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論述社會主體研究方法階段性

論述社會主體研究方法階段性

發布時間:2023-10-22 23:12:16

⑴ 社會研究方法的層次有哪幾層,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三大層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方法論是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基礎,其中哲學方法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論。方法論決定和影響著在社會研究中如何去觀察研究社會現象,以及採用什麼具體方法和專門的技術工具。同時,具體方法和技術、工具的發展將促進方法論本身的發展。不同的研究方式與不同的方法論之間存在某種內在 聯系,各種不同的具體方法和技術與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比如,調查研究的方式往往需要運用抽樣的方法、需要設計問卷的技術、需要運用計算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別?如何理解二者之間不存在好壞優劣之分?請說明理由。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側重於、且較多地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定性研究則側重於和依賴於對事物的含義、特徵、象徵的描述和理解。
1.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二者基於不同的範式。定量研究源於實證主義,接近於科學範式;定性研究從屬於人文肆雀陵主義的自然範式,力圖對社會生活的自然場景加以整體的理解和解釋。
2.從研究的邏輯過程看,定量研究與演繹過程更為接近,目標是確定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強調價值中立,常常是對已有理論的檢驗;定性研究基於描述性分析,注重現象與背景之間的關系,認為事實與價值無法分離。其邏輯方式本質上是歸納的過程,即從實地研究中所獲得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具有理論特性的命題和闡釋框架。
3.在理論與研究的關繫上定量研究則用於理論檢驗;定性研究通常用於理論的構建。
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側重於對社會事物的精確測量和計算,強調研究程序的標准化、系統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調查、試驗、文獻研究,獲得數量化的資料便於使用統計學方法分析變數的因果關聯;定性研究側重於對行為主體的意義以及行為過程的描述和闡釋。強調行為背景因素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強調研究程序、方手段的靈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實地研究,獲得具體的實地資料。
5.總的來說,定量研究在結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確性,但對社會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定性研究可以獲得深入理解歲則社會生活的豐富細致的資料,但難以推及整體的社會運行狀況,這是研究過程的兩種途徑,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
陳述社會研究的一般程序,畫出這一過程以及主要內容。
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社會研究遵循著一套比較固定的程序。從大的方面看,我們可以將社會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選擇問題的階段:從程序上看,選擇研究問題是一項社會研究活動的起點,是整個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問題一旦確定,整個研究活動的目標和方向也就隨之確定。眾多的因素決定和制約著研究問題的選擇。例如理論素養、生活閱歷、觀察角度、研究興趣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客觀條件等,選題方面的主要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取研究主題,即從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現象、問題和領域中,根據研究者的興趣需要和動機確定一個研究主題。二是形成研究問題,進一步明確研究的范圍,集中研究的焦點,將最初比較籠統、寬泛的研究領域具體化、精確化。(2)研究設計階段:研究設計階段的全部工作就可以理解成為現實研究的目標而進行的道路選擇和工具准備,所謂道路選擇,指的是為達到研究的目標而進行的研究設計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體技術工具等各個方面。所謂工具准備,主要指的是對研究所依賴的測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裂戚問卷、量表、實驗手段等等的准備。(3)研究實施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具體貫徹研究設計中所確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設計中所確定的方式、方法和技術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因而有的書中也稱為資料收集階段。(4)資料的處理與分析階段:資料分析階段在有的書中也稱為研究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研究所所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的審核、整理、歸類、統計和分析。(5)結果的解釋與報告: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撰寫研究報告,評估研究質量,交流研究成果。
第2章 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
1、理論檢驗的步驟:(1)詳細說明待檢驗的理論(2)由理論導出一組概念化的命題(3)用可檢驗的命題形式即假設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題(4)收集有關資料(5)分析資料(6)評價理論。
2、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通常可將理論化分為三個層次,即宏觀理論、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由於實踐上的原因,研究者在一項具體研究中所涉及的,通常並不是宏觀意義上的理論,而是那種相對簡單、相對具體、相對小型的理論,即那些中觀層次的理論和微觀層次的理論。
3、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是構成理論的基本要素。
4、概念是建構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邏輯地聯系起來的概念形成理論。
5、在社會研究中,理論也可以是由變數語言構成的,其目的是描述不同變數及其不同屬性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
6、直接由概念構成的是命題,而理論則是由一組命題所構成的。如果把概念成為建築理論大廈的「磚石」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命題說成是建築理論大廈的「預制板」。
理論的結構要素包括哪些?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答:理論的結構要素包括: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
(1)概念是構建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邏輯的聯系起來的概念形成理論。(2)在社會研究中,理論也可以說是又變數語言構成的,如果把概念稱為建築理論大廈的「磚頭」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命題說成是建築理論大廈的「預制板」。(4)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即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
第三章 選題與文獻回顧
1、閱讀文獻時,應對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特別注意:(1)每一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背景。即了解各個不同的研究分別是從哪一點出發的,他們各自的目標是什麼。(2)該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對象、研究方式、抽樣設計、樣本特徵、資料分析方法等等。(3)該研究的主要結果。包括它在討論部分所提出觀點、所作的推論等等。(4)自己對該研究的評價。包括你所認為的該研究的特點和獨到之處,也應包括你所認為的該研究所存在的主要不足,特別是在方法上、研究效度或信度上的不足。
