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研究某一個人的學術思想
1、搞清楚這個人的經歷、社會關系、言論、一般表現。
2、弄明白這個人的學歷,這個「學習」不是簡單指從哪裡畢業,而是學習研究的歷程,比如從小到大看過哪些書,從哪些人那裡獲得過教導,以及這些知識和其日常行為的關系等。
3、發表的文章、著作、講演、授課等等
4、其對手的情況和與對手爭論的情況
5、其學術所在領域的情況
6、一要積累盡量多的資料,尤其是實在客觀的原始檔案;二要運用唯物辯證法進行徹底的深入的研究,切忌淺嘗輒止和急功近利;三要注意在研究或將研究成果公布時,要顧及當事人等的感情,顧及法律和道德原則。
Ⅱ 學術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工作按照系統論、實踐論、資訊理論、相似論、整體觀的科學思想,以大陸造山帶、區域成礦學、礦產勘查學、成礦作用地球動力學、資源工程學、構造-流體-成礦系統、成礦譜系、地質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源地學信息集成礦產預測等新理論與新方法為指導,以礦集區綜合研究為主線,以典型礦床系統研究解剖為支撐,以成礦研究服務於找礦預測為原則,以建立成礦模式和總結找礦標志為目標,把地質研究與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研究結合起來,把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結合起來,把野外地質觀察與室內資料研究結合起來,把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實踐、勘查方法技術研究結合起來,把樣品測試分析與成岩成礦作用分析結合起來,按照相似類比、存同求異和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地質思維,最終以獲得新的成礦認識、勘查靶區、找礦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體系為目的,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開展研究工作。遵循微觀求證、宏觀分析、點面結合、整體聯動、循環反饋、綜合集成的技術路線,突出專題重點和主攻方向,實現研究突破。
地球經過46億年漫長的歷史演化,形成了今天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含人類圈)的地球系統。行星地球系統是在太陽等外源影響下,由流體地球子系統、固體地球子系統和生物地球化學子系統所構成的。從全球尺度上看,地球是由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耦合的各具特性的地核、地幔、地殼、水圈、氣圈、生物圈、人類智慧圈和地球空間系統各圈層綜合集成的連續開放的復雜動力系統。其各圈層或子系統是多級、多時、多性、多相、多尺度、多因素、多作用的。因此,按照地球系統科學的思維,堅持系統論、整體觀,成岩成礦研究與地質演化、構造運動、流體運移、殼幔物質分異等相結合,勘查模型建立與不同找礦信息的綜合集成相結合,礦床模式、勘查方法與找礦預測相結合,實現地質特徵、找礦標志、礦化信息與勘查方法的相互統一。
研究方法遵循以上學術思想,以成礦系列、礦床模型和找礦方法技術優選為基礎,以秦嶺造山帶陝西段主要礦集區、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不同層次的解剖分析為核心,結合秦嶺造山帶區域地質構造演化,尤其是熱水沉積盆地、構造岩漿過程的形成演化研究,分析其成生關系、成因類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及成岩成礦機制; 系統收集分析工作區不同尺度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和礦山開采資料,開展區內鳳-太、柞-山及勉-略-寧礦集區成礦條件、成礦規律研究,總結和完善區內鉛鋅、銅、銀、金礦床成礦模式與勘查模型,建立區域綜合找礦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在此基礎上,按照分析資料—確定問題—系統調研—建立模型—預測選區—驗證反饋的技術思路,採取地質研究、異常篩選、相似類比、集成選靶的工作路線,篩選圈定找礦靶區,實施工程驗證,及時反饋改進礦床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
Ⅲ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三個基本的研究視角:(1)時間系列的視角。(2)研究領域系列的視角。(3)研究方法系列的視角。
概括為:將各種管理思想放入相應的時間系列、研究領域系列和研究方法系列中,以理清各種思想產生、形成和發展的環境條件、主要過程和歷史地位,進而揭示管理科學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Ⅳ 學術指導思想和研究途徑
研究工作遵循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以系統的、聯系的和綜合的觀點把握研究工作重點,從點到面、再面到體並以循環的技術路線突出工作方向。注重文獻的研究,繼承前人成果,更重視通過文獻對比發現問題提出新的觀點,用野外實踐證實或進一步修正認識。並保持宏觀思維的擴張與測試野外數據的充分扣合。學術思想可概括為:
(1)將礦床納入岩石,將含礦地質體納入構造單元的演化,以系統的觀點進行研究工作。研究思維上,具體從全球重要岩漿硫化物礦床和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地質分布入手,概括其成礦時空分布特徵,對中國岩漿硫化物礦床和塊狀硫化物礦床的類型和地質分布與全球對比,歸納中國兩類重要礦床的成礦特點,在此基礎上研究祁連山岩漿硫化物礦床和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成礦特徵,探索其成礦規律。
