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外漢語論述題教學方法
實用對外漢語論述題教學方法
導語:對外漢語的教學比較注重教學方法,下面我講解實用的對外漢語論述題教學方法,歡迎參考!
視聽法是將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結合起來進行外語教學的方法,視聽法十分強調創造和利用情景進行語言教學,故而也被稱為情景法。
● 視聽法的基本原則
1. 培養聽、說、讀、寫言語習慣
外語教學,語言知識的傳授是為了培養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因而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四項技能的掌握才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模仿和操練是最基本的訓練方式,而口語又是教學的第一目標,口語也是讀寫的基礎,因此要聽說讀寫全方面培養提高言語水平。
2.語言和情景相結合
語言表達思想、進行交際都是在一定情景中進行的。語言教學結合情景是真實地再現實際的交際活動。情景的出現一方面使學習者形象直接完整地體會語言材料的意義、使用對象和場合等,不必通過分析語法在拼湊組合中理解。另一方面,結合情景學習的語言材料,易於記憶,因為圖像可使語言和意義緊密聯系,錄音有助於學習者整體感知語音、語調、語氣、節奏等因素,增強感染力易於學習者掌握記憶。
3. 排除母語和文字為中介
視聽法充分利用視聽手段,在用外語進行釋義和練習時,輔以圖像等實物直觀和動作手勢等語言直觀。把外語教學變成了語言和意義圖像直接聯系的交際過程,培養了學習者通過外語的聲音來直接理解表達思想。從而避免學習者因為依賴母語、文字為中介,追求目的語和母語的關系,過分以來文字元號而減弱對語音、語調的的表達練習。
4. 在語言技能的訓練中有控制地使用常用詞彙和結構
要使學習者學習的詞語和語言結構,能達到充分的、經常性的使用,就要對教學的常用詞彙和結構進行一番選擇,盡量挑選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詞語結構。因為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和個人的認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 視聽法的評價
1、視聽法的主要優點 :
(1)視聽法的最大貢獻是廣泛運用聲、光、電的現代化教學技術設備,在教學中把語言和形象充分結合起來了,對以後的語言電化教學影響很大。教學方法活潑,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2)重視在情景中教學,強調整體感知語言的結構,在語流中掌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知識;教學材料貼近真實生活和實際的交際需要,也利於培養學生的目的語能力,對後來的功能法有一定的影響。
(3) 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安排詞彙和語法項目,並充分予以操練。
2、視聽法的主要缺點 :
(1) 有人為地割斷口語和書面語的傾向,過分強調口語領先,忽視讀、寫能力的培養。
(2) 過分強調整體感知,忽視了對語言結構的分解和單項訓練。
(3) 過分強調直觀的作用。
(4) 重視語言形式的模仿,忽視意義解釋,也導致學生的理解可能有誤。
認知教學法是按照認知規律,調動學習者的智力潛能,努力去發現和掌握語言規則,創造性地活用語言的一種外語教學法體系。因為人腦的認知活動是依靠符號來編碼或解碼的,所以又叫認知——符號學習理論。
● 認知法的教學原則如下:
1.把培養語言能力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所謂語言能力就是內化了的語言知識體系。它主張通過有意識、有組織的練習獲得正確使用語言的能力。
2.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毅力,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提倡演繹法的教學原則,強調學生理解和掌握規則,啟發學生發現語言規則。講解約占教學活動的1/5。反對機械模仿,提倡有意義的練習。
4.主張聽說讀寫齊頭並進,全面發展。在教學中,語音與文字結合,口筆語相互促進。各種感覺器官同時綜合運用,以求收到最佳效果。語音教學應適可而止,因為成年人學習純正地道的語音不容易。重視閱讀和詞彙量的擴大。
5.適當地使用學生的本族語。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確定難點和重點,用學生的本族語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現象,以便於理解。在初級階段,學生的本族語使用得多一些,允許必要的適當的翻譯。
