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習中葯制劑分析第一章的心得體會100字
(一)定義: 1.中葯分析的定義 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分析理論和方法研究中葯制劑質量的一門應用學科。 2. 中葯制劑的定義 根據葯典、制劑規范和其他規定的處方,將中葯的原料葯物加工製成具有一定規格,可以直接用於防病、治病的葯品。它是祖國醫葯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3. 中成葯(Chinese patent medicine)的定義 中葯制劑中的一些葯品經過葯品監督局審批,在市場上允許出售,可以通過醫生診斷給患者使用,也可由患者根據經驗與常識直接使用的中葯制劑產品。
(二)發展歷史 早在戰國時期,醫學家們著成了中醫學第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為中醫葯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金匱要略」,不僅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治療體系,還收載了許多有名的方劑,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最早提出成葯劑概念,主張成批生產,以備急用;明代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總結了歷代醫葯學家用葯的豐富經驗,著成「本草綱目」,全書收載葯物1892種,方劑13000餘首,劑型近40種,是中醫葯學中一部享譽世界的巨著。
(三)評價歷史 最初感官的檢查,檢驗只能由有經驗的人進行,外行人則完全不懂,缺乏客觀指標。50年代開始將中葯及其制劑的質量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63版葯典分兩部,其中第一部收載中葯材和中葯制劑。至95版已收載葯材522種,中葯制劑398種,增加44%。劑型有注射液。檢驗方法用植物形態學方法和物理化學方法代替了傳統的感官檢查方法,如顯微鑒定技術,化學鑒別方法、色譜法,尤其是TLC法對制劑中所含葯材的鑒別;對不同制劑的制劑規格進行檢查;檢查有害雜質如:雜物、砷鹽、重金屬等,並對部分葯物中成分已明確的有效成分進行含量測定,水平有很大提高。
(四)葯典一部介紹:標准內容包括[處方]、[製法]、[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等項目,但就整體水平來講,還處 於發展階段,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探討有待完善。特別是含量測定項目,是中葯制劑分析中的薄弱環節,以葯典一部為例,葯典出版6部,53年無中葯,63年出版一部收載中葯材和中葯制劑,無鑒別、檢查含量測定,只以處方和傳統工藝控制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