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簡述語法教學中常用的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過程和其優缺點。
演繹法和歸納法是語法教學常用的兩種教學方法。
在演繹教學中,教師首先直接講解語法規則並舉例說明,然後讓學生進行各種替換練習、
句子練習等訓練。這種教學方式講解清楚,易於理解。但是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學到的語言知識也容易遺忘。演繹法注重形式而非使用,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
在歸納教學中,教師將學生首先置於含有語法規則的語境中,然後根據上下文的信息歸納出語法規則。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在語境中接觸語言,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理解語法所適用的語境、表達的含義以及所承載的功能,分析歸納總結語言的使用規律,深化學生對語法的理解。有助於學檔絕生分析能力和注意臘亮力的培養。但是歸納法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都很高,常常比較費時。對教師來講,創造真實的語境有時比較困難,而且不一定能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規則,行局姿也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學生必須能夠主動學習,願意動腦筋去發現規律,否則會對規則的印象不深。難以鞏固。
2.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大全
導語: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對於向世界推廣漢語,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下面我分享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歡迎參考!
1、直觀法
利用實物、圖畫、表格、示意圖、符號、公式等輔助手段,化抽象的定義為具體形象的圖示,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講解趨向補語時,可以畫簡筆畫的房屋、樓梯、人物來表示「進來、出去、進去、出來、上來、上去、下來、下去」等。
2、情境導入法
教師通過一個具體情境的設置,通過問答、展示圖畫、講故事等方式,引導出要講的語法點。
例如本課要學表示完成的「了」,教師進教室就問一個學生:教師:××昨天來了沒有?學生:他昨天沒來。
教師:哦,他昨天沒來。××,你昨天去哪兒了?這種閑聊其實是有意為之,在為該語法點教學做鋪墊。
3、語境教學法
語法規則都是從一個個典型的語境中抽象出來的。與其空講規則,對學生雲里來霧里去地講解,不如再重新回到語境中去,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自己發現、總結語法規律,從而掌握語法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語境或創造語境。
以副詞為例,副詞意義抽象,它們的意義體現在與句中以及前後句其他成分的關系中,體現在句子的內容與說話人的.態度的關系中。例如「簡直」一詞,它常用來強調某種情況、狀態達到很高的程度,含有誇張語氣。但是,不說明說話人、行為者的主觀態度,就不能充分揭示為什麼它具有強調作用和誇張語氣。例如:「媽媽平時總嘮叨我找對象的事,這次聽說有人要給我介紹??簡直不知道怎樣打扮我好了。」該句說明了「媽媽」天天急著讓我找對象,「簡直」的強調,誇張語氣也就突顯出來了。
4、對比教學法
⑴漢外對比
如英漢對比:I met her near the bookstore yesterday afternoon . 我昨天下午在書店附近遇見了她。
引導學生觀察漢英語句子中狀語位置的差異。
⑵漢語內部對比
通過以上漢語句式的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有點兒」常用於不如意的事情,而「比較」後面的形容詞好壞都能說。
⑶新舊知識對比
可先對比設疑,後進行講解。如講授動詞前加「一」出現在復句的第一分句的用法時,先不直接列出完整的例句,而是板書兩組片語:
找人問問、開門看看、找人一問、開門一看
然後請學生思考:每組中的兩個片語意思是否一樣?用它們造句時用法又是否相同?接著,教師進一步把片語補充完整:
馬丁要找人問問北京路怎麼走。
馬丁找人一問,就知道了到北京路該怎麼走。我開門看看是誰來找我。
我開門一看,原來是小玉來找我。
最後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出:前者後面跟的是「問」或「看」的內容;後者後面跟的是「問」的結果或「看」後發現的情況。
5、活動教學法
如練習「把」字句,同時也復習有關房間名稱和傢具名稱的詞彙。教師先展示各種傢具(包括部分家用電器)的圖片,讓學生每人抽取一張粘貼在黑板上,然後在傢具圖片的下方寫上傢具的名稱。如:書桌、椅子、沙發、餐桌、床、衣櫃、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等等。遇到學生不會寫的,教師可以幫助書寫並註上拼音。
教師再展示一套住房的截面圖,讓學生說出其中各房間的名稱,如:客廳、卧室、廚房、書房等。
然後教師讓學生假定自己是房子的主人,現在指揮搬家公司的工人擺放這些傢具。要用「請把xx」這樣的句式。教師可先要求學生A指揮工人把傢具搬到合適的房間里,再要求學生B進一步指揮工人把傢具放在房間里合適的位置上。
6、智力游戲教學法
如操練「把」字句,集中練習「S+先(再)+把+O+帶(運、送)+過去(來)」這種句型。
⑴教師准備三張圖,分別畫有一隻虎、一隻豬和一筐白薯。⑵教師告訴學生情景:
一個農夫帶著一隻虎、一隻豬和一筐白薯去集市。來到河邊,農夫租了一條小船,由於船很小,農夫每次只能把一隻動物或白薯帶過河。如果先把虎帶過去,留在岸邊的豬就會把白薯吃掉;如果先把白薯帶過去,留下的虎就會把豬吃掉。農夫用什麼辦法才能把三樣東西都帶過河去呢?
