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範式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範式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2023-09-30 23:05:49

A. 什麼是範式

範式為資料庫術語,是符合某一種級別的關系模式的集合。關系資料庫中的關系必須滿足一定的要求,滿足不同程度要求的為不同範式。

在創建一個資料庫的過程中,范化是將其轉化為一些表的過程,這種方法可以使從資料庫得到的結果更加明確。這樣可能使資料庫產生重復數據,從而導致創建多餘的表。

范化是在識別資料庫中的數據元素、關系以及定義所需的表和各表中的項目等這些初始工作之後的一個細化的過程。

(1)範式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另外範式也是一個科學哲學概念,範式概念是庫恩範式理論的核心,而範式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理論體系。庫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範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

「我採用這個術語是想說明,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範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統統在內的範例——為某種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

在庫恩看來,範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是科學家集團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准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東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學家的共同信念。

B.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社會學的解釋

從 社會 整體出發,通過 社會關系 和社會行為來 研究 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 規律 的社會科學。社會學既要研究 實際 的 問題 ,又要研究理論的問題。諸如人口、 勞動 、 文化 、 道德 、 婦女 、 青年 、兒童、老年、城市、農村、 職業 分工等等問題,都在社會學研究范圍之內。 梁啟超 《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十八世紀之 思想 家盛稱 自然 法之存在。及近世社會學上歷史的研究大行,自然法之存在,久被 否認 。」 巴金 《 滅亡 》第 十二 章:「他 雖然 不能夠像一般學者或 著作 家會從科學上、哲學上、社會學上得出結論來證實自己底 理想 ,但他卻堅決地 相信 那偉大的日子 一定 會來。」

詞語分解

社的解釋 社 è 古代指土地神和 祭祀 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後用以借指 國家 )。 團體或機構:報社。結社。 筆畫數:; 部首 :礻; 筆順

C.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4

七、抽樣 (風笑天第六章,袁方第七章,紐曼第八章)

總體: 構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element):構成總體的最基本單位。

樣本: 從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總體的一個子集。

抽樣: 從組成某個總體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選擇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過程。或者說,抽樣是從總體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樣本的過程。比如,從3000名工人所構成的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出200名工人的過程;或者從1000戶家庭 構成的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出一個由100戶家庭構成的樣本的過程,都稱為抽樣。

抽樣單位: 指一次直接的抽樣所使用的基本單位。抽樣單位與構成總體的元素不一定相同。如元素是學生,抽樣單位是班級。對比:分析單位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單位,也稱為個體。

抽樣框: 又叫抽樣范圍,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樣時總體中所有抽樣單位的名單。在一次抽樣中,抽樣框的數目是與抽樣單位的層次相對應的。如有三個層次的抽樣單位:鄉、村、家庭,則

對應的抽樣框亦應有三個:全部鄉的名單、鄉樣本中所有村組成的名單、村樣本中所有家庭的名單。

參數值: 也稱為總體值。是關於總體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或者說是總體中所有元素的某種特徵的綜合數量表現。在統計中最常見的總體值是某一變數的平均值。比如,某

市待業青年的平均年齡、某廠工人的平均收入等等,它們分別是關於某市待業青年這一總體在年 齡這一變數上的綜合描述,以及某廠工人這一總體在收入這一變數上的綜合描述。需要說明的

是,總體值只有通過對總體中的每一個元素都進行調查或測量才能得到。

統計值: 也稱為樣本值。是關於樣本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或者說是樣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種特徵的綜合數量表現。

隨機抽樣: 保證總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同等的機會入選樣本,或者說,總體中每一個成員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個個體的入選與否,與其他個體毫不相關,互不影響(獨立性)。

概率抽樣: 就是依據概率論的基本原理,按照隨即原則進行的抽樣,能避免抽樣過程中人為誤差,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包括(簡單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多段抽樣)

簡單隨機抽樣: 是概率抽樣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則直接從含有N個元素的總體中抽取n個元素組成樣本。

系統抽樣: 系統抽樣又稱等距抽樣或機械抽樣。它是把總體的單位進行編號排序後,再計算出某種間隔,然後按這一固定的間隔抽取個體的號碼來組成樣本的方法。它和簡單抽樣一樣,需要有完整 的抽樣框,樣本的抽取也是直接從總體中抽取個體,而無其他中間環節。

分層抽樣: 類型抽樣,先將總體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種特徵或標志劃分成若干類型或層次,然後在各個類型和層次中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或者系統抽樣的辦法抽取一個子樣本,最後將這些子樣本合起來構成總的樣本的方法。

整群抽樣: 又稱聚類抽樣,是指將總體按照某種標准劃分為一些子群體,每一個子群為一個抽樣單位,用隨機的方法從中抽若乾子群,將抽出的子群中所有個體合起來作為總體的樣 本。它的分群原則是使得群間異質性低,群內異質性高,適用於界質不清的總體。整群抽樣的優點在於:①它可以通過轉換抽樣單位擴大抽樣的應用范圍;②它可節省人財、物力。它的最大缺點是樣本分布不均勻,樣本的代表性較差。因此與其它抽樣方法相比,在樣本數相同時,其抽樣 誤差較大。整群抽樣分為等規模整群抽樣和不等規模整群抽樣,前者總體內所有的群規模都相等,而後者總體內各群大小不一。

多段抽樣: 分段抽樣或多級抽樣,按抽樣元素的隸屬關系或層次關系,把抽樣過程分成幾個階段。

戶內抽樣: 從抽取的每戶家庭中抽取一個成年人,以構成訪談對象的抽樣過程。

PPS 抽樣: 即「概率與元素的規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樣」。其原理是以通過階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樣(按元素規模大小抽樣)來換取最終的、總體的等概率抽樣的方法。

