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研究方法沒時間背

教學研究方法沒時間背

發布時間:2023-08-05 18:54:23

如何做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重慶

1. 問題的提出
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對教學實踐經驗的反思,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公式,經驗 + 反思 = 教師的成長。如何促進教師開展有效的教學反思是教育界普遍關注的議題。本研究分析了教師在教學研究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的內容和歷程,旨在進一步探索教師的教學反思規律和尋求促進教師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
(一) 教師開展教學研究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學者Collier與Lewin提出了「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 [1] ,主張教師以「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身分,針對日常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系統的研究。研究證明,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可以改進教學質量並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 。
(二)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個體對自身的教學進行批判和反省的過程,是教師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為依據的解析和修正,是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 [3] 。研究發現,教學反思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 。近年來,國內外關於「教學反思」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反思的內容、反思的方法和反思的影響因素等議題 [5] 。
(三) 教學研究與教學反思的關系
研究發現,教學研究是教師開展教學反思的重要形式,能夠提升教學反思的質量和教師的反思能力。張德銳和李俊達的研究發現,教學研究在教師的反思態度、反思內容、反思策略等方面均有顯著作用 [2] 。
綜上所述,教學研究是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教學規律的研究活動,能夠推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是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大量文獻證明,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教學反思活動,包括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反思內容即反思歷程,為此,提出以下具體研究問題:
1)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教學反思包含哪些內容?
2)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反思歷程為何?
2. 研究方法
(一) 資料收集與研究對象確定
本文研究者受中國南方某高職院校之託,為該校28名教師設計並實施以提升教學能力為目標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者以「教師即研究者」為理論基礎,為該校設計了一個為期半年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本研究為上述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的一部分,在此部分的課程中,研究者讓研究對象嘗試撰寫教學研究計劃(研究計劃1.0),並在課程中向其他老師分享此研究計劃1.0,其他老師及導師對此給出建議;研究對象根據以上建議及課程中學到的內容,修改教學研究計劃,形成研究計劃2.0;導師在研究計劃2.0上批註修改意見,在課程中重點點評三位老師的研究計劃,並就每位老師的研究計劃進行單獨輔導後,老師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形成研究計劃3.0。部分老師因為個人原因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整上交以上研究計劃1.0,研究計劃2.0和研究計劃3.0,本研究將研究計劃1.0、2.0、3.0全部上交的15位教師及其上交的45篇研究計劃為研究對象。
(二) 資料分析
為了便於研究,我們將上述研究對象編號為T01~T15,相應地,將研究對象撰寫的研究計劃依次編號為P1-1、P1-2、P1-3,P2-1、P2-2、P2-3...P15-1、P15-2、P15-3,並對此45篇研究計劃進行內容分析。
3. 結果
(一)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教學反思主題
研究者通過對15位研究對象提交的45篇研究計劃進行內容分析後,從中所抽取出4個教學反思主題和9個子主題。
大部分研究對象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A)作為教學研究的出發點,他們首先看到問題的表象(A1),如「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學生沉迷於手機游戲」、「學生學業成就低」等,接著部分老師進一步探索這些表象背後的根源(A2),如「傳統授課中學生參與的機會少」、「手機游戲的實時反饋效應」、「課程內容都是老師事先決定,不符合學生需求」、「教材內容碎片化」等等。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研究對象提出新的教學方法(B),在對新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致描述後(B1),部分研究對象進而通過查閱文獻分析這種新教法的具體實施細節、利弊、在相關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及在本課程中的適用性等(B2)。如T11在P11-1中提出擬採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來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不持久的問題,在P11-2中通過查閱文獻進一步闡述了合作學習教學法的定義,並分析了合作學習教學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中的做作用。T10在P10-1中提出擬在《市場營銷》科目中採用翻轉教學法後,進一步分析了翻轉教學法在國內外的應用現狀與效果。
課程設計(C)是研究對象將上述新方法與課程內容的結合,也是研究計劃中的重要內容,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看到兩種情形,一種是比較初步的課程框架(C1),包含課程內容、進度安排及對應的教學方法等,另一種是較為詳細的課程設計,體現為具體教學環節和實施細節(C2)。
效果的驗證(D)是教學研究的核心,研究對象大多會先確定評估課程效果的指標,如「學習成績」、「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生滿意度」等(D1),接著探討這些效果和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要設計科學的實驗方法(D2)以確定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然後在部分研究對象提交的研究計劃中已經涉及了具體的試題或量表(D3)。圖1顯示了以上教學反思的主題及這些主題之間橫向和縱向的關系。
(二)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教學反思歷程
通過對研究對象提交的研究計劃1.0、研究計劃2.0和研究計劃3.0的對比發現,從研究計劃1.0到研究計劃3.0的過程中,研究對象的教學反思呈現出兩個趨勢。
1) 反思主題增加。
如表1所示,在研究計劃1.0中,研究對象提及的教學反思點為51人次,研究計劃2.0中為89人次,研究計劃3.0中為108人次。以教學問題的原因(A2)為例,研究計劃1.0中,只有4位研究對象提到此問題,而在研究計劃2.0和3.0中,關注這個問題的研究對象人數分別增加至8人和10人,在其他反思主題中也都出現這種增長的趨勢。這說明,隨著教學研究的推進,研究對象考慮到的教學問題越來越多。