⑶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哪個小組先找到解決的辦法,並用「把」字句正確描述出全部過程,哪個小組就獲勝。
7、演繹法
先展示語法規則,然後用實例說明語法規則,便於學生自行替換、生成和擴展。通常做法是把語法規則歸結為若干句型,把句型具體化為一些范句,先讓學生接觸范句,然後通過模仿、類比、替換、操練,讓學生掌握。
比如講「比」字句,教師可以先給格式1:A比B+形容詞
如「他比我高」;「今天比昨天熱」;「這件衣服比那件貴」;等等,並引導學生自己生成句子。
再給格式2:A比B+形容詞+補語
如「他比我高一點兒」;「他比我高得多」;「他比我高12厘米」;等等,並引導學生造句。然後再給出「比」字句的其他形式以及否定的格式等。
8、歸納法
先展示一定數量的例證(不能太少),進行大量的練習,然後引導學生從中概括出語法規則,必要時還可以推導出具有代表性的語法結構公式。
9、演繹與歸納相結合
先採用演繹法,簡要揭示語法規則,然後通過大量的練習在初步掌握語法規則的情況下,再做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加深對規則的理解。
;3. 英語語法教學的三種模式
1.翻譯法:即用中英雙語解釋語法。
2.歸納法:通過多個例句總結出共性的語法規則。
3.演繹法:通過講解普遍的語法規則,來推出一般規則。
4.比較法:對比類似語法規則,分析異同點。
5.實踐法:通過讓學生去寫作,練習語法填空等,發現學生的語法漏洞,對症下葯。
4. 探索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探索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導語:語法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實踐證明:機械練習、替換練習、擴展練習、詞語填空、劃線提問、對比設疑、交際練習等方法,在語法教學中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水平有積極意義。
語法教學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核心,由於漢語沒有時態和詞形的變化,語法教學就更為繁雜。因此,絕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在語音階段之後,都是以語法結構為綱進行編排的。即每課圍繞一兩個語法點進行,使外國學生逐步掌握漢語語法的特點及表達方式。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用適當的方法展示語法點,用適當的方法和技巧教授語法點,對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水平極為重要。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機械練習法 機械練習目的是在簡單情景中加深學生對語法點的理解,並通過反復的、高頻率的機械練習,達到流利說出正確的漢語句子的目的。
例如:老師先大聲領讀三遍:我是留學生。(此句包含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學生集體朗讀、同桌互相朗讀、個人自讀幾遍:我是留學生。
練習結構是:老師——學生——學生——學生——老師
學生不但掌握了最基本的漢語句式,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重復練習,糾正學生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的錯誤。從最簡短的句式開始,隨著學生對漢語句式的熟悉和掌握,逐漸加入復雜的句型和結構框架。並且在練習過程中,不斷加快練習的頻率,達到脫口而出。
機械練習對學習任何語言都是必須的,尤其在學習語言的初級階段,只有經過大量的、反復的機械練習,才能掌握該語言最基本、最核心的句式。
二、替換練習法 教師用所學語法點寫出一個標準的句子,然後給出替換的詞語,再由學生替換出新句子的方法。
例如:
我 騎自行車 去 長城。
坐火車 廣州。
乘飛機 上海。
坐輪船 武昌。
替換練習也經常用在漢語復句的學習中,譬如練習(如果……就……)
老師:如果明天下雨, 學生:我們就不去爬山了。
如果明天刮風, 我們就不賽籃球了。
如果晚上停電, 我們就不上課了。
……
替換練習也可以認為是一種不完全的重復練習,不僅適合句型學習,還有利於復習學過的詞語。在實際練習中,教師要掌握好練習速度和替換詞語的難度。一般速度可以略快一些,這樣可以使學生精力集中,訓練學生的.反映能力,提高練習的效率。替換詞語要具體、難度要適當,既復習鞏固學過的詞語,又使替換練習正常進行下去。
三、擴展練習法 通過不斷添加新詞語,增長句子的長度,以達到使學生能流利說出包括所學語法點的語句。具體方法是教師給予詞語提示,由學生進行擴展練習。
