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用的十種閱讀方法
常用的十種閱讀方法
常用的十種閱讀方法,真正的閱讀是講耐咐究技巧的,不是看熱鬧,要學會看「門道」,只有這樣書中蘊含的道理才能被發現被理解,這樣讀書才有意義,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常用的十種閱讀悔謹方法的相關知識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常用的十種閱讀方法1
1、泛讀:泛讀法則側重閱讀量,也就是廣度。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准備資料。
2、精讀:精讀法要求將讀物中每一處細節完全讀懂讀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讀:即從頭到尾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
4、跳讀: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
6、略讀:略觀大意;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即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用的十種閱讀方法2
1、摘讀。這種讀書方法的重點在於有目的地一邊閱讀,一邊摘錄自己所需要的有關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先提出摘讀的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摘,或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或知識哲理,或問題答案,教學生分門別類摘錄在自己本子上。摘畢要寫上何時摘於何書刊,註明作者是誰。
2、查讀。該讀書方法的重點在於利用工具書查明閱讀中碰到的字詞的音、形、義,並結合課文的上下文做基本掌握。它是小學生最基本的一種讀書方法。
3、劃讀。重點在於閱讀中邊讀邊准確地劃出有關內容,便於理解應用和查考。它的目的在於有重點地掌握閱讀中所需要重視的內容,便於攻克難點,解除疑點,培養學生按要求找劃內容的閱讀能力。
4、詢讀。重點在於閱讀中發現疑問,做出標記或摘錄下來,通過詢問別人解決問題。它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樹立「能者為師」,「不恥下問」的治學觀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虛心好學的精神。
5、理讀。目的和重點在於在通過閱讀理清文章的思路。它要求學生反復琢磨課文的全部標題(包括正題、副題和小標題),分析標題之間的關系,鑽研課文的結構、層次、劃分段落,列出提綱,理解文章主題思想和中心線索,掌握文章思路,有規律地加以思想分析和結構分析。
6、議讀。目的和重點在於通過議論,發展學生的思維,解決閱讀中的疑難所在。它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抓住關鍵疑難,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找出依據,然後與同學、老師共同議論(包括評論、爭論),各抒己見,進行探討。
7、疑讀。「學貴有疑」。它的目的和重點在於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思考的習慣。它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善於質疑問難,邊讀邊想,發現疑問,然後帶著疑問去查讀、詢讀,去解決問題。
8、避讀。目的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對經過努力解決不了的問題或無重要意義的內容以及自己已經了解的內容,避而不讀。它能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抓住主要矛盾避輕就重地選擇能力。
9、演讀。要求學生對寓言、童話等閱讀內容邊讀邊表演。目的在於使學生理解閱讀材料,和作者想在一起,接受熏陶碧畝基感染,培養學生閱讀的動作反應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10、描讀。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一邊畫。或者先閱讀後描摹,把閱讀內容,通過畫畫反映出來。它能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並作出相應的另一種形式的動作反應,養成學生聯想習慣和根據要求作畫的創造能力。
