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3
四、選題與文獻回顧 (風笑天第三章,紐曼第五章)
研究問題: 一項社會研究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它是一個可以通過研究來回答的問題,與日常生活的「問題」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體、集中、明確。主要來源:現實社會生活、個人特定經歷、各種文獻資料等。如生活實踐、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象、他人的研究、社會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題: 社會研究所涉及的某一類現象領域或問題領域。與研究問題相比顯得更廣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際關系、社會流動等。
研究問題明確化: 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陳述,以達到將最初頭腦中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的目的。通常是將主題變為問題。
文獻回顧: 文獻考察或文獻評論,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
後設分析: 是研究者在綜合回顧或更經常的在方法論回顧中所使用的一項特殊的技術。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項目的細節資料,然後對這些信息加以統計分析。
五、研究設計 (風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紐曼第六章)
研究設計: 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出探索特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具體策略,確定研究的最佳途徑,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同時還包括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多數研究是描述解釋兼有,只是側重點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種對所研究的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探索性研究通常採用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問等方法搜集資料,其所研究的對象規模通常都比較小。探索性研究的資料結果主要用於「探測」某類現象或問題的基本范圍、內容或特徵,「提示」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可能的途徑。
描述性研究: 是一種對研究的總體或某種現象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進行描述的研究類型。其關注的焦點通常不是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分布,而是在於回答這種分布是怎樣的,也可以說,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①准確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資料的收集主要採用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以自填、郵 寄或結構式訪問等方式進行的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必須經過統計處理,得出以數量形式為主的各種結果,並要將這些結果和結論推論到總體中去。
解釋性研究; 指的是那種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各種「為什麼」的社會研究的類型。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說明關系,因而它的理論色彩往往更濃。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經過深入實地收集經驗材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社會現象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內容上特別注重研究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和多變數的統計分析。
理論性研究: 指那些側重與發展有關社會世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側重於建立或檢驗各種理論假設的經驗研究。其關注點在於探索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主要目標是要增加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內在規律的理解,增加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
應用性研究: 側重於了解、描述和探討某種現實社會問題或者針對某類具體社會現象的問題。其關注點通常集中地體現在迅速地了解現實狀況,分析現象或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力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建議,以幫助制定社會政策,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評估社會後果等。
分析單位: 社會研究的研究對象,即研究中將分析和描述的對象(人或事物)。五種類型: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
層次謬誤/區群謬誤: 它指的是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種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結論的現象。或者說,研究者用一個集群內的分析單位收集資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單位做結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關某種集群(城市工廠公司)的資料,然後從這些資料中抽出有關個人行為的結論時,他就犯了區群謬誤。要避免犯區群謬誤這種錯誤,關鍵的一點是要保證你做出結論時所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你運用證據是所使用的分析單位。
簡化論: 指的是研究者用個體層次的資料來解釋宏觀層次的現象。如,看重個人成就的個性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忽略了宏觀因素)。導致因素:社會研究易獲得關於個人的具體資料,而客觀的單位運行比較抽象和模糊。避免這兩種錯誤的關鍵是,保證作結論時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運用證據時使用的分析單位。
