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金融研究思路及方法有哪些
——聚土回答
農村金融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已經發展成了已正規性金融機構為主非正規金融機構(個人)為輔的金融體系服務於農村,在如今的農村金融中,正規機構包括農業相關銀行,農業,農業發展,農村郵政,農村信用社等,而非正規金融機構包括無組織無機構的(1)個人借貸和企業融資,(2)有組織無機構帶有互助資金性質的各種金融會。(3)政府沒有認可的有組織有機構的各種融資形式,如私人錢庄等。
農村金融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包括要研究農村金融的:
(1)農村金融資產總量,包括了解農村金融資當前產量,預測未來可能產量。
(2)農村金融機構盈利水平。
(3)農村金融機構業務量佔全國比重。
研究農村金融包括金融機構面對的問題,包括:
(1)農村正規金融市場主體單一問題
(2)農村金融經營風險很大的問題
(3)農村資金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問題等。
最後應當研究農村金融在未來的發展思路。希望能幫到你。
2.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概括起來主要有 :
①農村區位結構研究。包括研究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在農村社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中 心地區對農村區位布局的影響。
②農村社會結構研究。這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課題。農村經濟結構、階級與階層結構、人口結構、職業結構、群體結構、家庭結構等是構 成農村社會結構的基本要素。家庭經營是許多農村的主要生產經營方式,對家庭和以家 庭為核心的農村群體結構的研究,在農村社會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③農村社區體系研 究。農村社會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圍內形成不同的農村社區,各社區之 間相互聯系構成了農村社區體系。農村社區體系研究主要包括村莊、村鎮和集鎮的特點 和作用,村際聯系和社區格局等方面。
④從農村的角度研究城鄉關系,包括城鄉文化傳遞 的條件與方式。
⑤農村社會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旨在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和提高農 村生活質量。
⑥對農村社會問題的研究。諸如環境、人口、教育、貧困、犯罪、衛生問 題等,探討這些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⑦對農村社會變遷的研究。包括變 遷過程和發展趨勢,導致和制約變遷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農村發展的目標模式和農 村現代化等。
農村社會調查在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中佔有重要位置。為了保證研究工作的科學性 ,建立了一系列農村社會調查指標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有農業生產調查、農村人口調查 、農村家計調查和農村教育與衛生調查等。
3. 如何理解中國農村的社會學
一般來說,農村社會學是研究農村社會結構、農村社會關系、農村社會發展及農村社會建設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在當下中國,雖然農村社會學研究已然成為農村社會研究中的顯學,農村社會學研究者也試圖致力於為農村社會立言並對其做出貢獻,但是,不僅部分研究成果仍以同行為閱讀對象,而且有的研究著力提出一些有可能得到學術共同體青睞的言說,其研究目的在不經意間由對農村社會的責任轉變成研究者尋求、確立並鞏固和擴大自己在農村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
在這樣的境況中,農村社會常常成為某些研究者的「消費」對象,這是「責任倫理」匱乏的表現。雖然「責任倫理」的匱乏是農村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反常現象,但是,學界尚未對這一反常現象給予足夠的重視,鮮見有對其展開的擴展性探索。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本文試圖概述和解釋農村社會學研究中存在的反常現象,並在此基礎上澄清農村社會學研究的理想圖景。
從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徵來看:
第一,以中年男性為主。從性別分布情況看,男性佔95.16%,女性僅佔4.84%;從年齡分布情況看,35歲及以下的調查對象9人,佔14.5%;36~50歲的調查對象46人,佔74.2%;50歲以上的調查對象7人,佔11.3%。
第二,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為主(佔7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調查對象僅佔21%。相較於具有較高文化程度且善於在抽象層面進行推理和論證的研究者來說,調查對象不僅常常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實踐智慧,而且善於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博弈思維方法,並進行換位思考。
第三,以地方經濟精英為主。從調查對象所從事的行業來看,31人為地方經濟精英,包括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業企業家等;17人為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鄉村幹部;1人為法律工作者;2人為中學教師;3人為新型職業農民;8人為普通農民。他們豐富的實踐智慧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其文化程度較低的不足,具有對農村社會學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能力。此外,對於研究成果的質量,除了同行評判,研究成果能否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和重視,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對農村社會學研究來說,最終的服務對象就是與其相關的農村社會主體,本文研究中的調查對象是其中的典型。
為有效而充分地展開反思性研究,對農村社會學研究成果進行「再田野化」調查[iv]是必要且重要的,這也是避免僅僅以同行評議方式來鑒別研究成果質量的一種方式。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民主理念和實踐范圍的擴展以及民主實踐程度的深化,農村社會主體對那些試圖詮釋農村社會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些試圖對農村社會事務提供政策建議的研究成果,具有不可剝奪的民主評價權利。然而,遺憾的是,在當下主要以同行評議方式來鑒別研究成果質量的形勢下,作為農村社會相關研究中的主人公和研究成果的最終服務對象,農村社會主體本應具有的「評判權」被普遍忽視了,甚至被無意地剝奪了。
限於目前研究方法、研究行為和研究成果的繁雜性,對農村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典型成果進行「再田野化」調查和反思性研究是本文採取的主要方法。雖然本文意在對部分相關研究進行反思,但採用的並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法,研究目的既不是對這些個別研究成果進行完全的批判,也不是從對這些個別研究成果的反思推廣到對整個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批判。而是試圖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反思,展現一些為農村社會學研究界所忽視的問題,並明晰這些問題的面貌、特徵和根源,以及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在此基礎上,為妥適識別農村社會學研究中的問題提供必要的參照。
綜合來看,根據研究路徑的不同,農村社會學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詮釋學進路的研究,二是以政策建議為導向的研究。詮釋學進路的研究重在「求真」和「還原」,主要致力於對中國農村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描述,例如對農村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和觀念、歷史經驗和實踐智慧的由來、變遷,以文字或紀錄片的方式進行解釋,並力圖展現這些解釋的構成和依據。這類研究由於主要採用人類學和史學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進路上也往往表現出普遍且有深度的人類學和史學轉向,因而亦可以被稱為「人類學和史學進路上的農村社會學研究」。
以政策建議為導向的研究屬於資政研究,重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致力於對農村社會問題提出政策建議,主要採用經濟學和管理學意義上的實證研究方法,特別注重對研究對象和分析模型的選擇,並試圖通過某種政治性的安排,達致對農村社會問題的解決,亦可以被稱為「經濟學、管理學和政治學進路上的農村社會學研究」。在這種進路中,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表現出深刻的經濟學、管理學和政治學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