6.學生出現錯誤不可避免,教師要正確對待,分析出現的各種錯誤,影響交際的錯誤要加以糾正,但其他一般性錯誤不宜進行過多的糾正,更不要指責學生。過多的糾正或指責容易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產生怕出錯的心理,甚至失去學習的信心。
● 認知法有以下8方面的主要特徵。
(1)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指導學生從言語實踐中發現規則,並為學生提供創造性地活用規則的機會和情景,從而使學生掌握規則。
(2)注重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有限的語言規則創造性地理解和生成無限的句子。
(3)注重理解,在理解語言知識和規則的基礎上進行操練,反對機械性的死記硬背。
(4)反對聽說領先,認為語言的聲音和文字在語言學習活動中相輔相成,主張一開始就進行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聽說讀寫齊頭並進,全面發展。
(5)容忍學生的語言錯誤。主張對錯誤進行分析疏導,只改主要錯誤,反對有錯必糾。
(6)通過母語與目的語的對比分析,確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7)必要時可利用母語,允許適當利用母語進行講解和翻譯。
(8)廣泛運用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學手段,有助於創造語言環境,使外語教學情景化、交際化。 ● 認知法評價
1.主要優點: 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和有意義的訓練,注重理解。
(1.語法翻譯法形式的再現 2.對學生的關注)
2.缺點: 認知法作為一個獨立的外語教學法體系還不夠完善,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充實。
從理論說,認知法理論基礎的一些理論還處在形成和發展階段,如轉換生成語法體系怎樣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從實踐上講,缺乏與該理論原則相適應的配套教材。該法在美國多用於教本國人學外語,而在國內
外教他族人學英語基本上不用此法。
語法翻譯法是以語法為基礎,用母語來教授外語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又稱傳統法,古典法,舊式法(Old Method)、閱讀法、普魯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
● 基本原則:
1、 以語法教學為中心,強調系統語法的學習
2、 語言材料的內容以能否突出某種語言形式為准
3、 運用學習者母語進行課堂教學
4、 以閱讀和書面翻譯為主
優點:
1. 通過母語的翻譯和比較,能使學生比較深刻的理解外語的抽象詞意和復雜的句子結構.系統講授語法知識,注意利用學生的理解力,有利於啟發思維,訓練智慧,有助於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語法概念清晰,詞義理解較確切,翻譯能力得到培訓.
2. 學生學習掌握語法規則有利於培養學生理解外語和運用外語的能力. 3. 重視通過大量閱讀、背誦原著培養閱讀能力.語法翻譯法能配合其它閱讀與寫作教學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4. 便利易行.不需要什麼教具和設備,教師只要掌握了外語基礎知識,就可以拿著教科書教學.
5. 容易測試學生,班級易於管理.
缺點:
1. 沒有抓住語言的本質,只注重書面語,而忽視口語教學,忽視語音和語調教學,學生口語能力得不到培養,長期使用語法翻譯法會使學生患上外語聾啞病.
2. 過分強調翻譯的作用,使學生容易養成使用外語時依賴翻譯的習慣,不利於全面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過多利用翻譯還佔用大量教學時間,直接影響運用外語進行外語教學的實踐機會.
3. 語法講解從定義出發,根據定義給例句,脫離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語言水平.語法和課文脫節,脫離現實生活實際的例句和課文.這種方法呆板,氣氛沉悶.
4. 過分偏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習的語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學作品片段,詞彙很深,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5. 強調死記硬背,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不易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難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6. 學生學習被動,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學好外語的信心.