11、聯讀。重在對自己已有的知識回頭看,聯系舊知識,學習新知識。要求學生把閱讀新文與舊文結合起來,使知識系統化,既有效地復習舊知識,又較好地學習新知識。目的在於教學生逐步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並培養其聯想和綜合能力。
② 閱讀方法有哪些
常用閱讀方法有: 1、精讀:就是認真、仔細、精確地閱讀。是充分理解讀物的一種閱讀方式,是各種閱讀的基礎。閱讀時要按照文章的順序,從頭到尾,逐字、逐詞、逐句、逐段地閱讀,讀思結合,弄清字、詞、句、段篇的含義,領會字里行間的深層意思,掌握段意,掌握全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思路,深入體會文章闡明的道理和所弊慶描繪的情景,透徹理解每一個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是非、優劣、特點、精華做出恰當評價。精讀的過程是從形式到內容、從內容到形式、從部分到整體、從整體到部分的反復研讀過程,而不是一次通讀了事,所以閱讀要在精細上下功夫。這就像課堂上老師跟學生講讀教材中的課文那樣。
瀏覽:瀏覽是大略地看看,或稱隨便翻翻。瀏覽的目的沒有精讀、略讀明確,就是隨便翻翻,有興趣就往下看,無興趣就終止;對一些重要的觀點、精彩的句子,往往也不留心。瀏覽一篇文章時,不一定按文章的順序看,翻個幾頁,了解個大概。有時也可從中間、從結尾開始看。瀏覽時,往往是先看序言、後記、目錄、內容簡介、參考索引,再看開頭、大小標題、插圖、圖表、段落起句、結尾等,有個大體印象,然後再決定是否深入閱讀。
2、略讀:稱粗讀和泛讀。是相對於精讀而言的,是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覽大意的一種學習方式。多用於精讀前的通讀,或用於了解主要內容的通讀。閱讀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先審視題目,看看開頭和結尾;然後順著文章的層次看下去,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做到略而不漏;閱讀速度快,讀後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能談出自己的整體印象。
速讀:就是快速、高旅鍵效地閱讀。它不同於略讀和瀏覽,是在目的更明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通過科學用眼、科學用腦,快速而高效地獲得知識信息的一種閱讀方法。其要求如下:要視讀,不要聲讀,主是在閱讀文章時,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腦中喚起意思。要科學用眼,擴大視讀廣度,閱讀時眼睛處在運動和停頓的交替過程中,只有在停眼時才能感知字句,每次眼停時感知的文字量大,閱讀的速度就快;眼停的次數少,閱讀的速度就快。也就是說,閱讀時盡量攝入較大的語言單位,每次停眼時不是感知一字一句,而是整句、整段,速度就快。要科學用腦,讀思結合,養成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以理解為基礎,把閱讀和思考緊緊地結合起來。快速閱讀要掌握相對穩定的閱讀程序,做到有序地閱讀,不斷訓練,逐漸提高。
3、默讀: 少年兒童讀書,起初都會念出聲音,隨著讀書數量增加才逐漸養成默讀的習慣。默讀就是不出聲音,靠視覺目讀,是提高閱讀速度的必要方式。大家都有看比念快的經驗,這是因租鎮握為視覺分析系統的靈敏度,比言語聽覺系統高得多的緣故。默讀時聽起來沒有聲音,實際上經儀器測試,即使默讀速度很快的人,發音器官也有緊張感,也在運動,這是一種無聲的自我對話,叫做潛語。據研究,潛語也是影響閱讀速度的重要因素,讀物難度越大和默讀習慣越差,潛語也就越強。?
語言在生理上分為感覺語言和運動語言,兩種語言分別受大腦不同的部位控制。感覺語言就是理解別人的話與書面的方案,運動語言主要是說話和用聲音表達文字,二者彼此聯系又相互影響。閱讀時有意識抑制運動語言,削弱潛語,可以加深理解又能加快速度。為此,國外有學者提出簡便的節奏敲打訓練法,就是在閱讀時,用手指或用筆均勻、連續地敲擊出聲,用手的動作和有規律的敲打聲阻塞語言運動渠道,經過兩三周的練習,一般都能有效地控制讀書出聲,並能大大削弱潛語,結果滿意後就不必敲打而恢復自然默讀。當然,這種敲打還可以經常復習,若有興趣,有條件反射者不妨試一試。?