礦床作為一種具有重要使用價值的特殊岩石,它是地質作用過程中一定條件下形成的產物,一定地質構造單元在一定的構造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各種相互關聯的分支作用,並在不同的地質部位形成與特定地質作用關系最為密切的礦床成礦組合。祁連山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大陸裂解發生、洋盆出現、俯沖消減和構造匯聚的完整過程形成了不同的成礦響應,例如形成與大陸裂谷、島弧裂谷和弧後擴張脊有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分別以白銀廠、浪里克和雪泉為代表的有色金屬礦床)、與活動大陸邊緣有關的矽卡岩型鎢(銅、鉬)礦床(以小柳溝為代表)和低溫淺成熱液貴金屬礦床(以寒山為代表),以及與構造匯聚後前陸盆地有關的砂岩型銅礦床(以天鹿為代表),這是以一個構造演化為主線表現出來的成礦系統。按類似的完整成礦系統,在活動大陸邊緣和成熟島弧環境中,預測還應有形成斑岩型銅(鉬)礦床的可能,但迄今未發現可能是無形成這種礦床的重要條件,也可能是勘查工作程度還不夠而造成的,不論哪種情形成礦系統僅是一種系統觀點的認識,由於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地質條件的差異,在成礦組合和成礦強度上是不同的。但從研究角度講,可提供一種探索的思路。本書著重於特定礦床類型的研究,重點是同類礦床在不同微相中的可能成生形式的研究。
(2)將相鄰構造單元的同類礦床納入一個體系,以聯系的觀點進行研究工作。世界勘查成功的實例中,運用聯系的觀點進行成礦背景和成礦條件的研究,選取靶區找礦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這是當今找礦勘查中運用較多的地質對比方法,是一種聯系的成礦觀點。例如西澳大利亞的Olympic Dam超大型鈾銅礦床,就是通過與尚比亞超大型銅礦地質背景對比進行勘查成功的;還有美國地調局對美國東北部威斯康星州的蘇必利湖1Ga的大陸裂谷玄武岩與俄羅斯Noril』sk和加拿大Voisey』s Bay大陸溢流玄武岩進行對比,認為同屬超地幔柱作用大火成岩省的結果。龍首山地區的金川超鎂鐵岩可能與南祁連的拉脊山拉水峽全岩礦化的超鎂鐵岩屬同一大規模岩漿作用認識,是本研究用聯系的觀點進行研究的實踐。聯系的觀點還表現在礦床形成與基礎地質研究成果的緊密結合上,運用地質歷史上超大陸形成和裂解塊體重塑的成果,可為開展區域找礦提供新的思路,同時礦床的發現又可作為大陸聚散的重要證據。
(3)將礦床研究與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和地球化學等學科緊密結合,以綜合的觀點進行研究工作。對於與岩漿作用密切相關的金屬硫化物礦床,對礦床形成的全面認識,單一的礦床學研究方法不可能取得深入的成果,這也是當代礦床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充分汲取其他學科研究方法和成果認識,以礦床學研究為基礎向綜合學科方向發展。本書研究中強調對區域成礦作用的探索,特別重視綜合火成岩成因岩石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學和前寒武紀大陸重建、區域構造地質的最新認識成果應用,旨在試圖對祁連山與岩漿作用有關的金屬硫化物礦床提供一種新的研究框架,力圖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發展、補充和創新。
本書研究選取兩種重要的金屬礦床類型,以一個成礦帶范圍進行研究,主要鎖定在兩類礦床的區域成礦作用研究和區域找礦潛力分析上。具體採取的技術路線為:
(1)文獻收集分析,提出研究重點。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充分收集已有的文獻和成果資料,在綜合分析研究提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收集國內外最新有關文獻,對比研讀後選取研究的主要內容,並突出重點,作為主要研究內容。
(2)依託執行項目,針對性開展野外工作。以正在開展的項目工作為基礎,精心設計野外調研內容,通過路線地質剖面、大比例尺構造-岩相填圖和專門樣品採集等工作方式收集野外資料,並對重要礦體的硐探和采場進行現場觀察研究,進行資料綜合,提出新的問題。
(3)修正認識,明晰研究思路。在野外資料綜合成果與前人成果復查對比研究基礎上,借鑒國內外新認識新發現,與國內外重要礦床和所在成礦區帶進行對比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思路,並在進一步的野外工作中證實和完善。
(4)深化成果,完善論文研究提綱。對初步研究成果和新的認識成果撰寫專門論文,以進一步深化認識,明晰總體論文框架,在修改專門論文的同時,逐步形成總體論文的目標和研究內容結構,完善論文提綱。
(5)突出重點,爭取創新成果。科學研究的靈魂是創新,而創新的源泉是反復實踐。在研究提綱明確後,針對研究存在的薄弱環節進一步收集資料和開展野外工作予以彌補,日臻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工作中特別思考了該兩類大型、特大型礦床的找礦問題。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大宗金屬礦產資源的需求飛速發展,據國際銅業協會的統計,2000年全球銅消費量達到1520萬噸,其中:中國達到250萬噸,佔到全球銅消費量的17%,目前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銅消費國,中國銅需求年增長速度高達10%~15%,估計2004年中國銅市場可能將會出現約30萬噸的供給缺口。可見中國銅礦找礦任務的艱巨。鎳礦全球性價格回升,國際礦業市場鎳價已達12250美元/t,鎳已成為世界性的戰略資源,全球尋找鎳礦的熱情大大高漲,目前中國大部分與鎂鐵-超鎂鐵岩有關的岩漿Cu-Ni-PGE礦床成礦帶均已有外國勘探公司介入,也反映了世界礦業界對鎳礦找礦的迫切需求。