例如:老師:飯 學生:飯
中國 中國飯
吃 吃中國飯
喜歡 喜歡吃中國飯
瑪麗 瑪麗喜歡吃中國飯
……
擴展練習即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既可以師生互練,也可以同桌相互問答。
例如:學生甲: 去食堂, 學生乙: 吃午飯。
去郵局, 買郵票。
去操場, 打籃球。
去機場, 接朋友。
去書店, ……
去銀行, ……
擴展練習的優點是在特定的語境中,使學生加深對所學語法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用漢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生活中實際的、有意義的交際打下基礎。
四、詞語填空法:這是語法教學中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用此法可以練習漢語數量詞搭配、動賓搭配、定中結構、狀中結構等。
例如:教師說出一個名詞,學生迅速添上數量詞。
老師:飛機 學生:一架飛機
詞典 一本詞典
地圖 一張地圖
漢語課 一節漢語課
教師說出一個動詞,學生快速搭配合適的賓語。
老師:鍛煉 學生:鍛煉身體
克服 克服困難
節約 節約時間
參觀 參觀博物館
教師說出一個名詞,學生迅速添加定語,定語可以是限定性的,也可以是修飾性的。
老師:電影 學生:中國電影 好看的電影
朋友 美國朋友 漂亮的朋友
民歌 鄉村民歌 優美的民歌
餅干 蘇打餅干 美味的餅干
詞語填空法用途非常廣泛,漢語助詞“的、地、得、著、了、過”,連詞“還、再、又”都是留學生容易混淆的語法難點,只有經過大量的填空練習,才能准確掌握他們的用法。
五、劃線提問法: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句子,然後用彩色粉筆在句子下方依次劃線,要求學生對劃線部分提問:
例如: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要求學生依次用誰、幾(多少)、哪兒(什麼地方)、什麼(東西)提問,並說出完整的疑問句:
1、誰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2、喬治坐幾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3、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哪裡買衣服?
4、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什麼?
教師在講授特指問句時,用劃線提問法效果較好。特指問句還包括用“多長”、“多大”、“多高”、“多寬”、“多遠”、“多大歲數”等提問的句子。劃線提問法,有利於訓練學生對特指疑問句的熟練掌握。
六、對比設疑法 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來講授某些語法點,是教師常用的方法。對比的方式有不少,可以比大小、高矮、長短、顏色……,對於一些復雜的語法現象,教師先對比設疑,後進行講解,常常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講授動詞前加“一”出現在復句的第一分句這一語法現象時,教師先板書兩組片語:
甲組:找人問問 乙組:開門看看
找人一問 開門一看
然後請學生思考,每組中的兩個片語意思是否一樣?用它們造句時用法是否相同?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片語擴成句子。
甲組:大衛要找人問問去郵局怎麼走。
大衛找人一問,就知道了去郵局怎麼走。
乙組:我開門看看是誰來找我。
我開門一看,原來是瑪麗來找我。
最後,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出:每組的前句表達“問”、“看”的內容,每組的後句表達“問”的結果、“看”後發現的情況。這種講授新知識前,進行對比設疑的方法,可使學生形成一種懸念,急切地、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更牢固地掌握新知識。
七、交際練習法 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或創造交際環境,使學生把所學語法點運用於實際交際中。這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語法學習的最高目的。交際練習的特點是真實,教師問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要求學生給予真實的回答。
老師:大衛,這個星期天你到哪裡去了?大衛:我去逛超市。
超市裡有什麼? 有食品、服裝、百貨。
你買了什麼好吃的? 我買了燒雞、麵包、啤酒、巧克力。
單價多少錢?一共多少錢? ……
你坐幾路車回來的?
