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傳播學比較公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調查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個案研究四個維度。
調查研究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並收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是文獻研究的一種類型,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
控制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人為地設計一個特定的、非自然狀態的環境,在研究者控制下進行測驗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價值在於深入全面地佔有研究對象的資料,可以提供許多材料與見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礎使用,由後續研究得出一般結論。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c6c59f0100zwyl.html
㈡ 傳播的基本過程
傳播的基本過程
傳播的基本過程,傳播過程,傳播學名詞,指的是具備傳播活動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過程。研究它所用的最常見的視角分別是歷時性考察和共時性考察。下面是傳播的基本過程。
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具有明顯的過程性和系統性
一、傳播過程中的構成要素
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傳播者,信源。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與他人的人。
2、受傳者,信宿。訊息的接收者和反應者,傳播者的作用對象。可以過反饋來影響傳播者。
3、訊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
4、媒介。又稱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
5、反饋。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
用。獲得反饋訊息是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發出反饋訊息時受傳者能動性的體現。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
二、幾種主要的傳播過程模式
模式:科學研究中以圖形或程式的方式闡釋對象事物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的雙重性質:
1、模式與現實具有對應關系,但不是對現實事物的單純描述,而具有某種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質。
2、模式與一定的理論相對應,又不等於理論本身,而是對理論的一種解釋或素描,一種理論可以有多種模式與之相對應。
(一)、傳播過程的直線模式
H.拉斯韋爾《 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韋爾程式」的過程模式。首次提出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誰,說了什麼,過什麼渠道,向誰說,有什麼效果)
意義:這個模式第一次將傳播活動明確表述為由五個環節和要素構成的過程,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點。後來大眾傳播的五大領域: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著拉斯韋爾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缺陷:屬於單向直線模式,沒有提供反饋渠道,沒有揭示人類社會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
香農––韋弗模式/傳播過程的數學模式:《傳播的數學理論》
信源、訊息、發射器、信號、造源、接收到的信號、接收器、訊息、信宿。 描述電子通信過程。
信源發出訊息,再由發射器將訊息轉為可以傳送的信號,經過傳輸,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訊息,將之傳遞給信宿。這個過程中,訊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擾,產生某些衰減或失真。
意義:導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傳播不是在封閉的真空中進行的,過程內外的各種障礙因素會形成對訊息的干擾。對一些技術和設備環節的分析,提高了傳播學者對信息科技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的認識,為以文理結合的方法考察傳播過程打下了基礎。
缺陷:描述的是電子通信過程,直線單向過程。缺少反饋環節。 互動是社會傳播的本質特徵。
(二)、傳播過程的循環和互動模式
直線模式的缺陷:
1、容易把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關系和作用固定化。 2、缺乏反饋的要素或環節,不能體現人類傳播的互動性質。
奧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環模式:1、沒有傳播者和受傳者的概念,傳播雙方都作為傳播行為的主體。
2、模式重點不在於分析傳播渠道中的各種環節,在於解析傳播雙方的角色功能。參加傳播過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階段都依次扮演著解碼者 (執行接收和符號解讀功能)、解釋者(執行解釋意義功能)和編碼者(執行符號化和傳達功能)的角色,並相互交替著這些角色。
強調了社會傳播的互動性,把傳播雙方都看作是傳播行為的主體。
缺陷:1、把傳播雙方放在完全對等或平等的關系中,與現實情況不符。
2、能夠體現人際傳播特別是面對面傳播的特點,卻不能適用於大眾傳播的過程。
施拉姆的大眾傳播模式:構成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眾傳媒與受眾,兩者之間存在著傳達與反饋的關系。作為傳播者的大眾傳媒與一定的信源相連接,又過大量復制的訊息與作為傳播對象的受眾相聯系。受眾是個人的集合體,這些個人又分屬於各自的社會群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都保持著特定的傳播關系。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相互連結性和交織性,初步具有了系統模式的特點。
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在香農––韋弗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克服了前者單向直線的缺點,明確補充了反饋的要素、環節和渠道,使傳播過程更符合人類傳播互動的特點。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認為噪音不僅對訊息而且對傳達和反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或要素都會發生影響。這個模式的適用范圍也比較普遍,包括大眾傳播在內的各種類型的社會傳播過程,都可以過這個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說明。
這個模式也沒有超出從過程本身或從過程內部來說明過程的范疇。
三、傳播過程的特點:
1、傳播過程具有動態性。形式上體現為有意義的符號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動,實質上則是傳播者與受傳者的意義或精神內容的雙向互動。
2、傳播過程具有序列性。傳播過程中各環節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後次序,按照訊息的流向依次執行功能。
3、傳播過程具有結構性。傳播過程的結構即過程中各要素、各環節之間相互關系的總體。各環節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層結構。
傳播是如何進行的?
