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視野簡介
shì yě
visual field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13)]
eye shot [朗道漢英字典]
eyeshot [朗道漢英字典]
field of vision [朗道漢英字典]
sweep [朗道漢英字典]
view [朗道漢英字典]
視野(visual field)又稱周邊視力[1]。是指眼向正前方固視時所見的空間范圍[1]。
單眼注視前方一點不動,該眼能看到的范圍稱為視野。視野大小依次為:白色>黃藍>紅>綠,表明不同的感光細胞在視網膜上分布不同。視野還因鼻和額對光線阻擋,使鼻側與上側小於顳側與下側。臨床檢查視野,有助於診斷某些視網膜、視路的病變。
正常人單眼視野范圍如圖所示:
鼻側、上側略小;顳側、下側較寬。用視野計各色測試棒測試一眼所能覺察出的各種顏色的顏色視野。在同樣光度照射下,白色視野最大,其次為黃藍色,再次為紅色,而綠色視野最小。
表示右眼直視前方一點而不動時的視野。鼻側視野在圖左側,顳側視野在圖右側。白色視野>藍色視野>紅色視野>綠色視野重疊的。
上述現象進一步證明了視錐細胞具有色覺,視桿細胞只有光感覺,而視錐細胞確實主要分布在視網膜的中心部。在臨床上測定視野是了解感光細胞機能活動和整個視覺機能的重要方面。
如兩眼注視正前方一點,則測得雙眼視野。雙眼視野的范圍比單眼視野大。雙眼視野內的每一點都在兩個視網膜上成像,只要成像在兩個視網膜的相應點上,就會看成一個。左、右眼看物體確也略偏一側。因此雖融合為一,又略有不同,在主觀上就形成立體感覺。
視野是當眼球向正前方固視不動時所見的空間范圍,與中央視力相對而言,它是周圍視力。距注視點30℃以內的范圍稱為中心視野,30℃以外稱為周邊視野。
視野狹小者不能駕駛交通工具或從事本身或周圍物體有較大范圍活動的勞動,甚至行走也有困難。
1)對比法:方法簡便,但不精確。醫生與病人相對而坐,距離約l米,雙方眼睛維持在同一高度。如檢查右眼,則遮蓋被檢查者左眼和檢查者右眼,另一眼互相注視,固定不動,檢查者伸出手指於兩人之間假定的平面上,從上下左右各方位的周邊逐漸向中心移動,囑病人覺察到手指時立即告知,以比較病人與醫生的視野(醫生視野必須正常)。如雙方同時察覺,則病人視野大致正常,如醫生已經覺察而病人沒有察覺到,則病人視野縮小。以同樣方法檢查左眼。
2)視野計檢查法:現常用的是投射式弧形視野計。其構造為一個80毫米的半圓形金屬板,底面為黑色或灰黑色,半徑為33厘米,中央固定,可以旋轉,弧的中央為零度,置有固定視標,供受檢眼固視用,兩端為90度。弧形對面距固定視標33厘米處設有一個頜托,可以調節。設有1.2、3.5、10毫米不同直徑紅、黃、藍、白四種不同顏色的光視標,後面有裝紙表和打點針等記錄裝置。
檢查者囑患者下頜擱在下頜架上,調節下頜托,使受檢眼與視野計中央在同一水平上,並固視固定點不動,另一眼嚴密遮蓋。檢查者將視標由周邊向中央慢慢移動,當患者初見視標時即將弧度數記於視野圖紙上。然後旋轉弧板,以同樣方法檢查(正常每隔30℃查1次,共12次)。如需結合做顏色視野,方法同上,但不能以看見或看不見視標為准,而應以正確辨認視標顏色為准。然後將視野圖紙上所記錄的各點以線連接,即得出該眼的視野范圍。同時記錄視標的大小、顏色及光線的強弱。下次復查時,各種條件均應相同,以便前後對照。同一被檢眼用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視標檢查,所得視野范圍不同,正常視野以白色最大(3毫米視標),其顳側為90℃,鼻側為60℃,下方為70℃,上方為55℃,藍、紅、綠依次遞減10℃左右。
其他的還有Goldmann半球形定量視野計,這種視野計對視標的大小和亮度,以及背景的亮度進行了比較精確的定量。既可查周邊視野,也可查中心視野。自動化視野計是在上述視野計的基礎上,配備有微機,自動按照程序在視野的各個位點顯示由弱到強的光 *** 並根據被檢者的應答在檢查完畢後列印出報告。
⑵ 視野檢查簡介
shì yě jiǎn chá
perimetry
視野檢查
患者背光與檢查者相對而坐,距離0.5m(約為一臂距離)。遮蓋患者左眼,囑右眼注視檢查者左眼,同時檢查者閉合右眼,在患者和檢查者間等距離處伸出一手指,由周邊向中心移動,探測視野范圍,直至完成左、右、上、下、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共八個方向為止,並與檢查者之正常視野互相對比,可得出初步視野。
受檢者坐於視野計前,遮蓋一眼,頦部置於支架上,使被檢眼對准中心目標。檢查時先用25mm直徑白色及紅色視標(必要時加查綠、藍等色),自弓的周邊向中心緩緩移動,當患者見到視標時,將弓上的度數記錄在視野圖上,再轉變方向,每轉30°45°檢查1次。最後將圖上各點連接即為白色或顏色視野。記明視標顏色和大小、距離、眼別、視力、照明種類、檢查日期。
