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課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課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發布時間:2023-08-12 19:03:49

如何開展有效的課例研究

如何開展有效的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是教師群體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以研究教學、改進教學為己任,旨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因此,「研究」是其要務,「行動」是其最大的亮點,也就是說,它把研究的陣地搬到課堂中來,以課例為載體,以行動研究為手段,以行為跟進為特徵,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同時作為教師進修的內容與提高的途徑。比如說,我們初中歷史教學中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運用文明史觀進行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運用史料展開歷史教學?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時序觀念?如何培養歷史探究能力?如何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這些都是困撓一線教師的問題。我們能否通過分析研究一個課例,從而解決教學中復雜的問題,進而促進教學專業發展,這就是課例研究的旨趣所在了。

課例研究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這要從教師工作與學習的特點說起。 [加] 邁克·富蘭:《變革的力量》中說,教師教學工作的最大特點是,教學情境的不確定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和差異性,教學決策的不可預見和不可復制性。
教師的學習也有其獨特性:
⒈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情境學習:
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的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教師擅長的表達是運用案例的表達。以案例為載體的專題研究可以很好地解決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兩張皮。
⒉教師的學習是基於問題的行動研究:
英國人雷格·列文(Reg Revans)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概念。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概括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教師的學習首先要有問題意識,有問題才有不同意見的討論,才能使概念不斷明晰;課例研究就是要以問題引導學習,不斷使日常教學工作問題化,從中提煉出研究課題;以差異推動進取,不斷尋求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個人與他人的差距,挑戰能力邊緣,超越自我。
一線教師的集體備課、校本教研還告訴我們,教師的學習是基於群體的合作學習: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20世紀30年代初提出,人類的學習是在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我的對話,個人與他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教師基於群體的合作學習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① 指導型的合作學習,校內專家、教研員、專業理論工作者的指導;② 交流型的合作學習,公開課、教學成果展示、讀書匯報課等;③ 研究型的合作學習,案例分析、專題討論、課題研究等。
課例與課例研究這兩個概念有何區別?
課例是一個真實的教學案例,是對課堂教學中含有問題或關鍵事件的教學過程的敘述及詮釋。課例不僅僅是最後的課堂教學實錄(敘述),還要交待之所以這樣教學的理由和認識(詮釋),即「講述教學背後的故事」。
課例研究:課例研究試圖讓教師學會有目標、有方法地規范地研究課堂教學的改進。具體說它是圍繞如何改進一堂課,展開研究,其目的不僅僅是上好這堂課,更關鍵的是讓老師在研究這節課的過程中,掌握改進這類課或更多課的方法。「課例研究」是一個「做課例」的過程,是傳統教研活動的精緻化研究。上海教育科學院副院長 顧泠沅教授提出的一種以課例為載體、在教學行動中開展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教師教育模式,簡稱"行動教育"。
課例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讓教師學會有目標、有方法地研究課堂改進。
課例研究的意義在於:它打破長期專家統領的‚理論研究‛和教師的‚實踐操作‛之間的藩籬,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思考空間,讓教師有可能跨越‚學習理論和教學經驗的缺口‛,從而實現有效的專業成長。