4、誦讀: 誦讀與朗讀都是出聲讀書,朗讀聲音響亮,誦讀音量小一些;朗讀還注重讀書形式,帶有較強的感情色彩,適合表演,而誦讀是為熟悉讀物內容,用平常的語調,隨著文字四聲變化抑揚頓挫地念。讀書為增長知識,同時也要注意培養華考|zk168語言的表達能力。表達語言的形式分為書面與口頭兩種。誦讀是口語訓練的必要途徑,如學習外語,除了多聽,一定還要多念,才能掌握發音,才能會說。自己寫的文章也應當出聲念一念,看看是否通順,能不能上口,這樣有利於修改。誦讀由於速度慢些,一般都是針對比較短小精悍的文章和詩歌,有時帶有欣賞性,邊讀邊細心體會其中的奧妙。閱讀方面有句成語:"過目成誦",歷來解釋為讀一遍就能背誦。其實"誦"的意義是念和述說,"過目成誦"應該指讀過之後能夠復述,形容閱讀理解快,表達能力強。我們青少年不必迷住看一遍就能大篇幅、一字不落地背誦,應當靠理解和熟讀加強記憶。誦讀,在加深對讀物的印象、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方面,都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5、抄讀: 目讀手抄,這種古老原始的讀書方法,起碼是必要的啟蒙手段。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經手寫過的文字印象很深,甚至有"目讀十遍,不如手抄一遍"的說法,這是由於抄寫過程中眼睛一面看書,一面又隨手的動作,把方案語言信息交替反復地傳達經大腦。抄讀相對緩慢一些,因此也使大腦對抄讀內容有較長反應理解的時間,這樣就加深了記憶。抄讀需要一定的時間條件,有較強 的針對性,如閱讀精練優美的詩歌,妙語連珠的短文,以及奇巧富於哲理的詞語,邊理解、欣賞邊抄錄下來,以備再讀或查閱,既可以增添閱讀的興趣,又有練習書法的作用,所以抄讀是可以綜合利用的方法。很多博聞強記和書法精良的人往往得益於抄讀。?
順讀: 讀書從頭至尾,循序漸進,這是常規和基本的閱讀方式。像課內教材、自然科學書籍以及內在聯系緊密、邏輯性強的文章,這些讀物內容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初次閱讀都應當順著先後次序進行。
6、選讀: 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程度,挑選一些片段、章節閱讀,或再次閱讀時,只讀重要部分。這樣有的放矢,精力集中,使閱讀能深入進行,課內復習就常採取重點選讀,書的種類、數量很多,同類書在質量上也有區別,閱讀要注意選擇內容健康、知識性和趣味性強的書籍。選擇讀物可以向人請教或參考有關介紹,自己也需要積累讀書經驗,以增強鑒別能力和提高閱讀的質量。?
7、復讀: "重復是最好的記憶","溫故知新"都是大家熟悉的經驗,讀過的書及時再讀甚至反復多次溫習,對增強記憶、加深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學家研究記憶機制時,發現遺忘的特點是先快後慢,人們初次閱讀的方案信息,一般在10小時內迅速遺忘65%,而立即復習讀過的內容,能夠成倍提高記憶的信息量,可見復讀非常重要。復讀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有比較、有側重、有所新發現的再讀。復讀要注意在讀過的內容還有印象時進行對需要牢記的知識多加復習和鑽研,還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和新的收獲。我國古代有"書讀千遍"的提法,這與現代閱讀已不可同日而語。現代書籍層出不窮,內容頻頻更新,閱讀條件不斷改善,不必要而且時間也不允許千百遍地讀同一本書。
③ 閱讀方法有哪些
常規有效的閱讀方法有:
1、泛讀:收集資料,增加積累
閱讀本質上是一個量的積累,那麼泛讀法就是提升閱讀量的一種有效方法。我們知道,讀書一定要有閱讀量,也就是廣度。通過大量閱讀,才能獲取足夠的信息,也才有可能篩選和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資料等,還有一些人是需要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准備資料,這就更需要泛讀了。
泛讀當然是要讀得書夠多,但時間是一個恆定的數量,所以泛讀時要結合速讀,提高閱讀速度。可以對書中內容或文章迅速瀏覽一遍,了解了大意即可,這樣,就能提升閱讀速度,從而有效擴大閱讀量。
要注意的是,泛讀並不是什麼書都讀,還是要有所選擇,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否則就是浪費時間,達不到閱讀的效果。
④ 讀書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讀書方法如下:
1、泛讀:泛讀法側重閱讀量,也就是廣度。我們經常說一個人「學富五車、博學多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博覽群書」,這些成語都強調了讀書的廣度,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學問。
2、精讀:又叫細讀,是一種基本的閱讀方式。精讀是按照文章的順序,逐字、逐句、逐段地讀下去,對每個詞語、每個句子、每個段落和每個篇章進行深入思考,弄清其含義。
