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教育碩士學習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1.教育研究方法的內涵科學方法: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序或過程。教育研究:與所有科學研究一樣,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它是以發現或發展科學知識體系為導向,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以促進一般化原理、原則的發展。突出的特點是富有創造性。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科學規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點,即教育研究與其他研究的共性是:(1)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導向。(2)有科學假設和對研究問題的陳述,研究的問題有明確的目標和可供檢查的指標。(3)有科學的研究設計,准確系統的觀察記錄和分析,並搜集可靠的資料數據。(4)強調方法的科學性:它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計劃的認識活動。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認的,運用過程和研究結果是可檢驗的,研究結果要回到實踐中檢驗。(5)有創造性:對原有的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這是研究最重要的特點。教育科學研究具有區別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研究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1)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2)研究的周期較長。(3)針對性、實踐性強。(4)教育科研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積極參與,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教育研究的意義及教育研究方法的價值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1)教育科學研究對教師發展的作用①教育研究是教育變革自身的要求②教育研究是新世紀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是教師專業化的要求;是教育創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質量、形成獨立教育教學風格的要求。(2)要解決教育工作中的新問題、新情況,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體系。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當方向與目的確定之後,方法就起著決定的作用。研究方法對頭了,就可以本著正確的方向,達到研究的目的,起到辨別知識真偽、擴充知識數量與范圍、獲得新的發現、啟發人的思想的作用。反之,如果方法不當,就會使研究工作勞而無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1.教育研究的科學化歷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歷史階段及特徵(1) 直覺觀察時期(從古希臘至16世紀)① 教育研究的起點,是從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則以道德教育為主。② 採用觀察以及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理論。③ 辯證法的初步運用以及樸素的系統觀。④ 各種學派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在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自然界、社會、教育進行解剖分析,他們把教育當作一個整體進行觀察研究。無論唯物論或辯證法思想都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2) 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17世紀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① 從經驗描述上升到理論的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不僅描述現象的特點,而且著重揭露現象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② 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認識論糅合在一起的,並初步形成歸納法和演繹法。③ 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④ 反對權威專斷,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並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實驗方法」。(3) 形成獨立學科時期(20世紀以來)①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從哲學方法論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專門研究領域。② 構成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大部分方法是從其它學科移植而來的。③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基本派別-進步的與傳統的、實證的與思辨的、實用的與理論的流派進一步分道揚鑣,各自的發展研究為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④ 由於受西方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影響,明顯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⑤ 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形成獨立學科的同時,教育科學領域內分科的學科研究方法取得顯著進展。⑥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產生和廣泛傳播、心理學及心理研究方法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
2.我國教育研究的現狀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教育研究取得了積極進展,出現許多新氣象。(1)重大理論突破與新的學術觀點二十一世紀教育理論界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無論是從研究的領域、視角和方法還是從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和結論看,都有較重要的突破,給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論界創新、進取的新景象。就理論層面而言,主要表現如下:①「三個代表」和教育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學者們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的特徵,這一方面體現在研究者對「三個代表」與教育實踐的關系所作的深入探討,還有研究者對教育創新的時代意義及其核心內容作了探討,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創新,與時俱進,為教育創新作出切實貢獻。②社會轉型中的教育定位隨著政治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臨著新的定位和挑戰。如何對社會轉型時期的教育以科學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工作的前提。關於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於市場領域和政治領域之間的第三部門,學校及其教育機構是介於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教育產品是非壟斷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過政府和非營利性機構兩種資源配置機制來向社會提供。為此,應當鼓勵市場有限介入,並保持適當的政府調節功能。③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20世紀90年代後期,教育政策研究開始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走向教育政策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為教育學界的共識。④教育主體間性學者們在對教育主體性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吸納了後現代主義和哲學解釋學對教育的理解,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對教育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詮釋和解析,並開始關注教育與交往、教育與理解、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在主體間性問題上,研究者開始關注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向互動、主體對話的交往特點和關系等問題,有關教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進一步深化為不同主體間的共識,以及不同主體通過共識表現的一致性等新的領域。(2)具體研究領域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及教學改革在素質教育的理論方面有兩個明顯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質教育對生命發展的意義。二是探討了人作為活動主體的素質結構,認為這是當代教育突出人的主體性、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要求的前提性問題。在課程方面,學者們主要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原則,比較典型的觀點有,一是從課程實施的角度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獨特價值是智慧統整與知識統整;二是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意義進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為新型教學結構的設計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三是探討了「學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開開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趨向統一,從而形成了以建構主義課程觀為基礎的「學生本位課程」。