直接法是以目的語為教學語言進行第二語言教學的方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語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針對翻譯法不能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缺點,直接法於19世紀末在歐洲產生。它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直接學習、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其主要特點是:不允許使用母語,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解釋詞義和句子。
● 基本原則:
1、 直接聯系原則
(1)主張外語詞語直接與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義直接聯系。 (2)使用目的語進行思維。
2、 以口語為基礎的原則
直接法認為口語優先,語言學習的重點應放在口語上。這與語法翻譯法重讀寫是針鋒相對的。
3、 以模仿為主原則
模仿是提高口語的重要途徑,目的是形成語感,達到脫口而出的目的。
4、 句本位原則
主張詞語和語音都放在句子里教,反對孤立地教單詞和語音。
5、 歸納途徑教語法原則
先讓學生接觸語言材料,然後從語言材料歸納出語法規則。
6、 以當代通用語言為教材原則
直接法主張應以當代通用語言即“活語言”為基本材料,但對語法翻譯法以古典文學作品為基本教材。
主要特點:
1、目的語與它所代筆的事物直接聯系,教學中排除母語、排除翻譯,採用各種直觀手段用目的語學習目的語。
2、不是先學習語法規則,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練、記憶為主形成自動的習慣。在一定階段對自己已獲得的語言材料中的語法規則進行必要的總結和歸納。
3、以口語為教學基礎,先聽說後讀寫。認為口語是第一性的,先學話後學書面語是學習語言的自然途徑。重視語音教學,強調語音、語調、語速的規范。
4、以句子為教學的基本單位,整句學、整句運用,而不是從單音或孤立的單詞開始。句子是言語交際的基本單位,詞語的意義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確掌握。
5、以當代通用的語言為基本教材,學習生動的、活的語言,而不是文學名著中典雅但已過時的語言。從有限的常用語言材料開始,對常用詞、常用句式按其使用的頻率進行科學的篩選。
優點:
1. 採用各種直觀教具,廣泛運用接近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培養用外語思維的能力;
2. 強調直接學習和直接應用,注重語言實踐練習,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
3. 重視口語和語音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缺點:
1. 排斥母語,使學生對一些抽象和復雜的概念難以理解;
2. 沒有明晰的語法解釋,導致學生說出的話語法錯誤較多。
;⑵ 教學過程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評價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根據不同的標准,課堂教學評價表有各種類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表有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評價量表,也有供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使用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法的設計與使用
由於量表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量表,因此量表評價法的核心也就是評價量表的制訂。而評價量表的核心又在於評價標準的制訂。
量表評價法設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里,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准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准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准,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系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並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類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准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要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營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學生的差異,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等。而對於學生的行為,則強調要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能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師生間有多向交流,有自己的收獲與體驗等。這類標准明確地將教學過程中的活動依據活動對象分成了兩個方面,並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對理想教學狀態的理解,規定了教學雙方應該有的一些行為。
制訂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體系建構的主要方式採用將課堂教學區分為不同的要素來進行,不同的評價可根據不同目標來選擇不同的要素。
(2)就課堂教學行為而言,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互動行為和生生互動行為四種。
(3)在課堂教學中,還有一種評價標準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在前面曾提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是一些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特別是在課堂教學前、中、後所採用的預備性測驗(不管是課堂教學進行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准備情況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形成相應認知、情感等教學目標時應有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之後主要通過作業、考試等來進行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一種量化的評價。而我們這里提到的效果評價主要是一種質性的評價方式,即評價者或者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反思來獲得相應的評價結論。通常這種評價關注的問題主要有:學生掌握了教師所教的內容了嗎?學生在認知、情感或技能方面取得了哪些進步?學習內容的鞏固性與持續性怎樣?學習內容的遷移性如何?
(4)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上述幾種評價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課堂教學評價要素中涉及師生互動、教學效果,而課堂教學的行為標准中也有可能涉及教學過程的因素。