世界最大的岩漿硫化鎳礦床加拿大Sudbury鎳礦深部找礦,Falconbridge公司從2001年起重新擬定了礦區的勘查戰略,試圖尋找埋深1500m左右,在礦區附近可以立即開採的新礦體。勘查中使用三維模式,利用過去井中電磁異常資料。重測了1996年施工的MAC-100號鑽孔,使用UTEM Ⅳ井中EM系統。通過鑽探驗證在Sudbury火成雜岩體東沿的南側,發現了新的Sudbury接觸帶礦化,即浸染狀-稠密浸染狀和塊狀磁黃鐵礦、鎳黃鐵礦和黃銅礦。下盤的礦化寬0.5~20m。目前已控制推測資源量礦石460萬噸,含鎳2.17%、銅4.9%、金2.6g/t、鉑3.66g/t、銀18.56g/t。這是一個老礦區深部找礦的重要實例。研究區內金川礦床作為世界級的巨型岩漿硫化鎳礦床同樣存在進一步找礦問題,而且這一問題開始變得日益重要。按英國力拓礦業開發有限公司與甘肅省秦祁礦業公司近期簽訂的合作合同,雙方將共同對甘肅龍首山銅鎳礦進行風險勘探。英國力拓公司將運用高精度航空磁法測量,對甘肅龍首山大約2000km2的地區進行風險地質勘探,以尋找新的具有世界級別的銅、鎳礦床。上述成功的勘查實例和勘查實際的需求,啟發我們應積極對該地區找礦新區的開辟加大研究力度。
據報道中國銅城白銀由於礦產資源枯竭,銅城風采已不再。當年折腰山、火焰山兩個露天礦年出礦量達400萬噸以上,可謂「日出斗金」,從1956年礦山開採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繼閉坑,兩采場共貢獻銅金屬量81.3萬噸,但目前白銀公司累計虧損已達47億元,資產負債率160%。尋找新的礦山,開辟新的礦區應是白銀的出路之一,對北祁連山塞普勒斯型富銅礦床的研究勘查,極具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書的研究工作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礎上,主要依託筆者參加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中國超大型銅鎳(鉑族)岩漿硫化物礦床預測研究(編號200110200058)」(2001~2003)和主持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雪泉銅礦普查(編號2002001)」(2002~2003)及中澳合作項目「中國青海東部拉脊山地區金川型Cu-Ni-PGE礦床找礦潛力評價研究」(2003~2004)等項目工作開展的。
「中國超大型銅鎳(鉑族)岩漿硫化物礦床預測研究(編號200110200058)」項目是湯中立院士集多年研究之大成,主持開展的一項全國性的銅鎳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預測項目,目標旨在對中國大陸背景、鎂鐵-超鎂鐵岩特徵與世界上重要世界級銅鎳岩漿硫化物礦床成礦環境和含礦岩石特徵對比研究,預測中國形成超大型銅鎳岩漿硫化物礦床的可能及其類型和地區。筆者有幸參加了這一項目。該項目研究重點是對中國大陸岩漿硫化物礦床成礦特徵進行總結性研究,並重點對揚子古陸西緣峨眉玄武岩、華北古陸西南緣中小侵入體和塔里木古陸西南緣新發現鎂鐵-超鎂鐵岩侵入體的成礦潛力進行評估,同時對新疆北部准噶爾陸塊(哈薩克古陸東緣)北緣(喀拉通克銅鎳礦床為代表)、東南緣(黃山銅鎳礦床為代表)、華北古陸東北緣(赤柏松、紅旗嶺等礦床)和揚子東南緣(寶壇科馬提岩型岩漿鎳硫化物礦床)大規模岩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可能性進行探索。華北古陸西南緣的金川礦床是中國惟一的世界級超大型岩漿銅鎳(含鉑)硫化物礦床,也是世界上銅鎳礦產勘查和研究者關注的地區,自該礦床發現以來基本未曾間斷過地質工作,近年又有英國礦業公司在外圍進行音頻可控源大地電磁測深(CSAMT)探索深部隱伏侵入體,要使該礦床類型的找礦有進一步突破,首先需要認識上的進一步突破,本書就該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揚子古陸西緣峨眉玄武岩是目前在中國境內惟一被學術界認可的由地幔柱作用形成的大火成岩省(Chung et al.,1995;Xu et al.,2001),它可為中國大火成岩省成岩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提供一個研究的場所,但目前在該地區尚未發現有大規模Cu-Ni成礦的表現。塔里木古陸西南緣新發現鎂鐵-超鎂鐵岩侵入體,在近年西昆侖礦產資源綜合調查中發現了銅鎳礦化的鎂鐵-超鎂鐵岩侵入體,它應是塔里木古陸邊緣裂谷的產物。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雪泉銅礦普查」項目是導師夏林圻研究員指導下,筆者主持申請的勘查研究項目,旨在對該地區形成於洋殼環境的塞普勒斯型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找礦潛力和前景做出評價,該項目本身目標的明確性,促使筆者深入對該類礦床的成礦環境、成因模式進行研究,並納入區域地質背景中審核區域成礦強度和可能的保存方式。北祁連山塊狀硫化物礦床類型,勘查單位在實際工作中以往比較概略的劃分為與長英質火山岩有關和與基性火山岩有關塊狀硫化物礦床兩種類型,已有工業礦床的發現基本上都是與長英質火山岩有關的類型,例如白銀廠、清水溝-白柳溝的尕大坂和郭米寺等礦床。與基性火山岩有關塊狀硫化物礦床,僅在東段發現有老虎山小型礦床,在西段有九個泉、錯溝等小型礦床。