課例研究的內涵
從形式上而言,課例研究是以課為載體的研究,也就是說要有具體的課做為依託。它的研究過程,就是強化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開發不同教師在認識上的差異資源。
課例研究之所以受到教師的歡迎和認可,是因為它既切合學校和教師的實際,又便於操作和實施,是一個知行統一、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的實踐反思過程,它具有七個鮮明的特徵: 主體性、問題性、思辨性、過程性、互助性、敘事性、科學性。與普通的集體備課不同,課例研究有主題,有目標、有方法,有基點。目的是改進教學,發展自我,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課例研究的方法是行動中研究,行動中學習。
課例研究的流程與模式
課例研究經過了‚教學設計——課堂觀察——反饋會議‛不斷循環的過程。參與課例研究的老師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動。
如何做課例研究?
老師們進行課例研究,經歷了發現問題、梳理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一直伴隨著教學行為的改進。
課例研究所需的技能
首先,進行課例研究要有問題意識,要在「無疑處生疑」,用問題引導學習,如果一個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沒有問題,是絕不會生出要進行研究的必要性的。這些問題應該是:對學生成長起特別重要的作用的,而又非常容易處理不好的事情。這個事件與其他事件有著廣泛的連鎖關系的,事件不是孤立的。對這個事件的處理特別能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技能和水平等,是綜合鑒定老師的教育智慧及思想水平的。
第二方面的技能是同伴互助,讓差異推動進取。
第三方面的技能是課堂觀察的技能。
聽課與觀課,一個似乎用耳,一個似乎用眼,二者有何區別?
「聽課」行為有以下特點:
首先,聽課的目的性不強; 其次,我們「聽」到的是少數人(講課的老師或發言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其他人的表現我們「聽」不到; 再次,「聽」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有可能是學生胡亂猜測,還有可能是言不由衷、投師所好; 最後,「聽」基本上是個體行為,聽課者記錄一鱗半爪。
「觀課」有以下特點:
首先,「觀課」中,觀課者針對研究主題,事先設計觀察表格,確定觀察要點,帶著任務去觀察; 其次,「觀課」著眼的是全體學生的表現,不僅要傾聽發言學生的表現,更要觀察其他學生的反應;
再次,「觀課」立足於對學生表現進行綜合分析,不僅聆聽學生的語言,還要觀察學生的表情和動作,記錄課堂教學的氣氛; 最後,「觀課」是一種集體行為,觀課者分工合作,或觀察教師教學行為,或觀察學生學習行為。
課堂觀察是一個很專業的教學行為,課堂觀察應該「觀」什麼?
看來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知識傳授,要求是高認知水平的發展,二是關注學生的發展,要求是學生的高參與度。二者都直接指向提高教學質量。
如何撰寫課例研究的成果文本
課例研究文本應該有這樣幾個要素:
1.主題明確;
2.線索清楚;
3.具有關鍵性事件;
4.過程性資料翔實;
5.有結論和反思
課例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
以「做」為中心。課例研究最講究「做」,在「做」中「學」,在行動中研究,教學做融為一體,這是它最大的特點。我們一線教師要努力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也就是確立適合自己的研究主題;骨幹教師要「領跑」,課改積極響應者的領著「做」,只有這樣才能以點帶面;課例研究是在集體中研究,因此要「我帶你,你幫我」、大家幫大家,採用「 捆綁式」;在研究中要注意任務分解、責任分擔,不能單打獨斗,憑經驗做判斷。做透、看透、想透。
養成對常態課教學質量經常反思的習慣,不斷積累有效的經驗。我們教師每天都要上課,這種常態課的教學質量需要我們自己日積月累地觀察、反思、提高,課例研究要從日常的備課與教學設計開始,要讓研究成為常態。而不是為了應付一年一次的賽課或公開課。
有三個關註:一是關注學科內容及其實質,依據歷史課程標准,把握歷史學科的特色,從學科的高度來觀察、反思、質疑課堂,使得課例研究更有針對性;二是關注科組和備課組的學習,強調集體智慧,建立教師與教師、研究者與實踐者合作學習的行動主體;三是關注教師的主體悟性,強調「學懂的東西做出來,做好的東西說出來」,注重通過主體悟性把行為與理性聯結起來。

⑵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

序言:

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幸福如意!短暫的寒假一晃而過,假期中接受了靳主任安排的一項任務,做一個小專題《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我深知,在咱們同事中間,有許多專家型的資深教研員,今天在這里班門弄斧分享這個還不算成熟的話題,內心感到很惶恐。所以,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哦!

作為一名教研員,我們經常進行的教研活動大概就是觀課、議課、了。在教研中,我們常常帶領教師反觀課堂現象,追憶課堂環節,回望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和教師們一起提出對本節課的看法和建議。仔細想想,由於我們聽課時間比較隨機,聽哪位同志的課也常常受制於學校的安排。這樣,我們的教研活動大多就變成了「就課論課」,研討的主題往往顯得不夠明確。

那麼,怎樣引導教師藉助課例開展校本研究,使我們的工作效益倍增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個話題,分別是:

《似曾相識燕歸來——走近課例》

《紙上得來終覺淺——怎樣進行課例研究》

《綠陰不減來時路——怎樣撰寫課例》

第一個話題
《似曾相識燕歸來——走近課例》

一、什麼是課例

「課例」是一個實際的教學例子, 是對一個教學問題和教學決定的再現和描述, 即「講述教學背後的故事」。

1.課例與教案、課堂實錄的區別

課例與教案的顯著區別是,教案是預案,借用英語中的說法是「將來時」;課例是已經發生過的,是「過去時」。

課堂實錄是對實際發生的課堂進行客觀地、逐字逐句地文本記錄,是真實的課堂再現。課例不僅僅是最後的課堂教學實錄, 還要交代之所以這樣教學的思路、想法、理由和認識, 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

2.課例與案例的區別

課例僅是教育案例的一種。課例和教育案例有一個相同點——均有一個研究的「主題」。課例是以學科教學的內容為載體、具有某個研究主題的教學實例,而非一般性的教育問題。其中「主題」正是課例所要表達的靈魂( 研究的成分) ,「載體」正是課例表達觀點和思想的媒介。

