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那麼,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獨特視角呢,是一種什麼樣的微觀分析方法呢?張五常在1991年的這篇關於新制度經濟學的文章中開篇就講到了這種變化。在新古典框架里,「在瓦爾拉斯(Walras)範式中,所有的行動權利被隱含地假定為自由的、簡單的、不受限制的,而且拍賣商和監督人的服務都被假定為不花任何費用的。因此就不存在律師,沒有經紀人,沒有銀行,沒有官員,沒有企業家,沒有警察,而且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一類組織。」而新古典大家馬歇爾又過於急噪,總是太想把經濟學象心理學、生物學那樣擠入科學的殿堂,雖然他「完全清楚制度的重要性,但他用長期的與短期的概念、用均衡和不均衡概念迴避了許多問題。」在此以後,人們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了經濟學大廈的工程建設,力圖從效用理論、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各個方面將新古典的大廈夯實,使得經濟學以一種嚴謹的形式美展現在世人面前,它自己也急不可待的自我宣稱自己是最接近自然科學性質的社會科學,是最成熟的。然而,這一切在20世紀5、60年代開始發生變化,奈特早在1924年就已經提出了不確定性概念,西蒙(1953)的有限理性,科斯(1937)、(1960)的交易費用範式和社會成本問題,哈耶克(1937,1945)的關於知識問題的討論,以及迪克萊特對反壟斷的口述傳統都對新古典造成了沖擊。正如科斯所批評的那樣,經濟學不應該只是一堆分析工具,盡管他們也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應該是它的研究內容或論題,「我想經濟學家應最哦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制度!」(1998)如此以來,我們就不難看出新制度經濟學本身正是在不滿新古典日益成為一門抽象的語言而喪失了實際內容方面而興起的,這個學派既吸收了傳統的一些經濟分析方法,又有自己的分析範式。 任何制度的運行都需要成本,價格機制也是制度之一種,它的運行同樣如此,但價格機制仍有它顯著的優越之處。
任何一個社會,人們都不再是自給自足的,人與人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因為資源相對於人類的需要來說總是不足,所以競爭和稀缺是同義的。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則,或稱為產權或稱為制度,無疑人們是無法走出霍布斯叢林的。這是一種困境。我們姑且不在此討論霍布斯、盧梭以及洛克的思想,因為那顯然是屬於政治學的范疇,我們只來考慮分析制度的績效。討論績效,必然要假定人們已經走出了叢林狀態。
然而,即便產權確定了,卻有著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達產權人的需要,競爭的產權規則本身就是千差萬別的。這些方式中,價格機制只是其中的一種。只不過,它的績效最高,相對於租金消散所帶來的人們的成本來說,是最低的。我們從這里開始談起。
租金是對使用資源的一種支付,這種支付就是一定製度安排下我們為滿足最終享受收入而必須花費的成本,最早的租金概念專指地租。李嘉圖當年的概念是只土地使用的價格,它不隨人們的需求的改變而改變供給狀況,因為供給根本缺乏彈性。其實,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幾乎只要存在競爭就必然存在這種供給的缺乏彈性。那麼,對這些稀缺資源的分配就必須通過一種機制來完成。在歷史乃至現代,這樣的機制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對稀缺的政治資源的分配,現在機關里的論資排輩現象等等也是如此。其實,這和男人憑氣力、女人憑容貌來排列本質上講並無二致。雖然這些制度在現實生活中一再為人們所行使,但人們的代價有的時候常常會十分高昂,這一代價就是租金的消散。我舉一個誇張的例子,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為進華府親近秋香假裝賣身葬父,而另有一位則假裝賣身葬全家,二人都想進華府,但石榴姐手中卻只有一個名額,於是競爭勢在難免。石榴姐自稱心腸軟,見不得別人家慘,於是二人就制定了一個相互比誰更慘的競爭規則,結果大家都知道,兩個人的成本都是十分高昂的,唐伯虎為此打斷了自己的胳膊,而另一位哥們竟然因此而命喪黃泉。在這種制度安排下,租金的消散是非常之大的。這和排隊成本一樣,只不過它更誇張,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只是要達到最後分配的目的,即一個均衡狀態而已。如果石榴姐的心腸沒那麼軟,而是很黑,讓二人出價競爭,租金就不會消散,結局也不會這么悲慘。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不採用價格或使得價格扭曲的情況,總會有另一種規則來代替它,但是代價會十分高昂。正如哈耶克(1945)所說:價格機制是人類的一個偉大發明,也許是所有發明中最偉大的。