在教學論和教學改革研究方面,學者們對教學論體系在新的教改和課改形勢下所遭遇的沖擊和挑戰及未來走向,教學轉型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系,課堂教學價值觀、過程觀等內容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提出教學論從傳統向現代的發展走向是建立開放的現代教學論體系,實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論研究模式的轉換,加強網路時代的教和學的研究的觀點。(3)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研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社會對於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對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具體包括從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機制到義務教育領域的均衡發展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問題的研究。從教育政策的層面探討教育平等和公平問題,是一個新的視角。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當代我國教育政策基本的價值選擇。(4)「教育產業化」、「教育市場化」研究在觀念層面,指出教育的事業性抑或產業性,並不是教育的固有屬性,而是對教育活動在某一歷史階段運行特徵的規定,取決於人們對它是作為事業來運行有利還是作為產業來運行有利的主觀判斷。在制度層面,認為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和加入WTO的過程中,我國公辦高等學校作為第一部門組織在政府體制中運作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喪失。解決公辦學校存在的問題,需要的不是修修補補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轉型,比較可行的方向選擇是轉向第三部門領域。在體制層面,關於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則運用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提出未來的改革將是政府主導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過程。在高等教育的撥款機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產出型撥款機制的觀點。
3.教育研究方法演進的主要趨勢在當代教育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降低,抽象化的程度提高,高度發展了邏輯思維方法。在20世紀初,教育研究主要關心的是搜集有關的描述性資料、編制測驗工具,強調經驗在檢驗理論中的作用。多種教育理論流派的形成導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統一性和多元性,教育規律的復雜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當代科技革命所帶來的自然科學方法的發展,大量新學科的形成,隨之而產生的新方法將再次沖擊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助於更好的把握教育現象及其發展過程。補充:研究方法的新進展(1)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增強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研究者對真假問題的判斷標准進行了探討,反對過去乃至現在依然存在於教育研究領域中「假問題」的出現。二是問題研究已成為重要的教育研究範式。如教育創新問題、教育與交往問題、教師培訓問題、教育公平問題、義務教育經費問題、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教育理論建設或教育實踐中確確實實存在的「真問題」。 三是研究主體問題意識的增強進一步體現為政策意識的增強。研究者力求通過參與教育政策的制定來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2)研究視角的多元化多元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徵。教育研究也遵循了這個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者的研究視野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特徵,他們從多角度、多學科出發來研究教育問題,使教育研究內容更加豐富、視野更加開闊,理論論證更加全面、有力。(3)具體研究方法有新的發展教育研究工作者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期里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文獻法、歷史法、測驗法等類似方法常被人們所採用,但這並不意味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沒有發展。實驗法與調查法、用個案法進行案例分析、行動研究法、質的研究方法為廣大教育研究者所採用。綜觀世界教育科學研究,正在顯現基礎學科與邊緣學科融合、多學科領域相互交叉、注重實證分析和應用成效、積極影響決策等態勢。因此,當前我們特別需要全面總結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論性、科學性和實踐性,不斷為教育科學創新開掘不竭的源泉。我們要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胸懷,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教育科學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為我國教育科學提供營養,擴大視野。我們要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教育目標的實現途徑,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剖析阻礙教育事業持續均衡發展的體制性因素,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制度相適應的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的新特點,研究課程教材、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乃至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尤其是力爭在符合國情的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縮小不同區域、群體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加快教育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1.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準的方法分類設計階段的方法:確定課題的方法、查閱文獻的方法、研究設計的方法;實施階段的方法:形成事實的方法、形成理論的方法。總結評價階段的方法:撰寫報告的方法、成果評定的方法。2.以問題性質為標準的分類理論方法(歸納、演繹、類比;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理論研究是對復雜的教育問題的性質和相互關系,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以發現其內在規律或一般性結論。實證方法(觀察、問卷、訪談、測量等);實驗研究方法(真實驗-是一種對所有可能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都作了控制的實驗;准實驗-是一種接近實驗法而又不十分合格的實驗,從該方法與要達到的目的看,它接近實驗法,即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但從控制要求上看,又不足以稱為實驗法,因為控制過程無法做到十分嚴格,教育實驗大都只能是准實驗;前實驗-是一種不夠規范的實驗,實驗前沒有清晰的假設,尤其是沒有轉化為可驗證的命題,對實驗環境的控制不夠嚴格,干擾實驗結果的因素很多,因此這種實驗結論具有或然性):實驗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根據一定的假設,在教育活動中創造能驗證實驗假設的系統和環境,主動控制研究對象,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歷史研究方法(文獻法、內容分析法等)。歷史研究涉及對過去發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釋。它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以往事件的原因、結果或趨向的研究,幫助解釋目前事件和預測未來事件。3.其他分類教育價值研究與教育事實研究:在以往的教育價值論研究中,常常以哲學價值論的研究框架為教育價值論研究的基本構架,作無所不包的泛價值論研究基本構架,作無所不包的泛價值論研究。這樣的教育價值研究是不符合教育領域中價值存在及其本質的實際的。教育價值研究的核心應當在兼顧一般價值研究視野的同時,將研究重點調整到對教育價值取向的研究上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的目標或目的來區分的。基礎研究的基本目的在於發展和完善理論,通過研究,尋找新的事實,闡明新的理論或重新評價原有理論,它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與建立教育科學的一般原理有關;應用研究旨在應用或檢驗理論,評價理論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它的目的是解決當下的、實際的問題,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則1.客觀性原則:是指教育科學研究必須採取嚴格的客觀態度,實事求是,全面系統地佔有材料,忠實地反映客觀事實,最大限度地保證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准確性。這是進行教育科研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2.創新性原則:要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造。這主要體現在對前人沒有研究或研究得較少以及對前人已有研究但從深化或相悖的方向來展開的研究上。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既要重視理論的指導,又要重視實踐,將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起來,密切聯系教育教學實際,使一切科學研究的結論都建立在廣泛的嚴格的科學實驗基礎之上。4.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分別反映客觀事物的質與量的關系。針對教育的特點來運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重要的在於要發現潛在的量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描述有關對象數量關系及規律的相應的數學方法。5.倫理原則補充:1.按適用范圍的概括程度分:第一層次是具體的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第二層次是適用於各門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等;第三層次是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即唯物論和辯證法。2.按研究的目的、功能和作用分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用於學校的有效的策略,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改進」)、評價研究(通過搜集和分析資料數據,對一定教育目標和教育活動的相關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回答的問題是「怎麼樣」)、預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分析事物未來發展的前景和趨勢,回答「將會怎樣」的問題)3.按研究方法分類:歷史研究、描述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以及測驗等手段搜集資料以驗證假設或回答有關現實研究的問題)、相關與比較研究(對兩個或更多數量的變數間是否存在相關以及相關程度進行判定,研究目的在於建立相關或用於預測)、實驗研究、理論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
