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師教學課題研究方法

教師教學課題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29 11:58:10

1. 課題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1.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對象的一種方法,這種研究方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4. 個案研究法

這是一種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方肆碰法,通過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形成過程, 對復雜情境中的現象進行深入探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5. 經驗總結法

教育經驗總結法無疑是開展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方法,利用經驗總結法,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提高經驗的理論水平,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發揮先進經驗應有的作用。

6.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是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現象進行描述,而不是對那些片面的、特殊的、不能反映總體咐賀面貌的現象,真正做到真實、客觀、准確地描述一個總體的特徵。常見類型主要有:現狀研究)、生態學研究、案例報告、個案研究、歷史資料分析研究等。

7.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基於觀察和試驗取得的大量事實、數據,利用統計推斷的理論和技術,並經過嚴格的經驗檢驗,而且引進數量模型,對社會現象進行數量分析的一種方法,其目的在於揭示各種社會現象的本質聯系。

2. 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

1、選擇課題的涉及范圍盡量小。
萬事開頭難,做課題選題真是個關鍵。一線老師做課題研究,有別於院校教育科研和教育科研部門的課題研究,課題的來源應以實踐為主,應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目的。在選題上,范圍宜小不宜大,大了不好辦,小些可以研究得更深入,避免浮光掠影,空洞無物。有個老師形象地說,我們的課題范圍,不能追求一公里大,一厘米深;要追求一厘米大,一公里深。這是有道理的。比如《中國基礎教育的研究》,作為教學一線的老師,那就無從著手;相比《小學生作文現狀的分析》,那對於小學語文老師來說就好做多了,因為范圍小,是我們乾的事,我們熟悉。

我曾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接受培訓,後期也要過課題研究這一關。開始我定的題目是《小學科學課中的素質教育》,因為那時素質教育正提的火熱。指導老師看了我的開題報告說:「太大了,這有你寫不完,說不清的事。你平時幹啥事,乾的事情里有什麼困難就做什麼研究!」老師的這個說法正是新課改提倡的「問題即課題」。我平時就覺得孩子上科學課興趣還是不足,就定了個《小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激發與維持》。范圍小多了,後來真的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教學一線的老師怎樣做課題研究?5個建議可供參考
2、盡可能廣泛地查閱資料。
課題定下了,就要廣泛地查閱資料。查閱資料,也叫檢閱文獻或文獻檢索,屬於課題論證的一部分。也就是通過查看別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看有沒有繼續研究的價值,一方面力圖借用別人的研究成果。因為,要盡量多的掌握與課題相關的信息,特別是國內外同行的相關研究。要對前人在這方面作的工作,已解決的問題,尚未解決的問題,他人採用的研究方法,已取得的科學性結論等,要盡量多作了解,要學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開展研究工作。

查閱資料的途徑有三類:去圖書館查閱;網路上查找;自己的教育和學習資料里查找。不管在那裡查找,使用或參考時不要圖新,要注重資料的權威性。道理很清楚,你參考或者引用的資料有權威,你的研究成果就容易有價值。

教學一線的老師怎樣做課題研究?5個建議可供參考
3、研究方案盡可能周全。
研究方案就是作實施計劃。一線老師做的課題,按參與人數可分為個人進行的課題和多人合作的課題;按是否有資助可分為有經費資助課題和無經費資助課題;按是否有教研部分督導可分有自發性課題和受管理性課題等等。因此,研究方案越周全,越容易被人理解,越容易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越容易得到有關領導的肯定,越容易得到經費資助。

具體內容,因課題而異。總之,就是向有關的人說清楚這個課題有條件做。一般包括:指導老師、課題申報人,合作夥伴、已有經費、研究地點、實驗設施、時間保障等。這些內容要表述得詳細具體,具有可操心性,還要有一定的彈性。

教學一線的老師怎樣做課題研究?5個建議可供參考
4、實施過程要發揮「教學一線」的優勢。
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就是指你是怎麼具體研究的。大家思想上一定要明白,做課題的重頭戲不是寫文章,而是做事情。做事情就必須有過程和方法。課題研究的方法一般有這幾個: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文獻法等。當然,根據研究的內容,所採用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但針對教師教育教學任務重、課題研究時間緊等現實,建議多採用觀察法和調查法。

觀察法和調查法的使用,實際還是一線教師做課題的優勢,因為我們天天和學生打交道,便於收集觀察的資料;我們有眾多的學生,便於做比較廣泛的調查。

3.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歡迎閱讀。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

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4.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 五、經驗總結法

5.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研究,研究是人們獲得真知的硬道理,想要明白一件事情就必須得通過研究,那怎麼研究呢,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1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4、教育實驗法:立足於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後學生科學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方案。

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

(5)教師教學課題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2

第一、資料文獻法

資料文獻法即是依託圖書館查閱相關的報刊及著作,利用網路,合理利用傳統教育的經典案例、成功做法和相關理論等。收集、檢索國內國際相關理論成果,為課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基礎。我們要借鑒現代教育理論,廣泛吸收各校先進經驗,在課題研究中,運用文獻研究法搜集、整理和運用國內外與本課題相關的論文、論述,使課題的研究能有較科學的定位和更高的層次,使課題成果更具普適性。如我們學校的文化課題、班主任課題、藝術教育課題、養成教育課題等,我們要准確收集信息、查閱文獻,參考、指導、把握課題研究的對象、內容、原則、方法。

