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論文中常用的20種研究方法
論文中常用的20種研究方法如下:
1、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受訓學員研究分析,培養學員們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及執行業務能力的培訓方法。
4、比較分析法
亦稱對比分析法、指標對比法。是依據客觀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通過同一數據的不同比較,藉以對一定項目作出評價的方法。
5、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又稱思想方法、認識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
6、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於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的過程是層層推理的過程。
7、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一般用於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編制任務清單初稿。
8、功能分析法
或稱結構功能分析法,西方語言學、社會學等學科分析研究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根據對社會現象功能的分析研究去解釋說明社會現象。
9、預測分析法
對人們所從事的社會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的經濟效果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勢,事先提出科學預見的一種分析方法。
㈡ 如何在研究論文中引用文獻 4種方法來在研究論文中引用文獻
目錄方法1:使用不同的引用方式1、如何引用片段。2、如何引用全句。3、如何引用大段。4、如何間接引用。方法2:引用句式1、何時用句號和逗號。2、何時用感嘆號和問號。3、如何使用省略號。4、如何使用方括弧。5、如何用冒號和分號。6、正確復制引用的內容。方法3:不同格式1、使用MLA格式。2、使用APA格式。3、使用芝加哥(Chicago)格式。方法4:成功引用1、謹慎選擇想要引用的文章。2、避免概述。3、用引文強調一個特定的術語。4、引用重要證據。5、理智使用引文。6、把引文書目信息放在文章最後。研究論文需要引證、需要通過他人的作品論證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如果引用一小段原文,會使文章更有力度。要完成一篇優秀的論文並避免抄襲嫌疑,選擇有用的文獻和恰當的引用非常重要。
方法1:使用不同的引用方式
1、如何引用片段。片段引用是從一段文字中直接截取的部分片語。只是由一些單片語成,不會指明原作者是誰,也不會指明出處。這些片段必須是完整句子的一部分,而不能獨立成句。用一個完整的句子包含片段的內容。例如:隨著Rembrandt的技術的成熟,他開始創作一些「浪漫而有深度」的風景畫(Wallace ,96)。
用一個短句包含片段的內容:Rembrandt的風景畫是「浪漫而有深度」的(Wallace ,96)。
2、如何引用全句。顧名思義,全句引用就是引用芹廳滑少於4行的全句內容。盡管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但是不能作為論文中獨立的段落,必須包含其他的語句或詞語。一句話中引用一個完整的句子。例:在課程之外的時間,Rembrandt開始改變關注一些不同的主題,但是像Wallace說的,「Rembrandt作為雕刻家的天賦是在小心翼翼處理細節時所表現出來的發自內心的感覺」(142)。
用一個詞語引出要引用的完整的句子。例:正如Wallace所說,「Rembrandt作為雕刻家的天賦是在小心翼翼處理細節時所表現出來的發自內心的感覺」(142)。
3、如何引用大段。大段引用是從原文中引用幾個句子,在你的文章中超過4行。鑒於這會佔用大量篇幅,所以大段引用應盡量少,最多2個完整的句子。引用大段的時候,需要和你自己的內容之間空出一行,還需要把引文向右縮進一個字元。用冒號開始大段引用。例:依據Wallace的沿用:(空出一行,把引用的全段縮進)
大段引用不需要引號。你已經在前面表明作者是誰或者被引用的文章是哪一篇了。但是,在引文的最後仍然需要插入文獻出處。
如果大段引用是在段落中間,引文結束後不需要另起一段,只要從下一行頂頭開始寫(不需要縮進)。
4、如何間接引用。間接引用就是將原句做出輕微的調整後引用。如果引用的要求特別高或者已經引用太多的時候可以用間接引用。注意至少改變一半的內容避免出現抄襲。改變句子裡面單詞的內容,可以從詞典中找同義詞代替。
只用你完全理解內容的時候才可以改寫,否則,放在你的文章里可能是不恰當的。
書寫的時候,不要看原文,在腦海里記住原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話組織語言。
方法2:引用句式
1、何時用句號和逗伏棚號。引文的後面可能得句號或者逗號, 如果引用時沒用標明出處(比如你的整片文章的引用都是來自同一本書),逗號和句號需要在引號裡面。如果你已經標注了來源,逗號或句號需要在引號的外面。
2、何時用感嘆號和問號。如果引用原句裡面有感嘆號或問號,引用的時候要保留在引號的裡面。如果是你在提問或者強調引用的重要性,需要放在引號的外面。如果是對引用的話提問,問號放在引號裡面。引文有問號,例:Alice說「但是我將會去哪裡呢?」(24)
對引文提問,例:經過這么多爭論,文學學者還會贊成「嫌臘Alice如夢般的冒險」嗎?(39)
對引文裡面問題的提問,例:在故事結尾,人們不約而同的會問「但是我將會去哪裡呢?」(24)。
3、如何使用省略號。當你引用大部分但不是全部句子,或者從一句話的中間開始引用,可能需要用到省略號。表示句子的部分不在引用范圍之內,用「??」來省略前面或後面不引用的部分。省略號也可以用在句子中間,省去一些沒必要引用的句子節省篇幅。例如:正如人們所說,「這本書是??有啟發性的,能改變人生的」如果全部引用則應該是:正如人們所說,「這本書在最近讀起來不僅是相當愉快,而且是有啟發性,能改變人生的。」
省略號只能是引用之前或之後單獨使用,而不能同時使用。如果僅僅引用句子中間的一部分,那就屬於部分或片段引用。
4、如何使用方括弧。省略號是省去一些話,與之相反,方括弧是為了加入一些原文中沒有的而你認為重要或必要的內容。 你可以在括弧里寫一些詞語,通常是人名或引文的地址,幫讀者理解內容。例:就像學者們所述,「Rembrandt給她[Henrickje,他的夫人]畫的肖像畫既逼真由深情」(Wallace ,49)。
5、如何用冒號和分號。如果你需要在引文結束後時候分號或冒號,或者所引用的文章結尾本身有冒號或分號,在引號的外面使用標點符號。
