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識字教學有哪些方法
導語: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學習漢字的過程就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學習審美的過程。《語文課程標准》更加強了識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明確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至二年級的教學重點。」
一、「課件」滲透法--「樂」中識字
在識字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圖字並茂,視聽結合,能激發學生情趣,啟迪學生思維。譬如,在教學與動物相關的字「狗、貓、雞、豬、猴、虎」等,都採用動畫形式,將視頻和音頻有機結合。那鮮活的畫在映入學生的眼簾,那動聽的樂聲注入學生的耳膜,剎那間,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萌發了內在動機。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二、「拼拆」滲透法--「玩」中識字
在識字時,將已學過的熟字部件拼一拼,組成新的生字,或將生字拆一拆,換成已學過的熟字。這種「拼拼拆拆」的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形式,既能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能起到以新溫故的作用。如教「日」時可拼成「白、目、舊、由、甲」等字,教「青」時可拼成「清、蜻、情、請」等字,反之也然。學生在拼拆中遊玩,在遊玩中識字。
三、「圖畫」滲透法--「賞」中識字
在識字時,將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圖畫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可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展開學生豐富的想像。如教「日」(一輪金黃的太陽)、「月」(一輪彎彎的月亮)、「山」(一座巍峨的高山)、「水」(一道清澈的泉水)等字,有時,也可讓學生提筆繪畫,邊繪畫邊想像字的來歷。圖字並茂,象形會意。學生在欣賞中感受美,在感悟中識得字。
四、「謎語」滲透法--「思」中識字
在識字時,將「編謎語」和「猜謎語」,有機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教「春」(三人日下去春遊)、「意」(日上心頭慶六一)、「告」(一口咬掉牛尾巴)、「恩」(一人困一口,安然上心頭)等字,可先編成謎語讓學生猜,也可以在習完字後,啟發學生自編謎語。這種方式,能使枯燥無味的文字元號與生動直觀的具體事物融為一體,學生在神秘中躍躍欲試,在思考中心領意會。
五「歌訣」滲透法--「誦」中識字
在識字時,為了便於學生記憶,按照漢字的規律編成有韻律的口訣。如教「全」(一人膽子大,敢把大王壓)、「金」(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裡裝著兩塊糖)、「匹」(一個庭院三堵牆,裡面坐個耍兒郎)、「碧」(王大娘、白大娘,並排坐在石頭上)等字,教師邊寫邊念,學生邊讀邊「書空」,直至熟讀成誦。這種口訣,幽默風趣,寓教於樂,琅琅上口,易學易記。
六「動作」滲透法--「演」中識字
在識字時,將有些動詞讓學生模仿演示,不僅體現了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而且伴隨著肢體語言的進行,深入地掌握字形、理解字義。如教「打、拍、搖、推、跑、踩、跳、踢、吃、喝、咬、唱」等動詞時,首先讓學生弄清這些字與「手、腳、口」有關,再讓學生動動手、動動腳、動動口,通過自身動作的演示,強化了字形的記憶,加深了字義的理解。
七、「形聲」滲透法--「辨」中識字
在識字時,將部分形聲字拆開,啟發學生,弄清部首,讀准字音。部首表示形(意義),聲旁表示音(讀音)。譬如:「情、清、蜻」(「情」是心情的「情」,用豎心旁;「清」是清水的「清」,用三點水;「蜻」是蜻蜓的「蜻」,用蟲字旁)的教學和「消、削、逍」(「消」是消失的「消」,用三點水;「削」是削筆的「削」,用立刀旁;「逍」是逍遙的「逍」,用走之底)的教學等等。在中國漢字中,相當一部分是形聲字,學生關鍵是辨清其部首,弄清其含義。
八「語境」滲透法--「悟」中識字
在識字時,教師要盡力創設語言環境,將部分音、形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字置於語境之中,認真領悟區分。如教學「棵、顆」、「謙、歉」、「首、手」、「須、需」等字時,我總是先讓學生口頭組詞造句,把字放在語言環境中去,認真領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長此進行,事半功倍。
一、在語言情境中識字
語言情境識字教學模式是指在識字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識字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和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使學生產生識字願望,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漢字字型,讀准字音,了解字義,掌握識字方法,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鬆的情況下進行識字,提高識字興趣,形成識字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課堂識字效率的目的。