可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有些時候人類偏就是選擇了非價格的配置規則,正如張五常(1974)所說「租金消散能導致均衡的觀點是一種機械演習,不是經濟學命題」,我們要解釋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於是,接下來就引出了年輕的科斯當年的問題。 如果象我們上一節所言,那麼價格機制就應該是最佳的,「看不見的手」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新古典辛苦了幾十年,無非也是想把這一思想更為理論化、系統化,基礎更為堅實。然而,真實世界比理論顯然要復雜的多,人類的智慧與上帝相比,也許根本就是上帝跟人類開的一個玩笑。1930年代,一位大三的學生科斯拿到獎學金從英國來到新大陸,並巧妙的參觀了福特的汽車公司——這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公司之一,於是科斯開始問了他的兩個問題:一、既然「黑板經濟學」告訴我們價格體系如此有效,那麼為什麼現代經濟里還有依賴行政命令運行的企業的存在呢?二、企業的邊界在哪裡,也就是說企業在市場的大海中在什麼樣的規模下被確定呢?
1937年科斯在文稿寫成四年後終於發表,這就是《企業的性質》一文。科斯首先表明,其實在新古典經濟學家那裡並沒有對企業問題視而不見,新古典並不比古典經濟學更狹隘,但他認為,那些重視及解釋都不能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還有奈特的觀點。
奈特利用風險和不確定性來作為工具進行分析,並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企業的產生。風險是人們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一種不確定,但是人們可以根據過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性,而不確定性則意味著人類的無知,因為不確定性表示著人們根本無法預知沒有發生過的將來事件,它是嶄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根據這樣的分析工具,奈特認為,在現實世界中總有少數人,他們具有風險偏好的性質,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拓新,勇於為利潤的生成而不懈努力;而絕大部分人是風險規避和中性的,他們願意交出自己的權利讓風險偏好者指揮他們,但條件是偏好者-企業家要確定的保證他們的薪水,於是,公司就在這樣的權利劃分中成立了。這是《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的思想。但科斯不認同,他一方面認為奈特也承認管理者(非企業家)也負有日常管理的責任,這一現象奈特無法解釋,奈特的分析無法給管理者以地位;另一方面,科斯認為如果僅僅只是風險偏好不同,那麼僱主和雇員之間也完全可以通過契約的方式來以市場完成之。
科斯認為,企業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市場價格機制的運作並非是無成本的,這個成本就是價格發現的成本,只有這一成本小於企業的組織成本時,人們才會通過市場來完成。這個成本就是科斯首創,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大行其道的交易成本,這一概念我們稍後再談,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科斯的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規模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是之後幾十年NIE乃至主流學者們不斷追問的一個問題。科斯的答案比較簡單,這就是那幾個著名的圈圈,他說,在一個城鎮的消費中心A的外圍有產業B、C,如果我們的企業處在外環C處,那麼在交易成本邊際上高於組織成本時,企業就在環內擴張,這就是規模效應,而這種擴張會帶來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會增加管理的難度,以至於大於了市場交易成本,那麼企業的邊界在橫向上就會被確定;而向內環B的擴張也是如此,即與B的市場交易成本與合並後的組織成本相比較,邊界也可以通過邊際分析確定。應該說,科斯的這個分析是非常清晰的,因為他借用了交易成本範式,而交易成本則是一個應該加以解釋的概念。許多經濟學家不滿意科斯的分析也常常是從這個角度來非難的,的確,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定義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這里的分析顯然會顯得空泛。後來的對縱向橫向一體化的分析幾十年間絡繹不絕,其中最有名的有威廉姆森的資產專用性分析和套牢問題(HOLD-UP),也有哈特提出的核心資產和剩餘控制權概念,由於篇幅所限,我們就不進一步討論了。 新制度經濟學採用的是動態分析法,而不是一般經濟學的靜態分析法,這個理論方法來自於德國歷史學派。德國歷史學派認為歷史是連貫的運動,而不是靜態的,傳統經濟學運用的是靜態分析法,這是新制度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的重要區別之一。
