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研究方法有三種,分別是內容分析法、文獻計量法、文獻研究法。其中內容分析法指的是一種系統、客觀、能對明確的傳播內容進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文獻計量法指的是藉助文獻各種特徵的數量,採用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定量分析方法。文獻研究法指的是搜集、整理、鑒別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Ⅱ 如何進行對比閱讀
如何進行對比閱讀
如何進行對比閱讀,很多學生都不清楚這個問題,閱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事情,因為這是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發展,那麼下面我為大家分享關於如何進行對比閱讀的知識。
一、對比不同閱讀材料,清晰把握文章內涵
心理學研究認為,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在開展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分析閱讀中存在的問題,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同時,要能夠根據閱讀材料本身進行比較閱讀。通過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進行對比,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文本,去體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這為把握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礎。
在開展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不同的材料中有所對比,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因此,教師應該選擇與原文內容差不多的文章讓學生比較閱讀。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的掌握閱讀技巧,進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童話故事時,就與《小松鼠找花生》這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 因為這兩篇文章的題材相似,所以就用動物或者食物來進行對比,是敘事類型的故事就可以從記敘文的角度進行對比。
接著,引導學生分析這個故事發生的原因、經過與結果。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兩篇文章中人物,並有了情感特色,從而更加清晰的把握文章的內涵。
二、比較不同時期作品,體會思想感情變化
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結晶。然而,時間的變遷也能讓同一作者受歷史發展的影響,從而在思想上發生轉變。所以,讓學生對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內心的情感變化。我們知道,閱讀中必須結合作者創作時的時代背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望岳》這首詩時,就引導學生與《春望》這首詩進行比較閱讀。首先,讓學生試著讀懂詩的意思。接著,結合這兩首詩的創作的時代背景來分析「望」字有什麼區別,來感受詩人在不同境遇下產生什麼樣的感悟。原來,前者寫於開元盛世時期,而且當時的杜甫正處於意氣風發的青年時期。
本詩中抒發了他登臨頂峰的雄心壯志。而後者寫於安史之亂後,詩人過著流亡生活,因而作品中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們了解到作者在不同歷史背景下思想情感的微妙變化,從而理解了作者想 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就會讓詩人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更加深了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
三、通過比較閱讀原文,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布魯納指出:「個體認知的過程也是產生內心體驗的過程,而且這種過程能夠對知識的獲取起到影響作用。」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教材中的知識講解,忽視了對學生閱讀體驗的培養。在這樣的閱讀模式中,學生只能是被動的學習,很難有積極的內心體驗。
所以,教師應該採取把課文與原文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並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竊讀記》時,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在放學後匆忙趕往書店,藏身於書店的顧客之中。在借雨天竊讀後一直到晚上才離開的故事。為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就與原文進行比較閱讀。從中發現,課文中並沒有「我」的「竊讀」被老闆發現與指責。這樣,課文中的感情體驗就顯得很薄弱。
所以,只有對原文進行閱讀,才 能感受到「我」的羞愧之情,也才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閱讀的熱愛。實踐證明,通過與原文進行比性較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這樣,不僅能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從而提升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四、對比相同作家文章,提高思維辨析能力
文本中蘊含著更多的思想內涵,相同作者的文本的價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一般是不變的,但表達的形式的多種多樣的。小學語文課本有很多課文是同一作者的,這就需要在閱讀中讓學生了解作家的風格,發現其不同的表現手法。
在開展比較閱讀中,要啟發學生在不斷的閱讀過程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以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就把作家葉聖陶的文章拿過來進行對比閱讀,有利於學生了解葉聖陶的寫作風格,也有利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
我們知識,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與教育家,課本中《荷花》也是他的作品,並且這兩篇課文都是寫植物的。前者語言生動形象,讓讀者充滿想像的空間。作者對事物觀察仔細,讓人體會到觀察的樂趣。後者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
所以,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中感受葉聖陶的寫作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實踐證明,只有正確的運用比較閱讀方法才能切實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目的。
比較閱讀的角度
1、相同題材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不同作家由於思想、觀念等差異,寫出來的作品會在選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許多的不同。如同是寫戰爭題材的作品,茹志鵑的《百合花》和孫犁的《白洋淀》就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
2、不同觀點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對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觀點的文章的比較閱讀,可以正反對照,對砥礪思想、提高認識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同樣反映北宋時期農民起義題材的作品《水滸傳》和《三遂平妖傳》就明顯的觀點不同,對比閱讀後,能給人帶來深思。