(5)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實質上反映了一定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也就是說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思想下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如,有人將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體驗目標,那麼,不同的教學目標下的評價指標就是不一樣的。基礎層次的評價行為有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作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學生學懂會用,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等;而素質教育的評價,也使得部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開始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
3.制訂評價指標的操作說明
評價指標體系通常會顯得比較概括和抽象,因此對於一些不太熟悉課堂教學評價的教師而言,還具有一定的模糊程度,所以需要制訂一個專門的、針對評價指標的操作說明來具體規定相應的指標在評價時的操作要點。下面我們以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的「參與交往狀態」為例來說明如何制訂操作說明。(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試行)》,內部資料。)
參與交往狀態
沒有學生積極參與交往的課堂,是談不上開發學生潛能的。這就要求教師既要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於他們參與交往的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又要為學生的參與交往提供適宜、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與機會,同時還要保證學生的參與交往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具體可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觀察。
A.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相互尊重、理解、平等
主要觀察學生在進行各種交往的活動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尊重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B.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後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後,還想繼續進行。
C.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是否能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
交流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實現。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是否能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主要觀察課堂上是否有適合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合作氛圍,有能夠充分調動手、眼、口、腦等多種感覺器官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足夠的表達個人意見、展示個人才能的時間與空間。
D.學生是否踴躍參與各項學習活動
可通過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員性和全程性的大致統計以及主動性情況,了解學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踴躍程度。統計時最好把少數人的情況作適當記錄,以便最後作綜合判斷。
E.學生是否有主動合作的意識
學生是否能主動合作,主要表現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地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F.是否有的學生還能參與教的活動
這里指有的學生在參與交往的活動中能夠將所學知識用自己理解的語言或方法告訴、幫助別人,將教與學的角色集於一身,這說明學生的參與交往活動已達到一定深度。可以對具有這種表現的學生的人數、次數作適當記錄。
(1)操作說明的內容。從上面的操作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操作說明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對評價指標的解釋,即這個評價指標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有這個評價指標,它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作用等;二是每個具體指標的觀察內容,這個觀察內容實際上是對達到指標的狀態的描述,而這種描述通常是用行為指標來表示的。除了相應的行為之外,還可以對具體觀察時需要獲得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定和建議。
(2)注意事項。操作說明是對評價指標的細化,其目的是為了讓評價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評價指標的含義,以及評價指標所描述的狀態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因此,在制訂評價指標的說明時,應該盡可能清楚地標明評價指標的相應含義和具體的反應行為,其實質類似於給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下一個操作性定義。所以制訂操作說明的關鍵是說清楚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及其相應的行為指標;在給出相應的行為指標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要過於瑣碎,也不宜建構一個過於大而全的東西,只要讓評價者知道主要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觀察就能夠判斷這個評價指標的等級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將其細化為進一步的三級,甚至是四級指標。
4.制訂評價方案
評價方案是對整個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規劃,在制訂評價方案時,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評價的具體目的是什麼;評價的對象是誰;評價者是誰;評價的主要步驟如何;要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方法;評價結果將用在什麼地方。
通常一個完整的評價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目的,即為什麼要制訂這個評價方案,大體上是對價值、應用等的一個簡單描述。
