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提問質疑教學方法

提問質疑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31 04:03:39

『壹』 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反思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

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只有通過學生主動的參與、自主地探索,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索中發現問題、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積極創設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
二、激發學生興趣。
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還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輔以情境的創設和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的好奇心引領疑問去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沒有興趣,我們的一切探索計劃就會落空」。

很多學生或因為對數學不感興趣,或因為重語、數、英而輕其它學科,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就必然懶得思考,也就很難提出質疑。所以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我十分重視採用趣味實驗、模型、投影、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對知識感到十分新奇,紛紛質疑「怎麼回事?」
三、尊重學生,使學生敢問、願問、樂問。
尊重學生的提問,讓學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圍中敢問、主動問。對於學生的提問不論大小、難易、對錯,教師都應加以鼓勵和表揚、修正和指正,切不可輕易否定而打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扼殺學生好奇心、想像力及求知慾。
四、如何質疑。
李政道說過:「學問,學問,要學習提問。」可見,「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現代教學提倡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學會質疑,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並非所有小學生都敢問、愛問、會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使其養成多思、樂思、敢問、善問的習慣。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充分利用課題,讓學生看課題提出問題。這樣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生突出的問題也有利於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有利於激活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隨即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本。這樣,學生在自己提出的問題的驅動下,積極思考,不但獲得了渴望獲得的知識,而且逐漸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興趣。
(二)引導學生反思。
所謂反思,就是通過批判、推斷、概括、抽象化思維活動,將新知識在頭腦中進一步完善、豐富和系統化。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地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解決一個問題後作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剛才這種方法正確嗎?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這種方法能不能用於解決其他問題?兒童學習的過程是個體在充分交流與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創造」過程。它必須經過反復思考、深入研究、不斷調整才能完成。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好的反思意識和能力。因此,反思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品格,更是創造性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設反思情景,旨在訓練學生自我質疑,培養其內省能力。
例如: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以學生自問的形式作為結尾。問:「我今天學習了什麼?」「懂得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弄懂?」「學習了什麼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這樣,學生經過自我質疑,不僅讓學生學習的新知識得到梳理和升華,而且培養了學生自我質疑的能力。
(三)合作互動,拓寬質疑渠道。
在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質疑問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交流得出解題方案。「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環節,並在多向交流中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不斷深化對新知識的理解,達到解疑釋疑的目的。
(四)強化課後延伸,使學生善於質疑。
質疑是教學的開始,質疑是教學的主線,教學的最終結果絕不應當是用所傳授的知識完全消滅疑問小學數學教學,而應當是在初步解決已有疑問的基礎上引發更多、更廣泛的新疑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質疑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質疑走出教室。這些新疑問出現的意義,不僅在於它能夠使教學活動無止境地進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還在於它能最終把學生引上創造之路,進而成為創造者。
我國一位著名科學家說過:「什麼叫名師?並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師,而是善於啟發誘導,讓你敢問、樂問和善問並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要在保持教學過程中具有較高思維活動的質和量的基礎上,使學生整體的思維能力、思維素質有顯著的提高。