●定義
傳播的基本過程是指具備傳播活動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過程。
●構成要素
(1)傳播者(信源)
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於他人的人,既可能是個體,也可能是群體或組織。
(2)受傳者(信宿)
訊息的接收者和反饋者,受傳者並不是被動的,他可以通過反饋活動來影響傳播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或群體,受傳者和傳播者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角色,在一般的傳播過程中,這兩種能夠發生角色的轉換或交替。
(3)訊息(message)
指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構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在中文裡訊息也被翻譯成消息,文告等。信息包括訊息,但並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訊息。廣義信息中自然界的能量交換、物質交換,廣義信息包括一般和狹義信息。
(4)媒介
指傳播的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
(5)反饋
受傳者收到訊息之後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其速度和質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質有所不同,但它總是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每一個具體的傳播過程都是由傳播者、傳播內容、訊息載體、媒介渠道、傳播技巧、傳播對象等要素和環節構成的,每一要素或環節都會對傳播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傳播效果實際上是作為這些環節和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體現出來的。因此,考察具體過程的傳播效果,應留意以下一些環節和要素:
(1)傳播主體與傳播效果——考察傳播者(包括媒體組織和傳播工作者)的性質,他們在信息的採集、篩選、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傳播者的信譽度與權威性等對效果的影響。
(2)傳播內容與傳播效果——考察內容的主題、觀點、價值取向等信息內在因素與傳播效果的關聯。文本分析是考察信息內容之效果的一種基本方法。
(3)訊息載體與傳播效果——訊息是通過語言、文字、音聲、圖形、畫面、影像等載體傳遞的。考察這些訊息載體或象徵符號的意謂、功能和效果的特性,是這個領域的主要內容。
(4)傳播技巧與傳播效果——傳播技巧指的是喚起受傳者注目、引起他們的特定心理和行動的反應,從而實現說服或宣傳之預期目的的策略方法,包括內容提示法、說理法、訴求法等,這些研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5)傳播對象與傳播效果——受傳者並不是完全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受傳者的屬性對傳播效果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受傳者的屬性既包括性格、興趣、關心等個人屬性,也包括他們的人際傳播網路、群體歸屬關系等社會屬性。這些個人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對傳播效果具有重要影響。
㈢ 簡述漂流因子的涵義,並據此分析強化質量傳遞過程有哪些方法
漂流因子(drift factor)指的是反映了總體流動對傳質速率的影響,其值為總體流動使傳質速率較單純分子擴散增大的倍數。
質量傳遞:是物質在介質中因化學勢差的作用發生由化學勢高的部位向化學勢低的部位遷移的過程,與動量傳遞、熱量傳遞並列為三種傳遞過程。質量傳遞可以在一相內進行,也可能在相際進行。化學勢的差異可由濃度、溫度、壓力和外加電場所引起。質量傳遞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質量傳遞有分子擴散和對流擴散兩種方式。分子擴散由分子熱運動造成;只要存在濃度差,就能夠在一切物系中發生。對流擴散由流體微團的宏觀運動所引起,僅發生在流動的流體中。
質量傳遞的中心問題是確定濃度分布和傳質速率。濃度分布可在已知速度分布的基礎上,通過對流擴散方程解出。傳質速率又稱質量通量,是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傳質面積所傳遞的質量。求取濃度分布可作為確定質量通量的基礎。在對流擴散的研究和計算中,常將傳質速率表述為傳質分系數與傳質推動力(濃度差)的乘積,於是確定傳質分系數成了質量傳遞的計算和研究中的關鍵問題。
質量傳遞的研究方法與熱量傳遞的研究方法頗為相似;但熱量傳遞過程中所傳遞的只是熱量,而在質量傳遞時,物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組分本身在遷移著。因之質量傳遞更為復雜。(蔣維鈞) 簡稱傳質。物質系統由於濃度不均勻而發生的質量遷移過程。氣體吸收,空氣的增濕、減濕,以及液體的蒸餾、精餾,是屬於氣液系統的傳質過程。液液萃取是屬於液液系統的傳質過程。固液萃取(即浸取)和離子交換是屬於液固系統的傳質過程。乾燥和吸附則是屬於氣固系統的傳質過程。
拓展資料
漂流因數反映了總體流動對傳質速率的影響,其值為總體流動使傳質速率較單純分子擴散增大的倍數。性質漂流因數和總是大於1。其值越大,總體流動作用越強。當A的濃度高時,漂流因數大,總體流動的影響大;當A的組分很低時,則漂流因子近似等於1,總體流動的影響很小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