(2)評價原則,即整個評價方案的制訂、指標的建構、評價的實施、結果的解釋、應用等應該遵循的一些原則。在有些評價方案中,不直接提評價原則,而是提相應的評價思路或理念。從某種角度上看,評價的思路、評價的理念和評價的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評價的理念和評價的原則之間。評價原則是評價目的的重要保證,因此,評價原則不應過於虛幻,而應該根據具體目的提出一些相應的指導原則,如堅持發展性的原則、可行性的原則等。
(3)評價的指標體系,是評價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我們已經對這個部分作了詳細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4)操作說明,是評價指標的具體細化、應用與評價范圍的說明,是判斷哪些行為、情境適用於評價指標的具體說明和解釋,是對評價指標特徵的說明。
(5)評價表的使用說明,主要需要說明應用評價表的方法、步驟、程序等,也可以包括對一些評價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加以提醒。此外,還通常包括對評價表的評價結果或者等級的判斷和應用進行說明。
5.實施
量表評價法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前。評價者應該認真閱讀評價方案表,熟悉評價要點的特徵描述,必要時,應該對評價者進行相應的培訓。評價者對評價指標體系和操作要點的理解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效度,因此在評價之前應確保評價者掌握和熟悉評價指標的具體含義和相應評價要點與行為,對於不太熟悉方案的評價者可以採用教學錄像評價的方式進行培訓。
(2)評價中。評價者應該根據評價要點作好聽課記錄。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除了那些按照教學過程來組織的評價指標之外,對於評價指標的判斷和評價往往需要跨越課堂教學中的幾個階段,甚至是對整個課堂教學的說明。因此,往往需要根據評價要點,在評價過程中作好相應的聽課筆記,聽課筆記可以按照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從課堂教學的導入開始,以教、學和師生之間的活動為主要內容,並隨時記錄下自己相應的感受。要注意的是:聽課筆記不是課堂教學實錄,沒有必要把課堂教學中的所有東西都記錄在案;同時要熟悉整個評價指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隨時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出評價指標的實際情況。
(3)評價後。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簡單地對課堂教學作出一個等級評定,其主要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因此在評價等級的判斷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因素,特別是需要考慮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應意見,能夠跟上課教師進行相應的討論,從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實施過程、教學效果等各方面進行評價。
量表評價法主要由評價者和上課的教師來進行,通常可以將上課教師的自我評價和評價者的評價結合起來,再根據相應的教學條件、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方面的情況,作出相應的等級評定。在評價時,最好能夠再寫出簡要的、有針對性的評語。
6.評價信息的整理分析與撰寫評價報告
採用量表評價的方法不是簡單地進行評價量表的填寫,相反,評價等級的判斷還需要綜合來自教學各方面對象的信息,而這個過程就是指評價信息的整理分析,即評價者對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和綜合,在此基礎上獲得評價的結果,最後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形成評價結論。
評價結論是針對評價對象的進一步發展而提出的解決目前存在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來提高教師教學的水平,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結論應該包括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所提出的意見及進一步提高的建議,評價結論中的意見和建議應該盡可能具體和有針對性。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取有關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特點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等第一手信息,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相應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隨堂聽課評價法的作用
1.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目前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效果的最主要方式。盡管課堂教學評價在向專業化、系統化、量表化、量化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不過,由於隨堂聽課評價法自身的特點,使其成為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隨堂聽課評價法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方面:首先,評價者往往是由具有較高課堂教學水平的教師或者管理者來擔任,其自身對課堂教學有很高的造詣,評價意見往往中肯、具體、有建設性;其次,隨堂聽課評價法相比於量表法,自由度比較大,容易實施,也有利於發揮。
2.隨堂聽課評價法是了解教改動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
盡管聽課的性質、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如有競賽式的交流課、有研究式的示範課、有預約式的匯報課等,這些課常常能夠展現教師教學的最好水平、課堂發揮的最佳狀態,是新理念、新策略、新信息的集合點,特別是對於那些精心准備的匯報課而言。同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其教學實踐經驗,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積累的。在隨堂聽課評價的過程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不僅有共同關注的評價內容,而且評價過程中共同討論、共同研究的氣氛非常適宜於教師的成長。任課教師通過對自身教學能力和教學過程的反思,能夠獲取有效的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信息,促進自己的發展。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的基本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本著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話實說是體現評課者責任心的問題,也是給被評者學習的機會,切不可敷衍了事。要防止出現只聽課不評課的現象,這樣不僅執教者心裡沒底,聽課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還要防止在隨堂聽課評價中出現蜻蜓點水、不痛不癢的現象。不能夠出現即使有的課評了,但礙於情面,評課敷衍了事,走過場,「不說好,不說壞,免得惹人怪」。應打破評課時的虛假評議,只講贊歌,不講缺點,打破發言只有三五人,評議只有三言兩面,評課冷冷清清的局面。