……
交際練習的范圍很廣,話題很多,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模仿去圖書館借書、醫院看病、朋友家作客、野外郊遊等。交際練習是語法學習的重要環節,因為只有經過這種練習,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學語法點的含義,准確地掌握它的用法,學會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使用。
總之,語法教學的方法是極為豐富的,教師在課前要精心准備例句,設計情景,盡量用例句和情景使學生理解所學語法點,並通過大量的、有意義的、行之有效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
;5. 英語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英語作為一門課程,在日益加強的全球化下,顯得更加重要。對於老師來說,擁有好的英語教育方法是極其重要的素質,看看我為您整理的英語教學方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一、語法翻譯法
1、語法翻譯法是一種通過學習語法規則和詞彙,並且按照規則用本國語和目的語進行互譯來教授語言的方法。
2、教學過程
閱讀/朗讀——句子翻譯——講解語法/語言點——書面回答——理解性問題
3、原則和技巧
原則:(1)書面語很重要,重視寫作和閱讀
(2)熟記語法規則和單詞
(3)教師的絕對權威
(4)本族語的中介作用
技巧:(1)書面翻譯/互譯
(2)閱讀理解性問答
(3)演繹法講解語法規則
(4)填空、背誦、造句、作文等
4、評價:
(1)使用方便
(2)學習語言知識多於語言技能掌握
(3)改良式的語法翻譯法:彌補口語的聽說訓練、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直接法
1、直接法是一種通過實物、圖畫、動作、表情等手段把外語和其對應的意思直接聯系,從而達到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的外語教學法。
2、教學步驟
用目的語講解——提問——回答
用歸納法教語法:例子——總結規則——鞏固性練習——聽寫練習
3、原則與技巧
原則:(1)先聽說後書面語言
(2)通過有意義的上下文來學習單詞和句子
(3)禁止使用本族語翻譯
(4)自我更正來促進語言學習
技巧:大聲朗讀、問答練習、自我更正、會話、填空、聽寫段落、畫圖講解、實物演示等。
4、評價:
(1)強調語言實踐和運用,有利於聽說
(2)學慣用外語思考,重視語言的交際作用
(3)排斥本國語,有時花費很長的時間來解釋,或者解釋不清楚
(4)對教師口語、教學技能要求高
三、聽說法
1、聽說法是一種運用句型操練形式學習外語的方法。其理論基礎為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
2、教學步驟
聽外語對話——模仿——糾正語音語調——逐句背誦——對話練習——看書面材料——語法點歸納——替換/回答練習
3、原則與技巧
原則:(1)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2)掌握結構句型和詞彙。
(3)語言學習是形成習慣的過程,教師的正確肯定有助於強化正確的語言習慣。
(4)本族語控制到最低限度。
技巧:背誦對話,擴展練習,鏈式提問,替換練習、回答提問、對話、轉換練習等。
4、評價:
(1)《英語900句》、《靈格風教材》
(2)學生學到的句型較少能自如地轉化為課外的交際能力
(3)「聽說領先,讀寫跟上」
四、交際法
1、交際法就是把運用目的語進行有意義交際作為學習語言的方法。
交際法有時稱為功能法或意念法。
交際法的最大特徵是它對語言結構和能同等重視。學習不僅要知道語言規則的用法,還必須學會交際。
2、示例
(1)利用真實生活材料開展討論: (源於材料)題目辯論——提供不同的句型——小組討論——總結
(2)連環圖片做交際性練習:抽出圖片——猜測前後內容
(3)設置生活背景進行交際:按照角色身份、年齡、地位、性別說出不同的內容。
3、原則與技巧
原則:(1)強調語言的意義,而不是結構。
(2)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學習交際能力(即有效和得體地運用語言系統的能力).
