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想法
以下是轉變學生的教學方法
一、新課程理念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下,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其要求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主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方式是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主要途徑。當前,在教學狀態中,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基本來自於課本以及教師所提供的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大都是圍繞課本進行的,因此學生能夠獲取的知識內容十分有限。在減負的情況下,學生有較多的自主學習時間,這就要求學生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包括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課外拓展學習等,並藉助一些相關書籍、網路資料來進行學習。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就可以在自己興趣范圍內開展更多方面的學習、不斷通過個人努力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使自身獲得更大的提升。
(二)合作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方式是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合作溝通來加強學習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開展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由教師來布置相應的任務,學生在合作的狀態下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加強他們對於學習任務的認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探究學習方式
探究學習方式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個課題、命題進行相應的探究,這種方式較多地應用於高年級學生的學習中。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條件、有能力進行一定的探究,能夠通過查閱資料來獲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思考,從而獲得一些新的知識。
(四)創新學習方式
創新學習方式的關鍵在於創新,其重點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來解決一些疑難問題,而學生可以在學習研究中獲得一些創新性的思維,這些新的想法能夠讓學生獲得更高一層的發展,也是學生成長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二、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表現
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下學習中都有了新的表現。相較於傳統刻板的學習方式,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他們更願意探索一些未知領域,並且樂於在課堂中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敢於回答問題。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下會生成更多新的思路,他們的綜合素質會獲得較大的提升。
三、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最主要還是在於教師的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樣的學習方式,獲得更好的發展,教師應從以下幾點做出相應的努力。
(一)在教學中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自身魅力的教師更容易吸引他們進行學習。首先,教師應有一定的親和力,並具備豐富的知識體系,給學生留下較好的印象。其次,要尊重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與教師之間處於平等位置,而不再抱著懼怕的心態來學習。在平等和諧的師生環境下,學習氛圍不再沉重,學生敢於回答問題,也願意和教師多做交流,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開發多種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開發多種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有趣的知識。課程學習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獲得基本的發展能力,而教師拓展課程內容的目的在於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盡可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發一些課外教學材料、網上教學資料、其他類型的關聯材料等,並融合到教學中來,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課堂體驗。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學生逐漸打開了學習思路,並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查閱資料,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三)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
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採用多種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課堂感受,並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模式。比如教師在導入新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就之前所掌握的知識研究新問題如何解決,再在教學新內容時對學生給出的解決方案進行評述,同時教學新的內容,這樣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就相對容易,印象也更深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課堂調節,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解決課堂教學枯燥的問題。
(四)採用多種評價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教師應學會利用多種評價方法,客觀、公正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比如在進行評價時不僅僅關注結果,更多地關注學生努力的過程,從而實現對學生的認可。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在學生進行創新後要有積極的評價,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動力,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四、結語
新課程理念的要求與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是一致的,為了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出積極的轉變,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機會,並給予學生更多有效的鼓勵,最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積極轉變。
㈡ 如何改進教學方式 提高課堂效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逐漸成為了教育教學關注的焦點,也是目前我校教育教學的頭等大事,究竟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課堂教學只有以「真實」為基石,以「開放」為階梯,以「構建親情課堂」為催化劑,以「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為保障,才能真正抓得住學生,吸引學生,成為一種磁性課堂,才能「真實」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目前的許多課粗看上去很活潑,很生動,但課堂表面的繁榮背後往往是實質深處的蕭條。這就是擺在我們許多教師面前必須思考的關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
「有效教學」的理念。它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育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並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界廣泛地關注。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育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什麼樣的教學是高效、低效或是無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我想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我平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談自己個人粗淺的看法。