2.零距離的原則
這是要求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應該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聽課和評課氣氛,作為聽課人員,評價者要特別注意評價對象的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應該讓評價對象意識到這是一個學習和反思的機會。同時隨堂聽課和課後的信息反饋也應該建立在評價雙方的積極配合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3.針對性原則
評課不應該面面俱到。對一節課的評議應該從整體上去分析評價,但絕不是不分輕重、主次,而是需要有所側重。應該根據聽課目的和課型,以及學科特點,突出重點。應就執教者的主要目標進行評述,問題要集中明確,既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膽提出改進。
4.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是指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執教者,而不是一味挑毛病,是要讓執教者聽了評課後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對以後的教學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是讓他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甚至於懷疑自己是否是教學的這塊料。在具體操作時,應該充分肯定執教者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其存在的不足,也應該讓其有解釋和申辯的機會,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能夠給出明確的應該如何做的信息,不能只破不立。
(三)隨堂聽課評價法的設計和應用
1.課前的充分准備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收集、了解與即將要評價的課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召開預備會議,向被評價者介紹評價的目的、內容,了解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為評價活動的實施奠定基礎。
具體而言,聽課前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准備。
(1)熟悉教學目標、充分把握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有針對性,而這個針對性來源於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理解和把握,應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了解教材編排體系,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
(2)了解被評價課的教學設計。聽課評課之前,應該充分了解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了解教師拓展的空間,甚至可以針對所教的內容在自己頭腦中設計課堂教學的初步方案,粗線條勾勒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一個參照體系,即評課者自己如果來上這堂課,應該如何上?此外,還應該充分了解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以便在隨堂聽課和課後的討論中進行相應的評價;同時了解教學設計,也能夠使得聽課和評價時做到有的放矢。一般而言,對於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不能隨意改變。
(3)確定聽課方式。隨堂聽課評課中,評價者可以選擇充當旁觀者和參與者,而這兩種角色決定了將會有兩種不同的聽課方式,經驗豐富的評價者往往交叉使用這兩種聽課方式。當評價對象進行課堂講解時,評價者往往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融入班集體但並不參與教學過程,而是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觀察;當開展小組活動時,評價者可以在教室中四處走動,觀察小組活動或者參加小組活動,必要時還可向小組提供幫助。
要根據聽課目的(匯報課、研討課、指導課、檢查課)確定側重點,針對教師業務層次和水平進行評議、指導並提出不同要求。一般而言,聽課的重點將集中在教學中的難點、疑點和薄弱環節上。在隨堂聽課之前確定聽課重點,將使隨堂聽課更為有的放矢,從而提高聽課效率,並通過課後討論提高評價對象的教學能力,促進評價對象的未來發展。
2.課中的仔細觀察和翔實記錄
聽課是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評價者多種感官和大腦思維的積極參與。同時評價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在聽課中就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1)仔細觀察。由於課堂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僅在於教師講了多少,更在於學生學會了多少。所以聽課應從單一聽教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做到既聽又看,聽看結合。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聽課也是看課。
具體聽些什麼呢?首先聽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語言,仔細思考評價對象是否講到點子上了,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其次是聽評價對象講得是否清楚明白,學生能否聽懂,教學語言是否簡潔清晰;三是聽評價對象的提問和教學啟發是否得當;四是聽學生的討論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否恰當、富有創造性;五是聽課後學生的反饋。
看些什麼呢?首先是看評價對象的精神是否飽滿,教態是否自然親切,板書是否合理,運用教具是否熟練,教法的選擇是否得當,學法指導是否得法,實驗的安排及操作是否合理,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處理是否巧妙……即看評價對象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其次是看學生:觀察整個課堂氣氛,學生是靜坐呆聽、死記硬背,還是情緒飽滿、精神振奮;觀察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否積極、思維是否活躍;看各類學生特別是後進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看學生與教師情感是否交融;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即看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
(2)詳細記錄。聽課記錄是重要的教學資料,是教學指導與評價的依據,應全面、具體、詳細。其中可以包括情境創設、教師點撥與引導、師生的雙邊活動、教法選擇、學法運用、練習設計、教學反饋、課堂的亮點與失誤等,還可包括聽課者的評析與建議。