要求學生願意質疑、敢於質疑、能夠質疑、善於質疑,教師自身也要具備質疑意識,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少些直接提問,多些指導誘問;少些批評斥責,多些鼓勵表揚;少些權威專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訴結果或答案,多些讓學生質疑嘗試。此外,教師還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知識面,不僅不怕學生質疑,而且為能被學生質疑倒而高興,這樣才說明我們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取得成功了。

『貳』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索、 答問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質疑,也最能發現學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詞、句、段,以便教師給予有的放矢的輔導,從而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到這里 才是長進。」那麼,在教學中怎樣「須教其有疑」,培養學生質疑 能力呢?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質疑:
一、營造質疑氛圍,增強質疑勇氣,使學生敢質疑
教師要營造質疑氛圍。學生有沒有強烈的質疑意識,能不能提出質疑,取決於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作為老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鼓勵學生有不同於課本的看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質疑熱情,對學生新奇怪異的想法我們要加以保護,決不能隨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讓學生以問倒老師、課本為一種光榮,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
1、宣講故事,培養質疑興趣,使學生想質疑
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許多是因為對前人的學說提出挑戰,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比如陳景潤就對華羅庚的學說提出了質疑,哥白尼的地動學說建立在對亞里士多德的天動說的質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發明創造就是從問「為什麼」開始的,如牛頓的地心引力就是從「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開始的,瓦特的蒸汽機就是從「壺蓋為什麼會往上竄?」開始的。這些故事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一項發明和每一項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從無例外。能否敏銳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人」的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學生明白了這些,才能激起質疑的興趣,進而主動質疑。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氛圍,使學生質疑
目前,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還不能主動提出問題。根據我們的前期診測,發現主要是學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質疑淺,同學會嘲笑;二怕質疑偏,老師責怪;三怕質疑多,老師厭煩。
美國心裡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要注意在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用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親切和諧的笑容,為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創設良好氛圍。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1)當學生提出的質疑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質疑的勇氣;(2)當學生在提出質疑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不能打斷學生的發言;(3)當學生提出的質疑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也不能嘲笑、諷刺、指責。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學生的「三怕」心理,才會敢於提出質疑。
另外,課前、課間教師要常抽些時間待在班上,師生間身體距離的縮小,帶來心靈的貼近,即使你沒說什麼,也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腦袋,聊聊家常。不經意的小動作,帶給學生的信息是強烈的——老師很喜歡我!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就為學生有問題、敢質疑奠定了基礎。
3、健全評價機制,提高質疑的積極性,使學生好質疑
小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別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競賽、評比等激勵措施,提高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提高效率,我在每堂課的最後,都要公布下堂課的教學內容以及預習的重點,並要求學生設計好質疑。對於學生的質疑,本人進行兩項處理:一是掌握預習的質量;二是篩選。由於精彩的質疑可以到黑板上去「亮相」,這就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的機會,既調動了很多同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於了解學生的所想所思,拉近了跟學生的距離,而我在講課時也可以直撲重點和難點,減少了「無用功」。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爭強好勝,我還把班上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上下桌四人為一組,優、困生搭配,由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每周評出最佳質疑能手並給予表揚。為了能在小組中當個最佳質疑能手,他們就得讀熟、讀透課文。為了能提出疑問,他們必須用發現的眼光來讀書,才能發現問題,提問題,並期待著解決問題。這樣就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轉變,學生也感受到思考、質疑帶來的無窮樂趣。
總之,營造一種寬松、包容的提問氛圍,可以教會學生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實現語文教學的創新。
二、教給質疑方法,尋找質疑的來源,使學生善於質疑
