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邏輯方法

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邏輯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25 22:11:53

❶ 說說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統一和協調發展。掌握了這個有益學習人文社科科目和自然科學科目大神回答一下

現在世界各國對科學的理解大體上兩種:一是英美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應是具有高度的邏輯嚴密性的實證知識體系,它必須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1)具有盡可能的嚴密的邏輯性,最好是能公理化,其次是能運用數學模型,至少也要有一個能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2)能夠直接接受觀察和實驗的檢驗。二是德國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就是指一切體系化的知識。人們對事物進行系統的研究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不管它是否體現出像自然科學那樣的規律性,都應該屬於科學的范疇。
按照英美的理解,只有自然科學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社會科學勉強可以算科學,而人文方面則不能看成是科學。因此,英美等國把所有的學科分成為三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人文學只能是學問,是一門學科,不能稱之為科學。但按照德國的理解,則人文科學也應當屬於科學。德國人把所有科學只分為兩類: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顯然,這里的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
所謂人文科學,是指一些以人的內心活動、精神世界以及作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觀表達的文化傳統及其辯證關系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的學科體系,它是以人的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為學術研究主題的學科,它所研究的是一個精神與意義的世界。
人文科學是一門最古老的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最早的學問就是人文科學。古人把人類的各種學問都統一稱之為「智能之學」,或曰「哲學」,其實就是人文之學。
從人類科學史來看,人文科學早於社會科學,並曾經包容過社會科學,這種狀況至少延續了幾百年。
社會科學是一種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通常它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等。社會科學的形成遠遠遲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從具體時間來看,社會科學中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以經驗的方法對社會進行實證研究的學科都是從18世紀中後期才開始獨立出來,到19世紀才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系統的理論結構。社會科學的出現是歐洲社會大變革的產物,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是近代以來西方自然科學與技術變革興起與迅速發展的產物。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的,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對象的不同。人文科學研究的是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積淀下來的文化。人文科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物質財富或實用的技術,而在於為人類提供一個意義的世界,守護一個精神的家園,使人類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依歸。而社會科學研究的是「社會」,如果說人文科學是研究人的主觀世界和人類的精神文化的話,那麼社會科學關注的中心則是客觀的人類社會,它是外在於具體個人的。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人類社會進行研究,它們對經濟、政治、法律、社會進行分門別類的或整體的考察,對人類社會的結構、功能、機制、變遷、動因等等進行深入研究,目的在於獲得關於人類社會運行與發展的系統知識和理論,使人類能夠更好地、更有效率地管理社會。二是研究方法的不同。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義分析的方法,是一種解釋的方法,而社會科學則較多的引進了自然科學的方法,實證的方法。
但是,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密切聯系大大超過了它們之間的區別,而其根本原因在於它們的研究對象雖然能夠作某種程度的區分,但本質上卻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因為社會歸根到底是由人構成的,任何社會現象終究是通過人的社會行為或社會活動來表現的,離開了人,就談不上什麼社會,也不可能有什麼社會現象。人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物,它既不是簡單的生物體,也不是沒有生命的物理實體,人不僅具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是一個不斷追求自己理想和價值的個體,而且在他身上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承載著人類全部的價值與意義。因此,由這樣的「人」所組成的「社會」,以及由這樣的人所開展的各種社會活動,我們實際上是無法分清什麼是「人文」,什麼是「社會」的。正如著名學者讓·皮亞傑所說:「在人們通常所稱的『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顯而易見,社會現象取決於人的一切特徵,其中包括心理生理過程。反過來說,人文科學在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會性的。只有當人們能夠在人的身上分辯出哪些是屬於他生活的特定社會的東西,哪些是構成普遍人性的東西時,這種區分才有意義。」因此,盡管把人文社會科學區分為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在理論上是必需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相當困難。