3.課例與思辨或經驗論文的區別

這一種情況很容易甄別。需要說明的是, 課堂實錄片段配以點評類型的文章不是課例。對同一節課的不同片段做出點評時, 往往對每個片段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評析, 如果從全盤來看, 則發現這類文章分析課堂的視野比較寬泛、點評比較發散。還有的文章是具有一個大的研究觀點, 但選取了不同的課堂片段每次從一個更小的視角加以剖析, 就每個片段而言, 讀者無法了解這個片段對應的原課究竟具有怎樣的一個整體授課思路。還有一種是圍繞一節或幾節課的教學漫筆類文章也不是課例。這類文章的作者一線教師居多, 往往是針對一節課的課後反思, 或觀察了一類課之後有感而發。這類教學漫筆往往比較生動、情感化、吸引人, 但缺乏圍繞一個主題的深入提煉、缺乏理論角度的詮釋。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課例的根本特徵:以課堂教學的學科內容為載體, 以某個小的研究問題為主題, 講述的是一個實際發生的課堂教學實例背後的故事; 而且, 教學實例的整體思路相對完整, 可以看出一節課或幾節課的授課過程或如何改進的過程, 可以看出這樣上課或者改進課堂的理由和原因是什麼, 當然也會有理性的提升和概括。

4.課例與課例研究的區別

前者指最後產生的成果形式是一個「課例」,後者把形成這個成果的過程稱為「課例研究」;前者是靜態的結果表達,後者是一個研究的動態過程。

如果依以上標准來衡量,我腦海中所讀過文章一一掠過,真正稱的上是一篇完整的課例的,已經是寥若晨星了。

第二個話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怎樣進行課例研究》之一

——怎樣確定研究主題

在課例研究中,我們通常要通過疑問—規劃—行動—觀察—反思的循環過程。

一、研究主題的特徵

1.源於現實。課例研究致力於以科學的研究手段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2.始於反思。教師雖身處現實的教學情境,但能否確定切實可行的研究主題?是否善於捕捉和提煉真實的課堂教學問題?還取決於其是否具備深刻的反思能力,課例研究的問題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個性的,但無論如何都是教師基於教學反思所發現的自己的問題。因此,課例研究主題必須能喚起教師的反思精神和問題意識。

3.具體可行。就像寫論文一樣,我們選擇的課例研究主題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從小處、細處、實處捕捉問題,選取具有較強可操作性並具備研究條件的主題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題大做」。

4.答案開放。課例研究是通過反思課堂現象與總結教學經驗來實現教學改進的。由於實踐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紛繁復雜,研究問題的解決往往沒有已知的、明確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種解決方案,而且只能從歸納中生發。比如:一位數學教師試圖以「數學探究學習的要素」作為課例研究的主題,然而有關探究學習的要素或環節的探討已有共識,如何在實踐中加以組織才應當是研究的重點。之後,該教師確定研究的主題為「數學探究情境的創設」,探討把學科內容轉化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為探究情境是與具體的學科內容聯系在一起的,其創設方式必然具有多樣化和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值得作為課例研究的主題深入開掘。

二、研究主題的類型

1.與學科內容有關的研究主題。

對所教學科的深刻解讀與靈活的理解是教師的基本功。理解並抓住學科的本質是課例研究的重點之一。我舉一個例子,春節前,我們一起在洛陽聽過的語文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節課《釣魚》,有的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並模仿釣魚的動作,還有的教師自始至終強調環保的問題等等。把一節語文課上成了一堂品德課。顯然,這些教師就沒有把好小語學科的脈。如果讓我們進行課例研究的話,可圍繞「《釣魚》編者的意圖及設計」進行課例研究,重新確定將「釣魚的啟示」作為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從而彰顯出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2.與學習者及其特點有關的研究主題。

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課例研究應重視對學習者的研究,不了解學習者及其特點,便不會有好的教學。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對某一課題他們有著怎樣的理解和誤解,不同個性或水平的學生存在怎樣的互相影響等等,這些都是課例研究所應關注的主題。此外,學習者的具體表現有時也可作為教師檢討教學成效的依據之一。

3.與課程知識有關的研究主題。

今天,教師不再是課程方案的簡單執行者。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承擔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任。

在這方面,一所學校的教學教研組所開展的課例研究給人以深刻印象。這個教研組為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民族特色,先後開發了對聯中的數學、成語中的數學、詩歌中的數學、笑話中的數學、小說中的數學等主題,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實際效果對上述主題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合理取捨,精心編排,最後形成了一系列頗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數學探究內容。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諸如此類有關課程知識的課例研究必然有著很大的探索空間。

