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資教學原則及教學方法

教資教學原則及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3-09-23 08:28:48

①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②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如下:

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教學方法的內隱帆在特徵:

教學方法體現了教育教學的特定價值,指向實現特定的要求。

1.頭腦風暴教學法。老師提問,學生暢所欲言。老師不會評論學生演講的正確性或規范性。

這種方法廣泛應用於教學和科研中。

在職業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頭腦風暴討論和收集解決實際問題的建議,並可以通過集體討論獲得結果。

比如老師含豎根據社會熱點提問,「老人摔倒需要幫助嗎?」讓學生集體討論這一社會現象,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無形中樹立價值觀和道德觀。

2.案例教學法通過描述特定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描述這種特殊的情境。

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最終的結果,而是通過案例討論和思考的過程,挖掘學生的潛能,鍛煉他們的邏輯能力。

③ 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4)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5)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7)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考點 5:教學方法

(1)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2)談話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4)練習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實驗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6)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7)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

④ 教師資格證中,有關教學原則與方法,德育原則與方法的題怎麼

  1.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1)概念: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

    2)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二)教學方法

    1)概念: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採用的手段及教與學相互活動方式的總稱。

    2)常用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

  2. 德育原則

    1)概念: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2)原則

    ①導向性原則

    指在進行德育時,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為導向,指導學生形成發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則。

    ②疏導原則

    指在進行德育時,教育者以說理疏導的方式,來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則。

    ③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指在進行德育時,把尊重、信任、愛護學生與合理、嚴格的要求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④教育的一致性與連續性的原則

    指在進行德育時,使各種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地對學生施加統一的、系統連貫的教育影響的德育原則。

    ⑤因材施教原則

    指在進行德育時,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實際出發,根據其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確定德育內容,選用德育方法和形式來進行針對性教育的德育原則。