真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真實、有效是課堂教學最本質的要求。一方面,「真實」是一切新課程實踐的基礎。要想搞好新課程改革,必須以「真實」為前提;另一方面,「有效」促進學生發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唯一標志。而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又必須以「真實」為基石。
一、真實的課堂應該是對話的課堂
對話是人與知識、情感、思想聯系的紐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多次與課本交流對話,學生入本悟情、體情、生情、創情,實現與課本、教師、生生間的情感交融,提升情趣,這樣可以激活課堂,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1、學生與課本對話。廣義的對話,可以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發生在人與各種課本之間。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接近課本,走進課本,與課本進行廣泛地對話交流。例如:語文品讀《將進酒》,教師提醒學生結合李白的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徵來把握詩的意境,那麼學生就會在馳騁的詩歌想像中與李白一起拋灑內心的郁悶和飄逸;鑒賞《兵車行》時,學生依照原先的方法已然可以領悟杜甫凝重蒼涼的憂思。此時傳統意義上的解釋、記憶方法要摒棄,學生面對課本,需要的不僅僅是解釋與記憶,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解釋的時候,只存在一個意識,一個主體,在理解的時候,則有兩個意識,兩個主體」,這樣才能進行平等地對話。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獨特的見解和感悟,真正地提高學習素養。
2、師生對話。凡教學,都是教與學的互動交流,對話教學也不例外,它依然強調師的主導和生的主體之間相互作用,互相促進。我們早已明確教師不是課堂的統治者、知識的擁有者和唯一的傳授者,但我們現在不少教師依然獨霸課堂舞台仍舊是課堂的主宰,填鴨式教學依然充斥於課堂。而高效的課堂教學不是誰統治誰,誰主宰誰,應該是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教學相長。所以,在對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是單一的,有時候充當「紅娘」,有時候扮演聽眾,有時候變成導演等。角色的變化就是為了製造情境,創設情景,鼓勵交流碰撞;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恰當指導牽引,把科學殿堂的絕色佳境推薦給學生;時常也被學生提醒感動。學生的角色亦然。
3、生生對話。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實踐活動,也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交流的群體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們容易忽略的就是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然而這種對話方式正是動態思想,動態教學的最佳體現。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那麼我們同時獲得了兩種思想。」教師要適當的時候調節其火候就可以了。
4、學生的自我對話。自己與自己對話,乃是對話的高級形態。是一個優秀學生所必備的品質,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經常自覺不自覺地與自己對話。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理性地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通過對課本、現實生活的認識,與自己心靈交流,從而有自己的獨特發現,有自己的獨特思想和言語表達(口頭的、書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學會創造思維,凈化心靈,完善人格。學生在一次又一次心靈的追問中得到人格的升華,這才算是學以致用。
二、真實的課堂應有真實的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組合作也不是走過場、搞形式。但有些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是一些毫無探究價值的問題都要讓學生去探索討論。在探索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要求、提示和指導,探究方式由學生自己挑,喜歡怎樣就怎樣;一旦發現時間很多,就讓學生「充分」探索來拖延時間;一旦發現時間不夠,就匆匆走過場,往往是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探索就已終止。
因此,我們在組織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的慾望。探究和合作應是學生一種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慾望,它解決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探究合作慾望,使其經常處於一種探究合作的沖動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問題空間。不是什麼事情,什麼問題都需要探究合作的。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間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組織要到位。首先小組要進行合理的分工,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師有學生有合作學習中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適時地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引導。
三、真實的課堂上應多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
上半年,中呼市聽了一節精心設計的示範課。課前教師分發了學案,當我閱讀學案時,感覺到課堂設計新穎、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只要教師稍加點撥,便能把課上好。上課時,只見老師笑容滿面、聲情並茂,開始學生確實被吸引住了。課堂依然在延續,教師嚴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設計好的步驟,站在講台上講得滔滔不絕,可能是擔心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有些問題就自問自答了。此時,我往學生當中看去,發現學生那股新鮮勁已經過了,課堂氣氛也沉悶了許多。學生們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議論著什麼,有的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突然,下課鈴聲響了,我從教師的臉上看到了沮喪。 是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嗎?我沉思了很久,心裡在想:課堂教學活動,是誰服務誰?是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嗎?還是老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學生思維呢?其實我們老師都明白,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應該屬於學生的,倘若不屬於學生,課堂與老師則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在課堂上,不是學生配合老師的教,而是老師服務於學生的學,老師的行為取決於學生學習的需要。這就要求,老師要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體驗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該導向時導向,該啟發時啟發,該設疑時設疑,該鼓勵時鼓勵,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學勢」而導,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課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樣教的,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的過程中是怎樣想的。從中去發現學生好的想法和錯誤想法,及時進行引導,這樣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開放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階梯。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實行開放的課堂教學,可以說,沒有開放就沒有高效。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1. 用活教材