因為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界限在具體問題上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很多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界限在具體學科到底於人文科學還是屬於社會科學,歷來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著名的《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在「社會科學」條目中列舉了8個學科,即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指社會及文化人類學)、心理學(指社會心理學)、地理學(指社會及經濟地理學)、教育學(指學習與社會的關系、學校與社會制度的關系的研究領域)、歷史學(介於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學科)。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社會及人文科學研究中的主流》中則列舉了11個學科: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人口學、語言學、人類學、史學、藝術及藝術科學、法學、哲學。並認為前5種學科屬於社會科學,後6種屬於人文科學。這說明,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確實有某種難以割裂的內在聯系。例如,歷史學就是一門兼有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屬性的學科,從研究對象看,歷史學無疑屬於社會科學,但從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歷史學更屬於人文科學。再如法律學屬於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也長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從研究對象看法學同樣屬於社會科學,但從方法看它更接近人文科學。再如哲學是否屬於人文科學,心理學是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或者是自然科學等等,都是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正因為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關系如此難以區分,所以人們更經常地是把兩者合在一起,稱之為人文社會科學。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實證研究方法主要來自自然科學。由於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確定性,使人們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也能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的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數學方法被大量應用於經濟學,統計學被運用於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系統論、資訊理論等新興學科的方法也被大量運用於社會科學領域。使用數學方法進行定量研究被認為是一門科學具有更為完備形態的重要標志。因為客觀世界既包括自然現象,也包括人類社會,它們都有量的規定性。人類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資料,它們反映了社會現象中復雜的數量關系和結構,只有掌握了這些資料並運用數學工具加以分析,才可能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只有以大量數量資料為依據,才能真正從傳統的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使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從而使這門科學獲得更加完備的科學形態,使人們對社會現象的認識能夠更加精確。20世紀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越來越多。大量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與潮流。人文社會科學在收集、整理資料以及分析資料工作方面,之所以能夠擺脫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轉而大量使用數學方法,得力於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運用。計算機使人們從大量簡單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大量應用數學方法創造了條件。
數學模型在近年來也引起了社會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人們希望通過對社會有關實際問題的資料進行分析,找出一些社會現象在資料上的關系,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然後求解並對這種數學解作出理論上的解釋與評價。數學模型方法應用最多的是經濟學,例如經濟學中的投入—產出模型、最優化模型、經濟預測模型等等。這種數學模型方法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中也有相當的應用。甚至在人文科學中,這種數學模型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應用。例如,在史學中,由於史料記載的缺漏、不連貫和真偽混雜難辨,給運用一般的數學方法帶來了很大困難,於是,史學工作者引入灰色系統方法,利用分布在歷史不同時點上的白色資料,建立起時間連續的動態模型。
即使是在文學研究中,這種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的滲透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在文藝研究中,人們引進統計學的方法,研究作品中的人物關系、作家的語言風格等等。當然,對於文藝研究來說,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相對來說要困難一些。