第二、調查研究法

追蹤調查「養成教育」的心理、行為、能力表現、成績等發展狀況,為研究提供可靠依據。設計相關調查問卷,分類整理統計數據,在走訪專家進一步佐證的基礎上提煉觀點。例如我們運用調查研究法對教師在「問題生」轉化方面所採取的措施進行調查和分析,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為課題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針對「問題生」的學習習慣和日常行為習慣等對學生採取座談、問卷等手段進行調查。以作對比分析,從而改進我們的教育行為。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使轉化「問題生」的措施更有效。通過問卷調查,要包括: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政治背景、經濟狀況、對孩子的管理程度、學生心理需求及學生在家表現等。重點追蹤調查「問題生」的家庭狀況、心理、行為、能力表現等發展情況,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首先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後對其施加影響並跟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第三、個案分析法

個案研究法是針對學生個人狀況,逐一分析,找出前後差距,總結出養成教育的經驗。根據背景資料,採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針對現實生活中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提出具體有效的構建和實施學校德育建設的途徑和手段。我們將利用個案研究法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個案進行研究,以期尋找到具有高實效性的教育對策。在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要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後對其施加影響並跟蹤記錄,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要求兩點,一是對典型的學生個體,詳細地描述個案,反映其研究前後的發展變化情況,二是對於一堂典型的班會課、一個典型的實驗班,進行個案分析。針對課題中涉及的典型案例,綜合應用跟蹤法、追因法、分析法等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生活實際和教學信息載體中正反典型事例的作用。

第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全體參研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研究水平,總結經驗,提高學業成績,逐步轉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的不斷加深的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基本環節。行動研究是教師基於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共同合作進行的有系統的研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對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踐最佳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師應善於創設一種民主、和諧、輕松、自然的氛圍,用親切、和諧的態度,帶給學生勇氣和信心。

第五、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實質是實驗探索、提煉成果、理論創新、推廣成果。根據課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或全過程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問題生工作經驗與理論。我們將運用經驗總結法對已有經驗進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統地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找到可以運用和推介的規律性內容,依照實際提供的事實,研究相關現象和經驗,使從中得到的認識、體會,上升為教育理論和理性的教育觀念,並記錄每一階段的實驗成果。我們爭取做到在實踐中提升理論,在理論指導下完善實踐。

第六、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對某些學生各科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在不同時期(如期中、期末成績的比較)、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分析,切實調查學生在實驗的初始狀態及實驗各階段的情況和變化趨勢,認真比較,進行統計分析,看學生的變化是朝著實驗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還是事與願違,並及時調控。以揭示課堂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普遍規律。分析學生導致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出他們的「病根」,以便分析歸納總結轉化他們的方法。

第七、觀察記錄法

觀察記錄法主要觀察研究對象參與教學活動情況,了解其發展狀態。其核心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通過觀察來積累原始資料,並加以理性分析與研究。建立跟蹤記錄檔案,並作好記載,寫出研究個案。

第八、問卷測試法

主要應用問卷和測試兩種方法。通過小測驗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檢驗轉化成果,並將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測查、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對學習狀況、家庭教育現狀進行調查;探索帶有普遍性和傾向性問題,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

以上是課題研究的幾種基本方法,在課題研究中,要靈活採用。以行動研究、個案研究為主,輔之以文獻資料研究;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調查研究法與問卷測試法相結合;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共同完成課題的研究

6.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種,掌握好這些基本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的相關知識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

1、觀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學生,並做好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和攝影像的方法記錄下808天的孩子兒童心理)

2、調查法

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4、文獻法

對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法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揭示其異同,找出教育現象的普遍規律及主要對象的特殊規律,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或具體作法。

6、個案法

把個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查了解其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特點,並據此設計和實施相應措施,促進其發展變化,然後把對這些條件、措施與結果之間聯系的認識和結論推廣到一般上去。

7、統計法

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對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分析解釋和統計檢驗的原理和方法。

8、行動研究法

由社會情景的參與者,為提高對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某依賴的背景的理解,進行反省式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具體是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

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⑴提煉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⑷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課題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

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

(6)教師教學課題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實施課題研究

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2、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

7.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五、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八、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 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教師教學課題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頭痛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瀏覽:940
山東東營退休工資計算方法 瀏覽:810
腳穿鞋起紅色的泡了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9
微信里的消息提示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0
對病因不明的疾病用什麼研究方法 瀏覽:747
酒店投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7 瀏覽:683
二頭最好的鍛煉方法 瀏覽:905
小兒鼻炎有什麼好方法預防 瀏覽:940
如何快速賺錢方法都可以 瀏覽:882
elisa方法是什麼 瀏覽:177
電動車真空車胎安裝方法 瀏覽:901
調漂方法的講解視頻 瀏覽:809
積壓的文具商品用什麼方法處理 瀏覽:404
樓房循環泵安裝方法 瀏覽:206
給幼魚換水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565
腦囊蟲病常用的檢查方法 瀏覽:395
花土最佳搭配方法 瀏覽:469
火車中線測量方法 瀏覽:658
教頭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61
word批量插入圖片自動排版方法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