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對研究方法的一次了解
前言: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研究方法的支持,他是獲得知識的途徑,是進行研究時所用到的工具、策略和手段,也是架通理論和現實之間的橋梁,對於我們學生而言,不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對研究方法的學習都將有利於我們的發展。
在課堂上,也有許多老師向我們闡述了學習研究方法的益處與重要性,因此最後一次的讀書筆記,我選擇了閱讀《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這本書,來學習有關研究方法的知識。這本書原是一本教材,其內容很豐富,需要細細研究,因此我在這次的讀書筆記只將重點放在最有收獲的部分章節,結合作者所寫總結知識點也談談自己的收獲感悟。
首先,我結合作者的導論與自己的閱讀整理了整本書的大致結構,如下圖:
一、 研究過程
這個章節的內容對我來說幫助很大,從知識本身來說,是因為對於現階段還缺乏研究能力與經驗的我們來說,能夠明白研究的各個具體階段與需要准備的操作,是一個很明確很重要的指引;從作者風格來說,是因為作者將研究各個階段要做的事都講述地很詳細,分門別類清楚明了,並且講解時舉了很多研究里的社會現象來讓我們理解更透徹,因此我閱讀時也不覺得枯燥,受益匪淺。
作者將研究的過程歸納為概念化,研究設計,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總結研究五個部分。在概念化的部分,作者講解了以研究目的劃分的三種不同研究,研究問題的提出過程和具體問題以及與文獻綜述有關的內容。在研究設計方面部分,作者從分析單位與觀察對象,時間維度,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四個方面講解了正式收集分析資料與寫作之前應做的規劃。最後結合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總結研究三個部分的講解,這讓我對整個研究過程有了清楚地認知,並且對每個階段的細節也都有了較為明確的執行方法,讓我有一種萬事俱備,只欠「實行「的感覺---先概念化提出選題,再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分析二手資料,最後進行研究總結,雖然我可以想像具體研究的過程一定是困難重重的,但這種全局性的把握讓我收獲良多。除了全局性的把握感以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講解時的盡可能詳盡以及所採用的理論與方法結合,實例與理論結合的講解方法,這讓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有了對細節的掌握感,不至於只有整體的框架卻未學到實處,比如在講解以研究目的劃分的三種不同研究時,作者舉了有關「芙蓉姐姐走紅「的傳播實例來讓我們明白描述性、解釋性、探索性研究的不同,探索性的角度是「網友們的具體態度是什麼?」,研究者需要去收集探究;描述性的角度是」這個態度是否准確?」,研究者需要去分析證實或推翻;解釋性的角度是」為什麼大家的態度是這樣的?」,研究者需要去解釋這一現象。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書里也有地方結合到了我們上課上所講的理論,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論等,其他這樣的具體知識點與例子我在此沒有寫出來,但閱讀的收獲卻實實在在存在於心中。
二、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在這本書里,作者比較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區別,並結合了具體應用、特點與步驟,從調查法,實驗法,內容分析法三者來講解定量研究方法,從定性田野研究,文本分析法,手段和步驟三個方面來講解定性研究方法,這兩大部分內容很多,我想從中挑選一個具體的知識點來談談感受。作者在定性研究里提到的精神分析,這一部分我很感興趣,大概是因為我本身就對精神與心理方面的知識很好奇,而我對這種心理與精神上的知識如何和研究分析的理論結合起來的更加好奇,在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將人的心靈分為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三個層面,弗洛伊德不是第一個提出潛意識概念的人,但他卻是的潛意識成為精神分析理論最基礎的概念之一,潛意識被壓抑,能夠影響和控制意識,聯繫到大眾傳播里,比如媒介產品不僅僅是傳遞信息,也是生產者和接受者在潛意識層面的交流,還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集體無意識和原型,作者都有提到,這些理論都讓我們更加了解潛意識層面的東西,總之,從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就不僅僅能體會到表面,他們能幫我我們了解媒介文本的深層意義,運用到分析文學,廣告等領域,我們就能從資料中揭示更深層的意義。作者還很詳盡地講解了許多調查方法,比如調查法里的問卷,其實是我們使用過很多次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也是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這些內容都很重要也很有用,但閱讀時這些方法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調查過程是很艱難的過程,需要研究人員頭腦與身體都保持在線狀態,部分方法還涉及到團隊合作,在我認為這些方法只是閱讀也是不夠,我們仍需要實踐才能真正學會這些方法,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體會到這些方法各自的好。