過程:1.將各個元素排列起來,寫出其規模,即在總體規模中的比例;2.將比例累加起來,根據該累計數寫出元素對應的選擇號碼范圍;3.用隨即或系統抽樣選擇號碼;4.從上述階段的樣本中進行第二階段抽樣,獲取最終的樣本。

偶遇抽樣: 自然抽樣,研究者根據現實情況,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僅僅選擇那些離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為調查對象的方法。

判斷抽樣: 立意抽樣,調查者根據研究的目標和自己主觀的分析來選擇和確定調查對象的方法。即研究者依據主觀判斷選取可以代表總體的個體作為樣本。這種樣本

的代表性取決於研究者對總體的了解程度和判斷能力。能充分發揮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對總體熟悉、分析判斷能力較強、研究方法和技術熟練、經驗豐富時使用。

定額抽樣: 配額抽樣,是依據那些有可能影響研究變數的各種因素對總體分層,並找出具有各種不同特徵的元素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然後依據這種劃分以及各類成員的比例去選擇符合要求的對象的方法。其前提是要對總體中各種構成的比例有所了解。

雪球抽樣: 滾雪球抽樣是先從幾個適合的調查對象開始,然後通過他們得到更多的調查對象,這樣一步步擴大樣本范圍。當調查總體的個體信息不充分時,常採用這種方法。但是,用這種方法抽樣最後仍有許多個體無法找到,還有些個體因某些原因被提供者故意漏掉不提,這兩者都可能具有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質,因而可能產生偏誤。

空間抽樣: 空間抽樣是針對一個變動的總體進行抽樣的方法,這種總體雖然是變動的,但在空間上是有限的。空間抽樣最重要的是要在同一時間對整個總體進行抽樣,以防止它的組成經歷太大的變化。具體的做法是同時派出若干名經過訓練的調查員,排成一排均勻分布在群體的一側,每個調查者以他面對的人為第一個調查對象。然後按一定的步數間隔穿過聚集的群體,每一間隔停頓下 來時碰到的人均為調查對象。

置信度: 又稱為置信水平,指的是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概率,或者說,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樣的可靠性程度。

置信區間: 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樣本值與總體值之間的誤差范圍。它所反映的是抽樣

的精確性程度。誤差范圍越大,精確性程度越低;誤差范圍越小,精確性程度越高。置信水平與 置信區間通常成正比的關系,置信水平越高則一般所需要的置信區間也就越大。

抽樣誤差: 總體的異質性和樣本與總體范圍的差異性,在用樣本的統計值去推算總體的參數值時總會有偏差,這種誤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大小是可以在樣本設計中事先進行控制的。它是樣本代表性大小的一個標准。抽樣誤差主要取決於總體的分布方差和抽樣規模, 這兩個因素都可以導致抽樣誤差的增加或降低。當樣本規模增加時,樣本統計量的隨機波動程度 就會降低,從而使抽樣誤差也降低。這種偏差就是抽樣誤差。

八、實驗研究 (風笑天第七章,袁方第十二章,紐曼第九章)

實驗: 經過精心的設計,並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通過操縱某些因素,來研究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試驗的基本目標是決定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其特徵是控制情境和變數來研究社會行為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以建立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匹配: 指的是依據各種標准或特徵,找出兩個完全相同或幾乎完全相同的實驗對象進行配對,並將其中一個對象分到實驗組,而將另一個對象分到控制組的方法。在實際中匹配的方法基本上是無用的。

隨機指派: 也稱作隨機化,即完全按照隨機抽樣的原理和方法來將實驗對象隨機地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中,它是研究者用來解決實驗中兩組對象相同性問題的另一種辦法。

雙盲實驗: 一項實驗中,實驗刺激對於實驗對象和參與試驗的觀察人員都是未知的。

准實驗法: 就是沒有嚴格的進行指派和嚴格控制實驗刺激的實驗方法。它通常不是在純粹的實驗室環境中,而是在研究現場進行,他們常常依據現場的條件和可能性來設計實驗方案,並對純粹的實驗設計加以簡化。准實驗設計有以下幾種常見類型:①具有不等同組的僅有後測的設計②有前測和後測的單組設計③僅有後測的單組設計。

時間序列設計:也稱趨勢研究 ,一般用於研究較長時期內人們的態度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是對相關設計的擴充,它也是一種交互分類設計,不過,它的前測和後測包括多個時點,由此組成一個較長時間序列的觀測值,從這些因變數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發現自變數的影響程度和影響過程。

交互作用: 前測和實驗刺激之間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另一種外加的影響。

因子設計: 多因素設計一般又稱為因子設計,它是檢驗多個自變數(或一個自變數的多種取值)對因變數的影響。多因素設計的一種形式是考察兩個以上的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以及自變數之間 交互作用對因變數的影響。它假定外部因素的影響等於零。

拉丁方格設計: 拉丁方格實驗是一種多因素設計,但是與因子設計不同,它不是考察多個自變數與因變 量的關系,而是考察多個自變數的引入順序對因變數的影響。這種設計可以引入多個不同自變數,但這些自變數只有一個取值。實驗組的數目取決於引入的自變數,有多少個自變數就分派多 少個實驗組。每個實驗組都依次引入各個自變數,但引入的次序各不相同。

九、調查研究 (風笑天第八章,袁方第八章,紐曼第十章)