3、通讀: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好的印象,取得「俯視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以實行這種方法。
4、跳讀:這是一種跳動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把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候遇到疑問處,百思不得其解時,可以跳過去繼續讀,讀到後面就能夠貫穿了。
5、速讀: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也就是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快速掃描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在各類書籍中通用。
6、略讀: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經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開頭和結尾,就能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重讀一本舊書,就像與老朋友重逢,再「見」一面,往往認識更深刻,感情更深。孔夫子提倡的「溫故而知新」是很有道理的,很多有價值的文學名著或者雜志,再讀一遍的時候,往往會讀出新意。
8、寫讀:作批註、摘抄,寫讀書心得。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就體現了寫在讀書中的重要性。
⑤ 閱讀的方法有什麼
閱讀的方法有什麼
閱讀的方法有什麼,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閱讀,閱讀可以增加見識,閱讀可以帶給大家生活中學習不到的東西,但是怎麼閱讀是很重要的,那閱讀的方法有什麼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
閱讀的方法有什麼1
一、批註筆記法
批註筆記法就是在閱讀時將自己對文本內容的見解、質疑和心得體會等寫在書中的空白處。其形式有三種:一是「眉批」,即批在書頭上;二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或一段話的旁邊;三是「尾批」,即批在一段話或整篇文章之後。
批註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注釋。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和不懂的概念,立刻查字典、翻資料將其弄清楚,並且注釋在旁邊。這樣,既能幫助理解,又有助於記憶,同時也為下次閱讀掃清了障礙。二是批語。將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感想、見解、疑問等寫在書的空白處。三是警語。對於文本中十分重要或再讀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標註上「注意」、「重要」等字樣,為今後閱讀提供幫助。
批註筆記法的作用:一是使人的思想高度集中,能夠提高閱讀效果;二是能夠使人從書中獲得更多的感悟,使人的思想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能夠提高分析、評價事物的能力;四是可以培養和提高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符號標記法
用各種符號在書中重要的地方做標記,以便於應用時查閱和再閱讀時注意的一種閱讀方法。其要點是:1.在重要的句子下劃橫線。2.在重要的段落旁劃豎線。3.將關鍵性的詞或短語圈出來。4.在有疑惑處劃問號。5.在有感悟的地方劃感嘆號,馬克思讀書就喜歡採用這一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便於應用時查找,有利於對重點內容的記憶,便於利用很少的時間對重點內容的再閱讀。
三、強記閱讀法
這是一種側重記憶的閱讀方法。其要點是:1.讀完文章後,立即回憶一遍主要內容,力求記住。2.重復閱讀同一文本時,每次間隔的時間應盡可能地長一些。3.記憶應盡可能准確。如果內容不太多,要盡力一次記住;如果內容較多,可以採取分段記憶法。
採用這種閱讀方法的好處是:能夠迅速地增加知識積累,有利於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四、咬碎骨頭法
咬碎骨頭法就是對文本的內容進行反復地琢磨、咀嚼,直到爛熟於心。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好處,就一遍又一遍地讀。他說:「這篇論文一共二十多面,我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印。這樣的反復學習對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採用這種閱讀方法的好處是:有利於對文章內容的消化和吸收,縮短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
