象還是方法上看,都與現象學越來越疏遠了。
梅洛-龐蒂是法國現象學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他也認為意識結構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但也既不同意胡塞爾把人最終還原為先驗意識,也不同意海德格爾把人的生存還原為神秘的「存在」,同時也反對薩特把自我的生存還原為自我對生存的意識。他認為「我思」必然把我顯示於歷史情境中,現象學還原的結果是先驗性的「知覺世界」。他強調知覺世界是人與世界的原初關系,因而主體必然「嵌於」世界之中,與世界和他者混同,以此否認唯心主義與實在論的界限。梅洛 -龐蒂是現象學意義論的重要研究者,認為知覺世界是一切意義的源泉,但意義始終是含混性的,其結果是意義與無意義混雜難分,現象學還原也就永無完成之日。
綜合研究時期的現象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比利時、聯邦德國、美國、法國分別建立了胡塞爾研究中心,對胡塞爾的思想重新深入研究,出現了不少精通胡塞爾哲學的現象學者,如比利時的梵布雷達,聯邦德國的蘭德格里伯、芬克和比麥爾。50~70年代在美國更出現了很多介紹研究現象學的學者,除早先的法伯、肯恩斯外,還有考夫曼、古爾維奇、舒茨、艾迪、伊迪、斯皮格伯格、泰美涅茨卡和納湯森等。在歐洲戰後較具獨創性的現象學者還有瑞士的精神病理學家賓斯方格、心理學家閔考夫斯基等。這一時期的現象學者盡管在研究的原則對象和方法論上具有更大的綜合性,但其學術地位一般而言尚不及前兩個時期的主要現象學者。然而,它作為一個整體的現象學思潮,在當代西方人文科學領域的影響卻比以前大得多。它的突出特點是: 研究活動擴展到東西歐、南北美以及亞非各洲,研究人數與學術活動均較前增加。 與其它哲學流派如分析哲學、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解釋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等的比較研究進一步增強。 作為方法論的現象學,較為廣泛地應用於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宗教學、精神病理學、文學理論等人文學科的研究中。

『伍』 通俗地講什麼是現象學

現象學(phenomenology),20世紀在西方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狹義的現象學指20世紀西方哲學中德國猶太人哲學家E.胡塞爾(E. Edmund Husserl,1859~1938)創立的哲學流派或重要學派。

其學說主要由胡塞爾本人及其早期追隨者的哲學理論所構成。廣義的現象學首先指這種哲學思潮,其內容除胡塞爾哲學外,還包括直接和間接受其影響而產生的種種哲學理論以及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中所運用的現象學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5)詮釋性現象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一、胡塞爾現象學時期

胡塞爾現象學是在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學的影響下創立的,但布倫塔諾認為心理行為的意識與該行為對象的意識是同一現象。

胡塞爾則認為二者有分別,意識經驗的內容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與二者相關的意向性結構,從而離開了主張主體內在性的傳統唯心主義,返回到原始的「現象」,即各類經驗的「本質」。

在他的倡導下所形成的早期現象學運動,旨在使哲學關注的重點,從當時新康德主義的「批判唯心主義」的主體概念,轉向意識經驗中的實在對象。

二、代表人物

胡塞爾(E. Edmund Husserl,1859~1938) 德國哲學家、20世紀現象學學派創始人。生於現屬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羅斯涅茲城,系猶太族後裔。他早先攻讀數學、物理,1881年獲博士學位,

1883年起在維也納追隨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1838~1917) 鑽研哲學,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賴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賴堡。

胡塞爾哲學思想的發展可分為 3個時期:前現象學時期(1900年以前)、現象學前期(1901~1913)和現象學後期(1913年以後)。前兩個時期主要是批評19世紀各種經驗論的心理主義,發展布倫塔諾的意識意向性學說,建立了從個人特殊經驗向經驗的本質結構還原的 「描述現象學」。

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現象學方法,即通過直接、細微的內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經驗,從而獲得各種不同的具體經驗間的不變部分,即「現象」或「現象本質」。這一方法又被稱作本質還原法。

『陸』 如何理解沃爾多關於公共行政的定義:應用於國家事務的一門藝術與科學 怎麼理解啊謝謝

摘要:行為主義行政學有三種研究取向:解釋行為主義行政學、詮釋性以及批判性研究,其中實證主義在公共行政學領域曾一度占據著主導地位。一些西方學者以實證主義的有效性標准來評估公共行政學的研究現狀,另一些學者則對此展開了批判與質疑,他們認為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有其自身的價值,不能用主流社會科學的衡量標准來評估詮釋性研究與批判性研究,並由此引發了對西方公共行政學研究現狀的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理論脫離實際傾向嚴重;基本的行為主義行政學學術規范還沒有建立起來,研究方法極不嚴謹,研究質量存在嚴重的問題;對定性研究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等等。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改善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狀況的對策思考,尤其強調要注意區分公共行政學研究在不同國家所處的階段不同。