(五)、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過程1.選題與設計階段選擇課題一、教育問題與課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問題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首先要能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提出科學問題。一般來說,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科研課題。科研課題的確立過程一般首先要明確科研任務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提出科研問題,對問題進行分解、分析,使問題不過於籠統,不過於超前,使其范圍確定、含義確定,問題具體明確,在當前的條件下能夠實施研究。切忌大而空、虛而玄、泛而散。判斷問題是否值得研究的標准(選題的基本要求):1.問題提出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和事實依據。問題的現實性,集中表現為選定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指導思想及目的明確,理論根據充實、合理。選題的科學性表現在選題的時間基礎和理論基礎上。2.問題本身要新穎、有研究價值(問題是不是尚未解決)。選定的問題應是前人未曾解決或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通過研究應有所創新,有新意和時代感。為此,要把研究課題的選擇放在總結和發展以往實踐成果和理論思想的基礎上,否則,任何新發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選定的問題應該對本學科領域有好的內部價值(即理論上要有新突破,實踐上要對教育工作有重要指導作用),同時還應該對其他相關領域有高的外部價值。3.問題研究要有可行性(問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義)。可行性指問題是能被研究的,存在這被解決的可能性。可行性包括以下三方面:(1)客觀條件。除必要的資料、設備、時間、經費、技術、人力、理論准備外,還有科學上的可能性。(2)主觀條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識、能力、基礎、經驗、專長,所掌握的有關這個課題的材料以及對此課題的興趣。(3)時機問題。選題必須抓住關鍵性時期,什麼時候提出該研究課題要看有關理論、研究工具及條件的發展成熟程度。4.問題表述必須具體明確(問題的范圍、研究的任務是否明確集中)。選定的問題一定要具體化,界限要清,范圍宜小,不能太籠統。問題是否具體、適度,往往影響研究全局的成敗。二、課題的來源1.社會變革與發展對教育研究提出的問題(從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提出課題)2.學科理論的深化、拓展或轉型中產生的問題(從教育教學的疑點或困惑中提出課題)3.研究者個人在教育實踐中觀察與思考產生的問題。4.從成功的教育經驗中提出課題,從報刊雜志和他人研究成果中提出課題。三、選擇課題的原則1.價值性原則 2.可行性原則 3.創新性原則 4.優勢性原則 四、選題的策略1.循序漸進的策略 2.邊緣搜索策略 3.聯想移植的策略 4.厚積薄發的策略五、課題研究的設計1.選擇研究對象總體,即研究對象的全體。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質上結合起來的許多個別事物的集體,當它成為統計研究對象時,就叫總體。總體是一定時空范圍內研究對象的全部總和。樣本,是從總體中抽取的、對總體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個體,也稱為樣組。它使能夠代表總體的一定數量的基本觀測單位。樣本中所包含的個體數量稱為樣本容量。取樣,是遵循一定的規則,從一個總體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數量的個體進行研究的過程。目的在於,用一個樣本去得到關於這個總體的信息及一般性結論,從樣本的特徵推斷總體,從而對相應的研究作出結論。2.確定研究方法 (1)根據研究課題的目的和要求選擇研究方法(2)注意各種方法的獨立性及相互聯系3.制定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是在進行研究基礎上對整個研究過程的全面規劃,對研究的各項主要工作進行安排。研究計劃應回答的問題是:研究的目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安排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用什麼樣的方法研究;如何搜集所需的資料;研究成果的形式以及如何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鑒定;研究人員的組織與分工及所需的研究經費等。完整的研究計劃的主要包括:研究題目;對研究課題及意義的簡要說明;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預計突破哪些難題;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進度計劃;研究課題已具備的工作基礎和有關條件;研究成果的預計價值及使用范圍;經費概算以及需購置的儀器設備。六、課題論證的基礎內容1.課題選題的價值2.對同類研究和相關研究狀況把握的准確性與全面性。3.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內容框架的科學性。4.課題研究步驟、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5.課題研究基本條件上的可行性。課題論正是為了避免選題的盲目性,它依據詳實的資料,並以齊全的參考文獻和精細的分析來對選定問題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通過課題論證,也可以進一步完善課題方案,創設落實的條件。課題的論證主要回答以下問題:①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類型;②本課題研究的迫切性和針對性;③本課題領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發展動向;④本課題的理論、事實依據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條件(包括人員結構、任務分配、物資設備及經費預算等),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⑤課題研究策略、步驟及成果形式的妥當性。詞彙翻譯:教育研究 ecational research、教育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ecation、應用研究 applied research、基礎研究 basic research、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定量研究 quantative research、研究問題的確定 identification of a research problem、常量 constants、變數 variables、自變數 independent variables、因變數 dependent variables、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假設 hypotheses、問題的陳述 the statement of problem;
查閱文獻文獻檢索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一、教育文獻的含義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教育文獻的基本概念教育文獻:記載教育科學的情報信息和知識的載體。教育文獻的數量和質量,是判斷一國或一地教育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2.教育文獻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選定研究課題、確定研究方向。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2)為教育科學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3)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益。二、教育文獻的種類及主要分布1.教育文獻的三種等級一次文獻:包括專著、論文、調查報告、檔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實踐為依據而創作的原始文獻,是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文獻,具有創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參考和借鑒使用價值。二次文獻:是對原始文獻加工整理,使之系統、條理化的檢索性文獻,一般包括題錄、書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獻具有報告性、匯編性和簡明性,是對一次文獻的認識,是檢索工具的主要組成部分。三次文獻:是在利用二次文獻基礎上對某一范圍內的一次文獻進行廣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後綜合濃縮而成的參考性文獻,包括動態綜述、專題述評、數據手冊、進展報告、年度網路大全以及專題研究報告等。2.教育文獻的主要分布:(1)書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專著、教科書、資料性工具書及科普通俗讀物,它是教育科學文獻中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歷史最長的一種情報源。(2)報刊:報紙和期刊均屬於連續出版物。報紙是以刊登新聞和評論為主的定期連續出版物。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有周刊、月刊、雙月刊、季刊等。(3)教育檔案類:是人類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並且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文獻資料。教育檔案類包括教育年鑒、教育法令集、教育統計、教育調查報告、學術會議文件、資料匯編、名錄等。(4)專家詢問:是通過個人交往接觸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資料,研究者與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研究人員、學者進行交談,交流討論學術問題。(5)電子信息檢索系統。三、教育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及主要方法1.教育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分析和准備階段;搜索階段;加工階段2.教育文獻檢索的主要方法順查法:按時間范圍,按事件發生、發展時序,由遠及近,由舊到新的順序查找。逆查法:與順查法相反,按由近及遠,由新到舊的順序查找。引文查找法:以已掌握的文獻中所列的引用文獻、附錄中的參考文獻作為線索,查找有關主題的文獻。綜合查找法:將各種方法結合使用,以達到檢索目的。正確的檢索資料方法要達到四點要求:准,高的查准率;全,高的查全率;深,佔有資料的多樣性及內容的專深;快,要迅速。3.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文獻檢索中的應用運用計算機檢索文獻的主要途徑:光碟檢索與在線檢索一般方法:確定檢索的問題和范圍;選擇資料庫;選擇並聯合主字碼;從資料庫中查找參考資料的數目;如果需要,擴大查找范圍。