中學教材是信息的載體,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內容,它的綜合性很強,盡管這幾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斷加大,然而,教材在目前還是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還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這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發展的空間。如此這些,要求我們在教學實際中,應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開放性。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跳出教材,對教材做靈活變通的重組或增刪。
2. 激活思維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實現其開放性的意義最大,難度也最大。教師應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把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這一關鍵性問題,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從而使課堂教學「形是封閉,實為開放」。
(1).運用開放式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要堅決摒棄「滿堂灌」的教法,增強師生活動的多項性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要根據教材、學情、教情的不同特點,靈活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討論式、質疑式、情境式、問題式、辯論式等教學方法。教學中還要努力營造一種平等、自由、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思維激活狀態,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學中還應視具體情況選擇現代教學手段,既要重視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也不應忽視傳統教學中有用的方法。
(2).課堂提問要有開放性
開放性的提問,是啟發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備課時要預先設計好開放性問題,同時設計的問題在思維的向度上應是多元的,答案也應是多元不唯一的。開放式教學,就是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每個問題不一定只有一個答案,有的問題會有幾種結論,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大膽探索,對不同的結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各執一詞時,教師既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自由爭論,也可以參與辯論,但絕對不能壓制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課後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
(3).課堂練習要有開放性
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教學訓練內容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可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質疑解惑的內容編成判斷題、篩選題、闡述題和概括題;這樣開放性的訓練,學生定會主動、用心、快樂的參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3、 課外延伸
使教學貼近日常生活,把生活納入學科教學。要積極向課外延伸拓展,爭取學習時間、空間上的最大范圍,實現學習時空的開放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 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籍。
② 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課內外課程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
③ 注重課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習。
4、優化考評
開放而科學的評價機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激勵作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和建議,要避免簡單化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要給予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時間和機會,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的膽量,又有利於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從而能對其進行全面准確而又客觀的評價。
對學生整個課程的學習評價,應改革傳統的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評價方式,建立開放式的、面向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機制。努力構建親情課堂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催化劑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因素的培養,充分運用教師的情感,精設教學過程,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從而獲得認知與情感的全面發展,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雖然要構建這樣的課堂對老師的要求很高,但是有一點我們是有條件的,也是應該做得到的,那就是讓我們教師的臉上多一點微笑,多一點溫和,課堂多灑下一點燦爛的陽光。新課標下的老師,如果還是板起臉孔,視教參為聖旨,把教學建立在功利的目標上,去替學生慢嚼細咽,生怕漏過任何一個考點,這樣,課堂會因此而變得僵化機械,冷冰冰地毫無生氣可言,這樣的課首先是沒有多少學生會歡迎。
對學生的愛要銘刻在心裡,但更要從你的言談舉止中表現出來,讓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慈祥的教態,是建立吸引力磁場的前提。因此教師應盡量不帶不良情緒去上課,讓自己上得幽默一點,風趣一點,知識性強一點,構建起富有親和力的親情課堂。老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雖然你的知識有所欠缺,你的文化底蘊還不深厚,你的普通話還不夠標准,但學生願意聆聽,能熱情地與你溝通,主動的進入你給創設的氣氛去思考,去解讀課本,能帶領他們進入輕松活潑課堂,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因為親和力本質上是一種愛的情感教育,只有發自肺腑地愛學生,才能真正親近學生,容納學生,包括他們偶爾地犯錯,尊重他們的話語權,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公開課,不應該上成做秀課,教師在課堂上應讓自己盡量灑脫些,風趣些,輕鬆些,大到國際風雲,小到鄰里趣事來穿插點綴課堂,有時還會更改原來的教學計劃,但只要你有足夠的課堂駕馭能力,能放得開,有能收得回來,讓學生在愉悅之中接受學習,提高他們的素養,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檢驗你的教學是否成功,有兩條是最實際的:學生是否喜歡你的課,教學成績好不好,兩樣都好,又何必在乎那死板的條條框框呢?新課標告訴我們,老師作為駕馭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不要縮手縮腳,要想辦法讓課堂活躍點。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能因為追求課堂的風趣變成天南海北、不著邊際的「侃大山」,甚至為取悅學生而「大放羊」。提高教師自身素養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要把課上得有磁性,有吸引力,把新課標落到實處,首先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多讀點書,多點文化沉澱,首先提高老師自身的學科素養和加深自己的人文底蘊,而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只會用以追求「機械得分」技巧為高超的「教書匠」。很難想見一個僅靠幾本教參和輔導資料、詞貧味乏的老師能將課上得很生動。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老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上學生會是如沐春風。課堂教學的效果會不好嗎?
不管你是教育專家還是一線的教師,也不管你把課程理論詮釋得多麼精透或者多麼通俗,但我們必須形成共識:那就是課堂必須富有磁性,抓得住學生,吸引學生,然後才能談得上真正有效。
總之,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有以「真實」為基石,以「開放」為階梯,以「構建親情課堂」為催化劑,以「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為保障,才能成為一種能真正吸引學生的磁性課堂,才能「真實」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真實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成績和知識增長的課堂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有效課堂教學又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途徑。因此,讓課堂教學有效是最關鍵的。那麼如何才能讓課堂教學有效?我認為應做好如下幾點:
(一)、備好課。
課前,認真讀教材和教師用書,找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遇到疑難問題,查找有關資料解決,或者同伴相互研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理清教路。此外,還要把課本的習題都做一遍,以防措手不及。為了提高備課水平,很有必要進行集體備課,至少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並寫好備課記錄,以備下次研究和上級檢查。
(二)、 寫好實用教案。
要上好一節課,定好目標,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非常重要,這就必須寫好實用教案。為了在課堂上能自如的掌握學生和使用教材,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寫好詳細的教案。有必要時,在教本上加以圈點、圈注。在教案上把設計好的教學過程、練習題、作業題都安排好。教案內容一般包括:教學目標、(要注意突出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具學具准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三)、向45分鍾要質量。
有效課堂體現在:「三動」、「三實」。「三動」即:主動、互動、生動。「三實」即:真實、扎實、朴實。要做到這兩個「三」教師並不是照著教案走就可以了,教師要根據實際積極的引導組織教學,並學會隨機應變。教學過程的主要過程一般是這樣的:情境引入或復習引入或問題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評價~反饋練習~總結評價。情境引入或復習引入或問題引入:可以是故事引入或具體情境或設立懸念引入,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在這里,老師只能做學生的指路人或引路人,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要注重學生的主動、互動,師生的互動,把課上生動。展示評價:評價要真實准確,給予恰當的表揚和中肯的指錯,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扎實。反饋練習:練習題要講究具體、典型、有代表性具有階梯型,既要有保底練習又要有拓展練習,這樣才能照顧全面,讓好、中、差生都能吃飽,才有學習的勁頭。總結評價:做一個全課的總結評價,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產生改進的沖動,從而更喜歡學習。
(四)、科學布置作業。
適當的給學生布置點作業,並不與「減負」相抵觸。作業有兩種,一種是老師要批改的作業,另一種是家庭作業,老師要有布置有檢查。兩種作業都要適量,而且每天都不能少,這樣給予學生科學的壓力,才能使學生不斷進取。老師批改作業一定要認真仔細,通過批改作業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解決,有利於學生的進步,還有利於下一節課的開展。
(五)、不斷地反思。
要提高教學工作能力,必須不斷地進行反思、總結,才能吸取經驗教訓。要做到每課都有反思,反思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的設計是否科學;教法、學法是否得當;作業、練習題的布置是否合理;學生學得怎麼樣,對學生的發展是否有利;需要怎樣進行改進,為什麼?還要把反思記錄清楚,方便對比再反思,從而提高教學能力,使課堂增效。
(六)、進行校本研究。
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勝任一名教師的工作。聽課、評課是教師提高業務水平的最直接的途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主動的參加聽課、評課,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改正自己的不足。要求自己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還要爭取走出去,到外地去聽課學習,獲取更新的東西,吸取更好的營養。參加業務學習、專業研究和課題研究等校本研究也很重要。教師要認認真真學習,仔仔細細地記錄,以便自己積累知識和經驗。校際交流又是取長補短的好機會。還有就是自學,博覽群書,上網學習,要注意做好個人筆記,把有用的東西都摘錄下來,以備後用。
五、有效的課堂教學體現的基本情況
(一)、指導思想
1、教材觀發生變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理解課程標准,真正以課程標准指導課堂教學。
3、課堂從教堂向學堂轉變,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場所。
4、利用現代技術使課堂從一元轉向多元化,逐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5、師與生的關系正得到改善,課堂逐步呈現出融洽、民主、和諧的氛圍。
6、教師從課程的執行者轉化為課程的設計者,備課中注意關注教學設計,
教師的設計能力也得到提高。
7、課後注意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課堂教學,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二)、課前准備:
1、注意對學科本質的理解,同時要挖掘知識背後所蘊涵的學科教育價值。
2、注意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正確理解基本知識和基本智能。
3、注意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研究學習間,學科內學段的縱向聯系。
4、注意對學生學習實際的了解,對學生已學知識、生活經驗、實踐體會加強了解。研究學生學習的困難點,除了有感性認識外還要加理性認識。
5、教學設計真正實現從「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移。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制定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手段,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盡力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
6、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設計教學活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教學策略」的研究,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
7、注意設問的有效性,從難度、坡度、針對性、啟發性、明確性、開放性
等方面注意。
8、深入研究教學的重點、難點。
9、教學設計中要注意體現因材施教。
10、體現整體思考,注意將一學期的內容綜合考慮,已學的內容、現學的內
容、將來學的內容很好地融入。
(三)、課堂教學:
1、注意在課堂上進行師生平等的、民主的、開放的思維層面的對話。
2、根據內容選擇靈活多樣、有效的教學模式。盡可能考慮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探究式教學、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要經常性應用。
3、注意發揮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很好利用課堂中生成的教學資源。
5、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過程反應,有效利用課堂中學生的各種生成性資源,以彌補教學設計中的不足。
(四)、作業與評價
1、注意作業和學習的內容不能有脫節,層次性和容量也要注意,注意對於學科整體性的思考。
2、很好利用作業的結果,為課堂教學的反思和改善服務。
3、控制訓練及作業量,以精選提高實效,減輕學生負擔。
4、嚴格按照課程標准評價學生的學習,不得隨意拔高要求,同時要適當考慮學生的差異。
㈢ 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
(一)談話法
在問答式的談話教學活動中,問題多由教師提出,為指引幫助學生提供了極大便利與可能性。而問題的回答則多由學生來進行,因而要求學生必須對所學內容具備一定的知識與經驗基礎,並且善於利用自己的知識基礎,善於思考,正確回答問題。這種回答式的談話教學法的主要優點在於:談話中提到的各種問題能幫助教師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激活起來,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談話,在參與中獲得和鞏固完善知識。這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進行獨立認識活動奠定基礎,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水平。交談式的談話教學也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它除了同問答式教學具備大致相似的優勢外,還往往因其師生的交談的自然性而去除了學生的拘束感,使學生能更大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一種輕松愉快的交談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二)講授法