4.與教學法知識有關的研究主題。

有關教學法方面的主題是課例研究的重要內容。舉例來說,一所學校的英語教研組一直強調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但是在實踐中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頭疼的現象,個別優秀學生經常掌握話語權,以致小組內的其他成員只是被動接受。於是他們開展了「分散話題權,促進組內平等」為主題的課例研究,最終找到了有效的解決策略。

三、主題的確定過程

實際上,發現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只是課例研究主題確定的第一步。在發現問題之初,教師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進一步理清。因此,從問題發現到主題確立是一個不斷精緻化的過程。

1.搜集和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

在課例研究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理論學習融於主題確立的過程。比如高中段教師欲開展「詩歌鑒賞的模式」的課例研究。就可以先查閱的「詩歌鑒賞的答題模式歸類」等資料,並對語文學科中運用這一方法進行教學的難點進行分析,而後在充分考慮可行性的基礎上,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重點與難點——如何把教材的相關主題轉化為學生進行研究的課題,而後再通過搜集和分享這方面的資料展開教學。可見,對文獻資料的搜集有助於我們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從而在此基礎上明確核心概念的內涵,確定研究的重點與難點,為後續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備。

2.對問題的核心概念進行界定。

課例研究透過對核心概念的界定大致確立了研究的范圍,使教師有明確的研究方向,也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有助於研究落到實處和取得成效。因此,對核心概念進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擊,虛張聲勢。

3.提出明確的基於問題的假設。

在問題界定清晰後,教師還應通過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設想。沒有假設的課例研究,目標含糊不清,過程無所依循,所得到的研究結論也會是不完整的或不關鍵的。因此提出明確的基於問題的假設是課例研究主題確立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四、研究主題的系列化

作為微觀層面的教學研究方式,課例研究所解決的是教學中的某一具體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課例研究放棄主題系列化的追求。

比如,一所學校為促進學生在雙語課上對教學內容的深度理解,各個教研組圍繞雙語教師的教學語言展開研究,確定了不同的課例研究主題;信息技術組負責「雙語課堂中概念講述活動化的研究」,藝術組負責「雙語課堂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數學組負責「雙語課堂中英語課堂用語的多樣性研究」,科學組負責「雙語課堂中學科用語的准確性研究」。一段時間後,學校對各個課例研究小組的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並概括為一個大的研究主題:「促進學生理解的雙語教學語言研究」。

《紙上得來終覺淺——怎樣進行案例研究》之二

教案的合作設計

在課例研究中,教案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課例研究的基石。它規劃了課堂活動的藍圖,不僅提示觀察者在課堂上看什麼,而且是觀察者記錄和分享觀察結果的所在。再次是交流工具,教案傳達出設計者的思考,在課後研討時可將其與課堂實況加以比較分析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那麼,教師怎樣才能設計出一份有效實施課例研究的教案呢?

一、理解「合作設計」的確切內涵

教案的設計也應是合作的成果。雖然我們有集體備課的良好傳統,但實踐中集體備課往往簡化為「上課教師匯報設計內容」加「同伴提出修改建議」的過程,其最核心的要素——協作互助、深度研討、智慧碰撞等往往被忽略,導致不能產生實質性的合作,只能是走過場。在課例研究中,教案的合作設計要求教師相互合作、共同探討授課的最佳方式。為此,研究小組要從幾個方面來交流自己的看法:以往的教學經驗,特別是各自初上這堂課時有哪些困難與樂趣,學生的表現如何;當前班組學生的基本情況;可採用的教科書及其它教材等等。

教案的合作設計有助於上課教師豐富自己對教學的理解,恰當地調整自己的最初設想。可以說,教案的合作設計實現了教師群體資源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可以讓每一個參與者收獲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上課教師要把集體生成的統一認識不加批判的接受下來。合作設計不能以磨滅師生的獨特性為代價,每一個課堂中的師生都是具體的,上課教師要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吸收集體智慧的同時充分考慮自己的教情和班組的學情,根據實際情況修正原有的教學思路,撰寫自己的教學方案。

二、開展實證性的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的發展水平是教學的起點。在傳統的教案設計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分析大都過於籠統,有時所表達的是整個學段或整個班組學生發展的一般特徵,甚至只是用「基於學生的興趣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等類似的一句話加以概括,這種分析對課堂教學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也幾乎是當前我市教師的通病。

在教案設計階段,教師可以運用先測試或訪談等手段,開展實證性的調查研究,以便真正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經驗、興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等。教師越是深入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學生,越有利於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案。