總結來說,這本書既有知識性也有趣味性,讀這本書我收獲很多,不僅僅表現上以上所寫。同時我也認為,我還並沒有對整本書了解詳盡,還有許多知識是我還沒有特別深入思考的,還需要我去鑽研理解,因此我也把這本書延期借閱了一個月,希望以後能再認真閱讀一遍,學到更多更透徹的東西。最後,我也希望在下一次遇到的論文作業時,我能把在書里讀到的方法運用到研究中,或許結合具體的實踐我又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Ⅱ 新聞學的研究方向
新聞學研究起源於德國。17世紀末,德國的一些大學里有人以報業為研究對象撰寫學位論文。1845年,德國學者普爾茲出版了《德國新聞事業史》,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史專著。將新聞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並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在20世紀的美國。20世紀初,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先後開設了新聞學系,傳授新聞學基礎知識,培訓新聞從業人員。新聞院系成為新聞學研究活躍的基地。在總體理論研究中,影響最大的是報刊的自由主義理論。它發端於17世紀末,開始盛行於19世紀。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被壟斷所取代、民主政治的矛盾日益顯露之後,這一理論受到嚴重的挑戰。至20世紀40年代,報刊的社會責任論應時而起。新聞業務工作是新聞學研究中更為廣泛的領域,廣為流行的是客觀主義報道理論,在進入20世紀中葉後,相繼出現解釋性報道和新新聞主義理論。由於這些理論不能回答新聞工作現實中所提出的問題,在西方新聞學界內部不斷興起批判潮流。大約自20世紀20年代起,美國開始出現傳播學的研究,這一研究已擴及全世界。傳播學的研究范疇比新聞學寬,它吸收了新聞學的研究成果,同時它也給新聞學的研究帶來重要影響。
新聞學首先是由外國傳教士傳來中國的。鴉片戰爭前後,他們在出版一批中、外文報刊的同時,也開始向中國讀者零星介紹報紙的觀念和知識。第 1篇新聞學的專文是《新聞紙略論》(1834),它簡略地敘述了報紙的起源、新聞自由和西方報刊出版的現狀等問題。外國傳教士的新聞論述,強調報刊在傳播西方文化知識、推進中外人士聯系的重要作用,反對清廷言論專制政策,其用意在為他們的報刊自由進入中國製造輿論。
1854年,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出整套辦報方案,主張通過報紙發揮「收民心公議」的作用。這是中國人最早發表的有關報紙的論述。自 19世紀 70年代起,隨著中國人自辦報紙的興起,中國知識分子關於報紙作用、功能的探討,日漸增多。王韜、鄭觀應、陳熾、何啟、胡禮垣、陳虯等一批改良主義思想家,紛紛著文闡述報紙在牖新知、開風氣、通民隱、達民情和發展工商業等方面的作用,要求把報紙作為推動國家富強的工具,同時對外報在華的壟斷地位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這些論述,和當時正在興起的要求社會改革的思想潮流緊密結合。在維新運動的辦報熱潮中,梁啟超等資產階級改良派強調了報紙決定國家盛衰的重要意義,突出了報紙的「去塞求通」、聯絡同黨、權衡國是的職能,顯示出維新派運用報刊發動改良主義政治運動的意向。
在這前後,任職外商報館的中國編撰人員也發表了不少探討報紙工作的文章。為適應商業報紙爭取讀者、擴大銷數的需要,他們著重闡述報紙應該反映庶民意見,兼錄閭里見聞和新奇之事,要使市民廣泛愛讀等原則。西方的「報紙興趣性」觀念開始在報界傳播。在19世紀80年代初期,後來廣為流傳的新聞用語「有聞必錄」被提了出來。
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新聞事業在政治斗爭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日益擴大,報刊數量的激增,對於新聞學的研究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聞學開始被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進行全面探討了。在20世紀初,出現了第1批攻讀新聞學的留學生,外國新聞學著作被陸續翻譯出版,第1本譯成中文的新聞學著作是1903年出版的日本松本君平的《新聞學》。研究的領域則由報紙的性質、作用、功能等宏觀問題,向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體裁、編輯和廣告等業務工作方面擴展。西方的客觀報道學說和新聞寫作方面的新聞導語、「倒金字塔」 (新聞結構 )、新聞要素等知識,也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來。關於報紙作用的觀念也發生了重要變化,過去把報紙當成是皇帝通民隱、達下情的工具的思想統治著大批知識分子的頭腦,21世紀已經把「監督政府」、「向導國民」看作是報紙的天職了。
1918年10月,出現了中國第1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不久,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學紛紛設立新聞系,成立新聞學會,這對中國的新聞學研究是一重大推動。中國人自撰的新聞學著作相繼出版,有代表性的是徐寶璜的《新聞學》、邵飄萍的《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中國人的新聞學論著,其基本理論和思想雖多來自西方,但根據該國情況和作者自己的經驗作了新的闡發。新聞自由、新聞價值和客觀報道諸學說,一時成為流行的研究論題。《中國報學史》是中國出版的第 1部系統敘述中國報刊歷史的專著,戈公振成為中國新聞事業史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時起,一直十分重視運用報刊進行革命斗爭。早期由於緊張的革命活動,中共黨報工作者還來不及開展新聞學研究,但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形成了初步的無產階級的黨報觀念,即確認中國共產黨報刊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輿論工具,是指導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手段,黨報宣傳應當遵循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等等。同時,還批判了報紙是「公共輿論機關」和抽象的新聞自由等思想觀點。