「敢問」、「好問」、「勤問」,僅是「質疑」的初級階段。如果學生面對一篇文章卻不知從哪些角度去提出問題,那麼質疑也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關鍵還是「善問」。就是說,要讓學生掌握「質疑」的思路和方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1、找題眼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語提出質疑捕捉文章中心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課一開始,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質疑,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出示課題後,我就問:「同學們,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學生之後提出許多質疑,如文章講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幾件事?魯迅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題?等等。這樣,不僅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為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鋪墊。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
我們經常說:「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在導入新課時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不僅僅在於引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還在於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的思維在上課一開始,就積極運轉起來了,他們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主動學習,自覺感悟,效果非常不錯。
2、抓重點詞句
小學課文大都是文質並茂的佳作,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值得我們細細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鑒,對這些詞句的學習可以通過質疑的方式加以確切的領會。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用「靜、清、綠」三個字來概括灕江水的特點,能否用其它字來代替?通過質疑,學生馬上會明白,這三個字分別概括了灕江水的特徵,沒有哪個字可以來替代。
在教學課文《威尼斯的小艇》時,有一句「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新月的樣子」。教師引導學生這樣質疑:「這里為什麼用『新月』,而不用『月亮』?」學生有了疑問,有的學生問:「什麼叫『新月』?什麼樣的月亮稱為『新月』呢?」通過對「新月」這個詞的質疑,學生體驗到用詞必須形象、准確。
可見,抓住一些關鍵詞語進行質疑問難,深入探討,常常會成為理解一篇課文的突破口。它能幫助學生准確地感知課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養成准確的語言表達習慣。
3、抓住課文首尾段質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帶有總起或總結作用,抓住它質疑可以使學生把握全文的內容或寫法。
如《詹天佑》一文,引導學生從首段去發現質疑:為什麼說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學生通讀課文後,知道了這是課文的總起段,全文圍繞這個意思來寫的,通過通讀課文,學生不僅對這個質疑有了深入地理解,而且對詹天佑這個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文章的寫法有了總結,有了收獲。
4、在課文內容看似矛盾處質疑
有些課文的內容看起來似乎有點「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著力用筆之處。教師引導學生在這地方提問並為他們解決疑難,可以讓他們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徹。
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提問:「魯迅救助了車夫後本應感到欣慰,但為什麼他臉上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呢?」經過學生的提問和教師的釋疑,學生就能體會到魯迅先生對黑暗舊社會的痛恨……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問,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質疑的能力。
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級,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文的詳略得當、布局謀篇、思想內容、表現手法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質疑,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和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質疑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質疑梳理出來。這樣逐慚培養學生把質疑提到點子上,善於在關鍵處提出質疑。
三、創設質疑情境,以疑促學
上課時要精心設計提問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的提問創設一個積極的、活潑的教學氛圍。
1、抓住學生學習中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激起認知的沖突
像教學《煙台的海》一課,以讓學生討論是否可以改換課題為《煙台》,從而產生疑難,引導學生去閱讀課文,進行整體的感知。結果發現課文主要寫了煙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色,改動課題顯然不好。
2、抓住學生之間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的爭論
有關理解的爭論,實際上反映了各自認知矛盾過程中知識與思維的差異。通過爭論,澄清發現,能增強學生對質疑的意識。像《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中先出示錯的題目《第一個發現麻醉劑的人》,讓學生提出質疑,接著討論:發明與發現的不同用法。就能驅使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材料,各執一端,高漲探究問題的熱情。
3、教師要善於設計一些對學生有質疑啟示作用的範例
如《秦陵兵馬俑》的外形一段教學,教師設計板書「將軍俑身材魁梧,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問學生:「這樣寫有什麼問題?」學生提出這樣寫不夠具體,顯然缺少將軍俑自身的外形特點。此時,學生的質疑意識自然轉向質疑情境:將軍俑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外形特點?從而既理解了課文怎樣描寫,又領悟到課文為什麼要這樣寫,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課堂形態中的質疑情境創設,要能揭示認知困難,能吸引學生去積極地乃至獨立地運用各種思維方式,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作多角度、多層次的閱讀實踐,進行主動的探求,教會學生與無疑出生疑,有難而生疑。其可貴之處不在於排難解困,而在於探理求源,既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向「自能讀書」邁進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學中問,問中學。學生學會了思考,也就學會了質疑。學會了質疑。

