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學中的內生性和外生性是什麼意思
內生性是指影響經濟的變數是其決定性的,是主要的經濟變數,如需求理論中的價格因素。
外生性是指經濟中的變數起次要的作用,比如需求理論中的偏好、預期等。存在內生性即是指經濟變數之間是相互其決定作用的。
產生於經濟模型內部的變數就是內生變數,內生變數之間往往相互影響,即體現互為變數與函數的關系;而外生變數來自於模型之外,往往是一些參數系數之類的,不會從模型內部得到。
內生變數解決的問題是自足性的,外生變數依靠模型本省是回答不了的,要藉助外部數據。
(1)社會研究方法中的內生性擴展閱讀: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
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
②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2
理論: 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實際社會研究中通常指一組具有邏輯關系的假設或命題。這一定義指出,理論是一組邏輯相連的符號,這些符號表示現實世界中我們所思考的那些事物。理論及其構成因素只是人們認識活動的一種工具,是人類想像和思考的產物。理論是社會研究的中心和最終目的。理論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①.理論來源於實踐
②.理論是一種抽象的、系統的認識
③.理論的目標是對經驗現實作出解釋。
宏觀理論: 往往以全部社會現象或各種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高度概括的解釋框架。它的體系通常十分龐大、結構十分復雜、概念十分抽象。如馬克思主義理論,達爾文進化論,社會學中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交換理論、沖突理論。它往往並不直接與具體的、經驗的社會研究發生聯系,它們更多是作為研究者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所採取的一種理論視角或依據的一種理論背景。
中層理論: 介於微觀、宏觀理論之間,以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或某一類型的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相對具體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會現象。它由有限的幾組假定所組成,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能接受經驗研究證實或證偽的具體假設。如:社會學中常見的社會流動理論、社會分層理論、角色理論、參照群體理論等等。
微觀理論: 一組陳述若干概念之間關系、並在邏輯上相互聯系的命題,其中一些命題可以通過經驗檢驗。實際上是操作層次上的命題陳述,其特點是直接由經驗材料或數據來證明或證偽。具有三個重要特徵:1、由一組命題構成;2、這些命題在邏輯上相互聯系;3、命題中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經驗來檢驗。在具體的社會研究中,大多數理論屬於這種形式的理論。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傾向於低的生育率」、「工業化導致人際關系疏遠」等。
概念: 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應。概念的形式上常常是用語言、數字和符號來表示。概念由定義構成。概念是構成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社會學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會現象或抽象事物如社會地位。
變數: 就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疇;不同的屬性或不同的亞概念)的概念。
自變數: 指的是其變化會引起其他變數發生改變的變數。
因變數: 指的是由於其他變數的變化而導致自身發生改變的變數。
中介變數: 指的是出現在更為復雜的一些因果關系鏈中的第三個變數,它在自變數與因果變數的聯系中處於二者之間的位置,表明自變數影響因變數的一種途徑或方式。
相關關系: 如果說變數x與變數y有相關關系,即若x有變化、y也有變化,反之也一樣。在相關關系中,一般無法區分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因果關系: 在具有相關關系的兩變數中,如果明確說明了一個變數的變化引起了另一個變數的變化,那麼這種關系就可以稱為因果關系。
虛無關系: 從某一個變數的變化很難預計到另一個是以怎樣的方式發生變化的。即表明兩變數不存在共變關系。是指統計相關而實際無關這種情況,即從統計上看有關系的兩個變數實際上相互獨立、互不影響,並無有意義的聯系。兩變數間的對稱關系用符號表示就是X—Y。
命題: 指的是關於一個概念的特徵或多個概念間關系的陳述。命題具有不同的類型:公理、定律、假設、經驗概括等,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
公理: 處於理論的最高層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陳述,可以作為理論的出發點,其他所有的理論命題都可由公理推演出來。公理的正確性是由定義或假定而來的,他無法直接被經驗檢驗,而只能通過對他的邏輯推論的檢驗而得到部分證明。
定理: 是由公理推導出來的,它可被經驗事實來檢驗。
假設: 是一種可以通過經驗事實檢驗的,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是對命題的操作化表達。假設是命題的特殊形式。假設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對具體的變數,變數關系是經驗可測的,即可以通過經驗的觀察進行檢驗的。一般而言,假設有條件式陳述、差異式陳述和函數式陳述三種陳述方式。
思辨理論: 並不關注於解釋具體現象,主要從哲學角度探討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設。
分析理論: 側重對人類社會做出類型學的劃分,試圖建立一套概念體系和分類框架。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現象;分類框架用於把社會分解,使每一經驗現象都在分類體系中有一個確定的位置。一個經驗現象一旦被歸入某一類型,就可以用這一類型的性質對它做出解釋。
演繹理論: 也稱為「形式理論」,是試圖仿效自然科學的公理式理論而發展起來的。這種理論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級的命題構成的,從高層次命題中可推演出低層次命題,他們可用以解釋具體的經驗現象。
模型理論: 一般是由經驗概括而來的,抽象層次較低,社會領域中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通過對經驗變數的因果分析建立的。
個性解釋: 對某一獨特事件或個人行為的解釋,即對其特殊性或獨特性的解釋。
共性解釋: 這種解釋方式是試圖找出對某一類型的行為或現象都有影響的最主要的因素。旨在用最少的原因變數去最大限度的解釋因果關系的一般模式。
功能解釋: 不是說明變數間的因果關系,而是通過發現一個現象對它所屬的較大體系具有什麼功能來解釋該現象的存在。