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邏輯思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都是如此。只有掌握了邏輯分析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進行理論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社會作為人類相互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其內部各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結構與功能。所謂結構,是指事物的各種要素的內在聯系與組織方式;所謂功能,是指有特定結構的事物,在內部與外部的聯系與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作用和能力。功能和結構是對應的,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功能與結構又有互相制約的,一方面,事物的固有結構影響著、規定著這一事物功能的性質與水平,限制著它的范圍和大小,即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結構的改變也必然引起功能的改變,結構的有序化也促進了功能的有序化。例如,一個企業內部的不同管理結構和勞動組織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勞動生產效率,這種結構越是有序、合理和協調,生產狀況也就越是井然有序,功能也發揮得最好;反之,若結構是無序的,生產也一定混亂無序。另一方面,功能也制約、影響結構的變化。如企業技術更新能力的減弱,會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導致企業失敗、破產。
學科的深度分化、高度綜合與科學一體化。從學科本身來看,學科際溝通與範式轉換表現為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深度分化、高度綜合和科學一體化發展。
學科分化,是指某門學科發展成若干相互聯系而又相互獨立的分支學科,它既是人類科學認識運動由粗略到細致、由淺入深的體現,又是新分支學科產生的重要形式。學科分化有兩種方式:一是「深層局部對象研究的分化」,即對原學科研究對象進行深入一個層次的研究,建立若干分支學科,分別研究深層的不同研究對象;二是「同層側面研究的分化」,即在同一層次的領域內,各個方面內容分別開來作為不同的獨立研究對象,對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而形成若干新的分支學科。人文社會科學之所以出現學科分化,主要是由於人文社會世界的層次和運動具有無限的多樣性。每一層次和每一運動形式都各有其獨特的性質,這種特殊性為學科分化提供了客觀依據。
學科綜合,是指兩門或兩門以上獨立的學科,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而形成一門具有新的規范的新興學科。學科綜合是從若干方面的局部性認識發展成為某一特定的新的、整體性的認識,是對研究對象的不同特性、不同功能、不同關系進行整體的綜合的研究。因此,它不是各專門學科知識的簡單的機械的累積和疊加,而是多種學科知識結合的結果,是新的科學規范的創生。現代學科的綜合,主要表現為包括邊緣學科、橫斷學科、綜合學科在內的交叉學科的不斷涌現,它具有多種形式:有相鄰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有遠緣學科之間的交叉;在同一層次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有數門學科之間的交叉;有傳統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有傳統學科與交叉學科之間的交叉;有人文社會科學內部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有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等。學科交叉的方法主要包括移植法、雜交法、提升法、橫斷法、綜合法;移植法是把某一門學科的范疇、原理、方法移植到另一門學科,如將哲學中的矛盾分析法移植到社會學、政治學、軍事學等學科;雜交法是由兩門學科的研究領域互相融合而產生獨立於母學科的學科,如經濟學與倫理學的雜交形成經濟倫理學;提升法是用高一層次的學科理論研究某一學科而產生的新學科,如用哲學研究科學,產生科學哲學;橫斷法是通過概括不同領域中一類現象的規律,而產生橫跨幾個領域的橫斷學科,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綜合法是運用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對象或領域而產生的綜合學科,如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等。
學科分化與綜合是互為前提、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在現代,各具體科學愈益呈現出匯流之勢,不僅存在著從自然科學奔向人文社會科學的潮流,而且也存在著人文社會科學奔向自然科學的潮流,這兩股潮流已經匯合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強大潮流。這不僅表現在上文所述及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范疇、原理、方法的相互滲透,而且表現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涌現出一系列綜合學科,已出現的環境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海洋科學、生態科學、空間科學、思維科學、行為科學等都是體現了這種綜合的高度綜合性的學科。它們以自然界和人文社會世界中一定的客體為對象,利用多種學科的范疇、理論和方法,從各種不同側面研究某些復雜的課題或某類現象。如環境科學就是以研究如何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質量為目的的綜合性學科。由於環境本身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客體,因此,研究環境不僅涉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醫學的知識以及各種工程技術方法,同時,還涉及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人口學、教育學等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此外,這種匯流還表現為:技術、生產與管理成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匯流的結合點,系統科學成為溝通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橋梁等。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匯流發展的趨勢,是具有必然性的:一方面,客觀世界運動形式的可微分性,使人們有可能按照研究對象的性質、特徵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另一方面,客觀世界本身的普遍聯系和物質統一性構成了科學知識整體統一的牢固基礎。自然現象與人文社會現象雖有差異,但畢竟又具有共同的基礎和規律。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對這種統一性的認識程度將不斷加深,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也將更為密切。我們認為,科學匯流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科溝通和科學範式轉換的過程;科學的統一性與各門具體科學的愈益顯著的匯流趨勢,為人們加強學科際溝通、促進範式轉換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而且必須加以重視的合理思路。