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育行動研究方法始於哪年

教育行動研究方法始於哪年

發布時間:2023-08-08 11:20:53

什麼是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行動研究法是將純粹的教育科研實驗與准教育科研實驗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與自然科學的實驗的特點結合起來,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去審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將教育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依託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


(1)教育行動研究方法始於哪年擴展閱讀:

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研究性質:屬於應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於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4、研究問題:直接性(師生同步學習);特殊性(冷中求熱、熱中求冷 : 記憶、背誦、技能訓練);微觀性(開口要小、挖掘要深)。

⑵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的第一個時期是

教育科學研究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又稱直覺觀察時期。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是從古希臘持續到16世紀。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自然界、社會和教育進行正確的剖析,主要是通過直觀感覺,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當成一個整體進行觀察研究,並從中獲得最初的經驗認識。這一時期的研究方法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主要特徵有:①採用觀察、歸納、演繹、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理論。②初步運用辯證法。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隨著文字的出現、學校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帶來了各方面文化科學知識的積累和豐富,觀察法、總結法等教育研究方法開始為教育家自覺運用。歷史法、文獻法、測量評價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也隨之出現。

歷史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 中國古代許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查閱歷史文獻資料、對先輩教育言論進行註疏詮釋,就屬於歷史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

測量評價法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世界最早的測量評價方法。

思辨法和邏輯法 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觀察事實,用直覺和簡單的邏輯推理,概括性地把握現象一般性質的一種研究方法。在古代,思辨方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如我國的「五行說」、印度的「四元素說」、古希臘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的本原是火」等。亞里士多德對多種觀點進行概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提出了邏輯法,成為早期科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研究問題的思考模式,並對以後的科學研究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結法 古代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是通過經驗總結和思辨形成的。蘇格拉底對辯論過程進行總結,提出了「詰問—定義—總結」的教學三步法,即蘇格拉底助產術。昆體良對羅馬的教育情況進行了總結,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學的設想。

古代的教育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觀分析推斷的水平上,缺乏全面系統的邏輯論證、科學實驗的驗證以及精確的定量分析。

2、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的科學研究方法以分析為主,又被稱為方法論時期。時間大約從16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一時期的特徵主要有:①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著重揭示現象之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②將認識論和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歸納法和演繹法。③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④從自然科學中移植了實驗方法。

15世紀末期到16世紀末期,自然科學開始了科學、系統和全面的發展,實驗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伽利略第一個對實驗方法進行了研究,提出感覺經驗應該來源於觀察和實驗,開創了實驗方法、理性方法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研究途徑。另一個對實驗法進行系統研究的是英國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書中指出,科學應當是實驗科學,並主張使用歸納法來實現對經驗的歸納和升華。他提出了8個實驗原則:變化法、重復法、倒轉法、轉移法、消除法、應用法、連接法和偶獲法。

17世紀開始,經驗方法和理性方法的結合有了更廣泛的運用,數學方法、邏輯方法等各種科學方法也都有了發展。科學領域各種研究方法的形成,促進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為教育研究走向科學化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前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是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全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們大力提倡教育實驗,促進了教育實驗的開展。

實證主義的鼻祖,孔德(A.Comte)認為,社會科學要成為一門科學,就必須要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比較法、實驗法,要把觀察和推理結合起來。他最早提出了量化研究方法的思想,成為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人。

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教育研究中,以及實證主義的應用成為這個時期的最典型的特徵。

實驗法 第一個提出對教育進行實驗研究的是康德(I. Kant)。他指出,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要使教育成為科學,就必須提倡教育實驗。

1769-1804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新莊創辦「貧兒之家」,進行教育實驗。

1825年,英國的歐文創設移民區「新和諧村」,進行教育實驗。

1879年,德國馮特首創心理實驗室,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心理。

1882年,英國的高爾頓在倫敦設立人類學實驗室,研究個別差異問題。

1896年,美國的杜威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進行教育實驗。

1932-1940年間,美國的桑代克把動物學研究方法和心理實驗的方法運用到教育研究中,主張教育現象和教育理論必須要有嚴格的實驗驗證,並在美國進行了為期8年的大規模教育實驗研究。