2、研究問題的明確化,指的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的陳述,將最初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中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這是選擇研究問題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3、縮小問題的內容範圍,清楚明確地陳述研究的問題,是使研究問題明確化的兩種方法。
4、文獻回顧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與某一問題領域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它可以幫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時還可以為解釋研究結果提供背景資料。
第四章 研究設計
1、探索性研究是一種對所研究的現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
2、描述性研究的目標是發現和概括總體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它具有系統性、結構性和全面性等特徵。
3、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是說明關系。
4、最常見的分析單位類型是: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它們都是社會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在做出研究結論時,要注意防止犯與分析單位有關的區群謬誤和簡化論錯誤。
5、社會研究在時間維度上可以分為橫向的和縱向的。縱向研究中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趨勢研究、同期群研究和同組研究。
第五章 測量與操作化
1、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量的四個要素是:測量的客體、測量的內容、測量的法則、數字或符號。
2、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它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操作化是社會研究中由理論到實際、由抽象到具體這一過程的「瓶頸」。
3、操作化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意識澄清與界定概念;二是發展測量指標。
4、測量層次分為四種,即定類測量、定序測量、定距測量和定比測
量。四種測量的層次由低到高,逐漸上升。高層次的測量具有低層次測量的所有功能,它即可以測量低層次測量可以測量的內容,也可以測量低層次測量所無法測量的內容,同時,高層次的測量還可以作為低層次測量處理。
5、測量的效度即准確度。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測量的效度具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即表面效度、准則效度和構造效度。
舉例說明操作化在社會調查中的地位和作用。
含義: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比如,將抽象概念「同情心」轉化為「主動幫助盲人過街」、「主動給討飯者錢物」、「主動向災區捐款」,就是操作化的一個例子。
操作化在社會研究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存在於研究者頭腦中的各種概念、意識,研究者用以構建其理論大廈的各種基本變數,都只有經過了合適的操作化之後才會在普通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社會中顯現出來。從另一方面看,操作化也是具有定量取向的社會研究的關鍵一環。尤其是在解釋性研究中,若要對任何有關社會現實的理論假設進行檢驗,操作化往往是不可迴避的前提。這就是說,只有通過操作化的過程,將思辨色彩很濃的理論概念「轉變成」、「翻譯成」經驗世界中哪些人人可見的具體事實,假設檢驗才成為可能。
因此,可以說操作化是社會研究中由理論到實際、由抽象到具體這一過程的瓶頸。從理論思維的天空,到經驗研究的大地,有著相當的距離。而這種操作化的過程,就是溝通抽象的理論概念與具體經驗事實的一座橋梁,它為我們在社會研究中實際測量抽象概念提供了關鍵的手段。
第6章 抽樣
1、抽樣指的是從組成某個總體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選擇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過程。或者說,抽樣是從總體中按一定方式選擇或抽取樣本的過程。抽樣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這些樣本值去估計和推斷各種總體值。抽樣作為人們從部分認識整體這一過程的關鍵環節,其基本作用是向人們提供一種實現「由部分認識總體」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⑵ 如何理解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辟啟簡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凳茄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棗旁察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⑶ 如何理解社會主體研究方法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就是把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作為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通過研究人的活動、人的本質、人與社會的關系,揭示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方法。人是社會的主體,要想研究社會就必須先研究社會的主體。馬克思在關於社會主體的研究中指出了三點,一是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二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是「現實的人」,它是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之中,從事一定社會實踐活動,並且是生活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具備不同的社會屬性和特徵的人;三是社會歷史研究應當以「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
早在1844年,馬克思在其《經濟學哲學》的手稿中就提到整個世界歷史無外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 是自然界的復活。如果把社會歷史的過程發展看做是一部歷史劇的話,那麼人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既是這部歷史劇的演員,也是這部歷史劇的導演和編劇。此外,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而人存在的狀態是社會發展的尺度。現今,在我國政府所提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理念中,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建立在馬克思所說的人存在的狀態是社會發展的尺度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應當以人的發展狀態來衡量社會的發展,要突出人的發展狀態對於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論述社會主體研究方法階段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韭花帖的正確臨寫方法 瀏覽:40
鈣片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433
子宮托垂的治療方法 瀏覽:865
淺小葉型肺氣腫的治療方法 瀏覽:649
12x3x5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686
大黑鷹的使用方法 瀏覽:961
大紅袍安裝方法 瀏覽:391
安裝金紗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95
小女孩扎短長頭發方法簡單又漂亮 瀏覽:885
胸大肌杠鈴鍛煉方法 瀏覽:372
快速去除果凍的方法 瀏覽:989
維護水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460
沖壓件剪切計算方法 瀏覽:671
打通手足經絡脹疼方法有哪些 瀏覽:450
粉底凝霜使用方法 瀏覽:987
拋物線安裝方法 瀏覽:153
用什麼土方法治腳氣最好 瀏覽:415
腎損傷的治療方法 瀏覽:366
快速清除眼袋小方法 瀏覽:899
鑒別信息的真偽的基本方法 瀏覽: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