因果解釋: 科學的解釋是以系統的理論來說明現象之間普遍的因果關系,科學哲學家亨佩爾指出,一個科學解釋是由解釋項和被解釋項組成的。被解釋項是研究者要說明的現象,解釋項是一組關於這一現象發生的先決條件的陳述,即原因,是由一定規律決定的,因果解釋指出某些普遍規律,由於這些規律,那些被稱為原因的事項就成為被解釋項出現的充分條件,因此,因果解釋是演繹性的。
科學環:自己畫
歸納推理: 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一組具體的觀察結果推導出一般性的規律或法則。
演繹推理: 是從一般到特殊,從一般原理或理論出發,通過邏輯推理來解釋具體的事件或現象。
假設演繹法 : 是從理論推導出研究假設,然後通過觀察來檢驗假設,假設如果被證實,就可以對被觀察到的具體現象做出有效的理論解釋;假設如果被證偽,就要對理論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論、發展新理論。
經驗概括: 指的是對現象反復出現的規律或特徵的總結,或者是對變數間反復出現的某種相互關系的一種說明。是對一種有經驗數據證實了的變數特徵或者變數間關系的一般性闡述。它適用於所研究的整個一類變數,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具體情況。經驗概括所闡述的是個一類變數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紮根理論 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發展理論。這種較貼近於歸納式的方法,意味著理論是從資料中建構起來的,或者說是根植於資料。而且對理論的概念化和操作化,是與資料的收集和對資料的初步分析一起進行的。許多研究者使用紮根理論,因為它使定性研究具有彈性,而且使資料能跟理論進行互動。定性研究者對非預期的事物持開放的心態,他們願意改變研究方案的方向或焦點,並且能在方案執行中放棄自己原來的研究問題。
③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3
四、選題與文獻回顧 (風笑天第三章,紐曼第五章)
研究問題: 一項社會研究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它是一個可以通過研究來回答的問題,與日常生活的「問題」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體、集中、明確。主要來源:現實社會生活、個人特定經歷、各種文獻資料等。如生活實踐、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象、他人的研究、社會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題: 社會研究所涉及的某一類現象領域或問題領域。與研究問題相比顯得更廣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際關系、社會流動等。
研究問題明確化: 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陳述,以達到將最初頭腦中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的目的。通常是將主題變為問題。
文獻回顧: 文獻考察或文獻評論,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
後設分析: 是研究者在綜合回顧或更經常的在方法論回顧中所使用的一項特殊的技術。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項目的細節資料,然後對這些信息加以統計分析。
五、研究設計 (風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紐曼第六章)
研究設計: 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出探索特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具體策略,確定研究的最佳途徑,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同時還包括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多數研究是描述解釋兼有,只是側重點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種對所研究的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探索性研究通常採用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問等方法搜集資料,其所研究的對象規模通常都比較小。探索性研究的資料結果主要用於「探測」某類現象或問題的基本范圍、內容或特徵,「提示」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可能的途徑。
描述性研究: 是一種對研究的總體或某種現象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進行描述的研究類型。其關注的焦點通常不是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分布,而是在於回答這種分布是怎樣的,也可以說,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①准確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資料的收集主要採用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以自填、郵 寄或結構式訪問等方式進行的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必須經過統計處理,得出以數量形式為主的各種結果,並要將這些結果和結論推論到總體中去。
解釋性研究; 指的是那種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各種「為什麼」的社會研究的類型。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說明關系,因而它的理論色彩往往更濃。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經過深入實地收集經驗材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社會現象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內容上特別注重研究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和多變數的統計分析。
理論性研究: 指那些側重與發展有關社會世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側重於建立或檢驗各種理論假設的經驗研究。其關注點在於探索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主要目標是要增加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內在規律的理解,增加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
應用性研究: 側重於了解、描述和探討某種現實社會問題或者針對某類具體社會現象的問題。其關注點通常集中地體現在迅速地了解現實狀況,分析現象或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力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建議,以幫助制定社會政策,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評估社會後果等。