運用講授法,有利於連貫而系統地將科學基礎知識傳播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的間接知識。運用講授法,有利於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能力。講授的時候,課堂氣氛很容易變得沉悶,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特別是學生不感興趣,比較沉悶的內容,有些同學容易走神,或者搞小動作。這時候如果教師還是只顧完成教學任務,忽略學生的情緒,教學效果就很難達到。這時候就要注意學生的學,注意思路的誘導性。教會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筆記、如何掌握內容的發展思路、如何跟上教師的講授思路等,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注意如何結合教學實際與學生實際進行講授,才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慾。
二、以實踐鍛煉為主的教學方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地進行實際演練,從而完成書面或口頭作業的教育方法。雖然,運用練習法對技能的形成有作用,但僅靠重復練習,不一定有利於技能的形成,只有那種目的明確,要求具體,具有改進活動意向的練習,才有形成技能的作用,因為它激發了學習者完成練習的內部動因,提高了練習的自覺性。所以教師布置練習作業時,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要考慮學生的認識順序和教材的邏輯順序,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從單項練習到綜合練習,從模仿性練習到創造性練習,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形成學生技能的目標。教師還要盡可能對學生的練習給予及時的檢查與評定。那種反饋嚴重滯後,練習交後遲遲沒有教師的批閱結果的練習法,也難以達到練習的目的。二者都會導致學生無所適從或馬虎潦草甚至任意抄寫作業的不良學習態度與風氣。
三、以直觀演示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主要對客觀真實對象或模擬對象的直接接觸或直接觀察為主要媒介而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方法教學時不能為演示而演示,不能為直觀而直觀。演示時要盡可能利用學生的視、聽、觸、聞、嗅等多種感知活動,使學生清晰地感知到演示的對象,尤其是對象的主要特徵主要方面。教學要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起來,特別要適當配合講授、談話、練習,引導學生在感知過程中進行分析、綜合,把直觀與抽象、感知與理解結合起來,從而得出明確結論,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方法能在極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現在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在目標上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關於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基礎教育階段課程在教學策略上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強調採用活動途徑和體驗參與。這一提法不僅體現了教學方法上的改變,更主要的是體現了教學觀念的轉變,突出了學生應在語言情境的體驗中習得語言知識和言語能力的教學思想。然而,這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卻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演繹,甚至出現某種偏頗。可以說大多數的方法都是好的,但是實施的過程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有些方法的實施過程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找到學習的樂趣,但是方法實施不恰當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就要求我們更加註重對教學方法的探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找到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方法。
㈣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
影響教學質量的原因是多種多樣。從教的方面來看,最直接、最重要的無疑是課堂授課效果,而影響授課的主要原因在於老師的備課質量和適宜的教學方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規范教學環節;從學的方面看,在教學過程學生佔有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師生間的心理溝通也是影響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重要因素,為此,必須採取當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規范教案內容
對教案內容進行規范化,能夠提高備課的針對性。多年來,我校根據諸多老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借鑒其他學校的教學格式,在原教案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兩項內容:教師在教案的開頭要寫「教材分析」,在當課課後要寫「課後小記」。根據教材分析可以了解教師是否能吃透教材,抓住教學重點,弄清教材重點與教學重點之間的聯系;課後小記包括本課成功與不足之處,學生的反映、學習中出現的差錯,教具的使用情況以及改進意見,課時的分配、教學的效果、本課的心得及經驗體會等。依據教案記錄的教師切身體會和存在的問題以及補救措施,可以掌握教師的授課情況,從而指導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二、完善備課步驟
教師備課應分為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課前備課和課後備課五步,其關鍵是課前備課。這不僅包括單純意義上的備課,還需要備教案,備語言、備教具、備感情、備教態、備學生。為此在開學初期進行教與學的聯系,初步了解科學學習方法前必需掌握知識的學習情況;在中期改變以往單方聽取意見、建議為雙向交流,每位教師寫出一份學生情況調查分析報告,將詳細情況及將要採取的措施以書面形式向學校匯報;通過一節科或一個課程教學情況的評價,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同時要求學生對教師任課情況,教課進度和質量,提出意見和建議,使教與學合拍,以便改進教學進程。在後期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一個學期或一門學科終結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總評,也是對老師教學質量的評定,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根據學習情況設立「優秀獎、進步獎」,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等的物質獎勵,如:筆記本、鉛筆、鋼筆等;開展校級、班級表彰會,給學生以精神鼓勵。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創造條件。
三、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要實現師生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質的消耗,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精講點撥。「精講」是要求教師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規律、聯系等必講之處,扎扎實實地講清楚、講透徹,揭示知識本質。更要注意在講授重點知識或主要結論給出之前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抓住學生思維契機,啟發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獲取知識。「點撥」是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進行「精講」,精講點撥時要注意科學性、針對性,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基礎的學生,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不僅要重視結論的掌握,而且要弄清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抓住知識形成的源頭,把知識進行歸納,引導學生善動腦、多動口、勤動手的良好行為。
其次要系統訓練。是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訓練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從而達到教學的低層次目標,通過一些綜合性練習,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計選配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組時,應遵循「低起點、小坡度、密台階」的原則,使學生循序漸進,依次達成各層次的目標;發掘課本習題的潛在功能,使訓練題組有機結合。通過轉換問題的表達方式,改變問題條件、結論思路等,對課本習題加以深化、改造,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改題、編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和延伸。
然後練習要講評。講評要有選擇性,突出重點,簡明扼要,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不同類型的練習,講評要有側重點,對鞏固基礎知識的練習,主要講評學生的思考過程,澄清學生的模糊認識;對啟發智能的練習側重講評解題思路,讓學生探求最佳方法。