⑤ 教師資格考試中的教學原則

一、考情介紹:
這部分考查形式多樣,涉及到中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的每一種題型,即選擇題、辨析題、簡答、案例分析。而且,是每年必考的知識點。如,簡答題常考的一個點就是各個原則的運用要求。而選擇題常以教學中的簡短案例的描述作為題干,考察考生對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應該掌握概念,抓住關鍵詞理解概念,並對運用要求進行恰當記憶。
二、內容梳理
首先,從總體介紹:主要包括八大教學原則,分別是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直觀性教學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循序漸進教學原則、鞏固性教學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記憶口訣:科教理論直啟發,循序鞏固因量力。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
即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
也即要求教師能夠做到進行教學時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挖掘教育的思想性,要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驚醒思想品德教育,把教育因素貫穿於教學過程各個環節,並且教師還應不斷的提高自身修養。
如,在某案例分析中,案例中呈現,該教師在教同學知識的同時,還教育同學們,團結力量大,與同學相處時,要團結同學,學會合作。在這樣的案例中,即體現,該教師貫徹了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2、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的目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即要交給學生知識,還要讓學生接觸實際,或者是聯系生活現實來理解知識,或者要求他們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如果,選擇題的案例或者是案例分析題中,教師如果有此類的教學表現,說明該老師能夠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如,某選擇題中,出現這樣的案例,老師在給學生講解完改革開放的變化這一課後,通過舉辦「我和爸爸比童年」這一活的讓同學參與,這幾體現了老師不僅交給學生知識,還讓他們從實際與理論的關系去理解知識,因此是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3、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
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此原則應遵循一定的要求,如恰當的選擇直觀學習對象,能夠讓學生接受和喜歡。比如在上地理課時,老師為了讓學生能清楚明了學懂地理知識,經常採用地球儀、地圖進行教
直觀教學可以分為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三大種類。這個在考試中經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區分能力。因此,這幾個概念要理解,給例子要能判斷出屬於哪種直觀。
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實際實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如觀察動植物標本、教師帶學生在實地參觀考查接觸所學的實際物品物體。模象直觀即通過對實物的模擬性形象直接感知而進行的方式,如教師上課時為了配合本節課教學內容更好地進行教學可以選擇相關的視頻、圖片、模型等進行教學,如地理老師上課時使用的地球儀。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直觀形式易被混淆。在做題時,應把握老師的教學內容是什麼,例如,如果地理老師本節課的章節是「地球儀」的知識點,那這個時候地球儀則是一種實物直觀,如果老師在給學生講解雪的知識時,拋灑模擬雪花的紙片,屬於模象直觀。言語直觀即老師進行用語言描述性地進行教學,比如,老師在講雪花這一知識點時,能將雪花的形狀、大小、飄落時的樣子,以語言的形式講解清楚,這即是一種語言直觀。對語言直觀的考查,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其地位,即,在教學中,言語直觀是最常用的直觀方法。
4、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的能力的教學方法。 啟發性原則常見的一種考題形式,是與名言結合起來考。常見的名言能體現這一原則名言,如《學記》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以及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好的老師教人發現真理,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另外一種常考方式,也是給案例,分析該教師是否貫徹這一原則。常見的案例有:老師在實際教學進行過程中,不是直接把答案或者是要講的原理、概念直接呈現給學生,通過直接的講解讓學生以接受的形式記住,而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去探索,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以提問的方式去鼓勵學生動腦思考,這即是貫徹了這一原則。比如,某老師在教學生磁鐵的原理、特點時,將磁鐵藏在一個小鴨玩具的嘴裡,並且用一塊含有鐵塊的麵包,引著小鴨在水盆里游泳追逐,這時學生都驚奇的睜大了眼睛,表現出了極大興趣,老師這時趁機問,「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嗎?」「想」「那請同學們分小組學習並討論,找到這個秘密」。在這個案例中,老師就是以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進而去思考,去生動活潑的學習。因此,貫徹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5、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認識活動本身的順序、學生生理節律的規律進行教學。教學活動應當連續、連貫、系統的進行。這一原則貫徹的要求是教師應按照課程標准順序進行教學,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教學。
這一原則常與名言結合起來考查,常見,名言有:盈科而後進、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謂之孫等。案例的考查形式不多,其中一種出現比較多的案例如,某教師在教學時,先從看得到的、表面的、簡單的知識點入手,再教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理論。
6、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為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採用各種各樣的復習來達到此目的。
鞏固性原則常見題型為選擇題。做關於鞏固性原則的題目時,把握住一個詞——「復習」即可。當我們在選擇題的題乾的描述里,見到該教師能採用任意的方法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時,如,在結課時,回顧本節知識點,或是通過布置作業來讓學生鞏固知識時,都要選擇此原則。另外一種考法,也是結合古語名言進行考察。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習如同米篩篩水,如不經常復習,會一無所獲」這樣的名言就蘊含這樣的教學原則。
7、量力性原則
也叫可接受性原則,指教學活動要是適合學生發展水平。既不能高於學生現有水平,因為會造成學生難以學會,教學效率低。同時,也要防止教學難度低於學生的水平,否則,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難以激發、教學無效等現象出現。所以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要做到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
本原則的考查頻率相對較低,考查的形式也比較常規,和名言結合或概念的反選。相關名言:《學記》中的「語知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8、因材施教原則
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作為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針對這些特點,恰當的選用適合這個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以達到揚長避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的。所以,貫徹這一原則應做到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習成績、個性特徵、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其次還應做到尊重學生的差異,面向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閱讀全文

與教資教學原則及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初期腦梗的鍛煉方法 瀏覽:743
荀子主張的教學方法 瀏覽:190
降低眼睛度數的最有效方法有哪些 瀏覽:530
拉籃的連接方法 瀏覽:226
快速祛痘印方法勤敷面膜可以嗎 瀏覽:190
感冒用什麼方法好得快 瀏覽:944
中邪後有哪些破解方法 瀏覽:725
升降兒童學習椅安裝的正確方法是 瀏覽:689
茶具套裝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338
左馬盤河最簡單的方法視頻 瀏覽:20
老公出軌怎麼辦最好解決方法 瀏覽:750
大米炒熟食用方法 瀏覽:586
什麼方法能解決脹肚 瀏覽:641
土方法去害蟲方法視頻 瀏覽:867
如何糾正弓背的正確方法 瀏覽:821
馬賽族的訓練方法 瀏覽:267
老年人房顫的治療方法 瀏覽:81
教孩子算術方法總忘記怎麼回事 瀏覽:81
血管穿孔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715
割包莖什麼方法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