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業倫理的研究方法
研究和學習商業倫理學的基本方法可以依從以下線索:
1. 從現實的商業現象、商業關系吵弊的事實入手,找到深層的商業倫理矛盾;
2. 揭示和把握隱藏在商業倫理矛盾中的內在必然規律,以及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目標;
3. 根據商業倫理規律和目標提出的客觀要求,設計出能夠調節商業倫理關系的社會制度,制定商業道德規范,以及相關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商業活動中的基本倫理矛盾:1.自利與利他的矛盾; 2.經濟發展目標與人類社會發展終極目標的矛盾。
解決商業倫理矛盾的方法:
1.解決自利與利他這對矛盾的根本出路——社會公正:
1)社會公正是解決商業活動中自利與利他這對矛盾的根本方法;
2)在現實中,實現社會公正的首要問題就是創建良好的社會制度;
3)實現公正、合理的經濟倫理秩序,制度的建立只是條件之一,道德是另一個必要條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解決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終極目標的矛盾之關鍵——處理好升禪族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1)「人的自由全面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經濟發展對於這一終極目標來說,只應作為必要的基礎條件和手襲櫻段,為實現這一總目標服務;
2)制約經濟發展的變數主要包括:A.保證公民與政治權利平等的社會制度; B.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平等; C.可持續發展模式。
總之,解決商業倫理矛盾總的方法和原則是:兼顧、結合、最優化妥協。為此,根本上有賴於商業主體道德的提高,要求政府、組織和個人根據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去決策和行動。
② 方法論有哪些
三種: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
③ 方法論包括哪些內容,方法論的主要內容
1.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
2.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3.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
4.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
5.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成就了方法論。
6.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
7.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④ 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等。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3、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4、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5、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⑤ 倫理學的任務和方法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把至善作為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並強調四大品德(見四主德)之一的「智慧」。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們的行為及品性的科學,或者說是研究人的道德品性之科學。伊壁鳩魯(見伊壁鳩魯和伊壁鳩魯學派)認為,倫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強調倫理學是研究幸福的科學。與伊壁鳩魯學派對立的斯多阿學派,從強調義務出發,認為倫理學是研究義務和道德規律的科學。公元前 1世紀的羅馬思想家M.T.西塞羅,把他的倫理學著作稱為《義務論》,並將古希臘的倫理學稱為道德哲學,賦予倫理學以新的意義。在近代,人們對倫理學的對象更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分別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生目的的學問;是研究善和惡的學科;是研究人的行為、道德判斷和評價標准,研究道德價值的科學;是研究理性原則和規律的科學;是關於情感意志的科學;是研究道德語言的科學等等。所有這些關於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都是圍繞著道德問題提出的。除了把倫理學看作是純理論抽象的道德哲學的觀點外,大多數倫理學家都承認研究的目的是為尋找和建立一種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培養有道德的人的理論。他們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倫理學的對象和任務問題,但都沒有作出科學的界說。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把道德作為社會的、歷史的現象進行研究,但不是簡單地描述這些現象,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下,研究道德現象中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揭示道德的社會實質和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然形成復雜的社會關系,其中必然包括道德關系;它受著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即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的制約。道德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式之一;在階級社會里,它主要受一定的階級關系的制約。人類社會的道德現象包括道德活動現象、道德意識現象以及與這兩方面有密切關系的道德規范現象。所謂道德活動現象,主要指人們的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等個人和社會、民族、集體的道德活動;道德意識現象指個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各種道德理論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現象一般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應當怎樣或不應當怎樣的行為原則和規范,是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倫理要求或道德准則。這種原則和規范體現於由經濟關系所決定的各種社會關系之中,並通過一定的傳統習俗梁戚和生活方式表現出來。它一旦經過倫理思想家們的概括,又成為道德意識現象的一個部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強調全面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現象的本質、作用和發展規律。