我國教育實驗運動始於20世紀20年代,受當時美國教育實驗運動的影響,各地紛紛建立教育實驗區。到1935年,各種教育實驗區有193處,遍及全國各地。這期間的著名人物有陶行知、梁漱溟。

測量法 測量法在20世紀初,有了比較大的發展。

1864年,英國的菲雪爾(George Fisher)編制了最早的成績量表。

1895-1905年,美國的來斯(Rice)編制了算術、拼字、語言等的測驗。

1905年,法國的比奈(A. Binet)和西蒙(T. Simon)編制了比奈智力量表。

1909年,被稱為教育測量鼻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orndike)運用統計學原理,編制了書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標准測量工具,使教育測量走上科學化的道路。

桑代克在1918年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數量」,麥柯爾在1923年提出「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在這些觀點的影響下,教育測量運動在20世紀初蓬勃興起,為教育統計學和教育測量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調查法 19世紀以後,教育研究人員開始重視調查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教育調查開始走向規范化和科學化。

19世紀90年代,美國的霍爾(Stanley Hall)採用問卷法進行教育調查。

1897年,美國的來斯(Rice)進行了拼寫練習調查;

1910年,哈佛大學教授哈諾斯(Paul Hanus)進行了學校調查。

1911-1912年,紐約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學校調查。

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被廣泛移植,進入教育研究領域,使教育研究方法向科學化跨進了一大步。繼承、借鑒和創新,使得教育科學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方法體系。

3、形成獨立學科時期

進入20世紀以來,教育科學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這一時期的特點主要有:①教育科學研究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②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促進了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

綜合和人文成為這一時期的最典型特徵。隨著教育研究朝向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人們也發現了它的缺點,那就是——忽略人的心理特點、情緒因素、情境因素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由此,20世紀40年代以來,教育科學研究開始關注將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實地體驗、開放式訪談、個案調查、行動研究、參與式觀察等開始被引入教育現象的研究中,並與原有的方法進行綜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系統的教育科學研究體系。