㈡ 第三節 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觀察法的含義與特點

1.觀察法的含義

觀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直接觀察、記錄、分析的一種方法。觀察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來認識教學現象。通過觀察來積累關於所研究的教學現象的具體資料是教學研究中普遍應用的方法,它可以為教學研究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觀察可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也可觀察教學的某些部分,此外根據研究對象的復雜程度,還可以通過多次觀察去完成。

2.觀察法的特點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1)適用范圍較廣,研究課題較小;(2)直接、客觀,有表面性;(3)有目的,有計劃,不能控制條件。

3.觀察的作用

觀察在教育教學和教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歸納起來,表現在以下方面∶(1)觀察是假設、觀點和理論產生的手段。(2)觀察是解決特殊問題的手段。(3)觀察是提供真實具體信息的重要途徑。(4)觀察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學生的行為和個體差異。(5)觀察是基礎教育較為有效的評估方法。

(二)觀察的類型

教學觀察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觀察的情境條件可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根據觀察的方式可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可分為∶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這里主要介紹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

觀察一般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兩種。參與性觀察是觀察者參加到觀察對象的活動之中,在共同的活動中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最容易得到真實的、有價值的材料。非參與性觀察是觀察者不參加觀察對象的活動,以某種方式把自己或自己的觀察目的隱蔽起來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成功的關鍵是不讓觀察對象發現有人在對他們進行觀察。

(三)運用觀察法的要求

科學地觀察要求研究者必須遵循以下要求∶

1.具有一定的知識准備

2.目的明確

3.嚴密的組織計劃

4.保持觀察情境的自然性

5.克服觀察中的主觀傾向

6.正確記錄,科學解釋

(一)調查法的含義與特點

1.調查法的含義

調查法是指研究者在科學方法論和教育理論指導下,圍繞一定的教學問題,運用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有關的事實材料,從而做出科學分析並提出具體建議的研究方法。

2.調查法的特點

調查法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以下特點∶

(1)調查對象的廣泛性。

(2)調查手段的多樣性。

(3)調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4)調查結果的延時性。

(二)調查法的類型

根據調查研究的對象和目的不同可分為四類∶現狀調查、相關調查、發展調查、預測調查。

1.現狀調查

也稱常模調查,主要用以調查、研究某一類教學現象目前的基本情況或特徵。這類調查目前在整個教學調查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如小學生錯別字的調查;中小學生學習負擔的調查;中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情況調查等。

2.相關調查

這是指調查分析研究兩種以上教學現象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目的是尋找相關因素以便探討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成績的關系的調查,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態度的調查等。

3.發展調查

發展調查是對某一調查對象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的特徵變化進行的調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對象前後的變化和差異情況。如了解兒童的學習行為的年齡特徵,就可以利用發展調查,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學習行為的變化情況。

4.預測調查

預測調查是指調查未來某一時期的教育發展趨勢和動向,目的是為研究對象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狀況進行預測。如對我國辦學體制的發展前景調查,就可以通過對當前社會力量辦學等有著問題的調查,結合經濟情況,做出預測調查。

(三)調查法的一般步驟

1.確定調查課題

調查課題一般是根據教學研究或教學實踐的需要提出來的。課題提出來後,要對調查課題作準確的界定,明確課題的性質、目的和任務。同時還應對調查課題的核心概念做出准確的界定,對課題中的有著變數要下操作性的定義,准確操作指標。