分析單位: 社會研究的研究對象,即研究中將分析和描述的對象(人或事物)。五種類型: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
層次謬誤/區群謬誤: 它指的是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種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結論的現象。或者說,研究者用一個集群內的分析單位收集資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單位做結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關某種集群(城市工廠公司)的資料,然後從這些資料中抽出有關個人行為的結論時,他就犯了區群謬誤。要避免犯區群謬誤這種錯誤,關鍵的一點是要保證你做出結論時所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你運用證據是所使用的分析單位。
簡化論: 指的是研究者用個體層次的資料來解釋宏觀層次的現象。如,看重個人成就的個性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忽略了宏觀因素)。導致因素:社會研究易獲得關於個人的具體資料,而客觀的單位運行比較抽象和模糊。避免這兩種錯誤的關鍵是,保證作結論時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運用證據時使用的分析單位。
橫向研究: 橫剖研究。指在一個時間點上收集研究資料,並用以描述研究對象在這一時間點上的狀況,或者探討這一時間點上不同變數之間的關系。如各種內容的民意測驗和全國人口普查。它是社會研究的最常見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縱向研究: 在若干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收集資料,用以描述現象的發展變化,以及解釋不同現象前後之間的關系。①縱貫研究的類型a.趨勢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蹤研究。②縱貫研究的特點a.它能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 b.由於各種變數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上的因果判斷; c.縱貫研究的調查范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比較。
趨勢研究: 趨勢研究是指對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趨勢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度、行為或狀況進行比較,以揭示和發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實際上,對某一總體的趨勢研究,就相當於利用對這一總體所進行的若干次橫向研究的結果,來分析和探尋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縱向研究的一種,同期群研究又稱為人口特徵組或共同特徵組研究,它是指對
某一特殊人群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樣本並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體對象可以不一樣,但他們必須都同屬於這一特殊人群。這種特殊人群通常都與時間或年代相關。
同組研究: 又稱定組研究或追蹤研究,對同一組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與上者的區別在於始終都是同一樣本。同組研究主要用來探討人們的行為、態度或意向的改變模式和變化過程,分析影響這種改變的各種因素。由於同組研究每次進行研究時都使用同一個樣本, 但被研究者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 各種變化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困難是後續的研究難以獲得這些樣本。
三角校正: 從不同的角度或觀點觀察事物,他們就能確定它的實際位置,這個過程被稱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測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測量;②觀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個觀察者或研究者則會增添多個視角、個人背景和社會特徵;③理論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種理論視角去構思研究方案和解釋數據;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類型的研究和數據
雙重負載假設: 把兩個獨立的關系置於一個關系之中,這類假設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製造混淆。研究者應該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區貧困與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會導致盜竊。
同義反復: 是一種循環論證,它發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說一些新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在重復已說過的話,或敘述某些「就定義來說是正確」的話。同義反復無法接受經驗證據的檢驗。例如某人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相信應該減少政府的管制,但這些態度並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義的原因。
目的論: 源於最終的目的和目標,它有多種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發起的事件,預先決定著它一定會發生。目的論無法被經驗所驗證,它違背因果論的暫時性時間順序要求,並且缺少一個真實的自變數,因為「引發因素」極其不明確。很多人將目的論與目標動機相混淆,首先一個人的意識狀態可以做經驗上的測量,其次意識狀態目前是存在的,最後意識狀態可以與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
虛假相關: 意味著變數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是種幻覺。虛假相關發生在兩個變數之間有關聯,但不是因果關聯之時,因為實際上尚有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可能才是造成這個關系的真正原因。/第三個變數同時是看似明顯的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原因,它能為觀察到的關聯做出解釋。以因果關系的條件來說,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代表一個更強有力的解釋。例如,頭發長短與電視節目,隱藏變數(性別)。