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綜合化、一體化,並不是說兩者可以直接等同和差別消失,更不是說各門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都向某一門具體科學看齊、靠攏乃至歸並,而是指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整體系統性的增強、互通融合性的遞進和協調有序性的提高,在其實質上是一種豐富差異性的協同和復雜多樣性的統一。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交融和滲透,決不是某些人的主觀臆斷,而是物質運動規律、社會發展需要和科學研究能力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其發生發展的最為深刻的根源、基礎和本體論前提,就在於現實的多樣性和世界物質的統一性。所謂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一為自然,一為人類社會,它們作為一種精神形態的知識體系,不過是對自然與社會客體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在古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是統一的,那是在一種很低的水平上的直接同一,那時的哲學包含了所有的科學知識,科學家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於一身。亞里士多德既研究哲學以及政治、歷史、倫理、邏輯等人文社會科學,也研究物理、天文、氣象、生物等自然科學。到了15世紀下半葉,隨著生產的發展,自然科學也逐漸發達起來。於是,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學科誕生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也逐漸分離,成了兩大門類。到了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又出現了相互結合的趨勢。而在今天,不僅存在著從自然科學奔向人文社會科學的潮流,同時也存在著從人文社會科學奔向自然科學的潮流,這兩股潮流已經匯合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強大潮流了。正所謂「萬法歸宗」,「萬法」(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方法)既源於「宗」,必將歸於「宗」,這個「宗」就是具有精神與物質兩態的宇宙。「宗教」就是對宇宙之神的探索和信仰。
人文社會科學的源頭是「存在」,甚至可以說人類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在探尋「存在的意義」,對於科學家、神學家、哲學家而言,他們探索的是宇宙的本原是什麼及其意義,而普通民眾則時刻在追尋「人生存的意義」,兩者探求的層次差異很大,即「人的存在」永遠服從於「宇宙的存在」、「神的存在」,只有宇宙之神才能賦予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如果人類沒有終極意義,那我們的存在,我們追求的一切價值物,都將失去意義。
人文社會科學不僅是一種可以實證的知識體系、科學體系、文化體系,而且是一種非物化的思想體系、理想體系、價值體系和道德體系。
宇宙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是未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主體。
如果拋開以人類為中心的狹隘思維方式,就會發現人類社會也是一種自然。現代自然科學早已證實,自然界中的蟻群、獅群、猴群都有它們自己的社會結構、長幼尊卑,有明確的社會分工。為什麼研究人類社會屬於社會科學,而研究蟻類、猴類社會卻屬於自然科學?
人文科學以研究「人腦程序」為主,社會科學以研究「社會程序」為主,當然兩者研究領域、內容及適用范圍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緊不可分,因為人類社會本質上是由人腦指揮建立的,而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又反作用於人腦,兩者形成極其復雜的相互作用。在社會科學出現之前,人文科學兼有研究「社會程序」之責。人腦程序、社會程序必須順應宇宙程序,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必須與自然科學緊密融合,採用大量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最終得到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真理。如地球生態環境是運行宇宙程序的結果,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必須與之相協調,不然必將使地球環境惡化,直至地球生態系統崩潰,人類失去生存家園。又如,一群人主觀地希望乘坐的一輛大客車能駛完1000公里的路程,而實際上汽車油量只夠行駛600公里。這群人在討論決策的過程使用了「人腦程序」、「社會程序」,而汽油燃燒能及其在發動機中的能量轉化率卻是固定的「宇宙程序」,為當時的科技水平所限定,因此,這群人的「人腦程序」、「社會程序」沒有順應「宇宙程序」,他們是無法到達目的地的。這群人可以引申為全人類。
眾說紛紜就是迷惑的表現。由於方法的不同,自然科學領域的爭論就很少,並且最終能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而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科學中的哲學一直是學派林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很多問題已爭論了幾千年,還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人類社會無所不在的迷茫性可見一斑。因此必須借用自然科學成果及其方法將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精確定位,然後將它們盡量簡化,各個學科最終可以簡化成1-10個詞,並以這些「單詞」為模塊,綜合人類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將這些模塊按主次重輕、遠近長短在多維時空中進行組合,就能得到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唯一真理體系,這就象大分子結構一樣,用周邊的原子(相當於學科模塊)力場給當中那個原子精確定位。人類社會的秩序就象分子秩序一樣,也能精確定位,只要排除偏見和某些人的私慾,以公正、客觀態度研究它們。
筆者在本文中也秉承「簡化、精確」原則,使要義盡量簡明、精闢。筆者的「簡化」之舉正是針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之弊。
筆者所稱的「統一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是使兩者在宏觀上、整體上實現統一,找到了它們共同的源頭及它們在終極目標上的統一,並指出了兩者相互融合、一體化的趨勢,但它們彼此的個性是永遠存在的。