二、在生活中識字
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進行識字,突破封閉的課堂和單一的課本,走進生活,走入社會,使學生在母語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識字。我讓學生在識字的時候,搜集街道上的商標廣告牌匾,剪貼食品包裝袋的文字,製作識字小報,也就是讓孩子們在身邊識字,在生活中積累漢字,使用漢字。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不是把識字當作任務,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三、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識字
由於學生年齡小,學習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易疲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邊學邊玩,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的思維靈活,有創造性地發展。下面我介紹幾種學生喜聞樂見的識字教學方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以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使學生對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產生興趣,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減輕了學生的記憶強度,促進了學生的思維正遷移,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
2.自編順口溜
在集中的歸類識字中,單純的結構分析是孩子們很難接受的,為了激發孩子識字興趣、降低學生的識字難度,我自編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如堵巳不堵己,半堵不堵是個已,等等。總之,「教無定法,但有良法」。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各種途徑和方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和創造的快樂,使「苦學」變成「樂學」。
3.聯想識字
語言文字來源於生活,最終還應該回歸生活。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識字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識記效果,而且對於實際應用生字大有幫助。語文教學強調理解聯系語言環境,「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我覺得識字教學也可以聯系課文進行識字。如在教學識記「寬」這個字時,學生運用拆字法,把「寬」拆分為「宀」「艹」「見」,雖然這也達到了識字的目的,但是我覺得這種識記方法過於生硬牽強,也脫離了漢字的本身含義。
4.游戲法
游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游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我在教低年級時,准備許多卡片,把每課的生字都寫在卡片上,讓學生給相同部首的漢字歸類、組詞、形近字區分時,就採用「找朋友」的游戲法。
5.歸類識字
從漢字的造字法來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幾種,有一定的規律,在教學時若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歸類,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識記效率,又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記的范圍。例如:人教版第二冊《識字一2》,要認識的「樹、松、柏、楊、梨、枝、材」都是形聲字,都帶有「木」。在教學時,我就引導學生觀察,從而發現這些字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得出結論:「這些生字都帶有『木』,都跟樹木有關系。」
同時進行拓展,讓學生想一想還認識哪些帶有「木」的字,然後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本課的生字,而且認識了一些課外的生字,拓寬了識字面。又如:讓學生識字「燈、廳、打」,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的回答很出彩。
有的學生說:「這三個生字都帶有『丁』,帶『火』的是『燈』,帶『廠』的是『廳』,帶『扌』的是『打』。」有的學生說:「因為有『火』才能點『燈』,用手才能『打』。」這樣把一些帶有共同點的字進行歸類,再通過比較,不僅有利於提高識記的效果,而且有利於學生區分形近字。歸類識字法在學生識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形成一定的識字結構,又有助於學生觸類旁通地拓寬識字面。
② 對外漢語漢字教學方法探析
對外漢語漢字教學方法探析