2. 論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1000字作業 謝謝!
淺談教育科學研究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 在這個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不思進取,故而我們必須注重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教育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指顯性之下的隱性發展。如教師人格的完善,教師個性的張揚,教學風格的樹立,教育境界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科學研究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科研勢在必行。 首先開展各方面學習,更新教師觀念。 一、加強學習,大力開展「校本教研」。 開展教育科研,既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師從「教書匠」向「學者型」教師轉化的關鍵,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我們學校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起初,發給每位教師一本專用學習筆記本,要求教師寫讀書筆記或教學心得,有課題的教師每月要有一份課題研究小結。為將學習落實到位,教務處採取自學與集中學習的方式,並安排每周教研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閱讀教育、教學專著,學習他人開展教科研的成功經驗,撰寫教育教學心得,加強教學反思的落實,定期交流學習體會,並最終行成於文,交教科室存檔,作為業務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提高教師學習自覺性。 二、開通網路,利用多媒體教學。 我校為每個班級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方便教師的課堂教學。為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學校積極為教師創設學習條件,派專人負責接
收遠程教育學習資源,學校為老師配備了五十多台電腦,教師可隨時上網查閱所需資料,為教師理論學習提供了資源保障。 三、走出學校,開闊科研視野。 學校應該經常性選派老師們到外調研、學習新理論。老師們帶著問題與困惑走出去,帶著啟迪與思考歸來。 四、學校組織教師召開專題培訓會。學校安排專人負責科研培訓,內容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如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新課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上好一堂課,如何評好一堂課等。要求每位教師作好筆記,並寫學習心得,以此幫助教師成長。 其次教育科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專業成長是教師按照職業崗位需要,實現學科專業發展和教育專業發展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科知識的專業化;二是教育科學素養的專業化。我認為,教育科研的場域就在於在學科知識專業化的基礎之上幫助教師有機地實現教育科學素養的專業化。所謂的「研究熱情」「研究步驟」「研究成果撰寫」能力等等都隸屬於教育科學素養。它們是教育的靈魂,因為惟有其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為對學生心性的滋養。 在教研活動中,一些教師講述了發生在課堂上的一些教學「故事」,其中包括和孩子在相處過程中的一些收獲、用合作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用愛心轉化後進孩子等等。而在教師的教育隨筆中,我們同樣也看見了很多蘊含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充滿了教育智慧的教育行為。很顯然,這些教育素養更多的是教育科研過程潛移默
化帶給老師的。 培養教師的反思力。要求教師每節課後都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這堂課的閃光點在什麼地方,失誤的原因是什麼,做好分析紀錄,即教後記;每兩周總結一次教學中的得失,寫一篇反思紀錄;每半學期在總結課堂教學中發生的事件的基礎上,寫一篇敘事研究。使老師在反思中提高課堂效益,在反思中成長。 老師通過寫作,促進了教師學習由閱讀型學習、實踐型學習、研究型學習向寫作型學習的轉變,發揮出促讀、促思、促選擇、促創新的綜合功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們只有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把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形成教研相長的良性循環。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面向未來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3. 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心得5篇
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心得篇1
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就必須嚴格遵循教學常規,進行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計劃,在學校前輩們的細心點撥和指導下,我懂得作為教師如何作好自己的「 教 」,更使我懂得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的學,扮演好課堂組織者的角色。從備課、上課、作業的確定、學生的輔導、評價等都需要教師科學的設計,才能使教育教學達到最優化。下面談談我的體會:
一、精心備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要認真鑽研教材,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知識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准確地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做到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學習方法、適合教師自己和知識特點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編寫出教案,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胸有成竹地應對各種動態的生成情況,才能對症下葯,游刃有餘。
二、認真上課。教學應當面向全體學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關注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態和個體差異,重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運用的靈活性,在教學中應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把學法指導寓於教學之中,為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提供充分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手段、方法的合理選擇和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學效率。
三、認真布置作業。作業的布置要符合要求,應當重視實效性,形式應當靈活多樣。可針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分層次作業、選擇性作業。不能布置超大量的作業,搞題海戰術,加重學生負擔。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要同步進行,精批與抽查相結合,批改標准要明確,同時要以鼓勵為主,及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 寫好教學反思。總結成功之處,查找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及時糾正。用於更好地指導今後的教學。
常規課的教學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用最多的教學活動,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首先就應將日常的教學常規落實到底、落實到位,但這說得容易,做得難。借用屈原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心得篇2
首先,從教學目標入手:重視課前的備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的,它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