幾個階段全在這了

⑶ 可以從哪些方面理解教育行動研究法

一、行動研究的概念
1、教育學家的定義
行動研究是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起來,以解決某一事實的一種方法。(勒溫)
行動研究是對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從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質量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一種研究取向。(約翰•埃里奧特)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加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凱米斯)
2、綜合定義
定義一: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定義二: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定義三:行動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進行的、與特定問題相聯系的一種方法,它旨在對現實世界進行功能性的干預,並檢驗這種干預的效果,它是從行動出發、通過行動進行、並著眼於改進行動的研究思路。
3、對概念的注釋
①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
②行動研究強調教學行為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強調行動過程與研究過程相結合。
③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自然、真實、動態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課堂。
④行動研究計劃具有發展性,開展過程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
⑤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為行動研究增添了新質。
二、行動研究的特點
和一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相比較,行動研究有以下一些特點。
1、行動研究的主體是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並具有合作性。
其主體作用表現在,一線教師要從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實施行動、收集分析反饋信息並調整行動、評價結果,一直到應用研究成果,整個過程都是教師獨立完成的。
開展教育科研,教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那種只把教師當作提供論證數據的測試者,把實驗學校或實驗班作為採集數據的資料庫的作法屢見不鮮。這種忽視教師直接參與研究的作法,會帶來兩種後果:一種是研究結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能用於教學實踐;另一種是教師積極性受挫,對科研成果不感興趣。
傳統的教育研究模式是「研究—發展—傳播」。由教育研究產生理論,理論被應用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其結果是編制出一套供特定年齡階段學習者學習的「產品」,如一套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等等。這些「產品」通過培訓傳授給廣大教師,使他們接受並使用這套「產品」,嚴格遵循大綱、教材開展教學。在這里,中小學教師只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行動研究以「參與—合作—行動」為基本模式,倡導教師參與到教育研究過程中,通過理論工作者和其他教師的合作,有意識地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創造最佳的教育活動情境,取得最佳的教育實際效果。
當然,為了提高行動研究的質量,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並不排斥專業人員的合作參與。相反,它提倡專家學者參與行動研究,以揚長避短,搞好合作研究。
行動研究要求教師運用理論,系統反思自己的實踐。專業人員的作用是給教師當好顧問,從科研方法上給予指導。專業人員要深入實際,並直接參與到整個研究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與教師充分溝通、反復磨合,包括共同討論、評課、寫教案、相互聽課、寫教學日記等,從而在教學改革的目標、教與學的理解、具體實施方案上達成一致,這種溝通和反思對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有重大意義。所以行動研究以相互參與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專業人員與教師之間架起了橋梁。
2、行動研究的對象是教育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它具有如下特點:
(1)直接性。問題必須來自於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是教師自己的直接經歷和感受,只研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他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特殊性。研究的問題或對象通常限於本校或某個教學班,屬於某個學校的校情或班情問題,表現出較多的本地特徵,不具普遍性。這就要求人們在評價其研究成果時,在適用范圍上要慎重,應多加分析,廣泛聽取各種意見,克服主觀武斷。
(3)微觀性。研究的對象多為教育教學實踐中比較具體的微觀問題。問題的范圍較小,結構較簡單,相關因素較少。行動研究注重做,追求一點一滴的實在的進步。
3、行動研究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效益,改進本職工作。
與旨在揭示教育教學規律的理論研究和了解現狀、提供參考建議的調查研究不同,行動研究務求解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解決問題、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它要求將問題發展成課題,設計出解決方案,並逐個實施,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這是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動力。
當然,行動研究把解決實踐問題放在第一位,並不等於它僅滿足於此,而不對已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理論上的探討。行動研究既然是一種研究,必然要對行動的過程和行動的效果進行理性思考,在實踐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范圍內做出自己的理論貢獻。
4、行動研究的策略是在日常的學校生活和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邊行動邊研究。
由於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要經常反思行動過程中的問題。專業人員亦須深入教育和課堂教學實際,與教師一起共同研究出現的新問題。研究者應依據行動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計劃,完善行動,在良性的變革之中達到問題的解決,使教育教學的工作過程成為一個研究過程,使研究過程成為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達到研究和行動的完美結合。行動研究的結合策略彌補了教育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缺陷,使研究能收到立竿見影之實效。
5、行動研究的過程具有情景性、系統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行動研究旨在通過現場研究來診斷和解決具體情境下的問題,逐步採取各種改革措施調整行動,又不斷地通過問卷、訪談、個案研究等手段來監視這種調整的效果,以便基於這些反饋來對教學作出進一步的調整,逐步達到改革的目標,而不只是留待以後在某種場合下再付諸實施。
系統性表現為行動研究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它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動態發展的過程。
行動研究的計劃應有充分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原因是,行動研究過程不同於自然科學研究,往往不能簡單地、集中地表現出計劃與結果之間的必然的線性關系。人們對問題的認識起初往往是局部的、表面的,如同盲人摸象,所以要不斷地觀察和反思,要十分重視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依據發展中的實際情況,研究者可以部分修改實施計劃,也可以修改總體計劃,甚至還可以更改研究課題。此類情況在行動研究中屢見不鮮。