抗日戰爭前10年,是新聞學研究頗為活躍的時期,所出版的各類新聞學著作約有一百數十種之多。這期間,新聞學研究出現了重大分化。在國民黨統治區,自由主義新聞理論是多數新聞學者所奉行的原則,中國國民黨報人則致力於建立自己的黨報學說,創設所謂三民主義新聞理論,並提出「新聞一元主義」,以適應新聞統制政策的需要。1931年,中國左翼新聞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宣稱致力於以社會主義為根據的科學的新聞理論之闡揚,並創辦了新聞學刊物《集納批判》。這是中國進步新聞工作者為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所作的最早嘗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報工作者也曾以列寧的辦報思想為指導,對無產階級黨報原則進行了探討。
自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至1949年9月,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的新聞學著作超過百種,其思想理論體系仍是前一階段研究傾向的繼續。在周恩來領導下,1938年由范長江等人在武漢成立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在新聞學研究方面也作出了貢獻。當時由於國際聯系的加強,評介西方新聞事業的譯著一時增多。美國新聞自由研究委員會的《一個自由與負責的報紙》一書於1947年出版,次年中國報刊發表專文介紹,從此西方的「報刊的社會責任論」在中國開始傳播。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府遷往台北,台灣省出版的新聞學著作,50年代較少,60年代以來累計出版 500多種,其中大眾傳播學著作占較大比重。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學研究,在1942年延安整風中有重大發展。這次整風在新聞理論戰線上的一個突出收獲,就是清算了「左」的和右的思想影響,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新聞學研究工作的生動結合。自1942年2月起,延安《解放日報》(延安)發表了一系列社論和文章,其中包括胡喬木的《報紙是人民的教科書》、陸定一的《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和博古的《黨報記者要注意些什麼問題》等文。這些文章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報紙的黨性原則,強調黨報要忠實於黨的路線和政策,要反映人民的活動和意見、與人民大眾保持密切的聯系,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闡明了新聞本源是事實,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科學新聞觀;文章還批判了「無冕之王」、「有聞必錄」、「技術第一、新聞第二」等資產階級新聞觀點。通過這次整風,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獲得全面發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黨報學說由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8年毛澤東作了《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隨後劉少奇作了《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這些談話總結了延安整風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經驗。在這兩個綱領性文獻的指引下,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得到新的發展,為迎接黨在新時期的新聞事業進行了准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處於執政黨的地位,國家很快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如何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延安整風以來所形成的黨報學說,是新聞學研究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新聞事業如何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如何發揮經濟建設宣傳的作用,如何加強新聞的指導性、思想性,如何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等問題又被提出來,並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研究工作未能充分展開。當時積極進行的一項工作,就是學習蘇聯新聞工作的理論與經驗,一批蘇聯新聞學著作被翻譯出版,大學新聞系廣泛採用蘇聯教材,中央級新聞單位相繼派代表團到蘇聯訪問學習。所有這些,對豐富中國新聞學研究的思想內容,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照抄照搬的教條主義傾向。毛澤東於1956年 4月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接著劉少奇於同年5、6月間對部分新聞工作人員發表了重要講話。這個報告和講話,對克服新聞實踐和研究工作中的教條主義、片面性、公式化等缺點,都具有指導意義。