它不象舊倫理學那樣,只研究道德現象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也不是只陳述某些「道德事實」和「行為表現」,更不是單純分析某些道德橡弊陵語言的邏輯結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使命是從實際的道德現象出發,給這些現象以規律性和規范性的概括,從理論形態和行為准則上再現道德,使倫理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它既不是一種卜李純粹的理論科學,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應用科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依據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社會道德和個體道德相統一等原則,把倫理學的主要任務具體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揭示和論證道德的社會本質及其發展的客觀歷史過程,即從道德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上層建築和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辯證關系,揭示道德的根源、本質和社會職能,並通過全面考察各種道德類型及其相互關系,揭示各類道德,尤其是共產主義道德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和客觀規律性,為解決各種具體道德問題奠定一般理論基礎,為現實的道德生活提供根本性的指導依據。
②概括並闡釋共產主義道德的規范體系,即在考察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著眼於現實的最高價值標准和更高社會形態對全體成員的道德要求,提煉共產主義道德的原則,規范以及其他道德行為准則,並按其內在聯系,構成嚴謹的理論和規范體系。同時通過廣泛深入的傳播、教育等途徑,使這些社會性的法則或規則轉化為個人自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
③探討共產主義道德的構成和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途徑,在總結先進人物高尚品德和成長過程的基礎上,探討共產主義新人的人生觀、道德理想和個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修養、道德評價等,正確闡釋這些方面所涉及的理想和現實、個人和集體、必然和自由、行為和環境、理智與情感、目的與手段、動機與效果等理論問題,為培養大批具有共產主義品德的新人提供理論基礎和正確途徑。
④批判剝削階級道德及其倫理思想,引導人們發揚革命的高尚道德;批判地繼承歷史上一切優秀的道德傳統和良好的習俗,幫助人們自覺抵制和清除剝削階級的道德習俗的影響。
核心問題及解決途徑
考察人類全部倫理思想的發展歷史,特別是考察歷史上各種倫理學說的演變和相互間的斗爭,主要會涉及到道德的本質和起源還有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准,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決,都必然涉及到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這是倫理學的基本核心問題。
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道德是怎樣產生的,是起源於現實社會人們的經濟利益,還是起源於上帝或者某種理念?道德的作用是什麼,它與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關系如何?歷史上的倫理思想家們,由於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倫理學派別。一般說來,持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總是從唯心主義認識論或宗教神學的世界觀出發闡述道德問題,強調道德乃至人們的道德意識決定或制約著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則往往從唯物主義認識論和人們現實的物質利益出發解釋道德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強調經濟利益或物質生活對道德的制約作用,並以人們的實際經驗或感官需要論證和檢驗自己的道德理論。歷史上這兩種倫理學派的思想家們,都因在社會歷史觀上沒有擺脫歷史唯心主義的束縛,而未能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
②道德的最高原則,按其實質來說,究竟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還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道德的功能在於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人和社會、個體和整體之間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這是決定各種道德體系、道德規范和道德內容的最高原則,也是決定各種道德活動的依據以及道德理想的標准。
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產生以前,對於道德如何調整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矛盾問題,存在著幾種對立的理解。一種理論強調個人的享樂、強調滿足個人的物質慾望,認為幸福就是道德,把道德同人的感官快樂和個人利益等同起來,忽視或否認社會整體利益。另一種理論強調社會、國家或整體的利益,提倡為社會、為國家、為整體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還有一種折衷的理解,即合理利己主義的觀點,主張在滿足個人利益的基礎上才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或者主張從對他人的愛中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主張歸根結柢仍是把個人利益置於社會整體利益之上,認為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的基礎。社會中人們的利益關系是歷史地變化著的,在道德和利益的關繫上,不能一概認為凡是強調利益決定道德的思想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反動的。同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凡是強調階級的、整體的、社會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思想都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反動的。只有在實現了無產階級專政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整體利益已不再是虛幻的情況下,一切主張集體的和整個社會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思想,才必然是進步的;一切主張個人利益高於社會整體利益,把個人利益置於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的思想,才必然是落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