因此,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整合於教學之中,這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如何整體落實三維目標,我認為,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其次,從教材內容入手:靈活使用教材。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經常說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型鉛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可以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或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學習了"折扣"的內容後,組織學生開展"我看打折"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同學們小組合作利用課余時間到本地的超市、商店實地體驗、調查,搜集"三衫租者折優惠、促銷價、買四送一、降價70%、買200元送50元"等"打折"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對比、分析,挖掘其中蘊涵的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而從商品經濟的角度來分析"折扣"問題。同學們在數學日記中寫道:"打折"的問題實際上可以轉化為數學知識,即現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打折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能帶動消費、盤活貨源、促進資金周轉。但有的商家抓住顧客的心理,以次充好,或者提供虛假信息、抬高原價,欺騙消費者。還有,"砍價"也大有學問呢,一不小心就會上商家的"套"。建議有關部門要規范商家的"打折"活動,同時消費者也要學會自己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不要貿然購物…這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到研究之趣、實踐之意,體會到成功之樂。
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分工協作意識、研究意識、探究發現意識、信息處理意識、數學應用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商品經濟意識也會有很大提高,這為學生未來走上社會大舞台、為學生這一生命主體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重視課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呢?我認為:(1)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
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於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於傾聽。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致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於傾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於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第四,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謂課後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後,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後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後反思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
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心得篇3
一、收獲之處:
1、加強理論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蘇霍姆林斯基以前說過:「學生眼裡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於思考、熱愛知識的人,
教育教學工作反思。」「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為此,自畢業以來我不斷進修學習,先後取得了專科和本科學歷,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加強專業理論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新課程標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潛力不斷提高。
2、對學生能傾注全心的愛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對待每一位學生都傾注愛心,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真情感動學生,對學生用寬容的眼光看待,對學生盡心盡責,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因此學生也喜歡學習數學。
3、落實課堂常規,關心學困生的成長
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我平時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優輔差。在每學期初,就確定了班級里需要課後輔導的學困生,充分利用放學後的時間和家庭教育相結合進行輔導,使這些學生的生的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我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又注重落實課堂教學常規,嚴格規范學生的作業格式和課堂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和學習習慣,促進課堂教學效益,提高了學生的成績。
4、更新教育觀念,活化課堂教學。
教學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而主方向是課堂教學改革。學生喜歡民主、平等型的課堂,期盼得到老師的贊揚和鼓勵。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新理念,就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營造民主、平等,放得開、收得攏的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吸取知識,張揚個性的場所,課堂才會涌動出師生生命的活力。同樣,教師也就真實地走進了新課程。我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總是堅持多渠道查閱跟學習資料相關的資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備課、上課。課堂上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也較喜歡上語文課。
5、增強科研意識,提高自身素質。
我深知,作為一名教師,務必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全面理解、把握課程,以科學、民主的精神組織實施課程,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調整教育實踐,努力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繼續努力進行科學研究,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才能真正的勝任肩負的使命。平時里,我經常翻閱有關教育理論專著和報刊,上網了解教育動態和教育信息,使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斷提升。
二、反思與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1)重新反思課堂教學的本質。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務必始終關注著學生的發展。在 教學設計 和組織課堂教學時,要時時思考如何讓每個學生樂意學,學會學習,善於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困難。
(2)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課堂教學是發展學生素質的主要場所,但它不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惟一途徑。教育教學應當滲透在學生參與的各類活動中,滲透在社會、家庭、學校等學生成長的各個領域之中。
(3)要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探索未知比掌握現成的知識更為重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比學會一門技能更為重要。因為這天的學生將要迎接未來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變遷的挑戰。
(4)敢說一個「不」字
實施創新教育,要敢於對目前阻礙學生創新潛力培養的教育教學現狀說一個「不」字。也就是說,要用質疑的目光、否定的態度、發展的思路對教學現狀經常進行反思,並進行不斷的創新。如教材里出現的東西是否都要教,是否能夠對教材中的有關資料進行必要的增刪,再者,書本上、教參上說的是否都是「真理」。
2、精心備課,力爭舊教材體現新理念
如何用新課程標准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我需要在備課上下功夫。備課是一種個性化、創造性的勞動。備課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備教法,更要備學法;要備如何促進學生的全員參與,如何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要備如何引發學生個性的綻放。備課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收集資料,不斷創新。教師要有自己的知識儲備,要有自己的教學機智,要有自己的創新意識和潛力。教學反思要詳細具體,在學習中,廣泛吸取教改的新鮮空氣,力爭解決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
3、創設學生喜歡的民主、平等型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新理念,就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營造民主、平等,放得開、收得攏的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吸取知識,張揚個性的場所,課堂才會涌動出師生生命的活力。同樣,教師也就真實地走進了新課程。新課標要求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做的過程交給學生,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而教師的作用在於調動學生的用心性,調控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決問題。因此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有超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很多時候我就這樣去做的,在學生方面,的確做到了注重學生的個性,但結果呢不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資料,有時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進行剎車,取消了學生的自主時間。如何更好地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