導語:本文主要探討有關漢字教學方法問題,包括部首歸類的教學方法、漢字多音字的教學法、辨析形似字的教學法、漢字的形變教學等具體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研究,為今後的漢字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漢字的構字特點為漢字教學提供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教學方式,就是我們可以把有相同部首的一類字歸並到一起,統一教學。如與樹木有關的漢字一般都帶有“木”字旁,比如:枝,梁,材,楊,柳等。這樣的字,教師可以先給大家講清楚偏旁所代表的含義,然後把這些字一一列出,通過類比的方法讓同學既發現這些漢字的共同點,又節省學習的時間和經歷。或是通過教一個字,帶一組字、一批字,如教“倉”字,可以帶出蒼,滄,艙,創,搶,槍。這樣,識一個就可以認識一大串,達到增識漢字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方法簡單歸結起來就是:習得所有的偏旁部首―掌握各種典型結構的漢字―大量識字。這種漢字部首教學法的基本條件是要求學生先牢固習得漢字的所有偏旁部首。這看似既枯燥又難以掌握,但是如果對此問題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除去7種基本漢字筆劃和142個單體字部首之外,還剩77個所謂無意義的偏旁部首幾乎與日本語的字母假名數量一樣多,完全可以用分類組合,逐一命名的方式加以學習掌握(例如:點組部首―兩點水、三點水、四點底等;蓋組部首―寶字蓋、土寶蓋等),在此基礎上再學習27種基本的漢字結構方式,每種結構方式都以典型的常用漢字進行教學(如:上下結構:歪,只;左右結構:什,泡;內外結構:回,同),這樣能讓學生既學會漢字的所有結構方式,又掌握一些常用字,可以說除了極少部分根本不規則又缺乏明確的部首組合方式的字以外,基本上學生可以寫出基本的漢字來。漢字速成班的學生有大片集中的時間學習漢字,所以可以為他們編寫一套這樣的教案甚至教材,就按照漢字的可拆分性特點,先教授部首、部件,再教授拼合方法,最後組字。這樣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認知能力,使漢字學習有規律可循。
長期以來,外國人在學習現代漢語多音字時,會遇到許多困難。例如:“長”可以讀成cháng,也可以讀成zhǎng,對於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至少是這兩種讀音的通常使用狀態。例如:學習長(cháng)的時候,教師需要給學生例舉“長”的各種常用組詞,把字用詞的方式展現,如長處、長壽、長沙、長征、長效等,盡可能舉多一些常用例子;學習長(zhǎng)也同樣,可舉例長大、成長、長(zhǎng)長(cháng)、長者、長子等。例舉完通常的這些組詞情況,再總結長(cháng)在通常情況下是形容詞,而長(zhǎng)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形容詞。二者詞性和用法的區別不必講得太復雜繁瑣,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常用的固定組合,這樣在通常情況下就可以分辨二者的讀音了。再用這樣的方法,既可強化識字效果,拓寬識字途徑,又能激活學生的語言智慧。而對於那些不太常見的組合方式,大可不必教得那麼詳細。如果學生在具體環境中遇到了沒有見到過的多音字組合,不知道該怎麼讀,教師就可以及時提示大家,以使學生就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更多二者的用例。
形似字辨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謂是個難題,但是如果能將一組易混的形似字歸在一起,根據構字規律,編成一些特點突出、易於理解記憶的短句,則可以化難為易,使學生對形似字印象深刻。如“體”和“休”:人的本錢是身體,人在樹邊是休息;“未”和“末”:未來歲月下面長,末日到了下面短。要區別“采”與“彩”,關鍵在於辨清這兩個同音字的字義。“采”主要表示人的容貌、姿態、神情和精神境界,如神采、風采、文采、興高采烈等;“彩”則主要表示顏色,在與顏色有關的詞里,都用“彩”。由於“彩”字有這樣的特點,在黑板上寫這個字的時候可以把右半部分的三個撇分別用紅黃藍三色寫出,這樣學生在需要用跟色彩有關的字時,就會想到這個有三個彩色撇的“彩”。接下來再把這個字的常用組詞列舉給大家,如色彩、彩雲、彩虹、五彩繽紛等。“剪綵”“張燈結綵”中的“彩”都指彩色的絲綢之類;“彩禮”指訂婚用的各色財物。“彩”有時不表現色彩,如精彩、多姿多彩,是表示出色、多樣的意思。還有“喝彩”表示稱贊、誇獎的歡呼聲,“掛彩”表示負傷流血,“綵排”表示演員化裝排練,這些詞中的“彩”都不直接表示顏色。“光彩”本意表示顏色、光澤,後常用來表示光榮的意思。運用這樣的方法,既能使學生在主動思考的條件下記住一組形似字,又很好地提示了大家這一組字的主要區別,可以讓學生感到生動有趣的同時對這組字印象深刻而清晰。教形似字的時候還有一種好方法來幫助辨別形似字的讀音,就是編歌謠,如《小青蛙》這首歌謠:河水清清天氣晴,青青草地飛蜻蜓。稻田處處呱呱叫,小小青蛙大眼睛。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請你保護小青蛙,它是莊稼好衛兵。青――清、請、晴、蜻、情、精、睛。這樣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謠把“青”組字的各個讀音都包括在內了。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辨析這組形似字的意義的同時掌握它們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讀音。