6、行動研究的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性。
行動研究沒有某種特殊的研究方法,而是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能力,從已有的各種研究方法中靈活選擇有關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中的調查法、經驗總結法、專項內容分析法等都可以在行動研究中加以應用。隨著教師們科研水平的提高,科學研究中的定量、定性的觀察技術、實驗技術、資料分析技術都可以採用。當前,為了破除對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應當提倡老師們由易到難,首先採取簡便的方式進行研究。比如,可以從撰寫教學一得、教例分析、教學隨筆開始,逐步提高科研能力,直至寫出水平更高的論文或研究報告,成為教育科研的行家裡手。
7、行動研究評價的持續性和反饋及時性
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隨著實際活動情境的發展,研究者會不斷地、自然地對各種干預措施進行評價和反思。這樣,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調整方案,進行實際干預,隨時監控干預的效果,進而針對更多的、更深層的問題展開更深入的探索,就象滾雪球一樣逐漸走向更廣泛、更深入的教學改革。
行動研究強調評價的持續性,即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整個研究過程。反饋的及時性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及時反饋總結,使教育實踐與科學研究處於動態結合與反饋中。二是一旦發現較為肯定的結果,便立即反饋到教育實踐中去。
有人用三句話概括行動研究的特點,即: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還有人對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作了如下簡要的概括:「問題即課題,工作即研究,教師即專家,效果即成果」。這些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教育行動研究的特徵。
三、行動研究的優缺點、類型和適用范圍
(一)行動研究的優點
1、它是解決教育研究中理論脫離實際的良好途徑。
理論與實踐脫節,是我國教育研究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出現真正的教育家,沒有自己的教育學,這是一個主要原因。而教育行動研究卻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它的實踐性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研究的出發點、目的、主體還是研究過程,都離不開實踐。另一方面,行動研究也重視理論的作用:它強調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的結合,使兩者相互合作、平等對話、共同提高。教師可以從專家那裡獲得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研究技能,理論工作者也可以從真實的教育實踐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發現新問題和新課題,甚至發現和創造新的理論,使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所接受。
2、它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簡便易行,容易被廣大教師掌握。
思辨的和實證的方法都不適合一線教師。思辨研究要採用大量理論推導和資料引證,實證主義研究為了追求量化、客觀化和精確化,往往想方設法控制某些變數,力圖使教育研究模仿自然科學實驗。這些方法雖然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對於承擔著繁重任務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思辨研究法既有一定難度,又缺乏現實的運用價值。教育科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以人為對象,環境千變萬化,因果關系相當復雜,不能簡單模仿、照搬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加之,在實驗研究之前,就從理論假設、實驗原則等方面對實驗者的理論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對多數中小學教師來說,是不適合的。所以,我認為要慎提「實驗研究」。
而教育行動研究簡便易行,較適合於沒有接受過嚴格教育測量和教育實驗訓練的中小學教師採用。它從實際出發而非從理論出發,可以邊研究、邊學習、邊改進,正好能避開上述兩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容易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
3、行動研究較好地解決了日常工作和科研的矛盾
行動研究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動作。許多中小學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是以「教學為中心」,繁重的教學工作幾乎沒有為教育研究留下空間,有些人甚至認為「研究將擠占教學時間」。行動研究能夠將教學與研究有機地統一起來,克服「工、研」矛盾。
(二)行動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動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現:由於其非正規性而缺少科學的嚴密性,在實際研究中,不可能嚴密控制條件,其結果的准確性、可靠性不夠。
(三)行動研究的類型和適用范圍
從研究主體的規模來分,大體上有兩種,一是獨立進行的研究,二是合作研究。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多個教師的協作研究;學校范圍內的聯合行動研究。科研人員、教師、行政領導三結合的研究,是最值得提倡的。
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的特點是規模小,研究問題范圍窄,易於實施,但力量單薄,很難從事深入的、細致的、說服力強的研究。協作性行動研究可以發揮多個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論的指導方面較欠缺。學校范圍內的聯合研究是專業人員、教師、政府部門、學校行政領導等組成的較為成熟的研究隊伍從事的研究。這是較為理想的行動研究,它的優點是有專業人員參與,有較強的理論指導,研究力量大,充分的發揮各類人員的作用。
從研究對象分,教育行動研究有反思已經發生的教育行為和探討教育行動的變革兩種。前者稱為「教例研究」,其作法是,從對自身工作經驗的回顧與反思中發現課題,進而把發現問題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然後圍繞此教例展開研討和分析,並形成教例研究報告。後者就是從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稱為問題研究,它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形式。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研究中不斷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第二節行動研究的程序和原則
行動研究法產生以來,除了公認它是一種擴展的螺旋式結構外,人們對實施的步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由於研究目的、條件等不同,具體程序也會有所差異,現在介紹以下四種模式:
一、四環節(四階段)模式:
英國學者凱米斯認為,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加深(上升)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基本環節。其中,「觀察」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在整個行動研究過程中所作的搜集資料和監察工作;「反思」是對行動效果的思考,並在此基礎上計劃下一步的行動,它是第一個螺旋圈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螺旋圈的中介。
1.計劃
計劃應以所發現的大量事實和調查研究為前提。它始於解決問題的需要和設想。設想是行動研究者(行動者和研究者)對問題的認識,以及他們掌握的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知識、理論、方法、技術和各種條件的綜合;設想還包含了行動研究的計劃。"計劃"包括總體計劃和每一個具體行動步驟的設計方案。
2.行動
即實施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執行和實施具有靈活性。隨著研究者對問題認識的逐漸明確,以及行動過程中各種信息及時的反饋,不斷吸取參與者的評價和建議,對已制定的計劃可在實施中修改和調整,即行動是不斷調整的。
3.考察