『叄』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

一、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途徑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教師的任務是「讓學」——「他得學會讓他們學」。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實質上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對問題進一步追究,從而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1.生疑——發現問題
「學起於思,思起於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沒有疑惑,也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也就不會有長進。課堂上如
何引導學生「生疑」呢?關鍵是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其次,教會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疑惑.「生疑」應面向全體。課堂上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地假設,允許不同的假設並存,並要求學生能大膽地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生疑」是課堂教學中的基礎性工作。
2.擇疑——分析問題
閱讀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的各種學習疑點被激發後.所提的問題往往很亂,很瑣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點。這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判斷、分析、辨別出值得探究的有價值的問題,初步讓學生學會提問。然後通過教師的進一步追問、反問,把問題引向縱深與本質。同時教師應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的疑點,分清主次,融人教學預案,在課堂上解決主要問題。
事實上,教師的「擇疑』』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導學生學會提問,這是「疑』』的量的積累。「擇疑」的第二階段是將學生的提問引向縱深.這是在量的基礎上的質的提升。
在這兩個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教師對學生的各種提問既不能採取否定、批評的態度,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熄滅思維的火花,又不能對學生的問題一味地予以褒揚,而要幫他們學會如何把握課文中本質的東西。通過反復練習,學生的問題慢慢會提到點子上,這就是「擇疑」的作用。「擇疑,,是課堂教學中的關鍵性環節。
3.追疑——追究問題
追究問題,旨在培養學生不能滿足於已有問題的篇決,而要把問題引向文本的深層,去探究事物的本質。通過「追疑」,進一步訓練學生探索、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限於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局限.解決了一些初步的問題後,不善於進一步去發現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潛心讀書,精思尋疑,啟發他們在看似平凡之處,讀出曲折波瀾;在無疑之處見疑,進而深入質疑。在引導學生研究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留給他們求
異的機會,發展他們的創見性,鼓勵他們發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問題。「追疑」還要分層次迸行,要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對優秀學生更多的是引導,激發其作迸一步地追疑;對學困生,只要發現他們有一點值得肯定的疑問都應該及時地予以贊賞,並在其能力范圍內作適度地追問。「追疑』』是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發展、個性張揚的增長點。
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方法
1.尋找因果關系質疑
「好問」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學生遇到或見到某種現象,問「為什麼」,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問「怎麼了」,是想了解事物的結果。至於問「為什麼會如此」,是想知其
所以然,要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找因果,尋規律,這是每個學生認知發展的起始。
如在學習《桂花雨》一課時,文章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學生發現了一個不解的現象:「浸」字一般表示把東西放在水裡,而村子怎麼會浸在桂花香里呢?經過老師和同學的集體解疑,對事物現象的再探索,明白了:盛開了的桂花香氣濃郁(這是「因」),村子裡處處都能聞到桂花的香氣,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氣裡面(這是「果」)。
經常進行這樣的因果訓練,學生獨立質疑問難的能力會逐漸提高,對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也會問「為什麼」,從而去尋找它的因果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一些現象開動腦筋,問一問「為什麼」「怎麼樣」,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關系和發展規律。
2.發現前後矛盾質疑
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問題。教師要教會學生抓住課文中看似矛盾處質疑,不但能抓住明顯的矛盾來質疑,而且也要學會抓住不那麼明顯的,要通過前後對照,聯系比較才能發現的矛盾之處來質疑。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一位教師執教《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時,在讓學生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安排了讓學生提問的環節。一位學生發話了:「課文第二小節說『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第五小節又說『我忽然聞到一股濃重的棉布焦味,扭頭一看,哎呀啊!火燒到邱少雲身上了! 』我的問題是,前面說必須『紋絲不動』,後面怎麼能『扭轉頭一看』,這樣做會不會被敵人發現昵?」 1
「你很會提問題。」老師先稱贊了這位提問的同學,然後轉向全班同學說,「她這叫從上下文聯系中發現問題,值得大家學習。誰能回答她的問題?」教師一腳把「皮球」踢給了全班同學。此後,同學們埋頭看書,想從書上找到答案。
下面是學生間的對話.