一切文字都是從原始人的記事圖畫發展而成的,記事圖畫應用的方法就是文字原始創始階段的表形文字。對於這樣的表形文字,我們可以採用將古文字逐漸變形到現代漢字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漢字。如:“目”甲骨文作,像眼睛的形狀。後來把橫畫的“目”改為豎寫就成了現在的“目”。“鳥”甲骨文作,完全是鳥的樣子。後來逐漸簡化,楷化為“鳥”,簡化後的字同古文字對比還保留著鳥形的輪廓。所以教師就可以採用先在黑板上畫出甲骨文圖形,再給學生講把這個甲骨文逐漸變形為現代漢字的辦法,讓學生加深對這個漢字由來和字形的理解和掌握。其他的如雲、雨、氣、山、泉、馬、瓜、石等都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形字。學生認識這些字,可以跟相應的事物聯系起來,把一個個不可捉摸的符號變成一副生動的寫實畫面。這可以把一些無意識的符號變得生動有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③ 識字寫字教學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直接關系著學生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養。那麼,如何培養學生主動識字,提高識字的能力呢?
一、廣泛與生活聯系,在生活情景中識字
生活是學生識字的廣闊天地,諸如家庭、街道、商店、村莊、田野都是學生識字的好環境。因此,我充分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這一環境識字,要求學生積極地用眼看、動嘴問、動手找,動腦記,有意識培養學生留意周圍事物,養成主動識字的好習慣。比如一年級學生學完拼音後,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業本上的名字都寫上拼音,讓學生輪流發本子,認識同班同學的名字,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每個學生都能認識班上所有同學的名字。再就是創設識字環境,讓學生自主識字。如我在教生字「宇」時,一學生說:「我的名字里有這個「宇」;另一學生說:「這是宇航員的「宇」我是在電視上認識這個「宇」的。我在教「簾」字時,一學生說:「我們家隔壁是一個賣窗簾的,我在他家的招牌上看到過,我就認識它了。」這樣充分開發利用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不光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知識,而且在更大的空間中學詞,識字,為閱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還可通過「每日一句話」「每周一首古詩」誦讀活動,讓學生鞏固學過的生字,認識新字的同時也訓練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想像識字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生字時,我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生字實踐活動中,發揮想像,巧記生字。如我在執教某一課時,課文中出現了「漂、飄」,一個是風箏飄在空中,一個是紙船漂在水裡。為讓學生區分開「漂、飄」二字,我抓住這兩個音同意不同的特點進行比較,首先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發現問題,借機引導「飄」帶風字旁與風有關,是指飄在空中,而三點水旁的「漂」與水有關,指漂在水裡,這樣不但有利於記清形,還使學生初步掌握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的特點。在學「休」字時,我班中有不少孩子把「休」,寫成了「體」,於是我就在黑板上寫下「木」字,問他們怎樣讀。孩子們准確地讀了出來,接著我把「木」變成了「休」字,讓學生發揮想像,編一句話記住它。例子不勝枚舉。通過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想像是創新的翅膀,學生識字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再造想像。邊學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字意,又能發揮想像力。
三、在玩游戲中識字,激發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識字的「機械化」枯燥無味,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各種與生字聯系起來的游戲,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學生學習抽象文字元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如:摘水果、猜字謎、風車轉轉、找朋友、我來指你來猜……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四、給字配「畫」,培養學生聯系事物識字