6、正確復制引用的內容。如果你是直接引用,必須逐字逐句引用。哪怕有明顯的拼寫或語法錯誤。 如果你發現錯誤的地方,可以在錯誤的地方後面標[sic](使用括弧和斜體)。這個符號表示你意識到是原文的錯誤,而不是你犯得錯誤。例:正如Dormer所述,「他的工作現在此[sic]剛開始的時候更有價值」
方法3:不同格式
1、使用MLA格式。使用MLA格式,引文信息需要包括作者姓名和文章所在的頁碼。你可以在參考文獻中一起寫出來,也可以一個在文中提出,另一個在參考文獻中標明。例:我們因此可以確定「Rembrandt獻身於基督教繪畫開始了他知名度的下降」(Wallace,112)。
例:有人說,「另一個導致Rembrandt知名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他獻身於基督教繪畫藝術」(Wallace,112),但不是每個人都同意此說法。
例:有人說,「另一個導致Rembrandt知名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他獻身於基督教繪畫藝術」(112)
2、使用APA格式。與MLA格式稍有不同,APA格式要求文章內標明作者的姓和原文發表的年份。這必須一起在括弧中出現,或者你可以在文章中寫出作者的名字,後面的括弧里標明年份。例:正如Billy的性格被描述的那樣,我們知道「Billy並不是一個天主教堂,盡管他生活的屋子牆上一直掛著一副十字架」(Vonnegut, 1969)
例:Vonnegut明確地陳述一個事實,他說「Billy並不是一個天主教堂,盡管他生活的屋子牆上一直掛著一副十字架」(1969)。
例:因為知道「Billy並不是一個天主教堂,盡管他生活的屋子牆上一直掛著一副十字架」(Vonnegut, 1969),我們開始理解他的哲學觀點。
3、使用芝加哥(Chicago)格式。芝加哥格式要求在文章底部作腳注,而不要求在文中標注。引用的時候,在引號的外面加上腳注數字。在頁面底部寫出對應的參考文獻。
方法4:成功引用
1、謹慎選擇想要引用的文章。學術論文中過多引用會被認為草率的,因為過多依賴別人形成自己的觀點。 書寫的時候不可急躁,需要從大量的研究結果中篩選最適合的支持你論點的文獻。
2、避免概述。 如果你決定引用,應該是因為你對其中特殊的語句或信息由特別的見解。引文不應該作為文章的填充物,跟著一大堆你自己的總結或改寫的內容。確保你在引用的時候,不是在單純的用不同的句式把原話說一遍。
3、用引文強調一個特定的術語。在學術性論文里,很多特定的措辭或術語是經驗性所得。如果你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釋或重命名,你可以用引文。盡量使用改寫或間接引用來避免你的文章看起來不走心。
4、引用重要證據。從論證性或研究性文章中引用非常有用,因為你可以為你的論點提供直接的證據。如果別人有更好的理由支持你的論點,你引用後會使文章更有吸引力。引用後一定要再思考一下是否合適,而不是僅僅把它塞到自己的文章里去。
5、理智使用引文。盡管引文很多時候有用,一些引用不當的反而會製造更多困惑。使用之前確保引文和上下文都是銜接的。盡管文章中得引用文獻,讓讀者知道你在用引文論證你描述的什麼觀點也是很重要的。
6、把引文書目信息放在文章最後。文章最後的「參考文獻」適用於列出所用文中曾引用的文獻的完整信息的。
小提示查找文獻的時候列出要引用的文獻列表,標記出最想要的以便後面引用。
相反的觀點也要引用才能直接提出質疑,引用出來再指出它的缺陷才更有說服力。否則,他們會認為你曲解他們的意思,用他們的話說話才能直接反擊。
多注意被多次引用的文獻,往往能提示你去原文中找到最想要的部分。
寫引文的時候要仔細,不用引號很容易忘掉哪一部分是直接引用的,確保最初的使用引用的完全是原文,如果需要以後可以再作修改。
警告別成為偷懶的抄襲者。不幸的是,學術抄襲很常見,而且後果很嚴重。你可能本來根本沒打算去抄襲,但是如果你寫出別人的東西卻沒有表達出來你是在引用,可能有意無意地成為抄襲了(畢竟,僅僅依靠文獻筆記卻不靠自己的研究,這樣很懶惰,而且使用他人的成果不標明引用更是顯得沒有組織能力。)每一處引文都要標明引用,最好寫下那些出處,然後列成參考文獻,這比改寫原文要好。而且要是你改動的並不多,最後修繕的時候很有可能就不自覺地改成了原文的樣子。所以最好直接引用原文,標明出處,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語言,就直接引用。
不要讓文章大部分都是引用的內容。 如果你已經探討了論點的正反兩方面,最後你要形成自己有說服力的觀點。改寫、整合和綜述,最後用自己的話表述,一方面使你自己清楚你正研究的內容,也會讓文章讀起來更有趣。 讓人讀起來也會耳目一新,太多的引用反而讓人覺得頭疼。
一篇文獻不要引用太多。做研究的時候很容易偏愛某一本書,特別是不太容易找到某方面的書籍,或者某個作者恰好和你意見一致。盡量限制引用同一作者的內容,特別是如果你的大多論證要依靠該作者的研究。引用一些能夠與之相補充或與之相對的文獻,並提供自己的分析。
㈢ 文獻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獻研究方法有三種,分別是內容分析法、文獻計量法、文獻研究法。其中內容分析法指的是一種系統、客觀、能對明確的傳播內容進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文獻計量法指的是藉助文獻各種特徵的數量,採用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定量分析方法。文獻研究法指的是搜集、整理、鑒別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㈣ 文獻研究方法怎麼寫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畢業論文對大學生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如果畢業論文不通過就可能畢不了業了,論文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調查法
調查法是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有目的、計劃的搜集與論文主題有關的現實狀況以及歷史狀況的資料,並對搜集過來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與歸納。調查法會用到問卷調查法,分發給有關人員,然後加以回收整理出對論文有用的信息。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其他的輔助工具,直接觀察被研究的對象,可以讓人們的觀察的過程中,可以擁有新的發現,還可以更好的啟發人們的思維。
3、文獻研究法
以一定的目標,來調查文獻,從而獲得關於論文的更加全面、正確地了解。文獻研究法有助於形成對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可以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與比較,從而獲得事物的全貌。