總的來說,聽課記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堂教學實錄;二是課堂教學評點。通常在聽課記錄本上的左邊是實錄,右邊是評點。
課堂教學實錄中,首先是教學的基本信息,包括聽課的時間、學科、班級、評價對象、第幾課時等;其次是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第三是板書內容;第四是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第五是學生活動情況;第六是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實錄有三種記錄方式:一是簡錄,簡要記錄教學步驟、方法、板書等;二是詳錄,比較詳細地把教學步驟都記下來;三是實錄,即把教師開始講課、師生活動,直到下課的所有情況都記錄下來。
課堂評點是評價者(聽課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據此提出的相應建議。包括以下幾方面: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課堂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等。課堂評點往往是在聽課過程中的及時點評,這種點評不是聽課完成之後的回顧式點評。
好的聽課記錄應是實錄與評點兼顧,特別是做好課堂評點往往比實錄更重要。
(3)認真剖析,歸納小結。
⑶ 教學案例的分析方法
1.分析教學案例中的理論要素
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中分析出理論觀點,要認真研究哪些教學行為體現了怎樣的教師觀、質量觀、學生觀,哪些教學行為注重了從認知的角度或從知識結構的角度去展開教學。要把教師課堂教學的經驗、行為提升到「說清其理論依據」的層面上,從中學習和體驗從教學實踐經驗「如何上升」為教育理論的過程,促進教師從經驗到理論的升華,從自發的行為轉變為自覺的行動。
2.分析教學案例對教學的啟示
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情景中歸納出問題並進行分析,分析要著重於其對教學的啟示,即有何成功之處,閃光點是什麼;不足又在哪裡,問題的根源又是什麼?使得在今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有效地運用這種逐步培養起來的思維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要關注案例中教師的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脈絡,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則。
3.提出對案例中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
分析只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師要對案例中的教學設計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師獨到的改進意見,這應該成為教學案例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教師一旦將這種認識表達出來,可以增進教師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師改進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教學方式的基礎,並以此達到理解這些教學案例背後更為深遠的教育教學意義的目的。
堅持撰寫教學案例分析,堅持長期的學習、積累,不僅能厚實教師的專業基礎,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記載,對今後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風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也是造就專家型教師的一個重要途徑。
⑷ 如何撰寫教學案例及舉例分析
教學案例的撰寫方法如下:
1、選擇事件
如果有沖突的事件比較具有選擇性,那麼選擇在自我學習、內省和深層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事件描述
在寫案例時,要為即將發生的事件設置場景,做好鋪墊。
3、確定演員
每個故事都是因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貢獻的角色才得以充實。
4、檢查結果
教師所做的每個行動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應。
5、假設
以不同觀點看待事件,如果重新考慮的話選擇也會不同的。
說到舉例分析,這主要來自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貼近教師工作,與教師有天然的聯系。教師有大量的實際問題,為了妥善解決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大量的教學研究,這樣一來也就有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其中不乏典型事例,會給教師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成為撰寫教學案例的素材。
(4)教師片段分析和論述的方法擴展閱讀
教學案例的相關結構
1、標題
教學案例總是有標題的,要藉助標題反映事件的主題或形貌。一般地說,教學案例有兩種確定標題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為標題,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題析離出來。作為教學案例的標題,兩種標題的方式都各有千秋,前者展示事件,吸引讀者進一步了解相關的信息;後者反映主題,能使讀者把握事件要說明的是什麼。
2、引言
引言也可以說是開場白,一般有一兩段話也就可以了。主要描寫一下事件的大致場景,隱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題。 引言可以使讀者對教學案例的事件和主題大致有些了解,可以起一個「先行組織者」的作用,使讀者有一種閱讀上的「心理准備」。
3、背景
教學案例中的事件發生在一定的時空框架之中,依託一定的背景在教學案例的敘述中。而對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教學案例中問題解決方法的分析、評判離不開背景。
4、問題
教學案例區別於一般事例的最大特點就在於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在描述中要講明問題的發生、發展、結局。這部分內容需要詳盡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這部分內容是整個教學案例的主體。
5、反思與討論
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對自己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進行再分析的過程,也是梳理相關經驗和教訓的過程。因而系統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對於提升智慧並形成自己解決教育的正確方式有很大的幫助。
⑸ 常見的幾種評課方法是什麼
導語:課堂教學評價簡稱評課,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研究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評課仍是推動教學改革的一個有力抓手。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常見的幾種評課方法,歡迎大家參考!