三、轉變教案的設計重點

課例研究致力於理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的,「豐富學生的見解」才是課例研究的核心追求。課例研究對學生學習的關注,要求教案設計必須突破傳統意義上只關注教師如何教的局面。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下,人們對傳統的只對教師教學行為加以規劃的單線型教案做了大膽革新,將其細化,分為兩欄:即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或添加「設計意圖」分為3欄。這種復線型的教案有意識地增加了教師對學生主體活動的設計,並將設計意圖也列在旁邊,有助於教師在課後進行反思。

⑶ 如何進行課例研究

一、課例研究的含義課例研究 通常意義上是關於一節課的研究,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課堂探究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類型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類型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二、課例研究的操作模式1、基本操作模式: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 問題。課例研究的問題產生於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任務的落實、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指導與點評等等產生的困惑與疑問。問題通常就是進行課例研究的主題。A設計。簡單而言就是備課、寫教案,即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和學習掌握的新教學理念,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上課教學方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設計,然後在小組會上介紹教學設想與意圖,大家討論研究,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教學設計;二是先進行小組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的框架結構和具體的教學處理細節,然後由上課教師寫出教學實施方案。B實踐。上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它教師聽課、觀察、記錄。C反思。召開反饋會議,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出設計方案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細節,形成第二次上課的教案。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解決通常需要多次設計實踐反思 的循環往復。D總結。對研究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及其過程進行全面反思,並撰寫出課例研究報告。 課例研究不僅著眼於簡單的改進某一節課的活動,而且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循環,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課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實際操作中的活動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1)、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小學英語、社會、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2)、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3)、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輪研究課。主要適宜於同年級教學班少的學科或者進行專題式研究,如:小學點教學,輔助線作法、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基本概念的復習教學等等。4)、一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 課例研究就是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後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活動。3、研究與通常教學研究活動(公開課)的區別(1)課例研究的基本操作1、選題。與任何一項研究一樣,課例研究也要有一個研究的主題。2、選課。有了研究主題,接著是選課。3、設計。要思考在教學設計中,如何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設計教學?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4、實施。把設計變成課堂教學的過程。並仔細觀察分析其效果。5、課後反思。通過對課的分析,形成什麼反思文本?反思的結果是對後續研究的導引。教師再選擇一節課,通過再設計、實施、課後討論與反思達到新行為階段,從而實現行為跟進。(2)課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題。完成一項課例研究後,會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對素材進行取捨。取捨的依據首先是主題的突現。一個課例研究會不可避免地涉及 ,但這不是課例研究的主題,是一般意義上的評課。 研究過程的展示。在敘述課例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依據的是行動研究的要義,採用敘事研究,從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結論,而不是脫離材料,空發議論。 反思。反思是課例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缺乏反思的課例,不是完整的課例,甚至算不上課例,只是教學實錄而已。 把教學實錄轉寫成課例,不僅有主題、選材的問題,還有文章結構安排,語言表述等。 開展課例研究,十分強調研究者的理論學習。課例研究的基礎是教師自覺的實踐反思,而實踐反思又往往依賴於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課例研究與教學研究(公開課)的區別課例研究教學研究(公開課) 有研究的主題 嚴格意義上的選課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 著眼於研究的探討 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反思 強調行為跟進 主題不明確;或泛化 選課隨意,或從評課出發選課寫教案著眼於評課的討論 缺少顯性化的實踐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復

⑷ 怎樣進行課例研究

當我們談到「課例」,其實有兩種潛在的對象指代:一種認識是指「課例研究」中的載體,即涉及課堂教學內容的那個實例被稱之為「課例」。

課例研究的步驟:

1、發現問題。

記得國外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想要將課題研究做好,選題是關鍵,而如何選到適合的課題呢?與教師平時的積累離不開,也就是說教師要有問題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一定要多發現,多反思。

2、制定研究方法

問題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稱為新-輪的關鍵所在, 教師做螞沖滾小課題研究要充分謙虛的借鑒他人的研究經驗,在其基礎上提出問題的解決辦判嫌法。

3、按照方法解決問題。

問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確定後,就是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教師所針對的對象可能存在很多個體,研究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個體,所以教師要在反復試驗後才能找到做適合的研究方法。

4、總結研究過程。

對小課題結果的總結形式沒有大課題那樣嚴格的要求,小課題的形式多樣化,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是教育敘事。說白了就是將研究的實踐過程轉化為理論文字形式。

5、實踐運用。

將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⑸ 小學數學課例研究要如何進行

一、「課例研究」的有關內容

1、明確「課例研究」的內涵

「課例研究」是在新課改深入開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校本教研活動方式,是一種以「課例」為載體的教學研究,它圍繞如何上好一節課而展開,研究滲透或融入教學過程,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活動方式以同伴成員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樣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課堂教學。也是一種「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質量的手段。