論文研究方法最為典型的有調查法、觀察法以及文獻研究法,都是值得大家採用的方法。
論文寫作中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一、研究的循環思維凱正方式
二、研究的路徑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過程的設計與步驟
五、對傳統研究思維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們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過程中,甚至於我們自己從事課題研究時,不禁讓我們思考一系列有關研究的基纖孫閉本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在我們探討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是為了完成論文本身的寫作,還是完成一個研究過程?寫論文與做研究之間有什麼聯系與區別?如果論文寫作應該反映一個研究過程,那麼研究過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本文就以我個人在從事教學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完成論文中總結的一些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的問題與大家交流共享。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世界上無論哪個領域都存在許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著許多未知的規律。我們研究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地從大量的事實中總結規律,將之上升到毀裂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然而理論也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它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被修正,因此,就會有人對理論的前提和內容進行質疑,並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又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從而發展和完善理論體系。我們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就需要有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來表述就是[1]:
Facts —Theory—Speculation
事實——理論——猜想
上述從「事實」到「理論」,再進行「猜想」就構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既要側重從事實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也同時在研究中要有質疑和猜想的勇氣。而這一思路並不是一個終極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的過程。當猜想和質疑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後,理論就會得到進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論與實踐關系中理論來源於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認為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邏輯思維方法為演繹法(Dection)和歸納法(Inction)。這兩種邏輯思維方式應該貫穿研究過程的始終。
另外,從知識管理角度看研究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研究的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將實踐中的帶有經驗性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讓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統規律性的顯性知識。而顯性知識的共享才能對具體的實踐產生普遍的影響。研究者除了承擔研究的過程和得出研究的結論之外,還要將這一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用恰當的方式表述出來,讓大家去分享。不能進行傳播和與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對社會進步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撰寫論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過程,不斷探索和總結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對實踐產生影響。我們強調,論文的寫作不是想法(idea)的說明,也不僅是過程的表述。論文的寫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的假設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驗證某事物的一般規律。因此,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寫好論文的前提條件。
研究的路徑(Approaches)是我們對某事物的規律進行研究的出發點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兩個路徑(Approaches):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
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標準的度量方法,或者通過觀察對現象進行描述,主要用來總結是什麼情況(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這種研究路徑去提出理論假設,並驗證理論。規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決應該是什麼(what should be)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來推論事物的發展規律。研究者也會用這種路徑去建立理論規范。