4、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雖然在學生身上化了許多心思,很多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所好轉,但還有個別同學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徹底養成。有部分同學做題時審題還不夠仔細、嚴密,審題潛力還須培養。有個別同學仍字跡潦草,盡管我反復教育他們,甚至讓他們重寫,作業的字跡沒多大好轉,只有老師坐在他們面旁邊,他寫一個我說一下,他們才會寫得稍端正些。有些學生的作業還不能按時完成,時而會不做或少做作業。我想也許他們對學習缺少了興趣才會不完成作業,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作業能樂此不疲,這是我需要探究解決的問題。
5、多讀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提高駕馭課堂的潛力。
書到用時方恨少。很多時候我總是想盡辦法、絞盡腦汁的來設計教案,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要想使教學得心應手,只能是有意識地多收集資料,多看報刊雜志,多與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及科研水平。
6、加強自我反思,自我成長
講究一個「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反思應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就課堂教學而言,既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行動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後的「行動後反思」;反思的主要資料為:教學設計是還切合實際,行之有效;教學行為是否貼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解決現實問題;教學效果是否到達預期目標等;反思的目的在於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養成教師對自己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性見解,真正成為教學和教研的主人。反思自己教學行為,對自己的教學反思進行理論總結,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工作。
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心得篇4
教學常規作為一項重要的 規章制度 ,他的制定與執行,意義重大。他可以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學生觀念,認識教師的角色和地位,認識教學常規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樹立常規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目前,我校常規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是:形式主義嚴重,如還是單純的講與聽,上邊說,下邊記,活動已結束,一問不知道;集體備課其實就是單人備課。效率不高,如,很少把所學所記的內容應用到教學之中;學習氛圍較差,雖然每次強調會場紀律,但總是有人在說話,也有人打電話,會場之中不時的響起手機的聲音等等。因此,加強教學常規的督察與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常規在人們的心中,頗為反感,一說查常規,眾人反對。大家開始補、寫查缺補漏,忙了半天,效果甚微。不是人們水平太高,而是人們認識欠妥,沒有認識到常規的重要性及考評的科學性。作為一項考評制度,他的執行與評估必須要嚴密。一項考評細則,他的制定要符合科學性與民主性,他需要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從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而執行的阻力必定減少。同時,執行必須嚴格,不徇私情,這樣才有說服力。我認為教學常規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認真備課,鑽研教材。備課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熟悉教學大綱,明確考核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加強集體備課。針對本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恰當可行的教學目標,並完成詳細的教案,才能胸有成竹地應對各種動態的生成情況,才能對症下葯,游刃有餘。因此,我們成立備課小組,博取眾長,進行集體備課。
認真上課,提高效率。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不能為了課堂氣氛的調動而故意離題千里。真正的課堂活躍,是建立在師生教學相長的基礎之上的。精講精煉,不搞題海戰術。抓關鍵、抓重點,牽牛要牽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認真布置作業及時批改。作業的布置要符合要求,不能布置超大量的作業,搞題海戰術,加重學生負擔。同時也不能不安排作業,借口逃避責任。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要同步進行,精批與抽查相結合,批改標准要明確,不能籠統的對與錯,同時要有鼓勵與批評,及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寫好教學反饋。明確教學存在的問題,找出原因,及時糾正;總結成功的地方,進一步保持。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按教學常規管理辦法,結合「以學為主,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積極吸收他人在教學常規中的先進經驗,補充完善自己,努力縮小差距,爭取更大的進步。
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心得篇5
在課外閱讀中我了解到分層教學,它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徵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理解潛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學有所得,先後到達課程的要求。在一年教學的實踐中總結,我認為分層教學的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計:
一、學生分層
了解學生,是使教學活動對於每一個學生都更為有效,從而是大面積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了解學生的學習技巧,思維和記憶的發展水平,知識面、日常生活狀況,對群眾,教師和學校的態度等。對全體學生進行前期調查和測試工作。資料包括學生的智能、體能、心理、學科成績、在校表現、在家表現及家庭環境等,並對所獲數據、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分類建檔。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成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習小組,而這不同層次小組的學生不是長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級(沒有降級)。讓師生都明確某一個同學在某一階段時間內所處的層次。同時,要讓學生建立起對學習的樂觀主義態度和真誠的學習信心,正確對待分組方式,明確教師的分組目的,防止優生驕傲自滿,中等生得過且過,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緒的產生。
二、備課分層
學生彼此在基礎知識,基本潛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為了到達普遍提高,全面培養的教學效果,我們有必要在備課過程中,從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式到教具准備都堅持與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強調針對性,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提優"、"補差",使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能抓住三類學生。[復習鞏固](10分鍾左右)。針對新授與練習中的反饋信息作適當處理,對普遍存薄弱點或個別不及矯正的問題進行補救,將本節課所學資料系統化,便於學生理解和運用,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目標延伸](5分鍾左右)。分好、中、差三類學生的要求。對優生,設計一些基礎題讓他們完成,並讓他們探索思考撥尖題;對差生,診斷他們學習本課中的疑難,採取有效方法補救,讓他們完成基礎題;對中等生,要求他們自我復習鞏固,完成基礎題和提高題。
這樣,我們就能把每個學生的培養和提高都置於自己視線之中,充分調動了各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有利於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課堂教學分層
那裡重點是分層施教和分層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後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後進生務必基本上到達課程的要求,優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用心作用。
四、作業分層
作業由淺入深可分為四個層次,即放緩題、基礎題、提高題、撥尖題。向好、中、差三組學生布置三種作業,並採取三種作業批改方式,"差組"--放緩題+基礎題,教師當天面批,學生當天糾正;"中組"--基礎題+提高題,全部批改;"好組"--基礎題+撥尖題,只批改革1-2本,其餘由學生自己核對,組長檢查。在分層練習中,我們應用心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突破,從調動學生求知的用心性。
五、考核分層
考核包括單元關檢測和階段性檢測。由教師自己依照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每份題都包括放緩題、基礎題、提高題和撥尖題四大類,放緩題面向差生,僅供"差組"生做;基礎題面向全體學生,全體學生必做;提高題面向中等生,"差組"選做;"好組"和"中組"必做;撥尖題面向優生,供"中組"選做,"好組"必做。考核後,對已達標學生提出"鞏固性"或"擴展性"的目標;對未達標學生,透過補課,個別輔導建立互幫互助小組進行"矯正幫忙"。以確保各類學生都到達預定的階段目標。
透過階段考核,對各個學生進行多次的綜合分析,並進行必要的組別調整。對進步明顯的提高一個層次;對有後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勵,下次仍跟不上的個別輔導,絕不降級。這樣做,不但能夠幫忙學生及時調整適應自身發展的教學起點,而且有利於學生看到自身的進步和不足。而對這樣的個別學生,切忌冷嘲熱諷,應熱情關心,幫忙分析原因,樹立信心,以確保學生用心進取的學習熱情。
4. 關於教育科研的讀後感 急急急!!!
