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前教育七大教法
一、使所有幼兒均能適應的原則 這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因為幼兒能否適應學前階段的教育,直接關繫到以後學校教育的成敗。因此,許多國家特別注意研究每個幼兒的家庭經濟情況、社會地位、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素養等因素對幼兒的影響,然後根據幼兒不同的經歷、素質、獨創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自然會提高每個幼兒對教育的適應性。
二、促進思維的原則 幼兒教育一方面要適應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幫助幼兒掌握越來越復雜的思維 方法。要多讓幼兒接觸實際,觀察事物,並加以集中、分類、比較。鼓勵幼兒經常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這是一種奠定思考方法基礎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發展的原則 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強加於人的。幼兒教育只能在幼兒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促使他們自願地得到發展。匯集各種知識、印象,在自己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這一活動過程是在成人指導下,靠幼兒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無法取代。因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
環境,以幫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許多國家址分重視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幼兒廣泛持久的興趣。這是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四、重視能力培養的原則 學前階段,應該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因而,教師不應該反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知識羅列上,而應該明白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注意力、感覺能力、知覺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
和審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來的原則 今天的幼兒教育不可能給予幼兒解決未來社會問題的答案。但是,必須考慮怎樣才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思考,發現並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
六、追求人格平衡發展的原則 追求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學前期是幼兒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許多國家提出「學前教育應為幼兒未來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礎,只有基礎牢固,人格才能得到均衡發展。」幼兒的個性是在社會團體中,依靠集體的力量得到發展的。心理學家瓦倫說:「幼兒的『自我』只有處在與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狀態下,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給予幼兒個人活動機會的同時,應給予他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並教給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方法。
一)幼兒為本
尊重幼兒權益,以幼兒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保教活動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二)師德為先
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為重
把學前教育理論與保教實踐相結合,突出保教實踐能力;研究幼兒,遵循幼兒成長規律,提升保教工作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四)終身學習
學習先進學前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2)學前教育學校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1、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具備《教師法》規定條件的人員均可向其單位或戶籍所在地的教師資格認定機構申請。
2、各級各類學校師范教育類專業應屆畢業生(不含成人教育畢業生),具備教師資格認定條件,在畢業前最後一學期,由學校學生部門按照教師資格認定機構規定時間統一辦理。
3、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教育類專業應屆畢業生,可在最後一個學期持學校出具的應屆生證明,按社會認定要求由個人在規定時間向教師資格認定機構申請。通過認定後,憑領證通知單和學校開具的能夠按期畢業的證明領取教師資格證書。
教師義務: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㈢ 學前教育教學有哪些方法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7日起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幼兒園應當配備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標準的玩具、教具和幼兒圖畫書,不得使用教科書。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此消息一出,議論紛紛。
孩子是不斷發展的個體,從小就接受教育。現在的家長普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好。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學的更多,學的更早。教育部的草案一出,家長們開始著急,著急自己家的孩子上小學後,要是學習跟不上怎麼辦?
現在孩子上培訓班已經是普遍現象,是不是上了培訓班就有用呢?為什麼明明做了這么多幼小銜接工作,孩子上小學還是會感到累?甚至有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開始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厭學、抑鬱等。還是那句話:「因為幼兒園小學化」。過渡幼小銜接非但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反而提前讓孩子感受到了學習的壓力。杜威說的:「學校教育必須與兒童現在的生活聯系起來。」
有這么一個案例:思思是一個三歲的寶寶,但是思思媽媽會讓思思握筆寫字,寫1、2、3、4、5之類的字。一天,媽媽也是照常讓思思進行握筆寫字,但是在思思握筆的時候,媽媽發現思思的握筆姿勢不對,媽媽就上前去說:「思思,握筆要這樣握,像媽媽一樣。」媽媽邊說邊示範,可是思思怎麼也握不好筆。案例中的這情情況,思思是個三歲的孩子,一般來說,54個月之前的寶寶不建議握細小生硬的筆寫字。因為54個月之前的寶寶小肌肉發育不完全,握筆是比較困難的。如果這時候讓寶寶握筆寫字,以後握筆錯誤的姿勢會改不過來,嚴重會導致手部發育畸形。更嚴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思思感受到的是枯燥的數學書寫,這樣的書寫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既不能產生有趣的作品,也不能用它為自己服務,有的只是旁人的態度:好或不好)。案例中的家長過於急切的想讓孩子學習寫字,很可能對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產生消極影響,作為家長,對於寶寶能力的發展要有耐心,多給孩子進行小肌肉鍛煉的游戲,等寶寶肌肉發展完全了再寫字也不遲。
杜威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他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准,就看他創造繼續生長的願望到什麼程度,看它為實現這份願望提供方法到什麼程度。」[ 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
㈣ 學前教育原理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你好
1.講授法: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採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精煉的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能更游刃有餘的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2.案例教學法: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對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審理和討論,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在課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了它的啟發性、實踐性,開發了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例如:王洪江老師的錄像課(學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就是利用這一教學法完成的。
3.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將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的演練,在模擬提煉、愉悅寬松的場景中達到教學目標,既鍛煉了學生的臨場應變、實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躍了教學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感染力。這種教學方法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經常應用,因現場教學模式要受到客觀條件的一些制約,因此,提高學生實踐教學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採用此種情景教學法。學生們通過親自參與環境的創設,開拓了視野,自覺增強了科學意識,提高了動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既滿足了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也體現了其方便、有效、經濟的特點,能充分滿足教學的需求。
4.討論法:在本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多處採用討論法,學生通過討論,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展開學習,讓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強調集體性任務,強調教師放權給學生。合作學習的關鍵在於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通過開展課堂討論,培養思維表達能力,讓學生多多參與,親自動手、親自操作、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5. 體驗學習教學法:「體驗學習」意味著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親歷過程並在過程中體驗知識和體驗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程並不是一個「教師傳授—學生聆聽」的傳遞活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真實情況是學生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