夏林圻研究員在「八五」、「九五」連續十餘年的北連山海相火山岩成因和相關礦產找礦潛力研究中,依據弧後擴張洋殼環境拉斑玄武岩殘存的判別確認,預測指出與弧後擴張洋殼環境拉斑玄武岩系有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具有重要的找礦潛力(夏林圻等,1996)。甘肅肅南雪泉(石居里溝)銅礦的發現初步印證了這種認識,但找礦前景如何目前仍無法定論,勘查工作還在進行。深入對礦床成礦機制和最終保存樣式的研究是重要的,已有的工作已展現出至少有兩種成礦樣式:一種是弧後擴張初期主要是中心式火山爆發-噴溢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和塊狀玄武岩中,環古火山口的原生環狀和放射狀裂隙交匯處形成成礦熱液循環體系的噴口,形成的金屬硫化物礦體延深大於延長呈板柱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為主,少量閃鋅礦,有時閃鋅礦含量可高於黃銅礦,與成礦部位有關,以雪泉石居里溝Ⅵ號溝為代表,礦石礦物中見有斑銅礦,說明後期的進一步富集改造,因此Cu含量可達30%以上,為典型的富銅礦;另一種是弧後擴張成熟期裂隙式的火山噴溢作用形成典型的海底枕狀玄武岩中,平行擴張脊或垂直擴張脊形成的裂隙構成熱液循環體系的噴流系統,形成有一定延長的銅硫化物礦體呈不規則狀。因此主要為弧後擴張初期和成熟期兩種成礦樣式。需指出的是當成礦液作用於火山岩凹地時可形成成層狀礦體。
「中國青海東部拉脊山地區金川型銅-鎳-鉑族礦床找礦潛力評價研究」項目是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與國際著名礦業公司西澳礦業公司(WMC)簽訂的一項旨在進行勘查評價可行性評估的科研工作項目,是筆者提出來的一種找礦設想,對金川銅鎳礦床當時成礦條件的模擬和後期構造改造樣式重塑。岩漿硫化物礦床的主要礦石類型有兩類:一類是浸染狀(disseminations)礦石,一般認為是就位岩漿房發生熔離形成的礦石,礦石金屬含量較低,國外稱為Ⅱ類礦石,不大可能形成大規模礦床;另一種是海綿隕鐵狀(net)礦石,是深部岩漿房或岩管(column)發生硫化物熔離(不混溶)在進入高位岩漿房位於底部成礦,國外稱為Ⅰ類礦石,是大規模成礦的必要條件。金川礦床90%以上的礦石由Ⅰ類礦石組成,表明深部岩漿房有強烈熔離作用發生,並有岩漿不斷補給。拉水峽礦床盡管礦體規模小,但也主要是Ⅰ類礦石,是深部岩漿房熔離作用形成的高硫化物液相貫入高位岩漿房(礦漿房)的結果,也應有大規模的岩漿作用發生才可以提供這種可能。這種大規模的岩漿作用推測與金川所指示的大規模岩漿作用可能是同一事件的表現。
Ⅳ 歷史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史學方法論:或稱歷史科學方法論、歷史研究方法論。
它並不指任何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關於史學方法的理論,或者說,它是一種可以用於歷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論,抑或可以說,拿一定的世界觀來觀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便是方法論。在這個意義上,也可稱之為「方法學」。
從另一個角度說,史學方法論也可以理解為論史學方法。 32.神話:人類最早的幻想性口頭散文作品。
神話產生的基礎是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們為爭取生存、提高生產能力而產生的認識自然、支配自然的積極要求。神話中充滿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勞動者的願望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一層奇異的色彩。
牧首
東正教的最高教職。又稱宗主教。東正教在歷史上從未有過統一的中心和首腦,在拜占庭亡之前,該教的宗教日常事務由君士坦丁堡牧區、亞歷山大牧區、安提阿牧區、耶路撒冷牧區的四大牧首共同管理。在各自主教會成立之後,君士坦丁堡牧首名義上具有首席地位。東正教的宗座稱為牧首。名義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大牧首處於首席地位,但實際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亞力山大里亞大牧首並不受其節制,而且這些大牧首對非本國的正教會轄區的影響也很有限。
阿訇,
波斯語,意為老師或學者。 *** *** 對主持 *** 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一般分為「開學阿訇和散班阿訇」兩種,前者是指全面執掌 *** 寺教務工作的 *** ,亦稱為正任阿訇。後者是指只具備阿訇職稱,而未被聘請為正任阿訇的 *** 。阿訇是經數年 *** 教育與培訓,通熟《古蘭經》與聖訓,精通 *** 的種種法律與法規,並具備《古蘭經》與聖訓的真精神——做人的完美品德,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勸善戒惡,品德高尚的 *** 。
伊瑪目,
系 *** 語單詞的漢語音譯,英語音譯為Imam,是對領導者的尊稱。在當代,含義為領袖、表率、率領者、楷模、祈禱主持,
毛拉(Mawla)
