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信息化與教學方法

信息化與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02 09:23:37

如何真正讓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為《規劃》),開頭直接引用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以此作為《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總綱。
在「總綱」之後,是關於「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的闡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過去的提法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也正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具體途徑與方法。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這是《規劃》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觀念,曾先後出現十次以上,可見它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
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即通過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達到促進各級各類教育變革與創新的目標,國際上傳統的途徑與方法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在,《規劃》放棄這一傳統說法,而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並認為這才是實現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其根據何在?這只有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內涵、實質去探尋,才有可能弄明白。
為此,我們需要先考察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它同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觀念有哪些不同。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以多媒體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經濟、軍事、醫療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信息技術取得這些重大成效的同時,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卻成效不顯,大多數仍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應用上,對於教育生產力的提升(大批創新人才的培養),似乎可有可無,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談不上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原因在哪裡呢?
著名的喬布斯之問,提出的也是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1]
長期以來,國際上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與探討,最後多無功而返。只有2010年11月發布的《美國2010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簡稱為NETP2010。從1996年以來,美國已先後四次發布教育技術計劃,2010年發布的是最新一輪)[2],通過認真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進行對比,才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引出一個全新命題:
「教育部門可以從企業部門學習的經驗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fundamental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evolutionary tinkering)」(下面把這一命題簡稱為「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命題)。
由於這一命題與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密切相關,事實上,能否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系統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正是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這里想要說明的是:從歷次發布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內容看,NETP2010是涵蓋美國教育系統各個領域,並涉及教育系統中所有組成要素的最全面、最系統的教育發展計劃,其豐富內涵、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在我國只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能與之相比。
迄今為止,從國際范圍來看,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對於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歷來都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頂多也只是從同時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闡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意義與作用,去定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實質,因而都未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與關鍵。
只有NETP2010,通過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作對比,才最終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之所以成效不顯(或者說,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未能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其問題在於:教育系統沒有實現用信息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或者是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總之,沒有觸及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這就是《規劃)》放棄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倡導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的特定背景——希望找到一種新的、能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效不顯的問題。
了解這一特定背景以後,我們再來看看「深度融合」的觀念和傳統「整合」的提法有何差異。
既然用「深度融合」取代「整合」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那麼,「深度融合」與傳統「整合」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關注這種變革。
二、「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確切內涵
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又是指什麼呢?教育系統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多個組成部分,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學校教育」——廣大青少年的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主要靠學校培養。既然學校教育系統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那麼,「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關鍵及主要內容,顯然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為了認識和理解「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的具體內涵,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簡單邏輯推理: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當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

⑵ 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哪些如何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改革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將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應用於教學過程,學雙方在信息環境下的合作互動,促進學員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手段打破了以教員為中心、學員為主體、語介的基本內容傳授過程,將內容傳授的人性化放在了核心位置,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的時空局限。

方式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理念,才會付諸正確的行動。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以教員為中心,教員是一切教學活織者與領導者,而學員作為認知的主體,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教員的主導作用,便於組織和管同時也壓抑了學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於對學員各方面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隨著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和理念研究深入,人才觀、價值觀、質量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超前教育、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等現代教進入教學實踐,引發了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為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教員要主動從知識的灌輸者和學員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素質發展的促進者、學習創新的推動者,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力開發和廣泛使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啟發誘導,指引學員的思維方向,拓寬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整體教學

(2)加強教學信息人才隊伍建設

教學信息化人才根據其分工和任務的不同可以分為開發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實干型人才。開發型人才是以研發為主的人才息化教育的開始,他們在編程和軟體開發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短缺最嚴重的一環。管理型人才主要負責息資源的規劃、調配和分配,管理型人才決定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發展的方向。使用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具有普遍意義,目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目前,在教學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中,迫切需要發展的是研發型人才隊伍的建設。

(3)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深入普及教學應用

在研究信息化教學理論基礎的同時,應該積極地進行必要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修正信息教學手段。教學實踐的目的是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形式,檢驗使用效果。實踐方法可以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做法,即在一兩個教學單位進行,通過集信息,查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試驗點可以定期總結,定期集體討論,並提出合理意見,從中不斷總結經驗。最後聽取相關專家意見,形成改進完善建議,最後推廣普及。