橫向研究: 橫剖研究。指在一個時間點上收集研究資料,並用以描述研究對象在這一時間點上的狀況,或者探討這一時間點上不同變數之間的關系。如各種內容的民意測驗和全國人口普查。它是社會研究的最常見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縱向研究: 在若干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收集資料,用以描述現象的發展變化,以及解釋不同現象前後之間的關系。①縱貫研究的類型a.趨勢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蹤研究。②縱貫研究的特點a.它能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 b.由於各種變數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上的因果判斷; c.縱貫研究的調查范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比較。
趨勢研究: 趨勢研究是指對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趨勢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度、行為或狀況進行比較,以揭示和發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實際上,對某一總體的趨勢研究,就相當於利用對這一總體所進行的若干次橫向研究的結果,來分析和探尋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縱向研究的一種,同期群研究又稱為人口特徵組或共同特徵組研究,它是指對
某一特殊人群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樣本並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體對象可以不一樣,但他們必須都同屬於這一特殊人群。這種特殊人群通常都與時間或年代相關。
同組研究: 又稱定組研究或追蹤研究,對同一組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與上者的區別在於始終都是同一樣本。同組研究主要用來探討人們的行為、態度或意向的改變模式和變化過程,分析影響這種改變的各種因素。由於同組研究每次進行研究時都使用同一個樣本, 但被研究者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 各種變化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困難是後續的研究難以獲得這些樣本。
三角校正: 從不同的角度或觀點觀察事物,他們就能確定它的實際位置,這個過程被稱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測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測量;②觀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個觀察者或研究者則會增添多個視角、個人背景和社會特徵;③理論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種理論視角去構思研究方案和解釋數據;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類型的研究和數據
雙重負載假設: 把兩個獨立的關系置於一個關系之中,這類假設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製造混淆。研究者應該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區貧困與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會導致盜竊。
同義反復: 是一種循環論證,它發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說一些新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在重復已說過的話,或敘述某些「就定義來說是正確」的話。同義反復無法接受經驗證據的檢驗。例如某人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相信應該減少政府的管制,但這些態度並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義的原因。
目的論: 源於最終的目的和目標,它有多種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發起的事件,預先決定著它一定會發生。目的論無法被經驗所驗證,它違背因果論的暫時性時間順序要求,並且缺少一個真實的自變數,因為「引發因素」極其不明確。很多人將目的論與目標動機相混淆,首先一個人的意識狀態可以做經驗上的測量,其次意識狀態目前是存在的,最後意識狀態可以與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
虛假相關: 意味著變數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是種幻覺。虛假相關發生在兩個變數之間有關聯,但不是因果關聯之時,因為實際上尚有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可能才是造成這個關系的真正原因。/第三個變數同時是看似明顯的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原因,它能為觀察到的關聯做出解釋。以因果關系的條件來說,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代表一個更強有力的解釋。例如,頭發長短與電視節目,隱藏變數(性別)。
六、測量 (風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紐曼第七章)
測量: 是對所確定的研究內容或調查指標進行有效的觀測與量度。具體地說,測量是指根據一
定的規則將數字或符號分派於研究對象的特徵(即研究變數)之上,從而使社會現象數量化或類型化。
定類測量: 也稱為類別測量或定名測量,測量層次最低。本質是一種分類體系,將研究對象的不同屬性或特徵加以區分,標以不同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數學特徵是(不)等於。具有對稱性和傳遞性。如性別:男、女。
定序測量: 也稱為等級測量或順序測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或者說,定序測量按某種特徵或標准將對象區分為強度、程度或等級不同的序列。數學特徵是大於和小於。具有區分類別的對稱性和不等於的非對稱性及傳遞性。如城市規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測量: 等距測量或區間測量,不僅能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其結果可以相互進行加減運算。比如溫度的測量。
定比測量: 也稱為等比測量或比例測量,除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之外,具有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絕對的零點,其數據可以加減或乘除運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的非中介性質的零點的存在,是定比與定距測量的唯一區別。
概念: 是對現象的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概念是構造理論的磚石,它是對研究范圍內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概念 可分為實體概念和非實體概念。實體概念是指可直接觀察到的物體、事物或現象;非實體概念則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概念。
變數: 是指具有一個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說,就是包括一個以上范疇的概念。變數是概念的