調查研究: 稱調查,是社會研究中一種最常見的研究方式。採用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問的方法,系統地、直接地從一個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總體)的樣本那裡系統地收集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研究方式。調查研究兼顧描述和解釋兩個目的;信度高;能夠迅速地、有效地提供有關某一種總體的豐富的資料和詳細的信息;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特徵: 抽取一定規模的隨機樣本;依靠調查問卷;巨大的量化資料,依賴計算機。

市場調查: 為拓展商品的銷路,以便更好地為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服務,而圍繞某類產品或商品的市場佔有率、顧客的購買情況、產品廣告的宣傳效果等所進行的調查。

民意調查: 也稱為輿論調查,即對社會中民眾的意見、態度、意識等主觀意向進行的調查。

問卷: 社會調查中涌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問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和社會特徵。包括:封面信、指導語、問題、答案、編碼。

問卷調查: 利用設計好的問卷對大量樣本進行調查以收集數據資料,並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社會調查研究方式。

開放式問題: 即不為回答者提供具體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問題。a.開放式問題的優點。包括:第一,允許回答者充分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發表意見,不受什麼限制;第二,所得的資料也往往比封閉式問題所得資料豐富生動得多。b.開放式問題的缺點。包括:第一,開放式問題要求回答者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這就大大限制了調查的范圍和對象;第二,開放式問題要求回答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第三,開放式問題所得到的資料難於處理,尤其難於定量的處理和分析。

封閉式問題: 即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給出若干個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一個作為回答。a.封閉式問題的優點。包括:第一,回答者填寫問卷十分方便,對文字表達能力也無特殊的要求;回答者完成問卷十分容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要少得多;

第二,封閉式問題所得的資料十分集中,而且特別便於進行統計處理和定量分析。B.封閉式問題的缺點。包括:第一,限制了回答者的回答范圍和回答方式,所得的資料往往失去了開放式問題所得資料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自發性和表現力;第二,回答中的偏誤難以發現,從而影響到調查結果的准確性和真實性。

相倚問題: 所謂相倚問題就是指在前後兩個(或多個)相連的問題中,被調查者是否應當回答後一個(或多個)問題,要由他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結果來決定。前一個問題作為「過濾性問題」。

自填問卷法: 調查員將問卷表發送或郵寄給被調查者,由其自己閱讀和添答,然後由調查員收回或郵寄回的資料收集方法。包括個別發送法、集中填答法、郵寄填答法。

結構訪問法: 調查員依據事先設計好的調查問卷,採取口頭詢問和交談的方式,像被調查者了解社會情況、收集有關社會現象資料的方法,可劃分為當面訪問和電話訪問法。它是一種對訪問過程高度控制的訪問。這種訪問的對象必須按照統一的標准和方法選取,一般採用概率抽樣。訪問的過程也是高度標准化,即對所有被訪問者提出的問題,提問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對被訪問者回答的記錄方式等是完全統一的。為了使這種統一性得到保證,通常採用實現統一設計、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進行訪問。訪問中所有調查員都必須嚴格按問卷上的問題發問,不能隨意對問題作解釋,當被調查者表示不明白時,只能重復一邊問題或按統一的口徑進行解釋。通常這種類型的訪問都有一份訪問指南,其中對問卷中有可能發生誤解問題的地方都有說明,這些說明規定了訪問者對這些問題解釋的口徑。

重點訪問: 又稱集中訪問,是指集中於某一經驗及其影響的訪問,其重點不是對調查對象的重點挑選,而是訪問所側重的內容。重點訪問的具體做法是選擇一定的情境,並把調查對象安 排到這一預先設置好的情境中去;再對調查對象進行訪問,調查他們在情境當中的主觀經驗,這種主觀經驗即是重點訪問的重點所在。研究者對被訪者的回答進行分析與解釋,從而獲得信息。

深度訪問: 又稱臨床式訪問,是指為搜集個人特定經驗(例如偷竊、吸毒、自殺)的過程及其動機和情感資料所作的訪問。最初常用於個案工作的調查、囚犯的調查和精神病人的調 查,其目的是作出臨床診斷,挽救罪犯和治療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後來廣泛用於對一般人的個人生活史及有關個人行為、動機、態度等的深入調查中。深度訪問與重點訪問相似,可以說 是一種半結構式訪問,它選取研究問題的某些方面向調查對象提問題,訪問是機動的或結構鬆散的,但重點與焦點是有的。

客觀陳述法: 又稱非引導式訪問,是指讓調查對象對他自己和他周圍的社會先作一番考察,再客觀地陳述出來,即調查者鼓勵調查對象把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念、行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客觀地加以描述的方法。客觀陳述法是一種能讓被訪問者發表意見的方法,一種能使研 究者直接接觸被訪人的信念、價值觀或動機一類抽象概念的方法。它常用於了解有關個人、組織、團體的客觀事實及訪問對象的主觀態度。

聲望偏差: 聲望偏差與某個有聲望的個人或團體相關聯。被訪者可能會根據自己對這個人或團體的感覺, 而不是根據那個議題來回答。舉例來說,「你贊同總統對科索沃的政策嗎?」之類的問題,對於那些聽都沒 聽過科索沃的人來說,將會根據他們對總統的看法來回答。

威脅性題目: 威脅性題目是自我形象與自我保護這個較為廣泛主題的一部分。被訪者通常會試著把自己較正面的形象呈現給他人。他們可能會因羞愧、不好意思或害怕,而未能提供真實的答案。他們覺得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行為,或獨自向他人承認有這些行為是痛苦的。他們或者低報,或者有刪節地報告自己希望隱藏或違背社會規范的行為和態度。另一方面,他們則高報那些正面的行為或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社會遵從性偏差)。