1956年 4月,中共中央為促進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而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後,新聞學的研究日趨活躍。這時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環繞在新形勢下黨如何辦好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展開的。1956年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廣播事業局積極進行了新聞改革。當時的新聞學研究工作和廣泛進行的新聞改革,起了相互推進的作用。
由於貫徹全黨辦報的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新聞學研究有了更大規模的開展,不僅有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參加,還有成千上萬的積極分子、通訊員以及中央和地方黨政領導人、黨的宣傳工作者參加。許多新聞單位還出版了定期或不定期的新聞專業刊物,新聞理論戰線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57年發生了擴大化的反右派斗爭,特別是其後連續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新聞事業受到了嚴重摧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17 年的新聞工作成就和理論研究成果被全部否定,還提出了新聞媒介是所謂「無產階級全面專政的工具」等謬論,影響惡劣。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新聞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各地和許多新聞單位相繼成立了新聞學術團體和新聞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設立的新聞院、系和專業逾50個,新聞學的研究十分活躍。新聞學研究在清除林彪、「四人幫」反動新聞觀點和糾正「左」的錯誤的同時,對新時期一些重大的新聞理論問題,如新聞事業的性質與作用、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與人民性、新聞真實性、新聞指導性、新聞傳播與宣傳的關系、新聞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對待西方傳播學的態度等,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中國新聞史的研究獲得大面積的豐收。僅10年間,出版的新聞學著作達數百種,發表的文章數以萬計,發行的新聞期刊遍及全國,與中國的台灣、香港等地區和世界各國的新聞學術交流日趨頻繁,這是中國歷史上新聞學研究最為興旺的時期。可是,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新聞學研究也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提出了人民性高於黨性等資產階級新聞觀點,否定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鼓吹資產階級的新聞自由。中共第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聞界已在冷靜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
中國新聞界在總結經驗教訓時,體會最深的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毫不動搖地遵循中國共產黨數十年來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所制定的關於中國新聞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則。這就是: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反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提出「人民性」高於黨性,其實質就是要否定和擺脫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必須堅持發揮充當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全面、准確地宣傳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反映社會生活的主流,鼓舞人民銳意進取,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的輿論環境;必須堅持只要在國際上還存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根本對立,在國內一定范圍內還存在階級斗爭,新聞自由就不能不帶有階級性,並不存在絕對的毫無限制的「新聞自由」的觀點;必須堅持真實性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深入調查研究,真實、准確地反映生活;必須堅持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手裡,因為領導權究竟掌握在什麼人手裡,關繫到黨和國家的命運,關繫到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這些基本原則的正確性已為實際生活所充分證明。
中國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在一個生產力比較不發達的大國中建立和發展的,它的歷史還不長。它的新聞學是在不斷認真總結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中得到豐富和發展的。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前進,新聞學研究工作的一個更加充實、更加健康發展的新時期即將到來。
(薩空了先生生前曾參與撰寫本文最初階段的討論)
Ⅲ 需要有關新聞傳播學的課題研究主題,請詳細介紹,主題符合內容分析法,抽樣調查法。不是單單的文獻資料
研究項目包括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課題有待解決的問題,和實施的研究和專題總結。下面介紹如何制定研究方案,以及如何開展研究。