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具體化而轉換來的。變數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狀態或屬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變動性,它說明了現象在規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或現象在程
度差異上的變化方式。從變數之間的影響關繫上可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
指標: 指表示一個概念或變數含義的一組可觀察的事物,稱為這一概念或變數的一組指標。指標是反映社會現象變異特徵的范疇。是對社會范疇的變異方面的規定性加以具體化。它把現象的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密切的結合起來,以便精細描述社會現象的某一特徵。
操作化: 把我們無法得到的有關社會結構、制度或過程,以及有關人們行為、思想和特徵的內在事實,用代表它們的外在事實來替換,以便於通過後者來研究前者。或者說,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是社會研究過程中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之一。
具體化: 從抽象下降到經驗層次,使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對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確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內容的維度、基本單元的分類、給出概念的描述性定義;3.選擇測量指標,即對概念的具體度量方案;4.編制綜合指標。
指數: 由多個不同的回答所構成的一個簡單累加的分數。是由一組有關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然後按照某種標准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起來,就得到了該回答者對這一事物態度的量化結果。
量表: 用於測量人們的態度、看法、意見、性格等內容的一種量化工具。是一種具有結構強度順序的復合測量,即全部陳述或項目都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來安排,以反映出所測量的概念或態度具有的各種不同程度。
總加量表: 由一組反映人們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意見,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並進行計分。然後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態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總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李克特在原有的總價量表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組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組成,但與總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對這些陳述的回答被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類,或者「贊成、比較贊成、無所謂、比較反對、反對」五類。由於答案類型的增多,人們在態度上的差別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來。
社會距離量表: 鮑格達斯量表,又稱社會距離量表。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鮑格達斯於1925年創用的。定量測量人們相互心理距離、相互關系的程度或人們對某一群體所持的態度及所保持的距離的量化工具。由在內容上具有某種趨強的邏輯結構的一系列陳述構成,不同陳述代表人們在態度上的不同程度。
語義差異量表: 用於研究概念對於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義。由處於兩端的兩組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構成,研究者通過對被調查者在適當位置標下的記號所代表的分數,來研究人們對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態度,或進行個人或團體間的比較分析。用於文化比較分析、個人與群體的差異,人們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等的研究。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又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社會計量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等人1930年所 創用的,主要用於小整群體的人際關系與群體結構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採取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進行測量時,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測量結果能否穩定的測量所測得事物或變數。包括: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測信度: 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對象採取同一種測量,根據兩次測量結果計算相關系數,此相關系數即為再測效度。這種信度能表示兩次調查結果有無變動,反映了測量的穩定程度,故又稱作 穩定系數 。使用這種方法時,兩次測量所採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再測信度的缺點是容易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即在前後兩次測量之間的某些事件、活動的影響,會導致後一次測量的結果客觀上發生改變,使兩次結果的相關系數不能很好地反映兩次測量的實際情況。
復本信度: 復本是相對於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復製品。對一項調查的問題,讓被調查者接受問卷測量,並同時接受這份問卷的復本的調查,然後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復本信度。使用復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測信度的缺點,但使用的復本必須是真正的復本,即在題數、形式、內容、難度及鑒別度等方面都與原本一致,僅在問法與用詞方面與原本不同。復本調查可連續或相距一段時間進行,連續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等值系數,相距一段時間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穩定與等值系數。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將調查來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數分成兩半記分,再根據各個人的這兩部分的總分,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檢查出問卷或量表中所詢問的各項問題是否都針對同樣的研究內容。
評分者信度: 檢查評分者信度,可計算一個評分者的一組評分與另一個評分者的同一組評分的相關系數。