2.選擇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選擇主要受制於調查的性質、目的和任務,同時還受調查類型的制約。

3.確定調查方法和手段,編制和選用調查工具

教學調查包括多種調查方法和手段,在確定調查方法和手段時,要根據課題的不同情況,針對各種方法和手段的長處和不足,恰當地選用。

4.制定調查計劃

制定凋查計劃是整個凋查工作的重要環節,一般而言,用於制定調查計劃的時間要佔整個調查研究的1/3。調查計劃一般包括∶調查課題和目的;調查對象和范圍;調查手段和方法;調查步驟和時間安排;調查經費預算;調查人員(包括課題負責人、調查員、協作者或協作單位)的組織。

5.調查的實施

調查的實施是整個調查研究的中心工作,它是調查者根據計劃運用各種調查方式,藉助各種調查工具收集資料的過程。這是調查的主體工作。研究者應盡量使收集的材料真實可靠、完整和系統化。調查者在收集材料時不能帶有主觀性和傾向性,切忌用自己的觀點去尋找材料。同時要注意將事實和意見區分開來。事實是客觀的,而意見則往往有主觀色彩。對事實要進行核對,去偽存真。

6.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言。主要概括敘述調查課題的背景、本次調查的目的和任務、調查的對象和范圍、調查採用的手段等內容。第二部分是正文。這是調查報告的主體部分,調查者根據調查的事實,從理論上進行闡述、分析、解釋,並表明自己的觀點或見解。第三部分是結論。即根據第二部分的分析得到的結果以及有關的建議均是第三部分的內容。除此之外,要把有關參考資料附在報告的尾端。

(四)教育觀察的基本途徑有:

1、上課

親自為學生上課,是觀察學生最普遍、最經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觀察途徑。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觀察,獲取信息之准確、豐富是其他途徑不能比的。很多教師已深有體會和備受其益。

2、聽課

聽課的目的是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情況與學生學的情況,可以直接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表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心理特徵。此外通過聽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見解了解教師的備課情況。這是教學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研究課堂教學改革、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經常採用的途徑。

3、參加有關活動(參與觀察)

如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身臨其境」,考察師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了解校風、學風的情況。在參與觀察中,不能讓觀察對象知道和察覺觀察意圖,這樣才能觀察到想要知道的本來面目。

4、實地參觀考察

觀察學校的自然環境、校舍建設、設備儀器和清潔、衛生、紀律制度、校風教風等,並觀察學校教學、生活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運轉情況,這是參觀學習的外地人員或上級領導者經常採用的途徑。

列席學校各種會議或召開座談會,傾聽學校領導、中層幹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組長和學生的發言,觀察會場氣氛和大家的情緒;查看反映學校以前運轉情況的各種資料,如計劃、教案、作業、檔案等,可以了解該校辦學思路、辦學水平、教改情況和團結情況等,這是教育督導人員經常採用的途徑。

5、訪談

與觀察對象訪談,可以直接觀察和了解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徵、思想傾向、儀表神態以及身體狀況等。訪談包括個別訪談和小組訪談。訪談時研究者要善於察言觀色。

(1)訪談法的含義∶訪談法是調查者通過與調查對象面對面、有目的地談話來收集資料的方法。

(2)訪談法的特點∶訪談的優點∶一是靈活性。它可以向不同類型的人提問不同的問題,以了解不同類型人的材料。當調查對象不理解問題時,可以重復或進行恰如其分的解釋。談話中發現新的問題疑點,可以深人了解,持續追問。二是范圍廣。既有調查對象的廣泛性,同時又有涉及交談方面的廣泛性和深人性。三是真實有效。訪談時,調查者還可觀察調查對象的表情與行為,以判斷回答的可靠程度。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點是費時費力,另外調查結果還受調查者的能力、水平態度等思想束縛的影響。

(3)運用訪談法的注意事項∶在進行調查,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事前准備好訪談計劃、訪談提綱;二是要盡量取得調查對象的合作;三是要作好詳細記錄。

6.調查表法

(1)調查表法的含義∶調查表法又叫報表法。它是調查者按照一定的組織關系,把設計好的調查統計表格請被調查的單位或個人填寫,以便了解某一地區或單位的工作現狀及發展情況的法。

(2)調查表法的特點∶它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機構向下級進行調查的常用方法。它具有格式規范、有比較統一的標准,可廣泛的收集資料等優點。但是所獲得的資料只能限於一般隋況,很難深人事物的本質。