(4)正確認識信息化教學手段,加強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融合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是以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依託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具有傳播方式多,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強,恰當運用信息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課堂教學確實大有裨益。但對於總的學習目標和全體學員來說,不存在一種普遍優手段的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相對優越性,決不能作為否定傳統教學手段的借口。各種教學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實際教學中,不同教學手段是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關系,信息化教學手段只是教員授課的手段之一。只有化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在對待傳統教學手段這一問題上,該繼承的該摒棄的摒棄,要做到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辯證統一,優勢互補。

⑶ 信息化教學模式有哪幾種

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有哪些

愛教研 2018-03-25 10:36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加越來越成為生活常態,而我們學校的教學活動也離不開信息化教學的手段。國家教育部門還成立了專門的電教館,過去電教館主要是從事教師計算機培訓之類的,但是現在這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多的重視信息化的教學運用,中央電教館專門進行了教育信息技術規劃課題,讓老師進行研究信息技術在多媒體教學中的運用。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課題成果,促進了一線教學信息化教學的發展。

一、多媒體教學
在信息化教學手段當中用的最多的是多媒體教學,現在很多學校都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設備進行課件展示、視頻播放等操作,這種方式利用了多媒體設備的優點,圖文並茂、資源豐富,並且能直觀感受,這種方式在信息化教學當中為老師們所喜愛。

二、在線課堂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信息化教學比較突出的就是在線課堂。很多商家也紛紛投入在線課堂的研究,並聘請一線優秀教師錄制大量的課堂視頻,然後進行在線教育。在線教育相比傳統課堂有很大的優點,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不受學校作息時間的限制,可以聽全國各地名師教學,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是在線課堂往往是收費的,免費的在線課堂比較少。
三、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發展也只有十幾年的十年,但是引起了很多教師的興趣。這種課堂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而老師在課前錄制短視頻,把教學的核心內容進行精講,學生在課前提前預習教學內容,觀看老師講解視頻,在課堂上老師就不再專門進行講解教學內容,和過去傳統授課模式不同,教師重視對學生的輔導和交流,做到因人施教。學生課下可以利用網路進行討論也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學視頻製作短小精悍,學生學習互動性強,教學和學習時間重新構建,復習測試方便靈活等,國內很多學校在研究如何進行翻轉課堂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慕課

慕課在網路發展的今天,更有其特色,慕課和傳統課堂不同,慕課參與的人數比較多,甚至可以達到16萬人。慕課是一種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模式,老師和學生都可以來自世界各地,沒有地域限制,參與的人數比較多。慕課強調興趣導向,願意學習的都可以參與進來。
現在信息化教學手段越來越多樣,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學會日新月異。
查看全文

⑷ 在信息化促進教學方式變革有何作用

目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增長和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已經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教育也必不可少地走上了信息化之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積極的得用。教育教學正在經歷著一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到教育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尤為明顯的是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重大變革,這些藉助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已經極大地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在這種環境下,廣大教師要想在這場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自身的信息素養,還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理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它極為有效地彌補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諸多不足和缺陷,改變了以前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獲取方式,從而也就必然引發教育教育手段新的變革。目前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智能化的教育教學管理方式;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藉助於信息技術來實現的現代教學手段使的知識的傳遞和呈現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給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網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環境、現代教學平台已經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架起,藉助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有著更為強大的優勢和積極的作用。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的實質是由信息的產生到「選擇──存儲──處理──傳遞──轉換──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所包含的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等,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通過圖、文、聲、像、等豐富直觀的形式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呈現的形式多種多樣,能夠刺激學習者的多種感官,有利於學生記憶,使得學生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不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而且也成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為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主動探索知識提供了便利。我們知道,當今時代下的教學媒體已不在是「黑板──粉筆──教科書」了,而是更為豐富的媒體對象和表現形式,而要實現由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教學模式的轉變必須藉助於信息技術來實現。也就是說,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前提和技術、物質保障。除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性教學之外,將傳統教育媒體通過信息技術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改善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可以更為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豐富教育教學內容並且使得教學內容的表現更加直觀、豐富,形式更為靈活多樣是,是的微觀和宏觀世界的表現形式都成為可能,讓某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無法表現的內容也能夠得以直觀表現。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學方式和手段更為靈活多樣,網路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教學素材,網路也擴展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源,使得廣大師生能夠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信息技術環境下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生動、直觀、交互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再者信息技術所提供虛擬化的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等教學環境,使得教學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和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網路技術教學的特殊功能,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把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科學而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施課堂教學,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使用,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直觀、形象、多樣化、靈活、生動。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現代教育媒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大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⑸ 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優缺點有哪些