制定研究方案
發展的研究計劃,到假設,包括:一個准確的說法,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確定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和人事部門,研究機構和協調。
(一)研究目標分解,把握的切入點前瞻性研究。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的方向或主題,總體目標。本研究的目的可分為平行的目標,一級的目標和目的。
2。選定的研究項目幾點:第一,選擇一個基本的,容易的,關鍵的問題,第二是看的成功經驗;三,找到學校教育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第四找到從發展的趨勢教育,從教育科學的理論找到五。
(二)有明確的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實證分析研究問題,逆向分析方法和化學方法,如回歸分析,梳理,並形成研究思路。
2。基本的研究方法。教育和研究方法有主法和二次法。的主要法律觀察,調查,文學,教育,試驗,吸取的經驗教訓法,比較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反映等輔助方法,統計方法的測量方法,和問卷調查。
3。研究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主要研究內容的不同類型(內容,條件)不同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條件選擇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的第一階段的標准方法,確定階段的學習任務。
是研究對象的性質的標准方法
一項研究,以確定的標准方法確定的方向延續的連續性。
四,研究,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進行理論思考,提出了假設。
假設是,研究人員將研究預測的結果所觀察到的變數來衡量的思維(也被稱為「半成品」)的概念問題。
1。積極進行理性的思考。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准則。假設應該有四個標准:一是,預期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理由是否值得測試這一假說的假設進行測試;四是假設應盡量精簡。
3。顯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該研究假設的基本步驟:⑴提煉問題;⑵形成的初步設想尋求理論支持;⑶推斷的理論陳述和假設,層次分明;(4)形成一個基本的觀點;⑸基本點,再提煉,形成核心假設。
4。清科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1)科學觀察和經驗總結的基礎;⑵以科學為指導,通過類比的思維方式,歸納,演繹等方法,使某種邏輯命題;⑶研究應該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5。顯然,研究的假設表示。配方的假設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引用的變數及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d)根據拍攝對象的類型,做一個很好的研究設計工作。
1。設計的應用研究課題。
這種類型的科目,重點是要研究的基本理論知識的科學教育,教育,教育和科學知識與實踐教學環節的教育技能,方法和手段,以一些預定實際的目標。
主題特點:應用倍,效率和靈活性。
課程設計:突出「應用程序」。
2。設計經驗的研究課題。
經驗總結的一般經驗教訓和科學經驗的兩個層次。
學科特點:在教育實踐中的教育和科研;提前作出非常明確的科學目的和工作的目的和研究目的;教育和科研意識地使用;科學思想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秩序的;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信息,收集到的數據是全面的,完整的。
主題設計:為了突出主題的理性的認識,並揭示了法律上的經驗教訓。
3。實驗設計的問題。
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或假設的指導下,探索變數間關系的活動,揭示教育規律的實驗的實驗對象。
題目要求的,研究人員必須解決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與嚴格的研究計劃,組織,容易重復驗證,默認的實驗條件下,規定的明確區分變數控制;操作定義測量的東西。
課程設計:突出「實驗性」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實驗的要求。
二,實施研究
實施性研究,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並匯總結果。
(一)收集信息。
1。認真收集數據。如何收集信息?圍繞研究課題的指導思想,根據收集的研究數據,設計科學,明確的工具來收集信息,廣泛收集數據,使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四是定要收集和收集基本材料和原始數據;關注客觀的信息,數據。
2。調查計劃的發展。必須進行調查和規劃設計調查的工具來收集信息。設計調查計劃,明確調查的問題,明確調查的目的,調查單位的選擇提供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對象說明調查方法,調查大綱的編制,旨在調查序列定時
Ⅳ 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領域有哪些
報學是新聞學的基礎,報刊是傳統媒體,又是強勢和主流媒體之一;大陸報業更是當今朝陽產業之一。本校招收「報刊理論與實踐」方向碩士生,且在部分同學中實行「雙導師制」培養模式,預期人才需求前景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