*** 教職稱謂。舊譯「滿拉」、「莫洛」、「毛喇」、「曼拉」。毛拉有可能間接來源於波斯語Mullah (Persian: ملا)其來源於 *** 語Mawla, 用來稱呼 *** 教的教士。 *** 語音譯,原意為「保護者」、「主人」、「主子」。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載有「主啊!吾人之保護者」一語,其中「保護者」一詞的原文即為「毛拉」(Mawla)。隨著 *** 教的傳播和發展,今為由 *** 寺經堂大學或經學院「穿衣」畢業,具有較高宗教學識的宗教人員—的通稱。
1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2知曉過去和未渣虧來的變化,自成一個學派3《新史學》,是梁啟超所撰的一篇長文,它是資產階級史學家批判傳統史學,試圖建立新的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標志。4殷墟是中國商代後期都城遺址,位於中國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橫跨洹河兩岸。
5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在此一制度下,諸侯、領主或大地主能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並且能在其領地上行使 *** 職權。 6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
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7《春秋三傳》即《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8「古史層累說」是顧頡剛古史學說中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與靈魂,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體系。就具體的古史研究而言,顧頡剛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提出了「古史層累說」,這既是一種歷史觀,又是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可以說這是在「層累地造成古史」觀支配下的方法論體系。
9喪家狗比喻無所依歸的狼狽相。典故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凱漏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盯梁爛形狀,末也。
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10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即嬴政。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
11何謂「編戶齊民」 ①被西漢 *** 正式編入戶藉的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稱為編戶齊民。 ②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
12中國古代繼宗法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於秦漢。
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於戰國時期。13 項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
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故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14即對民眾使用儒學進行統治,同時使用法學(即酷刑)來對付威脅統治的人。在漢朝,一般認為是儒、法、道(黃老之說)並施的。
漢宣帝曾教育他的兒子時說過:「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15五斗米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據史書記載,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
16永嘉之亂後,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玡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17元和十四年是開塔的時期,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三日。
韓愈聽到這一消息,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但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
18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冸」的入學儀式。
《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19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人稱王陽明。
漢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
20中國古代對交易中介人的主要稱謂,有過駔儈,牙人,經紀等多種,其中牙人是始見於唐代而為後代所長期沿用的一種主要稱呼。21珠璣古巷位於距離南雄市區東北方向10公里遠的珠璣鎮,珠璣巷又名沙水鎮,在沙水河西側。
珠璣巷是一個具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古巷。它得名於唐敬宗年間。