2、理解與「三課」的區別

第一,專業性活動與事務性活動的區別。課例研究是教師群體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以研究教學,改進教學為己任,旨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因此,「研究」是其要務。在常規教研中,備、聽、評課被異化為一項需要完成的任務,對教師而言,備、聽、評課的目的並非出於解決教學難題,而是為了完成學校領導布置的聽課任務。

第二,規范性行為與隨意性行為的區別。課例研究有明確的研究主題(本次就三個主題),是一項規范的專業行為。相比之下,常規教研中的備、聽、評課就有些隨意了。聽課教師往往事先不做任何准備,不知道要聽什麼,也不知道怎樣去聽,聽完課後,往往是「就課論課」, 研討的主題並不明確, 甚至極為泛化。有時研討也沒有人做記錄,授課教師事後也不根據評課意見,形成課例研究報告。

第三,常規性開展與臨時性開展的區別。課例研究期望教師群體通過持之以恆的學習和研究,形成和諧互動的專業發展共同體,因此它要求學校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為其常規開展提供時間、經費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但傳統教研中的備、聽、評課往往缺乏整體規劃和強有利的保障,常常會因學校其他事務的影響而被迫中斷或敷衍了事,有的學校甚至利用較長的時間來設計或實施一次備、聽、評課活動,其他時間則無所作為。

3、把握「課例研究」的特點

一是教學性。課堂的本質是教學,而不是展示。教學重過程,展示重結果。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師生情感共融、價值共享、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體驗的完整的生活過程。如果說教學要展示的話,展示的也應是這個過程本身。

二是研究性。課堂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場所,更是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的實驗室,每一間教室都是獨特的,都是教師把教學方案加以落實、試驗、驗證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間教室都是教師教學理論和方案的實驗室。研究性意味著課堂不僅要成為教師自我反思的對象,同時也要成為教師同行或專家共同討論的領域。

三是實踐性。課例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解決教學實際問題,課例研究是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行為持續不斷改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課例研究是沒有終點的。

二、研究的三個主題

1、善於激活學習興趣——有效課堂的「興奮劑」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而學習最好的動力莫過於學生對學科本身產生的興趣」(托爾斯泰語)。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在課前充分做好准備工作,把每一堂深講生動,激活學生的求知慾望,「求知慾」是人們進行積極探求知識的一種慾望。主要表現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特點就是「我要學」、「我能行」。如果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被喚起,思維被激活後,就能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創新。然而任何認知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進行的,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直接動力。例如.學習「口算乘法」時,由於計算課比較抽象,再加上本節課知識點單一,就是講解「一位數乘整十數」的一道例題,而一位數乘整百數、整千數等口算方法放在「試一試」里完成。為了達到有效設計,以「兒童樂園」為背景;以小精靈導游為主線;以坐旋轉木馬、碰碰車,參加口算比賽,幫助叔叔、阿姨解決問題,師生找朋友等為內容,將學生置於現實的生活情境之中來學習數學,既激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特別是依據「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名言,首先設計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兒童樂園,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用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數學問題,這樣很快喚醒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為學生學習抽象的「口算乘法」開辟了良好的途徑。

2、勤於挖掘探索潛能——有效課堂的「催化劑」

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之間不能畫等號,兩者並不是同步的。一般來說,知識的積累是漸進的、明顯的,能力的發展是潛在的,潛移默化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重要的是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填鴨式的教學,雖然也能使學生學到一些知識,但是,它對智力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起著抑制的作用。所以有效教學能凋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不斷地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發展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活動空間,促進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暢通,應該體現多層次、多方向,以此增大信息量,挖掘學生的探索潛能。例如:在讓學生嘗試探索2×10=?時,教師首先從已學過的「表內乘法」知識出發——2×9=?,然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歷2×10=?的口算方法形成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嘗試探索的空間,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遷移規律,再次嘗試探索20×3=?的口算方法,這時學生對一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已形成了表象,教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以小精靈導游看到「兒童樂園」的小朋友在做口算比賽,邀請學生參加,看誰算得又對又快:2×4= 20×4= 200×4= 200×4=,學生在學習一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擴展到一位數乘整百數、整千數,並要求學生在口算的同時歸納概括口算方法,以此挖掘學生嘗試探索的潛能,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證實了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教法改革家嘗試教學法的創立者邱學華教授的名言:「在人類住居的這藍色的星球上,什麼樣的奇跡都可能發生。問題在於你是否敢於去嘗試!」