最後利用達標測試。測評題應覆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題目有淺入深,適當聯系以往所學知識並進行轉換。題型以客觀性試題為主,適度選擇解答較為規范的主觀題。學生完成測試後,教師要公布准確答案,讓學生自己評價,教師統計達成度,測評之後依據收集道德信息,濟濟進行補救教學。補救愈及時迅速,學生智能缺陷彌補愈容易,不久措施要根據學生達標情況隨時進行,也可以課下利用作業聯系補救或採取個別輔導指定學習內容,做到當日目標當日清,防止累積性誤差,使學生走入誤區。
四、溝通師生心理
目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夠和諧的現象比較普遍,已成為影響教師師教與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情緒、情感等多方面的溝通,在思想溝通中,教師利用展開示範教育,必然會產生強有力的示範作用,這強有力的示範作用概括起來為感染力、說服力、激發力、推動力。在這些力量的感召下,學生才會更加自覺地調整自己,才能更深刻地領會教師的教學意圖,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情
㈤ 教師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不僅僅針對學生而言,它將在教育領域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涉及到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地表現為教學模式創新。
通常認為,教學模式屬於教學策略的范疇。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根據信息傳播和信息加工的特徵,給「教學模式」提出了一種新的定義,那就是:「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其中,教學活動進程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媒體和教學內容等四個要素,它們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構成穩定的結構——教學模式。
多年來,主導和控制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是一種被人概括為「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幾乎成為大多數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們的思維定勢,極大地束縛了學校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給基礎教育領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帶來巨大的慣性阻力。
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大致描述為:「以教師(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為中心,以言語和板書(教學媒體)為手段,向學生(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灌輸式地傳授知識(教材規定的內容);學生則只能統一地、單向地、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將這種模式與大眾傳播模式進行類比,可稱為「廣播式教學」。它始建立工業化初期,是班級授課制度的教學保障,與人類社會「第二媒體」——「廣播電台」的傳播特性基本相似。在課堂上,教師充當的正是「電台」或「廣播員」的職能,全班學生則必須「調諧」到統一的「頻率」,被動地收聽同樣的廣而告之的「節目」,然後轉化為記憶(在心理學上,亦可解釋為「短期記憶」)。人們通常認為,通過不斷地重復和練習,信息便可以存儲於「長期記憶」中,從而形成知識結構;這個過程所有的行為及結果,都可以通過測驗進行評估。「廣播式教學」從傳播的路徑看是單向的(由教師至學生),從傳播的內容看是同一的(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從傳播的順序看是線性的(教材預先確定的順序)。這種教學模式,恰如其分地與工業時代批量製造「標准件」的工藝流程相吻合。
這種現象,正如美國學者唐·泰普斯科特所說:「講義、教科書、家庭作業和學校,都與單向傳播媒體類似,它們不僅都具有單向、集中、事先決定的結構,並認定這種方式對廣大觀(聽)眾最有利。這個模式,即是幾個世紀以來,由上而下的威權式、師權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礎。」然而,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持續了多年的「廣播」式課堂教學模式,由於它與時代要求、科技進步,特別是與新媒體傳播模式形成強烈的反差,業已遭到越來越嚴厲的指責。例如,教育學者戴維斯教授就尖銳地批評說: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意味著「每天准時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靜靜地聽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則是聽講並按教師指定的方法去做練習,努力記住一大堆毫無意義、又零零碎碎的『知識』,而這樣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為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可能會用到這些知識,盡管教師和學生對是否會有這樣一天都持懷疑態度。」戴維斯甚至激奮地寫道:「我們的學校已接近於毀滅年青的一代!」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我國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此分析過去許多教學法,除了少數確有創意外,多數並未能夠掙脫行為主義和「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的窠臼,至多為「廣播」的內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能更加吸引聽眾;以此分析大量充斥市場的教學軟體(也包括教師自編的課件),多數屬於傳統的「書本搬家」,仍然主要支持「教」而非支持「學」,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傳統的指導式教法通常在教和學的技巧上作各種文章,而認知心理學家佩伯特比喻說:「傳統的指導式教學也可能會以游戲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構式的教學需要將創造和發明這種游戲的挑戰交給學生。」這當然不是說學習環境、課程內容都不必經過設計,但是這些設計必須與學生合作,或者幫助學生自己完成。教學也不再是由教師「廣播」已有的知識,而是組織學生去重新發現知識和重組知識。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傳統觀念的制約,特別是由於教學大綱規定了過多的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束縛了教師的思維和手腳,使他們不得不按照「講授——接受」的公式組織教學。今天,從教學大綱向課程標準的轉型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減少了知識點的要求,給教師的教學留下了更大的探究空間,但也給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新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就是廣大教師當前面臨的挑戰之一。
面對研究性學習這門既無大綱又無教材的必修課,在肯定這門課程獨特與創新的同時,多年來習慣於依靠大綱依靠課本教書的教師們普遍感到無從下手,有的人甚至採取了觀望、徘徊和放任自流的態度。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之後,由於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展,教師的講授不再是惟一的知識來源。相比之下,許多教師由於自身的原因,反而可能顯示出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對本學科以外的課題研究,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也缺乏課題研究方面的經驗。
從另一方面講,這種困惑和差距,恰恰說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契機,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蘊含著嶄新的教學理念,是新的教學模式的一個生長點。我們強調以學為本,絕非否定教師的作用。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積極組織、支持並參與到學生的研究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究。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機,以便進入探究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圍繞專題收集、加工和處理相關信息,與學生一起開發校內外學習資源,共同回答和解決問題。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將定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加者和指導者。對此,先期開展了研究性學習的學校深有體會地認識到:「教師必須先做研究課題的主動參與者和自我探索者,然後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促進者、有效組織者和高明指導者。作為參與者,教師必須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認可教師的參與,在關系融洽、和諧的共處中,教師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真正的發言權。作為探索者,教師必須完善自我,積極適應新角色的知識需要。盡管研究性學習不可能要求教師成為跨學科的通才,但教師必須對研究課題相關的學科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和熟悉,唯有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才能積淀深厚的素養。作為組織者和促進者,教師必須善於組織協調,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組織課題組的活動和交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持之以恆的積極性。作為指導者,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課題研究方法的指導,如信息資料、數據的獲取、分析和處理、計算機使用能力的提高、課題方案、結題報告、實驗報告的書寫、采訪技能、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的指導。」