22大禮議是指發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間的一場規模巨大、曠日持久的爭論,為明朝嘉靖年間因明世宗生父稱號問題引起的政治紛爭,發生於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時。當時,世宗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號的問題發生了爭議和斗爭,歷時三年(1521年至1524年)。
23中國古代官府對城區規劃和市場管理的制度。亦稱市坊制。
24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和。25《朱子家禮》是朱熹所著的主講綱常倫理,禮節禮儀的書。
全書共分五卷,分別為通禮、冠禮、昏(婚)禮、喪禮和祭禮。26「援禮入法」是將傳統等級制度和禮制規范的原則貫徹到國家法律之中,依據人們的身份地位與社會關系來斷案量刑。
27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范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
在此。
1. 是一本書,本書基本是一本「史學入門手冊」,介紹本學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疇,結合大量普通歷史學家的論著,介紹查找資料的門徑,選題的操作,史料的閱讀和理解;講述考訂史實,分析歷史現象,寫作合格論著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介紹史學傳統,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試圖溝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開展對話的共同平台。 本書是大學歷史學科本科生基礎課教材,分章節講述了歷史學的性質,學科特點,從事歷史學研究需要訓練,簡要介紹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2.歷史本體論:也即是對客觀歷史本質的反思。歷史認識論和方法論則是對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論思考。也有學者把史學本體論稱為歷史理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稱為歷史學理論或史學理論
3. 歷史認識論是關於歷史認識的理論,它與歷史本體論、歷史方法論或史學方法論共同構成了歷史哲學。具體說來,它是關於歷史認識主體認識其客體的過程、特徵、方法等等的理論,它主要涉及歷史認識主體(人、特別是史學家)和歷史認識客體(即客觀歷史)各自的特點,二者之間的關系,涉及歷史認識過程的特點、歷史認識正誤的原因及其檢驗方法,還涉及歷史認識如何對實踐乃至對現實發展進程的影響。
4.覃正愛撰著的《歷史方法論》(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針對目前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注重理論而忽視方法的傾向,結合學術界關於唯物主義方法的討論,並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維方法進行研究,構建了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相一致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體系,從而使作為世界觀的歷史唯物主義與作為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達到了內在的統一。
該書構建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體系包括四種方法即研究評價方法、科學預測方法、社會改造方法和理論建構方法。各種方法既具有歷史理論根據,又具有內在的嚴密的邏輯聯系。其中研究評價方法是基礎,科學預測方法是核心,社會改造方法是關鍵,理論建構方法是體系建設的需要。該書作為一本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專著,具有相當的創意和深度,是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一個新視角,有利於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
方法是人們進行工作和生活所運用的整體手段的組成部分,不論在工廠、工作單位和學校,人們都要使用方法來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任何事情。好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減少物質、能源、時間以及資金的消耗和浪費,從而降低成本:可以減人的精力的消耗,減少遭受損傷和工傷的概率;可以幫助人們利用有限的資源求得最高的產出,以提高生產率。
方法研究的定義是:對現有的或擬議的工作(加工、製造、裝配、操作)方法進行系統的記錄和嚴格的考查,作為開發和應用更容易、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降低成本的一種手段。