評課效果如何,方法很重要。方法得當,效果就好,否則就會失去評課的意義。評課方法的選擇與個人的教學經驗、上課的課型和評價對象等有關。
1.片段分析法。
片段分析法是對一堂課某個教學片段進行針對性評析,以達到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用片段分析法評課雖然是對某個片段進行評析,但往往能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通過對某個片段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整堂課的基本情況和教師的教學狀況。有時,也可以就多個片段進行對比分析和跟蹤研究,從而獲得教學的新發現。
運用片段分析法評課時,要把握好片段的針對性和分析的有效性。如針對導入、講授、練習等環節進行研讀與分析,挖掘教學現象的背後原因,揭示教學的本質特徵;就學生的操作活動、探究活動、討論活動、小組活動、自學活動等現象展開評議;從教材的處理、教學的理念、教法的選擇、學法的指導、師生的互動、能力的培養、媒體的使用諸方面進行較深入的分析,以達到研究現象、分析成因、提供對策、改善教學的目的。
用片段分析法評課可操作性強,較多應用於校本教研中主題式研討,適用於研討型、診斷型、觀摩型的課堂分析活動。
2.問題探討法。
問題探討法就是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開展的研討評析,並通過這一活動獲得對教學問題的解讀與解決。問題探討法的問題可以通過三個途徑獲得:一是學校教師日常教學或聽課中發現的教學問題,二是學科教學中普遍性的問題,三是根據教學發展的需要落實某些新的教學思想方法所提出的教學問題。這是一種開放性的評課活動,也是一種開放性的研究任務。它強調的不是給課的優劣下結論,而是從課中產生一些研究的課題,使這節課不是教學研究的終點,而是教學研究的起點。
用問題探討法評課時,可以就新課程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進行實施,然後根據教學活動進行分析探討,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此,一方面要了解現階段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另一方面要把本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疑難與困惑提煉成教學問題,開展校本研究,通過實踐―研究―再實踐―再研究的過程改進教學。
用問題探討法評課,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澄清一些模糊或不當的認識與做法,落實新思想、新方法。由於這種方法非常具體地提出或解決了教學中的問題,常應用於校本教研活動、教師日常教學以及學校課題研究中的教學研討活動等。
3.解讀評點法。
用解讀評點法評課是對課堂的解讀與評點。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詮釋備課與教學的意圖,理解教學思路,二是對教學過程的評析。評課時,通常將一節課劃分成若干環節或段落,按照「總―分―總」的思路進行剖析,通過闡明該課的背景,分析每個環節的得失,從而形成對全課的總體看法。
為了有效分析課堂教學結構和研讀教師的教學狀況,可以針對某節課進行解讀與評析。首先是背景分析,包括說明設計這節課的理論依據,明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對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開展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設想和措施,然後將這節課的課堂實錄分成幾個環節進行分析,最後就全課作總評。
通過解讀評點法評課,有利於研究課堂結構、形成教學規范。在示範課、展示課的評課中,教師往往用解讀評點法進行評析。用解讀評點法評課,可以對某節課的教學實錄進行剖析,也可以就某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解讀評點,是一種常見的評課方法。
4.塑造評議法。
用塑造評議法評課,其目的是塑造,手段是評議,評議是為塑造服務。它以執教者為主體,關注的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和專業水平的提高。評議重點不在於「講課」,在於塑造「人」。
在評議時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要根據教師發展的要求和教學的規范,並結合教師的年齡和教學特點,規劃教師教學發展的方向;二是要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評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教師的潛能,幫助執教者找到適合其個性的最佳教學行為,提煉並逐漸形成教學風格。
用塑造評議法評課在幫助教師建立教學規范、積累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上發揮著積極作用。當然,塑造評議法對教師的教學塑造不能僅僅依靠孤立的一節課,要進行長期跟蹤評議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這種評課方法常用於日常評課活動中,也適用於對不同類型的教師所進行的培養過程。
5.特色鑒賞法。
特色鑒賞法是指對一堂課中的某些與眾不同的、新穎獨特的做法與創新之舉進行評析,其關鍵是能否有效提煉特色,鑒賞能否引起共鳴。這就需要評課者有寬廣的胸懷和敏銳的眼光,善於發現並洞察每一個教學活動的創新之舉。評課時要把理論說得樸素些,把實踐說得理性些,要把這些「特色」置於整節課的環境中來分析,挖掘現象背後的教育價值和理論基礎,揭示教學中的規律性,弘揚執教者的個性、特點和風格。
特色鑒賞式評課的立足點是鼓勵教師的教學創新,挖掘教師的教學亮點。可以從教師的語言、教學組織上發現特色,也可以從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上提煉創新之舉。如在情境創設、教學活動、練習設計等方面都值得評課者評析。評析時,首先要求評課者能夠發現執教教師的特色所在。其次,要分析這些特色是否對教學起到積極作用,是否符合現代教學改革要求,教學活動的科學性、有效性如何。同時,要看這些活動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思維碰撞,是否促進了學生發展。
用特色鑒賞法評課有利於發現教學人才,有利於提煉教師的新經驗、新模式和新方法,也有利於引領教學改革的方向,評議對象往往是學校的骨幹教師。特色鑒賞法評課適宜示範型、觀摩型的課堂評價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