我們認為,上述兩種研究的路徑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彼此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於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言,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支持和依據;後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針對上述兩個路徑,研究過程中都存在著分析(Analytical)過程,也就是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情況(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過程就需要具體的研究分析方法來支持。
[2]。然而,更多的學者傾向認為,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問題更多的是從分析技術上來區別的[3]。因為,任何的研究過程都要涉及數據的收集,而數據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們不能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對立起來。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過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以及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優勢。兩者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對於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國外的一些學者也在探索將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對用文字所表述的內容,或者其他非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則是對用數量所描述的內容,或者其他可以轉化為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一項研究中,往往要同時涉及到這兩種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來定義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徵或本質特點(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來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從定義、類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來概括事物的特點;定量分析則假定概念的成立,並對其進行數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統計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基本描述性的統計方法包括:頻數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離散情況等。探索變數之間關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關度分析、多變數之間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統計檢驗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強調,是因為定量分析的過程和定量結果具有某種程度的系統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觀因素所影響。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其優勢是對理論進行驗證(Theory Testing),而不是創建理論(Theory Generation)。當然,相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由於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種變數的可控性被遭到質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准試驗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定性研究有其吸引人的一面。因為文字作為最常見的定性研究數據是人類特有的,文字的.描述被認為具有「豐富」、「全面」和「真實」的特點。定性數據的收集也最直接的。因此,定性分析與人有最大的親和力。恰恰也就是這一點,定性分析也具有了很大的主觀性。如果用系統性和可控性來衡量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定性分析方法比定量分析方法更被遭到質疑[7]。然而,定性數據被認為在輔助和說明定量數據方面具有重要價值[8]。實際上,定性分析方法往往貫穿在研究過程的始終,包括在數據的收集之前,有關研究問題的形成、理論的假設形成,以及描述性分析框架的建立等都需要定性的分析過程,即對數據進行解釋和描述等。如果遵循系統性和可控性的原則,那麼定性分析方法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也有一些可利用的輔助工具,例如,摘要法、卡片法、聚類編碼法等。在研究結論的做出和結論的描述方面,像矩陣圖、概念模型圖表、流程圖、組織結構圖、網路關系圖等都是非常流行的定性分析工具。另外,從定性的數據中也可以通過簡單的計算、規類等統計手段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方法結合起來。
這里要指出的是,科學研究不能用想法(idea)本身來代替。科學研究需要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用一定的方法來證明有價值的想法,並使之上升為理論;或者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證明、創建或改進理論,從而對實踐和決策產生影響。研究過程的科學性決定了研究成果是否會對實踐和決策產生積極的影響效果[9]。