3、敢於展示學生錯誤——有效課堂的「潤滑劑」

所謂「錯誤」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偏差或失誤。「錯誤」伴隨教學始終,它有時發生在學生方面,有時發生在教師方面。課堂教學中學生一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教師有時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尷尬。但我認為,流暢並不意味著教學的順利成功,表面的達成並不表明學生的有效發展。即使是公開課也應該是常態課中的經典,經典不迴避曲折,曲折才顯美麗。在教學中,我們不該放過學生中帶有普遍性的典型錯誤,而應發揮教學機智,將這種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轉換成教學資源,及時採取措施,調整教學思路.將錯誤轉化成美麗,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真正是學習的主人。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幫助學生超越自我。例如:學生在口算20×3=?時,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想法(1)、因為3個10的和是30,再加上3個10就是60,所以20×3=60;(2)、因為3個20相加是60,所以20×3=60;(3)、也可以把20×3看成是3個20,因為3個20是60,所以20×3=60……這些動態生成的多種想法,雖然沒有突出本節課的口算重點,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都是依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而思考,具有普遍性,所以教師要抓住這些動態資源,及時採取措施,調整教學思路。前兩種方法都是從加法意義的層次思考,是低層次的思考方法,但是對的,應給予肯定;而第三種方法是根據乘法的意義思考,思考層次較高,但怎樣口算簡便?需要教師引導、提升。特別是學生口算2×4= 20×4= 200×4= 200×4= 這幾道題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等方法時,有的學生說,先乘一位數;有的學生說,把乘的結果加上幾個0;有的學生說,我根據2×4=8後補0等等,多好的動態資源呀,學生的思考過程已在提升,教師可抓住這有利時機正面引導,激勵評價,提升知識,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這種生生、師生之間互動的實現和頗具創意的新知形成,關鍵是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教師有意暴露學生的錯誤,使之成為生成新知的有效資源,誘發了學生針對錯誤展開爭辯、探究、交流,於精彩之處挑起矛盾.困惑之時給學生留足探究空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從而發現了規律,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不斷張揚學生的鮮活個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提出幾條建議

1、有效教學是一種策略,它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一種策略,要求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2、「課例研究」是在課程改革深入開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是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每次活動要有明顯的主題,不能貪大就全,要小專題、多角度、分層次研究,解決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遇到的困惑,實現有效教學。

3、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⑹ 課題研究怎麼開展

課題研究程序,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開題、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課題總結等。

一、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內容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

確定研究課題,一般是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一項研究課題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須考慮研究背景,縮小研究范圍,把握好研究角度,找准研究「題眼」。開始研究前必須進一步研究,做到准確把握研究主題,分解研究問題,把總體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具體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做好研究整體計劃。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

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 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

一個課題特別是比較綜合的課題,涉及的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包含著多重關系、多重矛盾和多層次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必定有一對基本的關系、矛盾或問題,准確找出基本關系的意義就在於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思路變得清晰且可操作。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

教育科研方法的使用有多種選法:有一種為主、多法綜合運用;多法並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補;單一方法也有,但較少。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一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如,對事物發展過程的追蹤研究,選擇縱向研究法;對同一時間內不同對象的研究,選擇橫向研究法等。

二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如,進行常規研究時,選擇自然觀察法、測試式實驗法、調查談話法,等;採用現代技術手段研究,選擇不同的技術設備的測試及調控等。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什麼叫研究假設?研究假設就是研究者對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研究假設是陳述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關系的命題,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必須積極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一是積極開展理性思維。假設就是尚未得到實踐證明姑且認定的預想,它是人們思維過程中推理與判斷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暫定的理論。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歷來是科學研究探索的正確途徑。根據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從已知推未知的猜想、推斷,包括各種可能性理論認識或初步結論,在進行研究之前推測出來。

二是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1)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2)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的理由;(3)假設應是可檢驗的;(4)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三是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結合的產物,是從觀察發現到理論發現的中間環節,是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發現的主式。基本步驟是:⑴要在搜集一定數量的事實、資料基礎上,提煉出科學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各相關現象的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發展成比較系統的形態、具有嚴謹而穩定的結構;⑷充分運用各種有關的科學知識,靈活展開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類比和想像等各種思維活動,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四是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有: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五是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課題研究的設計,基本要求包括研究總目標和分目標、研究工具和方法、人員分工等,不同類型的課題也有不同的設計,突出研究類型,反映課題特點。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應用性研究課題是運用基礎課題研究取得的基礎理論知識,探尋有具體實用目的的教育方面的新知識、新的教育途徑和新的教育措施,以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研究;是對教育原理的嘗試性應用,是聯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的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和橋梁。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應用研究又有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面。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包括應用性研究的內容、范圍、操作等,有應用研究事實性目標和理論性目標。課題設計包括研究目標、研究途徑(思路、方法)和研究組織等,按照不同內容有不同的設計。