生:「我是這樣理解的,野外有風,風一吹草就動。我扭轉頭一看就相當於風吹草動。」提問者:「風吹草動是自然的動,我扭轉頭是人為的還是可能被敵人發覺的。」
生:「扭轉頭一看,動作是很小的,敵人不會發現。」
提問者聽了後搖頭,表示不滿這種看法。
生:「燃燒彈燒著之後有煙霧,在煙霧的掩護下我扭轉一下頭,敵人是看不到的。」
學生在課文看似矛盾之處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其他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展開合理想像,讀懂了課文。我們不禁為提問的學生叫好,也為解答的學生拍手稱快,更為老師的課堂教學智慧稱道。 、
3.抓住課文中心質疑
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抓住主要的或關鍵性的問題來研討,便於掌握課文的精神實質。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圍繞課文中心,問一詞或問一句帶全篇.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內容。
如教學略讀課文《一夜的工作》,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朴!」這一中心句進行質疑問難。
(1)什麼叫「勞苦」?課文哪些句子寫了周總理工作的勞苦?(理解「勞苦」,整整一夜審閱了「一尺來高」的文件)
(2)什麼叫「簡朴「?課文哪些句子寫了周總理生活的簡朴?(讓學生讀課文,找出相應句子集中
這樣:課堂教學圍繞這個概括課文中心的語句展開.牽一發而動全身,脈絡清晰,結構簡單。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不會支離破碎,並且從課文的整體結構上深刻地感知周總理的高尚人格與高貴品質。
4.針對教學目標質疑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標准。閱讀教學時讓學生針對教學目標進行質疑問難,為學生反思課堂研讀所得,深入探究全文,把握文章深層內涵鋪設有效路徑與通道。如,教學《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課始,教師出示了教學目標。
在研讀課文時,一個學生對教學目標申的「感受嚴監生這個鮮活的吝嗇鬼形象」質疑。他認為課文中的嚴監生是一個非常節約的人,而不是吝嗇鬼。老師誇贊說:「你真會讀書,能對教學目標質疑,不簡單!」然後讓全班學生暢談對嚴監生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大多數學生認為嚴監生節約,只有少數學生覺得他很吝嗇。究竟是節約還是吝嗇呢?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節約」與「吝嗇」這兩個詞進行了辨析、比較,明確了兩者詞義的異同點,再引導學生研讀課前的導語,細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應語句.並作旁註,寫上自己的閱讀感悟。然後,全班交流研讀心得.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關語段。
交流中,教師適時提示:「嚴監生的神態在變化,可始終不變的是他的手。學生朗讀比較「總不得斷氣」與「登時就沒了氣」這兩句話,讓學生談閱讀感受與體會。再提示學生思考,一般人臨死前會掛念什麼,嚴監生卻掛念什麼?從課前導語中得知,嚴監生家中十分有錢。這「監生」也是用錢捐來的。
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漸漸領悟到作者是借一莖燈草諷刺嚴監生的吝嗇。這位教師根據學生對教學目標的質疑展開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明晰了問題,糾正了錯誤,同時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品析語句,掌握了閱讀方法,還讓學生認識了諷刺手法,領悟了詞義的差別,很好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當然,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途徑和方式還有許多,教學時,要從文本及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師應細心研究學生,不僅要潛心鑽研文本,而且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研讀文本,同時盡力做好課堂教學的宏觀調控,依據教學內容,拓展質疑思路,訓練學生敢於質疑的習慣,多角度選取最佳切入點,激發學生自主質疑問難,追本溯源。並且做好思維方向的引導和思考范圍的控制,從而取得質疑問難的高效優質,為學生的自主性閱讀和探究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肆』 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與釋疑解難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巴浦洛夫說過:"猜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質疑問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將來"自我發展和創造發明"奠基,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綜合性人才的需要。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
一、讓學生"敢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前提
1、營造"敢問"的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敢於生疑發問。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幼稚膚淺的還是超越要求的,教師都應適當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創造良好的生疑發問的氣氛。不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置若罔聞,否則,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情緒,挫傷生疑發問的積極性,壓抑學生的思維發展。
2、留給學生"敢問"的時間。教學時,凡是學生想問、敢問、能問的就放手讓學生去發問。不管是開始上課、課後練習,甚至是課中老師講到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或重點、難點、關鍵處時,學生要提問,都可以讓他發問,在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空間和時間。