若信度低,則說明測量工具不標准,不客觀,且易於受評分者主觀因素的影響。減少這種影響的方法是刪除極端的評分或評分者,由多人評分並計算平均值。
效度: 測量的有效度或准確度,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是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即測量標准或所用的指標能夠如實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義的程度。含義是內容性質與程度重合的統一。
表面(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又稱表面效度或邏輯效度,是指測量內容或測量指標與測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 和邏輯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擇的項目是否「看起來」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檢查內容效度即檢查由概念到指標的經驗推演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效。對此只能憑借人們的主觀判斷和共同定義,因為對一個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但在科學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概念定義為標准。
准則效度; 實用效度或預測效度,指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對同一事物或變數進行測量時,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標為准則,新的方式或指標所得到的結果與原有準則的測量結果相比,將二者的相關系數來反映測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則效度三種形式:預測效度,共變效度,實用效度。
結構效度: 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個理論的關系結構中其他概念或變數的測量。比如兩種具有一致方向的變數,是否在測量的結果中表現出一致的方向性。
預測效度: 預測效度是指效標或准則依據將來實際發生的情況建立的准則效度。預測效度是將已經得到的測量結果與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檢查兩者的一致性。例如,設計一種預測學
生學習成績的量表或測驗,用它來測量學生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如果在學生畢業時,實際的學習成績確實與預測值相一致,那麼這一量表或測驗就具有預測效度。
共變效度: 如果效標識於某種測量方式同時被證明為有效的,則稱之為 共變效度 。共變效度是用來判斷其他的測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為效標的測量工具。
實用效度: 如果效標是以實際經驗判斷為準的,則稱為 實用效度 。實用效度通常用來檢查測量工具的實際效果。由於對某些現象的測量過去並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只能依據實際經驗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測量都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對具體的調查對象所作的觀測。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內容效度、准則效度、建構效度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這一研究具有 內在效度 ,它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 內在效度 是指一項研究的資料和結論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這種研究結論的普遍有效性。對外在效度的檢查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時間、地點、情境和研究內容的普遍意義。
❷ 社會學研究的數理的方法是什麼
一、數理社會學(Mathematical socio-fogy)是一門研究如何運用數學模型來擴充社會學理論的應用范圍、精確度和解釋能力的一門學科。將數學應用於社會學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從而使人們對數理社會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首先,在描述統計與參數統計為基礎的調查研究方法中,歸納資料和驗證假設需要數學;在社會學中,這一種運用數學的方式占統治地位,所以,大多數人所稱的「數理社會學刀往往僅指這一類型。其次,可以運用數學從資料中直接提煉理論模型,比如在社會學中進行因素分析和路徑分析。再次,數學可作為理論的語言,用來構造以數學形式存在的社會學理論,也就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社會學現象;確切地說,這一領域的工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理社會學,即所謂「數學理論社會學,』o 二、運用數學來研究社會生活的思想由來已久。隨著歷史的發展,數學已經滲透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但是,數學運用於社會科學究竟產生多大效力?這還始終是未能解決的難題。所謂「科學的」社會學研究。數理社會學是以數學方法或圖表方式為研究手段的課題和研究項目的總稱,不是一套用於研究社會的嚴謹的數學理論。把精確而又機械的數學規律用於分析社會現象,這一直被斥之為「狹隘的社會物理學」。為了論述社會生活不可捉摸的復雜性質,數學的大部分效用只是被用來選擇各種對策。 在隨機過程模式中,社會現象的變異被當作概率過程運行的結果,該過程的全部行為都可用數學方式來作分析。博奕論要解決的是合作和沖突情境的合理內核。系統論和結構方法運用數學方法為某復雜現象中的總體關系形式建立模式,同該現象各部分的細節形成對比。在方法論中,數學被用以檢驗按照證據來作出推論的程序,並使之精確;在分析對程中,數學被用作解決衡量中特殊問題和簡化社會資料的手段,如因果模式,聚類分析,生態謬誤,因素分析,故障探測系統。在分析性數學方法不適用的情況下,可以把某復雜過程一段時間內的行為編成計算機程序,用計算機模擬對其進行說明和研究。
❸ 請問什麼是社會研究方法它包括哪些
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 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 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並且重點要解決從具體的經驗資料到普遍性理論概括的邏輯過程。 ③ 規范性。所謂規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同時也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規范體系,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規范著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 ④ 多樣性。所謂多樣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是由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組成的,並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簡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所謂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是指社會研究過程中一般需要採取的各個步驟及其先後次序。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般是: ① 確定研究題目階段、 ② 研究設計階段、 ③ 收集資料階段、 ④ 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