(3)編制調查表的基本要求∶一個好的調查表應符合三個要求∶一是適用;二是規范;三是美觀。

7教育觀察法的優點是:(1)最大優點是可以在自然狀態下獲取教育事實資料;(2)不幹擾觀察對象的自然表現,可以獲得客觀、真實的資料,適用范圍廣;(3)花費少。

8教育觀察法局限性1、取樣小。由於受感官和儀器的局限,觀察的范圍不大,觀察樣本小,使教育觀察法一般限於小樣本的研究,在研究對象數量多且分散的情況下難以應用。

(一)實驗法的含義和特點

1.實驗法的含義

實驗法是研究者按照教學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學現象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學實驗是教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目前,國內外的教學研究都很重視實驗,並已取得了多方面的實驗成果。

2.實驗法的特點

(1)教學實驗是有意識、人為地控制與實驗無關的變數,但在實驗中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實驗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實驗結果會影響他們的發展。因此,必須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在設計實驗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對實驗產生的不良後果,應有彌補的有效措施。

(3)教學實驗會產生所謂的「實驗者效應」,即實驗者的期望會影響實驗的結果。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實驗者的期望,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對實驗班發生了偏向,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二)實驗法的類型

從不同的方面或按照不同的標准,可把教學實驗分成不同的類型。從性質和目的上劃分,可分為確認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推擴、驗證性實驗三種;從手段上劃分,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兩種;從組織形式上劃分,可分為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循環實驗三種。

1.確認性實驗

實驗的目的在於收集事實材料,確認所研究的對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說內容的基本特徵。特點是∶研究問題來自實際,在現場情境中進行,研究方法帶有很大的試探性,操作程序是開放的不太規范的,內外效度均不高。

2.探索性實驗

包括有預測作用的超前實驗,是以探索某種教育現象以及受教育者個性發展的規律為目標,通過探索研究對象的因果關系及問題解決嘗試建構某種理論體系,具有較強的創新性。特點是∶有科學的理論假設,嚴格合理的條件控制,比較規范的實驗程序以及對資料數據的統計處理,尋求盡可能大的內在效度,並以科學理論解釋實驗結果。探索性實驗一般研究教學理論體系中的根本性問題,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能夠有效地指導教學改革。

3.推擴、驗證性實驗

是以驗證已取得的實驗成果為目標,是對已取得的認識成果用再實踐的經驗來檢驗、修訂和完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重復性,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不僅對實驗條件有明確分析,而且實驗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關注實驗結果應用的普遍性,追求較高的外在效度。

4.實驗室實驗

這是在特設的心理與教育實驗室進行的。實驗室內採取各種實驗儀器和現代化技術,在人為的情況下,嚴格控制外界條件而進行實驗研究。由於實驗室內條件完善,便於控制,得到的結果較為准確。

5.自然實驗

這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按照實驗研究的目的,適當地控制某些條件,有計劃地變更某些條件,以便觀察或測試研究對象發生的變化的實驗方法。自然實驗法是在教學實際情況下進行的,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教與學中的各種問題。教學實驗一般採用自然實驗法。由於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學實驗的條件控制較難,給分析研究帶來一定困難。進行教學實驗必須認真考慮以下因素∶班級的基礎、學生年齡、知識基礎、業余愛好、智力水平、生活經驗等;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事業心、責任感;學生的家庭條件(家長的知識修養、職業愛好、學習條件、對子女的教育);教材的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時間和練習時間的長短;學校設備、環境等。

6.單組實驗

這是指向一組研究對象施加某一個或數個實驗因子,然後測量其所產生的一種或數種變化,藉以確定因子的效果如何。這種單組實驗法比較簡單易行,條件也比較容易控制。但是上面介紹的單組實驗法,其實驗效果只能證明試驗的新教材和新教法是否可行,卻無法進行比較,如要想證明新教材是否優於普通教材,就需要採用等組實驗法。

7.等組實驗

這是指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分別施行於兩個或幾個教學條件基本相等的組,然後比較其所產生的變化,得到比較科學的結論。

採用等組實驗法最關鍵的問題是,除了實驗因子(如教材)不同外,其它教學條件(如師資水平、班級基礎、教學時間等)要求基本相等。在等組的條件下,採用比較的實驗方法,能較科學地確定一種新教材或新教法的優劣。但要選擇教學條件完全相等的幾個組是不容易的,而且要保證實驗過程中除實驗因子外,其它因素的影響也相等是很困難的。這點必須特別注意。