❷ 社會研究方法有哪些

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
2、實驗研究。
3、實地研究。
4、文獻研究。
研究方法論有兩種:
1、實證主義。
2、人文主義。

其它的描述就是對社會現象或事物的狀況、過程和特徵進行客觀的說明,做出是什麼的回答。而解釋是指在對研究對象的過程、原因等做出分析。即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預測是對研究對象未來發展狀態的預期。

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搜集資料、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進行訪談、如何進行調查、如何匯集資料、如何分析資料、如何處理數據等等一系列想方設法來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❸ 人文社科類的研究分析方法

人文科學類研究分析方法主要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
人文科學原指同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有別於中世紀教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後來幾經演變,其狹義指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人文科學關注的中心、研究對象主要是人自身,是關於人的精神、文化、價值、觀念的問題。
供參考。

❹ 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一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相同之處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研究方法的相同之處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討論由人類思維中某些共同規律所決定的兩大領域學者所共同使用的方法,包括邏輯方法和非邏輯方法兩大類;二是討論同人文社會科學家在研究方法上向自然科學靠攏這一傾向相伴隨的研究方法,包括數學方法和實驗方法。
第一,自然科學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所共用的邏輯方法。
第二,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社會科學家所共用的非邏輯方法。長
第三,同人文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向自然科學靠攏趨向相聯系的數學方法。何
第四,表現為人文社會科學向自然科學靠攏傾向的實驗方法。實驗
二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差異
由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各自面對著不同的研究對象,這就造成了這兩大不同門類的科學各自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反映研究對象的客觀性上存在著差別。
第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是否擁有共同的範式這一點上存在著差別.
第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各自研究結論的可檢驗性上存在著差異。

❺ 比較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和批判主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

人文社會學理論有三種方法論取向,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和批判主義,它們共同形成了社會學三大理論傳統。三者之間既有相通處,也有許多不同點。
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各自的研究對象、邏輯起點、研究特徵以及對社會學定義的著重點等方面,下面具體闡述之:
實證主義:實證主義是以孔德、斯賓塞等社會學創始者為代表,並經古典社會學的代表人物塗爾干發展後日趨成熟,他們認為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之間並無本質的區別,它們遵循著同樣的方法論准則,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說明。社會學這門學科只有在認識到把社會事實當作實在的物來研究時才能誕生。因此,在方法論取向上,社會科學應以自然科學為標准模式,建立統一的知識體系,並由此開創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研究傳統,且在很長時期里成為社會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主流。
從研究特徵來看,實證主義社會學對「科學建構」的強調依賴於把自然科學作為社會理論構造的模式,認為科學的目的就在於對現象的因果性做出說明,並在此基礎上對現象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測。由於對自然科學這種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極端追求,許多社會學研究就一直是以數學和統計學為取向的,特別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並在研究方法上盡量使研究的程序與結果合乎自然科學研究的准則——研究程序的「可重復性」和研究結果的「可驗證性」。
人文主義:社會學研究的另一種理論取向以韋伯等古典社會學家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現象有其獨特的性質和規律,絕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科學,而應確立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在他們看來,社會學是一門科學,其意圖在於對社會行動進行詮釋性的理解,並從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釋。因此,韋伯將社會學的任務規定為試圖對社會行動做出解釋性理解,並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會學研究傳統。
在這種傳統的影響下,人文或理解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則是導致人們行動的內在意義,它強調人類行為中那種使人類能唯一進入創造性領域的性質,認為人們應該從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發,研究人類對社會現象做出的解釋以及賦予它們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還原於自然規律的水平。因為在他們這里,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目的在於「理解」而非「說明」。這就是說,社會學研究應該立足於微觀層面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試圖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出現的原因。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多元化的,個人立足於自己實際情況來理性的決定自己的行為。
批判主義: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第三種理論取向則是由馬克思開創的批判主義社會學研究傳統,它認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的主要任務和作用就在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性檢視,其基本特徵就是不斷強調社會學理論批判的、革命的性質,強調理論和理論家在改造、變革現實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反對那種旨在維護、修補現存社會結構的單純解釋性的「科學」研究和把現代工業社會的既定現實當作合法的做法。批判主義理論家們主張以辯證的「總體分析」方法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即將社會現象置於社會的與歷史的總體過程中,從它們在社會的與歷史的總體過程當中所具有的地位與作用來確定它們的性質、意義,來考察它們的產生、變化和發展。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說,批判主義社會學傳統強調社會學研究的「批判」和「解放」功能,認為衡量研究質量的標准不是證實,也不是證偽,而是消除參與者無知和誤解的能力,主張對一切現實應持有批判性,通過對「社會」的批判來推動知識的反思性發展,以引導社會秩序的建立。這就是說,持批判主義理論取向的社會學家在對社會的研究上採取了兩方面的態度,一方面是在研究途徑上採用客觀的態度來認識自然界,一方面則是在研究目的上採用一種主觀的態度來批判和改造自然界。從前一個方面來說,批判主義要求對客觀社會有一種客觀性的認識,其最終目的是了解其中的深層矛盾所在;從後一方面來說,批判主義又要求對現實社會採取一種審視、批評、修正的態度,通過對這種內在的深層矛盾的了解來人為的解決這一矛盾,來達到改造現實社會的目的。
相同點:這三種社會學研究傳統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解釋與研究不同現象時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而且相互之間也並不是沒有絲毫共同點的,它們也有表現出一致的地方,如都注重在自然情景而不是人為的實驗情景下進行研究,都強調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的探究,而不是對其中的一些孤立變數進行調查。從思維源泉上來看,它們仍然都停留在傳統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束縛之中,採取的均是主觀(體)同客觀(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當然,這種研究上的共同點也是十分有限的,其分歧依然十分明顯。

