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德育的教學方法

德育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04 03:36:27

A. 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有哪些

一、榜樣激勵法

通過優秀人物、模範人物的優秀品質、模範事跡來影響學生。例如向學生講述雷鋒、焦裕祿等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因為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都崇拜英雄、善於模仿,用真實的實例來教育學生更能感染激勵學生,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真誠說教法

意思品德教育課為主陣地,通過課堂講授,對學生品德教育,讓學生明確善惡是非標准,使學生掌握良好的行為規范,從而提高學生的品德水平。

三、實踐鍛煉法

讓學生參與學校、社會實踐,例如組織學生到社區、到敬老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受到教育和鍛煉,從而形成良好的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等良好品格。

四、思維訓練法

以道德知識的學習和道德思維能力的提高為主要目標的德育方法。

五、情感陶冶法

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的一種方法。

六、理想激勵法

以適當方式促進學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從而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七、行為訓練法

通過道德實踐和獎勵、懲罰等方式進行道德教育,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八、修養指導法

教師指導學生提高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從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

B. 德育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德育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能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所以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需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積極向上。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發展。我國的孔子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並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育。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方法

(1)說服法:是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運用說服法要注意:①明確目的性。②富有知識性、趣味性。③注意時機。④以誠待人。

(2)榜樣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運用榜樣法要注意:①選好學習的榜樣。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③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3)鍛煉法:是指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鍛煉包括:練習、制度、委託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運用鍛煉法要注意:①堅持嚴格要求。②調動學生的主動性。③注意檢查和堅持。

(4)陶冶法:是指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C. 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其實就是應該貫穿到所有的學習中,在正常的日常教學環,你總應該以後德育的滲透。所以你可以在每節課都抽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德育教育。

D. 科學的德育教育方法有哪些

(1)理論教育法。學校德育,重在建設,從怎樣做人育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出發,分階段、分層次制定出理論教育的長遠目標和具體方法步驟。小到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大到高等學校馬列主義基本課程,都體現出充分的理論方法,但是理論教育方法並不是空洞的,單純的,灌輸的,而應該是與討論法、辯論法、案例法等形式的結合,應該是生動活潑的,學生喜聞樂見的,讓學生在愉快的理論教育中得到道德的升華。

(2)集體活動法。組織各種有益有趣的活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是多年被德育的實踐所證明過的有效方法。

(3)行為踐履法。引導學生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活動去,在服務與社會的同時,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如,最近幾年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共同倡導的大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就是行為踐履法的最好例證。

(4)情感體驗法。有計劃,有目的組織學生到艱苦的環境中去生活,如參加長途拉練,參加勞動,在貧困地區過暑假等活動,使學生親自體驗生活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此種做法無論國內國外都普遍受到重視和歡迎,搞得最好的是日本。

(5)利用課堂學科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法。課堂教學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無論哪個年級,都必須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根據年級的不同特點,利用教材聯系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認知程度、狀況,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進行文明禮儀和傳統美德教育的滲透。如,歷史課教師結合愛國英烈的悲壯事跡,進行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語文課採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發情感、領悟道理。教師通過文中的人、景、物、事,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中,使他們產生共鳴,在感情感染下,油然樂其樂,悲其所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其他各學科也要堅持「文道統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一德育渠道的作用。

(6)創設校園文化環境,濃厚德育氛圍。俗語說:「近朱者亦,近墨者黑。」環境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高尚品德和文明習慣的養成。基於這一認識,學校德育管理要堅持抓好校園文化活動。如:每周一次的升降旗與晨會;每周一次的團隊活動;每周每人為集體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班級每月召開一次主題班隊會等。另外,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板報等媒體宣傳校內好事新風,抨擊不良習氣。還有學校、班級的國旗、校訓、班訓、名人名言、警示牌統一製作統一格式,統一張貼。校園花草樹木要修剪整齊、排列有序;校內衛生保持潔凈,環境優雅等。

E. 德育課程教學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為人們處理數據、分析資料、交流信息提供簡捷的手段。由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數學越來越被世人當作一種普遍適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生存能力發展,不僅考慮數學課程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智力落後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運用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其數學應用意識,思維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智力落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同樣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的特點:智力落後學生尤其是輕度智力落後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遷移能力,但大多數智力落後學生在高技能發的學習上,遷移能力很差;學習興趣較少,學習動機水平底;學習需要不佔優勢;智力落後學生的需要多以低級需要為主,以滿足生理的需求為主。

因此,數學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重要內容。對於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目的是要為智力落後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使他們學會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實用性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著眼於智力落後學生現在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獨立生活的需要,對最大限度促進智力落後學生潛能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遵循對智力落後學生數學課程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條原則,對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進行以下的研究與探索:

一、 採用生活化教學法,讓生活問題走進培智學校數學課堂

新的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數學。弱智學生由於智力地下、思維不靈活,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據技能時,通常需要藉助更多的直接經驗,認識更加具體的內容,經歷更加深刻的體驗,才能實現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針對弱智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學校課程設置中數學的教學的要求: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無論培智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化教學方法主要有:(1)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與活動,把知識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根據弱智學生愛動的特點,進行了「動態教學」,如「認識數字5」時,運用課件出示<小花鴨過生日>,再現生活情景,寓教於樂。先以輕松活潑的,充滿情趣的故事導入:小花鴨今天過生日,大白鵝、黑黒狗,小公雞、胖胖豬都買了禮物來祝賀.......。接著讓學生數一數故事中涉及到數字5的圖片,孩子們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和誘人的禮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過來,然後可以進行分角色表演,進行生日宴會活動,在活動中,要給小動物們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戲中不僅進一步認識了數字5,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2)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和研究能力,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認識「24時計時法」時,要想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用24時計時的意義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長途汽車站去實地參觀,從而找出正確答案;在認識重量單位「千克」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有關「千克」的實際概念,教師可以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菜場、水果攤等場所,讓他們學會親自挑選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後親手拎一拎,親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親口數一數,親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測一測自己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在認識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時,可以讓學生用捲尺測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用米尺測量自己的身高,在實踐中建立正確的長度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能夠使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中並能即學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學實用價值和現實教育意義。(3)練習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與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穿心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我設計了到超市購物的游戲,讓一個孩子扮演收銀員,其餘孩子去購物,老師給他們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在購物的過程中,顧客要認出物品的單價,在付款的時候,收銀員還要說出你付出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收銀員的角色,讓輕度智障的學生輪流去扮演。這樣在游戲的過程中,靈活的運用加、減、乘、除知識計算購物中出現的找零,求商品價格之和,求商品平均價格等實際問題,模擬生活情景,再現生活畫面,使數學知識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個別化教學方式與走班制教學模式相結合,促進培智生的發展

每個兒童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特殊兒童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培智學校也象普通中小學一樣採用班級授課制,學生按年齡編班。然而,班級授課它強調統一,要求齊步走,難以適應培智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充分照顧培智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也不易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性。培智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並不相符,同一年齡的培智學生由於智商不同,心理年齡也不同,並且同一類的學生的缺陷差異也是各不相同的。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培智學生健康成長,滿足他們的個體需要,教育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這種特點與需要圍繞特殊兒童,以特殊兒童需要為中心來進行教育。因此,針對培智學生個別化教學的需求,可以採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

為了使走班制教學模式能夠真實有效的培養培智學生,那麼要考慮如何進行分班,如何針對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

走班制教學的分班原則主要有以下兩點:(1)充分考慮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教學得以有效運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根據培智學校的學生的生理年齡一般在7-18歲,但是其心理年齡最高只能達到8-10歲正常兒童的特徵,在走班制教學中,通常把學生依據生理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低段(7-10歲)、中段(11-14歲)和高段(15-18歲)。在領域目標的實現中就依生理年齡段和相應心理特徵需求選擇內容並運用相關教學策略和方法加以實施。(2)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在《綱要》中,將技能按照其發展的難易程度劃分為低、中、高不同的階段。但實際上存在著某些學生已到中段卻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差異較大,認知水平又明顯不同,在教授某一內容時就難以「面向全體」,無法體現「以人為本」。為此,需要根據一定的評測手段來全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歸類組合分班,分為低年級(1-3年級)、中年級(4-6年級)、高年級(7-9年級)三個教學階段。

走班制教學根據分班後的不同年級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1)對低年級學生,採用綜合主題教育,寓教於樂。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分散,注意力不穩定這一實際情況,在走班制的低年級教學中採用「單元綜合主題教育」的方法,在個別化教學中滲透游戲教學,使學生在自然愉悅的狀態下學習、訓練,充分挖掘其潛能,有效地補償其身心缺陷,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長進。(2)對中年級學生,努力創設情境,實現「教學、生活零距離」。現實世界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脫離智力地下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經驗的教學內容,學生是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與意義的。基於以上認識,在構建中年級走班制數學課程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體驗生活。(3)對與高年級學生,變課堂數學為社會數學。數學教學只有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賦予它具體的意義,也才能顯示出它應有的價值。高年級弱智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5-18歲之間,他們即將融入社會。因此,在高年級的走班制教學中,應該注重加大培養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力度,為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F. 體驗式德育班會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有計劃地開展與組織班會一直是學校賦予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學校對在校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之一。班主任定期或有針對性地召開班會,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教育,與在其他場合、其他形式的德育活動相比,一方面能較好地形成集體輿論,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推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識;另一方面能在學生中實現更廣泛的思想交流,達到碰撞後的互相包容,有利於解決班級集體事務,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同時對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辨能力、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班會課組織得當,對轉化學生思想工作和形成班級良好氛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是一種省時、高效的德育教育形式,具有較強的教育性和實踐探索效果。

G. 小學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
1、說服教育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2、榜樣示範法(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
3、實踐鍛煉法(有目的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4、情境陶冶法(環境、藝術、人格陶冶);
5、品德評價法;
6、自我教育法。

H. 德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德育原則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簡答題)

方向性原則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將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長善救失原則(又稱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

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別學生,又要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地統一起來。

(馬卡連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疏導原則(循循善誘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靈活施教原則)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德育方法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說服教育法

藉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榜樣示範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指導實踐法(又稱實際鍛煉法)

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品德評價法

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品德修養指導法(又稱個人修養法)

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學習、自我批評、座右銘、自我實踐體驗與鍛煉等

閱讀全文

與德育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調查方式及方法有哪些內容 瀏覽:656
龍葵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92
小兒去甲腎上腺素計算方法 瀏覽:303
幼兒身高測量方法 瀏覽:42
證券技術分析最基礎的方法 瀏覽:946
衣服的裁剪方法簡單 瀏覽:624
有沒有竹筍怎麼看的方法 瀏覽:576
小鴿子鑒別方法 瀏覽:230
梧桐子跳繩的安裝方法 瀏覽:873
三次樣條插值函數計算方法 瀏覽:638
早期腺肌症的治療方法方案 瀏覽:169
公積金貸款利息計算方法 瀏覽:947
清洗洗衣機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346
認知能力訓練方法 瀏覽:252
你好鄰居第一章通關快速方法 瀏覽:100
測量人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361
去視頻水印字的方法 瀏覽:309
菜花炒肉方法步驟美食傑 瀏覽:495
嬰兒長濕疹怎麼辦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888
胡麻油減肥食用方法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