3、不同表現手法作品的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題材相似而表現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以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目的,領會表現手法為主題服務的原則。如同樣是表現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沖突,《紅樓夢》是現實主義手法,而《百年孤獨》卻是魔幻現實主義手法。
Ⅲ 處理好古今中外關系,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上有哪些要求
代的中國和西方﹐都有總結教育經驗的記載﹐所用方法有的是有關事實的記錄﹐也有初步的經驗概括﹐但都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教育事業的興起﹐社會科學研究的調查法﹑文獻法﹑歷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學研究的歸納法﹑實驗法﹑統計法等﹐都先後進入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教育科學研究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使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常用方法
觀察法
教育科學研究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觀察法不限於肉眼觀察﹑耳聽手記﹐還可以利用視聽工具﹐如錄音機﹑錄像機﹑電影機等作為手段。觀察法的步驟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備﹐制訂觀察計劃。先對觀察的現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如果情況復雜或內容多﹐可採取小組分工觀察。最後制定整個觀察計劃﹐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所需的次數﹑時間﹑記錄用紙﹑表格﹐以及所採用的儀器等﹔並考慮如何保持被觀察對象的常態等等。②按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在進行過程中﹐既要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必要時也可隨機應變。要選擇最適宜的觀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記下重點﹐不為無關現象擾亂﹐觀察時可藉助儀器及時作記錄﹐不要事後回憶。③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統計技術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文獻法
通過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和文件來全面地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查閱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須鑒別其真偽後才可選用。文獻法的步驟是﹕收集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獻﹐如圖書﹑資料﹑文件和原始記錄等。然後從中選擇重要的和確實可用的材料分別按照適當順序閱讀。詳細閱讀有關文獻﹐邊讀﹑邊摘錄﹑邊立大綱。根據大綱﹐將所摘錄材料分條組織進去。分析研究材料寫成報告。使用這一方法須注意﹕查閱文獻之前﹐要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知識准備﹐否則難於從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確的結論。
調查法
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了解(包括口頭或書面的﹐直接或間接的)﹐比較充分地掌握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並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以後的教育實踐活動。調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在調查的過程中﹐經常利用觀察法作為調查和核對材料的手段。調查法必要時可同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調查法的步驟是﹕①准備。選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研究有關理論和資料﹐擬定調查計劃﹑表格﹑問卷﹑談話提綱等﹐規劃調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種必要的安排。②按計劃進行調查活動﹐通過各種手段收集材料。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計劃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調查研究報告。
統計法
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統計法可用於對教育行政效率的檢驗﹐對教育經費的合理分配﹐對課程分量規定的測定﹐對學生的成績的科學比較等等。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如整理實驗或調查來的大量數據﹐找出這些數據分布的特徵﹐計算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將大量數據簡縮﹐找出其中所傳遞的信息。還可進一步使用推斷統計法﹐即利用描述統計取得的信息﹐通過局部去推斷全局的情況。近幾十年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實驗設計﹐要求在較嚴謹的實驗研究中檢驗設計中所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統計法一般分為兩大步驟﹕統計分類。整理數據﹐列成系統﹐分類統計﹐制統計表或統計圖。數量分析。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找出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從中找出改進工作的措施。掌握統計法﹐必須學會科學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統計計算的技術。
行為法
一種綜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於觀察和訪問﹐了解兒童的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探求關於兒童行為的規律﹐從而採取具體措施﹐幫助兒童修改他的行為﹐故也稱為行為修改法。現代行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他主張控制情境﹐採用褒獎和強化的方法﹐來修改兒童的行為。這種方法進行的步驟如下﹕①把兒童行為的表現作詳細的觀察和記錄。②根據觀察的結果和記錄﹐對兒童行為進行具體分析﹐確定行為修改的內容和程序。③按計劃幫助兒童改變行為。④進行過程中要注意強化是否及時﹐物質強化是否伴隨言語的贊賞﹐強化方式是否多樣化﹐強化是否恰當﹐給予強化的人是否為兒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懲罰的方法。
歷史法
通過對人類歷史上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認識教育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今天的教育工作。歷史研究須廣泛地查閱文獻﹐它同文獻法有關﹐但不能等同文獻法。文獻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現象的全部過程﹐歷史研究法也不限於只查閱文獻。歷史研究法的步驟是﹕史料的收集。要盡可能地收集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史料﹐如政府的教育法令﹑規章制度﹑決議﹑規劃﹑條例等材料﹔還要收集反映當時教育情況的論著﹑報告﹑小說等有關材料。不僅要有文字的史料﹐還要有非文字的史料。史料的鑒別。要用各種方式對收集的史料鑒別其真偽﹐也要區別長期為大家所公認的史料中史實的真偽。史料的運用。史料鑒別後﹐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要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比較法
