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野作業法,又叫直接觀察法。因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是廣大群眾的生活、文化現象,而這些一向是很少被記錄的,並且,隨著社會情勢的發展,它不免或多或少的變化著。為了得到鮮活的、豐富的科學資料,就必須進行實地調查、採集工作。這種工作收獲的結果,就是民俗科學的建築基礎。田野作業法,是民俗學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獲得忠實可靠的資料,又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
2.歷史研究法,又叫歷史考證法。民俗學既是一門現在之學,也是一門歷史之學。民俗學對任何一種民俗事象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它的歷史過程的考察。所謂歷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縱的歷史聯系。歷史研究法,是許多學者早就採用了的。在民族學研究中,學者們經常採用歷史文化殘余分析方法。所謂歷史文化殘余,是指現代各民族中還以某種變形的形式保留的許多文化現象。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現象的分析研究,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十九世紀的許多學派,如神話學派、儀式學派和進化人類學派等,曾用比較語言學、比較宗教學、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民俗現象,而且大都把民俗作為文化「遺留」物來對待。十九世紀晚期,芬蘭歷史地理學派及其方法形成,這時民俗學(主要是民間文學)才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民間文學是民俗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對整個民俗學的研究也是適用的。任何一類民俗事象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都表現為一定的歷史過程,許多民俗學事象不僅現在仍在民間流傳,而且在歷史文獻中早有記載,藉助古籍文獻資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態和它以後的發展和今天的傳承。
3.比較研究法。這是各種科學,不管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可以採用的一種方法。但是,對於民俗學,似乎更特殊地需要它。
比較研究法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五四」運動之後,隨著我國民俗學研究的開展從國外介紹進來,而且首先運用在我國民間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神話學的研究,民間故事的研究和歌謠研究等。近幾年來隨著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的深入,比較研究法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所謂民俗學的比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學研究中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民俗事象拿來作比較,從而找出各類民俗事象之間的縱的和橫的聯系,探討某一民族民俗產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的方法。由此看來,比較研究法便可分為兩種:歷史比較法和類型比較法。歷史比較法,是對歷史上有關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歷史聯系和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變異和原因。它在研究某一民族民俗的特徵、分布及文化史方面被廣泛採用。這種比較研究法常常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比如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有時也可能是某一具體的民俗事象。類型比較法是將歷史上沒有關聯的民俗事象,作橫向的排列比較,探討它們之間的交流和影響。這種方法重點在橫向比較,所以它常常將眾多的民俗事象進行分類比較,以探討同一類民俗事象的傳播和變化幅度。在民俗學研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孤立地看,某一民俗事象並不見得有什麼特點,也似乎和別一地區的民俗沒有什麼聯系,但是如果將不同地區的同一類民俗在一起作比較,不僅特點很快明顯起來,而且這一類民俗互相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也十分清楚,即使是沒有聯系,我們也很容易找出這一民俗產生和流傳的原因來。民俗學和民間文學中「中心起源說」和「心理共同說」就是這樣得出的。
除歷史比較法和類型比較法之外,有時學者們還採用深度的區域比較法,控制比較法和交叉比較法。區域比較法,是為了使比較深入而採用的方法。它將比較的范圍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內,由此出發將這一區域的特殊民俗事象加以比較,區別類型,然後再和民俗學總的分類發生聯系,進行比較。所謂控制比較法,是指研究者先要分析不同民俗的構成,然後再去了解這一民俗的全部內容和形成過程(歷史)。這樣對某一民俗的結構和歷史的前後關系在研究中都可以照顧到。交叉比較法,是指在更大的范圍內,從世界各民族民俗事象中,抽出某一部分,作統計分析,由此說明某一類民俗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演變和發展的規律。
『貳』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當然有許多相近之處。比如,民俗學中廣泛使用比較研究法──兩個民族之間的相類之處,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紀自然神話學派對各種神話、 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地方的事象比較等。 20世紀,「結構主義」的理論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國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 trauss)的《結構人類學》及《親族的結構》等著作,就是用結構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 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該趨向多樣化,連民俗學也不例外。
研究對象口頭民俗學(口傳文學)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諺語、謎語、繞口令、民間歌謠、史詩
風俗民俗學(儀式慶典)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游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
宗教民俗學(民間信仰)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民俗療法
物質民俗學(常民生活)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俗服飾、民間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