知識性問題: 大多數民眾無法正確回答的問題或超出民眾記憶范圍的問題,比如某些基本的地理問題,或者某些重要的政治問題。知識性問題可能會給被訪者帶來威脅感,因為當研究者詢問被訪者對某個議題 或話題是否了解時,被訪者不願意表現出無知的樣子。研究者可以使用試測或探測性題目來避免這個問題。

相倚題目: 相倚題目是一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的題目。這個問題第一部分的答案決定研究者接著將要回答的不同題目。相倚題目篩選出適合回答第二個問題的被訪者。有時候,這類題目也被稱為過濾 題或跳答題。根據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被訪者或訪問員依照指示跳到另一個題目或跳過特定的的題目。

標准題目: 不提供「不知道」這個選擇,被訪者要自動想到。 全過濾題目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相倚題目。先問被訪者是否有某個意見,然後再要求那些表示有意見的被訪者說明他們的意見。 准過濾題目: 提供了「不知道」這個選項。

游離者: 如果沒有列出「沒意見」的選項,或是如果直接問他們的話,他們會選擇「不知道」的選項。 如果有這個答案的話,或者如果直接問他們的話,他們會說他們沒有意見。這種被訪者被稱為「游離者」,因為他們游離在有答案與不知道之間。文字稍微變動都會影響到他們的答案,所以研究者用准過濾題目或全過濾題目將他們篩選出來。過濾題目不會消除對不存在議題的答案,但是可以降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近因效應: 被訪者更有可能選擇研究者所提供的最後一個選項。近因效應指出,最好以連續體的方式給出答案,帶有一個中間的答案,或者把中立的立場擺在中間。

用字效應: 1)文獻記載最為詳盡的、有關於使用禁止與不可以之間差異的討論,說明了用字差異的問題。這兩個詞有相同的意義,但是更多的人比較願意接受不可以做某件事,而不是禁止做某些事。一般而 言,教育程度較低的被訪者最容易受到極微小的用字差異的影響。2)某些字眼也會觸發情緒反應,帶有強 烈負面含義的字眼最好避免使用。3)有時候題目的用字與文字的含義令許多被訪者大惑不解。

順序效應: 研究者關心題目在問卷中的順序可能會影響被訪者的回答。這種順序效應對以下被訪者影響最大:缺乏強烈意見的、教育程度較低的和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例如,如果題目 1「支持單身女性進 行常規流產」,排在題目 2「已檢查出胎兒後流產是可接受的」後面,則贊同題目 1 的人數會增加;如果只 問題目 1,或將題目 1 排在題目 2 前面,就不會有這種結果了。

上下文情境效應: 研究者注意到上下文對調查會產生有力的影響。上下文不僅僅包括一個問題對其他問題的影響。它包括訪談者的影響、訪談的設計甚至歷史背景。可以做兩件事來處理上下文效應。使用漏斗次序來安排題目出現的先後順序。或者將被訪者分成兩部分,給其中一半的問卷根據某種序列的安排,給另一半的則根據另一種序列的安排。然後檢驗結果察看題目的次序是否發揮作用。

整體設計法: 迪爾曼發展整體設計法改善電話與郵寄調查,這個方法分理論和實務兩個部分。理論部分是說,調查是個社會互動過程,在這個互動中,被訪者以他們期望的收益作為給予給做的交換。當社會成本低、預期的收益超過已知成本時,以及當研究者建立起信任感時,被訪者就會合作。實務部分重復了此處有關良好的用字措辭與問卷設計的忠告

D. 範式是什麼意思能不能說的通俗點!

庫恩認為範式是指「特定的科學共同體從事某一類科學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公認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觀、基本理論、範例、方法、手段、標准等等與科學研究有關的所有東西。」在1960年之後是指在科學領域和知識論行文中的思維的方式。

範式的特點:

1.範式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

2.範式是一個由基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等構成的一個整體,它的存在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

3.範式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可以看出,在庫恩的「範式論」里,範式歸根到底是一種理論體系,範式的突破導致科學革命,從而使科學獲得一個全新的面貌。

(4)範式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給出這個詞語的現代用法,他指出範式是在某一個指定時間內一系列限定某一個科學學科的活動。他自己則比較偏好 exemplar 和 normal science 兩個更有哲學意義的概念。他在其書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定義科學範式為:

那些被觀察和被檢查的 那些會被提出的相關問題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 問題如何組織 科學結論如何被解釋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庫恩思想的這一特徵,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引述庫恩的某一解釋來闡述自己的問題。因而不免出現某些偏差。英國學者瑪格麗特·瑪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對庫恩的範式觀作了系統的考察,(1987)他從《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列舉了庫恩使用的21種不同含義的範式,並將其概括為三種類型或三個方面:

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它是哲學範式或元範式;

二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它是社會學範式;

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範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一個用來類比的圖像,它是人工範式或構造範式。

E.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2

理論: 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實際社會研究中通常指一組具有邏輯關系的假設或命題。這一定義指出,理論是一組邏輯相連的符號,這些符號表示現實世界中我們所思考的那些事物。理論及其構成因素只是人們認識活動的一種工具,是人類想像和思考的產物。理論是社會研究的中心和最終目的。理論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①.理論來源於實踐