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採用比較法﹐要考慮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反映﹐明確可比較的指標。這樣﹐才能正確掌握某一國家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明確可以借鑒和學習什麼。進行步驟﹕①描述。把所要比較的國家的教育現象的外部特徵加以描述﹐要求准確﹑客觀﹐為進一步分析﹑比較提供必要的資料。②整理。把收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如作出統計材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設立比較的標准等﹔必要時須研究某些材料在歷史發展中的變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對象的現狀。③比較。對資料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異同和差距﹐提出合理運用的意見。比較法的使用離不開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較法本身還要求科學化和定量化。
分析法
或稱邏輯分析法﹐即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這種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具體方法。分析是把復雜的教育現象分為各個組成要素﹐抽出它的各種特點來﹐單獨地觀察它們﹐剖析每個組成因素的性質和特徵。分析之後﹐又必須進行綜合。即根據分析的結果﹐把事物或現象的各個要素聯成一個整體來認識。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抽象是對某種教育現象抽出基本的﹑本質的東西﹐撇開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質﹐概括則是從某些教育現象中抽取出其本質屬性﹐從而形成概念。歸納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將所研究的同類教育現象概括出該類現象中的一般特徵來。演繹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對研究成果的關系甚大﹐分析工作必須慎重地進行﹐特別要注意運用正確的方法論作為指導。
實驗法
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它能使觀察﹑記錄更為精密﹐便於弄清每一個條件所產生的影響﹐保證研究工作的准確進行。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設置的條件下進行﹐可採取各種復雜的儀器和現代技術。後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條件下進行。教育實驗法多數採用自然實驗法進行﹐但對某些問題的研究也需要應用實驗室實驗法。不論採用哪種實驗法﹐都要保證受試者處在正常的狀態中。實驗法一般分 3種﹕單組法。就一個組或班進行實驗﹐看施加某一實驗因子與不施加實驗因子或在不同時期施加另一實驗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等組法。就各方面情況相等的兩個班或組﹐分別施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再來比較其效果。循環法。把幾個不同的實驗因子﹐按照預定的排列次序﹐分別施加在幾個不同的班或組﹐然後把每個因子的幾次效果加在一起﹐進行比較。實驗法進行的步驟是﹕①決定實驗方法﹑組織形式﹐擬定實驗計劃。②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實驗進行前﹐根據實驗目的﹐擬定測驗題目﹐准備教具﹑儀器﹑記錄表格﹑統一標准﹐擬定記錄方法﹑符號等﹐設法控制實驗因素﹐使重要因素不變或少變。③實驗的進行。在實驗過程中要作精確而詳盡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覆實驗多次。④處理實驗結果。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對結論﹐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與實驗法有關的還有模擬法﹐即創設專門類似物(模型)或情境的辦法。科學模擬便於進行精確分析﹐把所得結論用於現實環境。如外語教學中創造語言環境和外語演劇教學﹐直接教學法的試驗等等。
Ⅳ 什麼是影響研究試用此方法對中外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比較
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傳統研究方法之一。
影響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那些被接受的「異域」文學的影響,即側重在對域外文學的借鑒、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實聯系的梳理,研究視點集中在作品上
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以法國學派為中心,以影響研究為主要內容,跨出了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國學者維耶曼、梵·第根、基亞等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較文學論》,這是一部全面闡述法國學派的著作,被譽為法國學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來被當成是比較文學入門的必讀書。他明確了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目的及經過路線,強調「精細和准確考據」的研究方法,而忽視審美批評和賞鑒賞在比較文學中的作用。該書出色地總結了法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成績和經驗,建構了比較文學的理論體系,不失為一部重要的比較文學著作。
法國學派將比較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史來研究,注重各國作家及作品之間確實存在的事實聯系;以影響研究為主要特徵的法國學派以其豐碩的成果證明了比較文學的科學價值,並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比較文學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從而也確立了它在學術界的地位。
影響是一種滲透在藝術作品之中,成為藝術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並通過藝術作品再現出來的東西。
朗松(法國著名文學史家): 「真正的影響,是當一國文學中的突變,無法用該國以往的文學傳統和各個作家的獨創性來加以解釋時在該國文學中所呈現出來的那種情狀。」
朗松: 「究其實質,真正的影響,較之於題材選擇而言,更是一種精神存在。而且,這種真正的影響,與其是靠具體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憑借某些國家文學精髓的滲透。」
約瑟夫·T·肖(美國學者):
「一位作家和他的藝術作品,如果顯示出某種外來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是他的本國文學傳統和他本人的發展無法解釋的,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位作家受到了外國作家的影響。」
影響「是一種滲透在藝術作品之中,成為藝術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並通過藝術作品再現出來的東西。」
結論:影響具有外來性和隱含性
影響的外來性——這種影響無法從本民族文學的傳統和作家個人的各種因素作出解釋,因而它是外來的
影響的隱含性——這種影響表現為一種精神滲透,它消融於作家的創作中,因此不著痕跡。
以魯迅《狂人日記》所受果戈理《狂人日記》之影響為例
日記體小說——一種中國傳統文學中所沒有的小說樣式。
魯迅對果戈理現實批判精神的吸收與創新
Ⅳ 閱讀中外名著時採用的讀書方法是什麼有什麼收獲
1.讀書時動筆:寫摘要,做批註等等。
2.學會使用目錄。
3.邊讀邊想像書中描繪的情景。
4.先要讀懂。
5.把其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