❻ 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則 (1) 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 又是其方法論。 在此 基礎上, 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分析方法、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認識與評價方法、世界歷史的研究 方法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和歷史一致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 綜合的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方法、歷史合力的研究方 法、 「人本」和「物本」相統一的方法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 創造性的開放體系, 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 馬 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 (2) 基本原則 貫徹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的基本原則包括如下幾點: 第一,客觀性原則。按照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這是任何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首要前提。 盡管我們永遠不可能把握純而又純的社會客體, 但 是,客觀性的要求卻是絕對必要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就要 求我們始終堅持認識論的實踐標准, 歷史觀的生產力標准和價值觀的人民主義標 准(以人為本的) 第二, 主體型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 一要注重從主體的緯度去觀察社會客體; 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 三要注重堅持群眾史觀, 反對英雄史 觀。 第三,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實質上是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要求我們從系 統的觀點來觀察人與自然的關系,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系統性原則要求 我們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個人於社會的關系, 堅持集體主義精神。 系統性原則要 求我們關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樹立全局性的觀念。 第四,具體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這是因為,真 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離開了 一定的時空條件,我們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五,發展性原則。這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 反對用靜止和孤立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 在認識社會現象的時候, 要善於從 合理性中發現不合理性,從不合理性中發現合理性。 「辯證法要本質上是批判的 和革命的」 ,批判性是發展性原則的必然要求。 二、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社會科學方法論既有同於其它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方面, 又有別於其它方法 的方面, 社會科學方法論既要遵循一般社會科學研究的原則, 又要有適合於自身 特殊性的原則。 探討社會科學方法論及其原則, 必須搞清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的 意義和作用。 (一) ,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的意義和作用 方法論原則是哲學世界觀對具體研究方法發揮指導作用的中介環節, 是方法 論的基礎,主線與標志,它制約、支配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影響和 決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選擇和運用,制約研究態度、步驟和研究成果。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 在研討、 闡述科學認識方 法時,側重於對方法論作哲學分析,側重於方法的理論基礎,它是一門理論性很 強的學科,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科學體系中,方法論原則則佔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是哲學世界觀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發揮指導作 用的中介。 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 這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這種一致性主要體現在: (1) 任何科學方法歸根結底都為一定的哲學世界觀所決定。 (2)方法論支持、影響 甚至改變著一定的世界觀。 (3)哲學世界觀終究要轉化為一定的方法論。 世界觀與方法論在意義上也有一定差別。首先,兩者的對象范圍是不同的, 哲學世界觀的范圍是包括自然、 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整個世界; 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是方法,只限於研究方法這個范圍。其次,哲學世界觀對於人的實踐活動的指導 是間接的,作為方法論研究對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規范、章程、條例、准則甚至 律令等相對確定的形式存在著的, 並且方法論還規定了方法的性質、 特點、 作用、 適用范圍、有機聯系等等,這就使得方法論知識具有直接操作性,人們可以直接 利用它們去指導自己的認識活動、研究活動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 哲學世界觀往往是一種理論形態, 表現為一定的理論體系和理論觀點, 它要 轉化為方法論, 對人們的實踐活動發生指導作用, 往往要通過一系列的中介環節。 方法論原則就是哲學世界觀和實際應用的研究方法之間的中間層次, 是哲學方法 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發揮指導作用的中介環節。 這樣, 方法論 原則就具有了雙重特點:一方面,它不是純粹的理論,它簡單明了、清楚明白, 具有某種准則、律令、模式的形式,帶有很大的指令性,操作性;但是,另一方 面,它又為一定的理論體系所支撐,是一定的理論體系的濃縮化、結晶化,因此 它並不等於一套具體而細微的操作技術, 不去管人們具體實踐的操作細節, 而是 管整個行動方案,管大致的研究思路。 在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中,必須首先明確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 承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認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特 別是其唯物史觀, 為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導。 把唯物主義歷史觀 基本原理用以指導人們的社會科學研究活動, 會派生出一些一般的社會科學研究 的方法論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憑借這些原則來實現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 導。 第二,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制約、支配著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 首先, 方法論原則制約、 支配著研究課題的選擇, 遵循不同方法論原則的人, 有其自己考慮問題的特定的角度, 因而在選擇研究課題時, 就會表現出一定的甚 至是極大的差異,例如,信奉「證實原則」或「證偽原則」的研究者們,會自然 而然地把那些既不能證實也不能 證偽的形而上學問題、神話、占星術、宗教和偽科學問題排除在自己的研究 視野之外。 其次,方法論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制約著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研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例如,湯因比按照「文明社會可比性原則」 ,在研究文 明史的過程中,就注重運用比較研究法,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克服歷史的狹隘性, 把所研究的個別事物納入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中, 從而為更好的綜合創造前提, 並 且, 這種研究方法還有助於揭示歷史規律的同異, 為深入探求歷史現象的本質及 其規律創造條件。 再次,方法論原則還影響、制約著研究途徑、研究步驟、研究態度等等 因素。例如,波普所描繪的科學進化的邏輯,也就是他認為的個別科學家進行科 學探索的邏輯。波普所要求的研究態度是:大膽地猜測,無情地批判、進攻、創 造,充分宏揚主體的能動性。 以上表明, 方法論原則是科學世界觀與具體的研究方法之間的中介。 它 影響、制約、支配著科學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