作為二十世紀經濟學一支突起的異軍,新制度經濟學它的起點是大家公認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業的性質》。之後幾十年間,盡管有奧利弗·威廉姆茨等經濟學家呼籲人們重視這個方法,但經濟學家似乎對這篇文章視而不見,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兩篇宏文《社會的成本》問世之後,他的思想才逐漸被大家注意,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對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詞。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些大經濟學家認為1937年的文章太過空泛,從邏輯上看雖然無懈可擊,畢竟難以操作。當然張五常先生肯定對此觀點不以為然,他認為這篇文章是最重要的,它是後來1960年文章的源頭。
康芒斯、范博倫等老一代的制度經濟學家,對於制度的批判多是從社會道德倫理,科斯認為此舉降低了自身的價值作用,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過少。
Ⅱ 什麼叫比較制度分析方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經濟學體系中興起了一門被稱為比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CIA)的新學科,青木昌彥是這一學科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比較制度分析》中,他應用主觀博弈模型,把制度定義為「關於博弈如何進行的共有信念的一個自我維系系統」(青木昌彥,2001)。這里,博弈規則就是指博弈如何進行。不同於諾斯把制度定義為外生的博弈規則(North,1990),青木昌彥認為,博弈規則不是外生的,而是在參與人的策略互動中內生的,制度就是對均衡博弈路徑上的顯著和固定特徵的一種信息濃縮。這種信息濃縮也許存在於人們的默契中,也許存在於人們頭腦之外的某種符號表徵中,它被參與人所預期和感知,並被認為是與他們的策略決策相關的。這樣,制度就以一種自我實施的方式制約著參與人的策略互動,又被他們在連續變化的環境下的實際決策不斷再生產出來。比較制度分析的基本單位是博弈的域(domains)。它由參與人集合和每個參與人在隨後各期所面臨的技術上可行的行動集合組成,參與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組織。共有六種基本的域:共用資源、交易(經濟交換)、組織域、組織場、政治域和社會交換域。
Ⅲ 分析問題要從哪幾方面入手,比如制度。。。。謝謝~
馬克思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事都得從經濟層面開始分析,文化,思想方面。你說的制度是政治方面的
Ⅳ 制度經濟學的整體制度分析
早期制度學派反對古典學派的孤立個人行為的分析方法,但是他們還沒有提出整體概念,並用以闡述制度運行中各個相關因素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這一時期制度經濟學則注意分析整體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主張從根本上刷新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他們認為,由於技術不斷變革,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處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因果動態過程」,所以經濟學必須研究變化,研究過程,而不是研究靜止的橫斷面。這就是說,對經濟問題的研究要用把注意力從作為選擇者的個人和企業,轉移到作為演進過程的整個社會。他們提出,從經濟學上講,經濟整體要大於經濟各個組成部分的簡單總和,所以研究經濟問題應當注重對「總體」和「整體」的研究,而不能循著相反的道路,即先研究各個組成部分,然後再來加總。加爾布雷思強調,只有把現代經濟生活當作一個整體考察,才能更清楚地揭示經濟運行的規律。這是制度經濟學在方法論方面的第二個顯著特點。
加爾布雷思的整體概念的內涵十分豐富,甚至已不再是一個經濟概念,它往往不能用數字來表達。比如,他提出的「大公司的權力」,就是一個整體概念。它既包括經濟權力,又包括政治權力,因而不能用數字來計量。因此,這一時期的制度經濟學反對主流經濟學所採取的數量分析,而強調整體制度因素的分析。加爾布雷思認為,宏觀經濟學只注意總需求水平的調節,微觀經濟學只注意成本和價格的形成,卻恰恰遺漏或忽視了社會的制度結構問題,即權力分配問題。