低年級兒童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常常受興趣和情緒支配,他們對圖畫的興趣濃於文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通過簡筆畫、動作、語言等創設情景,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思維動畫」使漢字與事物聯系起來,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效率。如:教學「跳、扔、舉、拍、掃、洗、刷、端」一課時,學生運用想像,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讓字形在腦海里如動畫般流出來,讓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起來,初步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給字配「畫」恰當地結合在圖畫與文的巧妙聯系中,豐富了學生的想像,使學生生動地識字,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五、自主探究,在感悟中發現漢字規律,培養識字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逐步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具有嶄新的學生觀,相信學生是具有巨大潛能的命體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在教學一年級《識字4》一課時中,沒有過多地包辦代替,而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漢字,自主探究漢字,在自主感悟中發現一些漢字的規律,培養識字的能力。如在小朋友認識了昆蟲,初步認了有關昆蟲及本課的詞語後,就進入了學韻文、識寫漢字的階段。我就讓小朋友認真朗讀韻文,仔細觀察漢字,說說自己發現了什麼,有什麼地方要提醒大家或教大家的。學生認真自讀韻文後,紛紛舉手:生1:我發現螞蟻兩個字,只要在「馬」和「義」旁都加上一個「蟲」字旁就成了「螞蟻」,大家跟我讀「螞蟻」。生2:我發現「蜻蜓」兩個字,也只要在「青」和「廷」旁都加上「蟲」字旁就成了「蜻蜓」,大家跟我讀「蜻蜓」。生3:老師,我發現大部分昆蟲的名稱都有「蟲」字旁!我聽了學生的發言,立即給予了肯定,「呀!你真了不起,你的發現是「偉大的發現」!
識字教學充滿樂趣,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勤於思考,想出更多的好方法、好點子,學生的學習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我們也會隨著學生的成長一起成長。
④ 簡述漢字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漢字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一)結合意義
「結合意義」通常是指把枯燥的理論或缺乏獨立理解性的詞語或句子放在具體語境里以幫助理解。我們強調結合意義的重要性,在於避免枯燥乏味的機械式記憶教學,避免就一個字講一個字的「無效輸入」,而是要在充分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深化。結合意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將某些概念放在有意義的語段里給學生閱讀,讓學生通過上下文來理解或猜測這些概念的含義,不僅鍛煉閱讀理解能力,還可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再如講解某些「臨摹性
」強的漢字(如日、月、火)或詞語時,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圖畫以幫助理解,對於簡單的漢字可以講解其造字理據等;再如某些抽象性很強的漢字無法通過實物講解,這時就要考慮給具體語境幫助學生「揣摩」。
「結合意義」可以說是一種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往往通過感性認知達到理性理解,同時也可在理性理解的基礎上加深感性認識。
(二)化繁為簡,精講多練
初級階段漢字教學要盡量避免復雜化,能一句話說清楚的地方決不用兩句話,避免產生歧義和記憶負擔。這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對所講內容進行精簡。
「精」是要我們總結規律,「簡」的結果是幫助學生歸類。
如講解「彎」和「折」的區別時,往往用言語解釋不清,這時可以通過拿一張紙或其他道具來演示兩者區別,達到簡化目的。講的目的是掌握,漢字的掌握一方面靠理解,另一方面練習的重要性也不能被忽視。對概念的理解一定要通過多練來檢驗。練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過聽寫進行復習,通過一問一答檢查理解情況,通過一個有意義語段的書寫檢查書寫規范等。
(三)循序漸進,不拘陳規。
學習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就漢字教學來說,一般是先教基本筆劃,再教衍生筆劃;筆劃以後是獨體字和構字部件;然後教授合體字及特殊規則。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順序僅是「一般」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我們不能僅憑主觀判斷認為什麼先教什麼後教,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如在教基本筆劃時,舉出一些簡單的獨體字甚至合體字作為例子來幫助理解和記憶是很有必要的,而不能因為「整字的教學一定要在筆劃教學以後」這種觀念而放棄「結合意義」,而舉出的這些例子也應該是學生能夠輕易理解的;講授部件時也可通過讓學生數筆劃的方式對筆劃的掌握進行檢查和復習,這是「復現」的體現。
所以,「遞進原則」可以說是「可懂輸入原則」和「復現原則」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