②.理論是一種抽象的、系統的認識

③.理論的目標是對經驗現實作出解釋。

宏觀理論: 往往以全部社會現象或各種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高度概括的解釋框架。它的體系通常十分龐大、結構十分復雜、概念十分抽象。如馬克思主義理論,達爾文進化論,社會學中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交換理論、沖突理論。它往往並不直接與具體的、經驗的社會研究發生聯系,它們更多是作為研究者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所採取的一種理論視角或依據的一種理論背景。

中層理論: 介於微觀、宏觀理論之間,以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或某一類型的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相對具體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會現象。它由有限的幾組假定所組成,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能接受經驗研究證實或證偽的具體假設。如:社會學中常見的社會流動理論、社會分層理論、角色理論、參照群體理論等等。

微觀理論: 一組陳述若干概念之間關系、並在邏輯上相互聯系的命題,其中一些命題可以通過經驗檢驗。實際上是操作層次上的命題陳述,其特點是直接由經驗材料或數據來證明或證偽。具有三個重要特徵:1、由一組命題構成;2、這些命題在邏輯上相互聯系;3、命題中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經驗來檢驗。在具體的社會研究中,大多數理論屬於這種形式的理論。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傾向於低的生育率」、「工業化導致人際關系疏遠」等。

概念: 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應。概念的形式上常常是用語言、數字和符號來表示。概念由定義構成。概念是構成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社會學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會現象或抽象事物如社會地位。

變數: 就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疇;不同的屬性或不同的亞概念)的概念。

自變數: 指的是其變化會引起其他變數發生改變的變數。

因變數: 指的是由於其他變數的變化而導致自身發生改變的變數。

中介變數: 指的是出現在更為復雜的一些因果關系鏈中的第三個變數,它在自變數與因果變數的聯系中處於二者之間的位置,表明自變數影響因變數的一種途徑或方式。

相關關系: 如果說變數x與變數y有相關關系,即若x有變化、y也有變化,反之也一樣。在相關關系中,一般無法區分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因果關系: 在具有相關關系的兩變數中,如果明確說明了一個變數的變化引起了另一個變數的變化,那麼這種關系就可以稱為因果關系。

虛無關系: 從某一個變數的變化很難預計到另一個是以怎樣的方式發生變化的。即表明兩變數不存在共變關系。是指統計相關而實際無關這種情況,即從統計上看有關系的兩個變數實際上相互獨立、互不影響,並無有意義的聯系。兩變數間的對稱關系用符號表示就是X—Y。

命題: 指的是關於一個概念的特徵或多個概念間關系的陳述。命題具有不同的類型:公理、定律、假設、經驗概括等,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

公理: 處於理論的最高層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陳述,可以作為理論的出發點,其他所有的理論命題都可由公理推演出來。公理的正確性是由定義或假定而來的,他無法直接被經驗檢驗,而只能通過對他的邏輯推論的檢驗而得到部分證明。

定理: 是由公理推導出來的,它可被經驗事實來檢驗。

假設: 是一種可以通過經驗事實檢驗的,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是對命題的操作化表達。假設是命題的特殊形式。假設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對具體的變數,變數關系是經驗可測的,即可以通過經驗的觀察進行檢驗的。一般而言,假設有條件式陳述、差異式陳述和函數式陳述三種陳述方式。

思辨理論: 並不關注於解釋具體現象,主要從哲學角度探討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設。

分析理論: 側重對人類社會做出類型學的劃分,試圖建立一套概念體系和分類框架。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現象;分類框架用於把社會分解,使每一經驗現象都在分類體系中有一個確定的位置。一個經驗現象一旦被歸入某一類型,就可以用這一類型的性質對它做出解釋。

演繹理論: 也稱為「形式理論」,是試圖仿效自然科學的公理式理論而發展起來的。這種理論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級的命題構成的,從高層次命題中可推演出低層次命題,他們可用以解釋具體的經驗現象。

模型理論: 一般是由經驗概括而來的,抽象層次較低,社會領域中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通過對經驗變數的因果分析建立的。

個性解釋: 對某一獨特事件或個人行為的解釋,即對其特殊性或獨特性的解釋。

共性解釋: 這種解釋方式是試圖找出對某一類型的行為或現象都有影響的最主要的因素。旨在用最少的原因變數去最大限度的解釋因果關系的一般模式。

功能解釋: 不是說明變數間的因果關系,而是通過發現一個現象對它所屬的較大體系具有什麼功能來解釋該現象的存在。

因果解釋: 科學的解釋是以系統的理論來說明現象之間普遍的因果關系,科學哲學家亨佩爾指出,一個科學解釋是由解釋項和被解釋項組成的。被解釋項是研究者要說明的現象,解釋項是一組關於這一現象發生的先決條件的陳述,即原因,是由一定規律決定的,因果解釋指出某些普遍規律,由於這些規律,那些被稱為原因的事項就成為被解釋項出現的充分條件,因此,因果解釋是演繹性的。

科學環:自己畫

 

 

 

 

歸納推理: 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一組具體的觀察結果推導出一般性的規律或法則。

演繹推理: 是從一般到特殊,從一般原理或理論出發,通過邏輯推理來解釋具體的事件或現象。

假設演繹法 : 是從理論推導出研究假設,然後通過觀察來檢驗假設,假設如果被證實,就可以對被觀察到的具體現象做出有效的理論解釋;假設如果被證偽,就要對理論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論、發展新理論。