應當說,整體大於個體的簡單加總,這無論在哲學上、邏輯上還是事實上,都是成立的。但問題並未到此為止。更重要的事實是,「個體加總」總是構成「整體」的主體部分,兩者的差異可能是重要的,但一定不是主要的。一般地講,個體的特徵是整體特徵的集中反映,個體的性質決定了整體性質的主要方面或基本方面。因此,既要注重整體主義方法論,也不應當丟棄個體主義的方法論,對個體的研究往往可以構成整體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本文後面的分析將要說明,科斯看到了加爾布雷思過分強調整體主義方法論的偏頗,而將制度經濟學研究引向以個案為基礎的小樣本研究,在方法論方面呈現出微觀化、具體化的傾向。
Ⅳ 經濟學方法論的宏觀、微觀分析、制度結構分析與總量分解
在經濟學中,除了仍然用演繹方法和歸納方法外,經濟學的方法還可以分為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微觀經濟分析方法、制度結構分析方法。
①宏觀經濟分析方法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考察對象,研究各個有關的總量及其變動,特別是研究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變動及其與社會就業、經濟周期波動、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等之間的關系。因此宏觀經濟分析又稱總量分析或整體分析。J.M.凱恩斯是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創立者,他運用這種方法建立了凱恩斯經濟理論體系。
②微觀經濟分析方法以單個市場、單個企業的經濟活動、單個消費者的行為作為考察對象,研究各個有關的個量及其變化,特別是研究生產成本、價格、利潤和其他生產要素收入及其與市場類型(完全壟斷、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之間的關系。因此微觀經濟分析又稱個量分析或個體分析。新古典學派的分析以微觀經濟分析方法為主。此後,一些經濟學家遵循新古典學派的傳統,在微觀經濟分析方法上有新的發展,如在有關收入分配、資源配置、決策、企業目標的研究中對微觀經濟分析方法的發展等。
宏觀經濟分析(總量分析)和微觀經濟分析(個量分析)都被認為是經濟學中的數量分析。這些分析方法的共同特徵是:只研究經濟中的數量(總量或個量)的變動以及數量之間的關系。而以既定的制度結構作為分析的前提,與數量分析相對的是經濟學中的制度結構分析。
③制度結構分析方法以制度的變化、社會各利益集團地位的變化,以及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作為考察對象。它強調經驗材料的歸納,重視非經濟因素的作用,並把社會心理、意識形態、歷史事件等對經濟的影響擺在較突出的地位。經濟學中的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都是以制度結構分析方法作為基本的研究方法。
④總量分解方法是結構分析方法的一種,但並不是考察制度結構的變化,而是從數量分析的角度進行的結構分析。總量分解是指:把經濟中的總量分解為若干個部分,如分解為若干個部門的量、若干個地區的量、若干個市場的量等。這種部分的量介於總量與個量之間,它對於總量而言,相當於個量,但對個量而言,則又相當於總量。總量分解所要研究的,是總量、部分的量、個量之間的關系,以及各個部分的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美國現代經濟學家S.庫茲涅茨(1901~)、W.W.羅斯托(1916~ )等人,都以應用總量分解方法著稱。他們把經濟總量分解為不同的產業部門的量,並根據產業部門之間比例關系的變化以及這些關系的演變趨勢來闡釋經濟增長發展的特徵。
從上述分析方法本身來看,都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並按照研究課題的一定的要求加以運用。經濟學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同科學的經濟學是不可分的。例如,凱恩斯分析經濟的運動時採用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分析經濟中的總量。又如,新制度學派的J.K.加爾布雷思(1908~ )等提倡制度結構分析方法,強調要分析各種利益集團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它們彼此之間的沖突。在他們所討論的制度結構中,包含了各種不同的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方面。他們所考察的利益集團,是從政治上、法律上、技術變革或職業性質上劃分的一定的集團。凱恩斯運用宏觀經濟分析方法揭示了經濟危機的根源,得出加強國家干預的必要性的論斷。新制度學派經濟學家利用制度結構分析方法,證明現存的制度有缺陷,需要制度結構方面的適當的調整。
Ⅵ 企業管理制度分析,急求!!!!!!!!