❼ 人文社會科學的三種一般方法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系

(1)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三種

一般方法

是指:
理性批判與情感激發的統一、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統一、
直覺領悟與技術分析的統一.

(2)
理性批判與情感激發的統一觀,
合理體現了認識論的發展成果,不僅在研究行為上反映了人類哲學理
論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實現了從認識論到方法論的過渡.人要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賴科學
認識,發展自己調控自然的現實力量,又要依賴文學藝術等認識形式,調節人的精神世界,豐富人的活動,
藉助於情感激發使人得到全面發展.

(3)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統一觀體現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活力所在,
使這些學科的工作者比之於他們的前
輩,
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價值的突破.
它們的關系是:
對特定對象的認識往往是從初步的定性研究開始的,
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定量研究則是對定性研蠢讓究的深化和細做檔銷化.兩者循環交替,不斷把主體對對象
的認識引向深入.

(4)
直覺領悟與技術分析的統一觀在方法上對人類智能的兩極給予了同樣的重視.
科學家常常能憑借卓越
的直覺能力,在混亂純游復雜的事實材料面前,敏銳地覺察到某一類現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義,預見到將
來在這方面可以產生重大的科學發現或科學成果.這樣由直覺作出的大膽預言,常常決定了某一領域科學
研究的發展戰略.同時,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學的分析技術進行預測和研究,該研究領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❽ 人文科學研究有哪些具體技術和分析方法

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類社會 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真理性探索,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實踐的依賴,具體體現為社會實踐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促進和制約兩個方面。
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系統性科學,是科學地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模型科學。通常指研究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一個以社會客體為對象,包括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龐大知識體系。
區別之一是研究對象。人文科學,顧名思義是對「人」的研究。是對人類的文化遺產進行學習和研究,探求人的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探究的主體是人和人的精神、文化、心理等。是對人和客觀事實的辯證關系進行學習研究。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人類社會和「人」的差別是很大的哦。不能理解想想我們個人和我們國家政黨之類的區別)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發展方向,組織形式等進行分析研究。像政治學、法學、經濟學都是社會科學。
區別之二是研究方法。對於人文科學,主要是意義的解釋和精神心靈的感悟,而社會科學與客觀事實的聯系就較大了。

閱讀全文

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邏輯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開機密碼從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8
餐墊套裝鉤針編織方法視頻 瀏覽:150
火影忍者手游快速得忍者方法 瀏覽:947
排卵監測方法有哪些 瀏覽:741
採用專一抗體檢測的方法 瀏覽:788
狗偽狂犬病的治療方法 瀏覽:183
兒童的燒傷面積計算方法 瀏覽:328
滿堂腳手架扣件計算方法 瀏覽:692
大苗多肉的種植方法 瀏覽:980
哺乳下奶的正確方法 瀏覽:812
羽毛球穿線方法及視頻 瀏覽:971
水電開槽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824
我知道了微信的方法是怎麼寫 瀏覽:223
手剎調整的正確方法 瀏覽:771
抖音零基礎快速漲粉方法 瀏覽:321
工作方法簡單粗糙的原因分析 瀏覽:983
橢圓周長下料最簡單方法 瀏覽:809
遊人容量的計算方法 瀏覽:45
怎麼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奧特曼卡冊 瀏覽:860
電火花檢漏儀使用方法 瀏覽: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