1、傳統教學

優點:保障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導地位,利於其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同時,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很少會走入學習的死角和誤區,學習較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缺點:削弱了學生的中心主體地位,不利於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傳統課堂中注重的是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的熟記和掌握的知識量,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對象和知識存儲器。

2、信息化教學

優點: 首先,信息化教學充分利用了計算機、互聯網路等現代教學媒體的優勢,帶來了傳統教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調動了更多的教學媒體、信息資源,從而構建一個信息量大、知識豐富的學習環境。再加上算機交互性、多媒體特性、超文本特性的特點更容易創建情景式的教學環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知識,而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信息。

這種模式下的課堂,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和課堂的主宰。其次還實現了一對一教學,有利於因材施教;互助互動,培養協作式學習。

缺點: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信息化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更加高,如果教師在操控信息技術的能力上欠佳,對課堂上突變的情況准備不足或隨機應變能力稍差時,就有課堂上就可能出現無法控制的局面。

拓展資料

教學信息化,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⑹ 如何理解信息化教學與教學信息化

我覺得這是一對很有趣的詞。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對:信息化教育與教育信息化。祝智庭教授曾從英文來源等方面很好地解釋了信息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但許多人還是不太好理解,因為我們中國文字太深奧了。我覺得,
信息化教育
,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
,是指在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形成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因此,我認為,
信息化教學
,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教學信息化
,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學,研究主體對象是教學,中心詞是教學,信息化是定語,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學。教學信息化,研究主體對象是教學環節及其狀態,目標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所有的教學環節達到信息化。因此,教師關注的是信息化教學,以便更好地上課。社會及官員關心的是教學信息化,是否完成了現代化的建設。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其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並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媒體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
信息化教學模式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才能勝任信息化教學。
解釋得不太清楚,權當拋磚引玉,請大家繼續討論分析。
(可以參見:張一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構——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

⑺ 最常用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哪些

最常用的信息教學手段有:
一、進行多媒體教學;
二、在線課堂;
三、翻轉課堂;
四、微課教學;
五、慕課教學;
六、其他的教學手段如虛擬模擬教學等

⑻ 如何理解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⑼ 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資源,科學安排教學系統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全優化的系統方法。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業成就。
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策劃,創設教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信息化教學設計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以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與傳統的教學設計相比,信息化教學設計注重教學資源環境的設計,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設計,注重問題的設計。它所構建的是一種真正非線性的、開放的、自由的、信息化的教學設計。

⑽ 信息化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師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學信息化,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信息技術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多角度的轉換。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習者通過網路就可便捷快速地獲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識,個體的發展水平將越來越取決於不斷利用信息、培養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時代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國家統一編寫教材規范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網路時代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的主體,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編制教學軟體,促進課程向地方化、校本化、個性化、綜合化方面發展,實現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的融會貫通;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路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師就由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研究者。

另外,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網路化學習豐富了學生品德發展的內涵,開闊了品德培養的視野。教師要成為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建構具有前瞻性的道德價值觀體系。通過網路滲透現代道德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的內在道德價值取向,培植學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有利於師生之間平等民主關系的建立,師生交往趨於多樣化、平等性。教師作為人際關系藝術家,應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和情感素養,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開展平等對話,提高師生間的協作水平,創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閱讀全文

與信息化與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出錯率10秒解決方法 瀏覽:832
拿錢愛心最簡單的方法怎麼疊 瀏覽:984
萬用表焊接調試問題解決方法 瀏覽:351
磚牆砌磚方法有圖片 瀏覽:16
用膠水做小兔子的簡單方法 瀏覽:680
慢性皮膚病康復訓練方法 瀏覽:284
上課如何變積極的方法 瀏覽:443
印章質量檢測與規范方法 瀏覽:497
蘋果設置設備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6
棉花的種植密度和方法 瀏覽:25
組織行為學態度測量方法 瀏覽:647
天際隔水燉使用方法 瀏覽:716
肺結節有什麼方法解決嗎 瀏覽:128
成衣製作方法分析 瀏覽:783
香樟種植方法 瀏覽:106
泮托拉唑的食用方法 瀏覽:807
解決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瀏覽:725
熏魚乾的食用方法 瀏覽:503
gridview使用方法 瀏覽:965
用什麼方法檢查是否肌萎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