3、創造"敢問"的條件。要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必須改變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應摒棄呆板的"師生對答"現象,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敢於提問題,再組織學生討論,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在教授《一片樹葉》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讓學生自學"課文主要講了哪幾種動物?他們在愛護樹木中有什麼不同的表現?"然後再讓學生提出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根據這些情況,再組織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按著讀懂課文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使課堂變成學生樂學的"學堂",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的"講堂"。
二、使學生"好問"——提高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基礎。
1、首先要樹立學生"好問"的信心。小學生,尤其是後進生,在課堂中難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膽小、緊張、受知識經驗的限制,難以生疑發問。因此,老師要針對不同情況,運用各種方式,幫助、引導學生樹立"好問"的信心。
2、激發"好問"的興趣。從本質上講,學生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善於巧妙地把教學內容轉換成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相機開展"生疑發問"比賽。比一比誰提的問題多,誰提的問題質量高。然後,號召全班學生向這些"好問大王"學習,養成勤思好問的習慣。
3、創設"好問"情境。為了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的實踐機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精心創設使學生"好問"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認知沖突,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在教學看圖寫話《小白兔迷路》時,我先給學生講述這個故事,講到小白兔找不到回家的路,大哭起來時,我停下來,學生馬上有人問到:"那小白兔後來怎麼樣呢?她是怎麼回家的呢?"對於這類難度較大的綜合性問題,我不是簡單地讓個別學生解決,而是設法使問題成為全班性的信息,引導學生帶著各自所提的問題集體研討、集體解決。這樣,不論是基礎好,或是基礎落後的學生,他們都能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闡述自己的觀點,獲取成功的機會。
三、教學生"會問"——增強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關鍵
當學生"敢問"、"好問"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後,"質疑問難"不能只停留在幼稚膚淺的水平上,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掌握生疑會問的方法,提高質疑問難的素質。
1、學會聯系生活實際的質疑方法。如:課文《一片樹葉》,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知道小動物愛護樹木。"可椿樹為什麼到最後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呢?"馬上就有學生問起,"對啊,他們為什麼知道這不對,還這樣做呢?"針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直入課文內容。後面還可引導馬上聯繫到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明知道不對,可我們還經常做著就是同樣的道理。
2、抓住關鍵詞句的質疑方法。如《一片樹葉》這一課中,讓學生理解小動物們愛護樹木的環節相對來說還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就緊緊抓住動物們摘樹葉的關鍵詞句,讓學生邊想像邊質疑:"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一片葉子當書簽;小猴子仔細地掐下一片樹葉做紀念;小熊捋下一片樹葉嘗嘗滋味。"先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示動作的詞,並作出記號,然後讓學生自己質疑發問:為什麼這邊要用這些不同的詞語,他們代表什麼意思等等。隨後老師再讓學生思考討論,突破重難點。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很多,如從已知知識中去找問題,從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找問題等等。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面去發現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意識到自我力量的存在,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習的自我意識和信心,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閱讀全文

與提問質疑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卡西歐相機使用方法 瀏覽:706
重慶學校甲醛檢測的方法 瀏覽:973
跑工地的常用方法 瀏覽:492
2x13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363
免洗噴霧使用方法 瀏覽:790
雙享號的使用方法 瀏覽:6
揮發甲醛用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60
鑒別純羊毛毛線和腈綸毛線的方法 瀏覽:83
腦梗搶救的最佳方法 瀏覽:904
多層板甲醛檢測方法 瀏覽:508
根管的預備方法有哪些 瀏覽:701
看花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244
視頻側方30公分5種方法 瀏覽:543
艾弗森訓練方法 瀏覽:686
常見的調面方法有哪些 瀏覽:949
win10主題儲存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
機房鋼化玻璃隔斷安裝方法 瀏覽:358
研究方法學習體會 瀏覽:602
葯物性皮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493
屁屁霜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