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結果。要注意搜集以上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或設想的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及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了什麼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分利用錄像、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4.反思
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
二、六步驟模式
具體步驟為:預診—收集資料初步研究—擬定總體計劃—制定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1.預診
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後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改變行動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
這一階段成立由專業人員、教師和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要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
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
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
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其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6.總結評價: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三、新四環節模式。
華東師大陳桂生教授提出新的四環節模式,即:計劃、執行、檢查、總結。他把「觀察」、「反思」改為「檢查」、「總結」,是因為「觀察」與「反思」應貫穿於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不應作為一個獨立步驟。在借鑒國內外教育行動研究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方便教師操作的要求著眼,有人認為可以把行動研究的過程設計為如下的五個步驟,即診斷、學習、計劃、實施、反思。
診斷:即研究分析當前教育教學的現狀。分清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可以繼續發揚,存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關鍵問題是什麼,它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什麼。這一過程可以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診斷,也可以是教師群體的共同診斷。有的學校採用所謂「侃大山」(即在一個較寬松的環境下,各類人員在一起毫無拘束地進行問題診斷)式的診斷方法,就是集體診斷的突出範例。
學習:學習應當貫穿在教育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但在問題診斷之後,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學習是完全必要的。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新的教育理念和各地先進經驗,與自己問題有關的理論材料,學校制訂的發展目標和要求等。通過學習,提高認識,認清新的教育思想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可以更准確地把握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習,明確了方向,對於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會受到啟迪,可以為制訂行動研究計劃打下良好基礎。
計劃:計劃即設計行動方案。表現形式是寫出開題報告。它的內容包括:①課題研究的背景,含教改形勢和教學觀念的要求,本校或本班當前的實際情況,課題研究的意義等。②研究內容,即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採取的措施。要從應當達到的要求和現實狀況的差距中找出改進措施。其中包括教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的改進,教育環境(領導行為、校園文化、家長教育行為、社區環境等)的改進等。③行動的步驟及時間安排。含前期准備工作及研究進程。④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包括書面總結或論文、調研報告、教育教學行為觀摩、學生成績等。允許在行動過程中不斷修正計劃,把本來未考慮到卻在行動中顯現出的各種新情況、新因素納入計劃。
實施: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和改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計劃—行動—反饋—調整—再行動」的過程,即在按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注意觀察效果,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行中期論證(反饋),然後調整研究計劃,再實施新的修正後的研究計劃。
反思:反思實際上是一個階段總結的過程。其內容包括:①整理和描述。即對制定計劃、學習理論、實施計劃、階段檢查的全過程加以歸納整理,勾畫出多側面的生動的行動過程。②評價與解釋。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釋,找出計劃和結果的不一致性,從而提出設想與計劃的修正意見。③寫出研究報告。
四、八步模式
(1)從日常教學情境中確定、評價和形成有意義的問題。這里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選題,但對改進教學來說是有意義的問題。
(2)與有關人士初步討論和協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閱相關文獻,從同類研究中汲取經驗教訓,包括他們的目標、程序以及遇到的問題等。
(4)重新修改和定義問題。
(5)選擇研究策略。比如,取樣、管理、材料選擇、學與教的方法、資源與任務配置、人員分工等。
(6)選擇評價方法,研究者要在教學情境中通過一定的方式連續地評價和反思教學方案,包括課堂觀察和記錄、訪談、問卷、測驗和教學日記等。
(7)實施。這包括展開教學、收集資料、監視評價、反饋改進、資料的分類分析等。在這一階段,實時地根據教學反饋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是很重要的。
(8)資料解釋、推論和課題的評價。行動研究中所得到的資料很多是定性的資料,在分析時需要進行歸類和編碼,將定性資料量化。行動研究的目的是獲得關於具體情境下的具體問題的具體知識,獲知新方法的實施效果,這對其它教學情境具有借鑒意義,但並不要求是一般性的規律。
五、行動研究的原則
1、可行性原則
任何研究必須要注意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行動研究不僅應該能夠改善參與者的觀念和工作條件,而且研究的方式必須與他們的觀念和工作條件相適應。
2、實踐性與應用性原則
提倡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要以改進實踐、改進對實踐的認識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課題成果要經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實踐的檢驗。
研究成果的價值大小關鍵看是否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主要看是否解決了實際問題,是否改進了教育教學現狀,是否提高了質量,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實踐、創造。
3、主動與合作原則。
不論是獨立研究還是與專家合作,教師自己都必須意識到這種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動力必須來自教師自己。這就要求:所有參與研究者必須完成角色轉換,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教育科研允許失敗,但不允許感情代替理智、主觀代替客觀、臆斷代替事實。如果研究屬於"合作模式"或"支持模式",參與各方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就非常重要。要大力提倡有情出演、淡泊名利。爭鳴不爭鋒,辯論不辯解,批評不批判。
4、動態與科學性原則
加強操作程序各個環節間的信息的及時反饋。因為,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行動研究屬於負反饋類型。只有縮簡訊息反饋時程,系統才能及時依靠反饋信息,修正或調整由於干擾所引起的偏差。
所有教育科研的前提是要具有科學性。但是教育科學的本質是經驗科學,要注意經驗與科學的對立統一。