❹ 社會研究方法的層次有哪幾層,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三大層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方法論是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基礎,其中哲學方法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論。方法論決定和影響著在社會研究中如何去觀察研究社會現象,以及採用什麼具體方法和專門的技術工具。同時,具體方法和技術、工具的發展將促進方法論本身的發展。不同的研究方式與不同的方法論之間存在某種內在 聯系,各種不同的具體方法和技術與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比如,調查研究的方式往往需要運用抽樣的方法、需要設計問卷的技術、需要運用計算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別?如何理解二者之間不存在好壞優劣之分?請說明理由。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側重於、且較多地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定性研究則側重於和依賴於對事物的含義、特徵、象徵的描述和理解。
1.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二者基於不同的範式。定量研究源於實證主義,接近於科學範式;定性研究從屬於人文肆雀陵主義的自然範式,力圖對社會生活的自然場景加以整體的理解和解釋。
2.從研究的邏輯過程看,定量研究與演繹過程更為接近,目標是確定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強調價值中立,常常是對已有理論的檢驗;定性研究基於描述性分析,注重現象與背景之間的關系,認為事實與價值無法分離。其邏輯方式本質上是歸納的過程,即從實地研究中所獲得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具有理論特性的命題和闡釋框架。
3.在理論與研究的關繫上定量研究則用於理論檢驗;定性研究通常用於理論的構建。
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側重於對社會事物的精確測量和計算,強調研究程序的標准化、系統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調查、試驗、文獻研究,獲得數量化的資料便於使用統計學方法分析變數的因果關聯;定性研究側重於對行為主體的意義以及行為過程的描述和闡釋。強調行為背景因素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強調研究程序、方手段的靈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實地研究,獲得具體的實地資料。
5.總的來說,定量研究在結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確性,但對社會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定性研究可以獲得深入理解歲則社會生活的豐富細致的資料,但難以推及整體的社會運行狀況,這是研究過程的兩種途徑,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
陳述社會研究的一般程序,畫出這一過程以及主要內容。
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社會研究遵循著一套比較固定的程序。從大的方面看,我們可以將社會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選擇問題的階段:從程序上看,選擇研究問題是一項社會研究活動的起點,是整個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問題一旦確定,整個研究活動的目標和方向也就隨之確定。眾多的因素決定和制約著研究問題的選擇。例如理論素養、生活閱歷、觀察角度、研究興趣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客觀條件等,選題方面的主要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取研究主題,即從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現象、問題和領域中,根據研究者的興趣需要和動機確定一個研究主題。二是形成研究問題,進一步明確研究的范圍,集中研究的焦點,將最初比較籠統、寬泛的研究領域具體化、精確化。(2)研究設計階段:研究設計階段的全部工作就可以理解成為現實研究的目標而進行的道路選擇和工具准備,所謂道路選擇,指的是為達到研究的目標而進行的研究設計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體技術工具等各個方面。所謂工具准備,主要指的是對研究所依賴的測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裂戚問卷、量表、實驗手段等等的准備。(3)研究實施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具體貫徹研究設計中所確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設計中所確定的方式、方法和技術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因而有的書中也稱為資料收集階段。(4)資料的處理與分析階段:資料分析階段在有的書中也稱為研究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研究所所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的審核、整理、歸類、統計和分析。(5)結果的解釋與報告: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撰寫研究報告,評估研究質量,交流研究成果。
第2章 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
1、理論檢驗的步驟:(1)詳細說明待檢驗的理論(2)由理論導出一組概念化的命題(3)用可檢驗的命題形式即假設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題(4)收集有關資料(5)分析資料(6)評價理論。
2、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通常可將理論化分為三個層次,即宏觀理論、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由於實踐上的原因,研究者在一項具體研究中所涉及的,通常並不是宏觀意義上的理論,而是那種相對簡單、相對具體、相對小型的理論,即那些中觀層次的理論和微觀層次的理論。
3、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是構成理論的基本要素。
4、概念是建構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邏輯地聯系起來的概念形成理論。