這種全新教學模式下的角色變化,要求所有教師都應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知識,盡快使自己做到一專多能,逐步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具備指導學生進行研究的能力。傳統中小學教師通常被稱人為「教書匠」。作為一種「工匠」,他永遠只能執行那些不從事課堂教學的人所建立的教學理論,他永遠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傳遞一般性的課程知識,以及判斷某部分學生是否學到了這些知識。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對教師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其中,發展教師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也是角色轉變的重要內容。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教師必須首先成為「研究者」;課程改革需要大批「創新型教師」,而「創新型教師」的同義語就是「研究型教師」。教師只有把自己的角色從「教書匠」提升為「研究型教師」,才能自覺主動地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由於高考升學壓力依然存在,不僅是高中還是初中,甚至於小學,要教師改變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轉去搞研究性學習,勢必影響到學校最敏感的升學率。持這種說法的同志沒有認識到,高考改革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李嵐清副總理就曾強調,高考必須配合基礎教育的改革而改革。「高考指揮棒」已經而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其主要趨勢是:變單純考查知識為考查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和個性表現;變文理分科為文理結合、融會貫通;變單純考查解題能力為自主設計、創新思維;變封閉的校園文化為關心社會、關心時代、關心世界、關心人類。從最近幾年來高考命題的變化中可以看到,已經越來越多地增加了考核學生研究能力方面內容,上海市的試題中甚至直接涉及到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我們必定會深刻地感受到,「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高考肯定得益,不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肯定要吃虧。」在努力轉變教學方式的今天,教師們需要研究的是,為了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轉換觀念?確立哪些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補充哪些領域知識?掌握哪些教育信息技術?學習哪些科研方法?應如何指導學生正確靈活地使用這些技術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全體教師都必須從重視研究「教法」,轉向重視研究學生的「學法」,在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究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化成長。教師往往習慣於在課堂上充當管理者,把對學生的管理和監督作為自己的基本職能。赫爾巴特說過:「管理並非要在兒童心靈中達到任何目的,而僅僅是要創造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恰恰是研究性學習不應該刻意追求的。教學在本質上不是塑造,不是管理,更不是控制,而是交流、互動、引導和幫助。必須切實轉變那種在教師心靈深處積淀起來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觀念,轉變傳統教育中「惟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構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重要的不是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感覺走,而是教師努力去理解學生的感覺,與學生溝通,使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參與探究和學習,帶領所有的學生走向成功。
㈥ 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有哪些負面影響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只是學生,這將是在教育領域引起了連鎖反應,特別是在關繫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化,並突出表現的創新教學模式。
屬於典型的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的范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赫柯康傳播信息和信息處理的特點,以「教學模式」,一個新的定義,那就是:「教學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其中的過程中,教學和學習活動,包括四個要素的教師,學生,教學媒體和教學內容,形式,結構穩定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一個穩定的結構 - 教學模式。
多年來,中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的主導和控制,是一個概括的教師,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幾乎成為大多數教學管理和教師的思維定勢,極大地制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校教育,一個巨大的慣性阻力,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大致可以描述為:教師(知識傳授,灌輸),語音和書寫在黑板上(教學媒體)為手段,以學生(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灌輸傳授知識(課本規定的內容),學生只有統一的,單向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老師。「的比喻的大眾傳播模式,這種模式下,所謂的」廣播教學。「這是開始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建立安全課堂教學系統,教學和人類社會的」媒體「 - 」無線電傳播特性大致相同。在課堂上,教師充當的功能正是「無線電」或「播音員」班的學生必須「調整」的統一的「頻率」廣而告之「節目」被動地聽,然後轉化到內存中(心理也可以理解為短期記憶)。人們普遍認為,通過不斷地重復和實踐,信息可以存儲在長期記憶形成的知識結構,行為和結果,這個過程可以通過測試進行評估。廣播教學的傳輸路徑是單向的(教師與學生)從傳播的內容是一樣的(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從傳播的順序是線性的(課本規定的順序)。這種教學模式,恰如其分地正好與工業化時代批量製造過程中的「標准件」。
這種現象,美國學者唐·泰普斯科特說:「講義,課本,作業和學校,與單向的媒體相似,他們不僅有單向的,集中的,並決定提前的結構,並得出結論,最有利於公眾在這樣大多數的概念(聽)模式,也就是幾個世紀以來,根據自上而下的專制,教師為中心的教育。 「不過,在進入在今天的信息社會中,」廣播「的課堂教學模式,因為它是時代的要求,在進步的科學和技術,尤其是的新媒體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已被滿足日益嚴厲指責,例如,教育學者,教授戴維斯說了尖銳的批評: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課堂教學的意思是「每天按時上學,坐在教室里聽著靜靜的,他既不理解,在這個問題上不感興趣,作息時間聽,然後按指定的教師做練習,要盡量記住了很多毫無意義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知識」,而這樣做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可能會利用這些知識,教師和學生對是否會有這樣的日子持懷疑態度。 「戴維斯甚至激奮中寫道:」我們的學校已經接近年輕一代的破壞! 「在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學校教育更糟糕的是比這方面的問題。