⑷ 舉例介紹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的行動研究。

我粗淺的理解行動研究,就是你作為教師,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你的教育實踐中,有目的的,有意識地根據某一個項目或者說方向去開展工作。這個過程中,你要做好專業的、科學的、細致的記錄和反思,並做細致的調整。整個過程是動態的,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開展。打個比方說,你要看看每天朗讀15分鍾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那麼你需要每天去朗讀15分鍾。那這15分鍾放在什麼時間?上午下午晚上?朗讀的內容有限制嗎?朗讀的形式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你要思考和體驗的。第一天你做好之後,還要做好記錄、評價、反思。記錄是記錄客觀事實,比如說我在上午10點開始不間斷朗讀《唐詩三百首》15分鍾。反思是對這個過程的思考。這是個過於簡單的例子,希望能給你幫助。
如果你需要更詳細和專業的解釋,建議你看一下陳向明老師關於行動研究的書,會給你很大幫助。

⑸ 行動研究起源於二次大戰後的美國.最早是在1946年由誰提出的

360網路:把"行動"和"研究"兩者結合里起來表述為"行動研究"是20世紀 30年代的事情。美國的柯利爾在 1933 年至 1945 年擔任美國印第安人事局局長期間,安排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結合一起研究改善印第安人和非印第安人關系的方案。在這一過程中他得到啟發,認為專家研究的結果還須依靠實際工作者執行和評價,倒不如讓實際工作者根據自身的需要,對自身工作進行研究,或許效果更好。他稱此法為行動研究法。的確,專業性的研究需費較長時日,注重實際應用者等待不了取得研究結果後再來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對迫切問題的解決,難以採用全面研究的方式。更合適的是就已有資料提出改革措施,一邊實施,一邊觀察分析結果,隨時調整修改行為。行動研究法對實際問題解決的這種適宜性使它很快得到發展。

閱讀全文

與教育行動研究方法始於哪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歌德教育方法和技巧 瀏覽:480
西裝行李箱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485
自製抽繩收納方法視頻 瀏覽:951
在水裡寫字的正確方法 瀏覽:180
浙江省的作文技巧和方法 瀏覽:541
壓槍方法是手指壓在哪裡 瀏覽:927
拇指跖疣最簡單的自愈方法 瀏覽:155
九陽豆漿機製作豆漿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61
一歲輪狀病毒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813
核桃保養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978
用筷子做小鴨子的簡單方法 瀏覽:155
自動擋離合器加油的正確方法 瀏覽:125
學數學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初中課件 瀏覽:424
麻將席去蟎蟲的最簡單方法 瀏覽:929
如何做到退熱的方法 瀏覽:698
上海核桃粉芝麻的食用方法 瀏覽:555
如何判斷直男最好方法 瀏覽:973
蘋果7手機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98
心理分析方法的咨詢目標 瀏覽:532
如何治好胃病方法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