第五步、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數據的處理主要是保證數據的准確性,並將原始的數據進行分類,以便轉化成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的形式。數據處理主要包括數據編輯、數據編碼和數據錄入三個步驟。數據編輯(Data Editing)就是要識別出數據的錯誤和遺漏,盡可能改正過來,以保證數據的准確性、一致性、完整性,便於進一步的編碼和錄入。數據編碼(Data Coding)就是對所收集的第一手數據(例如對問卷開放式問題的回答)進行有限的分類,並賦予一個數字或其他符號。數據編碼的主要目的是將許多的不同回答減少到對以後分析有意義的有限的分類。數據錄入(Data Entry)是將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數據錄入到可以對數據進行觀察和處理的計算機中,錄入的設備包括計算機鍵盤、光電掃描儀、條形碼識別器等。研究者可以用統計分析軟體,例如SPSS等對所形成的資料庫進行數據分析。對於少量的數據,也可以使用工作表(Spreadsheet)來錄入和處理。
數據的分析就是運用上述所提到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來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者要根據回答不同性質的問題,採取不同的統計方法和驗證方法。對於有些研究,僅需要描述性的統計方法,對於另一些研究可能就需要對假設進行驗證。在統計學中,假設的驗證需要推論的統計方法(Inferential Statistics)。對於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一些研究是針對所獲取的樣本進行統計差異(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的驗證,最終得出結論是拒絕(Reject)還是不拒絕(Fail to Reject)所設定的假設條件。另一些研究則是進行關聯度分析(Measures of Association),通常涉及相關分析(Correlation)和回歸分析(Regression)。相關分析是通過計算來測度變數之間的關系程度;而回歸分析則是為預測某一因變數的數值而創建一個數學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們研究和分析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計算機和統計軟體的發展使得多變數統計工具應用越來越廣泛。如果多變數之間是從屬關系,我們就需要從屬關系的分析技巧(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多元回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方差的多元分析(MANOV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Analysis)、線性結構關系分析(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結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等。如果多變數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我們就需要相互依賴關系的分析技巧(Inter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多維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等。如果收集的數據有明顯的時間順序,我們不考慮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重點考察變數在時間方面的發展變化規律,我們就需要時間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目前流行的統計軟體,如SPSS對上述各種分析方法都提供非常好的支持。
第六步、得出結論,並完成論文
論文的撰寫要結構合理、文字表達清楚確定,容易讓人理解。形式上要盡量採取可視化的效果,例如多用圖表來表現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具體論文的撰寫要考慮包含如下內容:摘要、研究介紹(包括背景、研究的問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步驟(樣本選擇、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的發現、結論(簡要結論、建議、啟示意義)、附錄、參考文獻。
針對社會科學和商務領域的問題研究,我們傳統上所遵循的研究思維模式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承認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過程。遵循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決策者快速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然而,用這一思維模式來指導研究的過程,容易使我們混淆研究者與決策者的地位,找不準研究者的定位。首先,這一研究思路和模式將問題的解決和問題的研究混在一起了。其次,沒有突出,或者說掩蓋了對研究方法的探討和遵循。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結果導向的思維方式。它忽略了問題的識別過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問題的識別過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是一項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前提。問題的識別過程可以保證所研究的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與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防止出現只做表面文章的情況,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可以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使研究結果有說服力。當然,在此,我們並不是說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傳統模式是錯誤的,也不否認研究的目的是指導實踐。然而,我們覺得,這一傳統研究思維模式太籠統,太注重結果導向,不足以說明科學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步驟。