分析過去的許多教學方法,除了少數真正有創造性的,多數沒有能夠擺脫行為主義的刻板印象,與「廣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交通,同比增長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來分析大量充斥市場(包括教師的教育軟體自課件),大部分屬於傳統的「書本搬家」,仍然是「教」的主要支撐,而不是支持的「學習」通常缺乏獨立的互動性和探索性的指導教導教學和學習技能的各種文章認知心理學家裴撥忑比喻:「指導教學游戲教乘法表的建構主義教學需要給學生創造發明這個游戲的挑戰。 「這,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的學習環境,課程內容沒有設計,但這些設計必須與學生合作,或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不再是現有的知識由教師的」廣播「,但組織學生重新認識和重組知識。,
課堂教學中,由於傳統觀念的制約,尤其是因為太多的課程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結合教師的思想和手腳,使他們必須遵循講座 - 接受「的公式,組織教學。今天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改造的重大變化之一,是減少教師的教學留下更多的空間查詢的知識要求,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的教學。學習如何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一種新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是廣大教師目前面臨的挑戰之一。
面對研究門既不是大綱,也不是必修課教材,而一些獨特和創新的課程,多年來習慣於依靠的輪廓教師依靠課本教的一般是無法啟動,人們甚至採取等待和觀望,徘徊和放任的態度。開展研究性學習給學生獲取知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大拓展渠道,老師教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相比之下,許多教師對自己的原因,但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學科的研究外,教師幾乎沒有任何優勢的專業知識,也的研究缺乏經驗。
另一方面,這種混亂和差距恰恰是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帶來了一個機會,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包含一個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模式是一個增長點。我們強調絕對不能否定教師的作用,以學校為基礎的。老師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積極的組織,支持和參與學生的研究,與學生一起學習,探討。教師開放,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才能進入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收集處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發展的內部和外部的資源與學生的學習,回答和解決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教師角色將被定位為學生,組織者,參與者和教師的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在這方面,初步研究學校承認深情地說:「老師需要做的研究課題,積極參與者和自我的探險家,然後成為一個強大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有效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聰明指導,教師必須經常深入到學生的研究小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聽取的意見,學生,使學生認識到教師的參與,和諧,和諧相處,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將是真正的說,作為探險家,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知識的需要,積極適應新的角色。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成為跨學科的通才型研究課題,但教師的學科知識和熟悉的,只有不懈的追求精神,作為組織者和促進者的根深蒂固的識字相當的了解,老師必須能夠組織和協調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活動,組織活動的工作隊和交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保持強烈的好奇心,熱情和毅力的導師,教師必須有針對性的指導,研究方法,如信息,數據採集,分析和處理能力的電腦使用,主體計劃,總結報告,實驗報告的撰寫,面試技巧,人際交往的方式和方法的指導。 「
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的角色轉變要求,所有教師都應該在一個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盡快做到一專多能,逐步與跨學科的技能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傳統的小學和中學教師,通常被稱為人為的「教書匠。作為「工匠」,他永遠只能被創建那些不從事課堂教學,教學理論,他只能永遠不會通過,按照規定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內容,一般人所知的當然,作為確定是否有部分學生學到的知識。研究的興起,教師所面臨的挑戰是,發展的精神研究和研究能力的教師,也有角色轉變的重要內容。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教師首先必須成為研究者,課程改革需要大量的創新型教師「,」創新型教師「的代名詞,研究型教師。教師只屬於自己的角色,從教書匠晉升為研究型教師可以有意識地主動教學方法的變化。
一個普遍的說法是,高考的壓力依然存在,不僅是高中或初中,甚至小學,教師改變教學方法,已經證明了自己在年來,從事研究,勢必會影響到最敏感的入學率。同志認為這種說法不承認高考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在2001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強調,高考必須滿足基礎教育的改革和改革。「高考指揮棒」一直是,而且將繼續改變,其主要的發展趨勢:改變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知識探究能力,能力和個性表現;合並可變部掌握的藝術與藝術,成為一個簡單的測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獨立設計,創新的思維,成為一個封閉的校園文化,社會關心,在乎年齡,關心的世界,和對人類的關注。可以看到,高考,從過去幾年的變化,增加已被越來越多的方面的評估學生的研究能力,甚至在上海的問題涉及直接的主題的研究,我們將深切地感受到,「從事研究統招當然肯定不利於學校從事的研究受到影響。」在努力改變教學方法,教師需要進行研究,以促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我們應該轉換的概念?建立什麼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更多的知識,哪些領域?碩士教育IT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靈活地使用這些技術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所有教師必須從側重於「伊斯蘭教義,轉向注重研究學生的學法,學生的學習,調查,並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實現自己的專業化發展。教師在課堂上經常被用來作為經理,管理和監督,其基本功能的學生。赫爾巴特說:「管理是實現任何目的,在孩子們心中,但只有創建一個訂單。」正是這個順序是研究不應該刻意追求。教學,本質上不是塑造,管理,控制少,但交流互動,指導和幫助。必須有效地改變教師的靈魂,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但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一種積累的劃分是從威權的觀點,教師和學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平等,民主的合作一種新型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重要的是不要讓學生按照老師的感覺,但老師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的感覺,使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參與探究和學習導致所有的學生都獲得成功。
㈦ 結合教學實際,論述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習遷移
■ 遷移與教學 ■
【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1、學習材料的特點(相同要素說);
2、原有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3、對學習情境的理解(情境性理論);
4、學習的心理准備狀態;
5、學習策略的水平;
6、智力與能力;
7、教師的指導。
【促進學生有效地遷移】
1、改革教材內容,促進遷移;
2、合理編排教學方式,促進遷移;
3、教授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遷移意識;
4、改進對學生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