經驗概括: 指的是對現象反復出現的規律或特徵的總結,或者是對變數間反復出現的某種相互關系的一種說明。是對一種有經驗數據證實了的變數特徵或者變數間關系的一般性闡述。它適用於所研究的整個一類變數,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具體情況。經驗概括所闡述的是個一類變數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紮根理論 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發展理論。這種較貼近於歸納式的方法,意味著理論是從資料中建構起來的,或者說是根植於資料。而且對理論的概念化和操作化,是與資料的收集和對資料的初步分析一起進行的。許多研究者使用紮根理論,因為它使定性研究具有彈性,而且使資料能跟理論進行互動。定性研究者對非預期的事物持開放的心態,他們願意改變研究方案的方向或焦點,並且能在方案執行中放棄自己原來的研究問題。

F.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3

四、選題與文獻回顧 (風笑天第三章,紐曼第五章)

研究問題: 一項社會研究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它是一個可以通過研究來回答的問題,與日常生活的「問題」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體、集中、明確。主要來源:現實社會生活、個人特定經歷、各種文獻資料等。如生活實踐、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象、他人的研究、社會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題: 社會研究所涉及的某一類現象領域或問題領域。與研究問題相比顯得更廣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際關系、社會流動等。

研究問題明確化: 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陳述,以達到將最初頭腦中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的目的。通常是將主題變為問題。

文獻回顧: 文獻考察或文獻評論,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

後設分析: 是研究者在綜合回顧或更經常的在方法論回顧中所使用的一項特殊的技術。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項目的細節資料,然後對這些信息加以統計分析。

五、研究設計 (風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紐曼第六章)

研究設計: 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出探索特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具體策略,確定研究的最佳途徑,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同時還包括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多數研究是描述解釋兼有,只是側重點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種對所研究的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探索性研究通常採用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問等方法搜集資料,其所研究的對象規模通常都比較小。探索性研究的資料結果主要用於「探測」某類現象或問題的基本范圍、內容或特徵,「提示」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可能的途徑。

描述性研究: 是一種對研究的總體或某種現象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進行描述的研究類型。其關注的焦點通常不是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分布,而是在於回答這種分布是怎樣的,也可以說,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①准確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資料的收集主要採用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以自填、郵 寄或結構式訪問等方式進行的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必須經過統計處理,得出以數量形式為主的各種結果,並要將這些結果和結論推論到總體中去。

解釋性研究; 指的是那種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各種「為什麼」的社會研究的類型。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說明關系,因而它的理論色彩往往更濃。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經過深入實地收集經驗材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社會現象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內容上特別注重研究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和多變數的統計分析。

理論性研究: 指那些側重與發展有關社會世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側重於建立或檢驗各種理論假設的經驗研究。其關注點在於探索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主要目標是要增加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內在規律的理解,增加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

應用性研究: 側重於了解、描述和探討某種現實社會問題或者針對某類具體社會現象的問題。其關注點通常集中地體現在迅速地了解現實狀況,分析現象或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力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建議,以幫助制定社會政策,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評估社會後果等。

分析單位: 社會研究的研究對象,即研究中將分析和描述的對象(人或事物)。五種類型: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

層次謬誤/區群謬誤: 它指的是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種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結論的現象。或者說,研究者用一個集群內的分析單位收集資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單位做結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關某種集群(城市工廠公司)的資料,然後從這些資料中抽出有關個人行為的結論時,他就犯了區群謬誤。要避免犯區群謬誤這種錯誤,關鍵的一點是要保證你做出結論時所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你運用證據是所使用的分析單位。

簡化論: 指的是研究者用個體層次的資料來解釋宏觀層次的現象。如,看重個人成就的個性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忽略了宏觀因素)。導致因素:社會研究易獲得關於個人的具體資料,而客觀的單位運行比較抽象和模糊。避免這兩種錯誤的關鍵是,保證作結論時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運用證據時使用的分析單位。

橫向研究: 橫剖研究。指在一個時間點上收集研究資料,並用以描述研究對象在這一時間點上的狀況,或者探討這一時間點上不同變數之間的關系。如各種內容的民意測驗和全國人口普查。它是社會研究的最常見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縱向研究: 在若干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收集資料,用以描述現象的發展變化,以及解釋不同現象前後之間的關系。①縱貫研究的類型a.趨勢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蹤研究。②縱貫研究的特點a.它能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 b.由於各種變數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上的因果判斷; c.縱貫研究的調查范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比較。

趨勢研究: 趨勢研究是指對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趨勢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度、行為或狀況進行比較,以揭示和發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實際上,對某一總體的趨勢研究,就相當於利用對這一總體所進行的若干次橫向研究的結果,來分析和探尋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縱向研究的一種,同期群研究又稱為人口特徵組或共同特徵組研究,它是指對

某一特殊人群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樣本並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體對象可以不一樣,但他們必須都同屬於這一特殊人群。這種特殊人群通常都與時間或年代相關。

同組研究: 又稱定組研究或追蹤研究,對同一組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與上者的區別在於始終都是同一樣本。同組研究主要用來探討人們的行為、態度或意向的改變模式和變化過程,分析影響這種改變的各種因素。由於同組研究每次進行研究時都使用同一個樣本, 但被研究者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 各種變化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困難是後續的研究難以獲得這些樣本。

三角校正: 從不同的角度或觀點觀察事物,他們就能確定它的實際位置,這個過程被稱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測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測量;②觀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個觀察者或研究者則會增添多個視角、個人背景和社會特徵;③理論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種理論視角去構思研究方案和解釋數據;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類型的研究和數據

雙重負載假設: 把兩個獨立的關系置於一個關系之中,這類假設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製造混淆。研究者應該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區貧困與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會導致盜竊。