六、測量 (風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紐曼第七章)
測量: 是對所確定的研究內容或調查指標進行有效的觀測與量度。具體地說,測量是指根據一
定的規則將數字或符號分派於研究對象的特徵(即研究變數)之上,從而使社會現象數量化或類型化。
定類測量: 也稱為類別測量或定名測量,測量層次最低。本質是一種分類體系,將研究對象的不同屬性或特徵加以區分,標以不同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數學特徵是(不)等於。具有對稱性和傳遞性。如性別:男、女。
定序測量: 也稱為等級測量或順序測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或者說,定序測量按某種特徵或標准將對象區分為強度、程度或等級不同的序列。數學特徵是大於和小於。具有區分類別的對稱性和不等於的非對稱性及傳遞性。如城市規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測量: 等距測量或區間測量,不僅能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其結果可以相互進行加減運算。比如溫度的測量。
定比測量: 也稱為等比測量或比例測量,除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之外,具有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絕對的零點,其數據可以加減或乘除運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的非中介性質的零點的存在,是定比與定距測量的唯一區別。
概念: 是對現象的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概念是構造理論的磚石,它是對研究范圍內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概念 可分為實體概念和非實體概念。實體概念是指可直接觀察到的物體、事物或現象;非實體概念則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概念。
變數: 是指具有一個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說,就是包括一個以上范疇的概念。變數是概念的
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具體化而轉換來的。變數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狀態或屬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變動性,它說明了現象在規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或現象在程
度差異上的變化方式。從變數之間的影響關繫上可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
指標: 指表示一個概念或變數含義的一組可觀察的事物,稱為這一概念或變數的一組指標。指標是反映社會現象變異特徵的范疇。是對社會范疇的變異方面的規定性加以具體化。它把現象的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密切的結合起來,以便精細描述社會現象的某一特徵。
操作化: 把我們無法得到的有關社會結構、制度或過程,以及有關人們行為、思想和特徵的內在事實,用代表它們的外在事實來替換,以便於通過後者來研究前者。或者說,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是社會研究過程中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之一。
具體化: 從抽象下降到經驗層次,使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對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確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內容的維度、基本單元的分類、給出概念的描述性定義;3.選擇測量指標,即對概念的具體度量方案;4.編制綜合指標。
指數: 由多個不同的回答所構成的一個簡單累加的分數。是由一組有關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然後按照某種標准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起來,就得到了該回答者對這一事物態度的量化結果。
量表: 用於測量人們的態度、看法、意見、性格等內容的一種量化工具。是一種具有結構強度順序的復合測量,即全部陳述或項目都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來安排,以反映出所測量的概念或態度具有的各種不同程度。
總加量表: 由一組反映人們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意見,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並進行計分。然後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態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總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李克特在原有的總價量表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組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組成,但與總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對這些陳述的回答被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類,或者「贊成、比較贊成、無所謂、比較反對、反對」五類。由於答案類型的增多,人們在態度上的差別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來。
社會距離量表: 鮑格達斯量表,又稱社會距離量表。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鮑格達斯於1925年創用的。定量測量人們相互心理距離、相互關系的程度或人們對某一群體所持的態度及所保持的距離的量化工具。由在內容上具有某種趨強的邏輯結構的一系列陳述構成,不同陳述代表人們在態度上的不同程度。