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中,運用這一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來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容易出現兩個不良的傾向。一是使我們過於重視論文本身的寫作過程,而忽略了論文寫作背後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只強調結果,不重視過程。在此情況下,論文的寫作多半是進行資料的拼湊和整合。當然我們並不能低估資料的拼湊和整合的價值。可是,如果一味將論文的寫作定位在這樣的過程,顯然有就事論事的嫌疑,無助於問題的澄清和問題的解決,也有悖於知識創造的初衷。特別是,既沒有識別問題的過程,也沒有形成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甚至沒有用任何可以遵循的研究分析方法,就泛泛對一個問題進行一般描述,進而提出感覺上的解決方案。這種研究結果是很難被接受的。第二個不良的傾向是上述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使我們辨別不清我們是在做研究,還是在做決策。研究通常是在限定的一個范圍內,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進行證明或推理,從而得出一定的結論。我們希望這個結論對決策者能產生影響。然而,決策者畢竟與研究者所處的地位是不一樣的,考慮的問題與研究者或許一致,或許會很不一致。有價值的研究是要給處在不同地位的決策者(或者實踐者)給予啟示,並促其做出多贏的選擇。因此,傳統的研究思維模式缺乏研究的質量判定標准,缺乏系統性和可控性,也不具備可操作性,容易讓研究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片面的終極的解決方案。
在指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的實踐中,我們曾試圖改變以往的傳統思維模式,嘗試讓我們的研究生將論文的寫作與研究過程結合起來,特別注重研究的過程和研究方法,並且要求在論文的寫作中反映這些研究的方法與步驟。例如,2002屆研究生萬蓮蓮所寫的《電子采購系統實施中的管理因素-摩托羅拉公司電子采購系統實施案例研究》碩士論文就是在這方面所做的最初探索。此論文的結構就分為綜述、指導理論、方法論、數據分析,以及研究結論和啟示等五個主要部分,運用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定性和定量的各種具體方法。其研究結論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因為研究者並不限於第二手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而是借鑒前人的理論研究框架,運用問卷定量調查等手段,遵循案例研究的方法,對第一手資料進行收集、處理和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對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相同的研究方法,我們又應用在其他研究生的論文寫作過程中,例如2002屆龔托所寫的《對影響保險企業信息技術實施的主要因素的研究》、2003屆王惟所寫的《對中國銅套期保值現狀的研究》,以及2003屆馬鳴錦所寫的《中國銀行業知識管理程度與網路銀行發展程度的關系研究》等。通過論文寫作,這些研究生的確掌握了一般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步驟。以上的研究結論對教學和實踐直接有借鑒的意義。在教學和咨詢過程中,其方法和結論都得到了肯定。據多方反饋,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注釋】:
[1]這是筆者在美國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看恐龍展覽時了解的美國科學家的基本研究思路而得到的啟示。
[2]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3。
[3] Bryman, A. (1988),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nwin Hyman.我們發現許多文獻資料將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稱為定量與定性技術(techniques)
[4] Cook, T.D. and Reichardt, C.S. (1979)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Research. Newbury Park and London: Sage. Ragin, C.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7。
[6] John Van Maanen, James M. Dabbs, Jr., and Robert R. Faulkner, Variet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2), P32
[7] 這是因為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中包括了人的因素,而人本身作為分析者具有自身的缺陷。例如:數據的有限性、先入為主的印象、信息的可獲得性、推論的傾向性、思維的連續性、數據來源可靠性、信息的不完善性、對信息價值判斷誤差、對比的傾向性、過度自信、並發事件與相關度的判斷,以及統計數據的不一致性等。上述缺陷的總結與分析來源於Sadler, D. R. (1981) Intuitive Data Processing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Bias in Ecational Evaluation. E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 P25-31。
[8]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71。
[9] Ronald R. Cooper, C. William Emory (1995, 5th ed)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IRWIN, P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