記得我第一次閱讀《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指導》這本書,反反復復地翻看,如獲摯寶。《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指導》是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編撰的「學校教育科研叢書」之一,由普教所胡育主編,於2005年10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據書中介紹,此書的形成過程採用了編寫案例、討論、修改、聽取教授、教師的意見、再討論、再修改的方法,幾經易稿,才完成整個編寫工作,力圖體現通俗性和科學性。閱讀第一遍後意猶未盡,工作之餘,細細再讀後了解了書的大概內容與各種科研方法等。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書的內容編排體現一個完整的脈絡體系
書的內容編排體現一個完整的課題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脈絡體系,即從提出問題到研究解決問題到研究成果推廣,每章都力求呈現是什麼、怎麼做、注意點、案例剖析、思考與討論這五方面。因此,此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有方法、有步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該書對教師如何學會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有直接的幫助。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研究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老師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注重方法與能力的培養,不斷從學前教育的現實需要出發,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積極進行課程內容改革,特別是把教育敘事作為幼兒教師行動研究的重要方法,使知識與方法、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有機地融為一體,賦予了學前教育科研清新的時代氣息。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一書理論聯系實踐,緊緊抓住當前學前教育改革的脈搏,改革教學內容,構成的教學體系特色鮮明,自成一體,富有時代氣息。此書不斷尋求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靈活多樣,從不同的層面,強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教學科研成果卓著,引領了學前教育專業的快速發展。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在注重方法教學的基礎上,重視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積極進行教學內容改革,把理論、方法與科研能力的提高融為一體,目標定位準確,貼近科研人員的專業成長需求。
孩子需要教師,教師需要研究,教育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器。每位教師都應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每位教師都能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每位教師都可成為研究者,探索適合孩子的教育,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本書用「研究的准備」、「研究的實施」、「成果的呈現」和「成果的推廣」來闡述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過程和方法。
二、書的精華部分呈現了課題的不同研究方法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它為我們闡明了豐富的教育研究理論知識,包括教育研究的意義、任務、特點、方法與過程。它教給我們如何選擇研究課題,進行教育研究設計,以及對文獻的檢索,還有觀察研究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歷史研究、測量研究、統計分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們的科研素質,對我們的成長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育科研方法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育問題。通過這幾個學期的閱讀學習,我系統地掌握了很多的研究方法。
例如,假設的提出及相關的操作;科研論文的格式與寫法,以及研究論文的撰寫與評價。學習這門課程,向我們展開了一個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領域。老師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真實氛圍,為我今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
又如,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對學前教育研究的立題、選題、研究過程等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於一名幼兒教師來說,要懂得將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成文成章與大家共享。觀察研究、測量統計的許多方法無不是為這一共享做准備的。幼兒教師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了解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發展的動向。
另外,《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還有一大收獲是通過選擇研究課題,開展調查研究、搜集資料、歸納與總結,培養了我良好的科研習慣,還學會了怎樣利用圖書資料,利用網路搜集資料,懂得了進行調查研究應注意的事項。
傳統的教育研究過分重視對經典著作的詮釋,過多地引用專家的觀點,過多地強調思辨,強調經驗,難以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發現其內在的規律。《學習學前教育科研方法》在掌握研究方法的前提上,為我們進行實實在在的學前教育研究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此書學前教育專業的深層滲透,中國現有的學前教育方法、案例分析不是很多,可供參考的資料也少,所以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基礎性地位,以研究教育教學為主,符合現代急需科研性課程的現狀。
三、書的宗旨要求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門理論性課程,但深入地學習就會發現,這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例如,怎樣做一個調查研究,怎樣通過各種方法了解家長、了解幼兒,做一名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幼兒教師,等等。學習這門課程,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規范地寫一篇論文。只有掌握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才能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更好地提升學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又如,學習這門課程的重點,是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礎上學會研究,學會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學好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程是一個幼兒教師所必須的。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用科學的方法探討教育領域里的各種關系、現象,並揭示其規律,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的應用性學科,又是一門為解決教育問題、探索教育求知、創建教育理論提供基本思路與方法的工具性學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我們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與環節,掌握了適合學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能力,形成了科研意識和科研精神,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做好今後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總之,科研是我們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習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讓我學會了許多東西。現在,許多幼兒園都把教育科研作為推動力。我在課堂上學習的歸納法、實驗法、統計法、測量法、文獻法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必將會對我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5. 如何做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重慶