關鍵詞:行為主義行政學研究;詮釋性研究;批判行為主義學性研究;問題;反思

研究方法的成熟度是衡量一門學科成熟度的主要標志之一。在行為主義行政學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逐漸地形成了三種研究取向:解釋行為主義行政學研究、詮釋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盡管實證主義在公共行政學領域曾一度占據著主導地位,但非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也在不斷地彰顯其研究的魅力。無論是西蒙與沃爾多之間關於邏輯實證主義與文化哲學之間的爭論,還是圍繞著亞當斯和巴爾佛的《揭開行政中的罪惡》而展開的批判主義與實證主義的爭論,或是哈默與古德塞爾就官僚制度而展開的關於詮釋主義與實證主義的爭論,都反映了公共行政學研究在基本取向上的嚴重分歧與沖突。一些西方學者試圖以實證主義的有效性標准來評估詮釋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從而對公共行政的研究現狀得出「應用性的、非理論性的和非積累性的」結論。另一些學者則對此展開了批判與質疑,並由此引發了對西方公共行政學研究現狀的反思。那麼,中國公共行政學的現狀又是如何?西方公共行政學在研究取向上的分歧與沖突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應該如何改善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狀況?本文試圖就上述問題展開探討。

1西方行為主義行政學的研究現狀與反思

1.1行為主義行政學的三種研究取向美國學者傑伊·D·懷特認為,行為主義行政學研究有三種研究取向,分別為行為主義行政學研究、詮釋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

(1)行為主義學性研究。解釋性研究遵循實證主義的哲學傳統,自然科學和主流社會科學都是典型的解釋性研究。它的邏輯一般是一種線性的邏輯,其遵循演繹-法則模式和歸納-概率模式。解釋性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釋與預測,它試圖建構能夠解釋和預測自然和社會事件的理論,其最終目的就是控制自然事件和社會事件。實證主義的研究傳統是與公共行政學的產生與發展一脈相承的。在公共行政領域,公共行政科學化、技術化的理念最早是威爾遜在1887年的《行政學研究》中提出來的。威爾遜呼籲建立一門公共行政科學,明確希望在政府改革中採用科學的方法。馬克斯·韋伯通過他的理想官僚制模型的建構,解決了威爾遜思想付諸實施的技術性問題。

泰勒力圖「證明最先進的管理是真正的科學,說明其理論基礎是明確定義的規律、准則和公共管理學報原則。」他所掀起的科學管理運動迎合了行政科學化、技術化追求的精神。威洛比在《公共行政原則》的序言中強調,「公共行政與任何科學相類似,具有某些普遍適用的基本原理。」古利克和厄威克在《行政科學論文集》中相信科學應該提供普適性原則來指導行政行為,更強調應將公共行政發展為一套科學理論。

可以說,技術理性在傳統行為主義行政學那裡得到了極大的張揚,而對技術理性的極端推崇,進而發展成為對實證主義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解釋性研究模式的偏好,可以說是主流社會科學的正統觀點。「二戰」後,以西蒙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行政學者主張將邏輯實證主義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他們試圖建立一個價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學。在行為主義的影響之下,行政學研究更加醉心於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對錯綜復雜的公共行政活動作微觀上的「數量確定」和精確描述,試圖使公共行政學成為一門與政治分離的、以管理技術和工藝為主的科學。20世紀70年代的公共政策學派與公共選擇學派都深受行為主義行政學的影響,都有明顯的實證取向。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興起的新公共管理是對泰勒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它表明了傳統形態的公共行政理論正在普遍化為一般管理哲學的理論傾向。概而言之,作為主流的社會科學研究角度與範式的實證主義研究,它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公共行政學研究中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至今仍對行為主義行政學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

(2)行為主義行政學研究。詮釋性研究以現象學、行為主義學和語言分析哲學的哲學傳統為根基。詮行為主義的邏輯是循環的,即意義產生於對整體與部分之間關系和模式的認知。詮釋性研究試圖理解行為者賦予其社會情境的意義、賦予自身行為的意義及賦予他人行為的意義,它尋求對社會事件和人為事件的理解,努力擴展我們生活的意義,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環境中行動者的言行。公共行政學中的精神分析組織理論是一種詮釋性研究理論。精神分析的組織理論試圖研究組織中的非理性和無意識的行為和決定,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了解組織中的人們是如何克服他們前進道路上所面臨的各種阻礙而獲得解放的。精神分析的角度不但讓我們意識到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缺點,而且大大豐富了公共行政學的知識。哈默將現象學方法應用於公共行政領域,他的著作《官僚經驗》採用詮釋理論來對官僚制度進行批判。對現代性的批判構成了哈默對官僚制度所有批判的基礎,他分別從社會、文化、心理、語言、認識和政治方面對官僚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批判。

閱讀全文

與詮釋性現象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駁風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51
科目三一擋掛二擋的正確方法 瀏覽:543
硫酸粘菌素效價計算方法 瀏覽:310
阿克曼角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903
四平行八平行計算方法 瀏覽:247
相機三腳架的使用方法 瀏覽:84
原子變數的計算方法 瀏覽:493
報表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381
蘋果下載鬧鈴鈴聲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2
一個月快速增重20斤的方法 瀏覽:108
如何降低肌肉興奮的方法 瀏覽:334
電腦閱卷快速寫字方法 瀏覽:949
林海真假雅馬哈摩托車的鑒別方法 瀏覽:605
無線光貓連接列印機的方法 瀏覽:286
人都變瘦的方法是什麼呢 瀏覽:107
醫用污水提升泵安裝方法 瀏覽:77
電容電壓低的解決方法 瀏覽:973
如何減臉上的贅肉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89
哪些方法可以減少鐵生銹 瀏覽:721
如何放鬆快樂的學習的方法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