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有效滲透生命教育
運用現有教材,滲透生命教育
教材是實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載體之一。我們認為,生命教育應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潛移默化地進行無痕化教育。因此,我們更多地是利用小學各學科教材進行滲透或落實生命教育。有的學科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課程內容直接與生命教育有關,如《品德與社會》、《體育與健身》等;有的學科課程內容並不直接與生命教育相關,屬於隱性課程,如《語文》、《音樂》、《美術》等。語文可發揮文以載道的作用,滲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識,提升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理解;數學的結構美、和諧美與生命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則能教會學生欣賞生命的美。
為了更好地在這些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我們進行了以下一些實踐與探索。
研究教材,尋找生命教育的滲透內容。我們根據學科組織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找出現有教材中能夠滲透生命教育的教材內容,並進行分類匯總,以初步了解能夠滲透生命教育的基點;同時,組織教師加強教材研究,尋找教材中滲透生命教育的落腳點,並進行匯總列表,確定了部分內容作為生命教育的重點篇目。顯性科目以學科教研為主,側重於教育內容的歸納、梳理,如:初一年級以「生命與自我的和諧關系」,初二年級以「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初三年級以「生命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為主題進行學科縱向研討。隱性科目以年級組教研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從而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深入課堂,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通過研究教材,各學科教師在深入領會生命教育本質和內涵的基礎上,在單元或章節備課目標中尋找到滲透生命教育的切入點,繼而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我們利用組內聽課、校內示範等形式,每位教師參與聽課評課,對如何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形成感性認識,以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然後,由點到面,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實踐研究,尋找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結反思,撰寫生命教育的教學案例。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尤其重視總結與反思。教師每上完一堂實踐課,都能進行自覺反思和合作交流,並撰寫出生命教育的案例,在不斷反思中提高了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能力。目前,學校已收集了數十篇教師實踐的案例,待修改、整理後將匯編成冊。2.
拓展開發教材,實施生命教育
教材延伸,探求生命教育的突破點。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教材內容稍作拓展,便能顯示生命教育的亮點。如:作為隱性課程的語文,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與事件,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自我,學會調適,感悟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學生心靈。如《小巷深處》一文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生命教育的範例,文章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深沉的母愛與作者對生命的一種重新理解與詮釋。
練習設計,挖掘生命教育的著力點。有些教材雖然沒有涉及生命教育內容,但在設計練習時,可以有機滲透生命教育因素。以數學學科應用題教學為例,編制應用題的素材盡量與生命教育內容相聯系。同時,我們還結合教材安排一些社會小調查。如組織學生對社區公共設施現狀進行調查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懂得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從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3.
營造和諧氛圍,打造活力課堂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因此
明確提出了「用生命教材和課程構建生命課堂,以生命思想與教學形式激發生命活力,造就情智共生的生命個體」的發展目標。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
「生命活力課堂」具備的四個基本特徵:
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營造師生間平等交流與對話的氛圍。
自然快樂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致力於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順乎學生自然成長的需求,讓「自然與快樂」成為課堂不竭的生命力。
自主開放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將我們的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使課堂貼近生活,充滿活力。
寬容多元的教學評價:承認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學生以稱贊和鼓勵;同時,鼓勵教師以生命教育的理念創造課堂,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總之,我們緊緊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學生的參與、互動,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感悟到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