方法研究的目的 1、改進工藝和程式 2、改進工廠、車間和工作場所的平面布置 3、改進整個工廠和設備的設計 4、經濟的利用人力,減少不必的疲勞 5、改進物料、機器和人力的利用,提高生產率 6、改善實際工作環境,實現文明生產 7、降低勞動強度 方法研究的特點 1、求新意識——永不自滿,永無止境的求新意識是方法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不以現行的工作方法為滿足,力圖改進、不斷創新。 2、方法研究的指導思想──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力求在不投資(不增加人、機、物)或少投資的情況下,獲得大的經濟利益。著遠的企業內部的挖潛。 3、方法研究的著眼點──系統整體優化 方法研究首先著眼於整個工作系統、生活系統的整體優化(程式分析),然後再深入的解決關鍵的局部問題(操作分析),再進而解決微觀問題(動作分析),從而達到系統整體優化目的。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txt43風帆,不掛在桅桿上,是一塊無用的布;桅桿,不掛上風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諸行動是虛無縹緲的霧;行動,而沒有理想,是徒走沒有盡頭的路。
44成功的門往往虛掩著,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會豁然洞開。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全)1.舊石器時代:人類歷史的最早階段,時間大體與地質上的更新世相當。
中國的舊石器時代開始於大約250萬年以前,在大約一萬多年前結束。其主要特徵是人類的生產工具主要為打制石器,更為先進的細石器和磨製石器尚未出現。
這一時代是人類自身發展的時代,從猿人進化為直立人,經過早期智人,再進化為晚期智人,最後成為現代人。這一時期人類的生活來源主。
因取義的廣狹不同,史學的定義從內涵上可歸納為兩種。廣義的「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1)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和(2)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不包括前者,而專指後者。
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誕生之前,人們一般從廣義上來界定史學,即對史學的定義與對歷史的定義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對兩者進行嚴格的概念上的區分。英語中「歷史學」和「歷史」是同一個詞:History。根據第四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istory第一義項即指「歷史學」——對過去事件的研究;第二義項才是「歷史」——過去的事件,尤指從整體意義上來認識的過去事件;第三義項實際上是從第一義項中引申出來的——對過去事件的系統敘述。可見,「歷史學」和「歷史」是其本義。在西方歷史學家對歷史學的定義或解說中,History具體所指為何,一般應視具體的文本語境而定。
中西方對史學的認識所經歷的過程基本相同。中國古代的「史學」概念亦從對「史」的認識發展而來,或者說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據瞿林東先生的研究,大體說來,中國古代「史」的含義經歷了史官、史書、史事、史學的發展過程。史學概念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公元319年(東晉太興二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人們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要而言之,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史學概念的解說所達到的最高認識水平是:史學是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的事件的專門性、技藝性的學問。這種認識與西方近代歷史學家「歷史學是藝術」的界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歷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正因「史學」從「史」的硬殼中脫胎而來,所以,盡管在當代歷史學家看來,「歷史」與「史學」是兩個內涵和本質均不相同的概念,對於它們各自是什麼的回答分屬於不同的本體論范疇,但是當人們定義它們時,它們就像是一個雙面怪——兩者交互使用、互相糾結在一起。正如「易」因背出分訓、並行分訓和同時合訓而「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簡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史」因一字多意同時合用亦總有二義,這種情況在近代依然頑固地維持著。因此,近人對史學的定義,並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亦往往不能徹底分割克麗歐女神的雙面性。當他們在定義「史者何」或「歷史何謂」的時候,實際上不是在確定「歷史」的定義,而是在確定「史學」的定義;有時則同時合訓而兼具兩義。如果從歷史本體論角度來分析,人們難免會把他們的定義當做是從觀念形態上來界說「歷史」概念,從而得出他們的歷史觀本質上屬於唯心主義歷史觀的結論。如果我們從他們解說的實際內容和文本的整體語境來分析,則不難看出,他們正是從狹義上確定了史學的內涵。例如,近代國學大師、「新史學」革命首倡者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就開宗明義地寫道:「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這里的「史」,很明顯是指「史學」;而且,《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所闡述的內容,亦是如何研究歷史的方法問題,而不是論述歷史是什麼的問題。當然,多數史家則採用傳統的同時合訓的方法。例如,杜維運說:「一般來講,所謂歷史,不外是以往實際發生的事件(簡言之為往事),或者是以往實際發生的事件的記錄(往事的記錄)。」
Ⅵ 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史學常識。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類
一般可分為:
1,實物史料: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文獻(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刊,雜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
4,圖片、影像史料:
如: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影視資料等
另一種分法:
1,第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原始的圖片、影像史料,真實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獻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影像史料
三.獲取史料的途徑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閱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參訪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
4.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跡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現場的實跡復原)
四.影響史學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
4.時代的局限性等。
五.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
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
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
六.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理論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來合理的生產關系也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這時,生產關系就必須作出調整或變革(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
(2)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近代以來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三個方面,其中生產工具(科技)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例1:鐵犁牛耕--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奴隸制生產關系過渡到封建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例2:第一次工業革命--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壟斷組織間的自由競爭加劇生產力與生產關間矛盾--羅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後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工業進步;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關系,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
階級斗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注意選擇題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百家爭鳴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法家--新興地主階級;孔子、道家--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墨家--小生產者、社會下層;孟子荀子--地主階級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例1: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經濟發展……)
例2: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出現壯大--市民文學、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出現。
例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