同義反復: 是一種循環論證,它發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說一些新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在重復已說過的話,或敘述某些「就定義來說是正確」的話。同義反復無法接受經驗證據的檢驗。例如某人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相信應該減少政府的管制,但這些態度並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義的原因。

目的論: 源於最終的目的和目標,它有多種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發起的事件,預先決定著它一定會發生。目的論無法被經驗所驗證,它違背因果論的暫時性時間順序要求,並且缺少一個真實的自變數,因為「引發因素」極其不明確。很多人將目的論與目標動機相混淆,首先一個人的意識狀態可以做經驗上的測量,其次意識狀態目前是存在的,最後意識狀態可以與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

虛假相關: 意味著變數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是種幻覺。虛假相關發生在兩個變數之間有關聯,但不是因果關聯之時,因為實際上尚有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可能才是造成這個關系的真正原因。/第三個變數同時是看似明顯的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原因,它能為觀察到的關聯做出解釋。以因果關系的條件來說,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代表一個更強有力的解釋。例如,頭發長短與電視節目,隱藏變數(性別)。

六、測量 (風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紐曼第七章)

測量: 是對所確定的研究內容或調查指標進行有效的觀測與量度。具體地說,測量是指根據一

定的規則將數字或符號分派於研究對象的特徵(即研究變數)之上,從而使社會現象數量化或類型化。

定類測量: 也稱為類別測量或定名測量,測量層次最低。本質是一種分類體系,將研究對象的不同屬性或特徵加以區分,標以不同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數學特徵是(不)等於。具有對稱性和傳遞性。如性別:男、女。

定序測量: 也稱為等級測量或順序測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或者說,定序測量按某種特徵或標准將對象區分為強度、程度或等級不同的序列。數學特徵是大於和小於。具有區分類別的對稱性和不等於的非對稱性及傳遞性。如城市規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測量: 等距測量或區間測量,不僅能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其結果可以相互進行加減運算。比如溫度的測量。

定比測量: 也稱為等比測量或比例測量,除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之外,具有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絕對的零點,其數據可以加減或乘除運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的非中介性質的零點的存在,是定比與定距測量的唯一區別。

概念: 是對現象的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概念是構造理論的磚石,它是對研究范圍內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概念 可分為實體概念和非實體概念。實體概念是指可直接觀察到的物體、事物或現象;非實體概念則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概念。

變數: 是指具有一個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說,就是包括一個以上范疇的概念。變數是概念的

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具體化而轉換來的。變數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狀態或屬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變動性,它說明了現象在規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或現象在程

度差異上的變化方式。從變數之間的影響關繫上可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

指標: 指表示一個概念或變數含義的一組可觀察的事物,稱為這一概念或變數的一組指標。指標是反映社會現象變異特徵的范疇。是對社會范疇的變異方面的規定性加以具體化。它把現象的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密切的結合起來,以便精細描述社會現象的某一特徵。

操作化: 把我們無法得到的有關社會結構、制度或過程,以及有關人們行為、思想和特徵的內在事實,用代表它們的外在事實來替換,以便於通過後者來研究前者。或者說,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是社會研究過程中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之一。

具體化: 從抽象下降到經驗層次,使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對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確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內容的維度、基本單元的分類、給出概念的描述性定義;3.選擇測量指標,即對概念的具體度量方案;4.編制綜合指標。

指數: 由多個不同的回答所構成的一個簡單累加的分數。是由一組有關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然後按照某種標准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起來,就得到了該回答者對這一事物態度的量化結果。

量表: 用於測量人們的態度、看法、意見、性格等內容的一種量化工具。是一種具有結構強度順序的復合測量,即全部陳述或項目都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來安排,以反映出所測量的概念或態度具有的各種不同程度。

總加量表: 由一組反映人們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意見,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並進行計分。然後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態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總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李克特在原有的總價量表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組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組成,但與總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對這些陳述的回答被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類,或者「贊成、比較贊成、無所謂、比較反對、反對」五類。由於答案類型的增多,人們在態度上的差別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來。

社會距離量表: 鮑格達斯量表,又稱社會距離量表。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鮑格達斯於1925年創用的。定量測量人們相互心理距離、相互關系的程度或人們對某一群體所持的態度及所保持的距離的量化工具。由在內容上具有某種趨強的邏輯結構的一系列陳述構成,不同陳述代表人們在態度上的不同程度。

語義差異量表: 用於研究概念對於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義。由處於兩端的兩組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構成,研究者通過對被調查者在適當位置標下的記號所代表的分數,來研究人們對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態度,或進行個人或團體間的比較分析。用於文化比較分析、個人與群體的差異,人們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等的研究。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又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社會計量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等人1930年所 創用的,主要用於小整群體的人際關系與群體結構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採取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進行測量時,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測量結果能否穩定的測量所測得事物或變數。包括: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測信度: 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對象採取同一種測量,根據兩次測量結果計算相關系數,此相關系數即為再測效度。這種信度能表示兩次調查結果有無變動,反映了測量的穩定程度,故又稱作 穩定系數 。使用這種方法時,兩次測量所採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再測信度的缺點是容易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即在前後兩次測量之間的某些事件、活動的影響,會導致後一次測量的結果客觀上發生改變,使兩次結果的相關系數不能很好地反映兩次測量的實際情況。