⑺ 請結合事例論述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法

結合事例論述實施教育研究法的方法:

調查研究:教育調查研究就是圍繞教育問題,通過訪問、談話、問卷、測驗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有關的事實資料,並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從中概括出一定的結論或規律的教育實踐活動。

例如「城鎮小學高年級學生家庭作業現狀調查研究」。

課例研究:課例研究,簡言之,就是以課堂作為案例進行的研究。具體而言,課例研究是一種研究者有明確目的,圍繞課堂教學的設計、實施及其他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活動收集資料,進行相關研究的教育實踐活動。

例如以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領銜的「課堂觀察研究」的「聽評課」實踐中對課例研究提出「五部分結構」,即「背景、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附件」等,基本體現了課例研究的一般流程。

個案研究:個案研究,簡單說是針對單個對象的研究。個案研究體現在教育研究中,即研究者有目的地通過調查、實驗、觀察、訪談等方法,收集與單個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的教育研究方法。

敘事研究:所謂敘事,簡而言之,就是敘述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記錄事件與分析原因的過程。教育敘事研究的方式有兩類:一是研究者敘自己的事,二是研究者敘別人的事。

⑻ 怎樣進行課例研究

如何進行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
1、課例研究概述(1)課例研究的概念
課例是一個實際的、典型的教學例子,是對一個教學問題和教學決策的再現和描述。課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課或圍繞一節課的系列教學活動。課例研究,簡單理解,就是以典型的課堂教學作為例證所進行的研究。它是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後討論、分析和提煉等過程,對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的研究。課例研究從本質上說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一種方式。課例研究既是一種教學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部分。課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
(2)課例研究的特點①課例研究的性質狀態:課例研究是一種改善教學行為的實踐性研究。課例研究是一種自然狀態的研究。②研究內容:課例研究以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③研究過程:課例研究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提高的研究過程。④研究的主體:教師是課例研究的主體
(3)課例研究的意義①課例研究是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有效途徑②課例研究是加速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法③課例研究是提升常規教研活動質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
(4)課例研究興起的背景①國外課例研究的興起日本小學數學和科學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課例研究」以提高教學水準。②我國課例研究的來朧去脈80年代初,華東師范大學編過《優秀師課堂教學實錄》, 優秀教師教學實錄開始流行。後來出現了一系列其它課堂教學實錄集。學習優秀教師的一些上課方法,吸取他們的經驗。80年代前期教案集,由有經驗的教師將上得比較成功的課的教案拿出來,供大家模仿、學習。有的教案是有經驗教師的設計,反映的是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設計。實際上,這時開始重視教學的設計。80年代的中後期,開始一篇課文或一個章節的內容有幾個設計(教學思路)。這些都是有經驗的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設想來設計的,供教師來選擇使用。與原來相比,可能是一種進步。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經驗的人拿出來給沒有經驗的人來用。但是當有了選擇之後,學習者的主體性開始受到注意。開始注意到教師的不同風格,但學習者主要還是被動的。90年代初興起的「說課、上課、評課」活動,奠定了課例研究的基礎。課例研究提出是新課程背景下,對課堂教學的重新關注,是普教科研的本原回歸。2、課例研究的操作(1)課例研究的基本步驟①確定研究的主題(問題)從充滿困惑的、相互沖突的、難以解決的教學事實中發現教學的問題,提煉出研究的主題
祝您生活愉快,。

閱讀全文

與課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核桃樹嫁接方法視頻 瀏覽:799
男性問題的治療方法 瀏覽:2
快速脫單方法和技巧 瀏覽:240
三星的錄音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93
鼻炎怎麼治好徹底除根方法視頻 瀏覽:700
佰草集太極泥使用方法 瀏覽:193
批量安裝機械硬碟的方法 瀏覽:30
板薯的種植方法 瀏覽:541
單片機銷售技巧和方法 瀏覽:849
小飛蛾的最佳消滅方法 瀏覽:898
快速背知識的方法 瀏覽:651
硒鼓用什麼方法打不開 瀏覽:661
如何學好語文教學方法 瀏覽:561
等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966
失眠恢復訓練的方法 瀏覽:235
高三升學最佳方法 瀏覽:188
租賃車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609
房屋用粘鋼方法加固如何檢測強度 瀏覽:578
食用油哪幾重提煉方法 瀏覽:690
手機檢測手機真假有幾種方法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