1. 問題的提出
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對教學實踐經驗的反思,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公式,經驗 + 反思 = 教師的成長。如何促進教師開展有效的教學反思是教育界普遍關注的議題。本研究分析了教師在教學研究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的內容和歷程,旨在進一步探索教師的教學反思規律和尋求促進教師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
(一) 教師開展教學研究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學者Collier與Lewin提出了「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 [1] ,主張教師以「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身分,針對日常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系統的研究。研究證明,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可以改進教學質量並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 。
(二)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個體對自身的教學進行批判和反省的過程,是教師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為依據的解析和修正,是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 [3] 。研究發現,教學反思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 。近年來,國內外關於「教學反思」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反思的內容、反思的方法和反思的影響因素等議題 [5] 。
(三) 教學研究與教學反思的關系
研究發現,教學研究是教師開展教學反思的重要形式,能夠提升教學反思的質量和教師的反思能力。張德銳和李俊達的研究發現,教學研究在教師的反思態度、反思內容、反思策略等方面均有顯著作用 [2] 。
綜上所述,教學研究是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教學規律的研究活動,能夠推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是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大量文獻證明,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教學反思活動,包括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反思內容即反思歷程,為此,提出以下具體研究問題:
1)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教學反思包含哪些內容?
2)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反思歷程為何?
2. 研究方法
(一) 資料收集與研究對象確定
本文研究者受中國南方某高職院校之託,為該校28名教師設計並實施以提升教學能力為目標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者以「教師即研究者」為理論基礎,為該校設計了一個為期半年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本研究為上述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的一部分,在此部分的課程中,研究者讓研究對象嘗試撰寫教學研究計劃(研究計劃1.0),並在課程中向其他老師分享此研究計劃1.0,其他老師及導師對此給出建議;研究對象根據以上建議及課程中學到的內容,修改教學研究計劃,形成研究計劃2.0;導師在研究計劃2.0上批註修改意見,在課程中重點點評三位老師的研究計劃,並就每位老師的研究計劃進行單獨輔導後,老師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形成研究計劃3.0。部分老師因為個人原因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整上交以上研究計劃1.0,研究計劃2.0和研究計劃3.0,本研究將研究計劃1.0、2.0、3.0全部上交的15位教師及其上交的45篇研究計劃為研究對象。
(二) 資料分析
為了便於研究,我們將上述研究對象編號為T01~T15,相應地,將研究對象撰寫的研究計劃依次編號為P1-1、P1-2、P1-3,P2-1、P2-2、P2-3...P15-1、P15-2、P15-3,並對此45篇研究計劃進行內容分析。
3. 結果
(一)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教學反思主題
研究者通過對15位研究對象提交的45篇研究計劃進行內容分析後,從中所抽取出4個教學反思主題和9個子主題。
大部分研究對象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A)作為教學研究的出發點,他們首先看到問題的表象(A1),如「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學生沉迷於手機游戲」、「學生學業成就低」等,接著部分老師進一步探索這些表象背後的根源(A2),如「傳統授課中學生參與的機會少」、「手機游戲的實時反饋效應」、「課程內容都是老師事先決定,不符合學生需求」、「教材內容碎片化」等等。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研究對象提出新的教學方法(B),在對新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致描述後(B1),部分研究對象進而通過查閱文獻分析這種新教法的具體實施細節、利弊、在相關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及在本課程中的適用性等(B2)。如T11在P11-1中提出擬採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來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不持久的問題,在P11-2中通過查閱文獻進一步闡述了合作學習教學法的定義,並分析了合作學習教學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中的做作用。T10在P10-1中提出擬在《市場營銷》科目中採用翻轉教學法後,進一步分析了翻轉教學法在國內外的應用現狀與效果。
課程設計(C)是研究對象將上述新方法與課程內容的結合,也是研究計劃中的重要內容,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看到兩種情形,一種是比較初步的課程框架(C1),包含課程內容、進度安排及對應的教學方法等,另一種是較為詳細的課程設計,體現為具體教學環節和實施細節(C2)。
效果的驗證(D)是教學研究的核心,研究對象大多會先確定評估課程效果的指標,如「學習成績」、「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生滿意度」等(D1),接著探討這些效果和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要設計科學的實驗方法(D2)以確定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然後在部分研究對象提交的研究計劃中已經涉及了具體的試題或量表(D3)。圖1顯示了以上教學反思的主題及這些主題之間橫向和縱向的關系。
(二)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教學反思歷程
通過對研究對象提交的研究計劃1.0、研究計劃2.0和研究計劃3.0的對比發現,從研究計劃1.0到研究計劃3.0的過程中,研究對象的教學反思呈現出兩個趨勢。
1) 反思主題增加。
如表1所示,在研究計劃1.0中,研究對象提及的教學反思點為51人次,研究計劃2.0中為89人次,研究計劃3.0中為108人次。以教學問題的原因(A2)為例,研究計劃1.0中,只有4位研究對象提到此問題,而在研究計劃2.0和3.0中,關注這個問題的研究對象人數分別增加至8人和10人,在其他反思主題中也都出現這種增長的趨勢。這說明,隨著教學研究的推進,研究對象考慮到的教學問題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