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述西歐中世紀教育的基本性質和主要特徵
基本性質:與中世紀的社會性質相一致,中世紀的教育具有十分明顯的封建等級性。
主要特徵:中世紀也有著自己在文化教育上的創造,其中很多已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中世紀大學是近代西方大學的直接淵源。
中世紀前半期,教育機關被教會壟斷,世俗教育被扼殺,學校附設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養僧侶及為宗教服務的專門人才。同時,也向群眾宣傳宗教,培養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僧侶教育與教民教育成為教育的主體。
(1)西方教學方法的發展與特點擴展閱讀:
教學內容主要是神學。文法、修辭、倫理、算術、音樂、幾何、天文等科目也都貫穿了宗教精神。教學方法採取注入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但信勿疑。學校管理奉行禁慾主義,以殘酷的體罰壓制學生。由封建主控制的宮廷學校則招收皇親貴族子弟,培養治術人才。
9世紀末—12世紀,封建貴族重視騎士教育,以加強維護封建制度的武裝力量。這種教育無專設機構, 不重視文化知識教育,只是把低級貴族子弟送到高一級貴族的宮邸充當侍童或侍從。
引言:國外教育形式有它的優點的,它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很多不一樣的知識,也可以了解一些高科技的知識。而且國外教育也重視,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興趣,從而進行更好的培養。所以國外的教育還是有它的優點在的,可以讓孩子學習變得非常輕松,也緩解了很多壓力。
在我們國家大學畢業是相對簡單的事情,而在歐美國家以及外國的一些發達國家,他們上大學很輕松,但大學畢業並沒有那麼輕松。因為他們的課程都很生動,而且比較有探索性,教授課的時候也注重實踐能力。所以他們上學相當於畢業更容易。
3. 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回味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教育的特點:
1、從教學內容上說,更重視能力、情感方面的教學;
2、從教學方式上說,更重視師生互動、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3、從教學目標上說,更重視學生個人綜合素養的培養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活動能力的獲得。
拓展資料: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方「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對所有兒童一律實行義務免費公共教育,以確保消滅文化或知識的壟斷,消滅教育的種種特權。在最初的表述中,這只能是一種由各種公共機構所辦的教育。當時所以這樣提,是防止工人階級惡劣的生活條件阻礙兒童的全面發展。後來,明確地提出了其它目標,比如必須削弱家庭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必須根據平等的條件來培養兒童,必須利用社會化的群體力量。無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實驗,從馬卡連柯學校到古巴的學校,都是按照社會的方案來進行的。
教育與物質生產相結合(或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把智育、體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這里所包括的目標,既不是進行較好的職業訓練,也不是反復灌輸職業道德,而是通過確保人人充分了解生產過程來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觀念與實踐之間的歷史形成的差距。這一原則在理論上的正確性雖然為人們所廣泛承認,但其實際運用卻提出了許多問題(許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獲得成功的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在科學技術迅速變革的條件下,尤其如此。
教育必須確保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科學與生產的重新結合,人能成為完全意義上的生產者。在這一基礎之上,所有的人無論男女,其潛力都能得到施展。這樣將出現一個能夠滿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個人在消費、娛樂、文化的創造和享受、社會生活的參與、人際交往以及自我實現(自身創造)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施展才能。這一目標的實現,特別需要改變社會分工,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迄今僅處於開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