五、探究閱讀法
書中的真理大多不是通過文字的解讀就能獲得的,而必須通過深入而細致地鑽研與思考。探究式閱讀的特點就是將思維的觸覺深入到文字的背後,對其所承載的思想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數學家華羅庚在《學·思·鍥而不舍》中說道:「應該怎樣學會讀書呢?我覺得,在學習書本上的每一個問題,每一章節的時候,首先應該不只看到書面上,而且還要看到書背後的東西。這就是說,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該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道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鍵,才得出這個結論的。
採用這種閱讀方法的好處是: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能夠使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於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閱讀不僅要有正確的方法,還需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更要有對書籍的判斷與識別能力。閱讀好書,不僅能使人長智慧、長才幹、長精神、長思想,使人品嘗到人生的樂趣,感受到求知的快樂,而且能夠使人走向輝煌。
閱讀的方法有什麼2
一、開始閱讀之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體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愈加難以靜下心來看書,總是看幾頁就分心了,想著其他的事情,有時候又忍不住拿起手機瞟兩眼,聊幾句天刷一會網頁。而看書的節奏,便被徹底打亂了。如果閱讀的介質是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收到的干擾和誘惑便更大,連一本好好的書也變成了碎片化閱讀。
浮躁嗎?浮躁。該自責嗎?倒也不全是自己的責任。
畢竟正如開頭所說,這是這個時代的特性,我們的萬分忙碌和緊迫感不斷暗示自己,拿出大把時間來閱讀是很奢侈的。而那種碎片化的閱讀恰好可以補足這種心態:我不需要花費多久,幾分鍾就可以看完了,不浪費多少時間。
然而事實上呢?碎片化的閱讀並不能取代真正意義上的傳統閱讀,效率和收獲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雖然我並不排斥碎片化閱讀,但是在正式看一本著作之前,還是應當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處於一個安定、平靜,可以耐心長時間專注的狀態下,再開始閱讀。
如果對於做到這一點有困難,可以嘗試去到圖書館,或者大學的自習教室看書,當周圍大家都在靜心看書時,也同樣會影響到你的心境。如果因為心事重重而根本無法安心閱讀,那麼就先解決困擾你的麻煩,等到心態安定了,再開啟書頁。
二、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循序漸進地閱讀。
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翻書櫃發現了一本《三國演義》,當時被裡面的插圖迷住,又嘗試著閱讀,然而文體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顯得過於艱深了。恰好這時我父親看到了這一幕,就告訴我:你還太小,先不要看這本。轉而塞給我一本《上下五千年》,找出東漢三國的那一冊,果然看起來輕松多了。後來又看了《三國演義》的連環畫,在這個基礎上,我在比一般小孩早得多的年紀,就自己通讀了正式版本的《三國演義》。
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說讀書應當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實際水準來選擇閱讀。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歡參考別人的書單,拿來直接就用,盯著一本晦澀難懂的書啃了半天,明明看得不明不白卻不肯放棄。這是一種非常低效的閱讀方式。
每一本書的內容,都有著與之匹配的背景知識和閱讀基礎,如果對這些不夠熟悉,就應該去尋找淺一些的同類書籍作為鋪墊。如果一本書的交叉內容太多,就應該先把這些內容對應的基礎讀物通讀之後,再去閱讀那種建立在其上的交叉型內容讀物,否則,那些缺漏的信息點就會對閱讀造成巨大的障礙。
怎樣才算循序漸進呢?我舉兩個例子,可以作為參考。比如之前有個對世界歷史不太了解的朋友跟我咨詢,說他看任何關於世界史的書,都會覺得非常痛苦,根本不知所雲。我給他當時的建議是,先去讀房龍的那本《人類的故事》。這本相當於是給孩子看的世界史讀物,非常適合入門級的閱讀,脈絡整理得很清楚,故事講得也淺顯易懂。