8.循環實驗

它是把不同的實驗因子,按一定的排列順序。輪換地施行於不同的班組,然後根據每個實驗因子所發生變化的總和來決定實驗的效果。循環實驗法與單組實驗法、等組實驗法相比較有兩大優點∶其一是在循環實驗法中,兩種教學方案(兩個實驗因子)都被每個教師實施過,都在每一班學生中實驗過,所以,即使教師教學水平有高低,學生班級基礎有好差,由於循環實驗的結果,把這些差異的情況所產生的影響平均分配給各個實驗因子,對於實驗因子都無所偏向其二是在循環實驗法中,由於各個實驗因子的實驗次數增多,因而可以提高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但增加了實驗的復雜性。

4.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

實驗進行前,根據實驗的目的,擬定測驗題目,准備教具、儀器、記錄表格、統一標准,擬定記錄方法、符號等,設法控制實驗因素,使重要因素不變或少變。

5.實驗的實施

在實驗過程中,要控制無關變數。要作精確、詳細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為了排除偶然性。可進行重復實驗。

6.對實驗結果進行測定和統計

研究者要編好測試題,測試時的指示語要統一,不要給學生任何暗示。統計時要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的客觀結果。

7.驗證假說,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對實驗的假說進行驗證,對實驗的探索結果、實驗中提出的問題、今後還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等做出分析,並提出建議。

8.撰寫實驗報告

這是對教學實驗工作的總結。實驗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教學實驗的課題、目的、意義;教學實驗方法;教學實驗的結果;討論;結論,最後還可以列出參考資料。

(四)運用實驗法的要求

運用實驗法進行教學研究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教學實驗要在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這是進行教學實驗的關鍵。

2.認真搞好實驗設計,這是實驗研究成功的基礎。

3.進行必要的預備實驗,為了保證教學實驗的效度和信度,在正式實驗前可選擇少量被試進行預備實驗,為正式實驗提供必要的資料。

4.做好實驗的抽樣、分組、調控、統計等工作,重視檢查實驗結果。

5.實驗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時,為能在教學中得以廣泛推廣,還需進行驗證性實驗或縱深研究。

(一)個案分析法的含義和特點

1.個案分析法的含義

個案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說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對單一人或事進行個別深入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個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了解此人某事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和特點。個案分析法往往需要藉助其它方法。如個案分析必須進行詳細調查,佔有大量材料。要通過談話、觀察等方法,了解情況,搜集材料。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還要經常使用各種測驗量表。

2.個案分析的特點

(1)研究對象容易確定,簡便易行;

(2)個案分析容易得到個案對象和有關人員的支持;

(3)研究的時空范圍較大,研究的持續過程較長。

(二)個案分析的一般步驟

1.進行了解、確定個案研究對象;

2.進行個案現狀的觀察、調查,收集資料並進行分析;

3.理出個案發展變化的脈絡,進行初步的判斷及因果分析;

4.根據判斷結果,提出個案發展的意見;

5.總結、撰寫個案分析報告。

(三)運用個案分析法的要求

1.選擇對象要恰當,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2.要在詳細佔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

3.要善於抓住必然性、本質性的材料,運用教學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

4.要考慮相關因素,綜合地加以分析;

5.要善於通過特殊事物和現象,從中探索規律性的東西個案法在於通過特殊事物、現象探索共性、一般性,不能停留在具體材料、具體經驗的描述上,只有從中探索出規律性的東西,才具有科學研究的意義。

6.個案發展的教學意見,要注意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行動研究法的含義和特點

1.行動研究法的含義

行動研究法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期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

2.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教師和研究人員結合,是一團體互動的過程,形成優勢互補;

(2)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

(3)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研究;

(4)在計劃和實行的循環中不斷前進;

(5)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即時性。

(二)行動研究法的一般步驟

1.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行動研究的第一步,教學中可能存在著許多問題,到底確定哪一個,一般來說,所確定的問題應是教學實踐中迫切解決的,有一定理論和實用價值的,研究者能夠解決的。

2.收集資料

發現和確定了研究問題,就要廣泛收集與研究課題有關的資料。首先要通過查閱文獻來了解此問題的過去和現狀;其次要通過觀察、訪談、問卷等方法對與問題有關的人員和部門進行調查,徵求他們對問題的意見;第三徵求專家的意見。然後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和分析,以准確地把握問題的症結所在。