5、在社會研究中,理論也可以是由變數語言構成的,其目的是描述不同變數及其不同屬性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
6、直接由概念構成的是命題,而理論則是由一組命題所構成的。如果把概念成為建築理論大廈的「磚石」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命題說成是建築理論大廈的「預制板」。
理論的結構要素包括哪些?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答:理論的結構要素包括: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
(1)概念是構建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邏輯的聯系起來的概念形成理論。(2)在社會研究中,理論也可以說是又變數語言構成的,如果把概念稱為建築理論大廈的「磚頭」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命題說成是建築理論大廈的「預制板」。(4)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即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
第三章 選題與文獻回顧
1、閱讀文獻時,應對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特別注意:(1)每一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背景。即了解各個不同的研究分別是從哪一點出發的,他們各自的目標是什麼。(2)該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對象、研究方式、抽樣設計、樣本特徵、資料分析方法等等。(3)該研究的主要結果。包括它在討論部分所提出觀點、所作的推論等等。(4)自己對該研究的評價。包括你所認為的該研究的特點和獨到之處,也應包括你所認為的該研究所存在的主要不足,特別是在方法上、研究效度或信度上的不足。
2、研究問題的明確化,指的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的陳述,將最初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中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這是選擇研究問題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3、縮小問題的內容範圍,清楚明確地陳述研究的問題,是使研究問題明確化的兩種方法。
4、文獻回顧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與某一問題領域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它可以幫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時還可以為解釋研究結果提供背景資料。
第四章 研究設計
1、探索性研究是一種對所研究的現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
2、描述性研究的目標是發現和概括總體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它具有系統性、結構性和全面性等特徵。
3、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是說明關系。
4、最常見的分析單位類型是: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它們都是社會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在做出研究結論時,要注意防止犯與分析單位有關的區群謬誤和簡化論錯誤。
5、社會研究在時間維度上可以分為橫向的和縱向的。縱向研究中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趨勢研究、同期群研究和同組研究。
第五章 測量與操作化
1、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量的四個要素是:測量的客體、測量的內容、測量的法則、數字或符號。
2、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它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操作化是社會研究中由理論到實際、由抽象到具體這一過程的「瓶頸」。
3、操作化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意識澄清與界定概念;二是發展測量指標。
4、測量層次分為四種,即定類測量、定序測量、定距測量和定比測
量。四種測量的層次由低到高,逐漸上升。高層次的測量具有低層次測量的所有功能,它即可以測量低層次測量可以測量的內容,也可以測量低層次測量所無法測量的內容,同時,高層次的測量還可以作為低層次測量處理。
5、測量的效度即准確度。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測量的效度具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即表面效度、准則效度和構造效度。
舉例說明操作化在社會調查中的地位和作用。
含義: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比如,將抽象概念「同情心」轉化為「主動幫助盲人過街」、「主動給討飯者錢物」、「主動向災區捐款」,就是操作化的一個例子。
操作化在社會研究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存在於研究者頭腦中的各種概念、意識,研究者用以構建其理論大廈的各種基本變數,都只有經過了合適的操作化之後才會在普通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社會中顯現出來。從另一方面看,操作化也是具有定量取向的社會研究的關鍵一環。尤其是在解釋性研究中,若要對任何有關社會現實的理論假設進行檢驗,操作化往往是不可迴避的前提。這就是說,只有通過操作化的過程,將思辨色彩很濃的理論概念「轉變成」、「翻譯成」經驗世界中哪些人人可見的具體事實,假設檢驗才成為可能。
因此,可以說操作化是社會研究中由理論到實際、由抽象到具體這一過程的瓶頸。從理論思維的天空,到經驗研究的大地,有著相當的距離。而這種操作化的過程,就是溝通抽象的理論概念與具體經驗事實的一座橋梁,它為我們在社會研究中實際測量抽象概念提供了關鍵的手段。
第6章 抽樣
1、抽樣指的是從組成某個總體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選擇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過程。或者說,抽樣是從總體中按一定方式選擇或抽取樣本的過程。抽樣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這些樣本值去估計和推斷各種總體值。抽樣作為人們從部分認識整體這一過程的關鍵環節,其基本作用是向人們提供一種實現「由部分認識總體」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❺ 社會研究方法是什麼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學研究方法》是2009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風笑天。
1、該書結合國內外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和高等學校社會學研究方法教學的實際,對社會學經驗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進行了通俗簡明的介紹。