服裝公司管理制度
一、公司行政機構設置 為滿足公司當前經營和運行的需要,並適應公司將來的發展,公司系統採用集中統一和專業化管理相結合的「直線職能式」結構,以兼公司運行效率和運行質量,發揮最大的群體效能。公司行政機構設置見「行政機構圖」。
二、公司各部門職責
(1)營銷中心工作職責
1進行市場調查、研究及銷售預測,及時整理、分析、反饋同行及競爭品牌的營銷動態;
2制訂並完成公司中長期營銷企劃,擬定符合市場實際和公司董事會要求的銷售政策及營銷組合策略;
3制訂公司年度銷售計劃,承擔公司下達的年度銷售任務,並****銷售人員的二次任務分配;
4制訂公司(品牌)開發計劃,包括新產品(品牌)定位、定價、形象規劃,並推導實施、落實、檢查與總結;
5制訂公司各品牌年度廣告及促銷計劃,並負責****、策劃、執行,以提升產品銷量和品牌知名度;
6負責整個中國市場的開拓、客戶資源開發和管理,客戶資料的建檔與運用,代表公司與客戶的聯系協調和銷售業務的往來;
7策劃公司訂貨會及參加大型展示招商會;
8根據市場反饋,及時公司內部召開各類營銷、產品開發及產銷協調等專題會議;
9每年兩季訂貨會之前,制定公司營銷手冊及各類銷售道具和宣傳品;
10根據公司的財務制度,執行和負責各項資金回籠、費用結算工作和帳款異常的處理,對貨款安全負責;
11負責產品儲運管理,確保產品安全存放和運輸,確保帳物相符;
12負責建立健全營銷檔案管理體系;
13負責銷系統績效考核方案的制訂,並配合人事部實施考核。
(2)市場部工作職責
1.制定並執行市場調查計劃,以及日常市場管理;
2.進行品牌規劃與管理;
3.制定並執行公司年度整體市場營銷計劃與預算(參謀);
4.制定並執行市場推廣計劃與預算;
5.制定並執行廣告與專賣店、專櫃推廣計劃與預算;
6.制定並執行公關與促銷活動計劃與預算;
7.負責市場推廣用品的設計製作;
8.制定與執行新品牌(產品)上市計劃,並做好產品計劃;
9. 進行店員、店長培訓;
10.做好市場檔案資料管理。
(3)銷售部工作職責
1. 根據公司總體營銷計劃,制定銷售部及其區域、時間、品牌的銷售計劃與預算,包括銷售額、回款額、市場佔有率、滲透率等指標的擬定;
2.依據銷售計劃,制定銷售方針、政策,對銷售業務活動的過程及結果進行管理,負責銷售目標、市場佔有率的達成;
3.依據整體營銷計劃,配合並執行公司、市場部所制訂的各項市場推廣計劃;
4.負責經銷商、加盟商的開發、選擇、評估與激勵;通過服務性銷售方法,與經銷商、加盟商建立長期穩定的「雙贏」關系;
5. 負責公司直屬售點、分公司或辦事處的建設和管理(支持、服務和監控);
6.負責銷售貨款的及時、安全回收;
7.負責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與反饋;
8.負責銷售報表的收集、整理、分析與反饋;
9. 與市場部溝通和配合,做好銷售計劃的制定,確保銷售計劃的嚴肅性;
10.負責銷售隊伍建設及管理,依據業務發展,與行政及人力資源部共同制訂銷售部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的結構、儲備等)及員工的招聘、培訓、調配、評估與激勵。
(4)商品部工作職責
1.定合理的商品生產、調撥、庫存(包括分庫建設)與運輸計劃,確保對銷售部門的產品供應;
2.制定年度、月度、季度及地區性產品開發、供應、調度計劃;
3.制定完善的儲運管理制度,確保產品安全存放和運輸;
4.建立健全貨品出入庫管理制度,嚴格貨品出入庫管理,保證帳、物相符。
(5)產品開發部工作職責
1. 根據公司總體戰略規劃及年度經營目標,圍繞商品部制訂的產品計劃,制訂公司各品牌服裝的年度產品開發計劃(款式開發計劃、打板計劃等),並按計劃完成設計、打板任務;
2. 對公司現有產品與營銷中心溝通,進行銷售跟蹤,根據市場反饋情報資料,及時在設計上進行改良,調整不理想因素,使產品適應市場需求,增加競爭力;
3.負責產品設計過程中的設計評審,設計驗證和設計確認;
4.負責相關技術、工藝文件、標准樣板的制定、審批、歸檔和保管;
5.建立健全技術檔案管理制度;
6.負責與設計開發有關的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情報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
(6)品管部工作職責:
1. 負責貫徹落實公司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策劃、****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維護、績效改善;
2. 責公司各種品質管理制度的訂立與實施,「5S」、「零缺陷」、「全面質量管理」等各種品質活動的與推動;
3.負責對各部門品質管理工作進行內部質量審核;