復本信度: 復本是相對於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復製品。對一項調查的問題,讓被調查者接受問卷測量,並同時接受這份問卷的復本的調查,然後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復本信度。使用復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測信度的缺點,但使用的復本必須是真正的復本,即在題數、形式、內容、難度及鑒別度等方面都與原本一致,僅在問法與用詞方面與原本不同。復本調查可連續或相距一段時間進行,連續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等值系數,相距一段時間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穩定與等值系數。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將調查來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數分成兩半記分,再根據各個人的這兩部分的總分,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檢查出問卷或量表中所詢問的各項問題是否都針對同樣的研究內容。

評分者信度: 檢查評分者信度,可計算一個評分者的一組評分與另一個評分者的同一組評分的相關系數。

若信度低,則說明測量工具不標准,不客觀,且易於受評分者主觀因素的影響。減少這種影響的方法是刪除極端的評分或評分者,由多人評分並計算平均值。

效度: 測量的有效度或准確度,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是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即測量標准或所用的指標能夠如實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義的程度。含義是內容性質與程度重合的統一。

表面(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又稱表面效度或邏輯效度,是指測量內容或測量指標與測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 和邏輯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擇的項目是否「看起來」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檢查內容效度即檢查由概念到指標的經驗推演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效。對此只能憑借人們的主觀判斷和共同定義,因為對一個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但在科學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概念定義為標准。

准則效度; 實用效度或預測效度,指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對同一事物或變數進行測量時,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標為准則,新的方式或指標所得到的結果與原有準則的測量結果相比,將二者的相關系數來反映測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則效度三種形式:預測效度,共變效度,實用效度。

結構效度: 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個理論的關系結構中其他概念或變數的測量。比如兩種具有一致方向的變數,是否在測量的結果中表現出一致的方向性。

預測效度: 預測效度是指效標或准則依據將來實際發生的情況建立的准則效度。預測效度是將已經得到的測量結果與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檢查兩者的一致性。例如,設計一種預測學

生學習成績的量表或測驗,用它來測量學生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如果在學生畢業時,實際的學習成績確實與預測值相一致,那麼這一量表或測驗就具有預測效度。

共變效度: 如果效標識於某種測量方式同時被證明為有效的,則稱之為 共變效度 。共變效度是用來判斷其他的測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為效標的測量工具。

實用效度: 如果效標是以實際經驗判斷為準的,則稱為 實用效度 。實用效度通常用來檢查測量工具的實際效果。由於對某些現象的測量過去並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只能依據實際經驗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測量都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對具體的調查對象所作的觀測。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內容效度、准則效度、建構效度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這一研究具有 內在效度 ,它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 內在效度 是指一項研究的資料和結論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這種研究結論的普遍有效性。對外在效度的檢查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時間、地點、情境和研究內容的普遍意義。

G. 研究範式和方法論的區別

區別:
研究範式這個詞哲學上用的比較多,而方法論實用的范圍要寬很多。至於具體的名詞解釋,方法式較多。

研究範式:
美國社會學家裡爾茨區分了社會學三種不同的研究範式:社會事實範式、社會定義範式和社會行為範式,這種劃分主要是表明社會學家看待社會現象的不同方式或不同的觀察角度。
範式:是指某一特定學科的科學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觀,它是由其特有的觀察角度、基本假設、概念體系和研究方式構成的,它表示科學家看待和解釋世界的基本方式。
(1)社會事實範式(結構功能學派、沖突學派、新馬克思主義學派)。以杜爾克姆的方法論思想和現代的結構功能理論為代表的,強調社會現象的客觀性,認為社會現象是客觀的事實,他們不能還原為個人的事實。強調對宏觀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文化規范進行研究,在社會結構層次和文化層次探討社會的本質屬性。
(2)社會定義範式(符號互動論、現象學、民俗方法學)。以韋伯的思想為代表,強調社會現象的主觀性質,認為一些宏觀的社會現象(如國家、制度、階級等)都不是有形的實體,它們是由人們的主觀定義建立的,因此社會現象是不可能與個人的動機、態度和行為相分離的。這也是個體主義方法論的主要論點。社會定義範式強調在微觀層次研究人們是如何建立社會、如何在社會中行動的。
(3)社會行為範式(行為理論、交換理論)。以行為科學的方法論為代表,強調對個人的社會行為進行客觀精確地分析,主張用經驗的或實證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只有通過對人的外部行為進行經驗觀察,才能認識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客觀地解釋社會現象。
以上幾種研究範式都只是強調社會現實的某一側面,但他們對於全面認識社會都是必不可少的。盡管這幾種範式使用的基本假設、概念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不過在實際研究中,他們又是相互聯系的。各種範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方法論: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閱讀全文

與範式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孩有哪些簡單學習方法 瀏覽:89
治療熱感冒最好方法 瀏覽:165
歲月催白發的最佳方法 瀏覽:200
怎麼寫水餃的材料和製作方法 瀏覽:682
外牆面積計算方法 瀏覽:400
atom2手機穩定器使用方法 瀏覽:478
有哪些治療雜訊的方法 瀏覽:44
在實驗中應用了什麼物理研究方法 瀏覽:668
乙狀結腸冗長有哪些診斷方法 瀏覽:532
工程數學計算方法 瀏覽:110
平板電腦office365永久激活方法 瀏覽:353
科普方法有哪些 瀏覽:887
2根塑銅線的連接方法 瀏覽:440
大魚海棠紙尿褲穿戴方法視頻 瀏覽:851
一米高陽台安裝集成牆板方法 瀏覽:841
啞鈴鍛煉手臂肌肉方法 瀏覽:436
生羊肉保存最佳方法 瀏覽:602
橋梁鋼筋用量計算方法多少鋼筋 瀏覽:164
握花生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828
紅米5微信通知鈴聲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