關鍵是,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可以了解自己究竟是否真的想去讀關於世界歷史的內容,畢竟這算是一本啟發興趣性質的讀本,如果依然看不下去,那麼還是暫時不要深入了。同樣的,對於哲學感興趣的.新人,我也會推薦去讀《蘇菲的世界》一樣。
如果發現自己很有興趣,很快讀完之後,可以選擇淺一些的《世界五千年》,或者深一些的《全球通史》。在有了這樣的基礎上,就可以去讀那些斷代史、文明史了,比如《歐洲中世紀史》、《古代文明史》、《現代世界史》等等。在建立了完整的歷史架構基礎,了解了歷史的走向之後,再去閱讀各國的國家史,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細節性著作,比如關於羅馬帝國、二戰、冷戰之類的內容。
有了深厚的歷史知識儲備之後,去讀文化、經濟、政治等內容,包括一些理工科的內容,都會變得更加容易了,這就是循序漸進的閱讀所帶來的好處。
三、不要求速度,精讀才能真正掌握一本書的內容。
經常看見網路上有些人喜歡吹噓自己一個月看了多少本書,或者一晚上看了多少頁書之類,我都會覺得這種吹噓毫無意義。實話實說,讀完一本書,和真正讀懂一本書,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的事情,更不用說可以領會理解書中的關鍵性信息,在必要時刻拿出來靈活運用了。
誠然,對於通俗小說,抒情散文,或者是網文之類作為消遣的閱讀,快速地通讀不是問題,但是對於那些信息量巨大,條理清晰,接近學術作品一般的經典,想要真正看明白,就需要精讀,甚至是查資料、做筆記了。否則,就會變成「好讀書,卻不求甚解」的囫圇吞棗型閱讀者。
就拿上面所說的《歐洲中世紀史》為例,這本書里有大量的古代人名、地名,包括國家以及城邦的名字,當我初次閱讀時,一下子接觸到許多陌生的名詞,不但很難記不住,而且還會混淆。於是我就把每一個陌生的詞彙都在網上查詢,弄明白相關人士的生平大事,相關地點如今位於哪裡,在地圖上找到相應的位置等等……這樣就對於記憶和理解,有了很大的幫助。
而且根據我的經驗,當大量閱讀之後,一個相對陌生的詞彙在一本書的不同地方,或者在不同的幾本書中都出現了之後,你就會對其產生很深的印象,並且轉化為自己知識儲備的一部分了,這也是記憶曲線的作用所在。
四、適當挑戰艱深的閱讀,收獲會超過你的想像。
不少朋友跟我提過,有時候看一本書非常吃力,看了幾頁就不想看了,實在沒那個耐心。這個問題我也遇到過,大都是一些需要一邊看一邊進行大量思考分析,看到後面還要回看前面總結的書,有一些甚至每一章節後面還留有習題。在我看來,如果你已經克服了第一條提到的心態浮躁問題,和第二條的知識儲備不夠的問題的話,大可以堅持一下,挑戰一本需要耗費大量腦力的書。
這樣的書往往都是作者的智慧結晶,是他們長期思考的核心元素凝練之後,才能夠產生的作品。而且這樣的書雖然起步困難,但是當你理順了作者的思路,跟隨其思維路程一起前行之後,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彷彿一下子看到了新的世界。而且越讀下去,那種激盪的頭腦風暴越發令人慾罷不能。
嗯,如果你問我什麼樣的書可以歸入此類,侯世達的《集異璧》算是我當時讀來感受最深的一本。
五、輕重閱讀,需要搭配著進行。
毋庸置疑,看艱深的書籍是需要耗費許多腦力的。燒腦之後也需要消遣,所以,我的選擇是把輕重閱讀間隔著,交替來進行。比如看完一本福柯的《規訓與懲罰》,接下來就來本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調整一下思緒。這樣才能更加高效地閱讀,也不至於覺得過去疲憊睏乏。
如何定義輕重閱讀我覺得各人自有主張,在我個人看來,輕度的小說散文等等,包括推理類小說、歷史類小說等等,大都可以納入輕閱讀的范疇。而很多非虛構類的,比如科普的物理生物,或是文史專著一類,包括心理學、經濟學等等,都可以歸為重閱讀,需要一邊逐章做好筆記,一邊耐心深入理解。
至於更加專業的,比如教材或者學術著作,那就更加需要放慢腳步,一邊練習一邊進行了,必要的還需要去聽課或者培訓。比如IT類的教學,沒有親自實踐搭起環境操作,光靠看書是沒有什麼效果的。因而,在進行這種學術性質的充電之後,看一些輕松的書作為消遣,是很理想的選擇。
六、開卷有益,不要過分強調讀書的目的。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一生,如果能夠保持持續閱讀的習慣,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有些人為了追求快速地自我提升,讀書的目的性過於強,這也不是什麼好事情。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很多這么做的人沒有意識到,如果過於強調讀書的功利主義,就會陷入一個難以辨別書中內容正確性的狀態,說不好聽的,就是「中了魔」。
我一直很重視辯證地看待問題,以及批判性的思維,即便是讀書,也不能忘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用今天的目光去審視很多前人的作品,裡面有失偏頗的地方也很不少,可是功利性質的閱讀,往往為了追求效果和速度,就忽視了這些。
所以,讀書不要進入這樣的狀態,要選擇看什麼書,更要擴大自己的閱讀范圍,不要只盯著某個類型,或者某個領域的書不放。開放性的思維,需要開放性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