4.負責進料、在製品、半成品、成品的品質標准、品質檢驗規程和各種質量記錄表單的制訂與執行,對出倉產品質量負全部責任;
5.負責全員品質教育、培訓;
6.負責各種質量責任事故調查處理,各種品質異常的仲裁處理,配合營銷中心對客戶投訴與退貨進行調查處理。
(7)生產部工作職責
1.根據銷售部銷售計劃和下達的「製造通知單」(訂單)及自接生產訂單,擬定年度、月度生產計劃,並依訂單情況作出生產計劃和核定訂單交貨期,下達生產命令,控制生產進度,保證按時交貨;
2.負責生產流程的管制、工作調度、人員安排,制、修訂各項產品工序工時標准和勞動定額,及計件工資標准;
3. 負責生產工人的管理、教育、培訓和配合人力資源部進行考核、獎懲;
4. 負責用料管理及異常事項的追蹤、改善;
5.負責質量管理及異常事項的預防、糾正、改善;
6.負責生產物料采購及進倉管理;
7.負責生產設備、工具儀器的計劃、采購、驗收、建檔、安裝、調試、維修、保養,生產設備事故的調查、處理;
8. 搞好生產現場管理,進行「5S」的持續推行活動;
9. 負責安全生產,預防各種危險事故的發生;
10.編制和上報各種生產報表;
11.負責建立生產系統檔案管理體系。
(8)財務部工作職責
1.負責建立公司會計核算的制度和體系;
2.按期做好年、季、月度財務報表,做到帳表相符、帳證相符、帳帳相符;
3.做好成本核算,負責公司財務成本和利潤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4.負責對各部門資金使用計劃審核和對使用情況實施監督,管好用好資金;
5.對往來結算戶隨時清理、督助相關部門及時催收款;
6. 嚴格執行財務管理規定、審批報銷各種發票單據;
7. 對公司經濟活動進行財務分析,向總經理提供綜合性財務分析報告和根據工作需要向部門提供專項財務分析報告。
(9)人力資源部工作職責
1.負責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方針、政策和公司系統架構、部門職責,崗位職責、人員編制的制定、推行及檢討、改善、修訂;
2. 制定、推行與修訂「員工手冊」和其它人事、行政辦公管理規章制度;
3.辦理員工招聘、錄用、薪資、保險、遷調、考勤、考績、獎懲、離職、人事檔案等業務事項;
4. 調查處理各種工作失職、違規違紀案件和勞務糾紛;
5.制定人力資源部招聘、調配、培訓開發計劃並實施;
6.督促各部門編制各種工作計劃、工作程序、規章制度,並負責監督實施;
7.綜合處理公司各種文件資料,傳真和管理公司印信、文件;
8.負責出入管理、警衛、廠區安全維護和異常事件的報告、監控;
9.負責廠區環境清潔及維護;
10.負責員工食堂管理。
Ⅶ 什麼是制度分析範式它與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差異如何評價之
制度分析方法採取了結構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和社會文化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揭示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去發現這些制度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是實證與規范兩種。
實證經濟學採用類似自然科學研究的分析方法,把經濟現象之間的關系看成是具有函數關系或相關關系的個些變數.通過分析這些變數之間的關系,得到經濟學理論.再用實際數據來檢驗這種理論是否是正確的.實證經濟學希望得到」如果有A,則必然有B」這樣的結論.。
規范經濟學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將帶有價值判斷色彩的標准作為建立經濟理論的前提,分析經濟問題的出發點和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規范經濟學要回答的是」應該是什麼」和」應該怎樣」等的問題。
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分析法與微觀經濟學中的兩種方法之間的差異在於,制度分析法是通過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來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如:經濟體制,國家的政治體制等。而微觀經濟學的兩種分析方法是對經濟發展本身的一種探討。有點類似於一個是尋求外因,一個是尋找內因。
希望這個答案對你有幫助。