(3)教學一開始就鼓勵學生嘗試交際。
(4)教師的作用就是以任何方式激發學生學習。
(5)流利性與可接受性是教語言的主要目標。
技巧:(1)利用真實材料
(2)重新安排打亂順序的句子
(3)語言游戲(信息差等)
(4)小組討論,解決難題
(5)角色扮演
4、評價:交際法的運用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目的語的形式、意義和功能。
五、靜授法
1、靜授法,就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沉默,從而促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活用語言的方法。該法由戈鐵諾(Caleb Cattegno)提出(1972),其特徵是使用各種帶顏色的小棍,把各種聲音與特定的顏色聯系起來。
三種假設:(1)由學習者發現或者創造將要學的東西,學習會取得良好效果。
(2)學習時有圖片等實物輔助,效果會更好。
(3)學習的材料必須實用。
2、示例:(1)用教鞭指著圖上的符號,發出一個聲音,然後教師不出聲地指著圖上的一個個符號,監聽學生的發音。
(2)教師也許發出一個單詞聲音,讓學生猜測包含在這個單詞發音里的符號。教鞭可用來表示重讀、停頓和語調。
(3)教師聽學生發音,重新示範或叫另一個學生來發音。
3、原則與技巧
原則:(1)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才轉入未知,即按一定的邏輯順序介紹語言要素,教服從於學。
(2)學生需要學會互相依賴和依靠自己。
(3)如果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仍替他們做,學生的獨立能力就得不到培養。
(4)沉默是一種手段。它有助於學生自治以及發揮自身積極性。
(5)錯誤對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6)在教學的初期階段,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取得進步而不是馬上達到完善。
技巧:(1)聲音——顏色圖;
(2)教師的沉默;
(3)同伴的更正;
(4)各種小棍;
(5)單詞圖表;
(6)自我更正手勢。
4、評價:
靜授法是70年代初期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法。非常重視人的整體性,人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試圖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六、暗示法
1、暗示法,就是指利用人的無意識和非理性因素進行系統教學的方法,由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G.Lozanov)提出的,他認為大多數的學習發生在氣氛輕松、注意力集中的狀態下。暗示法最典型特徵是在教學過程中伴有背景音樂,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大腦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作用。
2、示例
整堂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稱為口頭復習。前次學習的材料被用來充當討論的依據。所有出席者圍坐成一圈。第二階段,引進新材料並展開討論。這包括看一遍新對話材料和用本國語翻譯,然後討論重要的語法和詞彙。第三階段一開始,所有對話停止一兩分鍾。師生一起聽錄音機播放的音樂,聽了幾段音樂後,老師在音樂背景下朗讀或背誦新課文,學生一邊看著課本一邊聽音樂。在兩段音樂之間有一陣沉默,然後教師要求學生合起課本聽一遍。
3、原則和技巧
原則:(1)在輕松、舒適的環境下,學習方可得到促進。
(2)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成功的學習者。
(3)當學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交際過程時,學生將學得更好。
(4)教師應容忍學生出錯,讓學生在應用過程中改正錯誤。
(5)在游戲的氣氛中,學生的注意力放在語言的運用上。
技巧:(1)課室布置充滿藝術氣氛;
(2)肯定正面暗示;
(3)視聽相結合;
(4)選擇一個新的形象;
(5)角色扮演;
(6)分二次放音樂(第一次學生看著課本,注意語法;第二學生合上課本,注意聽內容)。
4、評價:
暗示法在減少學生焦慮,提供良好學習氣氛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建議語言教師在借鑒該法之前,更多地考慮如何創造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心理安全感的氣氛,以便提高教學效果。
七、全身反應法
1、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也叫領悟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是一種把言語和行為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教學方法,該法通過身體各部分的活動來學習語言。由美國J.阿須(James Asher)提出的。全身反應法與心理學的記憶部分的痕跡理論關系密切。該理論認為記憶聯系的追蹤頻率及強度越大,記憶聯系就越強,所學的東西也就越容易回憶起來。記憶方式有多種,有死記硬背、也有通過行為動作。根據研究,結合動作的記憶的成功可能性是最大的。阿須也吸收了人道主義心理學的觀點,重視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他提出的活動,可減少學生的緊張情緒,創立一種肯定式氣氛,從而有助於學習。
2、示例
在課堂上,教師用英語發出指令,讓學生一聽到英語指令就作出相應的動作。從簡單到復雜,從慢到快,從一組詞過渡到一個句子或一段話。
3、原則與技巧
原則:(1)目的語的意義可以通過動作來傳達,通過學生的各種反應以刺激記憶過程。
(2)教師運用命令來指導學生的語言學習行為。
(3)學生通過觀察以及自身的演示來學習語言。
(4)教學法中最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成功感,這樣和低焦慮情緒結合一起就可促進學習。
(5)口頭語言應比書面語言重要。
技巧:(1)用目的語發出各種指令指導學生行為;
(2)角色轉換(A命令B或B命令A);
(3)動作系列
4、評價:
它強調初期階段專門進行聽力理解訓練,該法使得學生對教師用目的語發出的各項指令進行傾聽和反應,使學生覺得十分有趣,因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理解上,促進了學習效果的提高。該法較多地在初級階段使用(如兒童、初中、成人入門階段等)。
八、群體商談法
1、群體商談法,是一種新型的語言學習方法。學習者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分成幾組交談。教師站在學生身後,隨時提供幫助,最後把錄音內容重放。群體商談法也叫人道法,即該法把學生看作整體的人,關心其情感領域、語言知識和行為技能。
2、示例:
首先問候和自我介紹,接著教師陳述該課的目標及要求,然後學生形成一個圓圈,用外語進行會話。學生可先用本國語和旁邊同學交換信息,教師站在身後把這段信息交換翻譯成外語,然後由學生重復。接著再叫另一個學生講,並把話錄在錄音機里。最後,教師要求學生談出各自對此學習的感受。
3、原則與技巧
原則: (1)當學生具備安全感時才會學得最好
(2)教師不站在課堂前面,就會減低學生的受威脅感,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3)教師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獨特性。
(4)教師對學生咨詢,這表明他們確實在傾聽學生並理解學習。
(5)在小組里,學生可以感覺到一種集體感,既可以互相學習,也可以向教師學習。
技巧:(1)錄下學生對話;
(2)翻譯成目的語;