語義差異量表: 用於研究概念對於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義。由處於兩端的兩組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構成,研究者通過對被調查者在適當位置標下的記號所代表的分數,來研究人們對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態度,或進行個人或團體間的比較分析。用於文化比較分析、個人與群體的差異,人們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等的研究。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又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社會計量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等人1930年所 創用的,主要用於小整群體的人際關系與群體結構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採取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進行測量時,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測量結果能否穩定的測量所測得事物或變數。包括: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測信度: 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對象採取同一種測量,根據兩次測量結果計算相關系數,此相關系數即為再測效度。這種信度能表示兩次調查結果有無變動,反映了測量的穩定程度,故又稱作 穩定系數 。使用這種方法時,兩次測量所採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再測信度的缺點是容易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即在前後兩次測量之間的某些事件、活動的影響,會導致後一次測量的結果客觀上發生改變,使兩次結果的相關系數不能很好地反映兩次測量的實際情況。
復本信度: 復本是相對於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復製品。對一項調查的問題,讓被調查者接受問卷測量,並同時接受這份問卷的復本的調查,然後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復本信度。使用復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測信度的缺點,但使用的復本必須是真正的復本,即在題數、形式、內容、難度及鑒別度等方面都與原本一致,僅在問法與用詞方面與原本不同。復本調查可連續或相距一段時間進行,連續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等值系數,相距一段時間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穩定與等值系數。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將調查來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數分成兩半記分,再根據各個人的這兩部分的總分,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檢查出問卷或量表中所詢問的各項問題是否都針對同樣的研究內容。
評分者信度: 檢查評分者信度,可計算一個評分者的一組評分與另一個評分者的同一組評分的相關系數。
若信度低,則說明測量工具不標准,不客觀,且易於受評分者主觀因素的影響。減少這種影響的方法是刪除極端的評分或評分者,由多人評分並計算平均值。
效度: 測量的有效度或准確度,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是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即測量標准或所用的指標能夠如實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義的程度。含義是內容性質與程度重合的統一。
表面(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又稱表面效度或邏輯效度,是指測量內容或測量指標與測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 和邏輯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擇的項目是否「看起來」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檢查內容效度即檢查由概念到指標的經驗推演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效。對此只能憑借人們的主觀判斷和共同定義,因為對一個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但在科學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概念定義為標准。
准則效度; 實用效度或預測效度,指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對同一事物或變數進行測量時,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標為准則,新的方式或指標所得到的結果與原有準則的測量結果相比,將二者的相關系數來反映測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則效度三種形式:預測效度,共變效度,實用效度。
結構效度: 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個理論的關系結構中其他概念或變數的測量。比如兩種具有一致方向的變數,是否在測量的結果中表現出一致的方向性。
預測效度: 預測效度是指效標或准則依據將來實際發生的情況建立的准則效度。預測效度是將已經得到的測量結果與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檢查兩者的一致性。例如,設計一種預測學
生學習成績的量表或測驗,用它來測量學生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如果在學生畢業時,實際的學習成績確實與預測值相一致,那麼這一量表或測驗就具有預測效度。
共變效度: 如果效標識於某種測量方式同時被證明為有效的,則稱之為 共變效度 。共變效度是用來判斷其他的測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為效標的測量工具。
實用效度: 如果效標是以實際經驗判斷為準的,則稱為 實用效度 。實用效度通常用來檢查測量工具的實際效果。由於對某些現象的測量過去並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只能依據實際經驗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測量都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對具體的調查對象所作的觀測。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內容效度、准則效度、建構效度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這一研究具有 內在效度 ,它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 內在效度 是指一項研究的資料和結論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這種研究結論的普遍有效性。對外在效度的檢查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時間、地點、情境和研究內容的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