(三)應用行動研究法應注意的問題

1.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是運用行動研究法的前提條件。

2.認真制訂嚴密、科學的行動方案是行動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3.行動研究過程是一個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

4.研究結果不能輕易推廣。

(一)比較法的含義和作用

1.比較法的含義

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學現象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進行比較研究,找出教學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本質,力求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的研究方法。運用比較法的條件∶一是必須存在兩種以上的事物;二是所要比較的事物必須有共同的基礎;三是所比較的事物必須有不同的特性。

2.比較法的作用

(1)比較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

(2)能促使人們正確認識本專區、本單位的教學狀況;

(3)能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發現,促進教學研究的發展;

(4)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比較法的類型

比較法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和定量比較。

(三)比較研究法的一般步驟

1.明確比較的問題

比較研究首先要明確比較什麼,這是比較的前提。這一環節包括以下細節∶(1)選定比較的主題。(2)確定比較的內容。也就是確定比較的項目。(3)確定比較的范圍。要明確是班內的比較,校內比較或是跨校學區甚至跨國比較。

2.制定比較的標准

沒有標准就無法進行比較。比較的標准可據實際情況制定,但要求明確化、具體化,即具有可操作性。

3.搜集資料並加以分類、解釋

要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多地收集相關的各種資料,並對資料進行鑒別,保證資料的權威性和客觀性。然後,對各種資料按比較的指標進行歸類,並列,最後,對這些歸類好的資料作出解釋,即賦予資料以現實意義,為下一步的比較分析奠定基礎。

4.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常採用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定性比較主要比較事物間的本質屬性,而定量比較事物的數量差異。

5.結論

做出比較的結論,就是對比較對象的材料、比較過程和比較結果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從而作出結論,論證說明預先確定的比較主題,揭示教學的規律。

(四)運用比較法的要求

1.資料的可靠性與解釋的客觀性

2.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比較

3.比較事物的本質

4.比較法要與其它研究方法相結合,以克服其不足

㈢ 教育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1. 教育學研究方法
教育學研究方法 教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教育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並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又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其次,教育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充實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論開拓與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後,教育研究能夠增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通過教育科研,能夠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由單憑經驗向依靠理論過渡,通過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成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家。

中學教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
中學教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
比較教育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什麼
教育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對什麼是比較教育,說法不一,大多數比較教育學者認為,應從各國實際出發,研究世界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國際性教育問題,而不是從抽象定義出發,構思現實意義不大的形式上的理論體系。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說,比較教育學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綜合利用有關的新科學和新技術,研究當前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教育;在探討其各自的經濟、政治、哲學和民族傳統特點的基礎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特點、發展規律及其總的趨勢,並進行科學預測。以便根據本國的民族特點和其他的具體條件,取長補短充分發揮教育的最佳作用,為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民的文化科學水平服務。

比較教育學的基本特徵 ①國際性。比較教育至少要對兩個以上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它是跨國家的,具有國際性的特徵。②可比性。在國際教育方面,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可能探索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結論作為本國的借鑒。③綜合性或跨學科性。比較教育學研究的任務,在於集中幾門社會學科的成果應用於對各國教育的研究,它跨越了幾門學科的范圍。因此,需要有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熟習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對各國教育進行歷史的、社會的具體分析和綜合比較。

比較教育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817~1917)這個階段以 「借鑒」 為主要特點。1817年法國教育家M.-A. 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他對比較教育研究提出了四點創造性的建議:①組織一個國際教育協會,聘請常任公務人員,承擔比較教育資料的搜集工作。②採用問卷的方式向各國收集資料,以便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適當的教育改革建議。③建立師范學校網,用最新的方法培訓師資。④發行各種語言的教育定期刊物,傳播教育改革的經驗。這些建議對比較教育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第二階段(1917~1945)。從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對世界各國教育制度的發展進行國際性的對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國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國教育學家I.L.坎德爾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他於1933年所著《比較教育》一書對當時比較教育的教學與研究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中國曾把該書譯成中文,作為大學的比較教育課的教科書蘇聯教育理論與活動家..克魯普斯卡婭'" class=link>;..克魯普斯卡婭也研究了美國、德國、奧地利、法國、比利時和瑞士的教育經驗,這對蘇聯教育的發展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三階段(從1945至今)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以國際教育經驗為基礎,加深和擴大研究成果。表現在:①擴大與新建研究機構。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漢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國際教育成績評定協會等機構。1970年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理事會成立。到80年代該學會曾分別在渥太華、日內瓦、倫敦、東京,召開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議,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②比較研究方法多樣化。在前一階段,坎德爾等人的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佔優勢;在這一階段,除歷史法外,許多教育家把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引進了比較教育研究的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比較教育要成為一門科學,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從各國的實際出發,應用多種比較研究的科學方法。常用的方法分兩大類:①以區域研究為主進行比較。②以問題研究為主進行比較。此外,還可輔之以描述法、歷史法、社會學法、統計法等。在研究中,要根據研究的對象和任務,靈活使用各種方法,使比較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的意義。

