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文藝美學研究的方法論
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文藝美學研究的方法論
文藝學、美學研究的方法論是關於文藝美學研究的方法的科學,是對文藝學、美學研究的理論、原則、方法和手段的概括和總結。文藝美學研究的方法,是研究文藝美學的工具,它受哲學、思維方式的制約,受研究主體和研究客體的制約,受文藝美學觀念的影響。方法是不斷發展的,多樣化的方法為開拓文藝學研究的思維空間,提供了多樣的途徑。
文藝美學的研究,存在於三個不同的領域,表現為三種形態,成為三個層次,即哲學方法,具體研究方法,個別表述方法。文藝美學研究方法,從邏輯方法上看有:歸納方法、演繹方法、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從研究模式上看有:文藝心理學研究方法、社會學研究方法、歷史比較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的文藝學研究方法、精神分析方法、原型分析方法、形式主義分析方法、結構主義方法,後結構主義方法、類型學研究方法、符號學、語義學方法、現象學方法、接受美學方法;從橫向方法上看有:系統分析方法、信息分析方法、數學方法,等等。
作為工具和手段,文藝美學研究的方法的活力和價值是通過實踐來驗證的。拿文藝學的研究來說,社會的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把文藝與社會的關系作為視角,研究整個社會狀況同作為特殊的社會活動領域的文藝之間的相互依賴性,研究文藝特殊的社會功能,研究文藝的內容和形式與作家的創作和社會根源的關系。而作為這種方法的補充和發展的一系列新的方法,則從更多的角度研究文藝學。可以說,新的方法具有整體性(強調有機聯系、多向思維、多學科綜合)、模式化(要素、層次、結構)、思辨性(強調研究生命運動形式)等特禪悉點。當然也需要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從方法論的歷史看,中國和外國的文藝美學研究方法都是從脊襲迅少到多,是發展著變化著的。在中國,古代文藝學、美學研究主要是社會道德的研究、本體研究、主體研究和接受研究的模式,常採用點悟式、比較式、實證式的形式,在思維方式上未能達到辯證綜合的高度。現代文藝學、美學研究體櫻此現出方法論意識的覺醒,並能以正確的哲學方法作為理論指南。近代開始,引進西方的許多理論和學說,打破了傳統的方法論格局。比較文學的方法,丹納的社會學研究方法等等都得到運用和實踐。後來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文藝學研究,給文藝學、美學的研究,帶來很大的變化。八十年代,在中國掀起方法論熱潮,文藝美學研究的方法形成了四種拓展:即由著重考察文藝學的外部規律向深入研究文藝學的內在規律轉移;由單一的哲學、政治角度擴大為從美學、心理學、倫理學、人類學等多種角度來觀察文藝學,用有機整體觀念代替機械整體觀念,用多向的、多維聯系的思維代替單向的、線性因果聯系的思維;由孤立地就一個命題進行思考分析轉變為從聯系的、整體的觀點進行系統的宏觀綜合;吸收外來文藝學方法論和其他科學的養料,以豐富內容和改造形式。在外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運用謹嚴的邏輯方法研究文藝學、美學,從而在方法論上成為有重大貢獻的第一人。新古典主義時期,主要運用演繹方法,用從古典作品中抽繹出的規矩去套當時的作品。浪漫主義時期,出現表現主義研究方法,注重在作品與作者的關繫上的研究。進入十九世紀,改變了一種研究方法長盛不衰的局面,文藝學、美學研究有了更清醒的意識。印象主義的研究方法、形式主義的研究方法、結構主義、符號學、語義學、闡釋學等等研究方法紛紛出現,注重以文學作品本身為研究對象。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止,文藝美學研究的對象又轉移到讀者身上,接受美學的方法、後結構主義方法、信息分析方法等等更擴大了研究視野。
㈡ 美學學習的方法特性有哪些要點
美學方法具有多元性、多樣性和發展性,有哲學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人類學的、文化學的、形態學的、文藝學的、心理學的和科學技術的等多種學科的方法。
有本體論的、主體論的、實踐論的、認識論的、符號論的、價值論的、創造論的等多視角的理論方法,以及多學科、多視角相融合的方法。
具體方法有觀察與體驗,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推理與實證,抽象與具體,歷史與邏輯,證明與證偽,實驗與統計的結合以及縱向、橫向的比較方法等。
美學的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sch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或者「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