2、在內容安排上,既兼顧到實際研究的邏輯程序,又兼顧到定量及定性研究方式和各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及技術。作者還結合自己十幾年學習實踐及教學的經驗,介紹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全書體系科學規范,內容取捨得當,語言簡明,適合高等學校的教學需要,也適合實際研究部門的人員自學及參考。
社會研究方法的具體的研究方式
首先,社會科學研究既有既有理論上的功用,也有實踐上的功用。前者主要是指通過理論性或基礎性的社會研究,獲得有關人類社會的基本知識。而後者主要是指針對某種社會實際問題而進行的具體研究,研究本身是為了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其次,社會科學研究跟自然科學研究-樣,也具有描述、解釋和預測的功能。描述就是對社會現象或事物的狀況、過程和特徵進行客觀的說明,做出是什麼的回答。解釋旨在對研究對象的過程、原因等做出分析。即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預測是對研究對象未來發展狀態的預期。
❻ 什麼是社會經濟調查方法
第一章 導論第一節 調查研究概述一、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界定:就是通過向被訪者詢問問題來搜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一種量化的社會研究方法。理解其內涵需注意以下三點:1、詢問-作為調查研究的基本要素,是一個科學測量過程。2、選取有代表性的被訪者,是調查研究成功的關鍵。抽樣調查-現代調查最常用的技術。抽樣誤差-抽樣調查特有誤差,影響抽樣質量。 第一節 調查研究概述(1)隨機原則(2)增加樣本數目(3)選擇恰當抽樣方式3、統計分析和撰寫調查報告-是完成調研的必要環。 節總之,社會經濟調查研究—是通過對事實的考察,現狀的了解,材料搜集來認識社會經濟問題,或探討社會經濟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節 第一節 調查研究概述二、調查研究發展簡史(一)歷史上調查研究——主要包括行政和社會問題調查。公元前21世紀 夏朝 — 華夏大地分九州 人口1355萬人 土地約2438萬頃1676年 英國 威廉.配第《政治算術》 首次以數字資料為基礎用計算和對比方法,系統地比較了英、法、荷三國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的實力。並提出用圖表形式概括數字資料的理論和方法。政治算術學派是採用計量方法研究社會經濟問題,應用大量觀察法、分類法、通過對比、綜合、推算等方法解釋與說明社會經濟活動,構建了初具規模的社會經濟統計的研究方法體系。 節 第一節 調查研究概述(二)現代調查研究-民意測驗、市場調查和研究性調查。從調查研究發展簡史中可以看出,調查研究是一項綜合了多項技術的研究方法,抽樣和統計,一。 分析技術的完善 進 步擴展了調查的應用范圍三、社會經濟調研的局限性1、缺乏彈性2、無法了解被訪者具體的生活情境3、易受人為因素影響 第二節 調查研究分類一、按調查對象的范圍分類:1、普查:人口普查(53、64、82、90、2000、2010)2、抽樣調查二、按調查目的要求分類1、探索性調查2、描述性調查3、解釋性調查三、按執行方式分類:1、自填問卷2、當面訪問3、電話訪問(2011年6月末,中國電話用戶數突破12億戶,其中移動9億戶多,佔3/4.固話不足3億戶。) 第二節 調查研究分類四、按時間維度分類:1、單一時點的橫剖調查2、多重時點的縱貫調查五、按應用領域分類:1、人口調查2、抽樣調查3、民意調查4、市場調查5、社會問題調查6、居民家計調查7、學術性專業調查 第三節 調查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調查設計(一)調查工作的總體規劃(二)抽樣設計(三)資料搜集和處理方案二、實際抽樣三、資料搜集四、資料處理五、撰寫報告—調查研究的最後一步 第二章 抽樣設計第一節 抽樣概述一、抽樣的概念:抽樣是指根據某種既定規則從一個總體中選取一組元素的過程
❼ 什麼是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
1、社會研究指的是一種以經驗的方式,對社會世界中人們的行為、態度、關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種社會現象、社會產物所進行的科學的探究活動。
2、社會研究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研究的主題是社會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經驗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問題是科學的,而非判斷的。
3、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及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
4、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方法論與研究方式之間、研究方式與具體方法和技術之間,都存在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
5、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不同的方法論主張在經驗研究中則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探求知識的方法。其一是科學主義的;其二是自然主義的。而定量研究方式與定性研究方式則可以說是這兩種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它們是我們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取的兩條途徑,兩者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在社會研究者認識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它們發揮著各不相同的作用。社會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這就是:(1)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化(2)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3)資料的收集(4)資料的處理與分析(5)結果的解釋與報告。
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有哪幾部份構成?不同的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答: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即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三大層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方法論是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基礎,其中哲學方法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論。方法論決定和影響著在社會研究中如何去觀察研究社會現象,以及採用什麼具體方法和專門的技術工具。同時,具體方法和技術、工具的發展將促進方法論本身的發展。不同的研究方式與不同的方法論之間存在某種內在 聯系,各種不同的具體方法和技術與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比如,調查研究的方式往往需要運用抽樣的方法、需要設計問卷的技術、需要運用計算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