Ⅷ 對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對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一般有查閱法、詢問法、測試法等方法。
查閱法是以對企業管理制度進行審閱來判定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完備程度,分析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確定檢查范圍和重點的一種檢查方法。任何一個企業總有一套管理的制度。這些管理制度中有關財產、物資、財力、資金等等收付交接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常常體現著內部控制制度的原則。例如,要檢查企業材料收發面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先查閱企業材料管理制度。
詢問法是通過廣泛的調查了解,判定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備的一種檢查方法。詢問法具體實施包括編制詢問提綱、提出問題、記錄答案等環節。
測試法是指深入實地進行觀察核實,看內部控制制度在實際操作時執行如何,通過憑證審核和實地觀察核實兩種途徑。
Ⅸ 制度分析方法的介紹
制度分析方法(Analysis method of the institutionalism),制度分析著眼於和平與可持續發展,致力於促進以個人自由、公民權利、市場經濟、公共經濟、自主治理、有限政府、憲政法治與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為基礎的公共政策。
Ⅹ 什麼叫制度理論
制度理論 無論何種政策體系,政府權力機構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各種制度必然影響政策選擇、政策內容和政策結果。 政府制度賦予公共政策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只有公共政策才表現為法律的規定,要求公眾與團體予以忠誠與服從。 二是公共政策的普遍性。公共政策的觸角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和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而其他一些社會組織的政策與公共政策相比,其目標群體是非常有限的。 三是公共政策的強制性。只有政府以武力為後盾,獨享社會的強制權。 制度(system,institution)是一套有形無形的框架和規則體系,它通過規范、專業、整合而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制度是個人和團體行為的結構性模式,這些行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徵,對公共政策內容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1) 有利於某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不利於另一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 (2) 對社會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提供便利,對另一些利益需求起抑製作用。 (3) 為某些個人和團體提供接近政府權力的便利,為另一些個人和團體設置障礙。 制度與政府在政策過程中的缺陷: (1)政策過程涉及政府中的許多部門,它們的行為規律存在明顯的差異,集中表現為日常的工作慣例和俗套。 (2)政策過程中大的行動是無數次和經常性小的行動的匯集或結果,政府機構中處於不同層級的部門和個人扮演了這些小的行動的主要角色。 (3)政府中的不同部門和個人為一項政策提供多樣化服務,他們只是在國家目標、政治目標、組織目標這些概念特徵領域部分地一致。 現代組織理論的發展為制度分析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制度模型逐漸成為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代表了當前政策分析的最新動態和研究走向。 制度分析不同於理性分析,不認為某種原因必導致某種行動,而認為具有某種制度特徵的組織必會做出某種行動的選擇。 關於「潛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