(3)對學習過程的總結;
(4)不斷重復;
(5)小組討論。
4、評價:
它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語言學習的人道性和互動性。
最好的教學法?
實踐證明,最好的辦法是讓不同的教學法並存,在實踐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並及時交流和探討,提高各種教學法的綜合教學效果。
事實上,無論採取哪種教學法,英語教學都要針對不同的教學要求,貫徹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即(1)語法原則,把語言知識的傳授放在相當的地位;(2)交際原則,把語言結構與語境和功能結合起來,使學生了解語言結構的多樣性和語言功能表達的多種可能性;(3)文化原則,採用對比分析方式,使學生了解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學會不同文化的交際模式,增強語言教學法和使用的跨文化背景,學會不同文化的交際模式,增強語言教學和使用的跨文化意識。如果一味地機械重復使用一種英語教學方法,這就不僅從根本上違背了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外語學習的基本原則和規律。
Wilkins: 最好的教學方法是在特定的場合取得特定效果的方法。
新課程標准下的英語教學方式的思考
一、英語教學要著眼於全面發展。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應該是學生。在英語教學中,每位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應該是人本主義,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極大的學習潛能,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的內心世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盡可能地提供學習空間,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獲得滿足感與成功感。多年來,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總是把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放在教學的首位,而忽視學生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嚴謹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感都直接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作為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學。
就尊重學生而言,我們也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有個性的。我們應該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針對他們的差異性提供切合他們實際的學習指導。哈佛大學教授,當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Dr. Howard 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結構》(Frames of Mind)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將人的智力分為8種類型: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音樂-節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這種智力結構分類,對於我們轉變教育理念,重新認識學生的差異和發展很有幫助。實際上,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也會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差異:女生長於記憶單詞、規則,男生長於閱讀思考;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很強,有的學生善長書面表達。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所教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指導。
二、英語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對英語課程內容和目標做了如下表述: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以及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結合下圖所示,從以上表述我們可以看出:
①掌握語言技能是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所謂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語言的輸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說和寫是語言輸出,也就是表達的技能。一個人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在吸收信息與表達自己的交際過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目的,又是學習手段。所以,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②學習必要的語言基礎知識對於英語學習是有幫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礎。我們反對把英語課上成語法課,並不是說我們就不必學語法。中國人學習英語掌握必要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是必要的。語言基礎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方面。問題是不要把學習語言基礎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目的,不能把英語課上成語言知識課。目前的認識誤區之一便是一提到培養學生的運用英語的能力,有人就認為是不學習語言基礎知識,把知識與能力對立起來,這種認識顯然是不對的。
③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高低是與他們的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相關的。英語教學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語文化背景,不僅是影響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只有對英語文化背景感興趣才能抱著積極的情感,主動參與,善於配合,樂於進取,把英語學好,才能對英語學習保持一股持之以恆的熱情與動力。同時還要指導中小學生選擇正確的英語學習的策略。學習方法(包括應試技巧)就是充分運用智慧和智謀,也就是講究學習策略。現在我們教學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提出備課要備學生,提出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實質上就是要講究英語學習策略,以便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