(檢查30°以內中心視野的改變)患者面向平面視野計,距離1m(或2m),固定頭部於架上,被檢眼正對平面視野中心點,遮蓋另一眼。首先以白色視標(視標大小依據視力而定)檢出生理盲點的位置和大小。檢查中心視野有無暗點的,記明視標大小和顏色、距離、照明、眼別、視力、檢查日期。
檢查距離為30cm。被檢者注視表中心的小白點,詢問所見方格的清晰程度及線條有無彎曲或粗細不勻等現象,記錄在方格視野圖上。
視野計的背景為一個半徑300mm的半球殼,內壁為乳白色,由均勻光線照明,一般為31.5a *** 。由一投射的光點做試標,其亮度為1000a *** ,光點大小的mm數為64、16、4、1、1/4及1/16,可隨意選用。另外有兩組灰色濾玻片,可以使試標的亮度有不同程度的減弱。通過結構較復雜的轉動系統,可將試標靈活地投射在球殼內,患者看見試標時按響信號器,以表示「看到」、轉動系統的另一端在一專用的視野表格上指出相對應的部位,檢查者在此作一記號,檢查完畢即得到視野結果。仍屬於手工操作的方法。
⑶ 什麼是視野檢查
視野檢查法分動態與靜態檢查。一般視野檢查屬動態,是利用運動著的視標測定相等靈敏度的各點,所連之線稱等視線,記錄視野的周邊輪廓。靜態檢查則是測定一子午線上各點的光靈敏度閾值,連成曲線以得出視野缺損的深度概念。
1.面對面法(對比法):簡單易行,但准確性較差。被檢者相對而坐,相距約50cm ,兩眼分別檢查。檢查右眼時,讓被檢查者用眼罩遮蓋左眼,檢者閉合右眼,兩人相互注視,眼球不能轉動。然後檢者伸出不斷擺動的食、中二指,在被檢者與檢者的中間同等距離處,分別在上、下、內、外、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八個方向,由周邊向中心緩慢移動,如果兩人同時見到手指,說明被檢者的視野是正常的;如果被檢者比檢者發現手指,則說明被檢者視野小於正常。由此檢者根據自己的視野(必須是正常的)對比出被檢者視野的大概情況。
2.周邊視野計檢查法(perimetry):視野計形式多樣。主要的差別在於背景的形狀與視標出現的方式。近年來,一些視野計上已配有電子計算機,可對視野作自動定量的記錄。
(1)弧形視野計檢查法:有簡易型與投射型兩種。主要用於檢查周邊視野,屬動態檢查。方法是:在自然光線或人工照明下進行,被檢者坐於視野計前,下頦固定於頦架上,受檢眼正對視野計中心,注視視野計弧上零度處的白色固定目標,另一眼用眼罩遮蓋。視野計為180°的弧形,半徑為330mm,選用適宜的視標(常用的直徑為3或5mm),從圓弧周邊向中心緩慢移動。囑被檢者剛一發現視標或辨出顏色時,立即告知。將此時視標在弧上的位置記錄在周邊視野表上。將圓弧轉動30°後再查,如此每隔30°檢查一次,直到圓弧轉動一圈,最後把各點連接起來,就是該眼的視野范圍。一般常檢查白色及紅色視野。
(2)Goldmann視野計;背景為半徑330mm的半球,用六個可隨意選用的不同大小光點作視標,光點的亮度可以調節,可用來作動態與靜態檢查。動態檢查基本上同弧形視野計法。靜態檢查是指在經動態檢查法中的可疑或查得的缺損部位所在子午線上,每隔2°~10°檢查一點,將視野計上的光點視標調到正常人看不見的弱亮度,顯示一秒鍾,若被檢眼也看不到,則間隔3秒鍾後再用強一級的亮度顯示,依次逐步增加,直到被檢眼看見,記錄此時所用的光強度,然後用座標記錄或將各點連成曲線。由此對視野缺損得出一深度概念,亦即視野的立體檢查。不少學者報告,靜態視野檢查比動態檢查有一定的優越性,對一些視網膜變性、黃斑病變、視神經炎等,能查出用一般方法不能查出的視野改變。
⑷ 對幼兒進行視野檢查的方法有哪些
⑴對照法:以檢查者的視野與受試者的視野作比較,此項檢查要要求檢查者的視野正常,檢查者與患者面對面而坐,距離為1m,檢查者左眼注視受視者的右眼,檢查者將手指置於自己與患者中間,從各方位向中間移動,讓受檢者的視野與自己的視野進行比較來評估受檢者的視野大致情況。此方面簡單、不需要儀器,但不精確,只能做大致評估。
⑵視野計檢查:檢查視野的儀器有:①平面視野計:檢查中心30°動態視野。②孤形視野計:用以檢查動態周邊視野。③Goldmann視野計:可量化,准確性、可重復性和敏感性較高。④自動視野計:電腦控制的靜態定量視野計,有什對青光眼、黃斑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特殊檢查程序。
⑶Amsler方格:檢查中心10°范圍的視野,對黃斑病變有價值,簡便易行。
⑸ 視野的檢查方法
分為三大類:
①閡上值檢查,為視野的定性檢查,分別以正常、相對暗點或絕對暗點表示。此方法檢查快,但可靠性較低,主要用於眼病篩查。
②閡值檢查,為最精確的視野定量檢查,缺點是每隻眼約檢查15min,病人易疲勞。
③快速閡值檢查,如T()P程序通過智能趨勢分析,減少了檢查步驟,每隻眼檢查僅需5min。
自動視野計結果判讀的要點:①視野中央部分正常變異小,周邊部分正常變異大,所以中央20°以內的暗點多為病理性的,視野25°一30°上、下方的暗點常為眼險遮蓋所致,30°一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