比較教育的研究雖然已取得很大的成績,並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但由於各國的教育制度不同,指導思想各異,如何解決比較教育研究中的統一對比標准」問題,還需要比較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闖出新路。
教育學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關於教育學的研究方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有人認為是「教育現象」,有人認為是「教育事實」,有人認為是「教育規律」,有人認為是上述三者中的兩項或三項,還有人籠統地認為是「教育」或「人」。這些觀點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在教育價值觀引導下形成的「教育問題」,其目的在於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動的規律性聯系,以服務於教育實踐。

教育問題的提出標志著教育學的萌芽;教育問題的發展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問題的轉換表明教育學研究傳統和範式的變革;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及其派別。教育學研究要有「問題意識」,防止「虛假問題」的出現,不斷地深化問題。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對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有什麼看法
《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在本學期只有十次課,每次課是2個學時,另外有4個學時是撰寫開題報告,實際上只有八次課而已,我認為課時是有些短,因而使這門課程的教學顯得倉促了,學生需要在短時間把握較多內容,學習起來有些困難。

這門課程分為九個專題進行講授,從第一專題教育科研方法緒論、第二專題研究規劃、第三專題查閱文獻、第四專題文獻綜述、第五專題定量研究方法、第六專題定性研究方法、第七專題開題報告撰寫、第八專題撰寫開題報告到第九專題畢業論文的撰寫。鑒於課時限制,老師進行重點教學,同時也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比如將第四章選擇抽樣、第五章實驗研究、第六章調查研究作為第五專題定量研究方法的內容,將第八章個案研究、第九章行動研究作為第六專題定性研究方法的內容。

在講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老師突出教育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首先讓我們初步了解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然後才講授研究規劃的內容,而選定研究規劃的基本程序:一是發現研究課題;二是分析相關課題的研究背景;三是明確課題目標;四是確定研究方法;五是制定研究計劃;六是撰寫課題論證報告。老師根據後面的教學內容——查閱文獻、文獻綜述、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首先講述研究規劃的教材內容符合我們的學習特點,具有科學性。

而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對於我們本科師范生來說至關重要,開題報告的撰寫有選題依據及意義、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參考文獻目錄、文獻綜述等幾方面內容。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從短期目標來看具有實用意義,為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作好理論和初步的實踐准備;從師范生今後從事教師崗位來說,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准確掌握相關教育科研和理論,逐漸樹立正確的科研態度,掌握一定的科研程序、方法與技能,形成主動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的科研意識和科學素養,具備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長遠的實際意義。

閱讀全文

與教學研究方法沒時間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瑪卡能泡酒的功效與食用方法 瀏覽:705
蘋果電腦設置一鍵還原方法 瀏覽:289
天正鋼筋安裝方法 瀏覽:227
101乘87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335
小米搜狗輸入法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65
鍋底清洗有哪些方法 瀏覽:848
檸檬水怎麼製作方法 瀏覽:468
peikko螺栓連接方法 瀏覽:752
真空壓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616
插花中可以採用哪些顏色搭配方法 瀏覽:742
雙控開關燈管連接方法 瀏覽:485
致病菌分析方法 瀏覽:525
點贊操作方法視頻 瀏覽:559
缺牙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103
水果盒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857
不銹鋼宣傳牌安裝方法 瀏覽:448
解決黑鼠最好的方法 瀏覽:464
台式電腦機箱無線連接方法 瀏覽:295
雌鴿下軟蛋的治療方法 瀏覽:270
對公司財務分析的方法 瀏覽:750